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强盛的隋唐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定都长安。
他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朝消灭江南的陈朝,统一了南北方。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个世纪的分裂局面,为后来唐朝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繁荣——“开皇之治”:人物隋文帝措施隋文帝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将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表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史称“开皇之治”2.科举制的创立(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出身门第,普遍士人虽有真才实学却常入仕无门。
(2)创立: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②隋炀帝:增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3)含义: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和差额选拔人才的制度。
(4)影响:①它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通过比较公平的考试,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②使普通士人有机会凭才能入仕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士人读书的风气更加盛行,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各地在文化上和心理上的认同。
3.大运河的开凿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统治开通605-610年,隋炀帝征发数百万劳力,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作用①积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消极:致使劳役征发过急过重,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4.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害,隋朝名存实亡。
5.问题探究:隋朝与秦朝一样,都是“二世而亡”,那么它们灭亡的原因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这两个短命的政权又起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呢?(1)原因:相同原因:秦、隋两朝都实行了暴政,秦、隋两朝都因暴政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走向灭亡。
七下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下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社会的进化和封建制度的产生1.社会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封建制度的定义:封建制度是指君主专制下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由封建地主阶级建立并维持的社会制度。
3.封建制度的特点:地主阶级的统治、农奴制度、封建家族制度、以土地、官职和军队为基础的封建等级结构。
二、夏朝的建立和社会结构1.夏朝的建立:夏禹组织各部落共同抵抗水患,击败鬼方,建立夏朝。
2.夏朝的社会结构:分为君、贵族、庶民和奴隶四个等级。
君权至上,贵族享有特权,庶民和奴隶被剥夺自由。
三、商朝的兴起和政治制度1.商朝的兴起:盘庚迁都,建立商朝。
2.商朝的政治制度:分为国君、上卿、下卿、士、庶民五个等级。
四、周朝的建立和封建制度1.西周的建立:周文王推翻暴君殷商纣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2.周朝的政治制度:周天子以世袭制统治,设立诸侯国;封建制度中的"天子-诸侯-卿-士-庶民"五级等级制度。
五、封建制度的优点和问题1.封建制度的优点: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稳定,保障了各阶级的利益。
2.封建制度的问题: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压迫,农民处于生活困境;各诸侯国之间频繁战争,破坏了社会稳定。
六、奴隶制度与农奴制度1.奴隶制度:奴隶是贵族或者国家的财产,无自由权利,用于生产和劳动。
2.农奴制度:农奴是乡村土地的所有者,受地主剥削压迫,劳动条件较为恶劣。
七、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1.农业经济:以粮食、农作物种植为主,社会经济的主要支柱。
2.手工业经济:以手工业为主,冶铁、制陶、制衣等手工业逐渐发展。
八、农业劳动和手工业劳动1.农业劳动:农民以种植和耕作为主要劳动方式,通过农业生产维持生计。
2.手工业劳动:手工业工人以手工制作和加工为主要劳动方式,通过商品生产获取收入。
以上是七下历史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详细了解以上内容有助于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封建制度的特点和问题。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历史对于七年级的你来说是一个新的科目,你理解那些知识点了吗?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繁盛一时,二世而亡)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部将在扬州杀死。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隋文帝在位时期,历史称为“开皇之治”1、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
2、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人口大幅增长。
3、粮食、布匹储备充足。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意义、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四.问题探究1.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答: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几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答:大运河的开凿既有它的积极作用,①沟通了南北交通。
②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
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消极作用:由于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隋朝大运河地图识别: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
4.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七年历史下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归纳1、隋朝建立于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589年统一全国。
2、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隔阂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
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3、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四段河道自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意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方的经济交流。
4、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建立者: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5、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措施①注意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
②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端③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想要巩固统治就必须让百姓能生存下去这个实质性的问题。
他之所以能认识这点是吸取隋亡的教训。
6、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7、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地方吏治(3)提倡节俭8、唐朝经济的繁荣农业上: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改进了农业工具:曲辕犁(用于耕地)、筒车(用于灌溉)手工业上:丝织技术高超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商业上:著名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七年级下册历史总结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总结知识点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封建制度和帝制两种不同的演变过程。
先是封建制度,然后是由宗法制度过度到三纲五常制度。
从商代开始出现封建制度,西周在封建制度上进一步发展。
由周公旦重修周礼,确定宗法制度后出现了三纲五常制度。
2. 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中国的封建王朝在七年级历史课本中有所呈现,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兴衰,如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同时,也要学习这些朝代的特点和代表性人物。
第二章世界文明古国的兴起1. 埃及文明埃及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河流、农业、宗教、金字塔等方面的知识。
2. 希腊文明希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希腊文明的兴起对世界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希腊文明的过程中,需要对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城邦、奴隶制度、战争、建筑技术、哲学、戏剧、奥运会等方面有所了解。
