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第七章___近代世界各国教育_ppt解析
《外国教育史》第七章___近代世界各国教育_ppt
(一)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发展
1、国家拨款补助教育。 1833年教育补助金法案 1833年教育补助金法案
福 斯 特
2、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 1839年成立 枢密院教育委员会——1856年改为教育局—— 1839年成立 枢密院教育委员会——1856年改为教育局—— 1899年改为教育署 1899年改为教育署 初步完成了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化。 3、制定一系列法令、法案 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 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
导生制
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是一种新的教学制度。 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是一种新的教学制度。 由英国的传教士兰卡斯特在伦敦创办的一所学校里较早采 用。它主要是由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 成绩较好的人充任导生,以后,也由导生对这些学生进行 检查和考试。在这些导生的帮助下,一位教师在一个教室 里往往能够教几百名学生。 。 采用这种制度的学校被称为导生制学校。 这种制度能够节省开支、能很好地弥补经费和师资不足, 扩大教育规模,也满足了对平民及儿童的初级教育的要求, 同时有助于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一度非常盛行。 但由于导生的水平有限,因此教学质量比较低。
重传授农业、法律、医学、建筑、军事等实用 知识,这种实用倾向代表了近代中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中世纪英国的大学
牛津大学(12世纪) 牛津大学(12世纪) 剑桥大学(1209年) 剑桥大学(1209年)
Merton College of Oxford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新大学运动
1826年,伦敦大学创立 1826年,伦敦大学创立 打破了传统大学垄断英国高等教育的历史 与传统大学相比,伦敦大学不仅取消了传统 大学中的神学部,代之以理学部和工学部, 而且在各学部引入大量近代新型课程。从而 揭开了英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序幕。
外国教育史发展历程 PPT
3、《巴特勒教育法》
• 1944年,英国通过了《巴特勒教育法》,主要内 容: (1)设立全国性教育领导机构教育部,以加强中 央对教育得集中领导; (2)把义务教育年限从原先得9年延长为10年; (3)公立中学实行免费; (4)详细规定了地方教育当局得职责等。
• 1944年教育法就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 极其重要得教育法令,它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 展得基本方针与政策。
• 19世纪初,法国得中等教育主要类型就是 国立中学与市立中学。国立中学实行寄 宿制,重古典学科,主要为学生升大学服务。 市立中学得课程要求低于国立中学,学生 毕业后可以获得学士学位,担任国家官员。
三、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 (一)十七、十八世纪得教育改革
• 17—18世纪得德国中等教育得形式主要就 是文科中学。文科中学系宗教改革时期由 梅兰克吞创立得拉丁中学与斯图谟创建得 文科中学演变而来得。它与初等学校无直 接得联系,就是为王公贵族服务得。文科中 学得任务就是为大学输送新生与为政府培 养一般官员。
• 1708年,德国人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数 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这就是 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 育性质得新型学校。它重视近代科学知 识与实用知识得传播,满足了工商业对教 育得需求与要求。
• 18世纪末,德国兴起了泛爱主义得教育思 潮,其代表人物就是巴西多。
(二)十九世纪初洪堡德得教育改革
• 19世纪20年代,英国开展了“新大学运 动”。
• 1836年,该校与“国王学院”合并成为伦 敦大学。
• 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福 斯特法案)。规定对5-12岁得儿童实施强 迫教育、用地方税收举办公立初等学校 等。1870年得初等教育法,就是英国一次 创立国民初等义务教育制度得尝试,奠定 了英国教育制度得基础。
外国教育史PPT
共和早期 农民-军人教育 家庭教育
共和后期
形成初、中、高三级学校体系
帝国时期
加强国家对教育的绝对控制;教师由国家委派;重视 高等教育,出现了法律、医学和哲学学校。
西塞罗
时代
代表作 教育目的
活动于罗马共和后期(公元前1世纪)。
论共和国、论雄辩术 培养雄辩家
教育内容
往年考题中透露出来的某种规律
1. 2. 3. 4. 5. 6. 7. 古代、近代、现代,以近代和现代为重心。 思想、制度和实践,以思想和制度为重心。 国别,以欧美、日本为重心,基本不涉及苏俄和东方国家。 不涉及少数民族(种族)、性别及国家关系。 偏重基础知识,不拔高,不前后联系。 不涉及除教材中所提到的命题、概念和术语之外的内容。 不涉及除基督教以外的任何宗教教育。
