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主要哲学思想及其特点
白族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白族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汇报人:2024-01-08•白族文化概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概念•白族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目录•白族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分析•结论:白族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实践意义01白族文化概述白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艺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白族文化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白族文化起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文化的起源与历史白族文化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文字为载体,传承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
白族文化在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如白族三道茶、白族刺绣、白族民歌等。
白族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
白族文化的特点与表现形式白族文化在白族社区中发挥着凝聚人心、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作用。
白族文化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旅游产业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白族文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白族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0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个体和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包括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思想、行为和人格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和塑造,社会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和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定义与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点与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即价值的存在和表现是客观的,但对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却带有主观性。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即价值既体现在个体思想、行为和人格的塑造上,也体现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发展上。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即价值的存在和表现是现实的,但对价值的追求却是理想的,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实践。
浅析大理白族本主信仰的文化意蕴
浅析大理白族本主信仰的文化意蕴作者:沈义淑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沈义淑(大理学院文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摘要:本主是白族村落的保护神,它主宰着所辖村落或地区居民的命运;本主是白族居民的精神支柱,它承载着白族居民的理想和道德追求。
关键词:大理;白族;本主;信仰;崇拜中图分类号:B9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2-0045-02大理白族本主崇拜已有很长的历史,今天,白族地区的本主信仰不但没有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而削弱,相反,它还呈现出了发展的强劲势头。
在白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本主庙,而村民也不同程度的信奉本主,因为,人生有必要选择一种崇拜来作为一种精神需要,以便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白族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自觉地选择了本主崇拜,并在本主信仰的浓厚宗教氛围中,把自然神、佛教神、道教神、英雄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的内容吸收进来,把各种神调和到一起,让他们和平共处,共同为本民族的各种需要服务,于是产生了极具民族特征的白族本主信仰。
一、本主信仰的基本内容“本主”也叫“本境土主”,它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村社神”,它往往是一个村落或由几个村落组成的某些地区的保护神和主宰神,它既主宰着所辖村落或地区居民的命运,也对居民进行佑护。
大理白族本主信仰中只求保佑现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平安幸福的功利性因素,使本主信仰的主要崇拜对象是对人民做过好事、促进了本民族社会发展的人物,或是其道德情操受到人们敬仰的英雄,因而,本主崇拜的主要内容便演化为圣贤崇拜,即具备立德、立功、立言之人,或有大德大智慧之人,都在圣贤之列,他们都是白族崇拜的理想人物。
随着时代的变迁,白族居民给圣贤赋予了新的内容,即只要具备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无私无畏、见义勇为等品质的人,都可以作为圣贤来崇拜。
在白族的传统观念中,所有的圣贤之人,其前身要么是天上的“星”(天神),要么是地面的“精”(修炼得道的兽类),这样,圣贤就被神格化了。
大理白族宗教信仰
大理白族宗教信仰第一篇:大理白族宗教信仰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调查研究摘要: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
