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第2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
《土壤的种类作业设计方案》
《土壤的种类》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的定义和作用;2.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及其特点;3.掌握土壤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二、教学内容:1.土壤的定义和作用;2.常见土壤种类及其特点;3.土壤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土壤的定义和作用;2.难点:理解土壤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土壤的基本知识;2.实践法: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不同种类的土壤,并进行分类练习;3.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土壤的作用和分类方法,增进思维交流。
五、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土壤的定义和作用;2.讲解:讲解不同种类的土壤及其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土壤分类的方法和原则;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周边地区实地考察不同种类的土壤,并记录观察结果;4.分类练习:让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土壤分类练习,加深对土壤分类方法和原则的理解;5.讨论总结:引导学生讨论土壤的作用和分类方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六、教学评判:1.考察:通过学生的实地考察记录,评判学生对不同种类土壤的观察能力;2.练习:通过学生的分类练习结果,评判学生对土壤分类方法和原则的掌握水平;3.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表现,评判学生对土壤作用和分类方法的理解水平。
七、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准备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教材和参考资料;2.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实地考察的时间和地点,并准备必要的工具和设备;3.图片、视频:准备展示土壤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
八、作业设计:1.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实地考察记录,总结不同种类土壤的特点;2.拓展作业:要求学生自行收集不同地区的土壤样本,并进行分类鉴定;3.讨论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上讨论内容,撰写关于土壤作用和分类方法的小论文。
九、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2.教学改进:不息改进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进修兴趣,提高进修效果。
土壤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第二节土壤的形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观察土壤标本,对比土壤的差异,学会识别、描述土壤特征的方法。
2.观察土壤剖面示意图,说出土壤中各层的特征。
3.以森林土和草原土为例,分析气候、生物等因素对土壤剖面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土壤的颜色和质地。
2.土壤的剖面特征。
教学难点:1. 气候和生物对土壤剖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土壤的组成和肥力,同时还研究了影响土壤形成的多种要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造就了土壤。
我国陆地领土面积幅员辽阔,地域广袤,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同学,脚下的土壤也会表现出不一样特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土壤,辨别土壤。
【学习目标】1.观察土壤标本,对比不同土壤的差异,学会识别、描述土壤特征的方法。
2.观察土壤剖面示意图,说出土壤中各层的特征。
3.以森林土和草原土为例,分析气候、生物等因素对土壤剖面的影响。
【五色土的成因】上节课我们留下一道思考题,解释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铺设“东青西白南赤北黑中黄”五色土壤的原因。
现在让我们通过视频短片,来找到答案。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土壤发育的环境不同,土壤的物质组成就会产生差异,全国各地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土壤类型。
特别是气候和生物条件,对土壤特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观察土壤标本,完成学习任务一。
【观察土壤标本】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土壤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颜色的差异和颗粒大小的不同,土壤的颗粒大小也被称为土壤质地。
在野外观察土壤时,我们还可以挖开表土层,对比分析土壤剖面的差异。
这些观察视角都是我们认识和辨别土壤的基本方法。
【土壤颜色】土壤的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也是我们辨别土壤最重要的方法。
颜色还可以作为研究成土条件、土壤形成过程和肥力特征的依据。
有些土壤甚至直接用颜色来命名,比如黑土、红壤。
土壤颜色由土壤中的物质组成决定,腐殖质和矿物质是影响土壤颜色的主要物质。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2节《土壤》。
第五章讲述植被与土壤。
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因此,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分布也具有显著的规律。
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与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上主要有哪些植被类型?如何识别主要的植被?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观察土壤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本章内容包括两节,讲述植被与土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尤为密切。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土壤,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9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第二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活动与探究形式阐述如何观察土壤。
然后教材以文字叙述、示意图和活动形式阐释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最后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案例形式阐述了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本节内容分为“观察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三部分。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视频等资料,结合自然实际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掌握观察土壤的方法;2.了解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3.明白土壤的功能及如何养护。
(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土壤的观察,理解土壤的形成原因、功能及养护,明白土壤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各种各样的土壤2浙江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2浙江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一、课标要求1、区分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的土壤质地特征。
2、区分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的主要性状。
3、了解壤土类土壤各种成分的比例。
4、说出壤土类土壤最适于植物生长的主要理由。
二、教学设计的思路土壤的三种类型(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在生活中能观察到,但这往往是学生所忽略的。
植物的生长跟土壤的类型密切相关。
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学会种植植物,爱种去种,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更爱护大自然还给社会多添了几分”绿”。
