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概论

合集下载

《植物保护》PPT课件

《植物保护》PPT课件

深耕细作
深耕可以破坏害虫的越冬场所 ,减少害虫数量;细作可以改 善土壤结构,提高植株的抗病 能力。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中耕除草、合理施肥和灌 溉,提高植株的抗逆性。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天敌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寄 生蜂、捕食螨等,控制
害虫数量。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 金杆菌、白僵菌等,防
治害虫。
性信息素诱杀
植物保护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古代植物保护
采取简单的农业措施和天 然物质进行防治。
近代植物保护
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提 高了防治效果,但也带来 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问题。
现代植物保护
强调综合治理,注重生态 、生物和化学等多种防治 手段的结合。
植物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现状
植物保护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 部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技术 体系。
熏蒸处理
对检验发现带有危险性病、虫、杂草 的植物及其产品,采用熏蒸剂进行除 害处理。
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 ,如遥感监测、物联 网技术等;
构建完善的监测网络 ,包括定点监测和流 动监测相结合;
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建立健全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机制,实现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 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
减少农药残留的措施
03
通过合理使用农药、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减少农
药的使用量和残留量。
农药废弃物的处理与环境保护
01
农药废弃物的种类
包括过期农药、废弃包装物、清洗废液等。
02 03
农药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应遵循分类收集、安全运输和集中处理的原则。对于过期农药和废弃包 装物,应交由专业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清洗废液,应进行中和处 理后排放。

《植物保护概论》大纲

《植物保护概论》大纲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概论一、课程简介《植物保护学概论》考试大纲适用于植保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植物保护学概论》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专业导论课,主要阐述植物保护涉及到的各类有害生物及其发生危害规律、预测方法、防治技术与策略,以及主要作物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和植物保护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

内容包括植物病害、虫害、农田草害、农田鼠害、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与预测及防治技术与策略、主要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等。

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保护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常识和基本方法。

二、考试内容1. 绪论1.1 植物保护的概念1.2植物、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1.3 植物保护学的方针、研究内容2.植物病害2.1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2.2 植物病原物2.3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2.3 植物病害的诊断3. 植物虫害3.1昆虫的形态结构3.2昆虫的生物学特征3.3.植物害虫种类及其危害3.4.农业害螨及其危害4.农田草害4.1 杂草的概念及其生物学特性4.2 杂草生态学、杂草群落演替与种群动态预测4.3 杂草分类及主要杂草介绍5. 农业鼠害5.1 鼠害的概念5.2 害鼠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习性5.3害鼠的种类(此章不作为考试内容)5.4鼠害的防治6.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及预测6.1 植物病害的流行6.2 植物害虫种群动态6.3 植物病虫害预测7.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7.1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7.2 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8.主要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8.1 大田作物病虫草害综合治理8.2果树病虫害综合治理8.3蔬菜病虫害综合治理棉花病虫草害综合治理9.植物保护技术推广9.1 植物保护技术的推广形式9.2 植物保护技术推广体系9.3 植物保护器材的管理与销售三、考试要求1. 绪论要求一般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内容有:(1) 植物保护、有害生物和生物灾害的概念。

植物保护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植物保护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植物保护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植物保护学的定义和目的植物保护学是研究和控制植物疾病、害虫和杂草的科学,其目的是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植物保护学通过对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技术的开发,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障了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

二、植物保护学的基本概念1. 植物疾病:植物受到病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侵害而引起的生理、形态和功能异常的病害。

2. 害虫:对植物生长和产量造成危害的昆虫、螨虫、蠕虫等。

3. 杂草:指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影响田间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植物。

4. 防治:指对植物疾病、害虫和杂草进行预防和控制的技术和方法。

三、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1. 植物病原微生物:病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理生态特性、传播途径等。

2. 害虫生物学:害虫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物学特性、适应性和传播规律。

3. 杂草生物学:杂草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态适应性和生长特性。

4.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对植物病虫草害的预防、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和方法。

四、植物保护学的重要意义1. 保障粮食安全:植物保护学通过预防和控制病虫草害,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障了粮食生产和供应。

2. 保护生态环境: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和防治技术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和技术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持,保障了农业的稳定和增产。

五、植物保护学的发展历程1. 古代植物保护:古代人类在农业实践中开始注意到植物疾病、害虫和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开展了一些简单的防治措施。

