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孙·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二首原文赏析及翻译
秋词原文赏析及翻译秋词二首原文赏析及翻译秋词二首原文赏析及翻译1秋词二首唐代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
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
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浅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晴:一作“横”。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碧霄:青天。
深红:指红叶。
浅黄:指枯叶。
入骨:犹刺骨。
嗾:使唤狗。
这里是“使”的意思。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鉴赏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李清照《双调忆王孙·赏荷》原文译文鉴赏
李清照《双调忆王孙·赏荷》原文|译文|鉴赏《双调忆王孙·赏荷》此词记写秋天郊游,上片写观赏秋景的喜悦,下片写归去的依恋,展现出一幅清新广阔的秋日湖上风景图。
而且全词造景清新别致,描写细密传神,巧妙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达到了物我两忘、融情于景的文学境界。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双调忆王孙·赏荷》原文宋代:李清照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译文及注释译文微风轻拂着湖水,更觉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时候,红花叶凋,芳香淡薄。
水光山色与人亲近,唉!我也说不清这无比的美好。
莲子已经成熟,莲叶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洗涤着水中蘋花,汀上水草。
眠伏沙滩的水鸟也不回头,似乎怨恨人们归去的太早。
注释双调忆王孙:词牌名。
忆王孙,原为单调三十一字,此扩充为双调。
此词词牌原为“怨王孙”,有误。
浩渺:形容湖面空阔无边。
秋已暮:秋时已尽。
红、香:以颜色、气味指代花。
蘋:亦称田字草,多年生浅水草本蕨类植物。
汀:水边平地。
眠沙鸥鹭:眠伏在沙滩上的水鸟。
鉴赏这是一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
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
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
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湖上风来”句起语不俗,避开俗套。
秋高气爽,常见风平波静,而一旦朔风初起,便会吹起悠远的水波,宣告着深秋到了,所以说“秋己暮”。
而一句“红稀香少”,更通过自然界色彩和气味的变化,进一步点染了深秋的景观。
大自然总是宜人的,深秋季节却别有滋味,这里,作者不说人们如何的喜爱山水,倒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将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
《忆王孙》辛弃疾宋词赏析
《忆王孙》辛弃疾宋词赏析【原文】忆王孙;秋江送别登山临水送将归。
悲莫悲兮生别离。
不用登临怨落晖。
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飞。
【赏析】集古人句是一种再创造。
不同或同一古人作品中的句子,碎玉零琼集成一首诗词,不但要结构妥贴风格统一内容有新意,还要音节浏亮琅琅上口回肠荡气。
这首《忆王孙》,表现空寞寥廓与天地秋江同在的莫可解脱的永恒悲哀,非仅别离而已。
五句皆有出处,从《楚辞》到唐宋,可见所归纳是传统的共同悲哀。
所集非随手拈来,因才高不觉锻炼贯串之迹。
《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首句隐括《秋声赋》全部内容。
《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是第二句包括与悲哀对应的欢乐。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
”(《九日齐山登高诗》,杜牧)第三句强携酸泪一醉酩酊,承二句来。
“江山犹是昔人非。
”(苏轼《陌上花》)“昔人非”扣送别。
末为与初唐四杰接的李峤诗,“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
”(《汾阴行》)时空无际。
爬梳五处所引用原诗,可见所集非支离破碎的句意,而是远超出符码信号信息以上的丰厚民族文化传统。
疑问和悲哀如屈原《天问》般触及宇宙时空本体,无法回答,故首句“登山临水”,第三句却说“不用登临怨落晖”,看似矛盾,其实表现了人在时空问题上的无能为力。
句意十分深邃沉重。
词中山水景观,甚至秋雁落晖,都是纯中国式的,打上民族人文传统的烙印。
所以读来颇耐咀嚼,回味绵长。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忆王孙秋词诗句及译文
忆王孙秋词诗句及译文1. “李重元的《忆王孙·春词》里有‘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哎呀呀,这意思就是那茂密的芳草总是让人想起在外的王孙呀,柳树外高楼高耸,让人黯然断魂呢!就好比你特别想念一个人,那种思念是不是浓浓的呀!”2. “‘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你瞧,杜鹃鸟不停地叫,真不忍心去听呢,天色快到黄昏了,雨水打在梨花上,只好深深地把门关起来。