本节课内容教学的设计依据《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非常重视sts教育思想,完成”生活--科学--生活”的全过程。
重视学生体验,达到”乐学”的目的。
全班分为7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从2010年4月底到5月底每组用三类土壤分别种植同种植物。
她们需要亲自挖土、陪土、每天浇等量的水、记录植物生长情况等。
课堂上一起做实验验证三种土壤的性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一起分享学习的收获。
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师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探索中获得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四、教学流程图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老师准备:从2010年3月份初开始在三种土壤中种植3盆盆栽,每天拍照和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并找出跟预期的一些不同生长结果的原因,分析,反复试验等。
我最终选中花叶常春藤的品种给学生去种植,买好小花盆等器材。
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分组6人,师生一起选出每组负责人。
2、学生准备:老师引导学生去校园寻找黏粒、粉砂粒、砂粒。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利用砂粒、粉砂粒、黏粒配成三种土壤然后把植物载入其中,接着每天浇等量的水、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情况等。
同是以这些小组为单位,由负责人安排好组内的资料收集、信息处理、ppt制作、汇报发言等。
《土壤的种类作业设计方案》
《土壤的种类》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基本观点和作用;2. 掌握不同种类土壤的特点和分布区域;3.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4. 提高学生对环境珍爱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和作用;2. 常见的土壤种类及其特点;3. 土壤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4. 土壤对植物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不同种类土壤的特点和分布区域;2. 理解土壤对植物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图片等多媒体资料;2. 实地考察不同种类土壤的特点;3. 小组讨论、展示效果。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观点和作用;2. 讲解:讲解不同种类土壤的特点和分布区域;3. 活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土壤种类进行介绍。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进修内容;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周边地区实地考察不同种类土壤的特点;3. 讨论:小组讨论考察结果,分享感想和体会。
第三课时:1. 总结:总结不同种类土壤的特点和分布区域;2. 展示:每组展示自己的钻研效果;3. 提问: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展示等活动;2.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份关于土壤的种类及其特点的报告;3. 考试:设置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的考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延伸活动:1. 参观农场或植物园,了解土壤对植物发展的影响;2. 参与环境珍爱活动,倡导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行为。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资料:视频、图片等;2. 实地考察地点:校园或周边地区;3. 教辅书籍:《土壤学导论》等。
以上是本次《土壤的种类》作业设计方案,希望学生们在进修过程中能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自己的环境珍爱认识和科学素养。
愿大家在探索土壤的奥秘中茁壮成长!。
《土壤的种类》作业设计方案
《土壤的种类》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3. 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1. 土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1课时)介绍土壤的定义、构成、功能及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 土壤的分类和特点(2课时)分别介绍常见的砂土、壤土、粘土和沙壤土的特点,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土壤种类的特点。
3. 实地调查和观察(2课时)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田间地头进行土壤的采集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土壤种类的特点,并记录观察结果。
4. 小组合作实验(2课时)将学生分成小组,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的方式验证各种土壤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5. 实地报告与总结(1课时)学生撰写实地观察报告,总结各种土壤的特点和种类,并展示实验结果,加深对土壤分类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展示、图片等方式传授土壤的基本知识和分类方法。
2. 实地调查:组织学生到实地进行观察和采集,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土壤的特点。
3.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总结归纳: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和小组实验,总结归纳各种土壤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听课积极、互动良好,能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 实地调查报告:学生能够准确记录观察结果,并对不同土壤种类进行描述和总结。
3. 小组合作实验:学生能够团结合作,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4.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地调查报告和小组实验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中关于土壤的相关知识。
2. 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3. 实地采集土壤的工具和设备。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和思考题。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2课《土壤——动植物的乐园》教案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2课《土壤——动植物的乐园》教案一. 教材分析《土壤——动植物的乐园》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以及土壤对于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以及掌握土壤中的生物和生态环境。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土壤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土壤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资源,但对于土壤的详细特性和作用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土壤。
–了解土壤的组成和功能。
–认识土壤中的生物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
–学会用工具进行土壤样本的采集和观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认识到土壤对于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土壤的类型和组成。
•土壤中的生物及其作用。
•土壤的微观结构和功能。
•土壤保护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土壤样本。
–显微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
–实验器材和材料。
2.教学资源:–相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让学生初步了解土壤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呈现(10分钟)介绍土壤的类型和组成,讲解土壤中的生物及其作用。
