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学案内容预览:《社戏》学案教师寄语: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迅哥儿”一起去看“社戏”,与作者一起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

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朗读、背诵文中相关段落,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

4、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预习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_ ____,“社戏”就是________ _________。

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我觉得自失和弥散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感悟社戏之美:8、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看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有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齐读最后一段,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拓展延伸:9、谁都有童年,自然也都有哄骗一生的“旧时的意味”。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寻找自己成长历程中如同本文一样追忆时能生出无限美感的趣事!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准备两分钟,小组选一位代表谈趣事。

学习小结:10、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当堂训练11、阅读理解: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社戏》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社戏》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学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梳理课文情节,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选材意图。

、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二、了解作者。

关于鲁迅的有关情况,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时都介绍了,在此可用复述的形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次加深印象。

突出以下内容: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三、预习导学完成《社戏》评价手册之“自主梳理”。

四、课堂研讨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段落、写出段意2.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3课文第一部分与“社戏”有什么关系?(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课外巩固完成《评价手册》之“合作交流”。

16.《社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课堂研讨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2.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

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层,其他同学思考。

3.阅读语段,完成下列练习。

【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

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16、《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1、文章回忆的美好童年往事、2、景物描写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内容提示: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

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二、作者简况回顾(有关鲁迅的常识复习)。

三、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

四、扫清文字障碍。

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注音,为学生不易掌握的字注音(根据实际情况作处理)dàn惮duó踱zhào棹guī归xǐng省háng行bai辈cuān撺duō掇fú凫shuǐ水cuō撮jiù桕jí楫wàng旺xiàng相五、研讨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情节。

让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归纳各部分的大意。

以下供参考: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 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 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和关系。

热情、好客、平等。

3. 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 看社戏前的波折。

2. 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16课《社戏》教案【DOC范文整理】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16课《社戏》教案【DOC范文整理】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16课《社戏》教案第16课《社戏》教案教学目标: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一安排四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这篇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

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社戏鲁迅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人称写的。

课文叙述“我”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七年级语文下四单元16《社戏》学案1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四单元16《社戏》学案1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四单元16《社戏》学案1鲁迅目标导学:1、积累生字新词。

2、理清情节和结构,把握详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3、学习理解小说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方法。

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融情入景的写法,鉴赏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

(重点)4、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难点)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识记积累字词。

1、默读全文,用方框圈出生僻字、理解不了的词语。

2、看注释查词典,在文中给圈出的生字注音,在课文空白处解释划出的词语,练会记准。

3、基础检测。

⑴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归省行辈凫水旺相竹篙惮用手撮桕树棹着剥豆撺掇家juàn xù叨dài慢yùn藻⑵、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④又漂渺的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⑤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二、朗读课文,理清情节和结构,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㈠、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批注在教材上:1、文章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哪些事件详写?哪些事件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2、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哪些活动或事件?3、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㈡、小组交流、讨论、补记、反馈。

三、自由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文章的行文特色。

第二课时一、回顾本文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勾画批注在教材上。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2、这样一个偏僻不打眼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3、这一部分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可否去掉呢?二、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并在原文批注。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又如何解决的?2、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词语,体味其运用之妙。

《社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社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社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社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社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引言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代表之一,《社戏》是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及东南亚地区非常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关于《社戏》的教学设计,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戏》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演唱形式;2.掌握《社戏》中唱腔和表演技巧,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语感;3.培养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兴趣,促进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1.《社戏》的历史背景介绍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影片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社戏》的历史沿革、风格特点、演唱形式和现状等。

2.《社戏》唱腔和表演技巧的学习选取《关公卖衣》等人物戏、情节戏,详细讲解《社戏》中的唱腔、说白、打击等表现技巧,配合实际演出进行练习,培养学生语感和表演技巧。

3.《社戏》的文化意义分析《社戏》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意义,如家国情怀、道德教育等,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讲解等方式,介绍《社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指导学生学习唱腔和表演技巧。

2.实践教学法选取经典剧目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社戏》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语感。

3.讨论教学法在课后讨论中,让学生谈论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归纳总结,扩展思维。