这就好像你正心情烦闷的时候,听到一些吵闹声,也会想把自己隔绝起来一样嘛!”3. “冯延巳的《忆王孙·夏词》有‘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哇,风吹蒲草发出猎猎响声的小小池塘呀,一阵雨过后,荷花的香气充满了整个院子。
这就跟大热天忽然闻到一阵冰西瓜的香气一样让人开心呀!”4. “‘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嘿嘿,把瓜和李子浸在冰冷的水中,真是透心凉呀,躺在竹床上,连针线活都懒得做了,只想睡个长长的午觉。
这不就是我们夏天悠闲时的状态嘛!”5. “纳兰性德的《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里说‘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那西风一晚上就把芭蕉给剪了呀,疲倦的眼睛经过秋天能忍受那份寂寥吗?这就好像我们有时候心累了,面对一些冷清会忍不住问自己能不能承受一样呢。
”6. “‘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
’强行把心情寄托在浊酒上,读着《离骚》,那愁绪就像湘江的水日夜不停地涨潮呀。
就像有时候我们烦恼时喝酒读书,可愁绪还是像潮水一样涌来呀,真无奈呀!”7. “王哲的《忆王孙》里写‘四宵得得并无寒,深谢孙公青顾看。
’这是说四个晚上都暖暖和和没一点寒冷呀,深深地感谢孙公青照顾看望呢。
这就像是你在困难时得到别人的帮助,会心怀感激嘛!”8. “‘九节藤边翠竹边,碧云庵,。
《忆王孙春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忆王孙春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忆王孙春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忆王孙春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忆王孙·春词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翻译茂密的青草可使我想起久客不归的王孙。
杨柳树外楼阁高耸,她终日徒劳地伫望伤神。
杜鹃乌儿一声声啼叫,悲凄的声音令人不忍听闻。
眼看又到了黄昏,暮雨打得梨花凌落,深深闭紧闺门。
注释萋萋:形容春草茂盛的样子。
王孙:这里指游子,行人。
杜宇:即杜鹃鸟,鸣声凄厉,好象在劝说行人“不如归去”。
鉴赏就其所用词语看,全词所用也无非是宋词中惯用的语汇,如柳外高楼、芳草斜阳、梨花带雨、黄昏杜鹃。
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仅凭借七个音符的不同组合就能构成无数美妙的乐章一样,这首词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组合和不露痕迹而天然精巧的构思,描写了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艺术形象。
我们先看一看这首词的结构。
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思绪。
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
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为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词终而趋于封闭的心态特征。
此词起笔展示的是一种开阔的伤心碧色:连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轻轻飘扬到天尽头了。
这一句,情与景都呈现出一种杳眇深微的特征。
接下来,场景收束为田间路头杨柳、柳外高楼。
继而,在杜鹃声声中,将到黄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再次收束为小院梨花带春雨。
最后,螟色入庭院,场景收束为一个无言深闭门的近镜头。
可以想见,闭门人游荡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将最后回到常日紧闭的心扉内。
词作结构由大而小,由外而内,由景生情,总体上表现为收束的特征。
这一特征又准确地表现了古代妇女那种内向型的心态。
这首词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以锤炼字句为能,因为可以看见词中选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意象。
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诗词中反复出现过,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感情。
秋词二首的诗意与解释
秋词二首的诗意与解释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秋词二首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原文:《秋词二首》唐代: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晴:一作“横”。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碧霄:青天。
深红:指红叶。
浅黄:指枯叶。
入骨:犹刺骨。
嗾:使唤狗。
这里是“使”的意思。
诗意: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悲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我却觉得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白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有开始降下白霜;满树的叶枝现在已经有红有黄。