通过实物展示、模型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土壤的特性和功能。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土壤样本,了解土壤的微观结构。
如进行土壤湿度、肥力等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土壤的基本特性。
4.巩固(10分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土壤的特性和功能。
《各种各样的土壤导学案》
《各种各样的土壤》导学案
导学目标:
1.了解土壤的定义和组成
2.掌握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和分布
3.认识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导学内容:
一、土壤的定义和组成
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上由岩石和有机物质经过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的一层薄薄的表面物质,是植物发展的重要基础。
2.土壤的组成主要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成分。
二、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和分布
1.砂土:颗粒较大,通透性好,透水性强,但保水能力差,容易干旱。
2.壤土:颗粒大小适中,通透性和保水能力均衡,适合大部分作物发展。
3.粘土:颗粒细小,保水性能强,但通透性差,易积水。
4.沙壤土:砂土和壤土的混合,具有砂土的通透性和壤土的保水性。
三、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1.土壤是生物生存的基础,提供了植物发展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2.土壤是水源的过滤器,可以净化水质,珍爱环境。
3.土壤是碳的储存库,对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导学活动:
1.观察不同类型土壤的样本,用手感受其质地和湿润水平。
2.分组讨论各种类型土壤的特点和适用作物,展示给全班同砚。
3.实地考察周围环境中的土壤类型和分布,记录下来并做简要报告。
导学作业:
1.总结各种类型土壤的特点和分布,写一篇1000字摆布的文章。
2.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植物,调查其适宜发展的土壤类型,并写出养护方法。
拓展阅读:
1.《土壤学导论》
2.《土壤与环境》
3.《土壤生态学》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同砚们对土壤的重要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爱护土壤,珍爱环境,共同建设美丽故里。
了解土壤教学设计
了解土壤教学设计了解土壤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
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和壤土三类。
3、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和含水性不同。
4、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5、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2、教学目标设计依据:(1)内容分析: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类土壤的特性,还将通过沉淀法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物质。
(2)学生分析:根据学生的经验我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其它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种类的资料,以便它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进行交流。
3、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探究活动1、谈话:为了更好的研究,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花园的不同地方采集了三种不同的土壤,分别装在了一号、二号和三号烧杯里。
关于这些昨天采集的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2、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板书并分类。
3、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
(板书课题)活动一:观察土壤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
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
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这个实验,看它是否对你了解土壤有所帮助。
投影: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2、将土块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等待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纸巾上面留下了什么?说明土壤里有什么?3、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注意事项:1、土块要轻放。
“土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一、教学分析(一)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本节课标的内容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本节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还可以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人地协调观,形成学生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土壤,包括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分析。
第二部分是围绕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如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进行描述。
土壤的成土因素是本节教材的重点,教材从土壤的影响因素出发,介绍了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貌、时间以及人类活动都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空间因素。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必修一的前四章内容,系统学习和初步掌握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内外部圈层以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各自的主要现象特征和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学生已经认识到气候、地形、生物等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本章中的土壤形成因素,知识点比较简单直观,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对于相对陌生的成土母质这一知识点,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和讲解。
(四)教学目标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区域认知)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掌握和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发育过程。
(综合思维)观察、识别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土壤发展生产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土壤的观察、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以及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一条简短的新闻视频,视频内容为“蟾宫折桂”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科研人员经研究发现月壤不含任何有机养分,不能种菜。
各种各样的土壤
思考
根据上述三种土壤的结构,你认为: 哪种土壤通气性能最强? 砂土类 哪种土壤透水性能最强? 砂土类 哪种土壤保水性能最差 ?砂土类 哪种土壤保水性能最强? 黏土类 哪种土壤通气性能最差? 黏土类
第二课时
第2课时
二、土壤的性状和植物的生长
实验3 土壤的黏性
实验现象:砂土 类土壤不能搓成 条,黏土类土壤 很快可搓成条, 壤土类土壤处于 两者之间。
脱
Hale Waihona Puke 砂粒脂 棉棉花的作用:
花
防止颗粒物进入锥形瓶
黏粒
脱
脂 棉
现象:放砂粒的能渗
花
出更多水分
砂粒空隙大,通气、透水性能强,但保水性能差。 黏粒空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但保水性能强。
讨论:设想一下粉砂粒的渗水情况,说说 它的特性?
