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 第11章 产业布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一、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因素,它 能加速或延缓地区经济的发展。因为地理位置不仅关系 到自然条件,而且还关系到交通、信息和一系列社会经 济条件。
➢ 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 ➢ 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直接影响
17
二、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自然因素 是产业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随着距离的增长,运费缓慢的增长,每单位产品运输单位距离(如吨 公里)的运输价格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即运费率递减律。 ➢任何一批货物只要进出站场一次,即使运输距离为零,也要付出同样 多的站场费用;站场费用里,水运最大,其次是铁路和公路运输。而运 行费用则相反,公路最大,其次是铁路和水运。 ➢每种运输方式都有一定的距离运输优势。公路运输在运输距离短时运 费最低,但随着距离的增加,运费增加很快,适合短途运输。铁路适合 总长途运输,水运适合长距离的大批量的货物运输。
集聚法则 ➢如果企业因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 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 聚因素决定。
9
三、胡佛的运输区位理论
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线路运营费用和站场费用。运营费包括 运输工具的折旧、线路的维修与管理、保险费、运行中的职工工资等,站场 费包括装卸费、保养维修费、经营管理费、仓库码头费等。
10
应用运费递减律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地 区专业化水平。
运输布局尽量避免转运。 发展集装箱运输以降低站场费用。
11
四、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
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 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 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
30
增长极布局通常与点轴布局及网络布局共同构成一个系统的 区域布局模式,它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由点及线、由线及面 的空间演化规律,这一规律是区域经济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 段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及城市体系的不断 完善而必然呈现出的区域空间变化格局,也是区域产业布局 必须遵循的规律。增长极布局、点轴布局和网络布局模式显 然是适应于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布局模式,但它 们不是截然分开的,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实际上它们是相互 融合、相互补充的。对于同一个区域来说,也可以认为是在 时间上继起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布局模式。
第十一章 产业布局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产业布局实践
1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三、胡佛的运输区位理论 四、增长极理论 五、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
2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J.H.Von Thünen 冯.杜能,德国经济学家 1826年提出《孤立国》(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 假设:一个孤立国;平原,匀质土地;一个城市中心;农业经 营能力和技术水平相同;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考察地租、 运费,运费与农产品的重量和距离成正比;只有马车 他认为:在距离市场远近不同的土地上,经营农作物的种类、 集约化程度不同;不能强求一律,不能笼统认为农业经营集约 化程度越高,农业收益就越大。
3
运输区位法则 为了寻求最小运费点,该法则将原料、燃料和消费 地的分布作为决定工厂区位的基本图形。 当多个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地不重合时,区位图 形为一多边形。 据此多边形,可推求最小运费点P(x,y) 。
6
7
假设原料、燃料和市场有M1,M2,…,Mn个,运量分别 为m1,m2,…,mn,距最小运费点 P的距离分别为rl,r2,…, rn,f为运费率,则总运费S的计算方程为:
25
二、区域产业布局模式及其应用
梯度布局模式 增长极布局模式 点轴布局模式 网络布局模式
26
1、梯度布局模式
区域经济技术梯度是指区域经济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 空间上呈现出规律性的差异,区域经济技术水平较高、创 新能力强的地区即为高梯度区,否则为低梯度区。 区域梯度开发和布局的理论依据是基于产品生命循环理 论及处于不同生命循环阶段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空间配置规 律。 梯度布局模式在我国的实践
n
n
Sf m ir if m i (X X i)2 (Y Y i)2
i 1
i 1
欲使S达到最小值,只需S对X和Y分别求导并令其等于0, 通过求解方程组,求得最小运费点P。
8
劳动力区位法则 ➢当原材料和成本的追加运费小于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费 用时,可使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离开或放弃运费最小 的地点,转向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20
四、社会经济因素
历史基础 市场条件 国家的政策 法律 宏观调控 国内、国际政治条件 价格与税收条件
21
五、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 重要条件之一。 技术进步不断地拓展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 使自然资源获得新的经济意义。 技术进步不断地改变着产业结构,特别是随着新技术的 出现,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这些产业 部门都有不同的产业布局的指向性,这就必然对产业布局 状况产生影响。
12
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
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经济理 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的。
在后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由于具有较高的要素 回报率,风险较低,吸引大量的要素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 地区流动,导致发达地区快速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 越来越大。
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发达地区的要素报酬开始递减,发 达地区开始转向不发达地区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特别是不 发达地区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
31
