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种群的鉴定方法选择

合集下载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方法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方法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方法菌种选育Loremreferentibus(英语:Strain selection 日语:ひずみの选択法语:la sélection des souches 俄语:Штаммвыбор 德语:Stammselektion )微生物菌种是决定发酵产品的工业价值以及发酵工程成败的关键,只有具备良好的菌种基础,才能通过改进发酵工艺和设备以获得理想的发酵产品。

菌种用途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自然选育自然选育的菌种来源于自然界、菌种保藏机构或生产过程,从自然界中选育菌种的过程较为复杂,而从生产过程或菌种保藏机构得到菌种的自然选育过程较为简单。

自然选育的步骤主要是:采样,增长培养,培养分离和筛选等。

采样筛选的菌种采集的对象以土壤为主,也可以是植物、腐败物品和某些水域等。

土壤是微生物的汇集地,从土壤中几乎可以分离到任何所需的微生物,故土壤往往是首选的采集目标。

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和代谢类型与生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富集培养由于采集样品中各种微生物数量有很大差异,若估计到要分离的菌种数量不多时,就要人为增加分离的概率,增加该菌种的数量,称为富集培养。

纯种培养尽管通过增长培养的效果很好,但是得到的微生物还是处于混杂状态,因为样品中本身含有许多种类的微生物。

所以,为了取得所需的微生物纯种,增殖培养后必须进行分离。

平板分离法由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沾取少许待分离的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平行划线、扇形划线或其他形式的连续划线,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

如果划线适宜的话,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

分离方法有三种:即划线分离法、稀释法和组织分离法。

稀释分离法在溶液中再加入溶剂使溶液的浓度变小。

亦指加溶剂于溶液中以减小溶液浓度的过程。

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的质量分数生产能力考察初筛一般通过平板稀释法获得单个菌落,然后对各个菌落进行有关性状的初步测定,从中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菌落。

高通量测序和DGGE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技术评价

高通量测序和DGGE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技术评价

高通量测序和DGGE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技术评价一、本文概述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深入,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对土壤健康、生态平衡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通量测序技术和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是近年来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两种技术手段,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本文旨在全面评价这两种技术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将对高通量测序技术和DGGE分析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及其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随后,通过综述已有文献和案例分析,评估这两种技术在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动态变化方面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还将探讨这两种技术在实践应用中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及限制条件,以期为研究者在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时提供有益的指导。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评价高通量测序和DGGE分析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效果,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在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中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又被称为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是近年来生物学领域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之一。

它允许在单次运行中同时对数百万至数十亿的DNA分子进行测序,极大地提高了测序通量和效率。

在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中,高通量测序技术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

高通量测序技术基于边合成边测序的原理,通过桥式PCR扩增生成DNA簇,并利用可逆性终止子的荧光标记核苷酸进行连续测序。

在测序过程中,每加入一种荧光标记的核苷酸,都会通过扫描记录下荧光信号,并切除荧光基团和终止基团,继续进行下一个核苷酸的添加和测序。

这一过程循环进行,直至获得完整的DNA序列信息。

土壤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微生物种类和种群。

菌种鉴定方法大全

菌种鉴定方法大全

菌种鉴定方法大全一、金开瑞菌种鉴定服务简介在细菌/真菌的16/18SrDNA中有多个区段保守性,根据这些保守区可以设计出细菌/真菌通用引物,扩增出细菌/真菌的16/18SrDNA片。

因此,16/18SrDNA可以作为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分析最常用的系统进化标记分子。

该鉴定手段试用于单种鉴定或者少量混杂菌种鉴定。

金开瑞拥有多种配套的通用菌种鉴定引物,实验周期短,可以帮您快速实现菌种鉴定。

服务流程引物设计合成—PCR扩增16/18S rDNA/ITS—PCR产物纯化—测序,序列比对分析客户提供基因组DNA:要求基因组DNA的浓度≥100 ng/μl,总体积≥20 μl,且无明显降解;平板或斜面:经菌种分离后带有单菌落的新鲜平板或斜面。

最终交付测序结果,BLAST比对得到细菌种属名称服务内容及说明服务名称服务周期(工作日)原核生物/16SrDNA5-7真核生物/18SrDNA5-7真菌ITS序列分析5-7二、菌种鉴定方法介绍(1)常规鉴定常规鉴定内容有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

形态特征包括显微形态和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包括营养类型、碳氮源利用能力、各种代谢反应、酶反应等。

(2)BIOLOG碳源自动分析鉴定BIOLOG鉴定系统以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为基础,检测微生物的特征指纹图谱,建立与微生物种类相对应的数据库。

通过软件将待测微生物与数据库参比,得出鉴定结果。

该系统已获美国FDA认可,已逐步应用于食品和饮品企业、环保、海洋生物/水产品、制药、农业微生物、生物治理、化妆品、临床等领域的微生物鉴定试验中。

BIOLOG是一种微生物菌种快速鉴定系统,涉及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酵母、丝状真菌在内近2000种微生物。

(3)分子生物学鉴定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遗传进化角度阐明微生物种群之间的分类学关系,是目前微生物分类学研究普遍采用的鉴定方法。

