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文科立体几何知识点方法总结高三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几何知识点整顿(文科)
一.直线和平面三种位置关系:
1. 线面平行
l
符号表达:
2. 线面相交
符号表达:
3. 线在面内
符号表达:
二.平行关系:
1.线线平行:
办法一:用线面平行实现。
m
l
m
l
l
//
//
⇒
⎪
⎭
⎪
⎬
⎫
=
⋂
⊂
β
α
β
α
办法二:用面面平行实现。
m
l
m
l//
//
⇒
⎪
⎭
⎪
⎬
⎫
=
⋂
=
⋂
β
γ
α
γ
β
α
办法三:用线面垂直实现。
若α
α⊥
⊥m
l,,则m
l//。
办法四:用向量办法:
若向量l和向量m共线且l、m不重叠,则m
l//。
2.线面平行:
办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
α
α
α//
//
l
l
m
m
l
⇒
⎪
⎭
⎪
⎬
⎫
⊄
⊂
办法二:用面面平行实现。
α
β
β
α
//
//
l
l
⇒
⎭
⎬
⎫
⊂
办法三:用平面法向量实
现。
若为平面α一种法向量,⊥且α
⊄
l,则
α
//
l。
3.面面平行:
办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
β
α
α
β
//
'
,'
,
'
//
'
//
⇒
⎪
⎪
⎭
⎪
⎪
⎬
⎫
⊂
⊂
且相交
且相交
m
l
m
l
m
m
l
l
办法二:用线面平行实现。
β
α
β
α
α
//
,
//
//
⇒
⎪
⎭
⎪
⎬
⎫
⊂且相交
m
l
m
l
三.垂直关系:
1. 线面垂直:
办法一:用线线垂直实现。
l
αα⊥⇒⎪⎪⎭
⎪
⎪⎬⎫⊂=⋂⊥⊥l AB AC A AB AC AB l AC
l ,
办法二:用面面垂直实现。
αββαβα⊥⇒⎪⎭
⎪
⎬⎫
⊂⊥=⋂⊥l l m l m ,
2. 面面垂直:
办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
βαβα⊥⇒⎭
⎬⎫
⊂⊥l l
办法二:计算所成二面角为直角。
3. 线线垂直:
办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
m l m l ⊥⇒⎭
⎬⎫
⊂⊥αα
办法二: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PO l OA l PA l αα⊥⎫
⎪
⊥⇒⊥⎬⎪⊂⎭
办法三:用向量办法:
若向量和向量数量积为0,则m l ⊥。
三.夹角问题。
(一) 异面直线所成角: (1) 范畴:]90,0(︒︒ (2)求法: 办法一:定义法。
环节1:平移,使它们相交,找到夹角。
环节2:解三角形求出角。
(惯用到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
cos =
θ
(计算成果也许是其补角) 办法二:向量法。
转化为向量
夹角
(
计算成果也许是其补角):
=
θcos (二) 线面角
(1)定义:直线l 上任取一点P (交点除外),作PO ⊥α于
O,连结AO ,则AO 为斜线PA 在面α内射影,PAO ∠(图中θ)为直线l 与面α所成角。
(2)范畴:]90,0[︒︒
当︒=0θ时,α⊂l 或α//l
当︒=90θ时,α⊥l (3)求法:
办法一:定义法。
环节1:作出线面角,并证明。
环节2:解三角形,求出线面角。
(三) 二面角及其平面角
(1)定义:在棱l 上取一点P ,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
l 垂线(射线)m 、n ,则射线m 和n 夹角θ为二面角α—l —β平面角。
(2)范畴:]180,0[︒︒ (3)求法:
办法一:定义法。
环节1:作出二面角平面角(三垂线定理),并证明。
环节2:解三角形,求出二面角平面角。
办法二:截面法。
环节1:如图,若平面POA 同步垂直于平面βα和,则交线(射线)AP 和AO 夹角就是二面角。
环节2:解三角形,求出二面角。
办法三:坐标法(计算成果也许与二面角互补)。
环节一:计算121212
cos n n n n n n ⋅<⋅>=
⋅
环节二:判断θ与12n n <⋅>
关系,也许相等或者
互补。
四.距离问题。
1.点面距。
办法一:几何法。
环节1:过点P 作PO ⊥α于O ,线段PO 即为所求。
环节2:计算线段
PO 长度。
(直接解三角形;等体积法和等面积法;换点法)
2.线面距、面面距均可转化为点面距。
3.异面直线之间距离
办法一:转化为线面距离。
m
如图,m 和n 为两条异面直线,α⊂n 且α//m ,
则异面直线m 和n 之间距离可转化为直线m 与平面α之间距离。
办法二:直接计算公垂线段长度。
办法三:公式法。
d c
b
a
θm'
D
C
B A
m
n
如图,AD 是异面直线m 和n 公垂线段,'//m m ,则异面直线m 和n 之间距离为: θcos 2222ab b a c d ±--=
高考题典例
考点1 点到平面距离
例1如图,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所有棱长都为2,D 为1CC 中点.(Ⅰ)求证:1AB ⊥平面1A BD ;(Ⅱ)求二面角1A A D B --大小;(Ⅲ)求点C 到平面1A BD 距离.
