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因监测流程介绍和分类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流程及工作操作规范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及
工作流程
1
2
1
2
4、性
5
6
死亡信息核实制度
1、医院要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
确性。
2、医院要安排专门人员及时收集院内死亡的信息,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
行核实。
3、医院负责死亡报告工作的医生,对在家中死亡,死亡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需核实调查或入户调查,并
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及网络报告卡中填写调查记录。
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
1、医院定期与当地派出所、计生等部门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2、医院医生要定期了解院内死亡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1
2、
3
4、范围、
1、
2
1、医院将该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每年至少两次组织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人群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
工作督导检查,并进行考核评分。
2、实行奖惩机制,对有漏报、迟报的科室、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对开展工作好的单位进行奖励。
村医乡镇防保县CDC
精心整理
5个工作日完成代报Array 7天内通过网络审核确认
死因信息审核、订正
精心整理。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例会制度1、组织本院门诊医生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等。
2、医院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每季度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要尽快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医务处组织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3、诊治医生在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后3天内,病案室应完成死因编码工作。
4、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
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
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
5、病案室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6、医务处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死亡信息核实制度1、医院要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2、医院要安排专门人员及时收集院内死亡的信息,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3、医院负责死亡报告工作的医生,对在家中死亡,死亡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需核实调查或入户调查,并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及网络报告卡中填写调查记录。
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1、医院定期与当地派出所、计生等部门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2、医院医生要定期了解院内死亡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档案管理制度1、医院要安排专人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个案数据),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录入单位和县控中心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例会制度1、组织本院门诊医生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等。
2、医院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每季度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要尽快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2、医务处组织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3、诊治医生在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后3天内,病案室应完成死因编码工作.4、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
5、病案室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6、医务处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死亡信息核实制度1、医院要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对死因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2、医院要安排专门人员及时收集院内死亡的信息,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3、医院负责死亡报告工作的医生,对在家中死亡,死亡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需核实调查或入户调查,并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及网络报告卡中填写调查记录。
