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原理2 应用物理化学 实验报告 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21
2000-2011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物理化学试题
石油大学(华东)
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3页第1页
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角度,用有关关系式或数学表达式说明从对行反应中及时取走产
200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3页第1页
200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3页第2页
200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3页第3页
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3页第1页
石油大学(华东)
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3页第1页
石油大学(华东)
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3页第1页
石油大学(华东)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4页第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4页第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4页第1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4页第1页
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A)总2页第1页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物理化学总2页第1页。
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Ⅱ)实验报告实验日期:成绩:班级:学号:姓名:教师:同组者: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一、实验目的1.掌握溶胶的聚沉原理与方法;2.验证电解质聚沉的符号和价数法制;3.了解水溶性高分子对溶胶的絮凝作用。
二、实验原理1.胶体中加入反离子后,由于静电斥力作用使部分反离子进入到吸附层内,压缩扩散双电层的厚度使ξ电位下降斥力下降,从而使颗粒变大发生聚沉失去稳定性,当所加电解质的浓度相同时,随着反离子价数的增加聚沉能力增强聚沉值减小,符合叔采—哈迪规则:M+:M+2:M+3=(25~150):(0.5~2):(0.01~0.1)2.电性中和及高价反离子作用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溶胶相互混合也能产生聚沉,这种现象称为相互聚沉现象。
通常认为有两种作用机理。
(1)电荷相反的两种胶粒电性中和;(2)一种溶胶是具有相反电荷溶胶的高价反离子。
3.高分子的絮凝作用敏化作用:当高分子浓度小于临界浓度护胶作用:当高分子浓度大于临界浓度三、仪器与药品1.仪器722型分光光度计,100ml锥形瓶6个,试管架一个,秒表,10ml移液管1支,吸尔球,大、小吸管各3支,20ml试管6支,50ml、100ml烧杯各1个,玻璃搅拌棒2根。
2.药品粘土溶胶,氢氧化铁溶胶,2molL-1KCl溶液,0.01molL-1K2SO4溶液,0.001molL-1K3C6H5O7H2O溶液,0.02%HPAM溶液。
四、实验步骤1 .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溶胶。
在 3 个清洁、干燥的100mL锥形瓶内,用移液管各加入 10mL Fe(OH)3然后用微量滴定管分别滴入表 1 所列各种电解质溶液,每加入一滴要充分振荡,至少一分钟内溶胶不会出现浑浊才可以加入第二滴电解质溶液。
记录刚刚产生浑浊时电解质的溶液的体积,并列于表1。
2.粘土溶胶和氢氧化铁溶胶的相互聚沉作用取 6 支干燥试管,在每支试管中按表2用量加入 Fe(OH)溶胶。
电解质的聚沉与高分子的絮凝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二实验报告实验日期:2014.10.29 成绩:班级:学号:姓名:教师:同组者: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一.实验目的1.掌握溶胶的聚沉原理与方法;2.验证电解质聚沉的符号和价数法则;3.了解水溶性高分子对溶胶的絮凝作用。
二.实验原理1.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溶胶由于失去聚结稳定性进而失去动力稳定性的整个过程叫聚沉。
电解质可以使溶胶发生聚沉。
原因是电解质能使溶胶的§电势下降,且电解质的浓度越高§电势下降幅度越大。
当§电势下降至某一数值时,溶胶就会失去聚结稳定性,进而发生聚沉。
不同电解质对溶胶有不同的聚沉能力,常用聚沉值来表示。
聚沉值是指一定时间内,能使溶胶发生明显聚沉的电解质的最低浓度。
聚沉值越大,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能力越小。
聚沉值的大小与电解质中与溶胶所带电荷符号相反的离子的价数有关。
这种相反符号离子的价数越高,电解质的聚沉能力越大。
叔采-哈迪(SchlZe--Hardy)分别研究了电解质对不同溶胶的聚沉值,并归纳得出了聚沉离子的价数与聚沉值的关系:M+:M+2:M+3=(25~150):(0.5~2):(0.01~0.1)这个规律称为叔采-哈迪规则。
2.相互聚沉现象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溶胶相互混合也能产生聚沉,这种现象称为相互聚沉现象。
通常认为有两种作用机理。
(1)电荷相反的两种胶粒电性中和;(2)一种溶胶是具有相反电荷溶胶的高价反离子。
3.高分子的絮凝作用当高分子的浓度很低时,高分子主要表现为对溶胶的絮凝作用。
絮凝作用是由于高分子对溶胶胶粒的“桥联”作用产生的。
“桥联”理论认为:在高分子浓度很低时,高分子的链可以同时吸附在几个胶体粒子上,通过“架桥”的方式将几个胶粒连在一起,由于高分子链段的旋转和振动,将胶体粒子聚集在一起而产生沉降。
三.仪器和药品1.仪器722 分光光度计,100mL 锥形瓶3 个,10mL 微量滴定管3 支,10mL 移液管1支,20mL 具塞试管 6 支,50mL 具塞量筒 3 个,胶头滴管,吸耳球,秒表等。
实验化学实验报告
