诗歌中人物形象分析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 2013重庆卷 鹧鸪天•酬孝峙① • [清]钱继章 •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 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 字字冰。 •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 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 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 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 ⑴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 熏风:东南风。 (2)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 ⑴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 手法?(4分)
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 (1)正面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 描写、 神态描写、 肖像描写 、细节描写 • (2)侧面描写:环境 他人(对比反衬、衬托、 烘托) • (3)修辞和其他描写手法 白描(绘形绘色) • 比喻、拟人、夸张、用典、化用
• • • •
• • • • • •
• 一 剪 梅 刘克庄① 余赴广东,实之②夜饯于风亭。 束緼③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裳。天寒路滑马蹄僵, 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到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 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刘克庄:南宋爱国词人,政治上倍受打击,他以命运与 自己相同的刘禹锡自比,自称“刘禹福”。此词为作者被贬广东 时所作。②实之,即作者好友王迈,字实之。③束緼:用乱麻束 成火把。 1、词的下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4分) 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 通过描写人物“酒酣耳热”的神态,细节 谈论文章、“推例胡床”的动作 细节 “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的语言, 还有邻座吃惊、旁观者拍手而笑的侧面衬托,将两个狂放不羁、 纵情任性的狂士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及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及意象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第一组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第二组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双鲤。
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诗歌中人物形象赏析方法
诗歌中人物形象赏析方法1.诗歌中人物形象鉴赏的分析方法①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掌握常见意象的特殊意义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代表民族和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
如:梅、莲等②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了解诗人惯用手法一个出色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如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
折合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
③准确理解修饰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秋思之祖”。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意境: 萧瑟苍凉;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2.怎样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鉴赏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常见题目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得分要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在诗歌中,人物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元素之一。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诗歌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抒发作者心中的思绪和感受。
在不同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物形象,每一次的描绘都有其独特之处。
诗中的女性形象女性形象在诗歌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女性色彩鲜明的作品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一句,用极其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了女主人公浓烈的情感。
而她的《声声慢》更是表达了女性在婚姻中的无助和无奈。
又如,柳永的《雨霖铃》中,描述了一个荷花少女含情脉脉,情深意切的场景。
这个女孩既有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有深情绵长的一面,既有柔弱可怜的一面,也有刚毅坚强的一面。
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女性美”在文学中有着无比的独特魅力。
诗中的男性形象与女性形象相比,男性形象在诗歌中的表现相对较少。
在唐诗中,诗人们更多地表现了男性的风度和胸怀。
比如杜甫的《登高》中,“突兀如其来,不及在南楼”,描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壮志豪情。
李白的《将进酒》中,他不仅自夸,更表现出了男性的豪气和豁达。
从他几度“欲饮琼浆”,“杯盘狼藉”,以及“对酒当歌”,我们可以看出他那种豁达和慷慨之情。
此外,还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男性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男性在诗歌中的优美形象。
诗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历史人物的形象在古诗中也是十分常见的。
这些人物,有些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有些则是虚构的人物。
他们在诗歌中展现出了他们的精神面貌、人格魅力以及人生价值。
杜甫的《三吏》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良心和道德约束的描述,表达了他对正义与良知的强烈追求。
而在白居易的《定风波》中,则通过对苏澈与苏洵兄弟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悲情壮志、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中的自我形象在许多诗歌中,诗人们也会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刻画出自己的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常见的九种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常见的九种人物形象一、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形象。
这类形象在古代诗歌中十分常见。
就像杜甫,他简直就是忧国忧民的典型代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你看,他自己住的茅屋都被秋风给刮破了,却心心念念着全天下的穷苦读书人都能有房子住,有安稳的生活。
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国家的动荡、百姓的疾苦,诗里满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他们这些爱国志士,就像黑暗中的烛光,虽然微弱,却始终燃烧着,想要照亮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
二、怀才不遇的文人形象。
很多诗人空有一身才华,却得不到重用,只能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愤懑。
像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站在幽州台上,他觉得自己往前看没有能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的君主,往后看也看不到希望,那种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就像潮水一样涌来。
他们就像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宝剑,明明锋利无比,却只能在鞘中暗自生锈。
三、归隐田园的隐士形象。
陶渊明就是这种形象的代言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于是回归田园,过着一种简单而自在的生活。
这些隐士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在山水田园间寻找内心的宁静。
他们就像一朵朵自由自在的白云,飘在青山绿水之上,不受拘束。