试着登上高楼,冷冷清秋的凉意更是深透入骨;再没有春天的景色那样朝气蓬勃使人欣喜若狂。
鉴赏: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忆王孙》诗词鉴赏
《忆王孙》诗词鉴赏《忆王孙》诗词鉴赏《忆王孙》诗词鉴赏1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释:①萋萋:草茂盛貌。
王孙:旧诗词中对男子的称呼。
刘安《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②杜宇:即杜鹃鸟。
赏析:此词抒写春闺相思。
见芳草而念王孙,登楼眺望而不见伊人归来。
眼前雨打犁花,窗外杜宇声声。
春色恼人,动人愁思。
结尾两句,渲染出黄昏时分的凄恻气氛。
伤离意绪,也就浮现纸上。
全词委婉曲折,轻柔细腻。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这是写闺人春日思念丈夫的词。
芳草是触动情怀的季节;高楼是触动情怀的地方;杜鹃啼唤,是触动情怀的声音;黄昏,指明时候;雨打梨花,指情境。
由于情景逼人,闺人念远的苦思可以想见。
《忆王孙》诗词鉴赏2登山临水送将归。
悲莫悲兮生别离。
不用登临怨落晖。
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飞。
鉴赏:在我国古代文学的百花园中,有不少集古人句子而成的诗词。
它们虽是集古人句子而成,但作者给予了新的意境,使人读来熟悉而又陌生,自有一番情趣。
从现有文学史料看,我国最早的集句诗,始于晋代傅咸的《毛诗诗》,它是集《诗经》句子而成。
后继者不乏其人。
著名的如宋代王安石,晚年做了许多集句诗,有达百韵者。
文天祥以集杜诗著称,达二百首。
集句词始于王安石。
而后苏轼有《南乡子。
集句》三首,且标出所集诗句的原作者。
由于词是长短句,诗多五言七言的整齐句式,因此,集句词的数量就远不如集句诗多。
辛弃疾的这首《忆王孙》在辛词中也是仅有的。
从其内容看,大致也创作于他闲居江西上饶之时。
本词首句登山临水送将归,出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辛弃疾用它点出送别之意。
自从宋玉写了《九辩》之后,悲伤的感情与萧瑟的`秋景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抒写悲秋的感情,也成为历代文人的一大传统。
如欧阳修的《秋声赋》。
辛词既用《九辩》成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悲伤,也就不言而喻了。
秋词其二的译文
秋词其二的译文
《秋词二首·其二》原文为: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咱开始翻译哈。
“山明水净夜来霜”,这就是说啊,山啊看起来特别明亮,水呢也清澈得很,到了夜里啊就下霜了。
就像咱们平常看到的那样,夜里一降温,霜就落下来了,那山山水水在霜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干净清爽了。
“数树深红出浅黄”,就是有那么几棵树,上面的叶子呢,有些是深红的颜色,在那些浅黄的叶子衬托下就特别显眼。
你想啊,秋天到了,树叶开始变色了,有深一点的红,有浅一点的黄,混在一起还挺好看的呢。
“试上高楼清入骨”,你要是试着爬上高楼啊,哎呀,那种清冷的感觉能钻到骨头里去。
可不是嘛,秋天的风一吹,站在高楼上那风飕飕的,凉飕飕的感觉一下就传遍全身了。
“岂如春色嗾人狂”,这哪像春天啊,春天那个劲儿啊,就好像有人在背后撺掇你似的,让你兴奋得发狂。
春天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啥都在生长,人就跟着变得特别兴奋。
可秋天就不一样了,秋天是安安静静的冷,冷得让人冷静。
这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之手。
刘禹锡这人可厉害了,他写的诗都特别有味道。
就像这首秋词,把秋天那种清冷、宁静,和春天的热闹、让人兴奋的感觉分得清清楚楚。
他就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把秋天和春天的感觉都讲得特别生动。
咱们按照大白话这么一翻译,就感觉这诗离咱们更近了,就好像刘禹锡在跟咱面对面唠嗑似的,说他看到的秋天和春天的不一样。
你看,这么一翻译,这诗里的画面是不是就在眼前了?就好像咱自己也站在那有霜的山水之间,看着那些深浅不同颜色的树叶,又或者站在高楼上感受那清冷的秋风呢。
秋词翻译及赏析
秋词翻译及赏析秋词二首翻译及赏析《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两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秋词二首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秋词二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前言】《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注释】嗾:使,叫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是本诗名句。
也写出了作者不屈的性格。
【翻译】秋天来了,山明水净的,夜晚已经有了霜;树叶由绿转变为焦黄色,而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的树叶中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
【赏析】这首诗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都是抒发议论的即兴诗,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