CICC拥有微生物菌种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配有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电泳仪、HPLC、凝胶成像系统、紫外控温分析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以及DNAMAN、BIOEDIT、CLUSTALX、TREEVIEW等序列分析软件。

微生物化验方法

微生物化验方法

微生物化验方法
微生物化验的方法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1.琼脂平板培养法:因培养基不同,琼脂平板法分为选择性培养基检测法和显色培养基检测法。

选择性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选择性抑制剂来抑制非目标微生物生长;显色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细菌特异性酶的显色底物,以菌落颜色区分目的菌落与非目的菌落。

2.显微镜镜检法:将待测样品中的微生物富集后,于油镜下直接计数。

显微镜镜检法通常与琼脂平板培养法结合使用,通过琼脂平板培养法对菌落进行定性分析,再用显微镜进行定量计数。

3.微生物测试片检测技术:一般情况下,微生物测试片由印有网格的聚丙烯薄膜和覆盖有培养基和显色物质的聚乙烯薄膜组成。

待测样品经过处理后可直接接种在微生物测试片上,然后放置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使固定在测试片上的显色物质与待检微生物生长产生的特异性酶发生显色反应,形成有颜色的菌落,通过对这些菌落进行计数便可实现检测。

微生物群落功能定量检测方法介绍

微生物群落功能定量检测方法介绍

微生物群落功能定量检测方法介绍微生物是地球上最为广泛存在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存在于各种自然环境中,从陆地到水体,从深海到高山,从北极到沙漠,几乎无处不在。

微生物群落是指一个特定环境中的所有微生物的总体群集,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准确地定量检测和描述微生物群落功能是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为了实现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定量检测,研究人员开发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方法。

目前,常用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定量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和基于功能基因芯片的方法。

高通量测序方法是一种基于DNA测序技术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和描述微生物群落的功能。

它利用先进的测序仪器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微生物群落中的DNA进行扩增、测序和分析,从而了解其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通过对特定功能基因的测序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有效评估微生物群落的功能水平。

功能基因芯片是另一种常用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定量检测方法。

它是基于生物芯片技术的一种高通量平行分析技术,可以同时检测数千个功能基因。

功能基因芯片具有高灵敏度、高通量和高特异性的特点,可以准确测定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丰度和多样性。

除了上述的主要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定量检测方法,如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荧光定量PCR(qPCR)等。

这些方法通过针对特定的微生物种群或功能基因的探针或引物进行定量检测,可以快速、高效地获得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信息。

总结起来,微生物群落功能定量检测是研究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关键议题。

目前,基于高通量测序、功能基因芯片和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方法已经成为主流。

这些方法具有快速、准确、高通量和高特异性的特点,能够为我们深入了解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有力的支持。

微生物群落功能定量检测的研究和应用在环境科学、生态学、医学和农业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鉴别方法

微生物鉴别方法

微生物鉴别方法一、微生物鉴别方法——传统方法在传统的分类鉴定中,微生物分类鉴定的主要依据是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特征、生态学特征以及血清学反应、对噬菌体的敏感性等。

在鉴定时,我们把这些依据作为鉴定项目,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和鉴定工作。

1、形态学特征(1)细胞形态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外形大小、形状、排列等,细胞构造,革兰氏染色反应,能否运动、鞭毛着生部位和数目,有无芽抱和荚膜、芽抱的大小和位置,放线菌和真菌的繁殖器官的形状、构造,抱子的数目、形状、大小、颜色和表面特征等。

(2)群体形态群体形态通常是指以下情况的特征:在一定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特征,包括外形、大小、光泽、黏稠度、透明度、边缘、隆起情况、正反面颜色、质地、气味、是否分泌水溶性色素等;在一定的斜面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苔特征,包括生长程度、形状、边缘、隆起、颜色等;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经穿刺接种后的生长情况;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包括是否产生菌膜,均匀浑浊还是发生沉淀,有无气泡,培养基的颜色等。

如是酵母菌,还要注意是成醭状、环状还是岛状。

2、生理生化反应特征(1)利用物质的能力包括对各种碳源利用的能力(能否以C02为唯一碳源、各种糖类的利用情况等)、对各种氮源的利用能力(能否固氮、硝酸盐和铵盐利用情况等)、能源的要求(光能还是化能、氧化无机物还是氧化有机物等)、对生长因子的要求(是否需要生长因子以及需要什么生长因子等)。

(2)代谢产物的特殊性这方面的鉴定项目非常多,如是否产生H2S、吲哚、C02、醇、有机酸,能否还原硝酸盐,能否使牛奶凝固、冻化等。

(3)与温度和氧气的关系测出适合某种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以及它的最适生长温度、最低生长温度和最高生长温度。

对氧气的关系,看它是好氧、微量好氧、兼性好氧、耐氧还是专性厌氧。

3、生态学特征生态学特征主要包括它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寄生还是共生,寄主范围以及致病的情况)。

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pH情况、水分程度等)、渗透压情况(是否耐高渗、是否有嗜盐性等)。

