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1
宋朝朱熹观书有感其一的意思
宋朝朱熹观书有感其一的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这首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观书有感》心得体会(4篇)
《观书有感》心得体会自古以来,读书一直被人们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阅读,人们可以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近日,我有幸读完了一本名为《观书有感》的读书笔记集,收获了很多启迪和感悟。
下面我将从书中几个重要的观点出发,总结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这本书提到了很多启迪人心的书籍,如《红楼梦》《西游记》《鲁迅文集》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它们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思想的火种。
读这些书,我们可以领略到不同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人性、社会和历史。
同时,书籍也是我们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助力。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读书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要注重选择好的书籍,通过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书籍是精神的养料。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心灵世界需要得到滋养和抚慰。
这本书介绍了很多关于内心修养和心灵寄托的书籍,如《老人与海》《世界上最后一个完美新闻编辑》《追寻生命的意义》等等。
这些书籍通常会给读者带来一种平静、安宁和力量。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激发内心的勇气和希望。
我相信,只有当我们的内心和灵魂得到真正的滋养和净化,我们才能更加坚强、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此外,书籍也是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读书不仅是个人的修炼,也是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的重要方式。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作者进行对话,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们心灵相通。
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交流和人际关系的书籍,如《非暴力沟通》《影响力》《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等。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我们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建立更加和谐和有效的关系。
读书可以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和不足,更加包容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朱熹其他的观书有感
朱熹其他的观书有感
朱熹的《观书有感》有两首,分别是: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两首诗都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朱熹的诗词集或相关文献。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的意思是什么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的意思是什么《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观书有感》其一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观书有感》其二原文: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观书有感》创作背景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朱熹《观书有感·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朱熹《观书有感·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书有感·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观书有感·其一》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其一》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观书有感·其一》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诗词鉴赏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观书有感5篇
观书有感5篇观书有感1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观书有感5篇观书有感2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它是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未有源头活水来。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牢牢记住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未有源头活水来”。
让我一生都要按这两句去做:要一生勤于学习,就有“活水”源源不断。
回到家,我就问妈妈这首诗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妈妈说,方塘半亩空间皆有限,但天光云影却空阔辽远无边。
你看天空有多高多远,多么深邃辽阔啊!我小时候学过这首诗,那时的我,不太懂妈妈的那番话。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诗词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诗词赏析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持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能够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持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持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持续地学习、使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所以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升理解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来说,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能够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持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所以人们常常用来比喻持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观书有感其一其二两首诗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半亩见方的池塘像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辉和浮云的影子在镜中一起移动。