2. 近代植物保护:18世纪以后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植物病虫害,提出了一些关于植物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发展了一些农业化学药剂。

3. 现代植物保护:20世纪以后,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植物保护学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植物保护学家和专家,成功地控制了一些严重的病虫害,推动了植物保护学的发展。

植物保护概论课程设计

植物保护概论课程设计

植物保护概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掌握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及危害;2. 掌握植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了解我国植物保护的政策法规;3. 学习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了解不同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

技能目标:1. 学会运用植物保护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2. 能够独立开展植物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提出合理的防治方案;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植物保护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植物保护的兴趣和责任感,增强环保意识;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植物资源的情感;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业科学领域的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植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为农业生产中的植物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二、教学内容1. 植物保护基本概念:介绍植物保护的定义、意义和任务,以及植物病虫害的分类及危害。

教材章节:第一章 植物保护概述2. 植物保护原则与策略:讲解植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如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等;介绍我国植物保护的政策法规。

教材章节:第二章 植物保护原则与策略3. 植物病虫害识别:学习常见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掌握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

教材章节:第三章 植物病虫害识别4. 植物保护技术:介绍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植物保护技术,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教材章节:第四章 植物保护技术5. 植物病虫害防治实例:分析具体植物病虫害案例,提出防治方案,并进行讨论。

教材章节:第五章 植物病虫害防治实例6.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病虫害调查、识别和防治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植物保护专业概述

植物保护专业概述

植物保护专业概述植物保护专业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病原与植物宿主的相互作用、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及其预测与诊断方法、植物病害的生态学与流行病学研究、植物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昆虫害虫及其生物学、生态学、防治技术、杂草及其生物学、生态学、综合防治技术等。

植物病害是指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生长发育异常、产量下降和品质恶化的疾病。

植物保护专业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和传播途径,通过病害预测与诊断方法,早期发现和诊断植物病害,及时进行综合防治措施。

植物保护专业研究植物病害的流行病学,了解病害的传播规律,掌握病害发生的病原菌或病毒在植物及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同时,植物保护专业也关注植物病害的生态学研究,探究植物病害发生的环境、气候、土壤等因素对病害产生的影响。

植物保护专业同时研究昆虫害虫及其防治技术。

昆虫害虫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它们通过食草、吸食植物汁液、卵产和传播病原菌等方式对植物造成危害。

植物保护专业研究昆虫害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通过昆虫防治技术来降低害虫对植物的危害。

植物保护专业还研究杂草及其防治技术。

杂草是指与作物同时生长的一种或多种对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的植物。

杂草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不良影响,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植物保护专业研究杂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通过杂草防治技术来减少杂草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保护专业的综合防治技术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性真菌、细菌、病毒等生物因子来抑制或控制植物病害和害虫的生长和繁殖。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来防治植物病害和害虫,它可以快速有效地控制病害和害虫的发生。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来防治植物病害和害虫,如温度、湿度、光照等控制。

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掌握植物保护技术以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成为了发展的趋势。

植物保护概论重点内容

植物保护概论重点内容

第一节:植物病害得基本概念植物病害得因素(包括生物与非生物)得作用,植物正常得生理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与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病三角:环境,病原物,植物体病害四面体:环境,病原物,植物体(人)病害得影响:生理机能出现变化,以这种为基础,今儿出现细胞或组织结构上得不正常改变,最后在形态上产生各种各样得症状;减少植物,影响产量;降低产品品质;有些病害侵害得农产品食用后还引起人蓄中毒;在运输与储藏时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国民经济;影响进出口。

植物病害症状,病状,病症:植物受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表皮或者外表显示处来得异常状态呈症状;病状得类型:变色:褪绿,白化,叶子等叶色发生变化等;坏死:病斑,溃疡,疮痂,叶烧等;腐烂:干腐,湿腐,软腐,猝倒,立枯等;萎蔫:失水导致枝叶萎垂得现象,黄萎,枯萎,青枯;畸形:皱缩,卷叶,蕨叶,如枣疯病;病状就是指植物自身外部表现出来得异常状态;病症就是指病原物在植物并不表面形成得各种结构;病症得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得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可以在植物体间互相传染,也成传染性病害;引起植物病害得生物因素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与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非寝染性病害:由飞生物因素(既不适宜得环境条件)而引起得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没有病原物得传染,不能再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营养体:真菌生长阶段得结构称为营养体。