研究白族本主文化,探讨本主的起源、传说、功能,了解本主文化的祭祀仪式,对正确理解本主崇拜的意义,全面了解白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字:白族;本主;本主传说;功能;祭祀内容: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
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稳定的白族群体。
本主崇拜与白族社会的政治、历史、哲学、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交织在一起,深深扎根于白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本主文化。
由于白族祖先的来源较为复杂,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
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宗教信仰也游离不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主信仰。
但随着社会相对稳定,民族共同心理的确立,才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崇拜对象——“本主”。
一般认为,本主崇拜源于农耕祭祀。
本主信仰在南诏时期即已形成,以后又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本主数量不断增加,文化内容越发丰富,才形成如今的本主崇拜格局。
在19世纪以后,基督教和天主教虽传入白族地区,但只有极少数人信仰。
本主宗教是白族信奉的宗教,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
本主一词的含义“本境最高贵的保护神”。
本主,白族话称为“武增(音译)”。
武,意为地方;增,意为主。
因此,按字面翻译应为“地方之主”,或称为本境之主,简称为“本主”。
这些称呼有祖先和主人的含义。
本主宗教是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为完整体系的宗教,且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是本主宗教的崇拜核心。
本主有“景帝”、“皇帝”、“灵帝”、“圣母”等多种封号。
白族本主崇拜的特点是开放性。
白族的本主崇拜除了保留着本民族原生的原始崇拜外,还吸纳了佛教和道教的神祗、教义。
为数众多的本主大体可分如下几种类型:一、自然本主,如石头、水牛、猴子、白骆驼等;二、神灵本主,如山神、谷神、猎神、龙王、太阳神等;三、英雄本主,杜朝选、段赤诚、柏洁夫人等;四、帝王将相及祖先本主,南诏、大理国王及高级将领细奴逻、阁罗凤等;五、外族人本主,如郑回、杜光庭;六、佛教与道教神灵本主,如观音老、关羽、李靖等。
白族简介资料
05
白族的传统艺术与手工艺
白族绘画与雕塑的艺术特点
白族绘画的特点
• 白族绘画以宗教、神话、民间故事为主题,具有浓厚的 民族特色 • 白族绘画注重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白族雕塑的特点
• 白族雕塑以宗教、神话、民间故事为主题,具有浓厚的 民族特色 • 白族雕塑注重形象的表现和材料的运用,具有较强的立 体感
白08族发展的现状
• 白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 • 白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 • 白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有待 提高 • 白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
白族在现代社会变迁中的适应与调整
•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 建立健全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 • 加强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提高保护水平 • 加强对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推动传承工作
•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 • 通过教育、培训、传承基地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网络传播等,拓宽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 • 加强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白族的历史发展
• 唐朝时期,白族建立了南诏国,统一了云南地区 • 宋朝时期,大理国取代了南诏国,白族文化进一步发展 • 元朝时期,白族地区纳入中央政权的统治,白族文化开始与中原文化 融合
白族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白族文化的特点
• 白族文化融合了汉族、藏族、彝族等多种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 白族文化注重家庭、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 白族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
走近大理白族“本主王国”文化
走近大理白族“本主王国”文化凡是到过大理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一个十分奇特而又有趣的白族文化现象,这就是当地白族人崇拜的本主教。
而据白族人之言,“本主”就是村社的保护神,意为“我们的主人”,系“本地福主”或“本境土主”的缩称。
据历史记载,白族的本主崇拜文化始于南诏(唐代)时期,不仅源远流长,而只要是白族聚居的地方就有本主。
所以,大理州亦有“本主王国”之称的美誉。
大理的白族人信神,这是我到大理这个美丽的地方感受很深的一件事。
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本主教、佛教、多神崇拜等几种。
在19世纪以后,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白族地区,也有极少数人信仰。
但是,本主教是白族所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通常称为本主崇拜。
本主又叫本主神,白语称为“武增”,又多称“老谷”(男性始祖)、“老太(女性始祖)”,各地还有“武增尼“、“增尼”、“东波”等称呼。
本主有“景帝”、“皇帝、灵帝、圣母”等多种封号。
从白族人意识中所认定的本主的社会功能来看,本主就是村社保护神,是掌管本地区、本村居民生死祸福之神。
白族人认为本主能护国佑民,保佑人们平安,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在白族地区、每个大一点的村子几乎都建有本主庙。