四、教学手段1.教学PPT通过教学PPT方式介绍《社戏》的历史、风格和演唱形式等。

2.影片欣赏选择优秀的影片进行欣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社戏》的表演形式和演唱特点。

3.现场演出邀请具有一定表演经验的演员进行现场演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社戏》的艺术之美和文化魅力。

五、教学过程1.引入介绍《社戏》的由来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点讲解介绍《社戏》的风格特点、唱腔和表演技巧等,同时结合实际剧目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表演。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社戏》,包括课文阅读、词语解析、文学常识介绍及课后思考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及其文学成就。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理解,尤其是对社戏这一传统文化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生字、新词的学习,课文的阅读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社戏表演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社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生字、新词进行查阅。

3. 课堂讲解:a. 解析生字、新词。

b. 介绍鲁迅及其文学成就。

c. 分析课文内容,讲解课文中的文学手法。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对社戏的描述,讨论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社戏》2. 重点词语:社戏、鲁迅、文学成就、传统艺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b. 课后思考题:课文中的社戏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c. 阅读鲁迅的《呐喊》,选择一篇与《社戏》主题相近的文章,进行阅读分析。

2. 答案:a. 社戏:民间传统戏曲艺术。

传统: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艺术:表达情感、观念的审美形式。

启示:珍惜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2. 拓展延伸:a.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b. 了解其他民间传统艺术,如皮影戏、剪纸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设计的教学对象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生,教学内容为第16课《社戏》。

本教案主要围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个语言技能展开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社戏的特点,了解社戏背后的文化底蕴。

一、教学目标1.阅读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社戏》这篇文章,了解社戏的特点,以及社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学生能够提炼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句型和段落结构,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2.写作目标: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社戏的特点,并根据文章内容,以“我的理解”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社戏的理解。

3.口语交际目标:学生能够在小组中就社戏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对社戏的理解,并在社戏表演环节中积极参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阅读:阅读《社戏》这篇文章,了解社戏的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社戏的地位。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句型和段落结构,提高阅读能力。

2.写作:运用已学知识,以“我的理解”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社戏的理解。

3.口语交际:小组内交流各自对社戏的理解,并在社戏表演环节中积极参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复述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任务型教学法等。

1.复述式教学法:通过复述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戏的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社戏的地位。

2.问题式教学法:通过问答互动、带着问题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文章内容。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深入交流,分享彼此的看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任务型教学法: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流程本教案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

1.预习环节(1)导入新课:让学生观看社戏的表演视频,激发其对社戏的兴趣。

七年级语文《社戏》精品教案设计(通用5篇

七年级语文《社戏》精品教案设计(通用5篇

七年级语文《社戏》精品教案设计(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社戏》,具体章节为第1章至第3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课文背景,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主题和情节,品味作者对自然、童真和民俗的描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童真和民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情节,理解作者描绘的自然、童真和民俗。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社戏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社戏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情节,讲解课文主题。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童真和民俗描绘,分享心得。

5.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社戏》2. 生字词:若干3. 课文主题:自然、童真、民俗4. 情节分析:第1章至第3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概括作者描绘的自然、童真和民俗。

(2)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 答案:(1)自然:山水风光、四季变化;童真:孩子们的纯真与善良;民俗:社戏、庙会等传统习俗。

(2)示例:课文通过描绘社戏这一民俗活动,展现了自然、童真和民俗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有关社戏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社戏》,依据教材的章节安排,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阅读课文《社戏》,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社戏的描绘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解作者对社戏的描绘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社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社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社戏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课。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讲解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并举例说明。

4. 课文分析:详细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对社戏的描绘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社戏》2. 生字词及解释3. 课文结构分析4. 作者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本课生字词,每个写五遍。

c. 选择一道例题,完成解答。

2. 答案:a. 生字词抄写略。

b. 示例:作者通过对社戏的描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怀念。

c. 例题解答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道拓展题目,让学生课下查找资料,了解社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b.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分享,共同交流学习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2. 理解作者通过社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课文分析的教学方法4.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一、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1. 生字词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挑选出本节课的重点生字词,注重字词的实用性和拓展性。

