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二

合集下载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一、名词解释1.病状:植物得病后本身所表现的病态。

病征: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现出的特征性结构体。

症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

2.喷菌现象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bacteria exudation,BE) 。

为细菌病害所特有,是区分细菌病害和其它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3.钝化温度(Thermal lnactivation Point,TIP) 将病组织汁液处理10min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用摄氏度表示。

4.病害循环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也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5.整体产果(Holocarpic)。

低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全部转为繁殖体时叫整体产果分体产果(Eucarpic)。

高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部分转为繁殖体时叫分体产果。

6.系统侵染:7.综合防治综合防治(综合治理 IPM)(植物病害管理 PDM):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观念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等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同时要把防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8.局部侵染 :系统侵染 :9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 :指在种内或变种内或专化型内,在形态上没有差异,但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9.单分体病毒 ;10侵染性病害 :病原生物侵染植物引起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植物自身及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

11、同宗配合:单个菌株生出的雌雄性器官能交配,自身亲合,如卵菌。

异宗配合 : 异宗配合:同一菌株上生出的雌雄性器官不能交配,必须和另一有亲和力菌株上的才能交配,担子菌以此为主(接合、子囊两种方式都有)。

植物病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植物病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植物病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总结植物病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总结1 病因:引起植物生病的因素。

2 病害三角:病原、寄生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作用引起病害的观点。

3潜伏侵染:有些病原物在有些寄生植物上只引起很轻微的症状,有的甚至是侵染后不表渐减退甚至消失,一旦环境恢复或农药作用消失,隐症的植物还会重新显症。

4隐症现象:病害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后,原有症状逐现明显症状,而是待条件适宜时,才表现出来的侵染称为潜伏侵染。

5吸器:有些真菌的菌丝长出的,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营养的小分支、呼吸器。

6 无性繁殖:真菌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产生后代新个体。

7 有性繁殖:真菌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8同宗配合:单个菌株生成的雌雄器就能完成有性生殖。

9异宗配合:多数菌物需要两个性亲和的菌株生长在一起才能完成有性生殖称为异宗配合10菌物的生活史:菌物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孢子的过程。

11多型现象:许多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孢子的现象。

12单主寄生:大部分菌物在一种寄生植物上就可完成生活史。

13转主寄生:有的菌物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14 专化性:根据植物病原真菌种对不同寄主属的寄生专化性差异。

15 生理小种:根据专化性以下在形态上没有差别,但对不同寄主植物品种的致病性不同而划分的生物群。

16.原核生物: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

17.质粒:在有些细菌中还有独立于核质之外的呈环状结构的遗传因子。

18钝化温度(TIP):处理10min后,使病毒失去侵染能力的最低温度。

19稀释限点: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

20体外保毒(存活)期:在室温下,病毒抽提液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

21 全寄生植物: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它自身生活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有机物质的植物。

22 半寄生植物:本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但由于根系缺乏需要从寄主获取水或无机盐。

植物学名词解释(2)

植物学名词解释(2)

植物学名词解释(2)一、名词解释1.原生质:组成细胞的生命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原生质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半透明的亲水胶体。

原生质体:特质单个细胞内的原生质。

2.初生纹孔场:细胞的初生壁上一些较薄的区域。

纹孔:次生壁在初生壁上不均匀的增厚3.侵填体:导管老化后,周围薄壁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纹孔侵入导管内形成的堵塞物。

使导管失去疏导能力。

胼胝体:筛管老化后,胼胝质沉积在筛板上形成的垫状物,将筛孔堵塞,使其失去疏导能力。

4.气孔:狭义上常把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凸透镜状的小孔称为气孔。

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通道。

气孔器:与两个保卫细胞合称气孔器。

气孔器能调节气体的出入和水分蒸腾。

皮孔:周皮上的一个分离区域,常呈透镜形,由排列疏松的栓化或非栓化细胞组成。

在皮孔的部位,木栓形成层向内形成栓内层,向外产生松散的薄壁细胞(补充组织)。

皮孔常见于老茎的周皮上,是植物体内部组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气孔窝:叶片表皮上藏生若干气孔器的凹陷处。