庙堂甚多供奉繁杂常是一庙多主,这其中有洋有土,有神有人,有将有相,还有打猎的勇夫。
其还有数之是猪狗马牛等动物,乃至人与神类结合的本主。
本主崇拜是全世界上千个民族中,白族所特有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
而在众多的本主中,却有一位人物列为中央本主,处于整个本主之上。
这位本主名叫段宗膀,在本主王国里,他享有“中央本主”、“建国皇帝”及“五百神王”等众多贵称。
段宗膀为南诏王晟丰佑的一名大臣,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缅甸国因受到周边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侵略,国之将亡,屡向南诏求救,晟丰佑派段宗膀率兵南下援缅作战,最终把狮子国军赶出了缅甸。
缅甸国王为感谢南诏王的救助,在段宗膀班师回国之时,特把自己的一件国宝(金铸龛佛)交段宗膀转呈南诏王。
再说,其时南诏国由王嵯巅摄政,自从王嵯巅弑劝龙晟后,虽立晟丰佑为王,朝中大权却由王嵯巅独揽。
白族本主崇拜中的道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白族本主崇拜中的道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传统的白族文化非常注重道德伦理,而本主崇拜在其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本文将重点研究白族本主崇拜中的道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并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这些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白族本主崇拜概述白族是传统的土著民族,其信仰系统中有本主、鬼神、妖怪、家神等,其中以本主最为重要。
白族传统认为本主是大自然力量的体现,是整个族群的精神领袖。
在白族文化中,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当然也包括了神佛鬼神,人们相信本主是无处不在的,不仅能使日出日落,还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传统的白族人相信,本主能够惠及众生,而本主的信徒和神仆可以传达出人们的意愿。
在如此伟大的神明面前,白族人们普遍强调自我牺牲、守纪律、敬重神明、与人和谐相处等一系列道德观念。
本主崇拜也成为了白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二、白族本主崇拜中的道德思想1、自我牺牲白族人尤其注重的是自我牺牲的精神,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个真正的人在面临困境时应该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应该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在白族文化中,这种牺牲精神是在岁次欢龙节期间最为突出的,其次就是本主钟摆节和妈祖节。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互相慰问,凝聚集体的凝聚力。
在白族地区的多处墓葬中,也可见到巨大的牲畜、美酒等供品,这充分说明了白族人将自己的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下。
2、守纪律在白族文化中,守纪律是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之一。
它包括遵守神明设下的规矩,遵从人伦关系等。
其中,遵守神明设下的规矩尤其重要。
在白族传统中,神祇的命令是绝对的,人们必须遵从,否则将面临惩罚。
因此,白族人通常非常守纪律,遵循神明的教诲和命令,从而保持了人们互相之间的和谐与友爱。
3、敬重神明在白族的道德体系中,敬重神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白族人认为,只有通过崇敬比自己更高的神明,才能获得快乐和平静的生活,同时也能安抚自己的内心。
在白族传统中,神明通常象征着力量、智慧和公平,他们看着世事如梦,执着于自然法则。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文化认同教育的特征探析
文化认 同的实质在于反省 自我 ,在接受他者 的 同时需要 保 持 自我 文化 的个性 ,这样 才 能更 好 地促进 民族文化的发展 。南诏大理 国时期随着 白 族文化与汉文化交往范围和深度的不断扩大 , 白
族逐 渐 形 成开 放性 与 民族性 辩 证统 一 的文化认 同
路径 ,其中教育是 白族文化认同发展的一个重要 动因, 正如 白族学者赵寅松所言 : “ 开放带来发展 , 重视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动力。 ” [ 1 ] 8 0 那么 ,
总之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鼎盛寺庙成了学僧侣掌握知识他们既念佛经也读孔孟之书释儒相互融合?瑜伽邹鲁成为一体?18大理地区的白族先民在这种?释儒?交融的佛寺教育影响下深受儒家思想和佛教教义的双重熏陶这无疑有利于大理白族文化认同?复合基因?的生长发育能使其出于生存的需要而积极寻求发展之路接受发达于己的他文化来改造自我同时又能在吸收的过程中对他者或他文化进行审视反思与本民族文化加以综合从而创造性提升本民族文化发展水平
田 夏 彪
( 大理 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大理 6 7 1 0 0 文化认同呈现出开放性与 民族性 的辩证统一 , 形成这一文化认同个性 的 白族教育具有 以
下特征 : “ 开放、 包容” 的教育人文环境 ; “ 儒、 释、 道、 ‘ 土” ’ 兼具的多元教育 内容 ; “ 释儒 ” 结合 的交融教育形式 ; 制度 教育 与习
俗 教育并存 的教 育形态 。
关键词 : 南诏大理 国; 白族 ; 文认 同; 教育特征
中图分类号 : K 2 8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8 6 6 6 ( 2 0 1 4 ) 0 1 — 0 0 8 1 — 0 5
An An a l y s i s o f Ed u c a t i o n a l Fe a t u r e s o f Da l i Ba i Cu l t u r e
大理白族本主信仰中的“孝”意识探析
2 0 1 4 年1 月中 g2 期 总 ̄ gs 4 8 期
大理 白族本主信仰 中的 “ 孝’ ’ 意识探析
3 )
【 摘
要】 本 主崇拜是 白族具 有特 色的 宗教信仰 ,蕴含 着 白族传 统道德观 念 ,孝 意识是其 重要 的体 现 ,基 于 “ 孝 ”意
识 演延 的 多种道德规 范是 白族传统道德规 范和观 念的重要组成部 分。 当前传统道德体 系解体 ,适应 现代 化的道德体 系尚未形 成 ,探析 白族本主 崇拜 中的孝文化 ,对 于我 国转型时期 少数 民族的道德 建设有 着重要 的意义。
【 关键词 】 大理;白族;本主信仰;意识