但又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秋词·其一的诗意及赏析
秋词·其一的诗意及赏析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秋词·其一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失败被贬。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原文:《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指排开云层。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诗意: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赏析: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忆王孙(王哲作品)原文、翻译及注释
忆王孙
元代:王哲
长安为甚便归来。
使我莲花五叶开。
别有清光旧镇醅。
独倾杯。
免了轮回九狱灾。
译文
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注释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愁杀:愁绪满怀。
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潇湘: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关于作者。
秋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秋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秋词二首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寥色嗾人狂。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注释①悲寂寥:悲叹萧条。
②春朝:春天。
③排:推开。
④碧霄:青天。
秋词二首赏析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李重元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李重元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是一首别具风格的小令。
作者李重元共作有四首《忆王孙》,分别题作“春词”、“夏词”、“秋词”、“冬词”。
此词是第一篇。
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意绪,那一份杳渺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
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观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敛的特征。
全词用一连串带有伤感的暮春景物来衬托相思的伤感,深切动人。
作品原文: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作品注释:①萋萋:形容春草茂盛的样子。
②王孙:这里指游子,行人。
③杜宇:即杜鹃鸟,鸣声凄厉,好象在劝说行人“不如归去”。
作品译文茂密青草使我想起王孙,柳畔的高楼上凭栏凝望,杜鹃蹄声哀切令人神伤。
眼看着又到了黄昏时分,雨打梨花深闭门。
作品鉴赏:李重元的《忆王孙》是一首描绘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的“闺情”词。
词的首句“萋萋芳草忆王孙”是化用刘安《招隐士》赋中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之语,写出这是在芳草萋萋的暮春时节,点明了时间、季节。
“柳外楼高空断魂”谓登上高楼,凭窗远眺,盼望日夜思念的丈夫能出现在眼前,只是仍不见丈夫身影,不觉悲从中来,益觉伤悲。
“杜宇声声不忍闻”言杜鹃鸣声凄厉,更能引起思念亲人的悲凄之情。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时将黄昏,天又降雨,拍打梨花落地,伤情离绪更进一层。
少妇思夫的孤寂心情,伴随凄风厉雨,更加魂消肠断。
不忍再看落地梨花,遂关掩门户,不再见人。
给人以无穷遐思,悲苦难以尽言。
全诗一句一层渲染,层层推进,直至最后“深闭门”打住,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
读来令人为之心恸。
小令如绝句,易成而难工,最重神韵。
此词利用传统意象,将芳草、烟柳、杜鹃、春雨、梨花诸物与所抒离恨别绪结合在一起,使之情景交融,所以意境深远而韵味悠长。
相关阅读忆王孙·夏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古诗忆王孙·冷红叶叶下塘秋翻译赏析
古诗忆王孙·冷红叶叶下塘秋翻译赏析《忆王孙·冷红叶叶下塘秋》作者为宋朝诗人姜夔。
其古诗全文如下:冷红叶叶下塘秋。
长与行云共一舟。
零落江南不自由。
两绸缪。
料得吟鸾夜夜愁。
【前言】《忆王孙·冷红叶叶下塘秋》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作品。
此词写秋日登彭氏小楼,伤飘泊、怀远人。
这首词的妙处在于将身世之感与怀人之思打并在一处,因而显得蕴藉含蓄,别绕风致。
【注释】①忆王孙:词牌名。
或名《念王孙》。
此调创自李重元,取词句“萋萋芳草忆王孙”末三字为调名。
【赏析】这首词题下有序云:“鄱阳彭氏小楼作。
”鄱阳,即今江西波阳县,是词人的故乡。
彭氏为宋代鄱阳世族,神宗时彭汝砺官至宝文阁直学士,家声颇为显赫。
此词写秋日登彭氏小楼,伤飘泊、怀远人是这首小词的主题。
起句以写景引起,并点明节序。