菌丝: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

低等真菌得菌丝没有隔膜,称为无隔菌丝;而高等真菌得菌丝有许多隔膜,称为有隔菌丝。

此外,少数真菌得营养体不死丝状体,而就是无细胞壁且形状可变得原质团或细胞壁卵圆形得单细胞。

菌丝组织体主要有菌核(坚硬得营养结构,储藏养分,能萌发产生新得营养菌丝或繁殖体),子座(一个垫状结构,主要功能就是形成包子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得作用)与菌索(菌丝体平行组成得绳索结构,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等。

植物保护专业概论

植物保护专业概论

植物保护专业概论一、什么是植物保护说起植物保护,很多人认为这个专业是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

最初,我也是这个想法。

读了这个专业后,才对这个专业有了本质的认识。

这个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呢?打个比方,人生病了需要去医院看医生,医生会对患者的病症作出诊断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植物与人类一样也会生病,同样也需要一个“医生”来给它看病。

植物保护专业就是一个培养植物“医生”的专业,当然,这里所说的植物主要是指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各种农作物。

植物生病大多是由自然因素及生物因素引起的。

自然因素最常见的有旱涝灾害、土壤贫瘠等;生物因素则包括致病微生物(病原菌、病毒、真菌)、有害昆虫(蝗虫、螨类、稻飞虱等)、杂草(田旋花、打碗花、看麦娘等)、鼠害几个方面。

就像人类的不同致病因素引起不同的疾病一样,植物的各种致病因素也会引起植物不同的疾病,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通俗地说,植物保护所学的就是如何运用各种措施预防植物生病并治愈患病植物,这些措施包括农业措施、物理措施、化学防治等。

农业措施与物理措施是最常规的方法。

平时我们说的作物轮作及人工除草就分别属于这些措施。

化学防治是应用化学农药来防治害虫、病原物、杂草以及鼠类等有害生物,是目前应用最普遍也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学习植物保护,同学们可以掌握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病虫草鼠生物学及其致害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鉴定、识别、监测和防治各类病虫草鼠。

二、有哪些专业方向植物保护是农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下面分设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三个二级学科,下面我分别详细地介绍一下这三个学科。

1.植物病理学科今年年初,由于天气干旱,造成全国麦田大面积缺水,间接导致部分地区小麦条锈病的暴发流行,这种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是一种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

小麦条? 锈病的病原、发病症状、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防治方法就属于植物病理学的研究范围。

简言之,这门学科培养的是能够识别并防治农作物主要常见病害的人才,主要的研究内容有植物病原物的生物学、生理、遗传、系统分类的理论和技术,形态和结构、分类和鉴定,各类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及寄主植物的抗病机理,病害发生和流行的规律和机理,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抗病作物的育种,植物检验检疫等等。

植物保护概论重点内容

植物保护概论重点内容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植物正常的生理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 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岀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岀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病三角:环境,病原物,植物体病害四面体:环境,病原物,植物体(人)病害的影响:生理机能岀现变化,以这种为基础,今儿岀现细胞或组织结构上的不正常改变,最后在形态上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减少植物,影响产量;降低产品品质;有些病害侵害的农产品食用后还引起人蓄中毒;在运输和储藏时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国民经济;影响进岀口。

植物病害症状,病状,病症:植物受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表皮或者外表显示处来的异常状态呈症状;_病状的类型:变色:褪绿,白化,叶子等叶色发生变化等;坏死:病斑,溃疡,疮痂,叶烧等;腐烂:干腐,湿腐,软腐,猝倒,立枯等;萎蔫:失水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黄萎,枯萎,青枯;畸形:皱缩,卷叶,蕨叶,如枣疯病;病状是指植物自身外部表现岀来的异常状态;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并不表面形成的各种结构;病症的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可以在植物体间互相传染,也成传染性病害;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因素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非寝染性病害:由飞生物因素(既不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没有病原物的传染,不能再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营养体:真菌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