本主 崇拜是 白族 独特 的 民族 宗教 信仰 ,本主崇 拜经 过 长 期 的发 展 已成为 一种宗 教文 化 ,本 主文 化蕴 含的道 德规 范 和观念 是 白族传 统 民族 道德 的重 要组成 部分 。它是 白族 先 民在 生产生 活 中与 自然抗衡 、与其 他 民族文 化交织 碰撞 融合 的产物 。 本主的形成、发展过程 本主 ,即本境之主 ,是 白族某一 自然村落或某一地域 的 保 护神 。本 主崇拜源于原始神社崇拜和农耕祭祀 ,形成 于南 诏 时期 ,在南 诏大理 国时期成 为白族的一种 重要宗教 信仰 。 本 主的发展经历了 自然崇拜 、龙神崇拜 、人神偶像崇拜三个 阶段。 “ 思想 、观 念 、意识 的生 产最初是 直接与人 们的物质活 动 ,与人们 的物质交往 ,与现实生活 的语言交织在一起 。人 们 的想 象 、思维 、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 动的直接 产物。表现在某一 民族 的政治 、法律 、道德 、宗教 、形 而上 学 等地语 言中 的精 神生产也 是这样 ” 。 由于经过 长期 的生产 实践 ,民众的积极参与 ,本 主信仰 已经 由 自然宗教 过渡为具 有 世俗性的人为宗教 。本主文化在漫长 的发展 中 ,深受儒佛 道三教的影响 。白族先 民将儒佛道 中有利 于民族发展团结的 因素吸取过来整合在本 主文化 中 ,这也是 白族 文化 发展 中独 具特色的 “ 文化重叠”现象 。 尽孝是 白族 人民的传统 美德 ,白族人 民对 “ 孝”历来都 很重视 ,孝文化更是本主文化的重要 内容。 二、本主中的 “ 孝 ”内涵的形成及 其表现形式 ( 一 )本主 中的 “ 孝” 内涵的来源 1 . 孝子本 主故 事。 孝子本主的故事为白族 人民广为传颂 , 从 中可以看 出 ,孝 子本 主都 是来源 于 白族先 民尽 孝 的典 范 , 人们将这些孝 子奉 为本 主 、歌颂他们的孝行 ,表明 了白族人 民对孝道 的重视 与推崇 。白族人 民创造 了孝子本主 ,也是孝 观念 的接受者和积极 的参与者 。 2 . 儒佛道 的影 响。儒佛道三教文化 的传人 ,尤其是儒家 文化 ,对本 主文化 孝意识的发展有着重要 的影 响。白族人 民 并不反对多教 同时信仰 ,在很多本主庙 中,佛教 的代表观音 与本主 同在一庙供 奉被信徒拜祭 ,这在其他地方 的宗教信仰 中是很 少见 的。“ 洱 源凤羽 三教宫 ”反 映了儒佛道 在 白族地 区的融合 。 3 . 统治者 的提倡 。南诏 大理国时期 ,统治 者采 用 “ 以儒 治 国,以佛治 心”的政 策 ,对儒佛在 白族地 区的传播起 到了 巨大 的作用 。加 之汉 民大量涌人屯边开垦 ,不仅 为白族孝 主 题奠定 了坚 实的理论基础 ,更为 民间孝 主题 的形成 与发展增 加 了新元 素。各代统治者的政策不仅加强 了中原地 区与边疆 少数 民族 地区的联系 ,还增进 了中原文化 与少数 民族 文化之 间的交流 ,带 动了少数 民族 地区的发展。 ( 二) 本主孝文化的表现形式 本主孝文化 的表现形式 主要有如下这些 : 祭祀本主 的盛 会、 娱神娱人的活动 。与此 同时 ,以本 主为核心 的祭祀活动 、 本主庙 、各种文化载体 ,构成 了本 主孝 文化体 系。本主孝文 化也 为民间的孝文化作 品提 供了真实丰富的素材。 三、本主孝意识 的演延形态 孝意识是基 于血缘 关系而生的一 种认 同意识 ,随着社会
白族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参观白族文化博物馆、 参加民族节日庆典等,让学 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白族 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白族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创新
学校教育
将白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课程设置 、课外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接受白族文 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白族文化的发展
白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吸 纳了多种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 文化体系。
白族文化的特点与内涵
特点
白族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的特点,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追求美 好的生活愿景。
内涵
白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艺术表现,强调以人为本、尊重 自然,以及追求内心的和谐与美好。
03
白族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白族文化的课堂教育应用
丰富教学内容
白族文化作为中国多元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将其应用于思想政 治课堂,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培养民族认同感
通过课堂教育,让学生了解白族文 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强化文化传承意识
社会培训
通过举办各种社会培训活动,如文化讲座、培训班等,普及 白族文化知识,提高公众对白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民 族团结和凝聚力。
06
案例分析
案例一:大理白族三道茶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详细描述
2. 传播核心价值观:三道茶的礼 仪、敬茶神的方式等,体现了尊 重长辈、待人以诚、和谐相处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教育方式
在保留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如情景模 拟、互动式教学等,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大理地区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 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在多种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下, 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属于大理白族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
从遗留到今天的丰富的建筑遗产中, 我们可以领悟到大理人善于利用自然, 对自然环境的遵从和认同; 同时也领悟到白族人对时代的顺应, 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白族民居”的大理传统民居建筑大多只限于对闻名遐迩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表象认识,少有从民居建筑的发展演化, 内在的自然因素及文化內涵以及与各时期相对应的审美意识的探讨。
