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件之-(7)

合集下载

无机及分析化学PPT

无机及分析化学PPT

无关; 注: bB 、xB 、wB与T无关; 无关 注意: 1、 CB、n B 、 MB 、bB 必须指明基本单元 注意: 、 2、 C(B) =b C (bB); n(B) =bn (bB) ; M(B)=bM(1/bB); 、 ; 3、 较稀的水溶液:因V≈ m 、 ρ ≈ 1, ∴ CB ≈ bB 、 较稀的水溶液: ≈ 17 4、 计算时注意单位换算 、
bB:与体积无关 与温度无关 常用于稀溶液依数性的研究 与体积无关,与温度无关 与体积无关 与温度无关,常用于稀溶液依数性的研究
nB mB bB = = mA M B mA
12
水中溶解0.580g水中溶解 水中溶解 的摩尔质量M(NaCl)=58.44g·mol-1 解:NaCl的摩尔质量 的摩尔质量 =
饱和溶液10.00cm3,测得其 例1-3 在常温下取 - 在常温下取NaCl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质量为12.003g,将溶液蒸干,得NaCl固体 固体3.173g.求: 质量为 ,将溶液蒸干, 固体 . (1)物质的量浓度 (2)质量摩尔浓度 (3)饱和溶液中 ) 质量摩尔浓度 饱和溶液中 NaCl和H2O的摩尔分数,( 的摩尔分数,( 和 的摩尔分数,(4)NaCl饱和溶液的质量分 饱和溶液的质量分 质量浓度. 数(5)质量浓度. 质量浓度 解:(1) NaCl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 NaCl
mB ρ= V
分析化学中计算某组分质量浓度
14
2.4 摩尔分数
摩尔分数x 混合系统中 某物质i的物质的量 混合系统中,某物质 的物质的量n 摩尔分数 i:混合系统中 某物质 的物质的量 i占混 合系统中总的物质的量n的分数称为该物质 的分数称为该物质i 合系统中总的物质的量 的分数称为该物质 的摩 尔分数, 其量纲为1,表达式为 表达式为: 尔分数 其量纲为 表达式为: ni xi = n 双组分系统溶液:

南开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之7PPT课件

南开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之7PPT课件

1 Ks
第7页/共80页
累积稳定常数:在配位平衡中,还常常使用累积稳定常数 β,各级累计稳定常数βn与各级稳定常数关系如下:
1
Ks1
[ML] [M][L]
2
Ks1
Ks2
[ML2 ] [M][L]2
3
Ks1
Ks2
Ks3
[ML3 ] [M][L]3
n
Ks1
Ks2 Ksn
[MLn ] [M][L]n
[Ag(NH3)]+ + NH3
Kd1
[Ag(NH 3) ][NH3] [Ag(NH 3)2 ]
1 Ks2
[Ag(NH3)]+
Ag+ + NH3
两式相加后,得
Kd2
[Ag ][NH3] [Ag(NH3) ]
1 Ks1
[Ag(NH3)2]+
Ag+ + 2NH3
Kd
[Ag ][NH3 ]2 [Ag(NH 3 )2 ]
[ML2 ] 2[M][L]2
[MLn ] n[M][L]n
第9页/共80页
定义各级配合物的分布系数δ为
M
[M] cM
[M] [M] [ML] [ML2 ] [MLn ]
[M]
1[M][L]
[M] 2[M][L]2
n
[M][L]n
1
1[L]
1
2 [L]2
n [L]n
同理可得
ML
[ML] cM
配位原子:在配位体中直接与中心离子(原子)相键合的 原于叫配位原子。
单基配体和多基配体:在一个配位体中若只有一个配位 原子,则此配位体称为单基配体。若在一个配位体中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则此配位体为多基配位体。由多基配 体形成的配位化合物又称为螯合物。

大学课件无机及分析化学

大学课件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概述无机化学研究内容01分析化学研究内容02无机及分析化学的重要性03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目标课程要求熟悉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等。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形成与特点,分子的极性与空间构型等。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化学反应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等。

分析化学基础误差与数据处理、滴定分析、重量分析等基本分析方法与原理。

基础知识回顾原子结构模型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波尔模型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将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

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如碱金属元素、碱土金属、卤族元素、稀有气体等。

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非金属性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逐渐减弱。

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逐渐减弱,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逐渐增强。

电负性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逐渐增大,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原子半径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逐电离能原子性质及变化规律离子键的形成离子晶体的特点离子晶体的结构030201共价键的形成通过原子间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