什么是微生物筛选方法(一)2024

什么是微生物筛选方法(一)2024

什么是微生物筛选方法(一)引言概述:微生物筛选方法是指通过筛选作用,从大量微生物群体中选择出具有特定功能或性状的微生物。

微生物筛选方法是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发现和利用新的微生物资源、获得新的产物和功能等领域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筛选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科研与应用中的重要性。

正文:一、传统微生物筛选方法1. 传统培养筛选法a. 纯培养法:将微生物分离、纯培养并通过传统菌落特性进行筛选。

b. 特殊培养法:利用特殊培养基、培养条件等筛选特定类型的微生物。

c. 精准培养法:通过精确调控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组成,获得特定产物或性状的微生物。

2. 生理和生化特性筛选法a. 生理特性筛选法:利用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代谢特性进行筛选。

b. 生化特性筛选法:通过筛选微生物在特定生化反应中产生的特定产物。

3. 抗菌活性筛选法a. 抗菌活性筛选法:通过筛选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

b. 抗生素产物筛选法:筛选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

4. 蛋白质和酶活性筛选法a. 蛋白质筛选法:通过筛选微生物产生的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b. 酶活性筛选法:通过筛选微生物产生的具有特定酶活性的酶。

5. 基因工程筛选法a. 基因组筛选法:利用高通量测序和功能基因组学技术筛选具有特定基因组特征的微生物。

b. 基因表达筛选法:通过筛选具有特定基因表达产物的转基因微生物。

总结:微生物筛选方法是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和发现新的微生物资源的重要手段。

传统微生物筛选方法主要有传统培养筛选法、生理和生化特性筛选法、抗菌活性筛选法、蛋白质和酶活性筛选法以及基因工程筛选法等。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筛选方法将变得更加高效和精确,为微生物资源的发现和应用提供更多机会。

环境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环境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环境微生物的研究方法研究环境微生物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培养方法:将环境样品如土壤、水体等放入培养基中,利用适当的条件(如温度、营养物等)培养微生物。

培养出的菌落可以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微生物的核酸,如细菌16S rRNA基因、真菌ITS区域等。

通过PCR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可以对微生物进行种类鉴定、多样性分析和进化关系研究。

3. 高通量测序: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如Illumina、PacBio等,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量微生物序列信息。

通过对样品DNA进行测序,可以得到微生物基因组序列、转录组序列等,从而对微生物进行功能、代谢和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

4. 定量PCR:利用定量PCR技术可以对特定微生物种群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选择适当的引物和探针,可以在环境样品中定量检测和监测微生物的数量和变化趋势。

5. 金标法和荧光原位杂交:利用特异性的探针标记微生物种群,可以直接观察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丰度。

金标法可以通过电镜等方法,将金标记记在目标微生物上,然后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

荧光原位杂交则利用荧光标记的核酸探针,结合荧光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位置和数量。

6.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这些技术可以用于环境样品中微生物代谢物的检测和分析,如挥发性有机物、有机酸等。

通过检测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以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状态和活性。

7. 其他辅助技术:如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荧光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活性和染色体分离等。

微生物学家还可以利用微生物类型文化集合(CCTCC)和国家微生物资源中心(CCTCC)等资源库,进行环境微生物的性状和功能研究。

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综合应用多种研究技术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

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测序技术与数据分析方法

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测序技术与数据分析方法

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测序技术与数据分析方法微生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它们在各种环境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对于人类,包括我们的健康、食品、净水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本文将主要介绍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测序技术与数据分析方法,并思考其在未来研究中的应用。

一、测序技术1、16S rRNA测序16S rRNA测序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微生物分析技术之一。

该技术基于不同微生物的16S rRNA序列在重复区域的变异程度,分析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16S rRNA是细菌和古菌的共有基因,在细胞中的保守性非常高,但在重复区域则具有一定的变异性,因此可以通过变异区域来判断微生物的分类。

2、WGS测序WGS指的是全基因组测序,它能够检测到所有的微生物序列,并提供全局视野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与16S rRNA测序相比,WGS在微生物种群结构研究中能够发现更多的微生物种类和更详细的遗传信息,但也存在着测序深度控制和大量数据处理的缺点。

二、数据分析方法1、OTU聚类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是指根据16S rRNA测序,将相似菌株聚为一组的操作单元。

OTU聚类可以将测序结果中相同的序列按特定的聚类方法聚为一类,来划分不同的菌属分类。

2、物种多样性分析物种多样性分析主要是对OTU的分类个数和丰度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如Shannon和Simpson指数、PCA分析等。

有些工作还将物种分布和采样位置相结合分析,为研究微生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分布和生态功能奠定了基础。

三、前沿课题与展望1、单细胞测序技术目前,多参考基因组组装技术在微生物界中的应用大幅提高了微生物基因组披露率,但在低盛株单细胞微生物领域存在着很大的空间。

单细胞测序技术可以将单个细胞分离出来,分别测序,并组装成完整的基因组,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微生物物种的分布和功能。

