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案
小石潭记第2课时教案
![小石潭记第2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a7402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fd.png)
小石潭记第2课时教案课时目标1 .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摹的写法。
2 .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精读品析师: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也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
他笔下的山水,风景如画。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小石潭那如画的世界,一起去欣赏小石潭的美景。
L欣赏小石潭的水柳宗元重点描写了小石潭的水,略写石、鱼、树、源流等四周环境,我们先一起来欣赏小石潭的水。
(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写小石潭的水的句子。
旧课件出示①闻水声,如鸣顼环。
②水尤清冽。
③全石以为底。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朗读这些句子,用一个字概括“水”的特点。
预设清。
(3)作者是如何表现潭水的清的?用了什么手法?(生讨论、回答,师点拨)预设“闻水声,如鸣珊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声比作现环撞击发出的声音,写出了水声清脆悦耳的特点。
“水尤清冽”从视觉上直接写了水的清。
“全石以为底”,正是因为水清,才能看到潭底是“全石”,这是从侧面写出了水清。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也是从侧面写水清。
作者只描写了游鱼、阳光、影子这几个具体景物的静止和活动的画面,并没有直接写到水清,而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无处不在写水清。
3 .自主赏析小石潭的其他景物也都各具特色,现在,请选择你感兴趣的一处景物,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吧!日课件出示..........................................................赏析方法: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②朗读相关的语句;③抓住重点字词品味景物特点;④分析描写方法。
(生自主学习、交流,师点拨)预设(1)小石潭的鱼“乐”: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手法,先描绘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正面写鱼儿的数量、活动;“怡然不动”,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憨态可掬,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子,这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一些鱼儿飞快地游往远处,这是活动的画面。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289978377232f60dccca1b7.png)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小石潭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用鲜明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品味文章由景及情,由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自学质疑:一、初步学习了课文,你一定可以初步体会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那么和你们组的其他同学一起读读,看看谁能读的声情并茂,你还可以把你感知的文章感情基调写在下面。
二、试着概括文章各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文章写景抓住了景物特征,尽现其“神”,写石。
无不透露着“石”的气息,认真读课文,画出文中写石的句子,注意文中不光有直接写“石”的句子,还有侧面表现的句子。
画出句子加以体会,和小组中其他的同学交流一下。
你画出的写“石”的句子是:四、文中写景动静结合,生动传神,你通过阅读认为文中动静结合的句子,加以体会。
句子:你的体会:五、文章写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找几处写景中蕴涵着感情的句子,体会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句子:你的体会:六、概括文章的主题:点拨解疑:刚才你自学过程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别忘了举手,向老师请教。
当堂练习:1、填空:(1)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时,作者连用了五个动词,他们是: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2)描写小石潭水底石头的句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这些石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运用了____修辞方法。
2、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如鸣珮环其岸势犬牙差互隶而从者乃记之而去3用文中原句说明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f8059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8.png)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小石潭记的故事背景和内容。
•理解作者通过小石潭记所传达的寓意。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小石潭记的故事背景和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小石潭记所传达的寓意。
教学准备•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
•教具:小石潭记的课文材料。
•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
教学流程导入(5分钟)1.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小石潭记》这个故事,并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或读过这个故事。
逐段教学(25分钟)2.教师将小石潭记的课文投影到黑板上,鼓励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一段。
3.教师详细解读第一段,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4.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文字表达了什么寓意?–这段文字给你的感觉是什么?–这段文字中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5.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出答案,并进一步解读文中的寓意。
讨论交流(20分钟)6.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并讨论小石潭记的后续内容,逐段进行解读和分析。
7.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作品背后的意义和寓意。
8.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文章中的小石潭是什么意象?–作者通过小石潭记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你能从小石潭记中得到什么启示?9.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练习巩固(15分钟)10.教师设计一系列阅读理解题,让学生检验对小石潭记的理解程度。
11.学生独立完成阅读理解题,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互相交流答案。
12.教师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集体批改,并在大屏幕上公布正确答案。
13.教师解答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强调重点和易错的知识点。
总结反思(10分钟)14.教师向学生总结小石潭记的故事和意义。
15.学生个人反思:通过学习小石潭记,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16.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小石潭记》第二学时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模版)