教育阶 0-7岁家庭教育;7-14岁为侍童教育; 段 14-21岁为侍从教育;21岁授予骑士称 号。
城市学校
所处时 代 产生原 因 教育对 象 教育内 容 教育领 导者 主要贡 献 兴起于11、12世纪 市民阶层的产生及手工业、商业发展的需 要。 新兴市民阶层的子弟 世俗的商业和手工业知识 行会和商会
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1620年,捷 克新教势力战败,兄弟会受到西班牙占领军 迫害,夸美纽斯与兄弟会成员流离于深山密 林之中,路中丢失了所有的藏书和收稿;不 久,又在瘟疫中失去了妻子和儿女,夸美纽 斯遭遇人生中第二次巨大的悲伤……在悲伤 中的夸美纽斯以拼命写作发泄心中的痛苦, 《世界迷宫》和《心的天堂》表达了他对遭 受苦难的民众的深刻同情。
全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外国教 育史》部分 基础知识讲座
丁永为 2010年7月29日
讲座安排
1. 2. 3. 4. 5. 概述:考题分析与备考策略 古代部分 近代部分 现代部分 一般不会考的内容
中外教育简史第七章
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资本主义国家教育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教育的改革
世界各国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改革 中国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演进 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
1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资本主义国家教育的发展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
※实施普及的免费义务教育
1959年改革:义务教育延至16岁;“贝尔敦法令”。 1963年改革:建立一种综合性中等学校;“郎之万—瓦 隆教育改革计划”。1975年改革:哈比改革。
11
课程和教学改革包括现代数学运动、跨学科尝试、加 强科学教育、将技术教育内容引入普通教育。
现代数学运动行跨学科教学或课程综合化的探索。
5
(二)美国战后的教育改革 1958,《国防教育法》 (三)日本战后的教育改革
1947,《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
(四)法国战后的教育改革
1947,《朗之万-瓦隆教育改革计划》
6
三、 世界各国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改革 (一)美国的教育改革
60年代的课程改革的背景:科学家对美国中小学 教育质量提出批评。 理论依据: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3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教育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有三个特点: 内容和方法,都包括在内;
2.教育改革以立法的形式推行的; 3.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教育的民主化。
1.教育改革设计的范围较广,从教育领导体制到教育
4
(一)英国战后的教育改革
1944年,《巴特勒法案》 基本内容是调整教育领导体制和谋求初等教育 与中等教育的衔接。 具体内容:1.教育领导体制;2.改革学制; 3.高等教育。
中学创行的一种教学制度。
外国教育史78
外国教育史
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人文主义思想
家()是当时欧洲北部最典型、最伟大 的()。 最先揭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国 宗教改革家()。
外国教育史
1.奥古斯丁是()时期的宗教神学家
A.古罗马末期 B.中世纪早期 C.中世纪后期 D.文艺复兴时期
外国教育史
萨莱诺这所中世纪最早的大学诞生于(
外国教育史
文艺复兴是一场光彩夺目、百花齐放的思想文
化运动。它涉及到文学、思想、自然科学等众多 学科,并取得了丰硕与辉煌的成就,展示出资产 阶级在上升时期的革命热情和首创精神。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它虽然对旧制度和神学进
行了猛烈的批判,但并没有就基督教义和教会改 革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而且,许多人文主义者 与教会和教皇的关系密切,它们在抨击教会的同 时,又主张以温和的改革铲除教会的弊端,以达 到教会的纯洁、振兴和统一。
第三节
天主教教育
一、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会的改革与复兴
二、耶稣会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第八章 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
1.
了解夸美纽斯的生平活动、世界观及其 教育思想体系 重点掌握夸美纽斯关于适应自然原则、 “泛智”思想、直观性教学原则,以及 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问题的理论和主张 。
外国教育史
2.