旱生性的硬叶型植物(如夹竹桃等)常具气孔窝,窝内除分布气孔器外,往往还有发达的表皮毛,可以减少水分蒸腾。

5.平周分裂:指细胞分裂时新形成的细胞壁与器官表面平行,新形成的细胞壁为平周壁,平周分裂使器官加厚。

垂周分裂:指细胞分裂时新形成的细胞壁与器官表面垂直,新形成的细胞壁为垂周壁,分裂的结果使器官增粗。

6.外始式:根的初生木质部在发育过程中,是由外向心逐渐分化成熟的,外方先成熟的部分为原生木质部,内方后成熟的为后生木质部,这种分化方式称为外始式。

外起源:叶原基和芽原基在顶端分生组织的表面发生,这种起源方式成为外起源。

内始式:一般指茎的初生木质部细胞分化成熟的顺序是从内部开始,逐渐向外,即成熟的顺序是离心进行的。

原生木质部在内,后生木质部在外,这种分化成熟的顺序由内及外的方式就是内始式。

内起源:侧根源于根内部的中柱鞘细胞,因此它的起源方式称内起源。

7.早材:也称春材,指在木材的一个生长轮内细胞较大,壁较薄,排列较疏松的部分。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持继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植物偏离了正常状态的现象称植物病害。

2.单主寄生:在同一种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的病原菌称单主寄生。

3.垂直抗性: 即小种特异性抗病性,它对病原物的某一个或多个小种是抵抗或免疫的,而对另一些小种是感病的或高度感病的,即对病原物的某些小种具有抗病性。

4. 症状: 是寄主内部发生一系列复杂病变的一种表现,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

5. 稀释终点:将感病寄主的汁液(含有病毒)榨出来,加水稀释,超过一定限度时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稀释度为稀释限点。

6. 生物防治: 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产品来进行防治病害的方法称生物防治。

7. 异宗配合:单个菌体不能完成其有性生殖,必须与另一个有亲和力的菌体交配后才能完成其有性生殖的称异宗配合。

8. 失毒温度:把病组织的榨出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分钟,在10分钟内使病毒失去传染的处理温度称为该病毒的失毒温度。

9. 拮抗作用:一种微生物产生某种特殊的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从而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称为拮抗作用。

10.多型性:指真菌在一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多种类型孢子的现象称多型性。

11.体外保毒期: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室温(20-22℃)下能保存其传染力的最长时间称为病毒的体外保毒期。

12.交互保护作用:在寄主上接种弱毒株系而能低抗强毒株系侵染的作用称交互保护作用。

13. 因对基因学说:(gene for gene theory)对应于寄主群体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反之,应于病原物群体的每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

14. 生理小种:(race):同种、变种、专化型内的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无差别,在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化特性、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植物病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植物病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1 病因:引起植物生病的因素。

2 病害三角:病原、寄生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作用引起病害的观点。

3潜伏侵染:有些病原物在有些寄生植物上只引起很轻微的症状,有的甚至是侵染后不表渐减退甚至消失,一旦环境恢复或农药作用消失,隐症的植物还会重新显症。

4隐症现象:病害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后,原有症状逐现明显症状,而是待条件适宜时,才表现出来的侵染称为潜伏侵染。

5吸器:有些真菌的菌丝长出的,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营养的小分支、呼吸器。

6 无性繁殖:真菌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产生后代新个体。

7 有性繁殖:真菌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8同宗配合:单个菌株生成的雌雄器就能完成有性生殖。

9异宗配合:多数菌物需要两个性亲和的菌株生长在一起才能完成有性生殖称为异宗配合10菌物的生活史:菌物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孢子的过程。

11多型现象:许多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孢子的现象。

12单主寄生:大部分菌物在一种寄生植物上就可完成生活史。

13转主寄生:有的菌物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14 专化性:根据植物病原真菌种对不同寄主属的寄生专化性差异。

15 生理小种:根据专化性以下在形态上没有差别,但对不同寄主植物品种的致病性不同而划分的生物群。

16.原核生物: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

17.质粒:在有些细菌中还有独立于核质之外的呈环状结构的遗传因子。

18钝化温度(TIP):处理10min后,使病毒失去侵染能力的最低温度。

19稀释限点: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

20体外保毒(存活)期:在室温下,病毒抽提液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

21 全寄生植物: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它自身生活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有机物质的植物。

22 半寄生植物:本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但由于根系缺乏需要从寄主获取水或无机盐。