考点2 异面直线距离
例2 已知三棱锥ABC S -,底面是边长为24正三角形,棱SC 长为2,且垂直于底面.D E 、分别为AB BC 、中点,求CD 与SE 间距离.
考点3 直线到平面距离
例3. 如图,在棱长为2正方体1AC 中,G 是1AA 中点,求BD 到平面11D GB 距离
A
B
C D
1
A 1
C
1
B
O
F
H
1
A 1
C 1D
1
B 1O
考点4 异面直线所成角
Rt AOB
△例4如图,在Rt AOB △中,π6
OAB ∠=,斜边4AB =.Rt AOC △可以通过
以直线AO 为轴旋转得到,且二面角B AO C --直二面角.D 是AB 中点.
(I )求证:平面COD ⊥平面AOB ;
(II )求异面直线AO 与CD 所成角大小.
考点5 直线和平面所成角
例5. 四棱锥S ABCD -中,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侧面SBC ⊥底面ABCD .已知45ABC =∠,2AB =
,BC =
SA SB ==
(Ⅰ)证明SA BC ⊥;(Ⅱ)求直线SD 与平面SAB 所成角大小.
考点6 二面角
例6.如图,已知直二面角PQ αβ--,A PQ ∈,B α∈,C β∈,CA CB =,45BAP ∠=,直线CA 和平面α所成角为30.(I )证明BC PQ ⊥ (II )求二面角B AC P --大小.
考点7 运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和角
例7. 如图,已知1111ABCD A B C D -是棱长为3正方体, 点E 在1AA 上,点F 在1CC 上,且11AE FC ==. (1)求证:1E B F D ,,,四点共面; (2)若点G 在BC 上,2
3
BG =,点M 在1BB 上,GM BF ⊥,
垂足为H ,求
证:EM ⊥平面11BCC B ;
(3)用θ表达截面1EBFD 和侧面11BCC B 所成锐二面角大小,求tan θ
O C
A
D
B
E
D
C
S
A
B
C
Q
α
β P
C B
A
H
M
D
E
F 1
B
1
A
1
D
1
C
<一>惯用结论
1.证明直线与直线平行思考途径:(1)转化为鉴定共面二直线无交点;(2)转化为二直线同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3)转化为线面平行;(4)转化为线面垂直;(5)转化为面面平行.
2.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思考途径:(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2)转化为线线平行;(3)转化为面面平
行.
3.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思考途径:(1)转化为鉴定二平面无公共点;(2)转化为线面平行;(3)转化为线面垂
直.
4.证明直线与直线垂直思考途径:(1)转化为相交垂直;(2)转化为线面垂直;(3)转化为线与另一线射影垂
直;(4)转化为线与形成射影斜线垂直.
5.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思考途径:(1)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任始终线垂直;(2)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相交二直线垂直;(3)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一条垂线平行;(4)转化为该直线垂直于另一种平行平面;(5)转化为该直线与两个垂直平面交线垂直.
6.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思考途径:(1)转化为判断二面角是直二面角;(2)转化为线面垂直. 7.夹角公式 :设a =123(,,)a a a ,b =123(,,)b b b ,则cos 〈a ,b 〉
.
8.异面直线所成角:cos |cos ,|a b θ==
21
||||||
a b a b x ⋅=
⋅+
(其中θ(090θ<≤)为异面直线a b ,
所成角,,a b 分别表达异面直线a b ,方向向量) 9.直线AB 与平面所成角:sin
||||
AB m
arc AB m β⋅=(m 为平面α法向量).
10、空间四点A 、B 、C 、P 共面z y x ++=⇔,且 x + y + z = 1 11.二面角l αβ--平面角
cos
||||m n arc m n θ⋅=或cos ||||
m n
arc m n π⋅-(m ,n 为平面α,β法向量).