第三章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学生需了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宗法制度、三纲五常制度、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农民起义等。
2. 封建社会的经济生活学生需要了解封建社会的经济生活,包括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兴起、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等方面的知识。
第四章近代中国的变局1. 近代中国的动荡七年级历史下册要求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动荡。
从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清朝的衰落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等方面都是需要了解的内容。
2. 近代中国的外部侵略和国内割据近代中国受外部侵略的同时,还面临了国内割据的问题。
了解近代中国的外部侵略和国内割据对于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情况至关重要。
第五章世界民主史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生需要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并且了解工农联盟。
2. 世界各国的民主和专制转变历程学生需要了解世界各国民主和专制转变的历程,包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民主和专制转变过程。
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汇总
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汇总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统一的时间、意义?时间:581年 人物:杨坚(隋文帝) 都城:长安 统一时间:589年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隋文帝的统治内容,意义?经济: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政治: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数量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3、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人物、概况、评价?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人物:隋炀帝概况: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二千七百多千米;三点:中心洛阳、北端涿郡、南端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hán)沟、江南河;五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评价:①(积极)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②(消极)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4、科举制创立的时间、标志、影响(①②③④)?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影响:①政治上: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教育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文化上: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5、隋朝灭亡的时间、原因?618年;灭亡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唐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618年 唐高祖李渊 长安2、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名臣有哪些?治国效果?①用人上:虚心纳谏、广纳贤才。
名臣:魏征——“镜子”, 房玄龄、 杜如晦(房谋杜断)②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政绩。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复习
(1)填一填:材料一中概述了唐太宗统治时的政治经济状况,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贞__观__之__治_____”。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 意图何在? 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意图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来维护统治 阶级的利益。
识图并回答问题
⑴ 图中向西和向东行 的路线分别反映哪两位 历史人物的事迹?两位 人物为唐朝作出的共同 的贡献是什么?他们具 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值得 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发展
学习精神: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都有一 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⑵ B路线要经过历史上著名的什么道路?此路大约在我国 哪一朝代开辟的? 丝绸之路 汉朝
和亲:唐太宗 时,文成公主与 松赞干布 成亲。
民族 与吐蕃
唐中宗 时,金城公主与 尺带珠丹 成亲。
关系 交往 会盟:821年唐蕃会盟并立碑:“患难相恤,暴
掠不作”。
遣唐使:日本派到 唐朝 的使团。200年间先后13 次
。将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科技文化带回日本;推动了
日本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发展。
繁荣:完善科举制度。
逐渐强盛
跟踪练习
1、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
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D
)
A、任用魏征等贤臣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创立科举制
2、如果我们排演关于唐太宗的历B史短剧,下列语句不
能作为唐太宗本人台词的是(
)
A“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1.1 原始社会1.1.1 元谋人和北京人- 生活地点:云南元谋、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生活时代:距今约170万年前、距今约70万—20万年- 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学会用火、采集和狩猎1.1.2 山顶洞人- 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生活时代:距今约3万年- 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磨制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和捕鱼、懂得爱美和死后埋葬1.2 部落联盟1.2.1 炎帝与黄帝- 炎帝与黄帝的关系: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曾进行阪泉之野之战,后来炎帝族战败,归顺黄帝族,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 华夏族的形成:炎黄战败蚩尤后,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1.2.2 尧舜禹的传说- 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 传说中的禅让:尧将部落首领位置让于德才兼备的舜,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部落首领的位置让于治水有功的大禹。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2.1 夏商西周2.1.1 夏朝-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禹- 都城:阳城2.1.2 商朝-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汤- 都城:亳2.1.3 西周- 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周武王- 都城:镐京- 制度:分封制2.2 春秋战国2.2.1 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2.2.2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2.2.3 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 内容:确立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废除旧贵族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 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第三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3.1 秦汉3.1.1 秦朝- 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 建立者:嬴政- 都城:咸阳- 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3.1.2 汉朝- 西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清单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清单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统一1.隋朝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的统一(1)时间: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强盛的隋朝(1)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力,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
“三点”: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
“四段”:由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由北向南依次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3.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过程:隋文帝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三征辽东),社会矛盾激化。