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1、医院定期与当地派出所、计生等部门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2、医院医生要定期了解院内死亡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档案管理制度1、医院要安排专人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个案数据),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录入单位和县控中心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精简范本死因监测工作方案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死因监测工作方案1. 引言2. 目的本工作方案的目的是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死因监测机制,全面、准确地收集和分析死因数据,及时发现和报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为卫生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减少死因相关疾病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3. 范围死因监测工作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对因各类疾病所致的死亡进行监测,包括传染病、慢性病等。
对意外事故导致的死亡进行监测,包括交通事故、工伤事故等。
对自杀、谋杀等非自然死亡原因进行监测。
4. 方法4.1 数据收集死因监测数据来源包括医疗机构、公安机关、法医鉴定中心等。
医疗机构应按规定及时上报死因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公安机关和法医鉴定中心应积极配合提供相关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4.2 数据分析收集的数据将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死因数据库。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死因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不同死因的发病率、死亡率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死因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分析不同地区死因分布的差异性。
5. 结果处理5.1 报告发布基于分析结果,编制死因监测报告,包括总体情况、疾病谱、工伤谱、交通事故谱等。
5.2 风险评估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预警措施和建议。
5.3 数据共享及时向卫生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等提供死因监测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6. 工作流程死因监测工作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处理等环节,整体工作流程如下:1. 收集医疗机构、公安机关、法医鉴定中心等的死因数据;2.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死因数据库;3. 应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4. 编制死因监测报告,并发布给相关部门和机构;5. 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警措施和建议;6. 及时共享死因监测数据,确保数据的使用安全和保密。
7. 结论死因监测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任务,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死因监测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和报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预防。
死因监测工作流程(精)
死因监测工作流程(精)
死因监测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
(1 建立辖区死因登记报告的工作网络,逐级确定专门人员,明确工作任务;
(2 制定辖区死因登记方案和工作计划,参照国家死因登记工作要求组织开展辖区死因登记工作;
(3 指导、培训辖区相关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准确诊断居民死亡原因,正确填写《死亡证》;
(4 定期组织召开死因登记报告工作例会,对死因诊断的疑难案例进行讨论核实,对情况不清或死因信息不明确的应进行入户调查;
(5 定期收集辖区内填写完整的《死亡证》,进行编码,并定期上报上级疾控机构;
(6 按年度分析死因数据,撰写分析报告,并报上级疾控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7 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如期进行监测工作督导、检查和评价,并将督导结果进行报告和反馈;
(8 专题调查按照上级要求进行。
死因监测报告模板
死因监测报告模板背景死因监测是指对人类死亡原因的监测,将其各类死因进行统计分析,以识别死因热点、流行趋势及相关风险因素,进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卫生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死因监测工作已成为现代公共卫生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份死因监测报告模板,旨在帮助监测人员规范信息收集、整理和报告流程,提高报告质量和效率。
报告内容基本信息死因监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基本信息:•报告编制时间;•监测地点和时间段;•报告负责人及其联系方式。
死因分类死因监测的第一步是对死因进行分类。
常见的死因分类包括按照疾病分类和按照人体系统分类。
对于后者,典型的分类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精神和行为障碍、感染和寄生虫病、意外伤害、自杀和他杀等。
死因分析死因分析是死因监测报告的重点内容。
一般来说,死因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死因分布:包括死因的数量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等基本特征;•死因比较:包括该地区与其他地区或历史数据的比较;•死因趋势:包括死因的变化趋势、周期性和季节性的变化等;•高风险人群:包括高风险人群的特征、占比、与其他人群的比较等;•风险因素:包括可能导致该死因的风险因素及其分布情况。