实验小结
矿物质颗粒
类
别
砂粒
粉砂粒
黏粒
堆放时 空隙
最大
次之 最小
保水性 (含水量)
土壤颗粒的分类(按颗粒的大小) 砂粒
土壤 粉砂粒
读表
黏粒
名称 砂粒 粉砂粒 黏粒
直径/毫米 2.0~0.02 0.02~0.002
<0.002
实验1:用手指去感知砂粒和黏粒,你感 到这两种颗粒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砂粒的颗粒感比较强,黏粒有一种细 腻感。
1、土壤中的水和空气存在于土壤的空 隙中,你认为堆积在一起的砂粒、粉砂 粒、黏粒,它们之间哪种颗粒间隙大, 含空气和水最多?
小结
1、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是_壤__土_类__土__壤
土壤,因为这种土壤_通_气__、_透__水__、_保__水_、__保_肥.
2、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的能 力主要与_土__壤_中__三__种__土_壤__颗__粒__的__比_例__有关。 3、一种土壤渗水性好,那么它的通气性 就__好______,保水性就___差____.通气性最 好的土壤是砂__土__类__土__壤____;透水性最好的 土壤是__砂__土__类__土__壤_____;保水性最好的 __黏__土__类__土._壤___..。
第2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
第2节各种各样的土壤课堂笔记1. 土壤的结构(1)土壤具有一定的结构:土壤是由矿物质、、水和空气组成的,这些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并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结构。
(2)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①土壤中大小不等的矿物质颗粒的比例和排列方式。
②土壤中的成分比例。
(3)土壤颗粒的分类:砂粒、粒、粉砂粒。
2. 土壤的分类(1)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2)黏土类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
(3)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土壤质地较均匀。
3. 三种类型土壤的性状对比(1)砂土类土壤:通气、透水,有机物易流失。
(2)黏土类土壤: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差。
(3)土壤: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
分层训练A组基础训练1. 正常土壤结构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A.水分B.空气C.矿物质颗粒D.腐殖质2. 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调查校园花坛土壤的成分时,根据检测结果,建立了土壤体积分数模型(如图),其土壤类型是()A.砂土类土壤B.壤土类土壤C.黏土类土壤D.难以确定3. 自然界中最适宜绝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是()A. 砂土类土壤B. 黏土类土壤C. 壤土类土壤D. 人造土4.花生又称“落花生”,是因为它开花受精后子房柄会迅速伸长并钻入土中,然后子房在土中发育成荚果。
因此适于种植花生并能提高产量的土壤类型是()A.砂土类土壤B.黏土类土壤C.壤土类土壤D.都可以5. 在按下列百分比配制的土壤中加点水,用手一搓,最容易搓成条状体的是()A.砂粒20%,粉砂粒40%,黏粒40%B.砂粒10%,粉砂粒40%,黏粒50%C.砂粒10%,粉砂粒30%,黏粒60%D.砂粒20%,粉砂粒50%,黏粒30%6. 甘蔗在水分充分通气性能好的土壤中比较适合生长,你认为下列区域比较适宜种植甘蔗的是()A.山坡较干的沙地B.湿润的黏地C.比较干旱的黏土地D.河边湿润沙地7.下列符合壤土类土壤性状的是()A.通气性能好,保水能力差B.通气性能差,保水能力好C.通气性能好,保水能力好D.通气性能差,保水能力差8. 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土壤中()A.有机物的含量B.矿物质的含量C.微生物的含量D.空气和水分的含量9. 下列各项活动中会破坏土壤结构的是()A.多施农家肥,少施化肥B.把塑料、泡沫等废弃物埋入土中C.植树种草,减少水土流失D.农田进行轮作10.为了测定土壤颗粒所占的比例,小明同学在校园中采集了土壤的样品。
高一地理必修_第一册_《土壤》教学设计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学习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运用图文资料,结合观察活动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要素,并据此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3.结合实例,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
【素养目标】综合思维: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掌握和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过程。
区域认知:能够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地理实践力:观察、了解土壤的构成及特点。
人地协调观: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土壤发展生产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难点是“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教学过程】课时建议2课时。
实施建议第一课时【导入】教学中,引入的情境要实现两个功能。
一是吸引学生观察土壤特征的变化或差异。
二是引发学生疑问:这些变化或差异是怎么产生的?具体方式可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安排。
方式一:从回忆热带雨林特征切入,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情境“亚马孙人用生物炭改良当地土壤”,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教科书中的图片。
而后提问:繁茂的热带雨林之下,自然土壤为何非常贫瘠?生物炭除了改变了土壤的颜色,还可能改变了什么?可以安排学生讨论,但不必深究,只要引出“土壤的特征”和“土壤的形成因素”即可。
确切的解答可在后面内容的学习中逐一展开。
方式二:结合类似“万物土中生”等俗语或诗句,联系家乡的物产营造情境,展示本地土壤照片,引发学生对家乡土壤的关注。
然后展示一些典型的土壤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发现差异。
进而提出问题:家乡的土壤与其他类型的土壤有什么不同?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异?由此埋下伏笔,转入“观察土壤”的教学。
【观察土壤】从知识层面上看,这部分内容的核心是土壤的概念及特点。
课本以“观察土壤”为题,意在强调转变学习方式,即必须以观察、实验等实践性活动为基础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土壤的类型》 苏教版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第2课《土壤的类型》1、教材分析本课是在第5课《土壤的成分》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认识到土壤里面有了什么。
本课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粒、粉粒、黏粒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类土壤的特性。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
通过颗粒不同,建立不同土壤类型名称:沙质土、黏质土、土壤。
运用多种感官研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如摸、看、捻、握和搓等,建立土壤的不同与颗粒大小有关的认知。
第二部分研究不同土壤的不同性,其中包括3个部分:渗水性、保水性、透气性。