巩留县阿尕尔森乡头道湾学校巩留县阿尕尔森乡头道湾学校巩留县阿尕尔森乡头道湾学校篇二:大学化学实验报告(全) 化学原理ⅱ实验王业飞吕开河葛际江戴彩丽焦翠于连香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2007 年 2 月目录前言………………………………………………………………………………1 实验一三组分相图的制备…………………………………………………….3 实验二最大压差法测表面张力…………………………………………….6 实验三溶胶的制备与电泳……………………………………………………11 实验四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16 实验五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20 实验六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水解...................................................24 实验七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粘度法..........................................26 实验八原油/水界面张力测定(滴体积法).......................................31 实验九聚合物综合性能评价 (33)附录一苯-水的相互溶解度…………………………………………………35 附录二不同温度下水的密度、粘度和表面张力.................................36 附录三某些液体的密度...............................................................37 附录四不同温度时某些液体的表面张力..........................................38 附录五彼此相互饱和的两种液体的界面张力....................................39 附录六不同温度时水的介电常数...................................................39 附录七722 型分光光度计 (40)1前言一.化学原理(ⅱ)实验的目的化学原理(ⅱ)实验是化学原理(ⅱ)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四点:1.了解化学原理(ⅱ)的研究方法,学习化学原理(ⅱ)中的某些实验技能,培养根据所学原理设计实验、选择和使用仪器的能力;2.训练观察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3.验证化学原理(ⅱ)主要理论的正确性,巩固和加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4.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原理2 应用物理化学 实验报告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21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一、实验目的1.制备不同类型的乳状液;2.了解乳状液的一些制备方法;3.熟悉乳状液的一些破坏方法。
二、实验原理乳状液是指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乳状液有两种类型,即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
只有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是不能形成稳定乳状液的,要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有乳化剂存在,一般的乳化剂大多为表面表面活性剂。
表面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降低表面能、在液珠表面形成保护膜、或使液珠带电来稳定乳状液。
乳化剂也分为两类,即水包油型乳化剂和油包水型乳化剂。
通常,一价金属的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钠)由于亲水性大于亲油性,所以,为水包油型乳化剂,而两价或三价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镁)由于亲油性大于亲水性,所以是油包水型乳化剂。
两种类型的乳状液可用以下三种方法鉴别:1.稀释法:加一滴乳状液于水中,如果立即散开,即说明乳状液的分散介质为水,故乳状液属水包油型;如不立即散开,即为油包水型。
2.电导法:水相中一般都含有离子,故其导电能力比油相大得多。
当水为分散介质(即连续相)时乳状液的导电能力大;反之,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水滴不连续,乳状液导电能力小。
将两个电极插入乳状液,接通直流电源,并串联电流表。
则电流表显著偏转,为水包油型乳状液;若指针几乎不动,为油包水型乳状液。
3.染色法:选择一种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或仅溶于水不溶于油的染料(如苏丹Ⅲ为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的红色染料)加入乳状液。
若染料溶于分散相,则在乳状液中出现一个个染色的小液滴。
若染料溶于连续相,则乳状液内呈现均匀的染料颜色。
因此,根据染料的分散情况可以判断乳状液的类型。
在工业上常需破坏一些乳状液,常用的破乳方法有:1.加破乳剂法:破乳剂往往是反型乳化剂。
例如,对于由油酸镁做乳化剂的油包水型乳状液,加入适量油酸钠可使乳状液破坏。
因为油酸钠亲水性强,它也能在液面上吸附,形成较厚的水化膜,与油酸镁相对抗,互相降低它们的的乳化作用,使乳状液稳定性降低而被破坏。
容量瓶的实验报告
容量瓶的实验报告物质的量浓度实验报告实验一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目的:1.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2. 初步学会容量瓶的使用及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实验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实验试剂:浓盐酸(密度1.05g/cm3、质量百分比浓度17.4%)、NaCl固体实验步骤:I.准备工作容量瓶是配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仪器。
容量瓶是_______________的平底玻璃瓶。
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它的颈部刻有____________,瓶上标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使用容量瓶之前要________________。