菌丝: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

低等真菌的菌丝没有隔膜,称为无隔菌丝;而高等真菌的菌丝有许多隔膜,称为有隔菌丝。

此外,少数真菌的营养体不死丝状体,而是无细胞壁且形状可变的原质团或细胞壁卵圆形的单细胞。

菌丝组织体主要有菌核(坚硬的营养结构,储藏养分,能萌发产生新的营养菌丝或繁殖体),子座(一个垫状结构,主要功能是形成包子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和菌索(菌丝体平行组成的绳索结构,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等。

《植物保护》PPT课件

《植物保护》PPT课件

《植物保护》PPT课件•植物保护概述•植物病虫害识别与诊断•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与技术•植物检疫与法规制度目录•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保护•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植物保护挑战与对策01植物保护概述定义与重要性定义植物保护是研究如何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如病害、虫害、杂草等)的侵害,以及如何在受到侵害后恢复其健康状态的一门科学。

重要性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石,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保护不仅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还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古代时期人们通过观察和实践,积累了一些朴素的植物保护经验,如轮作、间作等。

近代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保护逐渐从经验走向科学,出现了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等分支学科。

现代时期植物保护学科不断完善,研究手段日益先进,如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为植物保护开辟了新途径。

•目标:通过预防和治疗措施,减少有害生物对植物的危害,保障植物健康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任务研究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推广和应用先进的防治技术;培养专业的植物保护人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植物保护挑战。

02植物病虫害识别与诊断常见植物病虫害类型病害类型包括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等,如锈病、霜霉病、黑斑病等。

虫害类型包括咀嚼式口器害虫、刺吸式口器害虫等,如蚜虫、蚧壳虫、红蜘蛛等。

注意观察植物的异常症状,如变色、坏死、畸形等,以及害虫的形态特征。

观察症状识别病原掌握发生规律通过实验室检测或专业机构鉴定,确定病害的病原类型。

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030201病虫害识别方法与技巧诊断流程与注意事项诊断流程包括现场调查、症状识别、病原鉴定和综合分析等步骤。

注意事项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排除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异常症状,如药害、肥害等;同时,要结合植物的生长环境、品种特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03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与技术农业防治策略选用抗病、抗虫品种选用具有抗病、抗虫特性的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植物保护概论重点内容

植物保护概论重点内容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植物正常的生理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病三角:环境,病原物,植物体病害四面体:环境,病原物,植物体(人)病害的影响:生理机能出现变化,以这种为基础,今儿出现细胞或组织结构上的不正常改变,最后在形态上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减少植物,影响产量;降低产品品质;有些病害侵害的农产品食用后还引起人蓄中毒;在运输和储藏时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国民经济;影响进出口。

植物病害症状,病状,病症:植物受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表皮或者外表显示处来的异常状态呈症状;病状的类型:变色:褪绿,白化,叶子等叶色发生变化等;坏死:病斑,溃疡,疮痂,叶烧等;腐烂:干腐,湿腐,软腐,猝倒,立枯等;萎蔫:失水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黄萎,枯萎,青枯;畸形:皱缩,卷叶,蕨叶,如枣疯病;病状是指植物自身外部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并不表面形成的各种结构;病症的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可以在植物体间互相传染,也成传染性病害;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因素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非寝染性病害:由飞生物因素(既不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没有病原物的传染,不能再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第二节:植物病原物营养体:真菌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

菌丝: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

低等真菌的菌丝没有隔膜,称为无隔菌丝;而高等真菌的菌丝有许多隔膜,称为有隔菌丝。

此外,少数真菌的营养体不死丝状体,而是无细胞壁且形状可变的原质团或细胞壁卵圆形的单细胞。

菌丝组织体主要有菌核(坚硬的营养结构,储藏养分,能萌发产生新的营养菌丝或繁殖体),子座(一个垫状结构,主要功能是形成包子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和菌索(菌丝体平行组成的绳索结构,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等。

植物保护技术(绪论)

植物保护技术(绪论)



