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 第11章 产业布局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产业经济学》(王俊豪主编)教学大纲第一章产业经济学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产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对学生自学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产业经济学的体系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教学重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
教学难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同一产业内部企业的运行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
一、产业的定义产业界定为“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
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产业经济学不仅关注产业内企业的运行,也研究产业间的联系,即产业经济学包含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两大范畴。
产业组织理论相对于微观经济学更为关注政策问题。
产业组织研究有助于政府提高公共政策的效率。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大类部门之间、制造业各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各中间产品之间的均衡状态。
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一)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纵深发展,以帮助人们分析现实中的特定市场的结构和竞争绩效,为政府实施相应的公共政策以维持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实证依据和理论指导。
(二)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理论对公共政策的直接作用体现为政府的竞争政策和政府管制政策。
(三)政府管制政策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考虑,政府必须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进行经济管制,包括价格管制和进入管制。
此外,在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等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问题和领域,从这种市场失灵的角度看,政府管制也是必需的。
二、产业结构理论及产业结构政策(一)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产业间的结构组成及其变化、产业结构变动的高度化、重点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发展的合理性研究等,从而为政府制定产业结构政策,实现本国产业的升级,实现后发国家对先进国家的赶超,获得本国产业的动态竞争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经济学之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ppt文档)
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 地区》提出,在后起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 达地区由于要素报酬率较高,投资风险较低, 因此,要吸引大量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 要素和重要物质资源等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 地区,从而在一定时期内使发达地区与不发达 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产业集中超 过一定限度后,往往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现象。
20节 第三节
目录
•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和
原则
• 产业集聚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定义
产业布局又称产业分布或产业配置,是产业在空间上的结构,是指一 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
•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形成 •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自然因素对产业布局有不同的影响?自然因素对不同产业布局的影响?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和生产发展的影响?自然因素对区域性分工和生产发展的影响经济因素?区域分工对产业布局的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市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基础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集聚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区域分工对产业布局的决定性作用区域分工又称地域分工它是各地区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以专业化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通过地区间的协作和区间交换形成完整的工业生产区域体系
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提出区域增长极概念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极化效应和扩
散效应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区域不平衡增长理论,极化效应和涓流效
应
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就是根据区域经济由点 及轴发展的空间运行规律,合理选择 增长极和各种交通轴线,并使产业有 效地向增长极及轴线两侧集中分布, 从而由点带轴、由轴带面,最终促进 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产业经济学产业布局PPT课件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