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I. 配制100mL 0.1mol/L盐酸(1) 计算溶质的量根据浓盐酸密度、质量百分比浓度,计算出配制100mL 0.1mol/L 盐酸所需浓盐酸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量筒量取浓盐酸用________量筒量取所需的浓盐酸,倒入烧杯中。
然后再加入少量水(约30mL),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并______________。
(3) 配制溶液把已冷却的盐酸沿_____________注入容量瓶,并__________________2~3次,洗涤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然后继续往容量瓶中加水,直到液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改用_______________加水,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通化学实验报告
∴Ksp(PbI2)=c(Pb2+).c2(I-) =s.(2s+0.010)2
=1.39×10-8
∵s很小,∴2s+0.010≈0.010∴s=1.39×10-4 mol·dm-3
(3) PbI2⇋Pb2+ + 2I-
平衡浓度/mol·dm-3 s+0.010 2s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盐类水解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及配制。
(2)掌握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及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条件。
二、实验原理
在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或难溶电解质的沉淀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与弱电解质或难溶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则平衡向左移动,产生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或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明显降低的现象,叫做同离子效应。
(3)在试管中加入3滴PbI2饱和溶液,加入2滴0.l mol·dm-3 KI溶液。观察现象,解释之。
五、实验现象及结论
(l)在小试管中加入1 cm3 0.l mol·dm-3 NH3水溶液和1滴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再加入少许NH4Ac晶体,振荡使其溶解,因同离子效应OH-浓度降低,碱性降低,红色溶液颜色变浅或褪去,
(4)对以上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解释。
解:(1)Ksp(PbI2)=1.39×10-8
PbI2⇋Pb2++2I-
平衡浓度/mol·dm-3 s 2s∴Ksp(PbI2)=c(Pb2+).c2(I-) =s.(2s)2
=4s3
=1.39×10-8∵s=1.51×10-3 mol·dm-3
(2) PbI2⇋Pb2++2I-
化学原理Ⅱ试验讲义-石油工程试验教学中心-中国石油
《化学原理化学原理((Ⅱ》)》实验实验实验讲义讲义吕开河 王增宝 于连香 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2011年6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基本技术 (3)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 (3)1、玻璃器皿的洗涤 (3)2、玻璃器皿的干燥 (3)3、电子分析天平的使用 (3)4、移液管和容量瓶的使用 (3)5、移液管和锥形瓶的使用 (3)6、酸式滴定管的使用 (4)7、碱式滴定管的使用 (4)二、滴定管及滴定操作 (4)1、滴定管的分类 (4)2、滴定管使用前的准备 (5)3.滴定管的使用及滴定操作 (6)三、移液管、吸量管及其使用 (8)1、移液管和吸量管 (8)2、洗涤 (8)3、移取溶液 (8)第二章基础性实验 (10)实验一三组分体系相图的制备 (10)实验二最大压差法测表面张力 (13)实验三溶胶的制备和电泳 (18)实验四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 (23)实验五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 (27)实验六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水解 (31)实验七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粘度法 (33)第三章综合及设计性实验 (38)实验八原油/水界面张力测定(滴体积法) (38)实验九聚合物综合性能评价 (40)第四章创新性实验 (42)实验十绿色环保型三组分体系的实验研究 (42)第五章附录 (43)附录一苯-水的相互溶解度 (43)附录二不同温度下时水的密度、粘度及表面张力 (44)附录三某些液体的密度 (45)附录四不同温度时某些液体的表面张力 (46)附录五彼此相互饱和时两种液体的界面张力 (47)附录六不同温度时水的介电常数 (48)附录七722型分光光度计 (49)附录八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使用说明 (53)前言一.化学原理(Ⅱ)实验的目的化学原理(Ⅱ)实验是化学原理(Ⅱ)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四点:1.了解化学原理(Ⅱ)的研究方法,学习化学原理(Ⅱ)中的某些实验技能,培养根据所学原理设计实验、选择和使用仪器的能力;2.训练观察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3.验证化学原理(Ⅱ)主要理论的正确性,巩固和加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4.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
【Selected】油田化学实验报告.doc
油田化学实验报告目录实验一碱在原油乳化中的作用 (3)实验二絮凝剂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8)实验三钻井液钙侵及处理 (12)实验四钻井液中固相含量的测定 (17)实验五钻井液中膨润土含量的测定 (19)实验六金属的缓蚀 (21)实验七堵水剂的制备与性质 (24)实验一碱在原油乳化中的作用姓名:GGG班级:石工GG班学号:GGG同组者:GGGG实验时间:20GG.10.11一.实验目的1.观察碱与原油乳化后的现象。