虽然我国的植保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耕作制度的变动、品种
的更换、不合理使用农药、施肥水平提高、不良的耕作栽培技术和人类 的活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生态系的稳定,从而也就影响到
病虫的消长和危害程度,过去次要病虫上升为主要病虫,偶发性病虫上
升为常发性病虫,过去没有发生的病虫,通过人为活动及运输而传入并 扩散传播,这就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成著名的欧洲大饥荒,饿死几十万人,外逃求生者200多万人。
柏林街头纪念欧 洲大饥荒的雕塑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农作物因病虫危害而 造成的损失,大约粮食作物为20%、棉花30%、果 树40%、一般杂草造成减产10-15%。
农作物在生长发育及其贮运过程中,都会遭受多种 病、虫、草、鼠的为害,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浙江省位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平原地
带,气候温暖,是全国重要粮食和 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病虫种类和发
生情况复杂,病、虫、草、鼠危害
是农业增产的一大障碍,没有植物 保护,作物丰产就没有保证。

加强病、虫、草、鼠的防治工作对 促进农业稳产高产,使植保事业适 应并服务好可持续农业,为实现四 个现代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对病虫草鼠 害的防治水平是极低的,作物病虫草鼠害一旦暴发 流行,人们无力实行有效控制。


20世纪40年代,有机氯杀虫剂滴滴涕和除草剂2,4-D的问世,显示了化 学农药防治有害生物的威力,开辟了有害生物化学防治的新纪元。 长期单一地大量倾施化学农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副作用— —美国环保学家西奥、科尔伯思等于1996年写成的《我们被偷走的未 来》。
保行政、科研和教学的组织机构。农业部建立了病

植物保护课件

植物保护课件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手段,控 制杂草的生长和繁殖,达到防治目 的。
05
植物保护技术与措施
农业防治技术与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抗病性强的 品种进行种植,降低病害发生的
风险。
实行轮作制度
通过合理的轮作安排,减少土壤中 病原物的积累,降低病害的传播和 发生。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浇水、除草等,提高植 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
植物病害的诊断与识别
03
症状观察
病原鉴定
环境分析
观察植物的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是否 出现病斑、枯黄、畸形等症状,以及症状 的发展变化过程。
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菌分离培养、分子 生物学技术等手段,确定引起病害的病原 生物种类。
分析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 、土壤等因素,判断是否存在导致病害发 生的环境条件。
植物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植物保护的历史与发展
01
古代植物保护
古代人们通过种植抗病、抗虫 品种,利用天敌、生物农药等
方法进行植物保护。
02
近代植物保护
近代以来,随着化学工业的发 展,化学农药开始广泛应用于
植物保护领域。
03
现代植物保护
现代植物保护注重综合治理, 采取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 理防治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
农药进行防治。
02
科学使用农药
掌握农药的使用方法、剂量和 时期,避免药害和残留问题。
03
轮换使用农药
为了避免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应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
药。
04
注意安全间隔期
在采收前一定时间内停止使用 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植物保护概论复习提纲(病害部分)

植物保护概论复习提纲(病害部分)

《植物保护概论》病害部分复习提纲病原物:引起植物发病的生物,病原物都是寄生物。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病害。

特点:可以传染。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

特点:不能传染。

病状:植物生病后,植物本身不正常的表现,如坏死等。

病征:植物生病后,在植物体表或发病部位形成的病原物的结构。

如霉状物、粉状物等。

真菌的生活史: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

病害循环(侵染循环):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开始生长后的第一次侵染。

再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或其它繁殖体,传播后引起的再次侵染。

植物检疫:是一项法规防治措施,由国家颁布法令和条例,对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苗木、接穗、种子等繁殖材料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险性的病、虫、杂草随上述载体传播蔓延。

保护作用:对侵入前寄主表面的病原物有杀死或抑制作用。

如波尔多液等。

治疗作用:可被植物吸收到体内并传导,对侵入植物体内的病原物有作用。

如多菌灵等。

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有哪些?1.病原:引起植物生病的原因统称病原。

生物性病原: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线虫、螨类、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非生物性病原:旱、涝、缺肥、缺素、冻害等。

2. 植物植物病害的发生除了病原以外,还必须有植物的存在。

植物也是植物发病的必要条件之一。

植物能不能发病,往往与自身的抗病能力有关。

如果植物本身抗病能力强,那么植物就不会发病或发病很轻,反之,植物就会严重发病。

3. 环境条件植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栽培等一些非生物条件,也包括人、昆虫、其它动物以及植物周围的微生物等一些生物条件。

植物病害的发生,还必须有一定的环境条件相配合,换言之,植物病害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所以,环境条件也是植物发病的必要条件之一。