分子晶体的特点低熔点、硬度小、具有挥发性、导电性差(固态和液态)、溶解性(在水中难溶解,易溶于有机溶剂)。

分子晶体的结构分子晶体中,分子间通过范德华力相互吸引,构成晶体。

金属键的形成金属晶体的特点金属晶体的结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及特点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1 2 3反应速率定义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速率方程化学反应速率与影响因素化学平衡及移动原理化学平衡定义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分析化学概述及分类方法分析化学定义分析化学分类分析化学的任务滴定分析法原理01滴定分析法的应用举例02滴定分析法的优点03重量分析法原理通过化学反应将被测组分转化为一定的称量形式,然后准确称量该称量形式的重量,从而求得被测组分的含量。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件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件

酸碱反应
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之间的中和 反应,生成盐和水。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是指溶液中的离子结合 成难溶于水的沉淀,从溶液中析 出的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数的概念
氧化数是表示原子或分子氧化态的数 值,用于表示原子或分子在氧化还原 反应中的得失电子数。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电子转移的反应, 其中氧化剂获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 子。
气体为参考态。
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原理
1 2
反应速率的概念
反应速率是描述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单位为 摩尔每升每秒(mol/L·s)。
反应速率方程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可以用反应速率方 程来表示。
3
活化能的概念
活化能是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物理量,单位 为焦耳每摩尔(J/mol)。
酸碱反应与沉淀反应
04 无机化合物的分类与性质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金属元素概述
金属元素是具有金属光泽、导电、导热性能良好 的元素,通常在周期表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金属单质
金属单质具有金属键合,表现出良好的导电、导 热和延展性。
金属化合物
金属化合物种类繁多,包括氧化物、硫化物、卤 化物等,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杂化合物。
配合物的结构
02
配合物的结构通常由中心原子或离子和配位体组成,配位体通
过配位键与中心原子或离子结合。
簇合物的结构
03
簇合物是由多个原子或离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复杂化合物,
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
05 分析化学简介
分析化学的定义与任务
总结词
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学科,其任务是通过实验手段获 取物质的化学信息。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件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件
《无机及分析化学》PPT 课件
欢迎来到《无机及分析化学》PPT课件,本课程旨在介绍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范围。让我们开始这个充满化学魅力的探索之旅!
课程介绍
1 无机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探索无机化学的概念、涵盖的领域以及其在 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2 分析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研究领域以及其在解 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
配合物和有机金属化合物
深入研究配合物和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特性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非金属氧化物和金属氧化物
学习非金属氧化物和金属氧化物的性质,探索它们在材料科学和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分析化学基础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介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原理 和方法,了解它们在实验室中的 应用。
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
样品的处理和制备
探讨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 以及它们在分析化学中的作用。
学习样品处理和制备的重要性, 以及在分析化学实验中的步骤和 注意事项。
实验室技巧
1 无机实验室的操作和安全
了解在无机化学实验室中安全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实验室常用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无机化学基础
1
元素和原子的结构
揭示元素和原子的内部结构,了解它们如何影响元素的性质和反应。
2
3
元素化合价和电子结构
学习元素化合价和电子结构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无机化学中的重要性。
无机化合物的分类
离子化合物和分子化合物
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分子化合物的区别,并探索它们在自然界和实验室中的应用。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7章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7章
2013/6/3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E = mc2
2013/6/3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23
24
4
(3)电子衍射实验
经电势差加速的电子束入射到镍单晶上,观察 散射电子束的强度和散射角的关系,结果完全 类似于单色光通过小圆孔的衍射图像。 从实验所得的衍射图,可以计算电子波的 波长,结果表明动量p与波长之间的关系完全 符合德布罗依关系式 =h/mv。
2013/6/3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2.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光的波粒二象性 二象性:两重性,既具有波的性质又具有粒 子的性质。 1718世纪一直在争论光的本质是波还是微粒 的问题: 波动性:光的干涉、衍射现象等实验支持光 的波动性; 粒子性:光压、光电效应等实验则支持光的 粒子性;
2013/6/3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2013/6/3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电子处于定态时原子并不辐射能量。电子从一 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的过程以电磁波的形 式吸收或放出能量(h)。辐射能的大小取决于 两定态间的能量差: E=E2E1= h 波尔还求得氢原子基态电子的离核距离r =52.9pm,即波尔半径。
15
2013/6/3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10
1885年,瑞士物理学家巴尔末发现氢原 子光谱在可见区的四条谱线遵循如下数学关系 (巴尔末公式):
1913年,瑞典物理学家里德堡(J.R.Rydberg) 仔细测定了氢原子光谱可见光区各谱线的频率, 总结出:
1 1 3.289 10 2 2 s 1 n 2
26
Question
例7-1 电子的质量为9.1091 1031kg,当在电 势差为1V的电场中运动速度达6.00105ms1 时,其波长为多少? 解: 根据(7-9) (7 9)式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件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件

