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识字教育的误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幼儿识字教育的误区

前几年还提出了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这句口号,让众多家长纷纷行动起来,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及遗憾,全都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在各种早期教育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早期识字的重要性。0-6岁是大脑发育最快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学习的最佳时期,孩子在这个阶段记忆力强,能迅速、大量的接受各种信息。这时候,对孩子进行识字教育是根据孩子的生理需求进行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可见早期识字能发展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社会化,在阅读中发展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进入早期阅读以后,对语言的发展,会产生极为有利的影响。社会空前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重视孩子的各种学习能力的发展,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在孩子的识字教育上,许多教师和家长存在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的心态,存在错误的识字观念和识字方法。

误区一:过早识字对孩子来说是个负担

我们在潜意识里总是把孩子的能力低估,认为成人认识生字也要反反复复的重复记忆、认识才能记牢,而孩子这么小怎么可能认识这么多生僻、抽象的汉字呢?科学研究表明: 0-6岁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8岁以前是识字的最佳年龄,是幼儿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记忆力强,大脑急求接受大量的的外来信息,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识字不是负担,而是生理需求,如果我们顾虑太多,错过了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同样的内容则要花多倍的时间来完成,而错过这个黄金时期,孩子的形象记忆的效率就变得低下,识字速度会放慢许多,这时再来识字就会事倍功半,出现这种情况就跟我们的教育意愿相背而驰了。

误区二:过度重视图片在识字中的作用

市面上林林总总的有关识字的图书、教材丰富多样,家长为孩子选择识字的图书时,往往会选择一些图文并茂、看图识字的图书,认为这样对孩子更快更好的掌握汉字有所帮助。其实不然,看图识字是有利于幼儿对字义的理解而并不利于对汉字字形的认记,孩子学习汉字是个视觉认识的过程,汉字是从象形字发展过来的,本身就是一个图形,孩子们学习汉字的过程其实就是个认识图形的过程。

在大人眼里汉字是个抽象的符号,可是在孩子眼中是没有难易之分的图形,不同的汉字不过是不同的图形而已,这就是孩子能比大人更快的记住不同的“画”的原因。如果过分强调图片和汉字的搭配认识,就会加重孩子的认识量,孩子既要认识汉字又要辨别、记忆图形。图形五彩缤纷,对孩子的吸引力更大,从而又减弱了孩子对汉字的认识,起到了反作用。另一方面,孩子看图识字,这就造成了对图片的依赖,养成了“看图才识字,不看图就不识字”的现象。举个例子,一次,我们学习成语故事《画蛇添足》认识“足”字,为了让孩子理解“足”的意思(表示脚),我在“足”字下面画上了脚,并告诉孩子“足”表示脚的意思,孩子们当场都能准确认读“足”,可是,第二天,我给孩子复习“足”字时,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念道“脚”。这个例子很明确的告诉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图片有时也会干扰孩子对汉字的准确认识。

误区三:重视活学,抛弃死记硬背

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下,对待孩子的识字方法,我们的教师和家长都鄙弃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倡导运用我们认为科学、生动、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孩子掌握对汉字的认识,以为这样能帮助孩子更好的识字。经常在家庭中可以看到这种情形:孩子开始识字了,就出现了全家总动员的情形:爸爸拿着字卡,妈妈做动作,爷爷奶奶将相应的汉字铺在地上给孩子玩踏石过河的游戏来巩固认识……折腾了大半天,全家人都累个够呛。这种“游戏识字法”不仅很累、很慢,更主要的是孩子的注意力不在识字上,而是放在游戏活动上。而我们所不耻的死记硬背是符合孩子学习记忆发展规律的。孩子的大脑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是我们所望尘莫及的,这时的孩子记忆力极强,对汉字的认识是图形摄入,直接认记图形,而汉字的形状和结构的特点符合直接记忆的要求,所以说,识字不一定要理解其中的意义,要知道,中国的文化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渊博深厚,字的蕴义丰富多样,孩子受年龄及智力所限,对字意的理解不能在短时间能实现,可是,识字是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强化而实现的。再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孩子识字,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根本集中不到识字上,而且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丧失识字的主动性,反而削弱了对汉字的认识。比如孩子经常陪大人看电视,与大人不同的是,大人看的是电视情节,而小朋友看的却是下面的字幕,并根据人物的对话,将字的音和形对应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众多的汉字。

在这过程中,孩子是简单机械的听音识字来学习汉字,这个例子恰恰证明了孩子对汉字的图形输入认识,死记硬背的方法也是可取的。

误区四:识字有难易、常用和非常用之分

在成人眼里,汉字有难易之分、常用和非常用之分,但在从未接触过汉字的孩子眼里,一个个汉字就是一幅幅图画,没有简单和容易的区别,而孩子学习汉字是图形摄入,直接认记图形,所以也无难易之分。孩子受知识经验所限,汉字对他们来说不存在常用和非常用之分。而我们在教孩子识字时,往往会选择和孩子日常生活相贴切的汉字来认识,这是正确的,能让孩子认识汉字,并经常使用,但单纯的强调这点却是片面的,孩子的接触面原本就比较狭窄的,如果只学他们认识的内容,他们的见识面就无法扩展,而识字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认识他们未知的知识面,有效的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误区五:早期识字等于早期阅读

0-6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不少家长希望通过早期识字来进行早期阅读,从而发展孩子的智商,殊不知,这个观点存在片面性,其实,阅读和智商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孩子的识字活动需要智商做铺垫,要有一定的智力才能更快更好的识字。再者,早期识字不等同于早期阅读,语言活动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我们的早期识字是书面语言,而口头语言是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将书面语言运用到实际中的方式。在识字活动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孩子表达能力的培养,将二者有机结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上语言活动时,一出示挂图,个别识字量大的孩子眼睛立刻盯在书本下方的文字上看,然后就迫不及待的将文字读出来,根本就没有对图片进行观察、思考然后再是表达,这种阅读只能是读字,而不是真正的阅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谈何发展?

误区六:忽略孩子的兴趣,将识字量化

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下,一些家长将孩子会认多少字,背几首诗,作为衡量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标准,从而造成了学校为了附和家长的心态,盲目对孩子进行施压教学,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也许本来很容易掌握的知识,孩子却不愿意去学习。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孩子学起来才能真正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可是让孩子对一个东西产生兴趣不难,难得是保持持久的兴趣,而成就感是保持孩子学习兴趣的持久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