综上所述,病原、园林植物和环境条件是植物病害发生的三个基本因素,缺少任何一个,则不能发生病害;而且,病原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进行的。

植物保护绪论PPT课件

植物保护绪论PPT课件
第12页/共62页
(6)Stanley, W. M. (1935):病毒结晶,具侵染性; 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7)Bawden, F. C. (1936):病毒核酸的侵染性 (8)Doi, Y.(土居养二)(1967):类菌原体
(mycoplasma like organism, MLO;现称植原体, phytoplasma) (9)Diener, T. O. (1971):类病毒 (10)Davis, R. E. (1972):螺原体 (11)Cobb, N. A.:线虫
增大、增生、减生、变态 整株:矮缩、矮化 根部:根结、根肿、发根 茎干:扁枝、丛枝、癌肿 叶部:蕨叶、小叶、叶变花 花果:花变叶、小果
第49页/共62页
畸形 (矮缩)
第50页/共62页
畸形 (根结)
第51页/共62页
畸形 (根肿)
第52页/共62页
畸形(丛枝)
第53页/共62页
二、症状的变化
二、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 描述病害症状,包括症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 选择最典型的症状来命名病害 • 掌握大量的病害症状表现,对病害作出诊断 • 确定属哪类病害
第57页/共62页
第三节 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一、寄生性(parasitism):寄生物从寄主
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 的特性。
1.寄生物(parasite) :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
2.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
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 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 变的因素
环境
寄主
病原物
需要有病原生物、寄生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Link,193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保护概论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第一章绪论1植物保护:是研究植物的有害生物—病原物,害虫杂草等的生物学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植物保护的内涵:(1)植物保护是对农作物的保护(2)研究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3)研究有害生物的各种防治技术(4)植物保护是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科学。

3植物保护的IP原则:不是使植物不受任何损害,而是将有害控制到一定的程度,不影响人类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

4三R问题:农药残留,有害生物再猖狂,有害生物抗药性三致问题:致癌,致畸,致突变。

5植物保护研究内容:(1)有害生物的生物学(2)有害生物发生规律(3)有害生物防治对策与措施。

第二章植物虫害1昆虫与其他害虫的区别:昆虫动物的体躯由若干个节组成,某些体节上着生着成对分节的附肢,体壁硬化外成骨骼,附着肌肉,并包藏着全部的内脏器官,没有脊椎动物所具有的内骨骼系统。

2 昆虫的足的基本环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附节,前附节。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昆虫足的变化:1步行足,适于快行2跳跃足,适于跳跃。

3捕捉足,适于捕捉小虫。

4开掘足,便于挖土。

5抱握足,交配时用来抱握雌体。

6游泳足,适于在水中游泳。

7携粉足,用来梳集花粉。

3昆虫腹部的基本构造特点:腹部的题解只有背板和腹板,而无侧板,背板和腹板之间以侧膜连接,前后相邻的两附节间,由环状的节间膜相连,由于附节和两侧均有柔软的膜质部分,所以腹部有很大的收缩性,这种结构对昆虫容纳内脏器官,进行气体交换,卵的发育以及产卵活动都非常有利。

昆虫腹部1-7节(雌性)1-8节(雄性)称为内脏节,腹部1-8节两侧各着生着一对气门,是昆虫的呼吸通道,腹部八节(雌性)或者第九节(雄性),称为生殖节,生殖节以后的各节统称为生殖后节,除原尾目成虫外,最多有两节,即第十节和第十一节,第十一节比较退化,只有一对尾须。

4昆虫体壁的功能:昆虫体壁的骨骼张在外面,而肌肉却生长在骨骼里面,这种结构称为外骨骼,这种外骨骼的结构使昆虫能保持固定的体型,着生肌肉保护内脏免授机械损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有害物质的侵入,此外,体壁上还有各种感觉器官,使昆虫与外界环境去的广泛的联系。

5昆虫体壁的通透性与害虫防治的关系:由于体壁的特殊构造和理化特性,使它对虫体具有良好地保护作用,尤其是体壁上的覆盖物和上表皮的蜡层,护蜡层,对杀虫剂的入侵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不同种类的昆虫以及同一昆虫的不同发育期,其体壁的厚薄,软硬和覆盖物的多少是不同的,凡是体壁,蜡质多和体毛较密的种类,药剂不容易通过,一般来说同一昆虫幼龄期比老年期的体壁薄,尤其是刚蜕皮时,由于外表皮尚未形成,药剂比较容易渗入体内。