2.学会用不稳定系数法确定使原油乳化的最佳碱浓度范围。
二.实验原理碱(例如NaOH)可与原油中的酸性成分(例如环烷酸)反应,生成表面活性物质。
这些表面活性物质可使原油乳化形成水包油(O/W)乳状液。
水包油乳状液的形成与稳定性对于碱驱和稠油乳化降粘是重要的,例如碱驱中乳化-携带、乳化捕集、自发乳化等机理的发生,稠油乳化降粘中原油乳化分散机理的发生都是以水包油状乳液的形成为前提条件的。
碱浓度是影响碱对原油乳化作用的重要因素。
碱浓度低时,碱与原油反应生成的活性物质少,不利于乳状液的稳定。
若碱浓度过高,一方面,碱可使原油中碳链较长的弱酸反应生成亲油的活性物质,这些亲油的活性物质可抵消亲水活性物质的作用,不利于水包油乳状液的稳定,同时,过量的碱具有盐的作用,也不利于水包油乳状液的稳定,因此,只有合适的碱浓度范围,碱才能与原油作用形成稳定的水包油乳状液。
乳状液的稳定性可用不稳定系数(USI)表示。
不稳定系数按式4-1定义:(4-1)式中USI——不稳定系数,ml;V(t)——乳化体系分出水体积与时间的变化函数;T——乳化体系静止分离的时间,min;从定义式可以看出,不稳定系数越小,乳状液的稳定性越好。
三.仪器与药品1.仪器电子天平(感量0.001g)、10ml具塞刻度试管、秒表、滴管、试管架。
2.药品氢氧化钠、原油、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取10ml具塞刻度试管7支,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的氢氧化钠溶液各5ml,分别用滴管准确加入原油5ml,塞上试管塞子,每只试管各上下震荡30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原理2 应用物理化学 实验报告 溶胶的制备与电泳+21
溶胶的制备与电泳一、实验目的1.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并掌握溶胶制备的主要方法。
2.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AgI溶胶的电动电位。
二、实验原理溶胶是溶解度极小的固体在液体中高度分散所形成的胶态体系,其颗粒直径变动在范围。
1.溶胶制备要制备出稳定的溶胶一般需满足两个条件:固体分散相的质点大小必须在胶体分度的范围内;固体分散质点在液体介质中要保持分散不聚结,为此,一般需要加稳定剂。
制备溶胶原则上有两种方法:将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此法称为分散法;使小分子或粒子聚集成胶体大小,此法称为凝聚法。
(1)分散法分散法主要有3种方式,即机械研磨、超声分散和胶溶分散。
①研磨法:常用的设备主要有胶体磨和球磨机等。
胶体磨由两片靠得很近的盘或磨刀,均由坚硬耐磨的合金或碳化硅制成。
当上下两磨盘以高速反向转动时(转速约5000-10000rpm),粗粒子就被磨细。
在机械磨中胶体研磨的效率较高,但一般只能将质点磨细到1um 左右。
②超声分散法;频率高于16000Hz 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高频率的超声波传入介质,在介质中产生相同频率的疏密交替,对分散相产生很大的撕碎力,从而达到分散效果。
此法操作简单,效率高,经常用作胶体分散及乳状液制备。
③胶溶法:胶溶法是把暂时聚集在一起的胶体粒子重新分散而成溶胶。
例如,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等的沉淀实际上是胶体质点的聚集体,由于制备时缺少稳定剂,故胶体质点聚在一起而沉淀。
此时若加入少量的电解质,胶体质点因吸附离子而带电,沉淀就会在适当的搅拌下重新分散成胶体。
有时质点聚集成沉淀是因为电解质过多,设法洗去过量的电解质也会使沉淀转化成溶胶。
利用这些方法使沉淀转化成溶胶的过程成为胶溶作用。
胶溶作用只能用于新鲜的沉淀。
若沉淀放置过久,小粒经过老化,出现粒子间的连接或变化成大的粒子,就不能利用胶溶作用来达到重新分散的目的。
(2)凝聚法主要有化学反应法及更换介质法,此法的基本原则是形成分子分散的过饱和溶液,控制条件,使形成的不溶物颗粒大小在溶胶分散度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物理化学实验思考题
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1. 在停止抽气时,若先拔掉电源插头会有什么情况出现?答:会出现真空泵油倒灌。
2.能否在加热情况下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漏气对结果有何影响?答:不能。
加热过程中温度不能恒定,气-液两相不能达到平衡,压力也不恒定。
漏气会导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体系内部压力的不稳定,气-液两相无法达到平衡,从而造成所测结果不准确。
3. 压力计读数为何在不漏气时也会时常跳动?答:因为体系未达到气-液平衡。
4.克-克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才适用?答:克-克方程的适用条件:一是液体的摩尔体积V与气体的摩尔体积Vg相比可略而不计;二是忽略温度对摩尔蒸发热△vapHm的影响,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可视其为常数。
三是气体视为理想气体。
5. 本实验所测得的摩尔气化热数据是否与温度有关?答:有关。
6.本实验主要误差来源是什么?答:装置的密闭性是否良好,水本身是否含有杂质等。
溶液表面吸附和表面张力的测定1.实验中,如果毛细管深入液面1mm会造成多大误差?答:2.实验中,为什么要尽量放慢鼓泡速度?答:若鼓泡速度过快,由于仪器反应时有一定的滞后性,会导致气泡的曲率半径达到与毛细管半径相等时,数字压力计上的示数还没显示到最大值就开始测量下一个气泡,导致测出的最大值偏小。
为了尽量测到气泡的曲率半径R与毛细管半径r 相等时的压差,所以应该放慢鼓泡速度,使气泡的曲率半径由最大逐渐减小直至毛细管半径r相等。
3.实验中,为什么要求从稀到浓逐个测定不同浓度溶液的表面张力?答:若从浓到稀,则实验仪器中的残留会增加下一次实验的溶液的浓度,从而影响测量结果;而如果从稀到浓,则影响相对较小。
如果不逐个测量,则相邻浓度相差较大;若逐个浓度测量,由于相邻浓度相差不大,每步由于稀释导致的的浓度误差可以忽略不计,实验更加精确。
4.解释c曲线的变化趋势。
答:变化趋势为:在浓度较小时,表面张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很快,后来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变化很小。
正丁醇分子的结构由极性部分(亲水性)和非极性部分(亲油性)组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普通化学实验报告