19世纪产业布局理论形成以来,在第三 次产业革命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下,产业布 局理论经历了一个异常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各种不 同的理论流派。
1.成本学派理论。
❖ 成本学派是最早的产业布局学派,其理论的核心是 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该 学派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龙哈特,主要代表人物是韦 伯。韦伯之后成本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胡佛、赖 利、艾萨德等。
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对象直接来自大自然,各 种自然资源的分布,也就是相应的第一产业分布的 地区。同时,各种农作物、不同种类的树木、禾草 等的生存环境不同,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也各有不同, 所以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直接制约着第一产业的布 局。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与生物资源共同 综合作用,决定大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
第23页/共92页
四、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历史基础、 市场条件、国家的政策、法律、宏观调控、国际政 治条件、价格与税收等。
(一)历史基础
产业布局具有历史继承性,已经形成的 社会经济基础对再进行产业布局具有重大影响。在 进行产业布局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积 极因素,改变其不利的方面,使产业布局合理化。
(一)产业布局条件
产业布局条件是指产业布局时的外部环境。它 包括多种因素,既包括物质化的硬环境,也包括非 物质化的软环境。
第11页/共92页
(二)产业布局特点
产业布局特点主要指以下几个内容: ❖ 第一,各个产业由于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不同,
而在布局上呈现出不同特征。 ❖ 第二,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
中国和苏联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为指导,开创了公有制条件下产业布局理论: 1.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指导我国产 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经济学(完整版)
△p/△y是需求曲线的斜率,用p=b-ay代入之,边 际(biānjì)收益MR就等于b-2ay。如果我们注意到需 求的价格弹性为ed= -(△y /△p)(p/y),
改写成边际(biānjì)收益为:
MR p(1 1 )
ed
精品文档
垄断程度(chéngdù)衡量
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倒数(dǎo shù)m=1/ed表示了垄断程度, 被称为“垄断度”。
精品文档
多寡头(guǎtóu)垄断
将古诺模型拓展到由n个企业形成的寡头 (guǎtóu)垄断市场。
每个企业的产量:
y n+1 b na
当企业数量n变大时趋向于完全竞争:
y n+1 b b na a
精品文档
伯川德模型(móxíng)
在伯川德模型中,假定各厂商在制定自己价格时,必须(bìxū)对市 场中其他厂商制定的价格做出预测,并认为对手将这个价格水平 保持不变。
精品文档
本章(běn zhānɡ)内容
第一节 不完全竞争(jìngzhēng)市场形态 第二节 垄断 第三节 寡头垄断 第四节 垄断竞争(jìngzhēng)
精品文档
第一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shìchǎng)形 态
“不完全竞争”(Imperfect competition) 的市场及需求(xūqiú)曲线
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在利益上可能存在冲突。尽管 企业董事会通常会拥有任命和解雇管理者、确定 (q不对称的存在,管理 者往往要比股东及其代表董事会成员更加了解企业 的运作,股东或者董事会成员很难对管理者的行为 进行有效的监督。尤其是在股份制企业中的小股东, 他对于企业管理者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精品文档
第一节 企业(qǐyè)的本质
《产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多选1、产业的含义。
(1)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2)产业是某种同类属性的集合。
(3)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简答)2、由于费歇尔和克拉克子啊研究三次产业分类法中所作出的贡献,他们两人一起被公认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创始人。
3、三大产业分类法更多地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的关系为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为三大类,即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一次产业,将加工取自自然界的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二次产业,将从第一、二产业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三次产业。
4、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研究方法,经常用于研究(寡头垄断)、(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价、(企业兼并)和(反垄断)规制等问题。
名词1、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
2、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学科。
3、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就是(产业)。
4、马歇尔冲突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单选)填空1、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有关联方式分类法、三大产业分类法、国家标准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农轻重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等。