普洱茶不同贮藏时期微生物种群的鉴定

普洱茶不同贮藏时期微生物种群的鉴定
维普资讯
现 代 食 品科 技
Mo enF o ce c n eh oo y d r o dS i e dT c n lg n a
2 0 , o.4 N . 0 8 V 1 , o2 2
普洱茶 不 同贮藏 时期微生物种群 的鉴定
方祥 ’ ,陈栋 ,李 晶晶 ’ 超艺 ,赵 ,李斌 ’ 国资 ,黄 ,陈忠 正 ’
( C ay Mc lr)琼 脂培养基 。 22 微生物 分离纯化 . ( )样品稀释液 的制备按 G / 4 8 .—0 3《 1 B T 7 922 0 食
收稿 日期 :2 7 1 - 5  ̄ - 1 0
> 0年生茶 3
> 0年 熟 茶 3
中茶牌黄印 圆茶
文革 方砖
2 3年广东生茶 广 东烘青绿茶,广 东省衣科院茶叶科学研 究所制 1 5年广东生茶 广 东烘青绿茶 ,广 东省衣科院茶叶科学研 究所制 9年云 南熟茶 吉幸牌 云南普洱茶砖 ,云 南茶叶进 出口公司制
1 实验材料
品卫生微 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 定》【 2 J ,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采 进行 用平板涂 布法 ,细菌采用倾 注平 皿法 。
( )微 生物 的纯培养 按 《 3 微生物学 实验手册 》【 3 J
进 行 ,真 菌用三 点接种法 ,细菌用 划线分 离法 。 23 微生物 分类鉴 定 .
n g r P n cl u c r s g n m, i p ss , rc o e mas , p r l s l u u , a c a o c ss , t o c t lsa dBa tru i e , e ii i m h y o e u Rhz u l o p. T ih d r As egul a c s S c h r my e p. ug p.Aci my eae n c ei m. n Ke r s P . r a so g me mir b a s e is y wo d : u e ht ; t r et ; co i l p ce e a i

微生物检测方法

微生物检测方法

微生物检测方法微生物检测是指对环境、食品、药品、生物制品等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监测的过程。

微生物检测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检测对象和要求,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首先,传统的培养方法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是将样品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然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微生物生长,根据生长的数量和形态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微生物。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需要较长的时间,且对于某些难以培养的微生物可能无法检测出来。

其次,PCR方法是一种快速准确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PCR方法是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通过扩增微生物DNA片段来进行检测。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但是,PCR方法需要设备和技术的支持,成本较高,且对样品的前处理要求较高。

另外,免疫学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抗体与特定的微生物抗原结合的原理进行检测。

免疫学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但是,免疫学方法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且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此外,基因测序技术也是一种新兴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对微生物的基因进行测序分析,来确定微生物的种属和数量。

基因测序技术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可以对微生物进行全面的检测和分析。

但是,基因测序技术需要较长的分析时间和复杂的数据处理,且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

综上所述,微生物检测方法有传统的培养方法、PCR方法、免疫学方法和基因测序技术等多种选择。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检测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微生物检测方法会更加快速、准确、全面,为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传统与现代微生物分型鉴定方法与应用

传统与现代微生物分型鉴定方法与应用

传统与现代微生物分型鉴定方法与应用传统与现代微生物分型鉴定方法及其应用传统微生物分型鉴定方法:传统微生物分型鉴定方法是指使用传统的实验室技术和观察方法来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血清学反应等。

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代谢产物、酶活性和免疫反应等方面的差异,可以进行初步的分类和鉴定。

现代微生物分型鉴定方法:现代微生物分型鉴定方法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基因测序、多态性分析、基因芯片技术和质谱技术等。

通过分析微生物的基因序列、基因表达模式和蛋白质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精确地鉴定微生物的种属、亚型和菌株等。

应用:微生物分型鉴定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1. 医学诊断:微生物分型鉴定可以用于诊断与微生物相关的疾病,例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

通过鉴定微生物的种属和亚型,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2. 食品安全:微生物污染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微生物分型鉴定可以追踪和鉴定食品中的致病菌和有害微生物,帮助监测食品安全,保障公众健康。

3. 环境监测:微生物在环境中起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微生物分型鉴定可以用于监测水体、土壤和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评估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4. 遗传学研究:微生物分型鉴定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进化关系和种群结构等。

通过分析微生物的遗传信息,可以深入了解微生物的演化历史和种群动态,为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发育和生态功能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总结:传统与现代微生物分型鉴定方法在微生物分类和鉴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方法主要依靠实验室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而现代方法则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对微生物进行精确鉴定。

这些方法在医学、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和遗传学研究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与应用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与应用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与应用土壤微生物是指土壤中的一种微小生物,经过千百年的演化,形成了生态系统这一整体。

土壤微生物具有调节土壤质量的作用,尤其是其中的细菌和真菌,可以分解和吸收有机物,促进植物生长。

因此,对于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调查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就成为了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大重点。

一、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方法目前,针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调查方法主要有现场调查、分子生态学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等多种方法。

1. 现场调查法现场调查是一种传统的调查方法,也是许多生态学研究者经常使用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取样分析来确定土壤中生物的活动情况。

在土壤中选择样本进行物理化学分析,在基因型和表型上进行生物学分类,以确定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和生态性状。

2. 分子生态学分析法分子生态学分析法是一种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分离DNA或RNA并进行放大、序列化,来确定微生物中特殊引物的种群结构和理解微生物之间的生物学关系。