第三部分,了解不同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植物生长需求,挑选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2、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上一课《土壤的成分》的学习,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知道植物要生长在土壤里面,土壤里有许多他们熟悉的小动物。
本节课,在上一课实地考察土壤,对土壤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引导学生继续深入观察土壤。
将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基本类型,并展开一系列的对比性研究,进而了解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
本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土壤的颗粒,从而根据颗粒的大小进行分类。
经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简单的科学素养,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为本课的开展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3、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土壤颗粒和阅读资料,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
(2)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说出它们的特点。
设计实验,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渗水性。
(3)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什么样的植物。
4、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观察和比较三种土壤的不同特征。
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
《各种各样的土壤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各种各样的土壤》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土壤是地球表面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会与土壤打交道,但你是否了解各种各样的土壤呢?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二、目标1. 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其特点。
2. 掌握土壤的形成过程。
3. 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三、导学1. 土壤是什么?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固体、液体、气体等组成的复杂多相体系,包括无机颗粒、有机物质、生物体以及水、气体等。
2. 土壤的主要成分有哪些?主要成分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体。
3. 不同类型的土壤有哪些?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比例,土壤可分为砂质土壤、壤土、粘土和淤泥。
其中,砂质土壤颗粒大,透气性好,保水能力差;壤土颗粒中等,透气性和保水能力较好;粘土颗粒小,透气性差,但保水能力强;淤泥颗粒微小,富有机质,透气性差。
4. 土壤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土壤形成主要包括岩石破碎、物质搬运、物质分解、有机质积累和有机肥料降解等过程。
通过长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土壤逐渐形成并演化。
四、拓展1. 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提供了植物生长的养分和水分。
良好的土壤有利于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2. 如何保护土壤资源?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土壤侵蚀,推广有机农业等都是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措施。
五、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了解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通过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关注土壤资源保护,学会合理利用土壤资源,为地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课时一、导入你知道土壤是什么吗?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物、空气、水和微生物等组成的,是自然界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
正因为有了土壤,我们才能种植庄稼、养活自己,所以土壤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目标1. 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特点;2. 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的特点和用途;3. 培养对土壤保护的意识,学会珍惜土地资源。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1、观察土壤(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
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
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
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记录在记录本上)3、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
4、小结: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性能:(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①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2《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2《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壤的种类》是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它们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多样性,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土壤的认识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对土壤的种类和特点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探究土壤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种类的土壤,知道土壤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土壤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它们的特征。