(简答、选择)2、三次产业分类法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
3、第三次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
4、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产业组织)。
5、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
6、(产业结构优化)是研究产业结构的目的。
7、静态分析主要考察研究对象在(某一时间点)上的现象和规律。
8、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认为系统的行为是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
9、。
10、单选1、按照这种分类划分的常见产业有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衰退产业、夕阳产业、淘汰产业等。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产业:生产经营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和劳务的企业所组合的集合。
这些企业往往具有类似的生产经营技术、工艺和经营管理等基本特性。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政策理论、反垄断与管制理论。
第二章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和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
规模不经济:因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提高的现象。
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和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最大最佳规模:最小最佳规模:最小经济规模:指在长期中平均成本处于或接近其最小值的最小的规模。
适者生存法:不同规模企业的竞争会筛选出效率较高的企业,所以,这是一种根据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通过纵向对比,确定企业适度规模的方法。
水平一体化: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垂直一体化:是企业在供、产、销方面实行纵向渗透和扩张。
混合一体化: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多个产业中的若干生产经营单位,实行跨产业经营,通过充分利用共同资源,降低单位产出的成本以实现范围经济。
多元化:多元化是特性不同的对象组合,业务的多元化指非相关、跨行业、多品类的业务组合。
第三章市场集中1、一般集中:表示在整个国民经济或全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最大若干企业所占的比重。
2、市场集中:描述特定市场的规模结构,衡量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以反映特定市场受到大型经济组织控制的状况。
3、产业集中: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额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
一个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如何,表明它在市场上的地位高低和对市场支配能力的强弱,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
产业经济学-第十一章 产业布局与集群基本理论知识35页
精品汇编资料图11-1 杜能圈模式图)自由农作圈(提供鲜菜、牛奶等))轮作农业圈(主要提供谷物,谷物与饲料作物轮作)谷草轮作圈(提供谷物为主、谷物、牧草和休闲地轮作。
是圈层中面积最)三圃式轮作圈(提供畜产品为主,土地休闲);(6)畜牧圈(大量土地牧放或种植牧草)图11-2 区位多边形假设原料、燃料和市场有M 1,M 2,…,M n 个,运量分别为的距离分别为r l ,r 2,…,r n ,总吨公里为S 22()()ni i i m X X Y Y -+-∑图11-3 费特的贸易区边界B两地各自所需的生产费用和运费以及其他条件均相同时的.一般区位理论俄林的一般区位理论认为,地区是分工和贸易的基本地域单位。
从一国内各地区由于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既导致区际贸易的开图11-4 中心地理论模式变化模式:①在市场作用明显的地区,中心地分布要以最有利于物资即形成合理的市场区。
一个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能力可辐射到个次一级中心地,因而一个高级中心地所拥有的市场范围就是个次一级中心地。
假定上一级中心地所支配的下一级图11-5 三层市场网络第二种,大城市形成后,交通线将发挥重要作用。
距离交通线近的扇面条件有利,距离交通线远的扇面不利,工商业配置大为减少,这就形成了近郊经济密度的稠密区和稀疏区,从而构成一个广阔的地域范围内经济图11-6 经济景观(三)产业区位理论的多样化发展——现代区位理论年代以来,是西方产业布局理论的多样化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化、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不仅使近代区位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修正和发展,而且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区位理论。
产业经济学-产业布局
1)区位理论
2)区域分工理论 3)均衡与非均衡理论 4)产业区域转移理论
1)区位理论
产业的最优空间组织、最优空间区位的确定是产业布局的重 要任务之一,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则是其基本的理论核心。区 位理论,或称区位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它的产生与社会分工 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区位理论经历了古典、近代、现代三个 阶段的演变。
以均衡概念为基础形成的新古典区域增长理论,在假定完全竞争、充分就业、技术进步、 规模收益不变、要素在空间自由流动且不支付任何成本,生产要素仅包括资本和劳动力的 情况下,乐观地认为,给定一个不均衡的区域经济状态,只要存在完全的竞争市场,仅依 靠市场即可实现区域的共同增长。如区域A和区域B,前者为发达地区,后者为欠发达地区, 这意味着资本在地区A相对充裕,劳动力在地区B相对丰富。在完全竞争机制下,资本将从 地区A流向地区B,而劳动力将从地区B流向地区A,从而在地区A实现了已有资本与流入廉 价劳动力的结合,在地区B实现了流人的增量资本与相对低廉劳动力的结合,由此可促进 区域的共同增长。
产业布局的研究内容
产业布 局条件
产业布 局特点
布局机 制
区域产 业结构
1
产业布 局条件