普通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1.植物病害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持续影响,在生理、组织和细胞上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外部表现出不正常现象。

2.病原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有害生物。

3.传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浸染造成的病害,可以传染。

4.非传染性病害无病原生物参加,只是由于植物自身原因或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引起的病害,不具有传染性。

5.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互相配合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的关系,又称为“病害三要素”。

6.症状植物受病原物或不良环境的侵扰后,内部生理活动或外观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7.病状植物患病后,植物病部本身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8.病征病部上出现的肉眼可见的病原物个体或群体。

9.变色病株的色泽发生改变。

10.坏死染病植物局部或大片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各种变化。

11.萎蔫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萎垂的现象。

12.腐烂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

腐烂可以分干腐、湿腐和软腐。

13.畸形指植物受害部位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发生促进或抑制性的病变,植物整体或局部的形态异常。

畸形可分为增大、增生、减生和变态四种。

14.综合征一种病害在一种植物上可以同时或先后表现两种或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

15.并发症当两种或多种病害同时在一株植物上发生时,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

16.隐症现象一种病害的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以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

17.病害循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18.初侵染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或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

19.再侵染在田间已经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后侵染同一生长季内的寄主植物。

20.越冬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和存活场所,病原物度过寄主休眠期后,引起下一季节的初次侵染。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疾病的学科,它探索了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方法。

在植物病理学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名词,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述植物疾病发生的过程。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植物病理学名词进行解释。

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引起植物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侵入植物并在其体内生长,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或器官坏死。

2. 病原体:病原体是指致病菌、致病菌株或者带有致病基因的病原微生物。

病原体可以通过种子、土壤、虫媒、器官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引发植物病害的发生。

3. 病害:病害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而引起的生理、形态和解剖结构上的异常变化。

病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植物种类、病原体的侵染程度以及环境因素等。

4. 病斑:病斑是病害在植物器官上形成的局部病变区域。

病斑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鉴别病害的类型,并且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5. 症状:症状是植物在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后表现出的外部特征。

症状可以包括叶片变黄、枯萎、变形、裂伤等。

通过观察和描述症状,可以帮助识别和诊断植物病害。

6. 抗病性:抗病性是指植物对病原微生物侵染的抵抗能力。

植物通过表现抗性,如抗性基因的表达、产生抗性蛋白等来保护自身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抗病性可以分为常染色体遗传抗性和质粒遗传抗性两种。

7. 寄主:寄主是指植物病害的宿主植物。

不同的植物种类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和抗病性。

寄主的抗病性水平决定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播。

8. 疫情:疫情是指特定地区或特定时间发生的病害流行。

疫情的严重程度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程度、寄主易感性、环境条件等有关。

疫情监测和预测对于制定病害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9.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植物种群内个体基因组的差异程度。

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与抗病性的破坏和病害发生有关。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非传染性病害:是由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传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的侵染引起的,主要是病原生物的侵染,病害能够在植物的不同个体间互相传染。

寄生物:要从活的生物中夺取营养物质的生物寄主:被其他生物夺取营养物质的生物病原:能诱发病害发生的寄生物生物病原物:能诱发病害发生的生物因素非生物病原物:能诱发病害发生的非生物因素病害的三角关系:病原寄主环境病害的四角关系:病原寄主环境人为植物病害症状(病状和病症):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病状: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病症: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特征性表现(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菌核: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其内层为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

菌索: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交织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高等植物根系相似,故也称为根状菌索。

子座: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也有由菌丝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的(假子座)革兰氏染色反应:对涂片固定的细菌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之后用乙醇冲洗以脱色,最后用番红复染。

如果菌体呈紫色,则为革兰氏阳性反应,如果菌体呈红色,则为革兰氏阴性反应。

喷菌现象:除了菌原体引起的病害以外,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害部位的薄壁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病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

钝化温度:指恒温处理10min后,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稀释限点:是病毒能保持侵染能力的最高稀释浓度,反应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

体外存活期: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室温(20-22)下能保存其传染力的最长时间。

柯赫式法则(可简答):(1)在病植物上常伴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

植物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缩印

植物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缩印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和无机盐的依赖关系这种寄生方式称为半寄生,俗称为“水寄生”。