相关数据为了更好地支持死因分析,死因监测报告中还需涉及一些相关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数据: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文化程度等数据;•病例数据: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如进入医院日期、原因、经度、纬度等;•死因证明数据:包括死因证明书、尸检报告等。
报告结论和建议根据死因分析结果,死因监测报告应该提出一些结论和建议,如:•针对不同的死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干预措施;•设计相应的卫生教育,并提出相应建议;•提出针对性强的医疗策略,并完善医疗设施;结论通过本篇文章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死因监测报告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该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相信这份死因监测报告模板将会帮助监测人员更好地管理、整理和报告相关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和报告质量。
死因监测工作技术方案
死因监测工作技术方案死因监测是指对人们的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了解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和趋势。
死因监测的目的是帮助公共卫生部门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下面是一份关于死因监测工作的技术方案,总计超过1200字。
一、概述死因监测工作技术方案是指通过建立有效的死因监测系统,对死亡事件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和报告,从而为制定卫生政策和预防措施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该技术方案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死因数据的质量和有效性,建立完善的死因分类体系和数据统计方法,推广资源共享和数据整合,提供科学、规范、可靠的死因数据,为人们的健康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技术方案内容1.建立完善的死因监测系统建立一个包括死因识别、数据采集、数据统计分析和信息发布等环节的死因监测系统。
该系统应具备快速、准确、可靠的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能力,并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对接。
2.完善死因分类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死因分类体系,以确保死因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死因分类体系应能够细化到常见疾病和异常情况,同时还应考虑到慢性病、突发事件等不同类型的死亡情况,确保对各类死因都能进行准确分类和统计。
3.提高死因数据采集的质量通过培训和指导,提高医疗机构、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的死因识别和记录水平。
鼓励和引导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病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死因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录入。
4.加强数据统计和分析建立完善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体系,及时收集、汇总和分析各类死因数据,制定统计指标和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加强基础数据和统计数据的共享,推动数据整合和资源共享。
5.加强信息发布和共享建立公开透明的死因数据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向社会公众、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发布死因数据和分析结果,做到信息共享和资源互通。
6.制定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根据死因数据和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加强公共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死因监测制度流程
死因监测制度流程一、死因监测制度的流程1.死因报告:当有人死亡时,由医疗机构、公安机关或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死亡登记,并报告给卫生部门进行死因监测。
死因报告的内容通常包括死亡人的基本信息、死因的初步判断、与死因相关的病史和其他证据等。
2.死因初步审查:卫生部门接到死因报告后,将对报告进行初步审查。
审查的目的是判断死因报告是否准确,以及死亡是否与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其他重大问题有关。
如果初步审查发现有异常情况,将进一步调查和处理。
3.死因调查:当初步审查发现有异常情况时,卫生部门将组织专家进行死因调查。
调查的目的是查明死因的真实情况,包括死因的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测、尸体解剖和相关证据的收集等。
调查过程中,需要与医疗机构、公安机关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以获取必要的信息和支持。
4.死因分类与分析:死因调查完成后,卫生部门将对死因进行分类与分析。
根据死因的原因、发生地点、人群特征和时间趋势等,将死因分为不同的类型,并进行深入分析。
分析的目的是了解死因的流行特点和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5.死因报告和信息共享:卫生部门将对死因的调查和分析结果编制成报告,并进行信息共享。
报告将向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发布,以便各方了解死因监测的结果和相关信息。
同时,将对死因监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存储,以便进行长期的监测和比较研究。
6.死因预警和预防措施:根据死因监测的结果和分析,卫生部门将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警,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预警的目的是及时预防和控制可能导致大规模死亡的潜在风险,减少人群的病亡率和疾病负担。
7.死因监测的持续改进:死因监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