指产业布局时的外部环境。包括物质化环境、非物 质化的软环境。除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社会物质财 富的生产方式制约外,还受当时的自然条件、经济 地理区位以及人口条件的强烈影响
2
产业布 局特点
各个产业由于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不同,而在布 局上呈现出不同特征。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扬 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成 各具特色的多种产业的地域组合。
第二阶段
将集聚因子加入,考察对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较优 区位影响,区位模式发生第二次偏移,形成工业布 局的最优区位。
产业经济学产业布局和政策专题培训课件
四、产业布局的导向与激励政策 主要是为促使政府部门产业布局的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结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抗
机会 要素条件
逐步开放的市场加剧了竞争 国企的结构调整 创业精神的兴起 地区部门之间的壁垒被打破
管理 需求状况
劳动力
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
廉价和熟练劳动人员 回国的专业人员
产业群
经济财富快速增长加快了 消费的成熟
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有更强的
规模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
产业布局的规律性,这主要表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 布局模式的不同:
第一阶段为均质产业布局模式;
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并以农业为主,生产要素的 流动性受技术、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影响,这时的产业布局以 均衡布局为主,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十分明显的产业 布局模式。
第二阶段为极核式产业布局模式或者说点状产业 布局模式;
二是沿海及沿江产业经济带,其中包括上海、 南通、扬州、镇江、南京、宁波、舟山等地。
第三节 产业布局政策
一、产业布局的投资政策 即不同地带产业的战略性投资安排,既包
括产业自身方面的投资安排,也包括为吸引产业 投资而进行的前期投资,如基础设施投资等;既 包括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包括其他投资主体的产 业投资。
产业布局与政策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理论发展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指向性、原则与规律 及产业布局战略 第三节 产业布局政策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农业圈层是:(1)自由农作圈 (提供鲜菜、牛奶等);(2)林业 圈(提供薪炭);(3)轮作农业圈 (主要提供谷物,谷物与饲料作物轮 作);(4)谷草轮作圈(提供谷物 为主、谷物、牧草和休闲地轮作。是 圈层中面积最大的一个);(5)三 圃式轮作圈(提供畜产品为主,1/3 土地种燕麦,1/3种稞麦,1/3土地休 闲);(6)畜牧圈(大量土地牧放 或种植牧草)。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三、产业布局的环境与生态学理论
如何在产业布局与优化过程中,充分满足和适应 环境承载力的基础性需求,促进产业布局生态化,实现 和谐发展,成为许多产业布局理论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1.环境承载力理论 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 acity)可以理解为某一区域环境在某一特定时期维 持某种环境状态条件下所能提供的对人类活动支持 能力的阈值。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二)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发展——近代区位理论 近代产业区位理论已经从对工业区位进行探讨
发展为对贸易区位、城市区位进行探讨,将研究对 象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将研究 目标从追求生产成本、运输费用最低转向追求市场 最优。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1.贸易边界区位理论(费特)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第一种,在各种市场区的集结点,随着总需求 的滚动增大,逐步成长为一个大城市,而且所有市 场网又都交织在大城市周围(见图11-3)。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图11-3 三层市场网络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第二种,大城市形成后,交通线将发挥重要作 用。距离交通线近的扇面条件有利,距离交通线远 的扇面不利,工商业配置大为减少,这就形成了近 郊经济密度的稠密区和稀疏区,从而构成一个广阔 的地域范围内经济景观(见图11-4)。
产业经济学之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
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决定着自然资 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 进而影响产业布局
科学技术决定着产业结 构,进而影响产业布局
科学技术决定着交通运 输方式,进而影响产业 布局
社会政治因素
@人口因素 @历史基础 @国家的政策、法律和宏观调控 @国内、国际政治环境
二、产业布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 定产业布局规律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案例
分工前 A产品 甲国 乙国 6 1 B产品 4 2 分工后 A产品 0 3 B产品 10 0
基础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基础条件,特别是交通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很大, 交通运输条件主要指交通线路、交通工具、港站、枢 纽的设备情况,在运输过程中运输能力的大小、运输 率的高低、送达速度的快慢、中转环节的多少等。它 们综合反映了人员往来和货物运送的便利程度。这些 因素都将影响产业布局。一般来说,在产业区位选择 的最初阶段,大多倾向于交通方便、运输速度快、中 转环节少、运费低的地点,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 本。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对交通沿线产业结构的优 化能起到积极的调整作用。