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接合菌的内生型无性孢子。

以原生质割裂方式产生在孢子囊内,不具鞭毛,有细胞壁。

大型的孢子囊内可形成数量众多的孢囊孢子;小型孢子囊内只有一至几个孢子。

着生孢子囊的特殊分化的菌丝称为孢囊梗(sporangiophore)。

孢子(spore):是真菌的繁殖单位的一种统称。

其功能如植物的种子,但与种子不同之处在于孢子不含先期形成的胚胎,分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两大类。

孢子囊(sporangium):低等真菌产生内生无性孢子的器官统称为孢子囊。

胞间联丝:是植物细胞间物质运输的通道,是以质膜为界线,直径为20~30nm的通道,内含一个轴向的膜质器件——链管(desmotubl),两个膜之间的空间大约5nm,且含有微管。

胞囊(cyst):异皮线虫属某些种的成熟雌虫死后,表皮变褐变硬即为胞囊,内藏大量虫卵。

被动抗病性(passive resistance):是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闭囊壳(cleistothecium):包被是完全封闭、无固定的孔口的子囊果称作闭囊壳。

避病性(avoidance):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的机会减少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的现象。

植物可能因时间错开或空间隔离而躲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的接触,前者称为“时间避病”,后者称为“空间避病”。

并发症(complex symptoms):当两种或多种病害同时在一株植物上发生时,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称为并发症。

病毒(Virus):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

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互相配合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的关系,又称为“病害三要素”。

植物病理学的专业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专业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专业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

本文将对几个重要的植物病理学专业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

1. 病原体(Pathogen)病原体是指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类病毒颗粒和原核生物。

它们通过侵入、寄生或寄生虫等方式感染植物,破坏其正常生长和发育过程,导致植物出现病状。

2. 病斑(Lesion)病斑是病害在植物体上所形成的病征。

它通常表现为叶片、茎部或果实上的颜色变化、组织坏死等病变。

通过观察病斑的形状、大小、颜色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类型,为后续的防治提供依据。

3. 传播途径(Transmission)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一个寄主植物到另一个寄主植物的方式。

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水、土壤、种子、嫁接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

了解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至关重要。

4. 抗性(Resistance)抗性是指植物对病原体感染的免疫能力或抵抗能力。

植物可以通过遗传途径,表达一系列特定基因,以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和繁殖。

研究植物的抗性机制,可以为选育具有抗病性的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5. 病害防治(Disease Control)病害防治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减少或消除植物病害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常见的病害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如农药的使用)、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或拮抗微生物)和栽培管理措施(如合理的种植密度和病害防除措施)。

6. 统计学分析(Statistical Analysis)统计学分析在植物病理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采集大量的样本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对病害发生的规律性进行分析,可以对病害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原体的传播方式等进行研究。

统计学分析结果可以为制定合理的病害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7. 生物学防治(Biological Control)生物学防治是利用天然的生物途径来控制植物病害。

这包括使用益生菌、寄生性蜱虫、真菌拮抗剂等生物制剂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

自考药用植物学 名词解释2

自考药用植物学  名词解释2

腺鳞:在唇形科植物薄荷等的叶片上,还有一种短柄或无柄的腺毛,其头部通常由6~8个细胞组成,略成扁球形,排列在一个平面上,称为腺鳞保卫细胞:新月形的细胞,成对分布在植物叶气孔周围,控制进出叶子的气体和水分的量。

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特定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并执行一定的生理功能的植物体的组成部分侧根:从主根侧面生出的许多支根,侧根又能生出新的次一级侧根,如此多次反复分枝,形成整株植物的根系。

根系:一株植物地下部分所有根的总称。

变态根:有些植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其根的形态构造产生变态,而且这些变态性状形成后可以代代遗传,常见的变态根根皮(药材的):指具有次生构造的根中,位于形成层以外的所有部分,一般包括韧皮部和周皮。

根冠:位于根的最先端,呈冠状,由许多短小的薄壁细胞组成。

呼吸根:支根从腐泥中向上生长,挺立在泥外空气中。

水生根:水生植物的根飘浮在水中呈须状。

如浮萍等。

气生根:是生长在空气中不伸入土中的一种变态根,如榕树的枝干上长出许多不定根,可以一直垂入到土壤。

支柱根: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许多不定根,并向下伸入土中,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且此种根的机械组织发达,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如甘蔗、高粱等在接近地面的茎节上所生出的不定根。