28
顺磁性物质产生磁矩的大小,可以由实验间接测定。根据 磁化率的测定结果,可以按下式算出有些分子中未成对电子数 的多少:
m n(n 2)
式中μ m 为实验求得的磁矩(单位玻尔磁子B.M.),n为未 成对电子数。当己知的数值后,可用上式求得未成对电子数n。
该式对第一过渡系列的元素比较适用。
(或减去阳离子失去的电子数);电子对数=(分子或离子中 的价电子总数)/2。
37
(2)中心原子价电子层中的电子对倾向于分离得尽可能远一 些,使彼此间的相互排斥力最小。
例如,在二氯化铍分子中,中心铍原子的价电子层中共有 4个价电子(铍原子有2个,两个氯原子各提供1个),因此 BeCl2分子的构型应是直线型。
1、分子轨道(molecular orbital) 在分子中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就叫分子轨道,也可以用相应
的波函数ψ来描述。
分子轨道中用σ、л……等来表示分子轨道的名称。
2、分子轨道的形成
分子轨道由原子轨道组合而成。原子轨道在组成分子轨道时 的三条原则:对称性匹配原则、最大重叠原则和能量近似原则。
16
Cl—Be—Cl
38
(3)相邻电子对之间斥力大小的顺序为: 孤电子对―孤电子对>孤电子对―成键电子对 >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 (4)如果分子中有双键、叁键等多重键时,上述理论亦可适 用,即将双键的两对电子和叁键的三对电子作为一个单键来处 理。
例如CO2分子中,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之间各有一个双键, 但此双键仍作为一个单键处理。因为这两组电子分布在碳原子
①H沿着x轴方向接近Cl,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②H向Cl接近时偏离了x方向,轨道间的重叠较小,结合不稳定,H有向x 轴方向移动的倾向; ③H沿z轴方向接近Cl原子,两个原子轨道间不发生有效重叠,因而H与 Cl在这个方向不能结合形成HCl分子。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7章-新147页PPT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7章-新147页PPT

一. 氧 化 值
元素的氧化值(氧化数):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表观电荷数。 假设把每一个化学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更大的原子而求 得。 确定氧化值的一般规则:
• 单质中元素的氧化值为零。 • 中性分子中各元素的正负氧化值代数和为零。多原子 离子中各元素原子正负氧值代数和等于离子电荷。 • 在共价化合物中,共用电子对偏向于电负性大的元素 的原子,原子的“形式电荷数”即为它们的氧化值。
配平的方程式为: 2KMnO4 + 5H2S + 3 H2SO4 == 2MnO4 + 5S + K2SO4 + 8H2O
再根据反应式两边不但电子数要相等,同时电荷数也要相 等的原则,可确定所失去电子数为2,则得:
对于H2O2被还原为H2O来说,需要去掉一个O原子,为 此可在反应式的左边加上2个H+(因为反应在酸性介质中进 行),使所去掉的O原子变成H2O,H2O2 + 2 H+ → 2 H2O
然后再根据离子电荷数可确定所得到的电子数为2。
KMnO4 + 5H2S → 2MnO4 + 5S + K2SO4
(3)使方程式两边的各种原子总数相等。从上面不 完全方程式中可看出,要使方程式的两边有相等 数目的硫酸根,左边需要3分子的H2SO4。这样, 方程式左边已有16个H原子,所以右边还需加8个 H2O,才可以使方程式两边H原子总数相等。
例 8-1 求NH4+中N的氧化值。 解:已知H的氧化值为+1。设N的氧化值为x。
根据多原子离子中各元素氧化值代数和等于离子的 总电荷数的规则可以列出:
x +(+1)×4= +1 x = -3
所以N的氧化值为-3。