他们耕种、饮酒、赏菊,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诗里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羁旅思乡的游子形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这句诗把游子的思乡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古代交通不便,很多人背井离乡去谋求生计或者求取功名。
在旅途中,看到异乡的月亮、山川,就越发思念故乡的亲人和熟悉的风景。
他们就像漂泊在大海上的孤舟,找不到停靠的港湾,心中满是对家的眷恋,这种思乡之情就像酒一样,越陈越浓。
五、送别友人的多情者形象。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送别友人的场景,充满了深情。
这些多情的送别者,在友人即将远行的时候,心中满是不舍。
他们会摆酒设宴,为友人践行,在诗里表达对友人的祝福、牵挂和担忧。
诗歌鉴赏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考点解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二是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技巧点拨★★分析方法1. 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
2.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 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②概括分析。
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③概括情感。
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经典例题★★一、(2017全国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
比喻与拟人
比喻
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来表达某种意义或情感,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
拟人
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类的情感和特征,使语言更加富有情感和表现力。
对比与反衬
对比
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不同之处,来突 出它们的差异和特点,使语言更加鲜 明有力。
反衬
通过强调一个事物的相反特点,来突 出它的特点或情感,使语言更加深刻 有力。
将诗歌人物形象鉴赏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如 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可以从多角度深入 挖掘人物形象的内涵。
个性化与多元化鉴赏
随着人们对诗歌鉴赏需求的多样化,未来诗歌人 物形象的鉴赏将更加注重个性化与多元化的视角 和方法,满足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语言与修辞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语言运用和 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拟 人等,可以揭示人物形象的深 层含义。
情感与主题
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理解人物形象在整体情感表 达和主题呈现中的作用。
比较与对比
将同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其 他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 ,或者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 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有助 于更全面地理解人物形象的特 色。
理解诗人对人物的塑造意图
探究诗人的生平经历
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有助于理 解诗人对人物的塑造意图和情感倾向。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人物 的塑造意图,探究诗人所表达的人性和社会
价值观。
05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案例分析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人物形象鉴赏
家庭背景与性格特点
在剧中表现出对生死、人性的哲学思考,因过于审 慎而延宕复仇计划。
悲剧结局与社会意义
古代诗歌常见的9类人物形
古代诗歌常见的9类人物形一、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形象。
这类人物形象在古代诗歌中十分常见。
他们心怀天下,对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充满担忧。
就像杜甫,他的诗简直就是一部唐代由盛转衰的社会史。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自己住着破茅屋,还想着全天下的穷苦读书人都能有房子住,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怀啊!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看到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于是把这些都写进了诗里。
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形象,就像是黑暗中的灯塔,让人们看到他们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热爱。
他们总是在国家有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笔墨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要有家国情怀。
二、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形象。
古代有很多有才华的人,但是却得不到重用,只能在诗中抒发自己的郁闷。
比如说李白,他可是个超级大才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多有自信,多有才华。
可是呢,他在官场却总是碰壁。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就像是他的人生写照,想要有所作为,却总是被各种困难阻挡。
这些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他们的诗里充满了对自己才华不被认可的愤懑。
他们就像一颗颗明珠,本应在朝堂之上闪耀,却被埋没在尘世之中,只能在诗里自我安慰,自我表达,希望有一天能遇到真正赏识自己的人。
三、归隐田园的隐士形象。
陶渊明就是这类形象的典型代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画面多惬意。
这些隐士们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看透了世间的功名利禄,于是选择回归田园,过着简单自在的生活。
他们与大自然为伴,种地、赏花、喝酒,在田园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他们的诗歌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把田园风光描写得如诗如画。
他们就像是逃离了喧嚣尘世的仙人,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享受着宁静与自由,也让我们这些现代人看了都羡慕不已,想要去体验一下那种远离尘嚣的生活呢。
四、征战沙场的将士形象。
古代战争频繁,所以征战沙场的将士形象也常常出现在诗歌里。
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的“飞将”就是英勇的将士形象。
古诗人物形象分析五大角度
古诗人物形象分析五大角度一、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杨炯《从军行》中的书生形象。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如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诗歌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1.这两类形象有时出现在同一作品中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和“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
2.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是同一个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在寒江中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的形象即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二、考查角度高考对古诗中人物形象的考查,就形象内容而言,有辨识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概括形象作用三方面内容。
高考重点是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典题剖析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意助读】楚地的酒香醇劲大,饮了连醉三日;醒后看到园中的花经雨之后,格外红艳。
没有人能画出我陈居士的形象,我在亭角迎风站立,在寻找诗情,风将我的衣袖吹起。
我喜欢手把山瓢痛饮,你不要笑话;心里发愁的时候,酒在助眠上有奇功。
酒醒后,我推门去寻觅诗情,只见明月辉映下乔木高峻突兀立在那里。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分)第一步:审。
仔细审题,明确鉴赏对象和要求本题鉴赏的对象是“陈居士”形象;鉴赏的要求是概括形象特点并“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注释①对“居士”的解释为“文人雅士”,据此就首先可以概括“陈居士”具有“文雅”的特点。