据《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记载:“苍山坡上, 凡经古人居住之地, 必有阶梯式平台, 台之边周, 自数里以外或高山顶遥望之, 极为清楚, 至近处反不易识别⋯.。
”①这种以天然坑壁为墙, 以坑为居室, 上搭一简陋草棚以避风雨的半穴居, 是大理古代先民为满足自身生活需求所萌发的建筑营造活动。
商代, 大理地区已进入铜石并用时期, 但仍属于原始社会建筑文化时期。
这个时期的剑川海门口遗址( 距今约三千二百多年) 发现有大量竖立的木桩,“很明显是干栏式建筑的底架”。
②文字记载也证实了干栏式建筑的存在“山有毒草及蝮蛇, 人并楼居, 登梯而上, 号为干阑。
”③从考古发掘中还证明了一点, 这种“干栏”式房屋已采用榫铆联接组合, 这无疑是建筑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一大进步。
经过历史的变革后形成的“汉式”模式建筑, 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它是中原文化的扩散与本地的吸收和再创造而形成的产物。
“三坊一照壁”是大理建筑文化特有的典型代表, 将合院式建筑去其一坊改为一壁这一创新,既减弱了建筑的压抑感、拥挤感,又为展现白族建筑的丰富文化提供了载体, 更是建筑与自然和谐的体现。
其布局为一正两厢一照壁围合成院落, 在围合的庭院中都种植花木, 增加居住环境的优美。
平面形状方正规矩, 主次分明, 因此既不失中原文化“中正无邪、尊者居中”的“礼”制思想, 又较汉式住宅布局灵活, 适应性强,较合院式建筑在采光、舒适、灵巧等方面更胜一筹。
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白族文化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 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 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 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染分为 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 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或细腻、变幻 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 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 雅致。 大理白族扎染以纯绵布、丝绵绸、麻纱、金丝
云南民族艺术———南诏,大理国期的白 族文化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 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 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使用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现绝大部 分使用汉语。白族历史悠久,文化 丰富多彩,其在建筑、雕刻、、染 织、绘画艺术上独树一帜、名扬中 外。白族人民所创造的文学,是我 国多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公元937年大理国政权诞生, 这时期是白族文化发展的时期, 在政治上与宋朝臣属相处,密 切往来,丰富了自己的文化。 公元1253年,蒙古贵族进兵云 南,消灭了大理政权建立了云 南省。明清时期“改土归流”, 通过科举,出现了一批白族进 士、举人,许多人参加了中央 和地方的政治机构。
内地城镇白族手工业是脱离 农业的经济部门,这已有较 长的历史,并且形成地区性 的专业作坊,并有各自生产 传统的名牌产品。如大理的 土织布、扎染,苍山的石用 具,鹤庆的纸、瓷器。剑川 的木雕、漆器等,都远近闻 名。
七世纪末至八世纪初蒙社诏皮罗 格建立起了南诏政权。在南诏奴 隶政权的统治下,云南各族人民 曾被迫来往迁徙,这段时期不仅 带来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白族与中原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 繁。同时洱海地区成为云南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洱海地区的人 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 共合体。这就是今天白族的先民。
浅析影响白族文化开放性的政治原因
浅析影响白族文化开放性的政治原因作者:谢学惠来源:《大观》2015年第10期摘要:本文对白族文化的开放性、宗教信仰的丰富性等特点的历史成因作了分析和阐述,说明大理白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其它先进的各民族文化,同时也表明了白族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白族文化;开放;政治依附性白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在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白族的汉化程度较高,社会发展非常快,文化发达,文盲率最低。
这都取决于白族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接纳。
白族不仅有自己独特而浓厚的民族文化,而且还有与外来文化融合后的丰富多样融合式文化。
白族文化是以自身的文化为主,融合众多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果。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白族文化融合了众多的文化种类如:汉族文化、古越文化、荆楚文化和氐羌文化等。
他们促进了白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这是白族文化发展的一个特点。
汉族文化对白族文化的影响很早就开始了。
东汉汉武帝时期曾多次发兵进军云南,欲将征服“西南蛮夷”。
滇国被征服后,汉武帝派大批汉人到滇池地区屯垦并在滇国推行了郡县制。
其间曾派两司马(司马相如、司马迁)随军入滇。
据史料记载大理人张叔盛览对儒学情有独钟,向司马相如学习作赋的方法,他后来成了一位颇有点名气的赋家,著有《赋心》四卷,他是大理最早的汉文化传播者。
大理人今天能够非常自豪地称自己的故里为“文献名邦”,张叔盛览功不可没。
至今大理白族人民仍然认为对于白族文化的开始,司马相如的功劳是最大的。
唐朝时期,统治南诏的白蛮以开明大度的姿态,以“仿唐”学汉为契机,主动积极的引进了汉族的先进文化。
南诏的统治者为了更好的学习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以汉文为南诏国的通行文字,将黑蛮已有的古彝文和白蛮已有的古白文用汉字代替。