12.三余弦定理:设AC 是α内任一条直线,且BC ⊥AC ,垂足为C ,又设AO 与AB 所成角为1θ,AB 与AC 所成角
为2θ,AO 与AC 所成角为θ.则12cos cos cos θθθ=. 13.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 若A 111(,,)x y z ,B 222(,,)x y z ,则
,A B d =||AB AB AB =⋅222212121()()()x x y y z z =-+-+-.
14.异面直线间距离: ||
||
CD n d n ⋅=
(12,l l 是两异面直线,其公垂向量为n ,C D 、分别是12,l l 上任一点,d 为12,l l 间距离). 15.点B 到平面α距离:||
||
AB n d n ⋅=
(n 为平面α法向量,AB 是通过面α一条斜线,A α∈). 16.三个向量和平方公式:2
2
2
2()222a b c a b c a b b c c a ++=+++⋅+⋅+⋅
222
2||||cos ,2||||cos ,2||||cos ,a b c a b a b b c b c c a c a =+++⋅+⋅+⋅
17. 长度为l 线段在三条两两互相垂直直线上射影长分别为123l l l 、、,夹角分别为123θθθ、、,则有
222
2123l l l l =++222123cos cos cos 1θθθ⇔++=222123sin sin sin 2θθθ⇔++=.
(立体几何中长方体对角线长公式是其特例).
18. 面积射影定理 'cos S S θ
=.(平面多边形及其射影面积分别是S 、'
S ,它们所在平面所成锐二面角θ).
19. 球组合体(1)球与长方体组合体:长方体外接球直径是长方体体对角线长.(2)球与正方体组合体:正方体内
切球直径是正方体棱长,正方体棱切球直径是正方体面对角线长,正方体外接球直径是正方体体对角线长.(3) 球与正四周体组合体:棱长为a 正四周体内切球半径为612a ,外接球半径为64
a . 20. 求点到面距离常规办法是什么?(直接法、体积法) 〈二〉温馨提示:
1.在用反三角函数表达直线倾斜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等时,你与否注意到它们各自取值范畴及义?
① 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二面角取值范畴依次.
② 直线倾斜角、到角、与夹角取值范畴依次是.
③ 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函数取值范畴分别是.
〈三〉解题思路:
1、平行垂直证明重要运用线面关系转化:
线∥线线∥面面∥面
判定线⊥线线⊥面面⊥面性质线∥线线⊥面面∥面
←→−←→−−→−−←→−←→−←−
−−←→−←→− 线面平行鉴定: a
b b a a ∥,面,∥面⊂⊄⇒ααα a
b
α
线面平行性质:
αααβαβ∥面,面,∥⊂=⇒ b a b 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
P A A O P O ⊥面,为在内射影,面,则αααa ⊂
a OA a PO a PO a AO ⊥⊥;⊥⊥⇒⇒
α
a
P
O
线面垂直:
a
b a
c b c b c O a ⊥,⊥,,,⊥⊂=⇒αα a
O α b c
面面垂直:
a a ⊥面,面⊥αββα
⊂⇒ 面⊥面,,,⊥⊥αβαβαβ
=⊂⇒l l aaa
α a
l
β
a b a b ⊥面,⊥面∥αα⇒ 面⊥,面⊥αβαβ
a a ⇒ a
b
α
2、三类角定义及求法
(1)异面直线所成角θ,0°<θ≤90°
(2)直线与平面所成角θ,0°≤θ≤90°
θαα=时,∥或0b o
b ⊂
()二面角:二面角的平
面角,30180
αβθθ--<≤l o
o
(三垂线定理法:A ∈α作或证AB ⊥β于B ,作BO ⊥棱于O ,连AO ,则AO ⊥棱l ,∴∠AOB 为所求。
)
三类角求法:
①找出或作出关于角。
②证明其符合定义,并指出所求作角。
③计算大小(解直角三角形,或用余弦定理)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 空间距离
1.两条异面直线间距离
和两条异面直线分别垂直相交直线,叫做这两条异面直线公垂线;两条异面直线公垂线在这两条异面直线间线段长度,叫做两条异面直线距离.
2.点到平面距离
从平面外一点引一种平面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距离叫做这个点到这个平面距离. 3.直线与平面距离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种平面平行,那么直线上各点到这平面距离相等,且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平面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和平面距离.