(1)加深对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盐类水解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及配制。
(2)掌握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及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条件。
二、实验原理
在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或难溶电解质的沉淀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与弱电解质或难溶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则平衡向左移动,产生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或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明显降低的现象,叫做同离子效应。
三、实验用品(仪器、药品)
?试管、药匙、氨水、醋酸铵固体、酚酞。甲基橙、碘化铅。碘化钾。
四、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
(l)在小试管中加入1?cm3??mol·dm-3?NH3水溶液和1滴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再加入少许NH4Ac晶体,振荡使其溶解,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并进行解释。
(2)自己设计一实验,验证同离子效应使HAc溶液中的H+浓度降低。
∴s=×10-4mol·dm-3
备注:该报告纳入考核,占总评成绩的10%。
(3)在试管中加入3滴PbI2饱和溶液,加入2滴?mol·dm-3?KI溶液。有黄色沉淀碘化铅生成。
六、思考:
根据PbI2的溶度积,计算(298K时):
(1)PbI2在纯水中的溶解度(mol·dm-3);
(2)PbI2在 mol·dm-3KI 溶液中的溶解度;
(3)PbI2在 mol·dm-3Pb(NO3)2溶液中的溶解度;
?(3)在试管中加入3滴PbI2饱和溶液,加入2滴?mol·dm-3?KI溶液。观察现象,解释之。
五、实验现象及结论
(l)在小试管中加入1?cm3??mol·dm-3?NH3水溶液和1滴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再加入少许NH4Ac晶体,振荡使其溶解,因同离子效应OH-浓度降低,碱性降低,红色溶液颜色变浅或褪去,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doc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名称:恒温槽调节及影响恒温槽灵敏度因素考察实验形式:在线模拟+现场实践提交形式:在线提交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年级专业层次:学习中心:提交时间:年月日1.了解恒温槽的构造及恒温原理,考察恒温槽灵敏度的影响因素,掌握恒温槽的使用方法。
2.学习使用热敏电阻及自动平衡记录仪测定温差的方法二、实验原理恒温槽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由槽体、恒温介质、加热器(或冷却器)、温度指示器、搅拌器和温度控制器等部分组成。
继电器必须和接触温度计、加热器配套使用。
接触温度计是一支可以导电的特殊温度计,又称为导电表或水银控制器,如图2所示。
它有两个电极,一个固定与底部的水银球相连,另一个可调电极是金属丝,由上部伸入毛细管内。
顶端有一磁铁,可以旋转螺旋丝杆,用以调节金属丝的高低位置,从而调节设定温度。
当温度升高时,毛细管中水银柱上升与一金属丝接触,两电极导通,使继电器线圈中电流断开,加热器停止加热; 当温度降低时,水银柱与金属丝断开,继电器线圈通过电流,使加热器线路接通,温度又回升。
如此,不断反复,使恒温槽控制在一个微小的温度区间波动,被测体系的温度也就限制在一个相应的微小区间内,从而达到恒温的目的。
恒温槽的温度控制装置属于“通”“断”类型,当加热器接通后,恒温介质温度上升,热量的传递使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柱上升。
但热量的传递需要时间,因此常出现温度传递的滞后,往往是加热器附近介质的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所以恒温槽的温度超过设定温度。
同理,降温时也会出现滞后现象。
由此可知,恒温槽控制的温度有一个波动范围,并不是控制在某一固定不变的温度。
为了考察诸因素对恒温槽灵敏度的影响,需要用热敏电阻测量恒温槽内介质温度的涨落,一般要配用不平衡电桥和自动记录仪。
影响恒温槽灵敏度的因素很多,大体有:(1)加热器功率;(2)搅拌器的转速;(3)恒温介质的流动性;(4)各部件的位置;(5)环境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原理2 应用物理化学 实验报告 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水解+21
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水解一、实验目的1.熟悉由丙烯酰胺合成聚丙烯酰胺的加聚反应。
2.熟悉聚丙烯酰胺在碱溶液中的水解反应。
二、实验原理聚丙烯酰胺可在过硫酸铵的引发下由丙烯酰胺合成:由于反应过程中无新的低分子物质产生,所以高分子的化学组成与起始单体相同,因此这一合成反应属于加聚反应。
随着加聚反应的进行,分子链增长。
当分子量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即可通过分子间的相互纠缠形成网络结构,使溶液的粘度明显增加。
聚丙烯酰胺可以在碱溶液中水解,生成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随着水解反应的进行,有氨放出并产生带负电的链节。
由于带负电的链节相互排斥,使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有较伸直的构象,因而对水的稠化能力增加。
聚丙烯酰胺在钻井和采油中有许多用途。
三、仪器与药品1.仪器恒温水浴,沸水浴,烧杯,量筒,搅拌棒,电子天平。
2.药品丙烯酰胺(化学纯),过硫酸铵(分析纯),氢氧化钠(分析纯)。
四、实验步骤1.丙烯酰胺的加聚反应(1)用台秤称取烧杯和搅拌棒的质量。
然后在烧杯中加入2g丙烯酰胺和18ml 水,配成10%的丙烯酰胺溶液。
(2)在恒温水浴中,将10%丙烯酰胺加热到80℃,然后加入15滴10%过硫酸铵溶液,引发丙烯酰胺加聚。
(3)在加聚过程中,慢慢搅拌,注意观察溶液粘度的变化。
(4)15分钟后,停止加热,产物为聚丙烯酰胺。
2.聚丙烯酰胺的的水解(1)称量制得的聚丙烯酰胺,计算要补充加多少水,可配成5%聚丙烯酰胺的溶液。