统一推行只用汉字,利于南诏人民学习汉族文化,这一措施的推行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扼杀了和白族文字的发展,影响了民族文化的完整保存,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这一措施的推行对白族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
浅谈大理白族本主崇拜 (1)
浅谈大理白族本主崇拜摘要:本主,是白族人民奉祀的民族神。
在佛教、道教传入白族地区之前,本主崇拜,是白族的主要宗教。
佛教、道教传入白族地区之后,白族人民巧妙地将其融入本主崇拜而独树一帜。
本主崇拜,就是以本主为中心的宗教崇拜。
关注白族本主文化,对于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形态,倡导多元文化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白族本主崇拜起源融合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等地。
白族,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少有的一个曾建立过统一政权的的少数民族,创立了源远流长、多元和谐、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而白族最为典型的民族文化就是“本主文化”。
关于大理白族本主崇拜的研究论著主要有:董建中《白族本主崇拜》(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
作者全方位地介绍了白族的本主崇拜,主要从起源、形成、演变对本主崇拜进行研究。
杨亮才、赵寅松的《和谐的社会—中国白族本主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从起源、形式、特色、现状等方面对白族本主文化进行了简单介绍。
从上述可以看出,对于白族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
本文就白族本主崇拜、本主崇拜的起源与形成、本主崇拜同其它宗教的融合来谈谈白族的本主崇拜。
一、本主崇拜本主,是白族人民奉祀的民族神,本主者,本境之主也。
白语称“本主”为“岛博”、“武僧”,“岛”是“大”的意思,“博”是对男性长者的尊称,因而“岛博”的意应为“大老爷”,“武僧”意为“主人”。
[1] “本主”或“土主”,是汉族所加的特谓。
[2] 不少学者对“本主”二字作考证,,有的认为是“本境鬼主”的简称,也有的认为是“本境土主”、“本境福主”的简称。
[36]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一种宗教信仰,就是以本主为中心的宗教崇拜。
多数村民把“本主”叫“朵薄”。
意思是大老爷,也有些村民,把男性“本主”叫“劳谷”,意思是祖父;把女性“本主”叫“劳泰”,意思是祖母。
南诏大理国时期滇西北白族政治文化的特征
江河 分流 、 山林 密布 、 山间 盆地 零 散分 割 是 云南
的地理 特征 , 体 的地 形 地 貌 导 致 云南 各 民族 表 现 立
出不 同的文化类 型和 特点 。滇 西北 白族 能 够 对外 来
政 治文化兼 收并 蓄是 与其特 殊 的地 理环 境 密切 相关
个 由多 民族 和多 部 族 构 成 的地 方 民族 政权 , 管 尽
白族 文化居 主 流 地 位 , 这 并 没有 妨 碍 其 他 民族 及 但
其 文化得 到独 立 发 展 。千 百 年 来 , 同文 明 在 这 里 不
的 。从 文化生 态 环 境 的视 角 分 析 , 南 处 于 东 南 沿 云 海 温湿地 区和西 北 内陆青藏 干 旱地 区之 间 的过 渡 地 带, 而地理 上 的过 渡 区域 往 往也 是文 化 上 的 过 渡地 带 。云南处 在汉 文化 、 印度 文化 、 藏文 化 和海 洋 文 青
作者简介: 雷信来( 96一) 男, 17 , 安徽霍邱人 , 士, 博 大理学院政 治学院讲 师。研 究方向 : 中西传统政治思想和政 治文化 。
赵 金 元 ( 93一) 男 , 南鹤 庆 人 , 16 , 云 大理 学 院政 法 学 院教 授 。研 究 方 向 :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和 中国 文化 现 代 化 。 马
化 的 四面包 围 中。优越 的气候 、 环境 及人 文 条 件 , 不 仅形 成 了大 理 地 区的生 物 多样 性 , 且 也 为 当地 居 而
交汇 、 碰撞 、 融合 , 造就 了滇西 北 白族 海 纳 百川 , 我 为 所用 的开 阔胸 襟 和 兼 容 并包 的 民族 政 治 文 化 品格 。
南诏大 理 国吸纳 域 外 文 化 是 以 “ 诏 大理 国文 南 化 系统 本身及 民众 的需要 ”2为原 则 的 , 利 主义价 _ 功
“天人合一”的白族本主崇拜
“天人合一”的白族本主崇拜摘要:本主信仰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多神崇拜的民族宗教。
它集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一体,每个村庄和城市社区都有自己的本主和祭祀本主的神庙。
每位本主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来历和身份,大到主宰宇宙的天神,小到为人民做了好事的普通百姓,一旦被某村社供奉为本主,他便成了那里的人们至高无上的保护神,因而每位本主的故事所营造的便是一个个人神共处的世界。
比如,大理苍山沧浪峰下有个叫阁洞塝的村子,他们的本主竟是如同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一样伟大的太阳神。
把主宰宇宙的太阳当作人类的朋友一样来描绘,把太阳神请来作为自己村庄的保护神,从中人们不难看出白族人的精神世界是多么的辽阔、博大。
关键词:白族;本主信仰;崇拜白族的本主信仰,神系庞大而演变过程复杂,各村各自奉祀的神祗不同,但其中也有一些许多地方都共同奉祀的尊神。
如在大理、洱源、剑川、云龙、昆明等地的许多本主庙中经常可以看到一尊造型特异的本主,他三面三眼,六手六臂,浑身青黑,手足毒蛇缠绕,身系骷髅头骨...…样子十分吓人。
其神号通常称为“伽蓝本主大黑天神”或“摩诃迦罗大黑天神”、“驰灵景帝大黑天神”等等。
这是一位怎样不同寻常的本主呢?可以作这样简单的概括,即原本为印度佛教的神,被纳入道家玉皇大帝麾下,而注人的是白族人民的价值观,于是成了白族笃信的本主。
据学者们考证,大黑天神的原型为印度婆罗门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湿婆”神,到公元8世纪印度形成了密宗佛教,“湿婆”嬗变成佛教的护法神,称为“摩诃迦罗”。
“摩诃”是大的意思,“迦罗”为“大自在天”的“黑天神”,通译为大黑天神;“伽蓝”在印度是佛教寺庙的通称,“伽蓝神”即是寺庙的护卫神。
南诏时期,印度密教传人大理以后,“伽蓝”一词特指的便是“摩诃迦罗大黑天神”。
大黑天神被引进白族本主神系之后,又演变成了为乡民降伏恶魔,禳灾祈福,保一方平安的“本境福主”,于是便形成了“伽蓝本主大黑天神”。
作为原本是密教护法神的形象,按密宗佛教的观点为了“护法”,神佛必须做出狰狞恐怖的样子,用以吓唬那些魔障缠身、冥顽不化的众生。
白族历史概述
白族文学概述摘要: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了灿烂悠久的文化。