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更为准确,可以发现更多的微生物群落,同时也提高了调查效率和准确度。

3. 计算机仿真法计算机仿真法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微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其对科学学者进行详细的观察,不同的模拟形式可以得出不同的模拟结果。

该方法主要通过模拟计算机程序对微生物多样性数据的模拟分析,可以得到研究结果和结论,对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的分析和比较,提高了研究快速性和深度。

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意义1. 保护生态系统健康通过调查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可以评估土壤的生态质量,对于土壤生态疾病、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可以对土壤质量进行科学监测,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

2. 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开发和利用耕地资源,了解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的特征和生长情况,可以对其进行指导,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也可以保护土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 促进精准农业了解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和分布情况,可以更好地利用先进的土壤检测技术,制定更为合理的农作物种植和肥料施用方案,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第二章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

2第二章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

自动化、快速
可鉴定细菌有1140多 种、酵母菌267种、目前 已经可用于丝状真菌。
仅能鉴定快速生长的微生物,误差较大(pH),拥有的标准数据 库还不完善
3、生物标记物法(Biomakers )
• 生物标记物通常是微生物细胞的生化组成成分,其 总量通常与相应生物量呈正相关。 • 特定的标记物标志着特定的微生物,一些生物标记 物的组成模式(种类、数量和相对比例)可作为指纹 估价微生物群落结构。 • 首先使用一种合适的提取剂直接把生物标记物从环 境中提取出来,然后对提取物进行纯化,后用合适 的仪器加以定量测定。 优点:不需要把微生物的细胞从环境样中分离, 能克服由于培养而导致的微生物种群变化,具有 一定的客观性。
功能类群提供可靠的依据。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方法:
• 20世纪70年代以前:传统的培养分离方法,依靠形态 学、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进行分类鉴定和 计数,认识是不全面和有选择性的,方法的分辨水平 低。 • 在70和80年代:对微生物化学成分的分析,建立了一 些微生物分类和定量的方法(生物标记物方法),对 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认识进入到较客观的 层次上。 在80和90年代: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以DNA为目标物, 通过rRNA基因测序技术和基因指纹图谱等方法,比较 精确地揭示了微生物种类和遗传的多样性,并给出了 关于群落结构的直观信息。
Diversity estimation based on molecular markers
实验原理
• 16S rDNA是基因组的“biomarker‖ • – 核糖体RNA是蛋白质合成必需的,16S rDNA 广泛存在于所有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 • – 16S rDNA的序列中包括保守区和可变区。 • – 序列变化比较缓慢,与物种的形成速度相适应, 而且一般不发生水平转移。 • – GeneBank和RDPⅡ(Ribosomal DatabaseProject ) 数据库中已经登录了超过97,128个经过比对和注释 的16S rDNA序列,可供进行比对。

微生物种群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

微生物种群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

微生物种群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微生物是指在肉眼不能看见的大小范围内(0.1微米-100微米)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生命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

它们由于数量众多、功能多样,是地球上最为基础的生命形式之一,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多样性、交互关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是生态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一、微生物种群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并且种群之间存在巨大的功能差异。

一个物种内的不同菌株,或不同菌群之间功能差异,可以是产生不同代谢产物,表达不同基因同时还能与其他物种相互影响等。

2. 微型生态圈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是广泛而分散的,它们以不同的生存方式,分布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如淡水、海洋、土壤、植物、动物体内等)。

在这些环境中,微生物会形成微型生态圈,从而为地球上的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做出贡献。

3. 生态系统功能微生物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和关键性。

微生物在分解腐殖质、循环元素、氮素固定、维持土壤肥力、生物降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微生物在制约病原体生长、电化学交换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二、微生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 分离培养法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是种群生态学中最常用和传统的技术,其优点是可以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代表性物种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布,反映微生物群体中不同物种的变化和多样性。

然而,由于某些微生物的培养偏好性及不能通过培养方法分离出肠道等环境中的细菌等有限的诸如此类问题,则限制了应用这项技术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全面了解。

2. DNA扩增与高通量测序技术DNA扩增技术如PCR可以放大微生物的标记基因,如16S rRNA基因,用于微生物的鉴定、定量、姑息治疗和代谢活性研究等。

高通量测序技术则可以在整体层面上对微生物进行分析,在更好地研究不可用培养技术的显微生物的生态学过程中,它具有用于理解微生物间物质转移和微生物群体演化的技术优势。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微生物检测是生物科技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环境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生物检测的方法也在不断进步,从最初的定性检测到现在的高通量、高精度检测,为各个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1、显微镜直接观察法显微镜直接观察法是一种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样本中微生物形态和数量的方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但需要专业的显微镜操作技能。

显微镜直接观察法可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微生物检测。

2、培养法培养法是一种将样本接种到培养基上,通过培养基提供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生长环境,使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培养法可对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计数和鉴定,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环境等领域的方法。

3、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对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鉴定的一种方法。

免疫学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但可能会因为交叉反应而出现假阳性结果。

免疫学方法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环境等领域。

4、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一种利用DNA或RNA的特异性序列进行检测和鉴定微生物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精度等特点,可对微生物进行亚型分析,适用于食品、药品、环境等领域的微生物检测。