(2)在聚丙烯酰胺中加入所需补加的水,用搅拌棒搅拌,观察高分子的溶解情况。
(3)称取20g 5%聚丙烯酰胺溶液(剩下的留作比较)加入2ml 10%氢氧化钠,放入沸水浴中,升温至90℃以上进行水解。
(4)在水解过程中,慢慢搅拌,观察粘度变化,并检查氨气的放出(用湿的广泛pH试纸)。
(5)半小时后,将烧杯从沸水浴中取出,产物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6)称取产物质量,补加蒸发损失的水量,制得5%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比较水解前后5%溶液的粘度。
聚沉值的测定实验报告
聚沉值的测定实验报告
《聚沉值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聚沉值,了解样品的沉淀性能。
实验原理:聚沉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悬浮液中悬浮颗粒在一定时间内沉降的
速度。
聚沉值越大,表示颗粒的沉降速度越快,沉降性能越好。
实验方法:首先准备好需要测定的悬浮液样品,然后将样品倒入装有标尺的沉
降管中,记录下开始时刻的读数。
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悬浮液中的沉淀情况,并记录下不同时间点的读数。
最终根据读数的变化,计算出聚沉值。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测定,得出悬浮液的聚沉值为X。
根据聚沉值的大小,可
以判断出样品的沉降性能。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样品的聚沉值,从而了解了样品的沉降
性能。
这对于工业生产中的沉淀处理、悬浮液的处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测定悬浮液的聚沉值,深入了解了样品的沉降性能。
通过这一实验,我们对样品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工业生产和科研提供
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本次实验报告,我们了解了聚沉值的测定实验及其意义,以及对实验结果
的分析和总结。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样品的特性,为工业生产和科
研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
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渗流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日期:成绩:班级:石工1205 学号:姓名:教师:同组者:实验四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一.实验目的1.掌握溶胶的聚沉原理与方法;2.验证电解质聚沉的符号和价数法则;3.了解水溶性高分子对溶胶的絮凝作用。
二.实验原理1.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溶胶由于失去聚结稳定性进而失去动力稳定性的整个过程叫聚沉。
电解质可以使溶胶发生聚沉。
原因是电解质能使溶胶的§电势下降,且电解质的浓度越高§电势下降幅度越大。
当§电势下降至某一数值时,溶胶就会失去聚结稳定性,进而发生聚沉。
不同电解质对溶胶有不同的聚沉能力,常用聚沉值来表示。
聚沉值是指一定时间内,能使溶胶发生明显聚沉的电解质的最低浓度。
聚沉值越大,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能力越小。
聚沉值的大小与电解质中与溶胶所带电荷符号相反的离子的价数有关。
这种相反符号离子的价数越高,电解质的聚沉能力越大。
叔采-哈迪(SchlZe--Hardy)分别研究了电解质对不同溶胶的聚沉值,并归纳得出了聚沉离子的价数与聚沉值的关系:M+:M+2:M+3=(25~150):(0.5~2):(0.01~0.1)这个规律称为叔采-哈迪规则。
2.相互聚沉现象: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溶胶相互混合也能产生聚沉,这种现象称为相互聚沉现象。
通常认为有两种作用机理。
(1)电荷相反的两种胶粒电性中和;(2)一种溶胶是具有相反电荷溶胶的高价反离子。
3.高分子的絮凝作用:当高分子的浓度很低时,高分子主要表现为对溶胶的絮凝作用。
絮凝作用是由于高分子对溶胶胶粒的“桥联”作用产生的。
“桥联”理论认为:在高分子浓度很低时,高分子的链可以同时吸附在几个胶体粒子上,通过“架桥”的方式将几个胶粒连在一起,由于高分子链段的旋转和振动,将胶体粒子聚集在一起而产生沉降。
三.仪器和药品1.仪器722 分光光度计,100mL 锥形瓶6个,10mL 微量滴定管3支,5mL、10mL 移液管各2支,10mL 试管6支,20mL 试管4支,50mL 具塞量筒10 个,50mL、100mL 烧杯各1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无机电解质对钻井液的污染及调整实验报告
实验五无机电解质对钻井液的污染及调整(以NaCl为例)一、实验目的1、认识并掌握NaCl对钻井液污染后性能的变化规律。
2、了解NaCl对钻井液污染后性能的调整方法。
二、实验原理1、钻井液盐侵后,压缩粘土的扩散双电层,其 电位降低,水化膜变薄,粘土颗粒间形成网架结构,导致钻井液粘度、切力上升,失水增大。
当盐侵到一定程度后,粘土颗粒面-面联结,粘土分散度明显降低,使粘度、切力转而下降,失水继续增大,见图5-1。
图5-1 钻井液性能随氯化钠加量的变化曲线2、盐侵钻井液加入适量处理剂后,一是拆散较强的粘土网架结构,使钻井液处于适度絮凝状态,二是保护粘土颗粒使它保持适度尺寸,不至于结合变的过大,从而使钻井液滤失性能得到改善。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1、高速搅拌机一台;2、六速旋转粘度计一台;3、打气筒失水仪一台;4、电子天平一台;5、秒表一只;6、吸管一支;7、牛角勺两把;8、量筒两支;9、pH试纸、泥浆500ml、NaCl、降失水剂、降粘剂等。
四、实验步骤1、取泥浆400ml高搅5分钟后,测其六速粘度、滤失量、泥饼厚度和pH值。
2、各组按表5-1向步骤1完成后的泥浆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高速搅拌15分钟后测六速粘度、滤失量、泥饼厚度和pH值。
表5-1 氯化钠分组加量表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将所得数据及计算结果整理列表。
表1 本组实验记录表表2 污染实验数据班级汇总表表3 实验数据处理表举例(以加量1%NaCl时的数据为例计算):钻井液粘度:AV=0.5×φ600=0.5×21=10.5mPa·s动切力: YP=0.511×(2×φ300-φ600)=0.511×(2×17-21)=6.643 Pa (失水量为实验中的滤失量)2、绘出钻井液粘度、动切力以及失水量随NaCl加量的变化曲线,并简要解释。