(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1、识记:夸美纽斯的时代、国别、教育 代表作 2、理解:夸美纽斯关于学年制、班级授 课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主张。 3、简单运用:分析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 体系,尤其是直观性教学原则。 4、综合运用:分析评价夸美纽斯的自然 适应性原则和“泛智”思想。
外国教育史
夸美纽斯像
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近代教育的历史基础-国民教育的滥觞)
第7章国民教育的滥觞一、单项选择题1.近代史上最早提出义务教育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B.路德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答案】B【解析】宗教改革运动始于德国,发起者是马丁·路德。
按照路德派教义,个人的信仰源于个体对《圣经》的独立的理解。
人人都应读《圣经》。
这种平等的观念反映到教育上则意味着受教育权利的平等。
他认为应使每一个儿童,不分男女贫富都受到教育,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普及。
与普及教育的主张相联系,路德进而提出义务教育的主张。
他认为,对父母而言,使子女受教育是一种对于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对行政当局而言,使儿童受教育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应强迫父母把子女送入学校受教育。
对不承担义务的父母,国家应予以惩罚。
2.罗耀拉领导的(),是一种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
A.教区学校B.主教学校C.修道院学校D.耶稣会学校【答案】D【解析】耶稣会是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和中坚,其首创者是西班牙人罗耀拉。
出于培养精英以控制未来的统治阶层的考虑,耶稣会集中全力于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而不重视初等教育。
耶稣会设立的学校统称为学院,其中初级部5~6年,相当于中等教育和大学预科,学习内容以文学科为主,耶稣会学校富有成效主要取决于完备的组织管理、高水平的师资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3.有关耶稣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完备的组织管理B.高水平的师资C.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D.顺应宗教改革潮流【答案】D【解析】耶稣会学校的教育富有成效,主要取决于:完备的组织管理、高水平的师资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耶稣会教育有其致命的弱点,即服从于一个目的——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
这一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是与民族国家的兴起相对立的。
必然因之而遭到各民族国家的拒斥,富有成效的手段服务于一个背时的目的,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结果必然为历史所淘汰。
4.下列选项中的学校与其他类型不同的是()。
A.免费学校B.贫儿学校C.流动学校D.文法学校【答案】D【解析】D项,文法学校是西方一种历史悠久的普通学校类型,英国近现代主要中等教育机构,收取学费,招收对象多为贵族阶层子弟。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各国教育(上)
20世纪初,在欧洲和拉丁美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间不衔接。在北美洲,初 等教育一般通向中等教育。“19世纪牢固建立起来的普及初等教育、技术教育、专 业教育,以及所有形式的进一步发展,都有赖于中等教育的富有成效的组织。对中 学教育的功能,以及迅速发展中学教育的方法进行重新思考,成为世界工业化国家 的教育家们在新的世纪早期最为广泛讨论的课题。”
1. 综合中学的发展
战后英国仍实行将11岁考试作为进入文法、技术、现代中学“三分制”学校的选 拔依据。进入60年代以后,以英才教育为基础的“三分制”中等教育结构受到教育 民主化和教育机会均等社会思潮的挑战。
1942年,英国工党政府提出中学一体化,主张取消“三分制”,实现中学的综合 化。1964年4月,英国教育部改为教育和科学部。同年10月,工党组成新政府,加快 了中等教育综合化的进程。
到1980年,综合中学成为英国中学的主要类型,但私立中学依然存在。
二、 战后英国教育的发展
(一) 20世纪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
2. 罗宾斯原则与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罗宾斯原则”,即应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 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
1966年,工党政府发表《关于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的计划》白皮书,正式提 出双重制构想,即把高等教育分为“自治”部分和“公共”部分。
战后初期,欧美各国致力于消除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双轨制,中等教育逐步得到相 当程度的普及。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进行了课程改革。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 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市场机制被广泛引进西方各国的教育改革。在有地方分权传 统的国家中,中央对教育的控制得到加强,国家课程和国家考试有了很大发展。
第一节
一、 20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教育
外国教育史(课件)
工业革命对教育的 影响
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社会需 求与技术进步,教育开始关 注实用技能与工业的发展。
布朗李和伯曼的教 育改革
布朗李和伯曼等人主张普及 教育与改革学校制度,为现 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前卫教育运动和民 主教育运动
20世纪的前卫教育运动注重 个性发展,民主教育运动强 调教育公平与人权。
当代的教育发展
外国教育史(课件)
外国教育史课件旨在探索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古代文明到当代教育体系,帮 助我们理解世界各地的教育模式与发展趋势。
概述
1 教育的定义和意义
2 为什么需要学习外国教育史