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的价 格政策、产品地区差价及产品可比价格等方面。 价格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合理的价格政策对产业布局有积极的影响;反 之,则干扰很大。产品的地区差价客观地体现 了商品生产和消费在空间上的差异和矛盾,合 理的地区差价有利于企业按价值规律选择最佳 区位。另外,产品的各种比价关系对产业内部 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的地区分布有重要作用。
产业经济学(第四版)案例思考参考答案
第二章我国航空业的规模经济1.根据民航业特征,说明民航业规模经济来源答:在技术水平与机队规模结构一定的情况下,航空公司规模经济主要是通过“提高旅客和货物的运输量、周转量”来实现。
航线网络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航空公司追求运输网络规模经济过程。
运输工具的运载能力经济,指的是在运载率有保障的条件下,大型飞机的每座成本通常低于小型飞机。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大型飞机往往在动力系统等技术装置方面较小型飞机更为先进,所以大型飞机飞行同等距离所消耗的燃料并不一定比小飞机多;再加上大型飞机也无须额外飞行员,维修费较小飞机也非按比例等量增加等原因,所以使得使用大型飞机较小飞机更“合算”。
机队规模对航空公司规模经济的实现也有较大影响。
在较大空间范围内,随着通航城市的增加,对运输的需求总量也会增加,这样航线、航班的增加使航空公司的运输能力得到充分利用,航空公司的总成本呈现弱增性。
但是,当航空公司脱离自身规模水平,盲目追求市场范围的扩张时,因组织客货源及运营能力的不足,这种经济性就会丧失。
在航空业中还存在密度经济,即在一定时间内,随着往返飞行频率的提高,飞机的平均利用率显著上升,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公司一部分固定运力成本被逐渐摊薄,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
需要注意的是,密度经济效应的实现有赖于机场运营效率的提高。
如果机场不能有效调度,即使航空公司有意安排更多的航班架次,也会因无法保证飞行起降时间,最终削弱以上经济效果。
2.简述民航业网络经济的成因答:航空公司存在航线网络经济。
传统点对点航线网络结构是指在通航点之间开辟直达航线,网络中基本没有通过枢纽中转连接的通航点。
中枢辐射式航线网络是指选择适当机场作为中心枢纽,周边客流量较小的城市不直接通航,而是在枢纽机场通过航班衔接方式加以联接。
中枢辐射式航线网络结构为航空公司提供了一种用有限的机队资源覆盖最大市场范围的可能。
中枢辐射航线网络特点是航班在枢纽机场紧密衔接,旅客在不同航班之间进行中转衔接。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十一章——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政府
第十一章 第三节
(三)SWOT分析法——战略图
外部机会
内部劣势
WO 战 略 ( 扭 转 型 战 略):利用机会, 改变劣势
SO 战 略 ( 增 长 性 战 略):发挥优势, 利用机会
内部优势
WT 战 略 ( 防 御 型 战 略):防御威胁, 克服劣势
ST 战 略 ( 多 种 经 营 战略):发挥优势, 避开威胁
第十一章 第二节
二、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位置
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分为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 规划、专项规划(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 ,包含特定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区域规划等。
第十一章 第二节
第十一章 第二节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 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数字 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展望2035年,数字经济 将迈向繁荣成熟期,力争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 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产业体系发展水平 位居世界前列。
第十一章 第四节
二、公众全程参与的创新型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思路
第十一章 内容总结
本章小结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对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 地制宜地选择主导产业和建立产业发展体系,明确主导产业发 展方向和产业发展路径,形成有竞争力的、可持续的产业集群 ,谋划重点任务和措施,有利于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外部威胁
三、产业分析工具
(一)专业化部门分析法 (二)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法 (三)产业价值链分析法 (四)雷达图分析法
杨公仆版产业经济学完整版
产业经济学复试习题全集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产业2、产业组织3、产业结构4、产业关联5、产业政策二、单项选择题1、判断宏观经济结构均衡与否的主要观察对象是(B )A产业结构 B产业关联 C产业布局D产业政策2、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D )A国民经济总量B 企业C家庭D产业3、产业组织运用的主要分析方法有(B )A定性分析 B投入产出分析C计量经济方法D系统动力学方法4、把产业分为主导、先导产业的关联分类法是(B )A技术关联方式分类法B战略关联分类法C原料关联分类法D方向关联分类法5、中国封建时期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是(A )A农本思想B工商业思想C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思想D农工商思想三、多项选择题1、下面哪几个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涉及产业组织理论(A B C D )A张伯伦B梅森C贝恩D谢勒2、产业政策的研究领域从横的方向看包括(BC )A产业政策制定B产业布局政策C产业技术政策D产业政策效果分析3、产业经济学是一门融合(A BCD)基本理论的应用经济学科A经济学B管理学 C文化学D论理学4、四次产业分类法把所有的经济活动分为(ABCD )A农业 B工业C服务业D信息业5、产业应该具有以下某种同类属性或特征(ABCD )A同类产品或服务 