卫生部门将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对死因监测制度进行修订和调整,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更好地发挥死因监测的作用。
二、死因监测制度的内容(1200字以上)1.死因监测制度的背景及意义:介绍死因监测制度的产生背景和意义。
《死因监测方案》
《死因监测方案》一、死因监测目的居民病伤死亡原因(以下简称死因)监测工作是通过定期、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人群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通过死因统计分析的指标可反映当地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状况,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评价当地居民健康的水平,确定不同时期疾病防治的重点及效果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又是医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科学研究的基础信息。
二、死因监测网(一)死因监测行政管理。
由孝感市及各县市区卫生局统一领导,协调公安、民政、统计部门组织、管理本辖区内的死因监测工作。
(二)死因监测网构成。
死因监测网由孝感市及县(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辖区内各级各类哨点医疗机构组成。
三、死因监测网职责(一)孝感市疾控中心职责1、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工作规范和湖北省的工作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督导、考核方案,组织县市区开展死因监测工作。
2、根据死因监测工作进展,针对死因报告责任人的技术需求,不定期组织培训。
3、负责日常技术指导,协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不定期组织开展死亡漏报调查,核实和校正死亡信息。
4、及时收集本市网络直报的死因监测数据,进行质量审核,定期分析本市的死亡信息,提供给有关部门参考利用。
(二)县市区疾控中心职责1、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工作规范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的工作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考核方案,组织指导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死因登记报告工作。
2、根据本县市区实际情况,针对各級各类医疗机构死因报告责任人的技术需求,不定期组织培训。
3、负责审核各级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的死亡病例,并按时编制各类统计报表,定期分析本县市区居民病伤死亡的信息,提供给有关部门参考利用,同时及时反馈给各乡镇防保站。
4、参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各种死因原始资料、统计资料等相关资料进行管理与保存。
5、定期与当地公安、民政、妇幼和计生等有关部门核对死亡信息,及时做好补报工作。
死因监测工作规范
制定考核标准,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进行评估,确保其具备从 事死因监测工作的资格和能力。
数据审核与修正
审核要点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全面审核,重点关注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防止 出现错漏和异常数据。
修正措施
一旦发现数据存在问题,及时进行修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死因监测的质量评估
通过对卫生政策、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可以不断完善和优化卫生政策,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效果。
死因监测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国际发展
死因监测的概念和方法始于20世纪初 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统计方法的发 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死 因监测系统。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7年建立了全球死 因监测系统(ICD-10),并不断进行 更新和完善。
通常要求在死亡发生后24小时内报进 行收集、整理和归档。
死亡调查
调查内容
调查方法
对死者的病史、家族史、生前生活环境等进 行详细了解;
采用访谈、观察、取样等方法获取第一手资 料;
调查范围
调查时间
涵盖死者的家庭成员、亲属、邻居等;
通常在死亡发生后尽快进行。
死因推断
上报制度
建立完善的异常数据上报制度,确保相关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异常情况 ,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有效控制和降低风险。
05
死因监测的信息化应用
死亡报告的信息化
总结词
标准化、及时化、高效化
详细描述
死亡报告是死因监测的重要环节,应采用标准化的格式和流程,确保报告信息的 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报告应及时提交,以便于后续的数据整理和分析。
死因监测的重要性
了解死亡原因及其分布
通过死因监测可以了解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和背景的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分布,为国家制定和调整卫生政策和健康促 进策略提供依据。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引言死因监测工作是指对人群死亡原因进行定期的、系统化的监测和分析的工作。
通过对死因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人群死亡的病因分布和主要死因,为制定科学的健康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本文档旨在介绍死因监测工作计划的目标、步骤和实施方案,以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目标本死因监测工作计划的目标是: 1. 建立健全的死因监测系统,准确记录和分析死因。
2. 掌握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和病因分布。