教育是培养人的各种能力的过程,对个人、 社会和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外国教育史,我们可以了解各种 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体系,拓宽自己的视野 与认识。
古代的教育体系
古埃及、希腊、罗马 等文明的教育体系
这些文明注重培养公民道 德、体育和知识。古希腊 的哲学和科学思想对教育 有深远影响。
古印度和中国的教育 体系
印度的教育重视宗教和哲 学学习,中国追求全面人 才,强调儒家思想与科技 教育。
中世纪欧洲的教育体 系
教会在中世纪起主导教育, 宗教教育与拉丁文学习占 主导地位。
美国和欧洲的教育体 系
美国强调综合素养与创新 能力,欧洲注重社会公平 与多语言教育。
日本和韩国的教育体 系
日本的教育注重学科专业 与纪律,韩国则强调竞争 与学术成就。
பைடு நூலகம்
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 趋势和热点问题
各国教育体系受到社会、 经济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 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发展。
结语
外国教育史的启示和借鉴
外国教育史为我们提供了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在 当代教育中寻求创新与改进。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近代各国教育(上)
《福斯特教育法》法案规定: ① 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置公立学校。 ② 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学区,由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负责监督本学区教育。 ③ 各学区有权实施5—12岁儿童的强迫义务教育。 ④ 承认以前各派教会所兴办或管理的学校为国家教育的组成部分,但不能从地方 财政得到补助。 ⑤ 学校的普通教学与宗教分离,凡接受公款补助的公立学校一律不得强迫学生上 特定的宗教教义课程。
一、 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
(二) 17—18世纪英国的教育思想
2. 亚当 ·斯密与《国富论》
亚当 ·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1776年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当时的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 经济运动过程作了较为系统的描述,并讨论了青年教育设施的费用、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和成人教育方面的问题。
二、 19世纪英国教育的发展
(二) 19世纪英国各级学校的发展
1. 初等教育
(3) 初等教育内容的扩展与高级小学的出现 如前所述,17—18世纪英国初等教育内容主要是“4R”,即读、写、算和宗教。 1862年,政府规定依据传授读、写、算的成就来确定财政拨款,对小学课程产生深 远影响。19世纪70年代,中央政府进一步拨款鼓励教授读、写、算以外的科目,包 括语法、历史、地理和缝纫,还有英国文学、数学、法语、德语、拉丁语、力学和 植物学等。19世纪末,一些地方教育委员会在校舍、设备和课程等方面对以往的初 等教育概念做了重大修改,为较优秀学生开设高级班,甚至单独成立了高级小学。
近代各国教育(上)
17至19世纪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先进国家取得胜利并得到巩固的时期。以1640年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欧美和亚洲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而从18世纪 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增强了各国的经济实力。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近代教育制度也在各国逐步确立。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各国教育(下)
二、 战后美国教育
(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
2. 《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
① 各州必须在12年内(即在2014年前)使所有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成绩达 到熟练水平。
② 各州必须为所有中小学学生制定具有挑战性的学术标准。 ③ 对所有3—8年级的学生进行年度数学和阅读考试。 ④ 实行严厉的奖惩制度。
二、 战后美国教育
(一) 《国防教育法》与中小学课程改革
战后美国大致经历了三次教育改革:第一次教育改革是20世纪60年代的中小学课 程改革,把高、难、新的科学知识充实到教材中;第二次教育改革是1976年的“回 到基础”教育运动,旨在恢复传统学校的基础学科教学;第三次教育改革是20世纪 80年代以来进行的以小政府、大市场为主导理念,为减少财政开支和提高教育质量 而进行的教育改革。
二、 战后美国教育
(二) “生计教育”和“回到基础”
2. “回到基础”教育运动
① 小学阶段强调读、写、算的基本技能训练。中学阶段集中学习英语、自然科 学、数学和历史。
② 强调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③ 成绩卡要用传统的等第评分法或百分制记分法并定期发给学生,经过考试证 明学生确已掌握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后方可升级或毕业。 ④ 取消选修课,增加必修课;取消点缀性课程,如泥塑、编织和做布娃娃等; 取缔新数学、新科学和电子玩艺教学等;取消学校的社会服务性项目。 ⑤ 重新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等。
二、 战后美国教育
(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
4. 美国新课程标准运动
由于美国教育的分权体制,美国新课程标准运动是两种不同的学校改革运动的暂 时和松散的联合,一种是绩效改革运动,一种是课程改革运动。
新课程标准推动下的12条相互联系的教学原则: ① 学校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育的最佳起点是学生的兴趣、关注的焦点 和存在的问题。 ② 学校要反复强调体验性的学习。 ③ 所有学科的学习都必须是整体性的。 ④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是真实性的。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第7、8章)【圣才出品】
第二编近代教育史第7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包括从中世纪沿袭下来的以及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由耶稣会创办的)三种类型。