那个方池塘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是因为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其二)【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昨夜春潮涨江边,巨轮轻如鸿毛。
一直以来开车都是浪费推拉的力气,今天却能在河中央自由漂流。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的意思是什么《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观书有感》其一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半亩见方的池塘像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辉和浮云的影子在其中一起移动。
那个方池塘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是因为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其二原文: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昨夜春潮涨江边,巨轮轻如鸿毛。
一直以来开车都是浪费推拉的力气,今天却能在河中央自由漂流。
《观书有感》创作背景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诗词鉴赏
【导语】朱熹(1130年9⽉15⽇~1200年4⽉23⽇),⾏五⼗⼆,⼩名沋郎,⼩字季延,字元晦,⼀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称紫阳先⽣、考亭先⽣、沧州病叟、云⾕⽼⼈、沧洲病叟、逆翁。
谥⽂,⼜称朱⽂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闽学派的代表⼈物,世称朱⼦,是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师。
下⾯是为⼤家带来的朱熹《观书有感⼆⾸·其⼀》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观书有感⼆⾸·其⼀ 宋代:朱熹 半亩⽅塘⼀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来。
(那通:哪) 译⽂ 半亩⼤的⽅形池塘像⼀⾯镜⼦⼀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的⽔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
注释 ⽅塘:⼜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别墅》词云:“清晓⽅塘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 鉴:⼀说为古代⽤来盛⽔或冰的青铜⼤盆。
镜⼦;也有学者认为镜⼦。
指像鉴(镜⼦)⼀样可以照⼈。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称代词,这⾥指⽅塘之⽔。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不断积累,只有在⼈⽣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和探索,才能使⾃⼰永保先进和活⼒,就像⽔源头⼀样。
赏析 这是⼀⾸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塘作⽐喻,形象地表达了⼀种微妙难⾔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泓死⽔,⽽是常有活⽔注⼊,因此像明镜⼀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个⼈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有收益、提⾼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观书有感5篇500字
观书有感5篇500字《观书有感》,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就是说:只有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并且积极的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观点保持正确,而且要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使自己做事不太死板.而这个道理则被朱熹从书中所悟出,于是借这那一池池水写了出来,可以说这首诗也是一首即景至作吧!一起来看看观书有感精选5篇500字,欢迎查阅!观书有感1今天,我又一次细细的品读了观书有感这首诗,这首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怎样去学习.这首诗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都是普通的人,并不是什么神童,要想有所建树,就必须跟着时代的脚步走,过去的总会过去,把握现在,放眼未来,只有不断地吸收新事物,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心中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方塘.观书有感2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观书有感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就是说:只有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并且积极的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观点保持正确,而且要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使自己做事不太死板.而这个道理则被朱熹从书中所悟出,于是借这那一池池水写了出来,可以说这首诗也是一首即景至作吧!诗中,描写了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的读上几遍,会觉得无比明丽!你看,半亩方圆的池塘好像一面镜子放在地面上.而天空和云彩倒映在上面,云彩在天空中飘荡着,映在池塘上,好像阳光和云彩在互相追逐徘徊.真的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啊!〝这池水为什么如此的清澈呢?〞朱熹高兴地自问自答:〝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并不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天才’与‘弱智’的比例.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掌握现在,赊取未来.只有不断地吸收新事物.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方塘〞.书中那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已经令人读完后清晰明确.但是更让人拍手叫绝的还在后面呢!一看标题,是观书的感想,顿时美的意境升华了,把池水与读书相辅结合,更是锦上添花.我很佩服朱熹.因为他以一首小诗,说理了: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的思想〝年轻,〞情操高雅!简简单单的字字句句居然有这么大的道理,并且给人的启示也回味无穷!观书有感4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这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观书有感5今天,我又一次细细的品读了观书有感这首诗,这首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怎样去学习.这首诗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都是普通的人,并不是什么神童,要想有所建树,就必须跟着时代的脚步走,过去的总会过去,把握现在,放眼未来,只有不断地吸收新事物,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心中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方塘.观书有感精选5篇500字。