特钢生产加工、汽车制造及配套件、 船舶制造及配套件、机械电子
化工、造纸、建材、铝业 医药、机电(船舶)、化工 机械、纺织、电子、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 建筑、船舶修造、精细化工、现代纺织
电子、石化、钢铁、汽车、电力
农用机械、工程机械及车辆配件、输 变电设备及纺织服装
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化工、建筑材料
29
四、网络布局模式
一个现代经济区域,其空间结构由三要素构成:一是节点,即各级各类 城镇;二为域面,即各级节点的吸引范围;三为网络,即联结节点与节点 之间及节点与域面之间的各种交通通讯网。网络开发是点轴开发模式的延 伸,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开发模式,主要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中 后期的区域以及更发达的区域。 网络布局必须明确主要节点的分工协作关系,充分发挥各城市优势,建 立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要强化网络中已有的点轴系统,提高区域各节点 之间、点轴之间、节点与域面之间以及各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 深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特别是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通过网络 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将区域的技术经济优势向 外围区域扩散,以促进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发展。
27
二、增长极布局模式
增长极有两种含义: ➢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 速、关联效益大的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 ➢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
在区域开发和区域经济运行中,增长极具有两种效应: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增长极布局模式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前工业化阶段 以及工业化前期阶段的地区。
13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产业布局时的外部环境 包括多种因素,既包括物质化的硬环境,也包 括非物质化的软环境。 除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社会物质财富的生 产方式制约外,还受当时的自然条件、经济地 理区位,以及人口条件的强烈影响。
14
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特点
市场机制
计划机制
产业 布局 主体
➢ 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 ➢ 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间接影响 ➢ 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8
稳固的地质基础是制造业、建筑业发展的前提。 平原区利于大规模现代化耕作、灌溉,有开阔的 场地供制造业、建筑业使用和发展各种运输线路, 是最优的产业布局场地;山区、丘陵多地势起伏, 影响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不宜发展保鲜的果 品和消耗原材料、燃料多的制造业;盆地地区, 空气流通差,不宜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
气候除对农业影响最大外,对水利枢纽、航海航 空以及旅游业等影响很大;水不仅影响农业布局, 还可以直接用作工业原料,内河航运、海洋航运 则直接使用水的浮力。
19
三、人口因素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两方面的属性对产业布 局都有深刻的影响。
➢ 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此外,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宗教差异,导致了市 场需求特征的多样性,要求产业布局应根据不同情况, 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种类和规模,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 层次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产业 布局 目标
产业 布局 手段
中央政府(产业布局的决策权、
企业(企业有权选择自己的区位, 资产增量和建设项目在各个
而且不受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政 地区的分配权,乃至资产存
策以外的非经济因素干扰)
量在各个地区之间的转移全 部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利润最大化(在项目选择上,总是
倾向于风险小、利润大的项目; 国家整体利益(地区经济利
纺织、电子、装备制造 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纺织 服装和食品饮料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 织、轻工、冶金和化工
车信 、息 成、 套金 设融 备、 、商 房贸 地、 产汽
纺织、机械、电子、化工
船舶修造、航运、水产加工
纺织服装、家电、输变电设备制造、机
械工业、汽车配套产业
32
22
第三节 产业布局实践
我国的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模式及应用
23
• T字型的产业带 • 字型产业带 • 弓箭型产业带 • 开字型产业带
第十章 第三节
24
一、我国产业布局的调整
1978年前:平衡发展的布局政策取向 “六五”~“七五”:效率优先的布局政策取向 “八五”~“九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布局政策取向 “十五”后: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布局政策取向 全国性产业布局要求产业政策与地区政策相结合,即产业政策区域化 和区域政策产业化。前者制定全国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将全国产业发展 设想分解落实到各个区域,明确各个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产业发 展系列。后者要求各类地区的产业结构有一个轮廓性的规定,特别是对 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应有所规定,使重点区域的发展体现在 其优势产业上。
28
三、点轴布局模式
点轴开发就是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 条件的大区间、省区间及城市间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 带的若干个城市的重点发展。 点轴布局模式根据区域经济由点及轴发展的空间运行规律, 合理选择增长极和各种交通轴线,并使产业有效地向增长极及 轴线两侧集中布局,从而由点带轴、由轴带面,最终促进整个 区域经济的发展。 点轴布局模式并不适用于各类地区,主要用于区域经济发展 处于工业化前期和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地区。
在区位选择上,总是倾向于投资 益往往被忽视,或被置于
环境较好,资本边际产出效率高 次要地位) 的地点上)
经济利益导向(产业布局主体依据 行政命令(产业布局主要通
价值规律和市场价格信号,从自 过中央部门和各级地方政
身利润最大化出发,自发地选择 府执行中央政府的行政命
最优区位)
令来实现) 15
地理位置 自然因素 人口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科学技术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