这三种教育势力交织在一起,相互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当时及其后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在性质上和程度上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1.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的特征(1)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斗争,复兴的内容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非基督教的世俗学科。
实质上,复兴古代文化只是口号,文艺复兴不仅仅是复兴,而且是新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古典文化成为表达新文化的媒介。
(2)人文主义的特征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化。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共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要体现为以下特征:①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文主义文化的核心是提倡人道,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尊严。
②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④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人文主义世界观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有鲜明的反映。
2.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狭窄,后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则比较宽泛。
(1)前期人文主义教育①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以古罗马文化复兴为先导,崇拜人文学科,强调世俗性,强调人性的解放。
一些不同于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世俗学校建立起来了,教师为世俗人士,教授的也是世俗的人文学科,打破了教会对教育领导权的垄断。
教育中注重人的天性和自由,采用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科目和课程,与教会压制体罚不同的教育方法。
主要代表人物有弗吉里奥、维多里诺、格里诺等人。
外国教育史07《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法国)》PPT课件
为法国初等教育发展确立了方向,国家在教
育事务中的作用得到切实加强。
9
二、教育思想
(一)爱尔维修的教育思想
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主要派别——法国唯物主义者的重要成员 之一。
– 智力平等论,人人生而智力平等 – 教育民主化,抨击了“天赋不平等”、等级制度 – “教育万能”论,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否
定遗传因素的影响 – 教育世俗化:要求彻底改革旧学校,由国家创办世俗
5
(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教育
– 法国资产阶级对教育改革的基本主张:
1、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2、主张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国家应
当给予保护,实行普及义务教育; 3、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主张实现世俗
化和科学化; 4、法案还在男女平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
提出了要求
6
(三)19世纪的法国教育 1、拿破仑的教育改革——一个重要指导思
外国教育史
第二编 外国近代教育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外
国
近 代
欧美主要国家&日本的教育制度
教
育
史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2
第六章 欧美主要国家&日本 的教育制度
近代教育概况
英、法、德、 俄、美、日
当时有代表性的教育家 的教育思想
3
第二节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前——教会控制教育
概况 革命期间——教育改革主张
8
3、“费里法案”
– 1881和1882年,教育部长费里两次颁布有关 义务教育的法令——史称“费里法案”,确立 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原则。法令规
定:
– 儿童6-13岁为法定义务教育阶段;
– 公立幼儿园、初等学校和师范学校实行免费;
外国教育史课件8-第七章
三、天主教教派教育实践
(一)冉森教派的教育实践
皮特· 诺亚尔小学校
(二)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教育实践
拉萨尔与《学校管理》 创办师范学校
(三)耶稣会的教育实践
1、耶稣会概况
(1)创办人:罗耀拉
(2)创办时间:1534年
(3)性质:天主教反宗教
改革运动中坚和先锋
(4)特点
第七章 宗教改革与国民教育起源
【学习目标】
1.了解宗教改革过程、意义和对教育影响。
2.理解宗教改革时期出现的国民教育代表
人物及其思想。
3.识记宗教改革时期各教派教育改革实践
活动。
第一节 宗教改革运动概述
一、背景:
1)文艺复兴的影响 2)教会的腐朽没落和早期宗教革新 3)民族主义出现 4)君主们对权力的要求
3、民众识字运动
二、新教加尔文宗教育实践
(一)日内瓦教育实践
建立国民教育制度
1、初级学校
2、七年级文科中学(日内瓦学校法律) 3、日内瓦学院
(二)苏格兰长老会教育实践
普及初等教育
创办爱丁堡大学
(三)法国胡格诺派教育实践
普及初等教育
(四)美国清教徒的教育实践
普及初等教育
二、历程 (一)发端 马丁· 路德与德国宗教改革 (二)发展
加尔文与瑞士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与英国国教会 (三)对立 特拉托会议、反宗教改革与耶稣会 (四)结束
外国教育史课件
外国教育史课件一、古代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1. 巴比伦的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
宫廷学校(培养高级官僚)、神庙学校(僧侣、寺庙接班人)、书吏学校(低级人才,如书函写作)。
2. 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高等教育,除此之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学校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1. 古代埃及的学校(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