3. 为制定科学的健康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步骤步骤一:制定死因分类标准和监测指标在死因监测工作开始之前,需要制定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死因分类标准和监测指标。
可以参考国际上通用的WHO国际死因分类及统计手册,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的死因分类标准和监测指标。
步骤二:建立死因监测网络建立死因监测网络是保证死因监测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步骤。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建立监测网络: - 建立死因监测中心,负责统筹协调死因监测工作; - 设立各级死因监测站点,负责收集和上报死因数据; - 在医疗机构和社区建立死因监测岗位,指导和培训相关人员。
步骤三:开展死因监测工作在死因监测网络建立之后,可以开始正式开展死因监测工作。
具体步骤包括:1. 收集死亡信息:监测工作人员在每一个死亡案例发生后,及时收集相关的死亡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地点等。
2. 统计和记录死因数据:将收集到的死亡信息输入到死因数据库中,统计和记录死因数据,并按照预定的死因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 分析死因数据:对统计和记录的死因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死因的时间分布、地理分布、性别分布等,以及主要死因的病因分析。
4. 撰写死因监测报告:根据分析结果,编写死因监测报告,包括死因概况、主要死因分布情况、病因分析等内容。
5. 发布和推广死因监测结果:将死因监测结果发布给相关部门和机构,并积极推广死因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实施方案人员配备为了顺利实施死因监测工作,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人员配备: - 资深医生:负责指导和培训监测工作人员,对死因进行病因学分析。
死因监测制度、流程
实施机构与职责
• 实施机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等 • 职责:负责死因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导和评价等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施流程
• 实施流程
• 报告系统:建立完善的死亡报告系统,包括医疗机构、公安、民政等部门 • 审核与编码:对报告的死亡病例进行审核和编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 数据分析与利用: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为政府决策和公共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监督与评估
死因监测制度与流 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死因监测流程 死因监测制度与流程的意 义与价值
死因监测制度概述死因监测制度与流程的实 与监督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死因监测制度概述
死因监测的定义与意义
死因监测的定义:对人群的死亡原因进行系统、连续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死因推断:医疗机构、公安部门、殡仪馆等单位在患者死亡后,应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 告死亡情况,并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等信息, 对死因进行推断
死因监测:医疗机构、公安部门、殡仪馆等单位在患者死亡后,应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 告死亡情况,并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等信息, 对死因进行推断,并将死因信息上报至国家或省级死因监测系统
死因监测结果反馈与应用流程
监测结果反馈: 将死因监测结果 及时反馈给相关 部门和人员
监测结果分析: 对监测结果进行 深入分析,找出 潜在问题和风险
监测结果应用: 将监测结果应用 于疾病预防控制、 公共卫生政策制 定等方面
死因调查基本内容
死因调查基本内容一、调查方法死因调查主要采用现场询问方法。
在医院死亡的个案,由负责诊治的临床医师通过死者死前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家属等知情者既往史的描述综合判断得出死亡原因,并按照ICD填写要求规范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对于非医院死亡个案和在医院死亡,但死因填写不符合ICD要求的卡片,均要开展入户死因调查或复查。
一般宜在死后一个月内进行,间隔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家属回忆错误或有关医院诊疗资料销毁、遗失。
调查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1.既往史:包括死者生前患过的所有疾病名称、发病距死亡间隔时间、诊断单位和诊断依据,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如生长发育、家族史、遗传史、职业史、接触史等。
2.现病史:指死者死前发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原发病的并发症或继发,实验室检查结果,疾病的演变和治疗过程,是否后遗症即晚期效应等,对现病史要重点询问。
3.生活史:死者生前的饮食、生活习惯、烟酒嗜好、家庭状况、经济收入、社会接触、卫生习惯等。
二、调查(复查)指征对于在医院死亡且经临床医生诊断,死因明确,并按要求规范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死亡个案,不需入户再作死因调查。
但对于只报告死亡情况而未报告死亡原因,或报告的死亡原因不明确、不符合ICD填写要求,无法确定根本死因或确定依据不足、不符合逻辑的死亡个案,则需进行死因复查。
调查(复查)指征:1.与公安、民政等部门核对死亡名单时发现未报告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死亡个案;2.死亡医学证明书中填写临死前的表现,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肝昏迷、休克、出血,而未进一步追踪造成这些情况的疾病或损伤;3.死亡证明书填写“老衰、猝死、死因不明、老死”等,未追溯具体的死亡原因;4.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某一些症状群,如尿毒症、肝硬化、败血症、酸中毒、早产等,未填写造成症状的起始前因;5.填写全身性疾病情况,如高血压、动脉硬化、风湿热,未报告与之联系的更具特异性的疾病;6.填报传染病未核实性质、病原体,肿瘤未报告良性或恶性、原发或继发、部位者,未特指心脏病、先天异常、孕产妇死亡等;7.损伤中毒死亡,未报告造成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或临床表现。