2.难点: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土壤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和作用。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如沙土、黏土、壤土等。
2.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如土壤的形成、土壤中的生物等。
3.准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铁锹、盆栽等。
4.准备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中的生物等,让学生对土壤有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如沙土、黏土、壤土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和作用。
4.3不一样的土壤(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大象版)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土壤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
九.重点题型整理
1. 题目:请简述不同土壤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不同土壤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如下:
- 沙质土壤:颜色较浅,质地较松散,保水能力较差,适合种植耐旱作物。形成原因可能与气候干燥、降水较少有关。
- 黏质土壤:颜色较深,质地较黏稠,保水能力较好,适合种植耐水作物。形成原因可能与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有关。
1. 不同土壤的颜色、质地和气味。
2. 土壤的分类及其特点,如沙质土壤、黏质土壤、黑土等。
3. 土壤的形成原因,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4. 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土壤肥力、水分保持等。
5. 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及措施。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1.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不同土壤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不同土壤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及措施。
难点:
1. 不同土壤的颜色、质地和气味。
2. 土壤的分类及其特点。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课《土壤的种类》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课《土壤的种类》教案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简单区分不同的土壤类型•能够简单描述土壤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的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分类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尊重他人的品格第二部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不同土壤类型的基本特点•能够简单描述土壤与生活的关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分类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第三部分: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包括图片)•实验用品:砂土、黏土、壤土、横岗土等•工具:显微镜、量筒、滤纸、试管等•学生手册第四部分: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用图片或幻灯片呈现不同的土壤类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 实验环节认识土壤1.教师现场向学生展示砂土、黏土、壤土、横岗土等土壤,并让学生观察、摸索和比较,准确描述它们的外观、颜色、结构和粘性。
2.让学生自备一些泥土或其他碎石等材料,观察并尝试区分不同的土壤。
土壤通透性实验1.老师带领学生探究土壤的通透性,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土壤遵循不同的通透性规律进行简单的实验。
2.推广泵水法,给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善用水的方式。
土壤筛选实验1.授课过程中使用一个筛网来演示不同粒径的颗粒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中是如何沉淀的。
2.动手让学生尝试筛选材料。
土壤含水量实验1.展示土壤含水量实验概念,并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含水量的差异。
2.让学生探究土壤的含水量与生活的关系。
3. 总结环节通过交流和回答问题,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巩固。
第五部分:课后作业1.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同的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2.观察家中的花盆或树盆中的土壤,简单描述其特征。
3.如果有机会去野外,观察野外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
第六部分:板书设计学科内容科学土壤的种类及特点,土壤与生活的关系第七部分:思考本节课教学设计恰当,注重教学目的的引导,可否在讲授中加入更多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思考土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各种各样的土壤
【教学目标】
1.了解矿物质颗粒的特点和分类.
2.了解土壤的结构与类型.
3.知道黏土类土壤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原因.
【教学重点】
土壤的组成.
【教学难点】
矿物质颗粒性能、土壤的分类及各类土壤的特点.
【新课引入】
问问走过大江南北的学生,观察过不同地方的土壤吗?有些地方寸草不生,有些地方植被茂盛.是什么决定了植物的生长状况?是气候,水分,还是土壤?
——土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因素.那么,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判断土壤肥力高低的标志是: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1.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由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以及多种生物组成的.这些成分是相互影响的,并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如:矿物质颗粒较小,土壤的空隙就较小,于是土壤中的水和空气也就少了.
2.土壤的结构是指构成土壤的各成分的比例以及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排列方式.
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颗粒构成(矿物质占固体部分的95%,所占体积比例最大的是矿物质),所以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是矿物质颗粒.
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粗的叫砂粒,细的叫做黏粒,介于两者之间的叫粉砂粒.
师:从粗到细如何排列?
生:砂粒、粉砂粒、黏粒.
土壤颗粒的分类
引导学生思考:砂粒、粉砂粒、黏粒分别堆在一起,哪种颗粒之间的空隙大?含水和空气最多?