第二步:找。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请问:如上答案中,哪些是得分点?
【题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4 分)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 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
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18
参考答案:塑造了一个身手矫健、技艺高超的猎手形 象。诗人运用了动作描写来正面表现人物形象:“背 手”而“抽”的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 角弓”,展现了猎手动作难度大,技艺高超。尾联通 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的情景,侧面表现 出何相公射箭技艺的高超。
[例2](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都把那几万多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对比烘托法。
【参考答案】本词塑造了一个昔日纵横战场而 今闲居田园的人物形象。(步骤一)上片通过 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英勇善战,豪 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片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 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 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步骤二)通过鲜明 的对比,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 (步骤三)
【注】①魏博:古地名。
题目:结合诗歌后两联,简要分析何相公的形象。
解析:“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 作,“翻身控角弓”展现了猎手臂力强劲的特点。最 后两句写由于射雁成功而出现的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 。分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内容,就可以概括出人 物的形象,正面描写主要从动作上分析,侧面描写主 要从“万人齐指”和“一雁落”上归纳。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 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 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 “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2)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 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答 “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②白诗后 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 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
8.爱恨情长的形象。 爱恨情长的形象。 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 如柳永的《雨霖铃》。
如何读懂诗歌、把握主旨? 如何读懂诗歌、把握主旨? 四看 一看题目——题目定诗由; ——题目定诗由 一看题目——题目定诗由; 二看作者——作者定诗风、 ——作者定诗风 二看作者——作者定诗风、明 时代; 时代; 三看诗后注解—— ——想象诗歌背 三看诗后注解——想象诗歌背 联系当时现实; 景,联系当时现实; 四看关键语言——明主旨。 ——明主旨 四看关键语言——明主旨。
鹧鸪天①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 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 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投降派罗织 罪名被免官,被迫隐居。②玉瀣(xiè):美酒名。 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 全词分析。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 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 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 士俱欢颜。 士俱欢颜。”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 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常见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常见古诗中的人物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胸怀宽广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舍身保国)、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诗歌-人物形象分析
•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 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 的性格。
四、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别术语:
•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 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 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 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 风光的喜爱。
• 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四、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别术语:
• 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 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 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 ⑧爱恨情长的形象。 •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 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 长的艺术形象。
六、误区提示
• 3、特别提示: • 1 、鉴赏诗歌的形象虽然可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但是 必须是在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的鉴 赏,切忌答非所问。 • 2、根据问题的要求,不仅要答出是怎样的 形象,还要有一定的分析,用语要简明。
七、练习
• 鹧鸪天 辛弃疾
•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 如:卢纶的《塞下曲(其三)》: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三、古典诗词中常见人物形象
• (6)悲士: • 多是写功业难成,报国无门的感慨。 • 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四、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别术语:
古诗中人物形象
古诗中人物形象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
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 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 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这个被 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 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方法一: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点。
(二)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 知人论世 ② 关注背景。 ③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
动作、心理。 ④抓诗中所写景物。
(三)答题步骤
• 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 (1)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性格
+身份) • (2)(结合手法)结合诗句分析
形象 • (3)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有什
么意义。
(四)赏析示例
敌兵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 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 却老死在江湖!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 关河① 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② 。此生.形象是什么? • 2.结合诗句讲解 • 3.形象的意义?