(2)职官学校(书吏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2. 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1)普通文化课程,即读写、计算,尤重书写;(2)专门职业课程,即书函、律令等;(3)高级科学知识,如天文、数学、建筑学、水力学、医学等。
教学方法:以机械教学为主。
灌输和体罚。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1. 婆罗门教育核心任务: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
“古儒学校”(12年)。
《吠陀经》(梵文学习内容)。
体罚。
教育对象:婆罗门、刹帝利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梵文《吠陀经》为主。
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
2. 佛教教育教育主张: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性平等”。
主要场所:寺院。
教育目的: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佛教经典。
教学语言:地方语言。
教学方法: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诵为主;高级阶段,争辩和议论。
简评:优: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对印度乃至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中国书院、思辨哲学等);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育对象。
劣:悲观厌世。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首先,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和教育;其次,教育具有阶级性及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丰富,包括德、智、体及宗教教育;既有统治阶级的需要,也有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外国教育史第七章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1、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及其一般特征。
(1)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影响久远。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它是一种强调尊重儿童,注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思想。
其主要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部分,二者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a、前期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前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把宗教教育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维多里诺主张通才教育,并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的中心,强调古典著作对于培养学生道德贫宗旨的重要性。
伊拉斯谟则主张基督教与人文主义并重,强调人文主义基督教化,基督教人文主义化。
b、后期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教育的世俗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教育应培养新人。
如拉伯雷提倡一种新的个人的教育自由观;主张身心并行发展;要求认识所有事物等。
蒙田提倡教育要培养一种具有渊博和实用知识的、有良好判断力和道德品质的、有良好体魄的新人。
②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比较注重教育世俗性,但它更强调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路德新教强调国家应兴办学校,教育权应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掌握,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得到普及。
加尔文也提出了普及教育、免费教育的主张,要求国家开办学校,实行免费教育使所有儿童都有机会受到教育,学习基督教教义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加尔文还亲自领导了一些教育实践活动。
当然,新教提出的普及教育主张是以宗教教育为中心的,这体现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目的的双重性,首先为了促进宗教信仰,其次才是为了世俗利益。
(2)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尽管人文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色,但在基本特征上毕竟有共通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本主义。
外国教育史 现代西方教育理论 教学PPT课件
二、 论教育的本质
(三)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是杜威的基本教育观点之一。他指出: “生长的理想归结为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
杜威重视本能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能力、兴趣、需要和习惯都建立在他们的原始 本能之上,儿童心理活动的实质是其本能的发展过程。
二、 论教育的本质
(一)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长”是杜威的基本教育观点之一。他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各种自然 倾向和能力的正常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可塑性,具有从经验学习的能力。儿童的成 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不能操之过急。教育者应尊重儿童生长的需要和时机,重视 生长的过程。
一、 生平、著作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 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3. 机能主义心理学