4.两平行平面间距离
和两个平行平面同步垂直直线,叫做这两平行平面公垂线,它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公垂线段长叫做这两个平行平面距离.
题型一:两条异面直线间距离
【例1】 如图,在空间四边形ABCD 中,AB =BC =CD =DA =AC =BD =a ,E 、F 分别是AB 、CD 中点. (1)求证:EF 是AB 和CD 公垂线; (2)求AB 和CD 间距离;
【规范解答】 (1)证明:连结AF ,BF ,由已知可得AF =BF . 又由于AE =BE ,因此FE ⊥AB 交AB 于E . 同理EF ⊥DC 交DC 于点F . 因此EF 是AB 和CD 公垂线.
(2)在Rt △BEF 中,BF =
a 23
,BE =a 21, 因此EF 2=BF 2-BE 2=a 2
12,即EF =a 22
.
由(1)知EF 是AB 、CD 公垂线段,因此AB 和CD 间距离为
a 2
2
. 【例2】 如图,正四周体ABCD 棱长为1,求异面直线AB 、CD 之间距离. 设AB 中点为E ,连CE 、ED .
例1题图
例2题图
∵AC =BC ,AE =EB .∴CD ⊥AB .同理DE ⊥AB .
∴AB ⊥平面CED .设CD 中点为F ,连EF ,则AB ⊥EF . 同理可证CD ⊥EF .∴EF 是异面直线AB 、CD 距离.
∵CE =23
,∴CF =FD =2
1,∠EFC =90°,EF =
2221232
2
=⎪⎭⎫ ⎝⎛-⎪⎪⎭
⎫ ⎝⎛. ∴AB 、CD 距离是
2
2
. 【解后归纳】 求两条异面直线之间距离基本办法: (1)运用图形性质找出两条异面直线公垂线,求出公垂线段长度.
(2)如果两条异面直线中一条直线与过另一条直线平面平行,可以转化为求直线与平面距离. (3)如果两条异面直线分别在两个互相平行平面内,可以转化为求两平行平面距离.
题型二:两条异面直线间距离
【例3】 如图(1),正四周体ABCD 棱长为1,求:A 到平面BCD 距离; 过A 作AO ⊥平面BCD 于O ,连BO 并延长与CD 相交于E ,连AE . ∵AB =AC =AD ,∴OB =OC =OD .∴O 是△BCD 外心.又BD =BC =CD ,
∴O 是△BCD 中心,∴BO =3
2BE =33
2332=
⨯. 又AB =1,且∠AOB =90°,∴AO =363312
22=⎪⎪⎭
⎫
⎝⎛-=-BO AB .∴A 到平面BCD 距离是36. 【例4】
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C =2
π,AB =a ,AD =3a 且sin ∠ADC =55,又P A ⊥平面
ABCD ,P A =a ,
求:(1)二面角P —CD —A 大小; (2)点A 到平面PBC 距离. 【规范解答】 (1)作AF ⊥DC 于F ,连结PF , ∵AP ⊥平面ABCD ,AF ⊥DC ,∴PF ⊥DC , ∴∠PF A 就是二面角P —CD —A 平面角. 在△ADF 中,∠AFD =90°,∠ADF =arcsin
55
,AD =3a ,∴AF =5
3a ,
例3题图
在Rt △P AF 中tan ∠PF A =
3
5
35=
=a a AF PA ,∴∠PF A =arc tan 35. (2)∵P A ⊥平面ABCD ,∴P A ⊥BC ,又BC ⊥AB ,
∴BC ⊥平面P AB ,作AH ⊥PB ,则BC ⊥AH ,∴AH ⊥平面PBC ,∵P A ⊥AB ,P A =AB =a , ∴PB =2a ,∴AH =a 2
2.
【例5】
如图,所示多面体是由底面为ABCD 长方体被截面AEC 1F 所截面而得到,其中AB=4,BC=2,CC 1=3,BE=1.(Ⅰ)求BF 长;(Ⅱ)求点C 到平面AEC 1F 距离.
解法1:(Ⅰ)过E 作EH//BC 交CC 1于H ,则CH=BE=1,EH//AD ,且EH=AD. ∵AF ∥EC 1,∴∠FAD=∠C 1EH. ∴Rt △ADF ≌Rt △EHC 1. ∴DF=C 1H=2. .6222=+=
∴DF BD BF
(Ⅱ)延长C 1E 与CB 交于G ,连AG , 则平面AEC 1F 与平面ABCD 相交于AG . 过C 作CM ⊥AG ,垂足为M ,连C 1M ,
由三垂线定理可知AG ⊥C 1M.由于AG ⊥面C 1MC , 且AG ⊂面AEC 1F ,因此平面AEC 1F ⊥面C 1MC.