形
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象 (偏重写景的诗歌)
事
物 形
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或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 或以物曲折表现诗人的品格情操和思想感情。
象 (偏重咏物的诗歌)
(一)常见问题模式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 公形象?
2、请简要分析该诗的主人公形象。 3、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
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
32、作“者抱膝用”虚二实字结生合动手形法象来地写勾想画家出。作先者写默冬默至呆夜 自坐己的旅神居态在,外用的“孤灯寂前情’景’,自再然想引象“家影人”围,坐而灯 前“,伴谈”论字着又自将己影这和个身夜联行系起之人来,只这有样构影陪成伴两着地 身,显得形相影思相,吊使。想这家充情分绪反更映浓出。作者思家时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考点阐释: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陈子昂的《登幽州 台歌》中的人物形象。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杜甫的《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 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 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 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 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实战演练: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什么形象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 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 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①细致解读题目所选诗歌,分析每首诗各自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表达了 什么思想情感。 ②求同析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③整理思路,组织答案。
常见人物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 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 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蜀道难中的人物形象:教案二分析
蜀道难中的人物形象:教案二分析。
一、诗歌的主要人物形象1、李师师:诗歌中的主角,她背负着求学之旅的极其辛苦,但是始终没有被困难所击败。
她坚韧果敢,不怕路途艰险,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李师师的形象体现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日常生活中的坚韧和不屈。
2、刘知远:刘知远是填补了史漏的历史人物,他主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帮助李师师渡过了许多难关,而且还阻止了镖师的袭击,使李师师的旅途变得更加顺利。
刘知远的形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诗歌在人物形象刻画上也更加贴近人心,富于感情色彩。
3、王昭君:她来至西川,面容苍白,出身显赫,但却弃一切追求自己意义上的快乐,她富有感情,助人有度,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李师师出谋划策,解决了李师师在路上的许多问题。
王昭君的形象体现了人的感情和聪明才智,更加丰富了整首诗歌的内容。
二、诗歌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1、神秘色彩:神秘色彩常常与主角李师师联系在一起,例如:高峰耸立如云从,峨峨如群仙;人在崖中道草长,马蹄嚼血啮环铁。
描绘出了李师师面对高山险峰和险路时的坚韧无畏态度,完成了对李师师的神秘性的塑造。
2、描绘出人物的情感:李师师的情感主要表现在追求求学之路、和在求学之路上的坚韧和不屈,例如: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两句简短的诗句,表达了李师师的思宗家乡的思慕之情,从情感上表现了李师师坚韧不屈的性格。
3、描绘人物的细节:细节塑造了形象,所有人物形象都有自己独特的细节描绘。
例如诗中对路人、看守的描绘,都突出了他们的职业特性和外在形象,如:唤起盼婢心,露西堂前路傍树, suspicious of stranger passed;菅茅古砚,芦柴空烟,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些对人物细节的描绘,丰富了整首诗歌的内容,也更加贴近生活,使我们感到非常真切。
三、诗歌人物形象的艺术审美性1、生动感:李白用有生命的形象来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富有动态感和生动性,例如:马回看,悔故乡;大壮闲愁,小人长恨。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
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 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 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 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 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 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 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谢谢大家,欢迎指导!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1.诗歌前两联中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这些的环 境有何特点,对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起了什么 作用? 2.后两联是从谁的口中获得陆鸿渐的行踪的?从 这里烘托了陆鸿渐的什么品格?
托了陆鸿渐的什么品格?