一般把杜威在1896年发表的短文《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看作是芝加哥机能主 义心理学派正式建立的重要里程碑。
杜威反对把心理分析为各个元素或各个部分,认为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主张心理学研究动作的机能,研究整个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
衡量一个经验是否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两个基本标准是“连续性”和“交互作 用”。
“连续性”原则的含义是:经验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后面的结果揭露前面结果的意 义,形成一种倾向性或习惯,进而影响到后来的经验的性质。
“交互作用”的原则赋予经验的两个因素,即客观的条件和内在的条件以同等权利。
二、 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的教育理论与其实用主义哲学相联系,具有其他教育理论所不具备的复杂性。 他以实用主义经验论、社会改良主义与民主主义以及机能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的理论 依据,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育、社会和受教育个体发展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外国教育史课件7-第六章
要求。
8、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及共产主义教育思想
在某些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中,首次提出教
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以及成人教育的思想。
人文主义者莫尔和康帕内拉还提出共产主义的理论
以及所实行的教育制度。
9、建立了新型的教育机构:人文主义学校 10、复兴了大学的改造和发展 11、教育理论不断丰富
这一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要求个性解放,
重视现世生活,崇尚理性和知识的资产阶级
“人性论”。
“文艺复兴” (Renaissance) 原意: 复活或复兴 含义:
(1)它是指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艺术和人文学科(非基督
教的世俗学科)的复兴; (2)它表示人类精神的觉悟,是对中世纪束缚人精神的反 抗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是利用古代文化重视人性和人的世俗 成就的思想去对抗以神学为核心的封建文化,从而创造一种新 的文化和世界观。 (3)它是世界近代史开端,文化和思想的革命
6、兴起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用自然来取代《圣经》作为引证,按照人的天性来生活,
按照人的需求和本性来设置课程,尊重受教育者的兴趣、
爱好、欲望和天性,出现了直观、游戏、野外活动等教育 新方法。
7、出现了新道德教育观
以原罪论为中心的道德教育已开始解体。人道主义、 乐观、积极向上、热爱自由、追求平等和合理的享乐等 新的道德观在人文主义的学校中开始取代天主教会的道 德观。尊重儿童,反对休罚,已成为某些教育家的强烈
三、宗教基础 1、宗教改革的影响
2、教会与国家和解
3、宗教与金钱和解 4、反宗教改革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顿公学
目的:为学生进入牛津与剑桥大学做准备
工业革命前后的中等教育
(1)公学和文法学校的改革。
1868颁布的《公学法》,成为后来公学发展的法律基 础。
(2)创设新型中等教育机构。
18世纪,弥尔顿在他的论文《论教育》中提出了一种 新型中等教育机构——学园(academy),又称文实中 学。这种学校既为升学作准备,又为就业服务,它着
工业革命之前的初等教育
学校类型 教区学校:天主教会开办——国教会开办 慈善学校 乞儿学校 贫民学校 特征 教育纯粹是一种慈善事业,由教会和私人主办; 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是不相衔接的
导生制教学
星期日学校的兴起
1780年,热心于平民教育的传教士、出版业者R· 雷 克斯在英格兰的格洛斯特郡出资创办。 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和识 字教育的免费学校。
2、论课程
斯宾塞把人类的活动被分为5个部分: 1.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 2.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 3.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 4.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5.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课程分为5类: 1、是生理学和解剖学。它是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合理的教育中最重 要的一部分。 2、是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 是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使文明生活成为可能的一切过程能够正确进行的 基础。 3、是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这是履行父母责任必需的知识。人们养 育了子女之后才可能有国家,家庭福利是社会福利的基础。 4、是历史。它实际上是一门描述的社会学,利于人们调节自己的行为, 履行公民的职责。 5、是文学、艺术等。它是满足人们闲暇时休息和娱乐的知识。
发展速度缓慢,与法国形成鲜明的对比
注重陶冶
二、教育思想
(一)洛克的教育思想
(二)斯宾塞
(一)洛克的教育思想
1、教育思想的政治与哲学基础 2、论教育的作用 3、论教育目的 4、论教育途径 5、论体育
6、论德育
7、论智育
8、洛克的“工作学校”
6、论德育
(1)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初等学校。 (2)全国划分学区,由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监督本区的教育。学务委员会有权 征收地方教育税。 (3)各学区有权实施5-12岁儿童的强迫义务教育。 (4)各派教会兴办或管理的学校可作为国家教育的组成部分,但不能从地方财政 中得到补助。 (5)学校的普通教育与宗教分离。凡接受公款补助的学校,一律不得强迫学生上 宗教教义课程。
重传授农业、法律、医学、建筑、军事等实用 知识,这种实用倾向代表了近代中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中世纪英国的大学
牛津大学(12世纪) 剑桥大学(1209年)
Merton College of Oxford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新大学运动