![《小石潭记》第二学时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e02b1f6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65.png)
《小石潭记》第二学时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模版)第一篇:《小石潭记》第二学时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模版)《小石潭记》第二学时教学设计方案授课日期:2012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圈注相关信息,分析本文是怎样情景交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点】圈注相关信息,分析本文情景交融写法,并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圈注相关信息,分析本文情景交融写法。
【教法】启发式【学法】自读圈注、合作探究【教具】幻灯片、实物投影【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本课文学常识、字词。
(板书课题、作者)2、请同学齐读本课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明确任务。
二、研读探究要求:圈注课文相关信息,从内容、写法、中心三个方面将课文读懂、读通。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讨论归纳: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声,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联句、齐诵)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讨论归纳: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联句、齐诵)3.作者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各写出了怎样的特点?讨论归纳:潭水——清澈。
游鱼——欢快。
(联句、齐诵) 4.小石潭西南的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讨论归纳:溪流——曲折蜿蜒。
溪岸——参差不齐。
(联句、齐诵)1 5.作者在小石潭上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讨论归纳:幽深冷寂的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
(联句、齐诵)6.参加这次小石潭郊游活动的都有哪几个人?讨论归纳: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改)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改)](https://img.taocdn.com/s3/m/87278199240c844769eaee88.png)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阅读策略课型【教学目标】1.揣摩探讨文中精美的语句,品味优美的语言;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3.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教学内容】《小石潭记》+《右溪记》【学习方法】批注法交流讨论法品味赏析法【教学过程】课前导学,问题引导1.自译八年级下册《新主题阅读》82页的山水游记《右溪记》,具体要求: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独立疏通课文大意。
2.精读课文《小石潭记》的2、3自然段,依据下列表格,在文中勾画、批注。
导入:《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全文虽然不足二百字,但写景状物生动传神,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番文章多变的手法,学习一下文章独特的写作技巧。
一、赏读课文,品味美点。
(时间:15分钟)(一)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课文前三段生动传神的写景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
1.教师以赏析课文第一段为例,对学生进行引导。
2.学生对照示例,修正自己的批注;3.小组内交流、讨论、质疑,各自充实自己的批注;4.教师指名提问后,先由班内学生质疑、补充,再由教师点拨指导;5.教师课件出示参考答案,学生完善自己的批注;教师小结:品味优美语言,首先要找到精彩的语句,再通过分析关键词句,从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品析精妙之处。
第2段赏析示例:第3段赏析示例(二)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较多运用四言短句的好处。
1、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四字句进行勾画;2、学生自由朗读,谈读后感受;3、教师小结:读起来显得简练、爽朗、整齐、和谐,富于音乐美。
二、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时间:10分钟)(过渡语:文中写小石潭的曲径通幽,写游鱼的悠然自得,写潭水的空明清澈,写环境的清冷幽寂,都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融入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探讨下面的问题:1.第4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提示:抓关键词句用心体会)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提示:联系写作背景)(学生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教学案(第二课时)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教学案(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d6120b000912a216147929b1.png)
授课内容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学习目标 1. 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情感;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写法。
2. 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3. 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重、难点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写法。
理解作者坐小石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心理感受。
课前准备课堂环节设置预习检测或展示1、重点词句(1)、解释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2)、解释下列句中“为”字的用法(3)、解释下列句中“可”字的用法(4)、词类活用(5)、翻译下列句子方式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纠错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在作者笔下如此之美。
请同学们朗诵课文,用我们美的眼睛去发现美的地方,并在旁边批上自己的理解。
二、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思考:(1)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4)、联系创作背景思考:游记三、三、讨论探究总结归纳1、学生朗读课文2、提问、思考、明确:(1)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隔、闻、伐、取、见)(2)、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3)、潭水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写的?(清澈,侧面描写)(4)、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不动、远逝,动静结合,喜悦之情)心情?(幽静、孤凄悲凉)看图片,听音乐,感受情景。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写批注后进生朗读课文特写镜头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汇报交流学习结果,明确要点,做好讨论 归纳 展示课堂环节设置 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 (5)、第三段写小溪源流 ,依次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比喻)(6)、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7)、文章前面写“心乐之”,第二段中又有“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小石潭记》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a419a9f31b765ce04081433.png)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在反复诵读中,了解掌握其中涉及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线索,品味美景美文。