此外,昆虫体躯各部分的体壁厚度也是不同的,一半节间膜,侧膜和足的附节部分,体壁较薄,感觉器官则是最薄弱的地方,而且感觉器官下面直接和神经相连,因此,触杀剂很容易透入感觉器官而使之中毒,同事,体壁上的小孔道也常是药剂入侵的门户,但触杀剂对虫体表面多毛者效果差。

6昆虫的生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卵胎生,多胚生殖。

昆虫的变态类型:无变态,不完全变态,全变态。

7世代:昆虫从卵发育开始到成虫性成熟并开始繁殖为止。

生活史:昆虫完成一个世代的个体发育世。

年生活史:一年内昆虫发生的世代数和各世代,各虫态出现的时期,发育历期以及越冬,越夏情况等。

8休眠:昆虫的休眠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暂时性适应性,不良环境条件一旦消除,能满足其生长发育要求时,便立即停止休眠而继续生长发育,休眠分为冬眠和夏眠。

滞育:昆虫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内部生理机能与外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是一种稳定的遗传性。

9直翅目科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科的特点:体型中到大,不完全变态,触角多丝状,两性生殖,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发达,多生于地上,也有生活于土中,多为植食性。

(1)蝗科:前胸马鞍状,后足为跳跃足,多数具有发达的翅,取食植物叶片甚至茎干。

(2)蝼蛄科:触角显着比身体短,前足委开掘足,生活于土中,咬食植物根部,前翅短,后翅长,伸出腹部末端呈尾状,具有趋化性。

(3)蟋蟀科:生于草地,转头缝隙,地下,穴居,听器两个,触角比身体长,本性好斗。

(4)鳞翅目的主要特征,主要害虫有哪些:成虫体及其附肢充满鳞片,口器为虹吸式或者退化,幼虫咀嚼式口器,前翅一般大于后翅,完全变态。

10 昆虫的假死性:昆虫受到忽然接触或者振动时,全身表现出的一种反射性的抑制状态,身体卷曲,一动不动,片刻才又爬行或者飞翔,这种习性称为假死性。

11趋性:趋性是昆虫的的神经活动对外界环境的刺激所表现的趋与避的行为。

(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

)12试说明昆虫的口器不同所造成的危害不同:口器的类型一般分为咀嚼式和吸收式两类,咀嚼式口器的为害特点是使植物受到机械损伤造成不同的为害症状。

这类害虫以固体食物为主,可为害植物的叶片,茎干,果实,块根,块茎,嫩叶以及生长点。

食叶性害虫主要取食植物的叶片,将叶片咬成孔洞,缺刻,甚至咬断吃光,同时还排出大量大量虫粪,污染叶面和果实,对食叶性蔬菜影响极大,常使其失去食用价值,并导致软腐病的发生,蛀果性害虫主要为害植物的果实,取食果肉,排便其中,造成果实畸形或完全失去食用价值,地下害虫可为害地下部的根,茎,块根等,若种子被害,常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等。

刺吸式口器的昆虫主要以吸取植物汁液为主,常使植物造成病理或生理性的伤害。

一是直接刺吸为害,吸取植物营养液,使植物营养受损,发育不良。

同时,由于唾液酶的作用,破坏了植物的叶绿素,使植物叶片或果面出现褪色斑点或使叶片卷曲,皱缩,形成瘿瘤或畸形。

而是产卵为害,一些种类的昆虫具有发达的产卵器,产卵时先刺伤植物组织然后产卵其中。

三是有一些种类的昆虫可分泌大量蜜露,污染叶面和果实,导致煤污病的发生,此外,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还能够传播植物病害。

13农业害螨的特点及主要类型:第三章植物病害1植物病害: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受生物或非生物因子影响,使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收到了干扰和破坏,导致植株生长偏离正常轨迹,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

2什么是侵染过程,分为那四个时期: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从与寄主接触,侵入寄主到引发寄主发病的过程,简称病程,一般将侵染过程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浅育期和发病期四个阶段。