B相互密切竞争相关和替代相关的产品或服务C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D产业活动包括是经济性质的政治、社会等活动四、辨析题1、产业的经济活动是某些经济活动或部门经济活动2、产业经技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3、重点产业属于支柱产业4、根据产业本身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五、简答题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3、简述产业的分类方法4、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六、论述题1、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第二章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名词解释:1、马歇尔冲突;2、配第—克拉克定理;3、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二、单项选择:1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专门对工业结构规律进行研究得出的霍夫曼比率是BA霍夫曼比例=消费品产值/资本品产值B霍夫曼比例=资本资料工业产值/消费资料工业产值C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产值/资本资料工业产值D霍夫曼比例=资本品产值/消费品产值2____A____提出了三次产业划分A费歇尔B瓦尔拉斯C马歇尔D霍夫曼3 SCP理论指的是BA 市场结构—市场主体—市场绩效B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C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市场效果D 市场结构—消费主体—产品状况三、多项选择:1、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是指 B DA 产品市场均衡B整个市场上所有的价格是如何相互作用并最终同时达到均衡的。
产业经济学 第11章 产业布局
18
稳固的地质基础是制造业、建筑业发展的前提。 平原区利于大规模现代化耕作、灌溉,有开阔的 场地供制造业、建筑业使用和发展各种运输线路, 是最优的产业布局场地;山区、丘陵多地势起伏, 影响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不宜发展保鲜的果 品和消耗原材料、燃料多的制造业;盆地地区, 空气流通差,不宜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
气候除对农业影响最大外,对水利枢纽、航海航 空以及旅游业等影响很大;水不仅影响农业布局, 还可以直接用作工业原料,内河航运、海洋航运 则直接使用水的浮力。
19
三、人口因素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两方面的属性对产业布 局都有深刻的影响。
➢ 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此外,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宗教差异,导致了市 场需求特征的多样性,要求产业布局应根据不同情况, 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种类和规模,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 层次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0
增长极布局通常与点轴布局及网络布局共同构成一个系统的 区域布局模式,它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由点及线、由线及面 的空间演化规律,这一规律是区域经济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 段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及城市体系的不断 完善而必然呈现出的区域空间变化格局,也是区域产业布局 必须遵循的规律。增长极布局、点轴布局和网络布局模式显 然是适应于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布局模式,但它 们不是截然分开的,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实际上它们是相互 融合、相互补充的。对于同一个区域来说,也可以认为是在 时间上继起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布局模式。
20
四、社会经济因素
历史基础 市场条件 国家的政策 法律 宏观调控 国内、国际政治条件 价格与税收条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产业经济学》第十一章:产业布局
11.1 产业布局的理论依据
二、产业布局的比较优势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他论证了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社会财富。 认为各国各地区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种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彼
此进行专业化生产并进行交换,将使各国各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 得到有效利用,这对各国各地区都有利。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中心思想:农业土地经营方式与农业部门地域分布随距离市场远近而变化,而这种变 化取决于运费的大小
将复杂的社会假设为一个简单的孤立国,并提出6个假设条件 由城市向外,6个农业圈层分别是:自由农作圈、林业圈、谷物轮作圈、谷草轮作圈
、三圃式轮作圈、畜牧理类 基础课程
Chapter11 - 15/31
经济、管理类 基础课程
产业经济学
11.2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社会因素
(一)人口因素
1.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人口数量对市场规模和资源开发程度有较大影响
人口质量或人口素质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大影响
2.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人口的消费状况对产业布局也有明显的影响。各个地区人口数量、民族
的重叠程度愈差。
②大城市形成后,交通线将发挥重要作用。
Chapter11 - 8/31
简 (新三经华)基济等 产: 业础、《 布管课局产程理“业分经类散济—学》 —, 集武 中汉 —大 —学 分出 散版 ”社 螺,旋式20上01升年的。规律
11.1 产业布局的理论依据 是指经济主体在确定产业区位过程中的各种主观因素。
穿、住、用、行相关的城市产业的定位问题
Chapter11 - 18/31
经济、管理类 基础课程