白族文学渊源悠久,分为南诏以前白族文学、南诏大理国时代的白族文学、元明清时代的白族文学、国民党统治时期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白族文学以及解放后的白族文学。
其在形式上,分为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其中靠人民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具有很高的造诣。
白族文学顺历史潮流,受到了汉族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影响,不过仍然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
关键词:白族文学;白族文学的分期;白族文学的特点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使用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现绝大部分使用汉语。
白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其在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上独树一帜、名扬中外。
白族人民所创造的文学,是我国多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白族文学的社会背景及发展状况距今三千多年前,洱海地区的古老民族已经进入了新时期时代。
公元前十二世纪左右,剑川海门口的铜石并用文化是洱海地区石器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这些历史遗迹足以表明白族人民历史的悠久长远。
秦汉时期已经产生了不同的部落和公社。
正是在形成这些部落或氏族公社形成之时,出现了白族的打歌①《创世纪》等传说。
汉、晋王朝在大理设置郡县,汉王朝的统治及汉民、士兵的驻居不仅促进了白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是一次本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流。
当时便出现了反映社会变迁的传说,如“白子国”、“六诏”等。
及至蒙社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起了南诏政权。
在南诏奴隶政权的统治下,云南各族人民曾被迫来往迁徙,这段时期不仅带来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白族与中原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
同时洱海地区成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洱海地区的人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共合体。
南诏文化相当繁荣,就文人文学,出现了杨奇鲲、段义宗等有名诗人,也出现了大量民间口头创作,如《望夫云》、《辘角庄》等。
白族讲解词
白族讲解词摘要:一、白族简介二、白族文化特点三、白族传统节日四、白族风俗习惯五、白族美食六、如何融入白族文化七、总结正文:【一、白族简介】白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白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根据历史记载,白族先民在公元8世纪至10世纪建立了大理国,成为当时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
【二、白族文化特点】白族文化独具特色,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崇尚白色。
白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高贵,因此在服饰、建筑等方面都喜好使用白色。
此外,白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大理石雕、剪纸、刺绣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白族传统节日】白族有很多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月街。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民间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举行,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家。
此外,还有火把节、龙舟赛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四、白族风俗习惯】白族风俗习惯丰富多样。
比如,白族家庭重视长幼尊卑,年轻人要尊敬长辈,长辈也要关心爱护年轻人。
此外,白族人民热情好客,客人到访时会以茶待客,并有“三道茶”的习俗。
【五、白族美食】白族美食丰富多样,口味独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鸡豆腐、甜水面、松茸炖鸡等。
这些美食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富有营养价值,让人流连忘返。
【六、如何融入白族文化】要融入白族文化,首先要了解白族的风俗习惯。
例如,在白族地区游玩时,要尊重当地的民族风俗,遵循礼仪规范。
此外,可以尝试学习白族的民间艺术,如剪纸、刺绣等,体验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七、总结】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民族。
其独特的文化特点、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美食吸引了无数游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1 --
--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Fra bibliotek题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语文科
数学科
英语科
政治科
物理科
化学科
地理科
历史科
生物科
中考备战
高考备战
高考试题
中考试题
教学论文
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行政论文哲学理论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主要哲学思想及其特点