南开大学精品课程之分析化学--第七章 沉淀平衡及沉淀滴定

南开大学精品课程之分析化学--第七章 沉淀平衡及沉淀滴定

解: Ag2S (s) = 2Ag+
NH3
+
S2H+
HS
H+ H+
AgNH3+
NH3
NH4+
H2S
Ag(NH3)2+ 综合类型:酸碱,络合,沉淀
S=3
K 'sp 4
K'sp = Kspα2Ag(NH3)αS(H) αAg(NH3) = 1 + β1[NH3] + β2[NH3]2 [NH3] = KaC / ([H+]+Ka) = 10-9.25 x 0.1 / (10-10 + 10-9.25) = 10-1.1 αAg(NH3) = 1 + 103.4 x 10-1.1 + 107.4x10-2.2 = 105.2 αS(H) = 1 + β1[H+] + β2[H+]2 = 1+ [H+]/Ka2 + [H+]2/Ka1Ka2 = 102.0
K'sp = KspαmM(OH)αnA(H) 不考虑M的副反应:K'sp = KspαnA(H)
∵αA(H) > 1,∴K'sp 增大
4. 络合效应: 加入络合剂可使溶解度增大 MmAn (s) = mMa+ + nAbML, …, MLn αM(L) = 1 + β1[L] + β2[L]2 + ... K'sp = KspαmM(L) ∵ αM(L) > 1 ∴ K'sp 增大
7.2.4 Fajans法(吸附指示剂) 1. 方法原理 荧光黄 有机弱酸 pKa = 7.0 黄绿色 HFIn = H+ + FIn成红色