2.掌握本文移步换景、情景交融以及细节特写等技巧。
3.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体会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线索,品味美景美文。
2.掌握本文移步换景、情景交融以及细节特写等技巧。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体会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A.心乐之(快乐)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因为)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解析】“乐”是“以……为乐”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B )A.从小丘西行B.不可久居C.凄神寒骨D.潭西南而望【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向西;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D项,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3.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其岸势/犬牙差互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C.似与/游者/相乐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解析】正确的停顿是: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37454285fbfc77da369b18f.png)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理解文章为何前乐后忧,而感情并不矛盾。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立足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所处的环境,正确看待作者当时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语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
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
二、认知过程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下列问题:①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依一样。
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
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
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③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
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
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
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游鱼、阳光潭水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潭中景物影子特写镜头佁然不动游鱼动静结合俶尔远逝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继续讨论以下问题:①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8e7e86f168884868662d610.png)
【教学创意】1.利用逻辑推理,培养学生深层次探究问题的能力。
2.补充相关内容,理解作者复杂情感。
【教学目标】1.细处入手,逐步推进,分析文本结构,感悟作者情怀。
2.品味文本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难点】1.作者内心从“乐”到“悲”的过渡转变。
2.文章结尾特殊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细处入景,体会作品之构思《小石潭记》着一“小”字而境界全出。
请学生结合文章的有关语句,说说哪些内容体现出石潭之“小”呢?分析:1.“下见小潭”直接点明这是一处小水潭。
2.“全石以为底”。
用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这种情况极为罕见,而且是浑然天成。
根据这种客观情况可以推断石潭面积很小。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游鱼总共一百多条,作者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而且潭中游鱼的静态、动态也能尽入眼底,由此可以断定石潭面积很小。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这句话的描写对象是一条小溪,暗写出石潭唯一的水源所在。
根据“斗折蛇行”,我们可以断定小溪非常狭窄,流速很慢,流量很小,进而推断出石潭面积很小。
5.“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根据“寂寥无人”,我们可以推断,石潭在作者一行到来之前,没有游人,没有行人,甚至没有永州百姓到过。
因为石潭地处荒僻之地,面积又很小,再加上“四面竹树环合”,所以才一直被人们忽视、忽略着。
作者扣住一“小”字,写其景,抒其情,环环相连,浑然一体。
石潭因其小,才成就了它清新的、奇特的、幽美的景致;石潭因其小,它的景色才是浓缩的、袖珍的、经典的。
二、局部剖析,理顺情感之变化1.文章第一、二段都写到了作者的“乐”。
教师让学生分别说出作者“乐”的理由。
分析:第一段“乐”的理由:作者隔着成林的竹子,听到清脆悦耳的溪流之声,心中充满了惊奇和快乐。
是什么样的地方能有如此天籁之音?促生了作者一探究竟的冲动,小石潭才冲破历史的尘封,华丽面世。
第二段“乐”的理由:水中之鱼“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享受着属于自己的自由快乐。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案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8af8b4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8.png)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案基础过关全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佁.然不动(yǐ)水尤清冽.(liè)悄.怆幽邃(qiāo)B.为坻.(chí)参.差披拂(shēn)往来翕.忽(xī)C.如鸣珮.环(pèi)寂寥.无人(liáo)犬牙差.互(chā)D.俶.尔远逝(chù)蒙络摇缀.(zhuì)日光下澈.(ch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B.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不可.久居D.皆若空游.无所依同游.者3.【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下.见小潭B.参差披拂..C.凄.神寒.骨D.其岸势犬牙..差互4.【新独家原创】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B.崔氏二小生..C.不可知其源.D.以其境过清.5.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译文: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
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鱼儿)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在和游人一同玩乐。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潭向西南方向看去,北斗星和蛇曲折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得见。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能力提升全练6.(2023重庆江津实验中学等金砖四校期中改编,7—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5分)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6 小石潭记 第二课时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6 小石潭记 第二课时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89783bcc175527072208b1.png)