图1 钻井液粘度随氯化钠加量的变化曲线氯化钠加量图2动切力随氯化钠加量的变化曲线氯化钠加量图3 失水量随CaCl2加量的变化曲线六、思考题1、有同学实验时发现,加量比氯化钠少得多的氯化钙就会对钻井液的粘度和滤失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什么?答:氯化钙中含有钙离子,钙侵会降低粘土ζ电位,从而导致粘土表面更易形成网状结构,大大增加了粘度和滤失量。
电解质聚沉的原理
电解质聚沉的原理你知道电解质聚沉不?这可是个超神奇的现象呢!咱先来说说啥是电解质聚沉。
简单来讲呢,就好像一群调皮的小家伙突然变得听话起来,乖乖地聚集在一起。
这就好比一群在操场上乱跑的孩子,听到了集合的哨声,赶紧跑过来站成整齐的队伍。
电解质聚沉的原理呢,其实挺复杂,但咱可以打个比方来理解。
想象一下,有一个大池塘,里面飘着好多小颗粒,就像无数的小气球在水里游来游去。
这时候,往池塘里倒进去一些特殊的“魔法药水”,也就是电解质。
这些电解质就像一群有魔力的小精灵,它们一出现,那些小颗粒就开始慢慢地靠近彼此,最后聚集成一团。
这神奇不?为啥会这样呢?这是因为电解质里的离子起了大作用。
这些离子就像是一个个小磁铁,而那些小颗粒呢,也带有一点点微弱的电性。
当电解质进入后,离子们就会吸引着小颗粒,让它们不再到处乱跑,而是聚集在一起。
这就好像两个好朋友,一见面就被彼此吸引,紧紧地靠在一起。
再想想看,如果没有电解质,那些小颗粒就会一直自由自在地飘着,就像没人管的孩子一样。
但是一旦有了电解质,它们就不得不“听话”,乖乖地聚沉下来。
这就好比在一个混乱的班级里,来了一位严厉的老师,同学们立刻就安静下来,坐得整整齐齐。
电解质聚沉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用处呢!比如说在污水处理中,就可以利用电解质聚沉的原理,把污水里的杂质颗粒聚集起来,然后更容易地把它们去除掉。
这就像一个清洁工,把乱七八糟的地方打扫得干干净净。
在制作豆腐的时候,也会用到电解质聚沉。
卤水就是一种电解质,它能让豆浆里的蛋白质聚沉,变成白白嫩嫩的豆腐。
这多神奇啊!就好像一个魔法师,把普通的豆浆变成了美味的豆腐。
还有啊,在一些工业生产中,电解质聚沉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各种物质,让我们得到更纯净的产品。
这就像一个挑剔的工匠,把粗糙的材料变成精美的工艺品。
电解质聚沉是一个非常有趣又有用的现象。
它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电解质聚沉就像一个隐藏的魔法,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利用。
物化沉降实验报告范文
物化沉降实验报告范文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研究物化沉降现象,并探究影响物化沉降的因素。
实验原理物化沉降是指物质在溶液中由于物理和化学反应引起的颗粒聚集和沉降现象。
物化沉降过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聚结和沉降。
其中,聚结是指溶液中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引起的颗粒聚集,而沉降是指形成的颗粒结构下沉到溶液底部的过程。
物化沉降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颗粒大小、浓度、温度等。
较大的颗粒聚结速度快,沉降速度快;较高的浓度也会加快物化沉降过程,因为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而较高的温度能够增加溶液的流动性,从而促进颗粒的聚集和沉降。
实验材料本次实验使用的实验材料包括:- 实验药品:氧化铁溶液- 试剂:水- 实验设备:烧杯、搅拌棒、温度计、计时器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烧杯清洗干净,确保无异物附着。
2. 准备溶液: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确定为基溶液。
然后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铁溶液,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
3. 搅拌:使用搅拌棒在溶液中搅拌一段时间,确保氧化铁颗粒均匀分散在溶液中。
4. 观察变化:开始计时,观察溶液中的物化沉降现象,并记录下沉降速度的变化。
5. 改变影响因素:分别改变溶液中的颗粒大小、浓度、温度等因素,并记录下不同条件下的沉降速度。
实验结果经过一系列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浓度(g/L)温度()颗粒大小(μm)沉降时间(s)-10 25 10 2010 25 20 3010 30 10 1520 25 10 1520 30 10 10由上表可知,相同浓度下,颗粒大小越大,沉降时间越短。
相同颗粒大小下,浓度越大,沉降时间越短。
相同颗粒大小和浓度下,温度越高,沉降时间越短。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颗粒大小影响物化沉降速度,颗粒越大,沉降时间越短;2. 浓度影响物化沉降速度,浓度越大,沉降时间越短;3. 温度影响物化沉降速度,温度越高,沉降时间越短。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比如搅拌时间和溶液pH值等,但由于时间和条件限制,无法详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溶胶的聚沉原理与方法;
2.验证电解质聚沉的符号和价数法则;
3.了解水溶性高分子对溶胶的絮凝作用。
二、实验原理
1.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溶胶由于失去聚结稳定性进而失去动力稳定性的整个过程叫聚沉。
电解质可以使溶胶发生聚沉。
原因是电解质能使溶胶的§电势下降,且电解质的浓度越高§电势下降幅度越大。
当§电势下降至某一数值时,溶胶就会失去聚结稳定性,进而发生聚沉。
不同电解质对溶胶有不同的聚沉能力,常用聚沉值来表示。
聚沉值是指一定时间内,能使溶胶发生明显聚沉的电解质的最低浓度。
聚沉值越大,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能力越小。
聚沉值的大小与电解质中与溶胶所带电荷符号相反的离子的价数有关。
这种相反符号离子的价数越高,电解质的聚沉能力越大。
叔采-哈迪(SchlZe--Hardy)分别研究了电解质对不同溶胶的聚沉值,并归纳得出了聚沉离子的价数与聚沉值的关系:
M+:M2+:M3+=(25~150):(0.5~2):(0.01~0.1)
这个规律称为叔采-哈迪规则。
2.相互聚沉现象
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溶胶相互混合也能产生聚沉,这种现象称为相互聚沉现象。