生:砂粒直径大,砂粒之间的空隙大,含空气最多,含水分较少.黏粒含水量最多.
3.不同的土壤,渗水的能力是不同的.
【实验】土壤的渗水实验(课本第135页)——探究土壤渗水的多少与通气性和保水性的关系.
实验步骤:
1.取沙粒的黏粒少许,用大拇指和食指蘸一些砂粒和黏粒,感觉它们的不同.
2.取2只漏斗,在漏斗口里放一些脱脂棉花.在漏斗A中放适量的砂粒,在漏斗B中放等量的黏粒。
将漏斗分别搁在锥形瓶上,往每个漏斗中倒半烧杯水.5分钟后,观察2只漏斗各有多少水流到下面的锥形瓶内.
现象:砂粒比黏粒颗粒大;漏斗A中渗出得较快较多.
【讨论】粉砂粒的渗水情况如何?
介于砂粒和黏粒之间.
结论:一种土壤渗水性好,那么它的通气性就好,保水性就差.
4.土壤的分类
根据土壤中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所占的比例不同,将土壤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
【思考】1.哪种土壤通气性(透气性)能最强?——砂土类土壤;2.哪种土壤透水性能最强?——砂土类土壤(渗水性或透水性好,那么它的通气性就好,保水性就差);3.哪种土壤保水性能最强?——黏土类土壤;4.哪种土壤通气性能最差?——黏土类土壤.
知识点2 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提问】什么样的土壤最适合植物的生长呢?
【实验】土壤的黏性
1.按砂粒∶壤土类土壤=20∶1的质量比配制砂土类土壤;按黏土∶壤土类土壤=5∶1的质量比配制黏土类土壤.
2.加少许水,用手搓一搓,哪种土壤能搓成条状体?
结论:砂土类土壤不能搓成条,说明该土壤黏性差.黏土类土壤很快搓成条状体,说明黏土类土壤黏性强.
注意:实验后必须洗手,是因为土壤中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
【分析】
土壤的黏性差,如砂土类土壤,土壤中空隙较大,较疏松,水易渗入流出,通气性能好,但保水保肥性能差.
土壤黏性很强,如黏土类土壤,土壤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较差.
所以,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即具有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无机盐(养分)的土壤.
师:你认为土壤的哪些因素决定植物的生长?
生: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无机盐(养分),所以是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由土壤通气性、保水性和保肥等因素决定.
【实验】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实验步骤:
将3类土壤分别装在3只同样大小的花盆内,然后分别种植2~3株大小相近、生长旺盛的同一种类的植物,并浇等量的水一次.将花盆放在窗台上能照到阳光,但不会被雨水淋到的地方,每天观察植物生长的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
现象:在壤土类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
结论:壤土类土壤是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这种土壤的固体部分(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占土壤总体积的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1%~5%;水和空气各占25%.这种土壤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用模型法表示其体积分数组成的图象如下.
壤土类土壤的组成(按各成分体积分数的模型)
在三类土壤中,壤土类土壤的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物等组成比例合理(如图),土壤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强。
因此,壤土类土壤是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
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的能力主要是与土壤中三种土壤颗粒的比例有关.壤土类土壤腐殖质的体积分数是最少的.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如何区分砂粒、粉砂粒、黏粒的大小与性能.区分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的土壤质地特征.区分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的主要性状.了解壤土类土壤各种成分的比例及壤土类土壤最适于植物生
长的主要理由.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的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学生通过用手捏两种土壤感受到矿物质颗粒有大有小,教师归纳总结矿物质颗粒按大小分为三类,学生通过经验不难得出三类颗粒的透气性的强弱,接下来通过活动,矿物质颗粒的透水性研究,学生不难得出三种矿物质颗粒的透水性,最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科学研究方法中非常重要的控制变量法,并让学生归纳总结.
第2节各种各样的土壤
一、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1.土壤的结构
①概念;
②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③土壤颗粒的类型.
2.土壤的分类: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
二、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1.土壤的性状;
2.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3.壤土类土壤的构成;
4.土壤模型.
教材习题解答
1.壤土类通气透水、保水保肥
2.土壤中三种矿物质颗粒的比例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