26小石潭记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2、抓住特点写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齐读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涵的作者感情。
二、整体把握: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三、探究质疑: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6、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7、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55d854e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40.png)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掌握文章大意,结合注释自主翻译;2.理解文章写景语句中蕴含的感情,体会作者的心境;3.在准确理解课文文字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写景语句中蕴含的感情,体会作者的心境;2.在准确理解课文文字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
◆课前准备自学课文,查阅工具书,自己动手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思考回答。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游览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具体特点: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追问: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生动鲜明的语言写景状物。
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
例如写小石潭,不仅“下见小潭”点出了“小”,而且说“潭中鱼可百许头”,也暗示了潭的范围不大,否则,潭的范围怎能尽在眼底,又怎能一览无余?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二)梳理游记线索、背诵全文。
线索:发现石潭——潭中景物——潭水源流——潭中氛围——记录同游者(三)讨论作者的情感起伏变化。
分析:开篇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由此可以看出,当作者隔着成片的竹林听见像玉佩玉环相撞及所发出的的流水声,是那样的清脆悦耳,心里面是感到快乐的。
乘着兴致,循着水声,找到了这个比较罕见的小石潭,看见潭水清澈见底,水中游鱼好像在空气中游动等景象。
作者心中的愤懑不平暂时烟消云散。
他在永州之所以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因此而愉悦。
但作者到底是处于被贬谪的地位,这种快乐只能是短暂的。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学案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bbf6067f1922791788e885.png)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二、探讨---理解主题1.小石潭在那时称不上美景,也算不上胜地,只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潭,假设经柳宗元妙笔生花,此刻已经成为名胜古迹.发挥你的想像力,假设你和朋友一路去游览,请描画一下看到的风光。
2.游览了小石潭的风光,你感觉那的环境怎么样,你的心情如何?3.同是小石潭,为何柳宗元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柳宗元参改革,失贬被贬,这幽深冷寂的环境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柳宗元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情感融合于自然风光的描画中,这种写法叫寓情于景。
三、当堂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清冽.()为坻.( ) 佁. ( ) 然不动参差..()( ) 寂寥.( )无人翕.( )忽犬牙差.( )互俶.尔()悄.()怆.()幽邃.( )2.填空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文章的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__________(人名),本文是他的“_________”的第四篇。
②文章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述,其作用是衬托潭水_________的特点。
文章中表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隔篁竹..如鸣.佩环心乐.之水尤清冽..近岸,卷石底以.出潭中鱼可.百许头日光下彻.俶尔..远逝斗折蛇行..幽邃..悄怆以.其境过清.4.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①环如鸣佩环②清水尤清冽四面竹树环合以其境过清③可潭中鱼可百许头④之乃记之而去明灭可见心乐之不可知其源⑥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不可久居隶而从者⑤为为坻、为屿⑦以全石以为底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⑧上影布石上卷石底以出坐潭上吾欲辱之,何以也5.课文理解①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如何的转变,为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为了进展旅游事业,本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按照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手法,欣赏美景以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
2.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
(难点)
一、导入:
(课前播放《青花瓷》)周杰伦的《青花瓷》将现代与古典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如果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一千多年前的《小石潭记》,也许会有一种别样的感受。
二、赏如画美景
1.生齐读课文(字正腔圆地读),翻译一下课文第一句话,说说哪几个字暗含着“寻找”?
2.假如你手头有一块会变形的哈利波特魔法石,你愿意变成柳宗元笔下的哪种景物?是“石”、“树”还是“鱼”?()
3.为什么作者能把景物描绘得那么美?(表现手法)
预设:移步换景、侧面描写、动静结合、形象比喻、融情于景、抓住景物特征写景。
4.你从描写石、水和树的这几句话中感觉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5.第三段的景色与后面的景色有何不一样?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6.《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分小组.配乐朗读,陶醉文中。
三、品文人情怀
1.柳宗元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结合背景)
2.作者还只是在寻找“小石潭”吗?
3.忧伤的心情是否得到排解?从文中找出依据。
4.(活动:你相对此时坐在小潭边的柳宗元说什么?当有学生说他消极有责备之意时,给出背景资料。
视情况而定)
5.明明有五人同游,甚至还有同病相怜的吴武陵,为什么他还说寂寥无人?(结合更深层的背景)
预设:反衬他悲伤、孤寂的心情,眼里虽然看得见这些人,但是心里却是看不见的,无论身边有多少人,他的灵魂只能独行。
6.最后他是以怎样的姿态离开的?
7.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他人吗?
小结:千古文人山水梦,多少文人在现实世界里受挫,从他那里汲取灵感,去山水中寻求安慰,他们渲染山水的宁静与远离尘世喧闹,正是为了寄托一颗幽寂的诗魂!其实并非风景有多美,而是诗意的心赋予景色以无限的诗意。
在我们感慨苦难时,我们也要感谢苦难,正是苦难给了柳宗元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这颗心灵的叹息,能比一城的喧嚣道出更多的东西。
所以我们说被贬的痛苦未必没有价值,命运的坎坷未必没有意义。
四、结束语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中国文化少了一篇好文章,而当我们失意时,也就少了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
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是谁?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名字的,是踏遍永州山水的柳宗元。
有人会记得长安牡丹花下霓裳舞曲的衣袂飘扬吗?不!我们只记得西山小丘旁那个失意的人,那个诗意的小石潭。
五、作业
想必此时你对柳宗元有了全新的认识,用心记下你的千言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