无机及分析化学[全]ppt课件

无机及分析化学[全]ppt课件
4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反渗透膜孔径小至纳米级,在一定的压力下,H2O分子可以通过膜,水中的无机盐、重金属离子、 有机物、胶体、细菌、病毒等杂质无法通过膜,从而使可以透过的纯水和无法透过的浓缩水严格区分
开来。
p
p >
淡水
盐水
48
反渗透法净化水
【例】海水在298K时的渗透压为1479kPa,采用反渗透法制取纯水,试确定用1000cm3的海水通 过只能使水透过的半透膜,提取100cm3的纯水,所需要的最小外加压力是多少?
溶液的凝固点Tf总是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Tf* 。 原因: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36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的原因: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溶剂 的凝 固点 下降 示意 图
pº (kPa)
p
0.6105
△p
纯水A'
B'溶液
A
B
△Tf
37
Tf Tf*(273K)
373K
T
小结:
溶液的沸点上升和凝固点下降的原因都是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而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服 从拉乌尔定律,那么这两种特性也服从拉乌尔定律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 △Tb=Kb× b(B) △Tf=Kf× b(B)
38
1.3.1.4 溶液的渗透压
39
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 •半透膜存在; •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
40
半透膜的作用:只许溶剂分子通过,溶质分子不能通过。 初始:溶剂分子扩散速度 V纯水 > V糖水
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自动单向扩散的过程称为渗透。当v纯水 = v糖水渗透停止。 糖水溶液增高的这部分水的静压力就是糖水溶液的渗透压。
10
1.1.9 质量分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s2
[Ag(NH 3)2 ] [Ag(NH 3) ][NH3]
104.00
Ag+ + 2NH3
[Ag(NH3)2]+
Ks
[Ag(NH
3
)
2
]
[Ag ][NH3]2
Ks1
Ks2
103.40 104.00
107.40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解离,例如
[Ag(NH3)2]+
[Ag(NH3)]+ + NH3
逐级形成或逐级解离的。例如Ag+ 和NH3形成 [Ag(NH3)2]+ ,其 稳定常数K稳用Ks表示,离解常数或称不稳定常数K不稳用Kd表示
Ag+ + NH3
[Ag(NH3)]+
[Ag(NH3)]+ + NH3 两式相加后,得
[Ag(NH3)2]+
Ks1
[Ag(NH 3) ] [Ag ][NH3]
103.40
cM = [M] + [ML] + [ML2] + … + [MLn]
根据配合物的各级平衡,有 [ML] 1[M][L]
[ML2 ] 2[M][L]2
[MLn ] n[M][L]n
定义各级配合物的分布系数δ为
M
[M] cM
[M] [M] [ML] [ML2 ]
[MLn ]
[M]
[M] 1[M][L] 2[M][L]2 n[M][L]n
例如:阴离子为简单离子的配合物
[Co(NH3)6]Cl3 [Co(NH3)4Cl2]Cl
三氯化六氨合钴(Ⅲ) 一氯化二氯 ·四氨合钴(Ⅲ)
阴离子为复杂离子的配合物
[Cu(NH3)4]SO4
硫酸四氨合铜(Ⅱ)
K3[Fe(CN)6]
六氰合铁(Ⅲ)酸钾
[CoCl(SCN)(en)2]NO2 亚硝酸氯 ·硫氰酸根 ·二(乙二胺)合钴
1
1[L]
2
1 [L]2
n[L]n
同理可得
ML
[ML] cM1Fra bibliotek1[L]
1[L] 2[L]2
n [L]n
ML2
[ML2 ] cM
2 [L]2
1 1[L] 2[L]2
n[L]n
MLn
[MLn ] cM
1
1[L]
n [L]n 2[L]2
n[L]n
可见配合物各种型体的分布系数是配体 L 平衡浓度[L] 的函数,例如铜氨配合物各种型体在溶液中的分布及 各型体的优势区域(见图6.1)。
中心离子(原子)与配位原子以配位键互相键合。
例如:Ni2+ 和 CN-形成的配离子[Ni(CN)4]2- ,配体CN- 中的C以配位键与中心离子Ni2+ 相键合。
NC
CN 2-
Ni
NC
CN
2.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按照无机物的命名规则,若阴离子为简单离子时用“某 化某”来命名;若阴离子为复杂离子时用“某酸某”来命名。 配离子内部的命名顺序是:先配体后中心离子(原子),配体 与中心离子(原子)之间加一“合”字。若有几种配体时,不 同配体之间加“·”号。配体的数目用数字一、二、三、…… 表示,写在配体前(“一”可以省略不写).中心离子的价态 用罗马数字表示,写在中心离子之后并加括号。
3. 平均配位数
配合物各种型体有不同的配位数,对于单核配合
物,平均配位数( n )是指配位在中心离子周围配体的平 均数。
n cL [L] cM
([L] [ML] 2[ML2 ] n[MLn ]) [L] [M] [ML] [ML2 ] [MLn ]
1[L] 22[L]2 nn[L]n 1 1[L] 2[L]2 n[L]n
(Ⅲ)
注:en为乙二胺 非电解质配合物
[Ni(Co)]
四羰基合镍
[PtCl4(NH3)2] 四氯·二氨合铂(Ⅳ)
配离子 [Cu(NH3)4]2+ [Fe(CN)6]4-
四氨合铜(Ⅱ)配离子 六氰合铁(Ⅱ)配离子
6.1.2 配位平衡 1. 配位平衡及其平衡常数
配合物的形成和解离与多元弱酸、弱碱的解离一样,也是
6.1.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无机化学中有一类较为复杂的化合物,称之为配位 化合物,简称配合物。 1.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配位化合物一般由内界和外界组成。在内界中又由 中心离子(原子)和配位体(简称配体)组成,例如 [Cu(NH3)4]SO4 、K3[Fe(CN)6]。
内界 外界 [Cu(NH3)4]SO4
配位原子:在配位体中直接与中心离子(原子)相键合的 原于叫配位原子。
单基配体和多基配体:在一个配位体中若只有一个配位 原子,则此配位体称为单基配体。若在一个配位体中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则此配位体为多基配位体。由多基配 体形成的配位化合物又称为螯合物。
配位数:是指中心离子(原子)所键合的配位原子的数目。
第六章 配位化学初步 ·配位滴定分析
6.1 配位化合物
6.1.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6.1.2 配位平衡
6.2 配位滴定分析
6.2.1 概述 6.2.2 EDTA滴定金属离子的副反应系数 6.2.3 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6.2.4 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6.2.5 终点误差 6.2.6 单一离子滴定的最高酸度、最低酸度与最佳酸度 6.2.7 混合离子的选择滴定
1
Ks1
[ML] [M][L]
2
Ks1
Ks2
[ML2 ] [M][L]2
3
Ks1
Ks2
Ks3
[ML3 ] [M][L]3
n
Ks1
Ks2
Ksn
[MLn ] [M][L]n
2. 各级配合物在溶液中的分布 溶液中由于配合物各级平衡的存在,配合物以各种
型体存在于溶液中。例如MLn配合物在溶液中有金属离 子M、ML、ML2、…、MLn各种型体。设金属离子的分 析浓度为cM,根据物料平衡
Kd1
[Ag(NH3) ][NH3] [Ag(NH 3)2 ]
1 Ks2
[Ag(NH3)]+
Ag+ + NH3
两式相加后,得
Kd2
[Ag ][NH3] [Ag(NH3) ]
1 Ks1
[Ag(NH3)2]+
Ag+ + 2NH3
Kd
[Ag ][NH3 ]2 [Ag(NH 3 )2 ]
1 Ks
累积稳定常数:在配位平衡中,还常常使用累积稳定常数 β,各级累计稳定常数βn与各级稳定常数关系如下:
外界 内界 K3 [Fe(CN)6]
中心 离子
配体
中心 配体 离子
中心离子 ( 原子) :配合物的形成体,它位于配离子(或 分子)的中心。绝大多数配合物的中心离子(原子)是带正电荷 的金属离子,另外某些具有高氧化态的非金属离子也可以成 为配合物的中心离子。
配位体:指中心离子(原于)周围与中心离子(原子)相结合 的分子或离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