2023修正版死因监测工作方案[1]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死因监测工作方案1. 引言1.1 背景死因监测是一项对人口死因和死亡率进行系统监控、分析和评估的活动。
通过对死因进行详细的统计和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以减少不必要的死亡,提高人口健康水平。
1.2 目的本文档旨在制定一项死因监测工作方案,以保障死因数据的准确、及时和完整性,为相关部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促进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
1.3 参与方本工作方案的参与方包括:- 卫生部门- 疾病控制部门- 卫生统计部门- 医疗机构- 公共卫生研究机构- 市民2. 工作流程2.1 数据收集首先,需要建立数据收集系统,确保死因数据的及时汇总和报送。
医疗机构在死亡事件发生后,应及时将相关信息录入电子病历系统,并导出相关数据报送给卫生统计部门。
2.2 数据整合卫生统计部门负责对收集到的死因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
他们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管理系统,将各个医疗机构报送的数据进行整合,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3 数据标准化为了保证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具有可靠性,需要制定一套统一的数据标准。
卫生统计部门应与医疗机构和疾病控制部门合作,制定详细的死因分类标准,并对医疗机构进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死因分类的准确性。
2.4 数据分析卫生统计部门和公共卫生研究机构应利用收集到的死因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他们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统计学方法,找出不同人群和地区的死因分布规律,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5 数据发布卫生部门应定期发布死因监测报告,将数据的分析结果和相关研究成果向社会公众和决策者公开。
这样可以增加公众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3. 质量控制3.1 数据质量检查卫生统计部门应定期对各个医疗机构报送的死因数据进行质量检查。
他们可以通过数据对比和逻辑检查等方法,发现数据中的错误和不一致之处,并通知医疗机构进行修正和改进。
3.2 培训和指导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死因监测工作的参与度和质量水平,卫生部门应组织相关培训和指导活动。
死因监测流程和分类
死因监测流程和分类死因监测是指对人们死亡原因的系统监测和分析。
了解死因分布和变化趋势,对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评估其效果等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死因监测的流程和分类。
一、死因监测流程1.数据收集:死因监测的第一步是收集死亡数据,这通常由各地的卫生部门或统计机构负责。
数据可以包括病历资料、尸检报告、法医解剖报告等。
此外,还可以利用公民健康档案、出生和死亡登记系统等来收集死因信息。
2.数据整理和分类: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和分类。
数据整理的目的是去除重复和错误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分类的目的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死因进行分类,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和分析。
3.死因编码:死因监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死因进行编码。
编码是将死因描述为一组固定的数字或字母代码的过程。
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ICD),它将各种疾病和死因编码为特定的代码。
4.数据分析:对已编码的死因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通过统计方法计算各种死因的死亡率、比例和趋势等。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死因的分布情况、人群特点、地域差异等。
5.结果呈现和报告:最后,将死因监测的结果进行呈现和报告。
结果的呈现可以采用图表、表格和报告的形式,以便更好地向公众和决策者传达结果和意义。
二、死因分类按照死因的性质和特点,死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传染性疾病死因:包括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和寄生虫性等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如肺结核、艾滋病、疟疾等。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因: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导致的死亡。
3.外部原因死因:包括意外伤害、自杀、谋杀以及战争、恐怖袭击等外部原因导致的死亡。
4.先天性畸形死因:包括出生时的畸形和遗传性疾病导致的死亡。
5.未知死因:指无法确定明确死因的死亡,可能是由于尸体无法解剖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确定明确死因。
除了按照死因特点进行分类外,还可以根据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进行死因分类。
死因监测工作规范(本站推荐)
死因监测工作规范(本站推荐)第一篇:死因监测工作规范(本站推荐)死因监测工作规范为了加强死亡报告与死亡原因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死亡报告工作质量,及时准确地发现诊断不明的死亡病例,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本中心特制定本工作规范。
一、死亡登记死亡登记对象为发生在本辖区内的所有天山区死亡个案,包括在本辖区内死亡的本地户籍和非本地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1.本中心死亡个案的登记(1)凡在我院或他院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我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证》。