在Rt △C 1CM 中,作CQ ⊥MC 1,垂足为Q ,则CQ 长即为C 到面AEC 1F 距离.
.11
33
417
12317
123,17
121743cos 3cos 3,.
17,1,2
2
1
1
221=+
⨯
=
⨯=
∴=⨯
===∠=∠=+===MC CC CM CQ GAB MCG CM MCG GAB BG AB AG BG CG
BG CC EB 知由从而可得由
解法2:(I )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则D (0,0,0),B (2,4,0), A (2,0,0),C (0,4,0),E (2,4,1),C 1(0,4,3).设F (0,0,z ).
∵AEC 1F 为平行四边形,
B
A
C
D
1
A 1
B 1
C .
62,62||).
2,4,2().2,0,0(.2),2,0,2(),0,2(,,
11的长为即于是得由为平行四边形由BF F z z EC AF F AEC =--=∴∴=∴-=-=∴∴
(II )设1n 为面AEC 1F 法向量,)1,,(,11y x n ADF n =故可设不垂直于平面显然
⎩⎨⎧=+⨯+⨯-=+⨯+⨯⎪⎩⎪⎨⎧=⋅=⋅02020140,0,011y x y x AF n AE n 得由⎪⎩
⎪⎨⎧-==∴⎩⎨⎧=+-=+.41,1,022,014y x x y 即
111),3,0,0(n CC CC 与设又=夹角为a
,则11114cos .33
||||
CC n CC n α⋅=
=
⋅ ∴C 到平面AEC 1F 距离为.11
33
4333343cos ||1=⨯==αCC d
【例6】
正三棱柱111C B A ABC -底面边长为8,对角线101=C B ,D 是AC 中点。
(1)求点1B 到直线AC 距离.(2)求直线1AB 到平面BD C 1距离. 解:(1)连结BD ,D B 1,由三垂线定理可得:AC D B ⊥1, 因此D B 1就是1B 点到直线AC 距离。
在BD B Rt 1∆中,6810222211=-=-=
BC C B BB 34=BD .
2122121=+=∴B B BD D B .
(2)由于AC 与平面BD 1C 交于AC中点D, 设E BC C B =⋂11,则1AB //DE ,因此1AB //平面BD C 1, 因此1AB 到平面BD 1C 距离等于A点到平面BD 1C 距离,等于C点到平面BD 1C 距离,也就等于三棱 锥1BDC C -高, BDC C BDC C V V --=11 ,
13
1
311CC S hS BDC BDC ∆∆=∴,131312=
∴h ,即直线1AB 到平面BD 1C 距离是131312. 【解后归纳】 求空间距离注意三点: 1.常规遵循一作二证三计算环节;
1
A
1
A 2.多用转化思想求线面和面面距离; 3.体积法是一种较好求空间距离办法.
【范例4】如图,在长方体AC 1中,AD=AA 1=1,AB=2,点E 在棱AB 上移动. (1)证明:D 1E ⊥A 1D ;
(2)当E 为AB 中点时,求点E 到面ACD 1距离; (3)AE 等于何值时,二面角D 1—EC —D 大小为4
π. 解析:法1
(1)∵AE ⊥面AA 1DD 1,A 1D ⊥AD 1,∴A 1D ⊥D 1E
(2)设点E 到面ACD 1距离为h ,在△ACD 1中,AC=CD 1=5,AD 1=2,
故.2
121,232152211=⋅⋅==-⋅⋅=
∆∆BC AE S S ACE C AD 而 11111131,1,.33223
D AEC AEC AD C V S DD S h h h -∆∆∴=
⋅=⋅∴⨯=⨯∴= (3)过D 作DH ⊥CE 于H ,连D 1H 、DE ,则D 1H ⊥
CE , ∴∠DHD 1为二面角D 1—EC —D 平面角.
设AE=x ,则BE=2-x
11,, 1.
4
,,,
Rt D DH DHD DH Rt ADE DE Rt DHE EH x π
∆∠=
∴=∆=∴∆=在中在中在中
.
4
,32.
32543.
54,3122π
的大小为二面角时中在中在D EC D AE x x x x x x CE CBE Rt CH DHC R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