大理白族文化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进一步吸收包括滇、爨、中原、荆楚、巴蜀、吐蕃和印度等各种文化,并在大理境内各部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经济文化交往中,逐步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共同体——白族,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南诏大理白族文化。遗留至今的《南诏德化碑》、《兴宝寺德化铭》是这一时期白族哲学思想的典型代表。一、《南诏德化碑》、《兴宝寺德化铭》中包含的哲学思想《南诏德化碑》立于南诏赞普钟(阁逻凤)10年,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全碑共刻有5000余字。它由南诏数十名主要文武官员所共立,因而得到国王阁逻凤的赞同和认可。《兴宝寺德化铭》是大理国王段智兴元亨二年,即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由杨才照所撰刻。1.1宇宙本体论《南诏德化碑》开始就说说:“恭闻清浊初分,运阴阳而生万物,川岳既列,树元首而定八方。”这是说,天地最初由清浊二气所成,万物由阴阳演化而生,所有的山川河岳,都是按照高低大小、远近纵横、错落有致地排列。《兴宝寺德化铭》开篇说:“盖闻率性之谓道,妙物之谓神。混成天地之先,独化陶均之上。体至虚之宅,无毒无门,运不隅之方,何固何执。”其中,“率性”、“妙物”、“混成”、“独化”、“陶均”等都带有明显的当时汉文化印记。接着,《兴宝寺德化铭》又对本体之“道”的形态及运动进行了说明:“未尝不出入五物,谁恻至变之端;同流六虚,旁行大衍之数。知太始者,由之揆务;作成物者,宗之至能。形象分而变化斯章,动静常而刚柔乃断。”“道”由于贯穿于金木水火土五物,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它运动变化的极至,由于它的运动变化和易卦的六爻相符合,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大衍之数进行预测推演。1.2天命观思想《南诏德化碑》说:“王,姓蒙,字阁逻凤,……应灵杰秀,含章挺生”,这是说南诏王阁逻凤不仅禀承了先天灵气,而且具有很深的道德修养和学术造诣,是西南的俊杰。又说:“(阁逻凤)日角标奇,龙文表贵。”阁逻凤左额隆起,身有龙纹,一派帝王贵相。这里把阁逻凤描述为具有帝王之相,一方面是为蒙氏取得统治地位寻求理论依据,试图用天命来说明。《兴宝寺德化碑》第二部分是对高踰城光的品德、才干和政绩进行赞颂的。也充斥着天命观的思想在其间,如碑文说高踰城光“天质自殊,龙章特异”,“积刚柔之粉德,钟岳渎之休灵。清明在躬,鉴澄波之千倾;风神绝俗,挺匡岳之万寻。”高踰城光天生就和其他人有区别,其身上有着龙的后代的异象,他的一切美德和才能是上天赋予的。所以他从小就具有了不起的气质和仁义道德,正所谓“夙蕴风云之气,早实仁义之怀。” 1.3政治伦理原则《南诏德化碑》在阐述其宇宙本体论和自然规律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其政治伦理原则。认为:“川岳既列,树元首而定八方,故知悬象着明,莫大于日月;崇高辨位,莫大于君臣。”这里碑文强调的是君臣之间的不可僭越的政治伦理原则,君臣关系不是任人的意志而随意更改的,而是和自然秩序一样具有其客观性。《兴宝寺德化铭》中也反映了部分政治伦理思想,如在评价高踰城光及其家族政绩时,碑文说:“不意蝇玷成暇,南箕自远。乃与兄牧公及先君诸臣等议曰:‘大义不可无方,至忠不可无主’,惟其平国大宰,定远将军;‘君臣之义最高,叔侄之分尤重’,不异霍光辅汉,姬旦匡周。盛衰惟终,安慰同力,在我子孙后嗣。弃兹历世垂休,孤立一隅,介于大国,岂不谓事之末乎?然狐犹首丘,葵能卫足,不忘本也。姑可忽诸?乃与中国形成,独兴庙计。自此,散从释衡,缩甲抑战,公兄弟之力也。”在这段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处理君臣关系的原则,一方面是大理国作为地方政权的内部君臣关系。另一方面是大理国与大宋之间的君臣关系。这是大理国的战略决策,当然这也受到儒家政治伦理的影响。二、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哲学思想的特点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南诏至大理国,白族先民对汉文化的接受更为全面,受汉文化的影响也随之不断加深,同时在接受汉文化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对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融合。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并结合本土文化而由此形成的白族独具的“释儒”文化,建立开明的政治体制和开放的经济格局,并对唐宋政权归化和对内地汉文化具有高度认同感,是这一时期白族哲学思想的突出特点。唐宋时期,云南和川西南地区为南诏和大理国所统治。在南诏大理国统治下,洱海、滇池等农业地区的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为当地文化的迅速深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另一方面,以白蛮和乌蛮为主体建立的南诏、大理政权,实现了云南和川西南的局部统一,并通过交流和战争与外界发生了密切关系,为吸收其他文化成分及文化的交融准备了有利条件。在白蛮、乌蛮文化不断发展的继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作为白族主流文化的南诏大理文化。大理国学习汉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继承南诏儒学的传统之外,更多地吸收了佛教文化。南诏时期,佛教早已传入,并开始盛行。如南诏“开三教”中,就有佛教。到了大理国时期,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在宫廷设立专门管理佛教的机构,任高僧为国师,使得佛教思想成为大理国主导的政治意识形态。佛教在云南大理地区的传播,主要是以洱海周围为中心遍及白蛮地区的白蛮阿吒力教,简称“白密”,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密宗已形成密宗瑜伽部的信仰。白族密宗是外来佛教和白蛮原有宗教相融合的产物,是在吸收了唐代汉地密宗和印度密宗基础上白族化了的佛教密宗。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的是,由于受到中原封建文化的影响,加之南诏大理国上下对汉文化的学习和倾慕,南诏大理国政权主动臣服、归化于唐宋政权,对中原以儒家为首的封建汉文化有极强的认同感。如异牟寻继位后,“每叹地卑夷杂,礼义不通,隔越中华,杜绝声教”。南诏王室一直沿用父子连名制,但到了异牟寻以后的南诏王劝丰佑,则“慕中国,不肯连父名。”所以,南诏王朝“既御厚眷,思竭忠诚,子弟朝不绝书,进献府无余月”。希望这样的臣属关系可以常此以往。大理国上层也一直希望与宋朝保持臣属关系。据李攸《宋朝事实》载,段氏大理国政权曾连年派其所属当地邛部、两林川首领由西川向宋廷进贡,宋王朝也特意在大渡河上建造大桥,“以济西南蛮之朝贡者”。参考文献:《南诏德化碑》现存云南省大理市太和村。《兴宝寺德化铭》现存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文化馆。张锡禄.《大理白族佛教密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