死亡原因不明者必须将死亡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证》第二联背面的调查记录栏内。
(2)新生儿,婴幼儿死亡的应由诊治医生填写《死亡证》。
2.家庭死亡个案:在家中死亡者,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作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判断,同时填写《死亡证》。
3.其他场所发生的正常死亡个案,由负责救治的医生填写《死亡证》;在医务人员到达之前属于正常死亡者,由救治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进行死因推断后填写《死亡证》。
4.凡非正常死亡或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法医鉴定书》,卫生部门根据公1.《死亡证》共分四联。
第一联为本中心存根;第二联由本中心直接送至天山区疾控中心;第三联为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口凭据;第四联为殡葬火化凭据。
2.《死亡证》由区疾控中心定期定量向本中心发放,本中心要做好编号登记工作。
二、死亡信息的报告本中心公共卫生科《死亡监测》小组负责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的上报工作。
(一)死亡个案报告程序(1)患者死亡后,由诊治医生填写《死亡证》;(2)本中心指定专人每天收集医院内《死亡证》的第二联,并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写完整的《死亡证》第二联送天山区疾控中心并做好交接记录,记录必须用死因专用交接登记簿填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ICD-10的说明
如何使用ICD-10
疾病和死亡编码规则和指导
统计报告
ICD发展史
2020/11/11
35
第三卷: 字母顺序索引
编译说明
字母顺序索引的排列
基本结构
6
编译说明_(11)
传统译名与现译名区别太大的名称: 1、尘肺 - 见 肺尘埃沉着病 2、鸦片 - 现译名 阿片 3、霉菌 - 见 真菌 4、矽肺 - 现译名 硅沉着病
❖ (2)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
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出具死亡证明,按照要求定期上
报到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及时复核上
级2020反/11馈/11 的信息或死因不明的个案。
7
质量控制
❖建立死因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体系:制订完善 质量控制工作制度、标准流程、评价指标体 系,规范质量控制工作 ,确保死因诊断准确 和死亡案例报告完整。
1 传染病寄生虫病
2 肿瘤
3 血液造血免疫
4 内分泌营养代谢
5 精神和行为障碍
6 神经系统
7 眼和附器
8 耳和乳突
9 循环系统
10 呼吸系统
112020消/11/化11 系统
节 类 范围 星 归类 21 171 A00-B99 0 病因 7 149 C00-D48 0 病种 6 34 D50-D89 2 病因 8 73 E00-E90 2 病因 11 78 F00-F99 2 病因 11 67 G00-G99 16 部位 11 47 H00-H59 12 部位 4 24 H60-H95 5 部位 10 77 I00-I99 8 部位 10 63 J00-J99 3 部位 10 71 K00-K93 5 部3位2
❖(1)院内死亡,由临床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 书,并由专人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填报死亡个案信 息。
❖(2)院外死亡,应当建立村(居)委会、乡镇 (街道)、县(区)逐级死因数据报告网络,由 村医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向乡镇卫生院或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防保人员报告死亡数,防保人员和 临床医生负责开展死因流行病学调查,填写死亡 20医20/1学1/11证明书,并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填报死亡个案 4 信息。
告;(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 始信息如实录入。)
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收到《死亡医学证 明书》后向属地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卡后,应在5 个工作日内代为完成网络报告。
❖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其他系统(军队、司法、农垦等)的医疗卫生机构应
11 82 N00-N99 9 部位
8 75 O00-O99 0 病种
10 59 P00-P96 1 病因
11 87 Q00-Q99 0 病种
13 90 R00-R99 0 症状
21 195 S00-T98 0 临床
8 372 V01-Y98 0 外因
7 84 Z00-Z99 0 非病
2
5 U00-U99
包 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
台 同胞和外籍公民。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1)报告单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死因信息报告 的责任单位。
(2)报告人:
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的报 告人。
2)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疗卫生人员方可填报《死亡
2020/医11/1学1 证明书》。
27
用于特殊目的的“U”编码
第一版时用来暂时分配给某些病因 不明的新疾病,第二版已正式采用为新 的一章。
对新发生的不明原因疾病的临时安排(U00-U49) 重症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 U04.9
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菌株(U80-U89) 耐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菌株(U80)
2020/11/11
按照本规定进行死因登记报告。
2020/11/11
18
信息管理
1、死亡信息的审核
❖ 医疗机构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对填报的《死亡医学 证明书》自查;
❖ 县(区)级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机构的死亡报告管 理人员网络审核报告信息