冷红,盖指枫叶。
霜后的枫叶一片绯红,在肃杀的秋风中,正一叶一叶飘落到秋塘中去。
白石词多用“冷”字,如《扬州慢》“波心荡,冷月无声”,《踏莎行》“淮南皓月冷千山”,《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暗香》“香冷入瑶席”,而且往往以通感的形式出现,将自己凄凉的身世之感移情到几个创造的意象中。
用“冷红”形容飘散的枫叶,顿觉凄冷的气氛笼罩全词。
古代文人伤时悲秋,见秋风落叶,或怀念故土,或忧伤身世,并不稀见。
不过,次句“长与行云共一舟”,句法颇为新颖。
行云,常用来比喻飘泊江湖的游子。
如曹植《王仲宣诔》:“行云徘徊,游鱼失浪。
”张协《杂诗》:“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
”姜夔一生未仕,四处飘泊,行踪不定,用“行云”来象征其身世,很为恰切。
这里他不直说身如行云,而偏说“长与行云共一舟”,这就不落俗套。
词人浪迹江湖,居无定所,乘舟走到哪里,天上的行云也仿佛跟到哪里,这难道不是与行云“共一舟”么?以上两句,泛写登楼所见所感,不仅切合当时所处的环境,其创意出奇之处,也透露出白石词“气体超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的特色。
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9篇
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9篇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
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
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注释:⑴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⑶晴:一作“横”。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⑷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碧霄:青天。
⑸深红:指红叶。
浅黄:指枯叶。
⑹入骨:犹刺骨。
⑺嗾:使唤狗。
这里是“使”的意思。
赏析: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忆王孙春夏秋冬词
忆王孙春夏秋冬词
春天到了,阳光明媚,花儿开满了庭院。
小鸟在枝头欢快的歌唱,王孙小心翼翼地躺在草地上,欣赏这美好的春景。
他喜欢在这个季节里散步、骑自行车和野餐,享受春天的恩赐。
夏天炎热的天气让人们不禁感叹,但对于王孙来说,这是夏季最难忘的部分。
他喜欢在热浪中沉迷于潮湿的浪花中,享受清凉的水温。
在海边漫步和玩沙子是他最喜欢的活动。
他和朋友们一起吃冰淇淋、游泳,让夏天变得更加美好。
秋天来了,这是收获的季节。
王孙喜欢观赏枫叶变色,暖色调的树叶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他喜欢漫步在枫叶飘落的小路上,欣赏秋天的色彩和气息。
他还喜欢吃上一些可口的蔬菜和水果,感受秋天带来的欢乐与丰收。
冬天气候寒冷,但王孙依然渴望欣赏美丽的冬天景色。
他喜欢看雪花飘落在窗外,跟好朋友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滑雪等活动。
他特别喜欢商场内到处都是圣诞老人,白雪绒的布满鲜艳的红色,让人内心无比的温暖。
总之,王孙喜欢四季的不同魅力。
每个季节都给他带来了独特的感受和记忆,他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的意思
冷红叶叶下塘秋。
长与行云共一舟的意思“冷红叶叶下塘秋。
长与行云共一舟”出自宋朝诗人姜夔的作品《忆王孙·冷红叶叶下塘秋》,其古诗全文如下:冷红叶叶下塘秋。
长与行云共一舟。
零落江南不自由。
两绸缪。
料得吟鸾夜夜愁。
【注释】①忆王孙:词牌名。
或名《念王孙》。
此调创自李重元,取词句“萋萋芳草忆王孙”末三字为调名。
【赏析】这首词题下有序云:“鄱阳彭氏小楼作。
”鄱阳,即今江西波阳县,是词人的故乡。
彭氏为宋代鄱阳世族,神宗时彭汝砺官至宝文阁直学士,家声颇为显赫。
此词写秋日登彭氏小楼,伤飘泊、怀远人是这首小词的主题。
起句以写景引起,并点明节序。
冷红,盖指枫叶。
霜后的枫叶一片绯红,在肃杀的秋风中,正一叶一叶飘落到秋塘中去。
白石词多用“冷”字,如《扬州慢》“波心荡,冷月无声”,《踏莎行》“淮南皓月冷千山”,《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暗香》“香冷入瑶席”,而且往往以通感的形式出现,将自己凄凉的身世之感移情到几个创造的意象中。
用“冷红”形容飘散的枫叶,顿觉凄冷的气氛笼罩全词。
古代文人伤时悲秋,见秋风落叶,或怀念故土,或忧伤身世,并不稀见。
不过,次句“长与行云共一舟”,句法颇为新颖。
行云,常用来比喻飘泊江湖的游子。
如曹植《王仲宣诔》:“行云徘徊,游鱼失浪。
”张协《杂诗》:“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
”姜夔一生未仕,四处飘泊,行踪不定,用“行云”来象征其身世,很为恰切。
这里他不直说身如行云,而偏说“长与行云共一舟”,这就不落俗套。
词人浪迹江湖,居无定所,乘舟走到哪里,天上的行云也仿佛跟到哪里,这难道不是与行云“共一舟”么?以上两句,泛写登楼所见所感,不仅切合当时所处的环境,其创意出奇之处,也透露出白石词“气体超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的特色。
承上意,具体点明所处之地。
不自由,即不由自主。
白石一生未仕,布衣终身,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为生计所迫,以请客身份或寄人篱下,或因人远游,辗转风尘,哪有安身立命之地?“不自由”,看似浅淡,却道出了飘泊江湖的无穷酸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