邻人回答:山中去, 归来每日斜
侧面描写
不以尘事为念, 潇洒疏放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
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 (的(功结12老合名))人诗首全。形歌句诗象塑 既。,造 写简了 出要一 了分个已析饱往尝生诗辛活中酸的的、辛人怀酸物才也形不写象遇 出而 了。又 现狂 状放 的孤 落傲 魄;
课前欢乐时光
一首词八个“经量”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九月,“(宰相)贾 似道请行经界推排法(丈量田地,重定税额)于 诸路,由是江南之地,尺寸皆有税,而民力益 竭”(《续资治通鉴》)。为此,醴陵士人写了 首《一剪梅》词: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要经量。 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山东 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
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正确把握人物形象
1.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所处时代 的特征等,尤其是具体的创作背景。 2. 从人物的肖像、神态、行动、语言、心理等角 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 3. 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 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 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从“谷环口”境、描“涧写花烘”托、“人暮物雨”形、象“潭树”、“春
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 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温馨而富有 生机、高雅,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 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方法三: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 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分析诗 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 承载的思想感情。
人物形象鉴赏题
如何规范作答?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 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扩写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 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 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 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 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 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 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 有敬亭山了解了。
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
岸倔强的性格。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
思想感情。
总结
人物形象鉴赏题答题模式
(1)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身份、性格)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 是如何展现的)
(3)指出塑造形象有什么意义(作者的情 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 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 “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 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解答不具体, 且答非所问。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 形象。(身份)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 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 系抗金前线。(形象特征)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 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形象意义)
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 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 超人才智。 (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 人逸士形象。(身份)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方法一: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陈试子塑分昂造析在了人武一攸物位宜形胸幕象怀府担大任志参却谋, 登幽州台歌
随因军报出国征无。门武而攸异宜兵常败孤,独情苦况闷紧急, 陈武不的今子不听,诗昂允,不人请 。反遇形求 稍把明象遣 后他君。万 ,降,前人 陈为作 子军第两前昂曹三句驱又。句俯以向诗写仰击武人出古敌进接,言连,
方法二: 从人物的神态、行 动、语言、心理、处境等角 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 的词语(情语)。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 慵整纤纤手。露 浓花瘦,薄汗轻 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 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 青梅嗅。
高冠谷口招郑鄠(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然:通“燃”。 说说郑鄠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回顾小结
• (1)什么形象;——身份 • (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
(结合诗句简析形象) • (3)形象的意义。——情感
古典诗歌人物形象考查要求:
把握形象的特征, 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典型例题】
例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1.诗歌前两联中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这些的环境有何 特点,对诗歌中桑麻,种菊花 烘托:隐士高雅
特点:幽僻,有情趣
的风韵、品位
2.后两联是从谁的口中获得陆鸿渐的行踪的?从这里烘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 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 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 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也许只有人格化 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不是本诗的表 现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 塑造的诗人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 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 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性格— 具体分析)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 的向往和追求。(意义)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 象的身份; 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等以及侧 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 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 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
古典诗歌鉴赏之
人物形象
自我形象
(诗人自己的形象)
古
典
静夜思 李白
诗 歌
床前明月光,
之 人
疑是地上霜。
物 形
举头望明月,
象 低头思故乡。
他人形象
(诗中主人公形象)
长干曲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明确什么是诗歌的人物形象。
课本回顾: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
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
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类型 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金戈铁马、转战沙场的形象
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不慕权贵、 豪放洒脱、 傲岸不羁 的形象 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作者 作品
杜甫 《登楼》《月夜》
苏轼 《定风波》
王昌龄 《出塞》 王翰 《凉州词》
李清照 《声声慢》
李白
李白 王维
《梦游天姥吟留 别》
《赠汪伦》 《九月九日忆山 东兄弟》
陶渊明 《饮酒》 王维 《山居秋暝》
陆游 《书愤》
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
如何正确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受空到间挫的折辽,阔眼,看第报国四宏句愿在成广为阔泡影, 后不见来者。
因的此时登空上背蓟景北下楼突(即出幽孤州独台的、诗黄金 台人,形遗象址。在表今现北了京市怀)才,不写遇下的了
念天地之悠悠,
《旷登古幽之州愁台。歌》
独怆然而涕下。
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 女主人公形象。
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 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 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 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总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