5、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一种利用离子源将微生物的蛋白质或代谢物电离,然后通过质量分析器将离子按质量/电荷比分离,由离子检测器进行检测的方法。

质谱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重现性的特点,可用于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微生物检测。

总结:微生物检测是各个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同的检测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新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出现,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在食品工业中,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防止疾病传播至关重要。

微生物的鉴定与分类技术

微生物的鉴定与分类技术

微生物的鉴定与分类技术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藻类等。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为它们太过微小,我们无法从肉眼识别它们,因此需要鉴定与分类技术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

微生物的鉴定是指确定某个微生物是否存在,以及确定它的身份,即属于哪一个物种。

分类是指将微生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组,也可以说是将微生物分成不同的类别。

微生物的鉴定和分类技术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不同的技术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鉴定与分类技术。

1. 形态学鉴定形态学鉴定是指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来确定其身份。

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微生物,比如细菌和真菌。

在形态学鉴定中,通常会用光学显微镜或电镜观察微生物的外形、大小、颜色等特征,并通过染色方法来帮助观察微生物的细节结构。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只能确定一些较为分化的物种,对于那些形态相近的微生物,很难区分。

2. 生物化学鉴定生物化学鉴定是通过检测微生物的生化活性和代谢产物来确定其身份。

这种方法需要对微生物的生化特性进行了解,通过对不同的生化试剂产生的反应来确定微生物。

常见的生化试剂包括简单糖、氨基酸、酸碱指示剂等。

这种鉴定方法非常精确,但需要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

3. 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是利用微生物的DNA和RNA序列来确定微生物的身份。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对所有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并且非常精确。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PCR扩增、DNA序列分析、去氧核糖核酸(RNA)测序等。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进化关系和种群结构,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重要的工具之一。

4. 培养基鉴定培养基鉴定是通过培养微生物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的生长行为来确定其身份。

不同的微生物对不同的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区分微生物。

培养基鉴定需要一定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和经验,但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鉴定微生物。

微生物 方法验证

微生物 方法验证

微生物方法验证微生物方法验证是指对特定微生物的存在、数量、种群结构以及功能活性等进行验证和检测的过程。

在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方法验证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确保微生物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实验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对于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验证,常用的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显微镜观察等。

传统培养法是指将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利用特定的条件和培养时间来观察和计数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准确性较高,但是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和专业知识。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通过检测微生物的DNA或RNA来验证其存在和数量。

常用的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下一代测序等。

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但是需要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显微镜观察是直接观察样品中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可以快速确定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但是操作和分析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经验。

对于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和功能活性验证,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流式细胞术、生物发酵法和功能基因组学分析等。

流式细胞术是通过检测微生物细胞的荧光标记来分析其数量和活性状态,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微生物种群信息。

生物发酵法是通过培养微生物并监测代谢产物来验证微生物的功能活性,可以直观地了解微生物的代谢特征和生长规律。

功能基因组学分析是通过测序微生物的全基因组DNA 来研究其功能和代谢途径,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微生物的功能特性和代谢能力。

在微生物方法验证中,还需要考虑实验条件和样品处理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例如,在采样过程中要避免污染和样品损坏,实验条件要保持稳定和一致,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另外,还需要进行质控实验和对照实验来验证方法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总之,微生物方法验证是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确保微生物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实验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微生物种群动态分析

微生物种群动态分析

微生物种群动态分析微生物种群动态分析是一种研究微生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定量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微生物对环境的响应、生态功能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种群动态分析的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其在环境保护、农业、医学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一、微生物种群动态分析方法微生物种群动态分析通常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如16S rRNA基因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

这些技术可以迅速获得大量微生物群落的遗传信息,进而进行物种组成与丰度分析、功能预测和群落结构比较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来监测目标微生物的变化并定量分析。

二、微生物种群动态分析的应用1. 环境保护领域微生物种群动态分析在环境保护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分析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可以及时评估处理效果,优化处理过程,提高环境治理效率。

此外,通过分析土壤、水体等环境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可以了解环境污染程度,预测生物地质活动,为环境监测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2. 农业领域微生物种群动态分析在农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与作物生长和产量密切相关。

通过分析农田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特征,可以为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提供重要依据。

另外,微生物种群动态分析还可用于评估农药、化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指导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 医学领域微生物种群动态分析在医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如肠道微生物群落与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通过对人体不同部位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

4. 生态学研究微生物种群动态分析在生态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功能调控机制。

同时,微生物种群动态分析还可以深入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生态功能,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微生物种群鉴定

