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合集下载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一、指点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临时以来都堕入教员觉得难教,先生觉得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幽默的实验,又无笼统详细的研讨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收回勃勃生机,对此我停止了少量探求,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纲要»的指点下,我力图:〝改动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教授的倾向,使取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艺的进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进程〞。

二、教材剖析1. 教材的位置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引见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经过本节的探求既稳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大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看法,提高化学计算的才干。

2.教学目的剖析依据教改的肉体、课程规范的要求及先生的实践状况确立如下教学目的:知识技艺:a.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络。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消费中的运用。

才干方法:a.经过课前探求,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经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求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

c.经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拟、归结、推理的才干。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勾搭协作的质量。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消费效果,体验化学迷信的开展对当代社会可继续开展的重要意义。

c.经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浸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络的〞辩证唯心主义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端普遍的运用,因此将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协助先生构成终身学习的看法和才干〞是课程革新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进程中学会自主探求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物质的量浓度一、引言在化学实验和工业中,我们常常需要计算一种溶液或混合物中某种物质的含量,来确定浓度。

而物质的量浓度就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

本文将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

二、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容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常用符号为c。

它的数学表示式为:c = n/V其中,n 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单位为摩尔(mol),V 表示溶液的体积,单位为升(L)。

三、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3.1 从质量计算如果我们已知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体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 = m/(M × V)其中,m 表示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g),M 表示溶质的单质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摩尔(g/mol),V 表示溶液的体积,单位为升(L)。

3.2 从浓度计算如果我们已知溶液的浓度和溶液的体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 = C/V其中,C 表示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升(mol/L),V 表示溶液的体积,单位为升(L)。

3.3 示范计算例如,我们有一瓶体积为 500 毫升(0.5 升)的溶液,其中含有 12 克 NaCl。

求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首先,我们需要计算出 NaCl 的单质摩尔质量,其中,Na 的摩尔质量为 22.99g/mol,Cl 的摩尔质量为 35.45 g/mol。

M(NaCl) = 22.99 + 35.45 = 58.44 g/mol根据公式 c = m/(M × V),可以计算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 = 12/(58.44 × 0.5) = 0.409 mol/L四、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物质的量浓度是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计算量。

例如,在制备溶液和反应物的添加中,都需要对浓度进行计算。

在工业生产中,需要对原料进行配制、检测及质量控制,也需要使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计算。

此外,在学习化学时,物质的量浓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高中化学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高中化学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高中化学百度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高中化学》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物质的量浓度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能力方法: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白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思想汇报专题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白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教案设计(4)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教案设计(4)
计(4)
分类: 作文 > 应用文 > 说课稿 > 化学说课稿 >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教案设计(4)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创作时间:2009-05-29 15:30:07
(1)矿泉水中各元素的组成常用质量体积浓度来表达,其单位为mg/L。其中钙的含量为≥4.0,它表达什么含义?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枝江大曲的酒精度为450,它表示体积百分含量,要将其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尚须哪些物理量? 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此时又带着化学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一周前,学生们经历了溶液标签的收集过程,都主动与我交流,他们这样说道:“原来我的家里就有这么多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物品呀!” “我带来的1:4的盐酸是什么意思?”“我们什么时侯上这节课呢?”……课未始而思无尽,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我和我的学生们创造了一片共同学习的广阔天地。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课件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课件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物质的量浓度概述 • 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 • 物质的量浓度的实验操作 • 物质的量浓度的注意事项 • 物质的量浓度的拓展知识
01
物质的量浓度概述
定义与意义
定义
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 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常用符 号为c表示。
意义
物质的量浓度是化学中重要的物 理量,用于描述溶液的组成和浓 度,是化学实验、工业生产和科 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参数。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VS
详细描述
在溶液中,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 量浓度可以通过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和溶 液中其他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来计算。根 据计算结果,可以判断溶液的酸碱度,即 pH值。物质的量浓度是计算溶液中离子 物质的量的重要参数,对于理解和掌握溶 液的酸碱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溶液的渗透压与物质的量浓度
总结词
反应方向判断
通过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 浓度,可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如 果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浓度高于生成物 的物质的量浓度,则反应正向进行; 反之,则反应逆向进行。
03
物质的量浓度的实验操作
溶液的配制
精确计量
在配制溶液时,需要使用精确的计量工具,如天平、量筒等,确保所取用的溶质 和溶剂的量准确无误。
在溶液配制中的应用
标准溶液的配制
在化学实验中,经常需要配制标准溶液,如酸碱滴定实验中 的标准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这些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必须 精确控制。
稀释溶液的计算
在稀释溶液的过程中,需要知道稀释前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 度,以计算需要加入的溶剂的量。
在化学平衡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在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依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需要能够领悟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加水稀释以及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还有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够说明一些简约的化学问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试验中的应用》的第四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技能。

3、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控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分与联系。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猎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猎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a、在相互沟通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进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进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援助同学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技能”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猎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为了培育同学学会自主探究猎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技能,本节课采纳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力求“同学在老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讨论的方式去猎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控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同学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一中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我将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料想五个方面对“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一一共同研究和交流。

一、指导思想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在教学过程中表达以学生为主体,学案导学、目的教学与分层次教学和分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三课时,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根底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稳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根底上扩大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进步化学计算的才能。

并理解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过程。

2.教学目的分析〔1〕知识与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络。

c.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消费中的运用。

(2)才能与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根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学习,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比照,进步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才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在互相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消费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开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浸透“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络〞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应用教学难点: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三、学情、学法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初步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才能。