通常认为有两种作用机理。
(1)电荷相反的两种胶粒电性中和;
(2)一种溶胶是具有相反电荷溶胶的高价反离子。
3.高分子的絮凝作用
当高分子的浓度很低时,高分子主要表现为对溶胶的絮凝作用。
絮凝作用是由于高分子对溶胶胶粒的“桥联”作用产生的。
“桥联”理论认为:在高分子浓度很低时,高分子的链可以同时吸附在几个胶体粒子上,通过“架桥”的方式将几个胶粒连在一起,由于高分子链段的旋转和振动,将胶体粒子聚集在一起而产生
沉降。
三、仪器与药品
1.仪器
722分光光度计,20mL具塞试管6支,100mL锥形瓶3个,50mL具塞量筒3个,10mL移液管一只,胶头滴管,吸耳球,秒表等。
2.药品
0.01mol/L KCL,0.001mol/L K2SO4,0.001mol/L K3(COO)3C3H4OH,0.025%部分水解聚丙烯氨溶液,Fe(OH)3 溶胶,粘土溶胶。
四、实验步骤
1.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
(1)依次用移液管移取Fe(OH)3溶胶10毫升,分别加到在3个清洁、干燥的100ml锥形瓶内。
注意,移液管将液体移入锥形瓶中时,使其出口尖端接触器壁,锥形瓶倾斜45度,而使移液管直立,然后放松食指,使溶液自由地顺壁流下,待溶液停止流出后,移液管在壁上旋转15-30秒,此时移液管尖端仍残留一滴液体,残留液体不可吹出。
(2)用胶头滴管向第一个锥形瓶中滴加0.01mol/L硫酸钾溶液,每加入一滴要充分振荡,至少一分钟内溶胶不会出现浑浊才可以加入第二滴电解质溶液,当溶液和氢氧化铁溶胶相比颜色变浅,记下刚刚产生浑浊时电解质的滴数,按每毫升20滴计算聚沉值。
(3)按照上述操作方法,分别向另外两个盛有氢氧化铁溶胶的锥形瓶中滴加柠檬酸钾溶液和氯化钾溶液,记录刚刚产生浑浊时的电解质滴数。
2.粘土溶胶和氢氧化铁溶胶的相互聚沉作用
(1)取6只20ml具塞试管,在第一支试管中滴加2滴(即0.lml)氢氧化铁溶胶,然后摇晃电性中和粘土溶胶使之均匀,用胶头滴管向具塞试管中加入摇晃均匀的粘土溶胶,使两种溶胶的总体积为6ml。
最后,将配好溶液的具塞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分别向其余5只具塞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铁溶胶0.5、1.0、3.0、5.0、5.5m1;和电性中和粘土溶胶5.5、5.0、3.0、1.0、0.5ml。
注意,在向这5个具塞试管中滴加溶胶时,先加入量多的溶胶,然后再加入量少的溶胶,最后,使具塞试管中溶
胶总体积为6.0ml。
(3)将配好溶胶的6只具塞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然后,两手拿起试管,同时上下摇晃10次后,放在试管架上静置。
启动秒表,10min 观察溶胶体系的聚沉量、分层快慢及体积变化规律。
3.高分子的絮凝作用
(1)将高分子絮凝粘土溶胶摇晃均匀,然后,取3个50ml具塞量筒,分别倒入30ml高分子絮凝粘土溶胶。
向三个具塞量筒中分别加入分子量为2×106,质量分数为0.02%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2滴、10滴、40滴,盖上瓶后,同时将三只具塞量筒来回摇晃10次,摇晃结束后,静置2分钟,观察三个具塞量筒中溶液的絮凝现象。
(2)将胶头滴管胶头中的空气排出,然后用胶头滴管在沉淀液面下2cm处取5ml溶液,滴加到比色皿中。
将比色皿加满溶液后,用擦镜纸将比色皿四周擦拭干净。
(3)将比色皿放到722分光光度计里面第二格中(第1格中放置盛有蒸馏水的比色皿),轻轻合上仪器盖,按100%T这个按钮,当仪器示数变为100.0以后,将拉杆向外拉动两次,记下此时的读数。
然后,将拉杆向里推动两次打开盖子,取出比色皿。
(4)将液体倒掉,把比色皿洗干净放回原处。
本实验中所加HPAM的体积是不固定的,仅供参考。
因为高分子的最佳絮凝浓度,随所用HPAM的分子量、水解度及溶胶浓度和制备条件而变化。
所以HPAM 的加量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变动。
五、结果处理
1.详细观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记录这些现象数据,把数据填入有关的表格中
表1 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随阴离子的电荷增加,其浓度逐渐降低。
表2 Fe(OH)3与粘土溶胶的聚沉值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当不同电性的溶胶所用量越接近,其所聚沉的时间越短。
分清体积更大,聚沉越明显。
表3 HPAM 对粘土溶胶的絮凝作用
通过表3可以看出,随着HPAM 加入量的增加,絮凝作用的速度越快。
颗粒越大,分层越明显。
2.根据实验结果判断Fe(OH)3溶胶和粘土溶胶的带电性
(1)计算在Fe(OH)3溶胶中各电解质的加入量,并计算其浓度,将结果记录于表4
表4 加入电解质的聚沉值
(2)聚沉值计算:
226/20
()0.23/1026/20C KCl mol L ⨯=
=+
240.018/20
()0.000385/108/20
C K SO mol L ⨯==+
33340.0014/20
(())0.0000196/104/20
C K COO C H OH mol L ⨯==+
据以上所测聚沉值可知,阴离子比值几近符合叔采—哈迪规则,则: Fe(OH)3溶胶所带电性为正电,那么粘土溶胶所带电性为负电 3.比较各电解质的聚沉值,验证叔采——哈迪规则 由第2问所得表4,可得各阴离子的比值为:
-2-3-4334()()()=11734.6919.64:1C Cl C SO C COO C H OH ::():其比值基本符合叔
采—哈迪规则,即M +:M 2+:M 3+=(25~150):(0.5~2):(0.01~0.1)。
但是
-2-4()()C Cl C SO :的结果却稍有偏离,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所用K 2SO 4的浓度比标
定值偏大,亦或KCl 浓度值偏小所致。
六、思考题
1.为什么Fe(OH)3溶胶必须透析后才能作絮凝实验?
通过透析,可以滤掉Fe(OH)3溶胶中的电解质,只保留Fe(OH)3溶胶。
如果不进行渗析,那么所得的溶胶中将含有电解质,导致所计算的聚沉值不准确,将不能真实反映实验结果,不能验证叔采—哈迪规则。
2.不同的电解质对同一溶胶的聚沉值是否一样?为什么? 不一样。
不同电解质中电荷多少不同,而对于不同电荷的电解质,其对同一溶胶的聚沉作用不同。
电解质所带电荷越多,其聚沉能力越强,聚沉值越小;反正,其聚沉能力弱,聚沉值大。
因此不同电解质对同一溶胶的聚沉值不完全相同。
3.当高分子在溶胶的浓度较高时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将导致絮凝现象不明显。
因为随着高分子浓度的增加,其对胶粒的包裹程度变大,高分子的桥联作用作用不明显,使胶粒间吸引力变小,导致胶粒间无法通过进行絮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