3病害循环及其环节:侵染性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主要涉及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在侵染,病原物的传播循环等环节。

4越冬,越夏:病原物的越冬,越夏是指病原物在一定场所度过寄主休眠阶段而保存自己的过程。

5单循环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多为土传或种传病害,又称为积年流行性病害。

多循环病害:指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局部侵染,潜伏期短,病原物增值率高,对环境敏感,又称单年流行性病害。

6病原物越冬或越夏的场所:种子,苗木以及其他无性繁殖材料,田间病株,病残体,土壤,粪肥和传播媒介昆虫等。

7柯氏法则内容:通常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其步骤为(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得到纯培养(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柱上,表现出症状相同的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得到其纯培养,性状与原接物种相同。

8植物病害的发生因素: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环境条件三者是构成植物病害的基本因素,除此之外还有人为因素,非生物因素(干旱,水涝,日烧,冷冻,营养失调)遗传因子,生物因素等。

9症状: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外观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况。

病状:植物本身不正常的表现。

病征:病原物在发病部位特征性表现。

10植物的病状类型: 1:变色:患病后,局部发生色变。

2,坏死:植物细胞和阻止受到破坏而死亡。

3 腐烂:植物幼嫩多汁的组织大面积坏死,组织或细胞破坏消解。

4,萎蔫:由于植物失水而导致叶枯萎下垂的现象。

5畸形:器官某一部位过度增生或生长受抑制而造成形态异形。

11繁殖:菌物具有种的全部特征的新个体的形成。

孢子: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细胞,菌物所产生的。

菌物的无性繁殖: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

无性孢子类型:芽孢子,后垣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

12 植物病害的流行因素:(1)感病寄主植物大面积集中栽培(2)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病原物数量巨大(3)有利于病原物的繁殖的环境条件。

第四章农田草害1 杂草:在人工生境下能自然繁衍,并影响人工植被状态的一类植物。

含义1适应性2持续性3危害性2杂草的适应性:(1)抗逆性:对盐碱地,人工干扰,旱涝,极端温度有很强的耐力。

(2)可塑性:在不同环境下,对自身个体大小,种群数量和生长量的自我调节能力。

(3)生长势:杂草中碳4植物比例较高。

(4)杂合性:生物种群的异质性,一般杂草基因型会有杂合性,变异大,抗逆性强。

3种子休眠:有活力的种子,繁殖器官暂时处于停止萌动的状态。

种子萌发:胚由休眠转化为代谢活跃,体积增大并从种子突出,长出嫩芽。

4杂草种子库:存留在土壤中的杂草种子或营养繁殖总体上被称之为杂草种子库。

5杂草堆农业生产的影响:(1)地上:与农作物争光和二氧化碳(2)地下:争水争肥(3)病虫害中间寄主(4)影响人畜健康(5)生产抑制物质,阻碍作物生长。

第五章农田鼠害1鼠类:通常指啮齿动物,植物保护上所说害鼠包括啮齿目除豪猪外和部分兔形目动物。

2鼠类越冬方式:冬眠,贮根,迁移,改变食性。

3不同作物田主要害鼠及危害特点:(1)小麦:黑线姬鼠,褐家鼠,黄鼠,黑线仓鼠,大仓鼠,绿色田鼠(2)水稻:黑线姬鼠,褐家鼠,黄毛鼠,为害特点:苗期严重:盗食种子,取食秧苗孕穗期:咬啮茎基部抽穗,成熟期:取食米粒(3)玉米: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大仓鼠播种期:顺行危害,幼苗期:盗食洞灌浆成熟期:啃食籽粒(4)棉花:黑线姬鼠,褐家鼠苗期:取食棉籽压盖棉苗,盗食。

洞铃期,吐絮期:取食棉花。

第六章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1 中国植物保护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预防为主:充分利用自然界抑制病虫的因素和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危害的条件。

综合防治:是从农业生态系观念出发,协调利用各种必要的防治措施,实现经济安全有效。

2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1)农业防治:运用各种农业调控措施,压低有害生物的数量,提高植物抗性,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有害生物发生的农田生态环境,直接或间接的消灭或抑制有害生物发生与为害的方法。

特点:(1)总和耕作栽培,不需额外的防治费用,减少用药量。

(2)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一般也不杀伤天敌,有利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