产业经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增长极布局模式
增长极有两种含义: ➢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 速、关联效益大的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 ➢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
在区域开发和区域经济运行中,增长极具有两种效应: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增长极布局模式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前工业化阶段 以及工业化前期阶段的地区。
第十一章 产业布局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产业布局实践
1
第一节 产Leabharlann 布局理论一、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三、胡佛的运输区位理论 四、增长极理论 五、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
2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J.H.Von Thünen 冯.杜能,德国经济学家 1826年提出《孤立国》(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 假设:一个孤立国;平原,匀质土地;一个城市中心;农业经 营能力和技术水平相同;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考察地租、 运费,运费与农产品的重量和距离成正比;只有马车 他认为:在距离市场远近不同的土地上,经营农作物的种类、 集约化程度不同;不能强求一律,不能笼统认为农业经营集约 化程度越高,农业收益就越大。
10
应用运费递减律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地 区专业化水平。
运输布局尽量避免转运。 发展集装箱运输以降低站场费用。
11
四、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
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 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 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
29
四、网络布局模式
一个现代经济区域,其空间结构由三要素构成:一是节点,即各级各类 城镇;二为域面,即各级节点的吸引范围;三为网络,即联结节点与节点 之间及节点与域面之间的各种交通通讯网。网络开发是点轴开发模式的延 伸,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开发模式,主要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中 后期的区域以及更发达的区域。 网络布局必须明确主要节点的分工协作关系,充分发挥各城市优势,建 立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要强化网络中已有的点轴系统,提高区域各节点 之间、点轴之间、节点与域面之间以及各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 深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特别是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通过网络 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将区域的技术经济优势向 外围区域扩散,以促进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发展。
16
一、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因素,它 能加速或延缓地区经济的发展。因为地理位置不仅关系 到自然条件,而且还关系到交通、信息和一系列社会经 济条件。
➢ 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 ➢ 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直接影响
17
二、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自然因素 是产业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3
运输区位法则 为了寻求最小运费点,该法则将原料、燃料和消费 地的分布作为决定工厂区位的基本图形。 当多个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地不重合时,区位图 形为一多边形。 据此多边形,可推求最小运费点P(x,y) 。
6
7
假设原料、燃料和市场有M1,M2,…,Mn个,运量分别 为m1,m2,…,mn,距最小运费点 P的距离分别为rl,r2,…, rn,f为运费率,则总运费S的计算方程为:
集聚法则 ➢如果企业因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 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 聚因素决定。
9
三、胡佛的运输区位理论
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线路运营费用和站场费用。运营费包括 运输工具的折旧、线路的维修与管理、保险费、运行中的职工工资等,站场 费包括装卸费、保养维修费、经营管理费、仓库码头费等。
n
n
Sf m ir if m i (X X i)2 (Y Y i)2
i 1
i 1
欲使S达到最小值,只需S对X和Y分别求导并令其等于0, 通过求解方程组,求得最小运费点P。
8
劳动力区位法则 ➢当原材料和成本的追加运费小于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费 用时,可使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离开或放弃运费最小 的地点,转向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28
三、点轴布局模式
点轴开发就是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 条件的大区间、省区间及城市间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 带的若干个城市的重点发展。 点轴布局模式根据区域经济由点及轴发展的空间运行规律, 合理选择增长极和各种交通轴线,并使产业有效地向增长极及 轴线两侧集中布局,从而由点带轴、由轴带面,最终促进整个 区域经济的发展。 点轴布局模式并不适用于各类地区,主要用于区域经济发展 处于工业化前期和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地区。
25
二、区域产业布局模式及其应用
梯度布局模式 增长极布局模式 点轴布局模式 网络布局模式
26
1、梯度布局模式