2.隋末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山东地区。
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3.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历史七年级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1.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元谋人: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北京人:-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生产生活: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生活年代:距今约3万年。
-体质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生产生活: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有爱美意识,过着氏族生活。
2.原始农耕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生活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
-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
-主要农作物:粟。
-饲养家畜:猪、狗等。
-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河姆渡人的生活:-生活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
-生活年代:距今约7000年。
-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
-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
-主要农作物:水稻。
-饲养家畜:猪、狗、水牛等。
-生活用具:陶器、玉器、乐器等。
3.远古的传说-炎黄联盟:阪泉之战后,黄帝打败炎帝,炎黄部落结成联盟。
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
-尧舜禹的禅让:-禅让制: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成功。
二、重要概念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①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②隋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统一。
③统一的原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而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④隋文帝的统治:被称为“开皇之治”,表现为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⑤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 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①创立: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②积极影响: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了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推动了教育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
3. 隋朝的灭亡:
①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②时间:618年。
历史七下1-3单元重要知识点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繁荣和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问题:1.隋唐时代特征?繁荣和开放。
2.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哪位皇帝主持开凿的?隋炀帝。
3.隋朝大运河以什么为中心?洛阳。
北至?涿郡(今北京)。
南至?余杭(今杭州)。
从北往南四段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隋朝大运河的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开通的意义?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科举制诞生于哪个朝代?隋朝。
最早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的是哪位皇帝?隋文帝。
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6.科举制完善于哪个朝代?唐朝。
哪三位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完善了科举制?唐太宗: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武则天:开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7.唐太宗时期的采取的民族政策是?开明。
吐蕃人是哪个民族的祖先?藏族。
用一句话形容唐和吐蕃的关系?“和同为一家”8.举出唐与吐蕃关系密切的两个事例?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9.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最主要原因是?唐朝经济文化发达,对外国有强大的吸引力。
举出唐朝向外传播唐朝文化和向外学习先进文化的两个事例?向外传播: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先进的文化;向外学习:玄奘西行到天竺学习佛学。
遣唐使是哪个国家派来向唐朝学习的?日本。
10.去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的是谁?鉴真。
时间是?唐玄宗时期。
11.去天竺学习佛教文化的是?玄奘。
时间是?贞观年间。
(唐太宗时期)。
回国以亲身见闻写成的作品是?《大唐西域记》12.隋唐时期发明的印刷技术是?雕版印刷品。
代表作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13.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唐朝。
被称为诗仙的是?李白。
被称为诗圣的是?杜甫。
诗圣的诗又被称为什么?诗史。
谁的诗直白如画,通俗易懂?白居易。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宋元时期)问题: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并标出最重要的原因)①社会秩序安定;②自然条件优越;③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的繁荣与启蒙一、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部落联盟,商汤铲除夏朝之后建立了商朝。
商朝:商朝是中国史上第一个有确凿史料记载的朝代,商朝的社会制度主要是大夫与王结合的军事封建主义社会。
周朝:周朝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朝代,它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形式,实行了一个大一统的政权。
周朝以分封制度加强皇权。
二、中华文明的开端1.黄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中国的母亲河 - 黄河,流经8个省区。
国内干流主要沿陕西渭北平原进入黄土高原,并流经内蒙古自治区,半干旱地区。
2.黄河流域的发展: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在黄河流域,中国形成了以早期的农耕、城市和国家为标志的华夏文明。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1.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时期之一,以地区战争而著名。
战国时期,中国各国争夺霸权,封建制度日益加强,孔子、老子、孙子等众多思想家达到了巅峰。
2.春秋战国时期的状态: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在由分封制向等级制度的过渡时期,东周王朝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四、秦朝的建立1.秦国的迅速发展:秦始皇嬴政在位期间迅速统一了全国,被称为“嬴政统一中国”,实现了“封国变郡县”、“接壤变界河”、“量兵变质”的重大改革。
2.‘’ 嬴政的政治制度改革以及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秦国从一个小国发展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最终完成了中央集权的目的。
第二章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一、周朝的农业生产1.农耕业生产的基本状况:周朝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系统之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核心工具是犁、耙、镢。
2.农业技术的发展:周代的农具有了很大的进步,耕地和灌溉技术也得到了大规模应用。
周朝的农业生产水平非常高,足以支撑周朝统治的稳定。
二、商朝的商业贸易1.商朝的贸易货币:商朝在贸易中主要使用金、铜、铁、布料等为货币,交易的商品主要是日常用品和奢侈品。
2.商朝的贸易网络:商朝对外贸易范围较广,商贸活动分布在华中、华南地区,并且由于货物的交换收益,商贸贸易收益预期较高三、秦汉的手工业发展1.手工业的基本情况:秦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服装制造业和冶铁业是其中一个显著特征。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古代我国的原始社会1. 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1. 采集、狩猎、渔猎、简单的农业生产2. 社会分工的形成2. 原始社会的居住和生活1. 居住在洞穴、树林、山洼中2. 使用石器、木器3. 原始社会的家长制和部落制4. 《尚书》中记载的对原始社会的描述「十年炙,乃肉;汤在旨,其父受命,其年可迁。
」5. 资料的发现、考古学等帮助我们了解原始社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古代我国的原始社会开始,着重分析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居住和生活方式、家长制和部落制以及《尚书》中的描述,探讨古代我国社会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对今天社会的影响。
1. 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古代我国的原始社会以采集、狩猎、渔猎和简单的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生产活动。