观书有感其一内容
观书有感其一内容《观<观书有感其一>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那可是家喻户晓呀。
嘿,每次读到这首诗,我就感觉朱熹这老头可真有意思。
你瞧,他把那半亩大的方塘比作一面镜子,这想象力也是没谁了。
那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在水面上晃动,哎呀呀,就好像是在跳一场欢快的舞蹈。
然后他就问啦,这水渠为啥这么清澈呢?嘿,答案来了,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停地流进来呀。
哇塞,我就想,这朱熹是不是在告诉咱,读书就跟这池塘似的呀,要不断有新的知识流进来,这脑子才不会变成一潭死水呢。
想想咱自己,有时候读书读着读着就不耐烦了,觉得无聊透顶。
但读了这首诗后,我突然觉得,读书就像是给咱的脑子开了个水龙头,知识“哗哗”地流进来。
要是咱不读书,那不就跟那没水的池塘一样,干巴巴的,没啥意思。
再看看现在,信息多得像洪水一样,各种书呀、文章呀、知识呀,都朝咱涌过来。
咱得学会挑着读,就像那池塘要把干净的水引进来,把脏水挡在外头一样。
可不能啥都往脑袋里塞,不然非得把自己给弄晕乎了不可。
有时候我就想呀,要是咱能像朱熹说的那样,不断有源头活水来,那咱不得变成超级大学霸呀!走哪儿都能把知识讲得头头是道的,那得多牛呀。
其实这首诗不仅仅是说读书,它还告诉咱,生活也得有活水呀。
咱不能老是守着那点旧东西,得时不时地来点新鲜的,这样生活才有意思。
就像池塘里的水,如果不流动,时间长了就臭了,咱这人要是不学习新知识,不接触新事物,那不也得变臭了呀。
总之呢,这首诗虽然简单,但是蕴含的道理可深刻了。
咱得好好领悟,把它用到咱的读书和生活中去。
让咱的脑子永远有活水,让咱的生活永远充满新鲜感。
朱熹这老头呀,真是厉害,用这么一首小诗就给咱上了一堂大课。
哈哈,咱可得好好学。
观书有感其一注音版原文
观书有感其一注音版原文
摘要:
一、观书有感其一的背景介绍
二、观书有感其一的注音版原文
三、观书有感其一的作者简介
四、观书有感其一的诗词赏析
五、观书有感其一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一、观书有感其一的背景介绍
观书有感其一是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他的诗歌作品以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表达真情实感而著称。
观书有感其一这首诗是他在观赏一本书时产生的感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白居易对读书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二、观书有感其一的注音版原文
观书有感其一的原文如下:
闲有余日,正可学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观书有感其一的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与元稹、刘禹锡并称“新乐府三杰”,他的诗歌作品以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表达真情实感而著称。
他的诗歌风格通俗平易,深受
人民喜爱。
四、观书有感其一的诗词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读书,通过观赏一本书,白居易产生了深刻的感慨。
诗中提到“闲有余日,正可学问”,意味着在闲暇之余,正是可以用来学习、充实自己的时候。
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则表达了白居易对知识的渴求,他将知识比喻为源头活水,意味着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清澈。
五、观书有感其一的启示和影响
观书有感其一这首诗启示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要懂得利用闲暇时间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观书有感宋朱熹其一其二两首诗
观书有感宋朱熹其一其二两首诗一、原文《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二、衍生注释1. 鉴:镜子。
这里把半亩方塘比作镜子,形象地写出了池塘水面的平静和清澈。
2. 渠:它,这里指方塘中的水。
3. 蒙冲:也作“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三、赏析- 主题与情感- 其一:这首诗主题是关于读书的感悟。
诗人以“方塘”为喻,表面上看,是在说池塘清澈能倒映天光云影是因为有源头不断注入活水。
实际上是寓意知识就如池塘,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源头活水),人的内心才会像这池塘一样清澈,不断精进,有一种追求知识的积极向上情感蕴含其中。
- 其二:同样是讲读书的道理。
江边春水涨起,本来难以移动的大船变得像羽毛一样轻,可以自在航行。
表达了知识储备足够的时候,以前觉得困难的事情就会变得轻松容易,告诉我们要注重知识积累这样一种积极的情感。
- 表现手法- 其一:运用了比喻。
将方塘喻为镜子,将知识比作方塘中的水,生动形象,把抽象的道理变得直观可感,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同时还用了设问的手法,先问水为何清澈,再自答因为有源头活水,由此引人深思。
- 其二:也是用比喻的手法,把知识比作春水,将读书途中要解决的难题比作搁浅的大船。
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如同春水涨起,难题就迎刃而解,如同大船自在航行。
四、作者介绍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他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在理学上,他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
他非常重视教育,设立书院讲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等,他的许多诗作都体现了他对哲理的思考,像这两首《观书有感》富含深刻哲理就在情理之中了。
五、运用片段1. 场景一:在学校劝说学弟学妹好好学习这学习啊,就像朱熹在《观书有感》里说的那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水平如镜
波光粼粼
碧波荡漾 清澈明净
源源不断 云影浮动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鉴:镜子 开:打开
徘徊:来回移动
问 渠 哪得清如许 ? 为 有源头活水来。
渠:指方塘
Hale Waihona Puke 哪得:怎么会 如许:如此这般 像这样 为:因为
——朱熹
——朱熹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朱熹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 而不学。 —— 朱熹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朱熹
观 书 有 感
[宋]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 书 有 感
[宋 ]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你来评一评,这首诗写得 怎么样?
温馨小提示:可从修辞、 写景、喻理等方面去谈。
活到老,学到老。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 ——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