肉质直根:由主根以及胚轴的上端等部分膨大形成,上部具有胚轴和节间很短的茎,一株植物只有一个。

在肥大的主根中,薄壁组织细胞内贮存大量养料,可供植物越冬和次年生长之用。

有韧皮部肥大,如胡萝卜;木质部肥大,如萝卜;圆锥状肥大,如白芷、桔梗;圆柱形肥大,如菘蓝、丹参;圆球状肥大,如芜青根。

胚根:种子植物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胚的下部未发育的根。

它的尖端靠近发芽孔,当种子萌发时,胚根一般是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幼苗的主根。

单子叶植物的胚根在植物长大后,会成为植物的主根,生存期短,入土后不久便停止生长,故无明显的主根初生结构(primary structure):植物的胚、茎端或根端的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经过分裂、分化和生长形成的结构。

植物病理学 基础概念2

植物病理学 基础概念2

这是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一类重要病害。

由于其不能相互传染,故称非传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理应是植病工作研究的重要部分,但以前植病工作者尽管看到了它的重要性,但由于所受的训练和工作经验所限,都传统地侧重于传染性病害,而把这类病害问题推委于农学家、土壤学家和气象学家等。

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因很多,但主要来自不适宜的土壤、气候(温度、湿度、水分)等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失误和环境污染等,其中有些是由单因素引起的,如缺素症、冻害;有些是多因素引起的,如干热风(高温、干燥、风)、日烧(强光、高温);所以这类非传染性病害的诊断是相当复杂,可是一旦确诊,防治设计就容易了,就是说,非传染性病害的诊断较难,防治较容易。

(一)、营养失调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备的营养成分:如大量元素(植物体内含量大于0.1%的元素)C、H、O、N、P、K、Ga、Mg、S和微量元素(植物体内含量小于0.1%的元素)Fe、Mn、Zn、Cu、Mo、B、Cl,而且还需要各种营养元素在量上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如果一旦缺少了某种元素,或比例失调,植物就会生病,特别是微量元素。

(一)、营养失调农作物大量元素的临界范围是:农作物正常的N含量为干物质重的1-5%,P为0.2-1.1%,K为0.5-5%,Ga为0.2-1.2%,Mg为0.04-0.5%,S与P的含量相近,平均为0.25%左右。

这些营养元素含量因作物种类、器官和发育阶段不同而异。

(一)、营养失调农作物微量元素的临界范围是:一般植物地上部正常含Fe量为50-250ppm;Mn为20-500ppm,大于1000ppm植物生长遭受毒害;Zn 为25-150 ppm,大于400ppm,则会中毒;Cu为5-20ppm,大于20ppm,则可能出现毒害;Mo含量极微,正常范围为0.1-0.5 ppm,但植物含钼量变幅很大,且毒害浓度不很明确,牧草中钼含量大于15ppm时,牛吃了会中毒。

B含量正常为20-100ppm;Cl含量为0.02%;(一)、营养失调•植物由于缺乏某种元素而引起的非传染病又叫缺素症。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1.病害循环:一种病害从寄主前一生长季节发病到后一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2. 病原物的寄生性:是病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3 .病害的三角关系:即病害三角,是指需要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发病的观点。

4.侵染过程:病原物育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过程。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所形成的病害。

5 .单循环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或在侵染作用很小的病害。

6.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7.寄生专化性:病原物对寄主的选择性称为寄生专化性。

8.病情指数:将病害普遍率与严重度结合起来,用一个数值全面反映植物发病程度。

或普遍率与平均严重度之积。

9.诱导抗性:是植物经各种生物预先接种后或受到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处理后所产生的抗病性,也称为获得抗病性。

10.系统侵染:病原物侵染后,可以从侵染点向四周扩展,甚至可扩展至植株全身,最后一点侵入多点发病,或一点侵入而在距离侵染点较远处发病。

11.农业防治:又称环境管理或栽培防治,主要包括生产管理、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方面与植物病害防治有关的措施。