区域经济技术梯度是指区域经济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 空间上呈现出规律性的差异,区域经济技术水平较高、创 新能力强的地区即为高梯度区,否则为低梯度区。 区域梯度开发和布局的理论依据是基于产品生命循环理 论及处于不同生命循环阶段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空间配置规 律。 梯度布局模式在我国的实践
➢ 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 ➢ 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间接影响 ➢ 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8
稳固的地质基础是制造业、建筑业发展的前提。 平原区利于大规模现代化耕作、灌溉,有开阔的 场地供制造业、建筑业使用和发展各种运输线路, 是最优的产业布局场地;山区、丘陵多地势起伏, 影响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不宜发展保鲜的果 品和消耗原材料、燃料多的制造业;盆地地区, 空气流通差,不宜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
气候除对农业影响最大外,对水利枢纽、航海航 空以及旅游业等影响很大;水不仅影响农业布局, 还可以直接用作工业原料,内河航运、海洋航运 则直接使用水的浮力。
19
三、人口因素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两方面的属性对产业布 局都有深刻的影响。
➢ 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此外,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宗教差异,导致了市 场需求特征的多样性,要求产业布局应根据不同情况, 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种类和规模,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 层次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0
增长极布局通常与点轴布局及网络布局共同构成一个系统的 区域布局模式,它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由点及线、由线及面 的空间演化规律,这一规律是区域经济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 段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及城市体系的不断 完善而必然呈现出的区域空间变化格局,也是区域产业布局 必须遵循的规律。增长极布局、点轴布局和网络布局模式显 然是适应于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布局模式,但它 们不是截然分开的,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实际上它们是相互 融合、相互补充的。对于同一个区域来说,也可以认为是在 时间上继起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布局模式。
13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产业布局时的外部环境 包括多种因素,既包括物质化的硬环境,也包 括非物质化的软环境。 除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社会物质财富的生 产方式制约外,还受当时的自然条件、经济地 理区位,以及人口条件的强烈影响。
14
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特点
市场机制
计划机制
产业 布局 主体
22
第三节 产业布局实践
我国的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模式及应用
23
• T字型的产业带 • 字型产业带 • 弓箭型产业带 • 开字型产业带
第十章 第三节
24
一、我国产业布局的调整
1978年前:平衡发展的布局政策取向 “六五”~“七五”:效率优先的布局政策取向 “八五”~“九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布局政策取向 “十五”后: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布局政策取向 全国性产业布局要求产业政策与地区政策相结合,即产业政策区域化 和区域政策产业化。前者制定全国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将全国产业发展 设想分解落实到各个区域,明确各个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产业发 展系列。后者要求各类地区的产业结构有一个轮廓性的规定,特别是对 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应有所规定,使重点区域的发展体现在 其优势产业上。
31
特钢生产加工、汽车制造及配套件、 船舶制造及配套件、机械电子
化工、造纸、建材、铝业 医药、机电(船舶)、化工 机械、纺织、电子、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 建筑、船舶修造、精细化工、现代纺织
电子、石化、钢铁、汽车、电力
农用机械、工程机械及车辆配件、输 变电设备及纺织服装
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化工、建筑材料
在区位选择上,总是倾向于投资 益往往被忽视,或被置于
环境较好,资本边际产出效率高 次要地位) 的地点上)
经济利益导向(产业布局主体依据 行政命令(产业布局主要通
价值规律和市场价格信号,从自 过中央部门和各级地方政
身利润最大化出发,自发地选择 府执行中央政府的行政命
最优区位)
令来实现) 15
地理位置 自然因素 人口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科学技术因素
20
四、社会经济因素
历史基础 市场条件 国家的政策 法律 宏观调控 国内、国际政治条件 价格与税收条件
21
五、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 重要条件之一。 技术进步不断地拓展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 使自然资源获得新的经济意义。 技术进步不断地改变着产业结构,特别是随着新技术的 出现,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这些产业 部门都有不同的产业布局的指向性,这就必然对产业布局 状况产生影响。
纺织、电子、装备制造 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纺织 服装和食品饮料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 织、轻工、冶金和化工
车信 、息 成、 套金 设融 备、 、商 房贸 地、 产汽
纺织、机械、电子、化工
船舶修造、航运、水产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