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论文研究综述
中文0801 1703080202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是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的巨著,“龙学”作为一门久盛不衰的显学,近百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一部三万七千多字的论著,却拥有350余部研究专著,6000多篇相关论文,真可谓洋洋大观、汗牛充栋。本文仅对2000-2010年间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部分期刊论文进行初步综述,以便了解近年来“龙学”的新动向和新成果。
我依据近十年对《文》的研究论文的研究角度来分类整理,如下:
一.生态学的角度
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文》,应该说是比较新颖的,在国内,研究《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的论文已有一些:如岑琳的《〈文心雕龙〉的生态学解读》(2007);吴建民的《论〈文心雕龙·养气〉篇的文艺生态思想》(2005);朱绣慧的《论刘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生态文艺观》(2005);孙媛,王志奎的《论〈原道〉篇体现的古典生态智慧》(2006)。相关的论文还有朱贺琴的《试论〈文心雕龙·明诗〉与〈诗品〉的生态诗学观》(2004)邱紫华的《自然生命理念是中国美学和文论的逻辑起点》吴建民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学特点》(2003),以上的论文都从《文心雕龙》的某一篇来论述其中的生态思想,论述较为到位,但是比较零碎,不成系统。
游庆超《论〈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2009)则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文》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和“才性异”、“文如其人”的精神生态思想。
唐志远《试论〈文心雕龙〉的生态诗学意识》(2008)认为《文心雕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作了合乎逻辑的推衍,将天与人的贯通进一步延伸到本于人心的文学,天地、自然与人文融合无间,第一次在理论形态上将文学纳入了天人合一的循环系统之中,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为生态诗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比较的角度
冉思玮《〈文心雕龙〉与英美新批评异同比较举隅》(2008)从批评标准、批评方法两个方面寻找中西的共同“诗心”,同时分析了两者的“异质性”,指出异的原因是东西文化“模子”的迥异。
朱湘铭《〈文心雕龙〉与〈诗品〉的比较研究》(2007)对《文》和《诗品》的文学本体论、创作论、审美论以及批评论进行具体比较分析。
三.文学传播的角度
刘兆猿《〈文心雕龙〉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影响》(2009)以《文选》、《诗品》、《颜氏家训》三部论著为例分析《文心雕龙》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的影响,同时也分析它们在文学传播中如何相互感染、融合和升华。
四.文体论的角度
据《文心雕龙研究史》等研究资料统计,文体论的单篇研究主要集中在《明诗》、《乐府》、《诠赋》、《论说》、《史传》等几篇上。
李婧的硕士论文《〈文心雕龙〉文体论渊源考》﹙2008﹚详细地梳理了汉魏六朝文体论对《文心雕龙》文体论的影响。
范英梅《〈文心雕龙·诠赋〉篇魏晋八家评语疏证》﹙2009﹚则选取《文心雕龙·诠赋》中刘勰对王粲等魏晋八位作家的评语进行疏证。
周家福《〈文心雕龙〉文体论研究》从文体论的界定、内容和特质对《文心雕龙》文体论进行系统研究,并指出《文心雕龙》文体论创作的主要思想是“中和”,其理论价值在于“深得文理”。
莫恒全《从“文体论”看<文心雕龙>的学术性质》﹙2002﹚和《<文心雕龙>文体论的价值和意义》(2003),分析指出《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部分是构成《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
杨清之《形名学的复兴与刘勰的“论文叙笔”》﹙2003﹚,认为刘勰《文心雕龙》“文叙笔”时,运用了形名学方法。
杨爱君《〈文心雕龙〉文体论之再认识》﹙2004﹚,确定了《心雕龙》全书的本体性质为一部“写作理论”著作而不纯然是一部“文学理论评”著作。
岳进《〈文心雕龙〉赋论研究》﹙2005﹚认为刘勰对赋体源流、类别、结构与发展的论述既是对前代赋论的继承,也是其“通变”观念的具体运用。
褚亚申《略论〈文心雕龙〉应用文体理论和现代意义》﹙2008﹚认为《文》文体论在全书中居基础性地位,并对分析其对应用文体的理论贡献和现代意义。五.辨要类的角度
所谓辨要类,就是对“龙学”史上有影响力的著作进行的研究,通俗的说,就是研究的研究,如:
赵欣然的《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创作论辨要》(2009)从创作论的角度,分析了“养气”“风骨”“总术”的源流,指出主流的说法,然后通过对吴林伯的观点的辨要,揭示《文心雕龙义疏》中提出的有关创作的理论主张和吴林伯先生的独到见解。
张慧磊《张少康〈文心雕龙新探〉辩要》(2008)则从创作论的角度,体性 张少康等:《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7页
论、情采论、通变论三个方面,提出写作的原则,并对《新探》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的优长做出梳理,指出其不足。
张霞云的《论杨明照的〈文心雕龙〉研究》(2002)研究了杨明照对《文》的文本校注和思想探讨,总结了杨明照研究《文》的成果。
范伟军《论牟世金的〈文心雕龙〉研究》(2003)对牟世金的成果与其他“龙学”专家的相关成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其特点与突破之处,最后总结了他的《文心》理论研究成果。
白建忠的《〈文心雕龙〉杨批中的创作论研究——兼及杨评〈文心雕龙〉中的五色圈点》(2004)从文思论、文质论及通变论三个方面分析了杨慎文艺观。何颖的《〈文心雕龙〉纪评中的创作论研究》(2004)从通过对片断的、点悟式的评点,梳理并总结出他的创作论思想。
除此之外,还有王凤英的《〈文心雕龙〉刘释中的创作论辩要》(2006);《〈文心雕龙〉范注中的文术论辩要》(2006);张昶、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辩要》(2007);孙玮志《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辨要》(2007);孙俊秀《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辨要》(2007);王学敏《王更生〈文心雕龙研究〉辩要》(2008);周春来《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创作论辩要》(2008);朱吉勒《郭晋稀〈文心雕龙注释〉辩要》(2008);郭艳珠《林杉和徐复观关于〈文心雕龙文〉体观之比较》(2009)孔祥丽《〈文心雕龙札记〉中的“为文之术”研究》﹙2004﹚等硕士论文。
六.修辞学的角度
陈丹霞《刘勰与〈文心雕龙〉的修辞构建》﹙2008﹚分析和阐述表明《文心雕龙》对理论、修辞思想和修辞实践都提出了系统的阐述,是我国修辞理论发展的一个
的里程碑。
李晓光《刘勰〈文心雕龙〉修辞内容研究》﹙2008﹚则具体地分析了《文心雕龙》提出的一系列有关修辞学的理论问题。
张国华的《〈文心雕龙〉的修辞观》(2004)从修辞理论和方法的角度阐述了刘鳃的修辞观;
谭勇民的《论刘魏的修辞学理论》(2004)从语言因素、修辞的作用和原则、文体和语言风格、字句篇章、修辞手法五个方面解读了《文心雕龙》的修辞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