12.病害预测:是依据流行学原理和方法估计病害发生时期和严重程度,指导病害防治或病害管理。

8.毒性:也称毒力或致病力,指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

13.定向选择:由于垂直抗病品种的选择作用而使病原物某些毒性基因频率增大。

14.症状:植物生病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状态。

15.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和破坏能力。

16.无隔菌丝:菌丝体有分枝、无隔膜、为单细胞。

17.无性繁殖:是否经过性器和性细胞的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

18.病征:植物感病后,由病原物在病部构成的特征。

19.寄生性:指一种生物依附于其他生物而生存的能力。

20.菌核: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一种较坚硬的颗粒装物。

21.有性生殖: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而进行的一种繁殖方式。

植物解剖学名词

植物解剖学名词

植物学名词解释(上册)第一章原生质体(protoplast):由生命物质—原生质(protoplasm)所构成,(protoplasm)所构成,它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最重要的部分。

细胞核:呈一个折光较强。

粘滞性较大的球体。

核膜:生活细胞的细胞核外与细胞质分开的一层薄膜核质:膜内充满的均匀透明的胶状物质核仁:核质中一到几个折光强的球状小体染色质:当细胞固定染色后,核质中被染成深色的部分核液:当细胞固定染色后,核质中浅色的部分叫做核液细胞质:原生质体除了细胞核以外的其余部分。

质膜: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细胞器:一般认为是散布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或微器官质体:一类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贮藏密切有关的细胞器,它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质体,只存在于绿色的细胞中,每个细胞可以有几颗道几十颗基粒(granum):叶绿体内部有膜形成的许多圆盘状的类囊体相互重叠,形成一个个柱状体单位,称为基粒线粒体:指一些大小不一的球状。

棒状或细丝状颗粒,一般直径为0。

5—1um,长度是1-2um,在光学显微镜下,需用特殊的染色,才能加以辨别内质网:分布于细胞质中由一层膜构成的网状管道系统,管道以各种形状延伸和扩展,成为各类管泡。

腔交织的状态高尔基体:由一叠扁平的囊(也称为泡囊或槽库)所组成的结构,每个囊由单层膜包围而成,直径约0.5-1um,中央似盘底,边缘或多或少出现穿孔核糖核蛋白体:简称为核糖体,是直径为17-23nm的小椭圆形颗粒液泡:被一层液泡膜(tonoplast)包被,膜内充满细胞液。

含有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复杂的水溶液。

溶酶体:由单层膜包围的多形小泡,一般直径为0.25—0.3um。

内部主要含有各种不同的水解酶类,能分解所有的生物大分子。

圆球体:膜包裹着的圆球状小体,直径为0.1—1um,染色体反应似脂肪,用锇酸固定后成为或多或少深色的球体微体:一些由单层膜包围的小体,直径约0.5um,大小。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2.病因:使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3.病征:是指病部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或群体。

4.病状:植物染病后本身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5.植物病害: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的状态。

6.菌丝: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称为菌丝。

7.真菌:是具有细胞核,能产孢而无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无性和有性繁殖,并有分枝的丝状营养体.8.真菌的生活史: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营养生长和繁殖,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为止的整个过程。

9.真菌的有性繁殖:是指真菌通过特殊的两性细胞或两性器官的配合,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10.真菌的无性繁殖:是指真菌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从营养体上直接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11.无性孢子:有无性繁殖方式产生的孢子,如厚垣孢子、芽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

12.有性孢子:13.植物病原细菌:指侵染植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细菌。

14.原核生物: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微生物。

它的遗传物质(DNA)分散在细胞质种,无核膜包围,无明显的细胞核,细胞质中含有小分子的核蛋白体,但无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

15.植物病毒:指侵染植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病毒。

16.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其体内繁殖扩展,发生致病作用,进而显现病害症状的过程。

17.初次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寄主生长期间的第一次侵染,叫初次侵染。

18.再次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或其他繁殖体,传播后引起的侵染叫再次侵染。

普通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1.植物病害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持续影响,在生理、组织和细胞上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外部表现出不正常现象。

2.病原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有害生物。

3.传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浸染造成的病害,可以传染。

4.非传染性病害无病原生物参加,只是由于植物自身原因或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引起的病害,不具有传染性。

5.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互相配合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的关系,又称为“病害三要素”。

6.症状植物受病原物或不良环境的侵扰后,内部生理活动或外观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7.病状植物患病后,植物病部本身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8.病征病部上出现的肉眼可见的病原物个体或群体。