这些生产活动在当时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形成,为后来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原始社会的居住和生活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居住在洞穴、树林、山洼中,使用石器、木器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这种居住和生活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生活状态,也为后来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3. 原始社会的家长制和部落制家长制和部落制是古代我国原始社会的一大特点。
家长制体现了家族的尊重和权威,部落制则促进了部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这两种制度的存在和发展,为古代我国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也影响了后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4. 《尚书》中记载的对原始社会的描述《尚书》中对原始社会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通过对这些描述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我国原始社会的特点和特征,也可以为今天社会的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总结回顾古代我国的原始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起点,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后来社会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居住和生活方式、家长制和部落制以及《尚书》中的描述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古代我国社会的起源和演变,也可以为今天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 历史 下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和开放的年代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时知识梳理:(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隋炀帝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长达2700多千米的大运河。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五大水系)(4)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科举制的建立:①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场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4.隋朝的灭亡(1)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暴政体现为: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②隋炀帝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教材问题解答: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教材P5“课后活动”)参考答案:(1)打破了世家大族把持仕途的状况,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势力。
(2)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有机会通过考试参政,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3)把读书、考试、选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4)把选オ和任官的权力从地方豪强收归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开放性设问:1、大运河的开凿是好事还是坏事?参考答案:我们要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
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即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也有消极的一面,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2、大运河在今天仍有很重要的价值,我们该如何保护它?参考答案: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保护好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维护沿河名胜古迹,防止建设性破坏。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元朝的统一:1.元朝的建立: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元朝的统一: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灭亡。
1279年,元军消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统一。
二、行省制度:元朝疆域辽阔,为有效管理国家,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中央派官管辖。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明朝的建立:1.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都城。
四、靖难之役:1.明太祖死后,传位给建文帝。
建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夺藩王的权力。
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动叛乱,史称“靖难之役”。
2.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自立为帝,即明成祖。
五、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时间:1405-1433年。
2.郑和下西洋的次数:七次。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厚往薄来的政策,招徕海外的异国君主到中国朝贡贸易。
4.郑和下西洋的影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六、明朝的灭亡:1.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国力逐渐衰落。
2.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
随后清军入关,攻占北京。
以上仅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的部分知识点,具体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
七下历史提纲知识点总结
七下历史提纲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世界的探索与发现1.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2. 郑和下西洋3. 大航海时代对世界的影响4.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5. 世界的多元一体性第二单元: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1. 文艺复兴的概念与基本内容2. 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的兴起3.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4. 文艺复兴的影响5. 科学革命的背景和基本内容6. 科学革命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第三单元:封建王国的兴起和发展1. 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2. 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3. 日本的封建社会4. 西欧的封建社会5. 封建王国的兴起和发展的影响第四单元:遭受外族侵袭的中国1. 波斯帝国与大秦帝国的崛起2. 元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状况3. 元代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4. 忽必烈与元代对汉文化的掠夺与吸收5. 蒙古族与汉族的融合第五单元: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更替1. 中国封建王朝更替的历史规律2.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3. 隋唐时期的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4. 宋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状况5.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状况第六单元:阳明心学与朱元璋的治国理政1. 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2. 朱元璋的出身和农民起义3. 朱元璋的建国功绩4. 朱元璋的政治思想和具体措施5. 朱元璋的著作和教育事业第七单元:西域文化的影响1. 丝绸之路的由来和作用2.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互鉴3. 文献学在我国的发展4.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作用5. 土木之变发生前后的政治局势第八单元:宋代中国的政治变革1. 宋代中国的政治变革的内容2. 宋代中国的政治变革的历史意义3. 文化变革的内容4. 文化变革的历史意义5. 经济变革的内容6. 经济变革的历史意义第九单元:明代中国的社会变革1. 清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 清代中国的政权构造3. 清代中国的政治变革4. 清代中国的经济发展5. 清代中国的文化变革第十单元:文明的交流与互鉴1. 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的基本规律2. 中国古代文明的对外传播3. 中国古代文明的对外影响4. 中国古代文明的对外影响的历史地位5. 中国古代文明的对外影响的现实意义第十一单元:中国文化的辉煌成就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2. 中国古代的医药文化成就3. 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4. 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5.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成就以上是七年级下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总字数超过6000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各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古代人类的进化与迁移