《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戏》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这个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化艺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传承;同时,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情感表现能力和古代文化欣赏能力。

一、导学目标通过学习《社戏》导学案,学生应该达成以下理解目标:1.了解《社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

2.掌握《社戏》的表演方式、要素和表现手法。

3.理解《社戏》的文化内涵,领略其精神表现。

4.分析《社戏》的创造性、实用性和普遍性特点。

二、学习重点1. 《社戏》的发展历程及其表演形式。

2. 《社戏》的音乐、舞蹈、道具等要素。

3. 《社戏》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现。

4. 《社戏》的传承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预习问题1.《社戏》是哪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2.你知道什么是“三人唱”吗?它在《社戏》中的作用是什么?3.在《社戏》中,哪些舞台道具是必不可少的?4.《社戏》的文化内涵包括哪些方面?5.为什么说《社戏》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传承和现实意义?四、学习内容一、发展历程《社戏》的起源很早,它是以中国北方的“道教社祭”为起点演变而来。

古代的社会生产劳动都是通过祭祀来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和生产意识的。

因此,在祭祀仪式上增添些许娱乐和舞蹈,成为了最初的“社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成熟的舞台表演艺术。

尤其是到了唐朝,社戏的演出经过了巨大的发展,它成为了一种全国性的古代艺术形式。

现代的《社戏》则融合了传统元素和现代表现手法,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表演形式《社戏》主要采用“三人唱”的形式,即由三个演员分别担任唱、念、做三个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一个角色的表演任务。

这种表演方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给观众带来视听盛宴。

此外,《社戏》的表演中也有不可或缺的音乐、舞蹈、化装和舞台道具。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16课《社戏》教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16课《社戏》教案

16社戏鲁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1. 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 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 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3. 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

(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1. 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 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mg沁qn 头昏脑眩xu巾惮d m 踱du o 棹zh do 归省x i ng行h dig辈扌窜掇cua n du o 凫f u水撮cu o柏ji U楫j i旺相xi d g3 .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三、研讨结构,把握情节: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第二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第三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四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部分:•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学

内容预览:
《社戏》学案
教师寄语: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迅哥儿”一起去看“社戏”,与作者一起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

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朗读、背诵文中相关段落,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

4、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_ ____,“社戏”就是________
_________。

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
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归省()行辈()撺掇()
凫水()潺潺()弥散()蕴藻()
漂渺()旺相()惮()撮()
整体感知:
3、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请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件趣事?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讨论,师生归纳)
合作探究:
5、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分析人物:
6、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出来,看看你喜欢谁。

运用“我最想和文中的(人物)交朋友,因为他(评价人物品质)”的句式说一句话。

体味美景:
7、文中哪些段落展现了优美的江南秀丽风光。

请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

并用“我(我们组)觉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写的好,好在写出了(或者表现了)”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好句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示例: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我觉得自失和弥散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感悟社戏之美:
8、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看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有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齐读最后一段,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拓展延伸:
9、谁都有童年,自然也都有哄骗一生的“旧时的意味”。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寻找自己成长历程中如同本文一样追忆时能生出无限美感的趣事!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准备两分钟,小组选一位代表谈趣事。

学习小结:
10、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训练
11、阅读理解: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摇荡点撑)开船,在桥石上一()(碰击磕撞),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
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里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文段中两处空白处依次填、。

(2)、第一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属于()
A、记叙
B、描写
C、议论
D、抒情
(3)、小朋友们撑船的动作,既说明了,又体现了。

(4)、二、三两段从哪四个方面写“我”的感受?
(5)、选文的第二段写了看戏途中的景物,请摘出相关的句子
所见:
所闻:
(6)、给以上文字拟一个四字标题:。

(2分)
(7)、“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3、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4、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

(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

(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

(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

(从“第二天”到文末)5、因为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

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
念已被打破。

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

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

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

11、(1)、点;磕。

(2)、A
(3)、驾船技术高超;看戏心情急切。

(4)、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5)、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写一处即可)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6)、月夜航船。

(7)、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的速度快,侧面写出了孩子们驾船技术高超,表现力看社戏时的急切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