微生物种群鉴定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技术挑战
微生物种群鉴定技术需要高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区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解决方案
采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如16S rRNA基因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能够更全面、准 确地鉴定微生物种群。
应用挑战与解决方案
应用挑战
微生物种群鉴定技术在临床、环境、食品等领域的应用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和满足特定需 求。
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同时测定大量微 生物基因组的序列信息,提高了鉴定 效率,为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有 力工具。
生物信息学分析
生物信息学分析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统计方法对微生物基因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揭示微生物种 群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挖掘出隐藏在基因组数据中的信息,例如基因的起源、进化和表达模式等,有助 于深入了解微生物种群的生态学和进化规律。
分析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群,了解 土壤肥力和健康状况,指导农业 生产。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检测
鉴定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群,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预 防食源性疾病。
食品保藏研究
了解食品中微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研究食品保藏技 术和方法。
发酵食品生产
控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群,提高发酵食品的品质 和产量。
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微生物种群鉴定
汇报人: 202X-01-05
目 录
• 微生物种群鉴定概述 • 微生物种群鉴定技术 • 微生物种群鉴定应用 • 微生物种群鉴定研究进展 • 微生物种群鉴定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01
微生物种群鉴定概述
微生物种群的概念
01
微生物种群:指在一定空间和环 境条件下,同种微生物细胞的总 和,具有相对同质性和稳定性。
THANKS。
宏基因组学分析方法的开发和 应用,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全面 了解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丰度 和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用于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的技术主要有平板计数法、荧光染色法、Biolog微平板分析、微生物醌指纹法、磷脂脂肪酸(PLFA)谱图、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等。

近年来,变性梯度凝胶电泳、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单链构象多态性等方法在湿地研究中也开始应用,对湿地中微生物的研究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以期为利用现代分子技术研究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种群净化机理提供参考。

1 PCR-DGG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1.1 DGGE 原理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是由Fischer和Lerman于1979年最先提出的,主要是用于检测DNA突变的一种电泳技术。

1993年Muzyers等首次将DGGE 技术应用于分子微生物学研究领域。

DGGE利用序列不同的DNA片段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解链温度不同的原理,通过梯度变性胶将DNA分开。

与其它电泳系统相比,它不是基于核酸分子量的不同将DNA片段分开,而是根据序列的不同将片段大小相同的DNA序列分开。

当双链DNA分子在含梯度变性剂(尿素、甲酰胺)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电泳时,其解链的速度和程度与其序列密切相关,相同碱基对数目的双链DNA分子由于碱基对组成的不同,解链所需要的变性剂浓度也不同,当某一双链DNA序列迁移到变性凝胶的一定位置,并达到其解链温度时,即开始部分解链,解链程度越大,迁移阻力大,DNA分子的迁移速度随之减小,产生的迁移阻力与电场力相平衡时,具有不同序列的DNA片段则停留于凝胶的不同位置,形成相互分开的条带图谱。

理论上只要选择的电泳条件足够精细,最低可检测到只有1个碱基差异的DNA片段。

1.2 PCR-DGGE 在人工湿地研究中的应用1.2.1 微生物数量、丰度及多样性Dong等用PCR-DGGE技术鉴别分析用来处理猪圈废水的湿地基质中微生物的情况,得出菌种的分布与总磷、硝酸盐、磷酸盐的浓度显著相关,从进水到出水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丰度显著降低,其优势种为Pseudomonas sp.(假单胞菌), Arthrobac-ter sp.(节细菌属), Bacillus sp.(杆状菌)。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一部分16S rRNA的基因序列与不可培植的反硝化细菌具有极大的相关性,而这些反硝化细菌的活动对湿地中氮的去除起着重要的作用。

Yin等利用DGGE技术分析处理受污染景观湖水的三个水平潜流湿地中微生物的多样性、总的微生物群落的改变以及氨氧化细菌的组成。

通过PCR对携带单加氧酶的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得出季节的变化对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具有影响;序列分析说明湿地中氨氧化细菌是不可培养的,其菌群中含有大量的亚硝化单胞菌类似序列。

Guo等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人工湿地处理二级废水后混合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得出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

Gorra等利用PCR-DGGE技术鉴别处理污水的湿地基质对氨氧化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上群落的组成没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沸石最有利于氨氧化细菌的活动。

1.2.2 特定微生物功能群Drewe等通过嵌套的PCR对芦苇湿地进出水、基质及植物根区等15个位点上的Mycobacteriumavium(鸟分支杆菌)进行监测,得出芦苇湿地对鸟分支杆菌具有良好的去除作用,因而对鸟类肺结核具有有效的控制作用。

Park等(2009)通过利用实时PCR技术鉴别和定量测定分别种植菖蒲、黄睡莲、香蒲的表面流人工湿地中脱氮菌和除硫菌的活动状况。

Ruiz-Rueda等通过PCR-DGGE技术鉴别了湿地中阔叶香蒲和芦苇根际的硝化反硝化菌的活动及其群落结构,并判断它与湿地中的植物种类的相关性。

Huang等应用PCR-DGGE技术调查处理富营养观赏水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氨氧化细菌的多样性及活动分布的空间变更,并测定氨氧化细菌在湿地的不同层对富营养水的净化。

Sundberg等将氨氧化和反硝化菌群分别用目标16S rDNA基因探针和功能基因nosZ进行PCR扩增,结果由DGGE及核苷酸序列分析,以检测用来处理高氮浓度的垃圾掩埋浸析液的人工湿地中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及其相应的菌群。

2 LH-PCR (Length Heterogeneity PCR)LH-PCR是于1998年在国外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在LH-PCR中,荧光标记探针被用来决定来源于不同微生物扩增序列的相对数量,带标记的片段在电泳胶上被分离出来,而后被一个带有荧光性激光的自动基因顺序分析仪所监测到。