每个工作日需上网对辖区内报出的死亡信息、孕产妇和 5岁以下儿童死亡信息进行审核
对于核实无误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应于7天 内通过网络进行审核确认。
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收到《死亡医学 证明书》7天内向属地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报出。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卡后,应在
2020/11/115个工作日内代为完成网络报告。
17
网络报告
2. 报告程序、时限
❖ 县级以下医疗机构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医生将收集到 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30天内完成审核及网络报
❖ 县(区)疾控中心负责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报告死亡
病例的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具备条件的县级
以下医疗机构也可承担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工
作。)
2020/11/11
19
信息管理
2、死亡信息的订正
❖县(区)级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机构负责订 正;
3、死亡信息的补报
❖在质控过程中发现了漏报的死亡病例,应及 时补报;
13
2020/11/11
14
2020/11/11
15
网络报告
1.死因信息报告方式 ❖《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中国疾病
预防控制
❖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 息系统》
❖进行网络直报。
2020/11/11
16
网络报告
2. 报告程序、时限
❖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由病案室或防保科在7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和网 络报告。(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 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 码。)
4、死亡信息的查重
❖每周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
进行确认后删除;
2020/11/11
20
资料保存与管理
1.报告单位和县(区)疾控中心应妥善保存死 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
2. 报告单位和县(区)疾控中心应定期下载个 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 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
2020/11/11
10
信息收集
4. 报告内容 ❖ 《死亡医学证明书》
一般项目 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 其他项目
❖ 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 ❖ 孕产妇死因登记报告副卡
2020/11/11
11
信息收集
❖《死亡医学证明书》
一般项目 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 其他项目
2020/11/11
12
2020/11/11
❖ (5)负责疾病监测点死因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分析, 按照月、季和年度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并形成数据分 析报告,及时逐级反馈数据报告地区。
❖ (6)定期对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工作进行漏报调查, 对辖区死因监测漏报情况进行评估,调整监测结果。
❖ (7)负责死因登记信息系统的维护,数据备份,确保
数据安全;编写监测报告,及时发布数据,并为专业机
2020/11/11
24
基本结构及特点
由三卷书组成(类目表、手册、索引)
字母数字编码形式(A00.0-Z99.9)
第1位 第2位 第3位 .
第4位
英文 + 数字 + 数字 + 小数点 + 数字
A0 0
.
0
分类由22章组成(疾病、损伤中毒等)
2020/11/11
25
国际疾病分类(ICD-10)
疾病诊断
症状、体征和实验室异常所见
损伤和中毒的临床表现
损伤和中毒的外部原因
影响健康状态的因素
2020/11/11
26
编码排列的一般规律_举例
1、每节末尾的三位数安排“其他特指”、 “未特指”的疾病/情况;
2、.8 往往安排“其他特指的疾病/情况”; 3、.9 往往安排“未特指的疾病/情况” 。
2020/11/11
6
工作职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所辖街道的死因监测管理工作; 收集所辖服务站、卫生室的死因登记信息,统一上报;
对死因明确的个案进行网络直报;对死亡原因不明 的个案,开展死因推断并进行网络直报;
及时复核辖区疾控机构反馈的有关死亡原因不明 的个案;配合收集所辖街道、乡镇上一年度分年龄和性 别的人口等资料,并提供给辖区疾控机构。
❖网络报告资料质量控制:通过网络对死因监 测数据进行及时审核,对各报告地区存在的 问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通报,督促改进工作 中存在的问题。
20❖20/现11/11场质量控制:开展漏报调查、现场督导检 8 查与考核评价、专项培训等。
信息收集
1.报告对象 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均为死因登记报告的对象,
工作职责--疾控机构
❖ (1)负责建立健全死因监测系统,制订、完善、执行 死因监测工作规范和技术方案。
❖ (2)制订培训计划,组织开展死因监测工作的培训。
❖ (3)对下级和监测点死因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 (4)及时审核网络报告数据,定期(月、季度、半年、 年)对死亡数据、人口资料进行质量评价,编制质量分 析报告。
❖ 死因及时报告率95%以上;及时审核率95%以上; 漏报率小于5% 。
2020/11/11
22
❖二、ICD-10介绍及其应用基础
2020/11/11
23
ICD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第十次修订本
2020/11/11
37
字母顺序索引的排列
a, b, c(ch),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sh), t, w, x, y, z(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