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景观设计与道教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性景观设计与道教文化

摘要:从整个设计历史的发展来看,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讲求文脉、历史、地域、差异、象征的后现代思潮风起云涌,千篇一律的国际主义设计因其欠缺人情味被大家所放弃。地域性作为一种设计的人文关怀成为当今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要求既是地理条件的制约,也是人文文化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道教思想更加符合现有的景观设计理念,它完全可以借助于具体的景观设计体现出其思想的真髓,在环境保护实践工作中发挥其作。

关键词:地域性;地域性景观设计;道教文化

1地域性景观设计

1.1 地域性

地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也叫区域。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一般具有区域性,人文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地域性是一个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环境、人文传统、社会经济等要素的总称。地域性并不是说多样性,准确的说,地域性体现在每一个区域内,它包括这个区域的自然环境、文化、风俗、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物质载体等各种因素的相关类似性。地域性本身并不代表着差异性,是由于地域本身之间的差异才造成了地域性之间的差异,即地域的个性。

1.2 地域性的景观设计

地域性景观设计是研究景观设计在自我更新和持续发展过程中地域性特征的延续性,它的既满足了现代生活中的一些显见的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又把设计对象的重点放在包括人和社会关系在内的空间环境上,并通过把握和运用以往景观设计过程中所忽视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准则,力图创造一个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理想人居环境。

1.3 当前地域性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我国地大物博,地域跨度很大,东西南北,无论是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还是人文景观差异都很大。

但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千篇一律的景观建设。这里面的原因有下面几种:首先,在景观设计项目中存在盲目模仿甚至抄袭国外方案,而忽视了

设计过程中地理条件、人文要素、审美需求等方面的制约。同时也存在着另一种极端的现象,为了强调“民族文化”、“地域主义”而盲目追求民族形式和复古潮流。强调本土化,并不是意味着就是复原传统建筑,也不是为了追求建筑元素或组成形式的再现,而是挖掘本土文化中最深刻、最本元的东西,而文化精髓与文化内涵的再现。继承不是守旧,再现不是复原。

2中国的道教文化

道教是我国自创的一种宗教,大约出现于公元二世纪前后的东汉时期,延绵至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它初创于四川,后来逐渐流行于全国各地。唐代以后,道教还远渡重洋,流传于朝鲜、日本、越南和东南亚一带,道教典籍也远播欧美,引起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关注。

3地域性景观设计与道教文化的关系

地域性作为一种设计的人文关怀成为当今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要求既是地理条件的制约,也是人文文化的要求。道教的发生、发展与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交织在一起,在政治、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面曾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中国道教史,对于研究我国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深具重要意义。而中国道教文化所提倡的思想主张与目前我们强调的地域性景观设计的观点却是不谋而合的,将二者分析比较,既可以深入理解道教文化的思想精髓,同时又可以为地域性的景观设计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支持,丰富其文化内涵。

3.1 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理念

在地域性景观的设计中,自然景观的利用是构成设计特色的重要因素,构成空间的设计可以模拟,但一定地域的自然景观则是难以模仿的。为此,地域性景观的设计珍惜上天赋予的自然特征并加以充分利用和组织,在设计特色形成过程中坚持人与自然关系观,将自然当作像人一样的伙伴来尊重其应有的价值和权利,而不是只承认自然仅拥有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目的的工具性价值。地域性景观设计具体做法包括重视对设计地段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增强适用技术的公众意识,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材料,并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推动新的景观形式的产生。

道教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方面也有类似的理念观点。

1.道教“洞天福地”及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历代道士大多有山居的习俗,而作为其活动场所之地的道教宫观大多修建于山清水秀、草木丰茂之地。道门中人通常称他们所居之地为“洞天福地”。我们今天看到,那些最为著名的道教宫观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被完好的保存着,它们大多是旅游胜地,有的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道教“洞天福地”其实是中国古代意义上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其中保留着大量珍稀物种,其自然生态环境仍然保存完好。如果把“洞天福地”喻为中国古代的自然保护区,那么历代道门

人士则成了这些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者和保护者。

2.“道法自然”的地域性观点

《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中的“法”字均可做“效法”解,“人、地、天”均有可效法的对象。道法自然中之“自然”只能解作为“道”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属性、状态和法则,其本身无自性,断绝因果、对待,不是一实体。所以,“自然”的含义是“道”总是以如此这般、如其所是的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表现自身,以自身的方式存在着。“自然”是“道”在具体事物之中得以展现、表达自身的方式,是事物所处的完美、圆满的状态。所以“道法自然”中蕴含着尊重自然事物所禀承的独特本性的要求,同时,也正是地域性的观点。

3.2 人地共生理念

地域性的景观设计在创作过程中, 首先只有保持和尊重景观设计及景观设计所在环境的自然属性,并将之作为创作手段和目标之一贯穿设计的全过程,才能促成景观设计与环境的长期协调与融合,并因此产生新的地域性特征。其次,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不能单纯地依靠传统景观设计原有适应环境的方式来解决当前的问题,由于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可通过技术进步不断创造景观设计与环境协调共生的新途径。其三,地域性景观设计必须立足于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既要考虑人类社会的人工建造行为不超越自然生态环境所能容许的极限,又要考虑在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人类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延续与和谐。保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并最终实现自然、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道家、道教常说“人生天地间”。而“人生天地间”就意味着人必须时时刻刻要与自然中的事事物物做照面、打交道。可是与事事物物打交道、做照面并不总是让人愉悦的,因为人必须面对那个浩瀚无垠的宇宙自然空间。当道家、道教说出“道”和天地之间充满杀机的时候,一定是对大自然经过冷静观察得出的结果;同样,当他们说大“道”和天地对人充满慈爱之情时,也一定看到了它们源源不断地为人提供衣食来源这一事实,从而在内心之中对天地自然之“道”充满感激之情。

因此在道教看来人与自然天地混同为一,人作为一种有意识、会思索的存在,要自觉树立一种与天地一天的意识,即人地共生的理念。

参考文献:

1.蒋朝君. 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研究[M].东方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