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材料本构关系
岩土类材料弹塑性力学模型及本构方程
岩土类材料弹塑性力学模型及本构方程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岩土类材料的弹塑性力学模型及本构方程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岩土类材料的特性,开展研究其在受力变形过程中的弹性及塑性变形的特点,描述简化的力学模型特征及对应的适用条件,同时在分析研究其弹塑性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探究了关于岩土类介质材料的各种本构模型,如M-C、D-P、Cam、D-C、L-D及节理材料模型等,分析对应使用条件,特点及公式,从而推广到不同的材料本构模型的研究,为弹塑性理论更好的延伸发展做一定的参考性。
关键词:岩土类材料,弹塑性力学模型,本构方程不同的固体材料,力学性质各不相同。
即便是同一种固体材料,在不同的物理环境和受力状态中,所测得的反映其力学性质的应力应变曲线也各不相同。
尽管材料力学性质复杂多变,但仍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说可将各种反映材料力学性质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分析归类并加以总结,从而提出相应的变形体力学模型。
第一章岩土类材料地质工程或采掘工程中的岩土、煤炭、土壤,结构工程中的混凝土、石料,以及工业陶瓷等,将这些材料统称为岩土材料。
岩土塑性力学与传统塑性力学的区别在于岩土类材料和金属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特性。
岩土类材料是颗粒组成的多相体,而金属材料是人工形成的晶体材料。
正是由于不同的材料特性决定了岩土类材料和金属材料的不同性质。
归纳起来,岩土材料有3点基本特性:1.摩擦特性。
2.多相特性。
3.双强度特性。
另外岩土还有其特殊的力学性质:1.岩土的压硬性,2.岩土材料的等压屈服特性与剪胀性,3.岩土材料的硬化与软化特性。
4.土体的塑性变形依赖于应力路径。
对于岩土类等固体材料往往在受力变形的过程中,产生的弹性及塑性变形具备相应的特点,物体本身的结构以及所加外力的荷载、环境和温度等因素作用,常使得固体物体在变形过程中具备如下的特点。
固体材料弹性变形具有以下特点:(1)弹性变形是可逆的。
岩土类材料的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在冲击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岩土类材料的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在冲击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岩石、混凝土材料等非均匀和各向异性材料的动态本构和冲击损伤破坏规律的研究,是现阶段冲击动力学领域的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
这一科学问题的研究对材料变形损伤破坏的非线性效应、应变率效应的耦合表征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首先对岩土材料本构模型的研究概况和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
对现有的主要的冲击载荷下的动态损伤模型进行了较系统的评述和比较,并对当前的研究热点及趋势作了讨论。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解决本课题理论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岩土类材料的重要特征是其静压相关塑性屈服行为,本文在静水压相关的广义热粘塑性本构的理论框架下,从修正Drucker公设和应力空间中的屈服函数出发,以材料本构关系的内变量理论为工具,推导并建立了一般形式的,特别是静水压相关的热塑性和热粘塑性增量型本构关系的普适形式,其所得到的本构关系可以包含各种内变量硬(软)化行为、应变率硬(软)化行为、损伤软化、温度软化行为以及相互间的耦合作用。
所给出的本构关系是以应力屈服面为基础的,具有普适性;对任何动态程序都特别适用和方便,易于嵌入到损伤材料的冲击动力学数值计算程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考虑到应用的重要性,文中特别给出了若干常用的岩土本构模型的增量本构关系计算公式和流程。
在较详细地论述了分形、分形维数概念及分形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将之与岩土材料损伤破坏所具有的分形特点相联系,尝试性地将分形几何引入到岩土材料损伤定义,详细地推导了岩土材料的拉伸状态下损伤演化方程。
其损伤演化方程中,分形维数及其与损伤能量耗散率的关系的引入,不仅解决了损伤的确定问题,减少了损伤模型中的所涉及的岩土特性参数,而且新构造的分形损伤模型可计及岩土的天然损伤影响和应力波传播过程中引起的裂纹扩展效应新进展。