但是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感受概念、应用详细实例去运用概念、在交流评价中强化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抽象感和乏味感。

高中化学说课稿:《物质的量浓度》

高中化学说课稿:《物质的量浓度》

高中化学说课稿:《物质的量浓度》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给大家带来一堂化学课,主题是《物质的量浓度》。

在我们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质溶液的概念,而溶液的浓度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所以,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讨一下物质的量浓度。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物质的量浓度是什么。

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通常是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

它是用来描述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那么,我们如何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呢?通常,我们使用两种方式来进行计算:质量浓度和摩尔浓度。

质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用质量浓度(C)表示,其计算公式为:C = m/V。

其中,C表示质量浓度,m表示溶质的质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另一种浓度的表示方法是摩尔浓度。

摩尔浓度是指溶液中单位体积内溶质的物质的量。

用摩尔浓度(C)表示,其计算公式为:C = n/V。

其中,C表示摩尔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容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假设我们有100ml的NaCl溶液,其中溶质的质量为10g,那么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个溶液的质量浓度和摩尔浓度。

首先计算质量浓度,根据公式C = m/V,将溶质的质量10g代入,溶液的体积100ml代入,得到质量浓度C =10g/100ml = 0.1g/ml。

接下来计算摩尔浓度,根据公式C = n/V,将溶质的物质的量n代入,溶液的体积100ml代入,注意到溶质是NaCl,其相对分子质量为58.5g/mol,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n = 10g/58.5g/mol = 0.17mol,得到摩尔浓度C =0.17mol/100ml = 0.0017mol/ml。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溶液的浓度进行调节。

这时,可以通过向溶液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溶质或溶剂来实现。

比如,我们要调整一个NaCl溶液的摩尔浓度为0.1mol/L,那么我们可以使用摩尔浓度的计算公式C = n/V进行计算,假设目标体积为100ml。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中的第三个课时《物质的量浓度>>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中学习了溶液的组成,以及前面两课时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探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学习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也了解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初步用定量的方法做实验,特别是又扩充了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以后的化学计算几乎每次都要遇到物质的量浓度,所以也为以后的化学计算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的成败,决定了以后化学计算的成败。

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重点与难点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特别是在化学计算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目标分析(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溶液的组成和物质的量的概念,也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实验能力及分析数据的能力,而且此时的高一学生刚入学不久,有饱满的学习热情和和自信心、上课时积极性高。

因此上课时要充分利用这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了解化学中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

2、初步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3、熟练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完成配制任务(0.1LNaCl溶液,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04mol)并思考其成分的表示方法,使学生逐渐建立起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2、通过反思实验过程和计算练习深化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理解。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高中化学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高中化学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思想汇报专题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说课稿

说课稿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湘乡第一中学的肖艳,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浓度。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物质的量浓度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位于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课题中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中的一部分。

是在初中已学溶质的质量分数和前面掌握物质的量意义的基础上,经过变化观念引入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为后面溶液配制实验,离子反应等与溶液有关的学习打下认知基础。

通过科学探究学习,既凸显了物质的量的应用,又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对溶液的组成建立一个新的认知模型,同时在物质的量浓度相关计算应用中从另一角度验证了平衡思想,体会到化学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2、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相关的计算及解释生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联系→迁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意义,从而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相关计算难点: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相关的计算二、学情分析初中已学过从一个化学方程式中能获取很多信息,比如学生通过化学方程式能找出各物质之间的宏观质量比关系,加上前面也了解化学反应各物质微观粒子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代入物质的量数字比质量数字确实要更简便。

然而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各物质间量的计算通常离不开溶质质量分数,而学生已知溶质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的组成的一种方法了;但是对于本节课为何还要引入其它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学生尚有疑问。

因此我决定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解惑。

三、教学策略首先我会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mol/L这个单位与溶液浓度之间的联系,再通过重点拆分了解物理量,然后逐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认知模型进行类比探究,经过变化观念,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物质的量浓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反思。

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

物质的量浓度就是在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与溶液相联系导出的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本概念,它同样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2教学目标:(1)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2 )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3)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课堂探究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教法:本节的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课标》指出:“从教学方式与实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目标的关系来看,探究式教学应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教师要处理好“鱼”和“渔”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对“溶剂体积”与“溶液体积”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教学的难点问题。

三、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2、自主探究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采用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的基础上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建构新的概念。

2021-2022年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1 人教版第一册

2021-2022年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1 人教版第一册

一、教学思想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陈述了化学新课程的目标理念,即“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依据课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a.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和换算。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b.通过课堂探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在相互交流中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感受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课堂探究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教法:《课标》指出:“从教学方式与实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目标的关系来看,探究式教学应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物质的量浓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反思。

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

物质的量浓度就是在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与溶液相联系导出的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本概念,它同样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 2 )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3)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
“在课堂探究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本节的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课标》指出:“从教学方式与实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目标的关系来看,探究式教学应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教师要处理好“鱼”和“渔”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对“溶剂体积”与“溶液体积”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教学的难点问题。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2、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采用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的基础上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建构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学课本感受概念,然后通过以下具体实例练习来巩固、运用概念: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ImolNaCI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5.85克NaCI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ImoINaCI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是对概念的直接运用;第二个
练习巩固已学知识“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换算”。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

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

学生们将在各自的思考与判断中,进行探讨和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发挥,相互解答疑问,自主进行合作探究。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与换算: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课标》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计算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3、开拓眼界 4 、课堂评价
5、作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
四、教学反思:这样的作业,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没有过分强调对知识本身的掌
握,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的学习方法。

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