1826年,伦敦大学创立 打破了传统大学垄断英国高等教育的历史 与传统大学相比,伦敦大学不仅取消了传统 大学中的神学部,代之以理学部和工学部, 而且在各学部引入大量近代新型课程。从而 揭开了英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序幕。
19世纪末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城市学院的出现
19世纪后期由地方城市创办的,为地方工商业发展培养专 门技术型的人才 没有取得与传统大学或者伦敦大学同等的学位授予权,大 多数学院只能发放职业资格证书
伦敦大学的变革
进一步加强了与地方工商业发展的联系,成为推动英国工 商业发展的重要机构之一
与其他国家相比,英国近代高等教育带有浓厚的 传统影响,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存 在着鲜明的等级差别。
思考与讨论:英国教育制度的特点
教育的双轨制
学校的功能:选择、选拔和分流 历史发展的产物: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特殊的教育管理体制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地方有很大的权力
渐进式的教育变革
耶稣基督圣乐会(Oratory)
拿破仑统治时期,新增了中央政府开办的国立中学 和地方办理的市立中学。
(三)法国的高等教育
巴黎大学是欧洲最早的大学之一,但较为 保守; 高等专科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出现:自然历 史博物馆(1636年)、法兰西科学院 (1666年)、路桥学校(1747年)、皇家 军事学院(1751年)、矿业学校(1778 年)。
3、制定一系列法令、法案 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
《初等教育法》
目的是“为全国提供良好的学校”,使所有家长确信其子女能够受到初等教 育。但这不是通过废除原有的教育体制来实现,而是通过国家在民间教育团 体力所不及的地方“填补空缺”来实现。 主要内容:
(二)法国的基础教育
主要由各个教派负责 耶稣会 胡格诺派(Huguenots) 冉森派(Jansenists) 拿破仑时代法国国立中学军事化生活 基督教学校兄弟会(Brothers of the Christian Schools)
1685年兄弟会在兰斯(Rheims)创办的教师讲习所是西欧 最早的师范性质的学校之一。
英国简史
土著居民克尔特人(Celt) 罗马时代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中世纪封建时代(1066-1485年)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 1668年发生光荣革命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最 早完成工业革命
教育发展的时间线索
中世纪(5-16世纪)
16世纪初——工业革命前(18世纪中叶) 18世纪中叶——19世纪末
第七章 近代世界各国教育
第一节 近代英国教育 第二节 近代法国教育 第三节 近代德国教育 第四节 近代美国教育
第五节 近代俄国教育
第六节 近代日本教育
第一节 近代英国教育
一、教育概况
二、教育思想
近代英国的教育
学习目标
了解近代英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熟悉近代英国教育中的“公学”、“导生制” 等概念; 掌握近代英国主要教育法案的基本内容; 总结、比较和分析近代英国教育制度发展的基 本特征; 掌握近代英国主要教育家洛克和斯宾塞的教育 思想。
(1)早期教育。
(2)要求合理。 (3)反复练习。
(4)榜样示范。
(5)奖惩合宜。
7、论智育
一是实用型的知识
二是修养型的知识 三是娱乐型的技能技巧
(二)斯宾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目的
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2、论课程
3、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知识价值论和生活准备说的论证
步骤1:提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步骤2:回答:对生活的作用越大则知识价 值越大。 步骤3:推理:因此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生 活做准备”。 步骤4:批判:反对古典主义不实用的知识 和教育。 步骤5:建设:斯宾塞根据上述划定知识的 价值高低理论来选择课程,从而形成其独特的 课程理论。
法国教育发展的时间线索
中世纪
大革命之前 大革命时期
凡尔赛宫
19世纪
一、教育概况
(一)法国的教育制度
(二)法国的基础教育 (三)法国的高等教育 (四)法国的女子教育
(一)法国的教育制度
拿破仑时代的教育改革
1806年创办帝国大学(Universite imperiale):并不单纯指 一所大学,而是全国所有教育管理机构、学校设施以及所 有从事教育管理、教学人员的总称。 帝国大学的总监是全国教育界的最高首领,由皇帝亲自任 命。 1808年划分全国为27个“大学区”。大学区设学区总长和 10人组成的学区评议会,由帝国大学总监任命。 大、中学校校长、教师都由帝国大学的总监任命,公立和 私立学校的开办也要经帝国大学总监认可。国家对学年安 排和课程设置实行统一管理。 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成了法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特 点。
导生制(贝尔—兰卡斯特制 )学校的推广
英国国教会的牧师贝尔(Dr Andrew Bell)和公谊会 的教师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创立的一种教 学组织形式。
导生制
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是一种新的教学制度。 由英国的传教士兰卡斯特在伦敦创办的一所学校里较早采 用。它主要是由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 成绩较好的人充任导生,以后,也由导生对这些学生进行 检查和考试。在这些导生的帮助下,一位教师在一个教室 里往往能够教几百名学生。 。 采用这种制度的学校被称为导生制学校。 这种制度能够节省开支、能很好地弥补经费和师资不足, 扩大教育规模,也满足了对平民及儿童的初级教育的要求, 同时有助于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一度非常盛行。 但由于导生的水平有限,因此教学质量比较低。
中世纪的中等教育
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
最早产生于公元7世纪初期的坎特伯雷大教堂。1387年 正式确定“文法学校”这一名称。
公学(public school)
公学也是一种文法学校,只不过它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 办,教学目的旨在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 员,学生是在公共场合接受教育的。 英国9所著名的公学,依建校先后顺序分别为: (1)温彻斯特公学(1382年) ;(2)伊顿公学;(3) 圣保罗公学;(4)、什鲁斯伯里公学;(5)威斯敏斯 特公学;(6)默钱特· 泰勒公学;(7)拉格比公学; (8)哈罗公学;(9)查特豪斯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