- 人类起源与进化
- 大禹治水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聚居地
- 古代人类的迁移与交流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国家和社会
- 社会的演变与国家的形成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职业统治者
- 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特点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 古代造纸术和丝绸之路
- 古代铁器、蔬菜以及封建文化的演变
- 古代科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四单元:古代中国的近邻
- 中华文化的东传与文化接触
-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 中外交通与文化交流
第五单元:唐宋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变化
- 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时期:唐宋时期
- 心理学与教育学在唐宋时期的发展
- 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发明与运用
第六单元:世界上的科技与文化
- 文化与科技的多元化
- 世界各地文化的差异与联系
- 世界上重要科技的起源与影响
第七单元:世界历史上的朝代更迭
- 世界历史上的朝代更迭与政治格局演变
- 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的历史变迁
- 不同地区历史发展的联系与特点
第八单元:世界历史上的变革与进步
- 世界历史上的变革与进步
- 工业化与科技革命
- 世界历史的演进与全球化趋势
第九单元:中国现代史的重大事件
-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发展
- 国共内战与新中国的建立
-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第十单元: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 世界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发展
- 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的影响
- 当代世界格局的变化与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下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课隋的统一与灭亡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
隋朝,被称为隋文帝;
⑵统一:589年,隋文帝灭
掉陈朝,统一全国。
2.隋朝大运河:
⑴时间:605年起,隋炀帝
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⑵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
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⑶概况:①三点:以洛阳为
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②四段:由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③五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⑷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⑸影响 | 作用: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科举制
⑴创立:①隋文帝时,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⑵作用: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2)推动教育发展。
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4. 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推行暴政,618年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
定都长安。
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⑴名臣:敢于直言的魏征(镜子)、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房
谋杜断)
⑵措施:用人上:虚心纳谏,广纳贤才
政治上: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制定法律,减省刑法
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3)贡献|措施的作用: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3.女皇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⑴统治措施:①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②创立殿试制度。
③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
生产。
⑵作用: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⑴重用贤能:姚崇、宋璟
⑵措施:①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文化: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贡献:他统治的前期开创“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第3课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的表现
经济繁
荣
农业
先进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
手工业闻名中外的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商业长安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民族关
系友好
1、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期)):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促进吐蕃经济
发展,增进汉藏友好关系。
2、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尊为“天可汗”。
社会风
气开放
社会风气开放,社会充满活力,兼容并蓄,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多彩的
文学艺
术成就
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史-杜甫的诗、白居易
书法
颜真卿(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欧阳询
绘画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第4课唐朝中外文化交流
唐代对外关系友好史实
遣唐使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他们把唐朝先进的
文化传向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鉴真东渡六次东渡日本,到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建立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唐
太宗时期)
著有《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贡献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唐玄宗后期的一场叛乱)
⑴背景|原因:①唐玄宗后期,朝政日益腐败(根本原因)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③
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和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⑵时间:755年——763年,领导人:安禄山、史思明
(3)影响: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③使唐朝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2、黄巢起义
⑴原因: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局面,连年灾荒。
⑵结果:被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907年,朱温灭
唐建立后梁,我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3、五代十国:
⑴北方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
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⑵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3)影响: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总结
1.隋唐时期的特征:繁荣与开放
隋朝繁荣的史实:1)统一天下;2)经济繁荣;3)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2.唐朝繁荣与开放的史实:
1)经济繁荣的史实:①农业发达:改进曲辕犁、发明筒车②手工业发达: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珍品。
商业:长安是国际大都市。
2)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友好的史实):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3)开放的社会风气
4)文化发达的史实:①诗歌: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②书法:颜真卿和欧阳询
③绘画:阎立本和吴道子
5)对外友好活跃的史实: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6)治世、盛世局面: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