Nancy等(2000)利用LH-PCR技术评估土壤微生物群的组成,并发现LH-PCR 的结果具有可重复性。

Ahn等利用LH-PCR在不同湿地植物和磷负荷下采集人工湿地基质中微生物的指纹,通过对群落菌群克隆和排序来确定其微生物的多样性;并应用主坐标分析及相似性分析得出高磷负荷会使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改变且能降低其多样性,克隆排序表明不同的磷含量产生不同的微生物群落。

3 T-RFLP (Terminal-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是在PCR技术和RFLP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生物群落分析技术,所不同的是在PCR扩增16SrRNA基因的过程中,其中一个引物用荧光标记,在计算机程序自动分析时仅分析带荧光标记的末端限制片段,这样使得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图谱更为简化,且每个可见的条带都代表一个“核型”或一个分类单元。

相对于其它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如RFLP、DGGE等,它具有分辨率高、易于实现自动化等特点。

Nicorarat等利用T-RFLP技术对处理酸化煤矿水的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分析。

将RFLP的结果与先前的有机体培养PCR-DGGE和FISH研究结合起来,说明了相对低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嗜温硫杆菌在好氧湿地基质中具有优势。

Ishida等通过T-RFLP方法测定不同的水力负荷及水位波动对湿地底泥中微生物结构的影响,并根据营养物的去除情况确定湿地的性能。

Searcy等利用PCR 扩增每个生物菌膜样本上真核细菌的16SrDNA及亚硝酸还原酶基因,用T-RFLP技术分析扩增产物判断整个菌群及反硝化细菌群落的多样性。

Sleytr等利用T-RFLP技术分析比较芦苇湿地和芒竹湿地植物根区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不同的湿地在相似的条件下运行具有相似的菌群结构。

4 PCR-SSCP(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4.1 PCR-SSCP 基本原理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简写为SSCP)是随着人类基因组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用于检测碱基突变的技术。

通过与PCR方法相结合,PCR扩增产物经变性后,将得到具有二级构象的单链DNA置于非变性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上进行电泳,空间构象不同的单链DNA会因其迁移率不同而得到分离,最后根据电泳条带所显示的亮度、丰度、条带位置和清晰度等基本信息进行SSCP图谱分析,确定不同菌株类型及其相对数量关系等从而检测相应的遗传变异。

PCR-SSCP技术被认为是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之后的又一技术。

4.2 PCR-SSCP 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谢冰等(2007)采用PCR-SSCP技术对上海梦清园芦苇人工湿地的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湿地中微生物优势种主要是七种芽孢杆菌。

XIE B 等(2009)再次利用PCR-SSCP图谱分析上海梦清园芦苇人工湿地进出口微生物的多样性,得出异养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各个季节的分布不一,微生物功能群的分布与湿地中不同营养水平有关。

Vacca等(2005)利用PCR-SSCP图谱分析六个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型人工湿地进出口、植物根区及基质不同深度的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以判断湿地中填料类型、植物种植与否对菌群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的存在与基质类型有关。

5 ARDRA (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扩增r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法(简写为ARDRA)的技术原理是基于PCR 技术选择性扩增rDNA 片段( 如16S rDNA 、23S rDNA 、16S-23SrDNA片段),再对扩增的rDNA片段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

该方法的步骤是:1)提取总DNA;2)以总DNA为模板,引物为rRNA基因的保守序列,采用PCR技术将特定的rDNA片段扩增出来;3)选择多种有四对碱基识别位点的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酶切;4)用低熔点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酶切的DNA片段;5)对ARDRA诊断谱带进行认定、特性的系统分析及计算机聚类。

ARDRA技术一般都需要同其它的分子技术如DGGE、T-RFLP等相结合使用。

Ibekwe等在变化植物密度和组成的湿地中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与水质之间的关系,六个月中每星期对湿地的不同位点的水化学指标、硝酸盐、正磷酸盐、悬浮固体进行检测。

发现50%的植物覆盖率能将96.3%的硝酸盐去除。

采用DGGE获得总的DNA的群落图谱以测定湿地基质中、植物根区及水中主要的微生物组成,并建立菌克隆文库,其中300多个克隆体用ARDRA分析并整合到运算分类单位中,得出湿地基质中、植物根区及水中分别有35、31、36个不同的分类单位,根据香农威尔指数的计算说明50%植物覆盖率的微生物多样性比100%的要高。

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数量鉴定的方法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生活在土壤中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种群,与植物和动物有着明确的分工,主要扮演“分解者”的角色,几乎参与土壤中一切生物和生物化学反应,担负着地球C、N、P、S 等物质循环的“调节器”土壤养分植物有效性的“转化器和污染环境的”净化器”等多方面生态功能[P]。

土壤微生物是气候和土壤环境条件变化的敏感指标,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的质量。

然而,随着近代工农业的发展,大面积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导致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会如何影响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态系统的变化尚不清楚。

目前,对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重视。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微生物分类群的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特征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

目前,对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仍较薄弱。

一方面是由于测定微生物种类的方法和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不能全面地、准确地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