9.变色病株的色泽发生改变。

10.坏死染病植物局部或大片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各种变化。

11.萎蔫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萎垂的现象。

12.腐烂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

腐烂可以分干腐、湿腐和软腐。

13.畸形指植物受害部位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发生促进或抑制性的病变,植物整体或局部的形态异常。

畸形可分为增大、增生、减生和变态四种。

14.综合征一种病害在一种植物上可以同时或先后表现两种或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

15.并发症当两种或多种病害同时在一株植物上发生时,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

16.隐症现象一种病害的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以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

17.病害循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18.初侵染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或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

19.再侵染在田间已经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后侵染同一生长季内的寄主植物。

20.越冬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后病原物的存活方式和存活场所,病原物度过寄主休眠期后,引起下一季节的初次侵染。

21.死体营养型病原物可以直接从死亡的细胞中吸收养分或者是先杀死寄主细胞,然后再从死亡的细胞中吸收养分的寄主物。

植物病理学试题和答案

植物病理学试题和答案

《植物病理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1 分,共10 分)1、症状:植物生病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状态。

2、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和破坏能力。

3、无隔菌丝:菌丝体有分枝、无隔膜、为单细胞。

4、无性繁殖:是否经过性器和性细胞的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

5、游动孢子囊:菌丝顶端形成囊状结构,其内产生游动孢子。

6、分生孢子:菌丝分化具有一定形状的分生孢子梗,其顶端形成外生的孢子。

7、子囊果:着生子囊和子囊孢子的结构体。

8、质粒:在有些细菌中,独立于核质之外呈环状结构的遗传因子。

9、多分体病毒:病毒内几种大小或形状不同的粒体所组成,只有当这几种粒体同时存在时才能表现该病毒的全部性状。

0、全寄生性种子植物:无叶片或叶片退化或鳞生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完全依靠从寄主植物上吸取营养。

1、病征:植物感病后,由病原物在病部构成的特征。

2、寄生性:指一种生物依附于其他生物而生存的能力。

3、菌核: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一种较坚硬的颗粒装物。

4、有性生殖: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而进行的一种繁殖方式。

5、卵孢子:由两个异型配子囊(藏卵器和雄器)结合而形成的有性孢子。

6、转主寄生:病原菌需要寄生两种不同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

7、荚膜:细菌细胞外比较厚而稳定的粘质层。

8、交互保护作用:先侵染植物的病毒可以保护植物不受另一种病毒的侵染。

9、稀释限点:把病株组织的榨取液稀释,超过一定限度时便失去侵染力,这稀释限度即为稀释限点。

0、卫星病毒:有些RAN 病毒伴随有低分子量的小粒体病毒,这种小粒体病毒称卫星病毒。

1、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体的寄主细胞或组织中吸取营养而生存,寄主细胞亡便终止寄生关系。

2、初生菌丝:由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菌丝。

3、厚垣孢子:菌丝顶端或中间个别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形成休眠孢子。

4、准性生殖:菌丝形成异核体,通过核配,有丝分裂、染色体交换,最后形单倍体细胞核的过程。

5、同宗结合:单个菌株自行交配完成有性生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二
菌核: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形成的休眠体,内层是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

子座: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有时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

吸器:专性寄生类型的真菌,侵入寄主细胞中的菌丝,其形态发生变化,以利于吸取寄主体内养分,这些变形的菌丝或菌丝体称为吸器。

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卵孢子:有两个异性孢子囊---雄器和藏卵器结合而形成。

子囊孢子:子囊菌门真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有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相结合,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单倍体的孢子。

担孢子:担子菌门真菌的有性孢子。

游动孢子:产生于有洞孢子囊中的内生孢子,是鞭毛菌的无性孢子。

孢囊孢子:产生于孢子囊的内生孢子,是接合菌的无性孢子。

分生孢子:产生于由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分生孢子梗上,成熟后从孢子梗上脱落,是外生无性孢子的统称。

厚垣孢子:是由菌丝个别细胞膨大形成,原生质浓缩,具厚壁,可抵抗不良环境的一种休眠孢子。

子实体:菌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过营养生长阶段后,即进入繁殖阶段,形成各种繁殖体即子实体。

孢子囊:孢子囊由孢囊梗顶端膨大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