以岩土损伤分形本构模型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由岩石损伤分形维数和能量耗散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拉压两种不同状态下的损伤演化方程,并以等效模量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岩土材料含损伤的动态本构关系;利用本文所建立的含损伤本构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砂岩冲击载荷下一维应变波传播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应力波传播过程中,应力、分形维数、裂纹密度及损伤等量得演化规律,其结果对工程应用有指导意义。
岩土本构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研究
岩土本构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研究摘要:通过研究岩土基本力学性质,能够判断出经典塑性力学原理、Drucker塑性公设理论等与岩土材料不兼容。
从岩土本构理论层面进行探究,能够判断出以经典塑性为基础的单屈服面模型不管是否选择流动法则,均与岩土材料不兼容;岩土屈服面非唯一,其重数和塑性应变增量自由度相同,且不具备外凸现象。
关键词:本构理论;岩土材料;屈服面;经典塑性理论1.引言最早的岩土材料本构模型是参照传统塑性理论研制出来的,不过,通过一些岩土实验和项目实践分析得出,此模型不能体现出岩土材料的个别基本力学特征:岩土材料的塑性应变增量态势和应力状态并非存在单一关系,却和应力增量具备一定的关联性「1」;主应力轴旋转会引起土体发生塑性异变;以单屈服面则不能更客观地说明岩土材料的缩胀特征。
基于此,相关研究学家度其展开全面分析,构建了一些不适用经典塑性理论的本构模型、双屈服面模型或通过非关联流动法则来改正偏离的缩胀问题。
本文通过研究岩土基本变形原理,探讨塑性公设的可行性、经典塑性理论不兼容岩土材料变形体系的原因,并且对岩土本构理论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探讨与分析。
2.Drucker公设不支持岩土材料的证明对于Drucker公设来说,则是材料的物质微元基于应力空间下的任意附加应力循环中附加应力做的功非负,其表达式是:通过上一章的分析能够说明:若岩土材料剪缩的话,增量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的塑性系数矩阵并非线性关系。
所以,塑性应变增量态势和应力状态之间并非具有单一关系,不过和应力增量存在相关性。
由此来看,若土体剪缩的话,岩土材料的塑性应变增量态势和应力状态之间并非具有单一关系,,塑性应变增量无法如式(10)一般通过仅有的一个塑性势函数进行说明,那么,经典塑性理论自然不支持岩土材料。
同理,也能够在应变空间中展开研究,以此说明应变空间中的经典塑性理论不支持岩土材料。
4岩土本构理论的几个重要问题探讨4.1现今岩土建模理论介绍通过以上内容能够证明:经典塑性理论不支持岩土材料,对此,以传统塑性理论为基础的岩土本构模型——单屈服面相关联流动模型一样不能说明岩土基本变形原理,是行不通的。
土体本构模型-高等土力学
[D]
式中[D]叫刚度矩阵,如果应力和应变分量取一般形式,各 有6个分量,则矩阵[D]为6×6,共36个元素。如果用主应 力和主应变分量,则矩阵[D]为3×3,共9个元素。二维问 题的应力分量为 x , y , xy ,应变分量为 x , y , xy ,因 此其矩阵[D]也是3 ×3 的,将上式展开可写成:
图5-8
岩土工程研究所
§1.应力和应变
2.应力路径 在应力空间内,代表应力状态的点移动的轨迹, 叫应力路径。它表示应力变化的过程,或者加荷的方 式。
岩土工程研究所
§1.应力和应变
设土体中一点初始应力状态如图 5-9应力空间内A点所示,受力
后变化到B。从A到B,可以有
各种方式,如σ1、σ2和σ3按 比例增加;初期σ3增加得多,
面体面在几何空间内的八个挂限都有,而 π 面只存在于应力 空间内的第一挂限和与其相对的挂限,其它挂限内的等倾面并
不是π面。空间主对角线也只存在于这两个挂限。
岩土工程研究所
§1.应力和应变
利用π面可以较好地反映应力状态。图5-4中点M的坐
标代表主应力分量。通过M点作π面。它到原点的距离为
OO 1 3
式中 2- 3 , 1 2 , 1 3 为三个应力摩尔圆的
直径,见图5-3
还有一个参数b也反映了中主应力接近大主应力的程度。
若 2= 1 ,b=1;若 2= 3 ,b=0
岩土工程研究所
b
2 3 1 1 3 2
力情况,q= 1 3
岩土工程研究所
§1.应力和应变
可以推知相应的应变分量
体积应变: v 1 2 3
(完整word版)土的本构模型对比
几种土的本构模型对比一、概述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离不开岩土本构关系,本构关系广义的讲是自然界中某种作用与该作用的效应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岩土工程中本构关系即岩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描述岩土本构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即本构方程。
岩土工程问题数值分析的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本构模型的实用性和合理性。
岩土材料本构模型的建立是通过实验手段确定各类岩土的屈服条件,以及选用合理的试验参数,再引用塑性力学基本理论,从而建立起岩土本构模型,本构模型还需要通过试验与现场测试的验证,这样才算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本构模型。
而一个合理的本构模型应该具备理论上的严格性、参数上的易确定性和计算机实现的可能性。
以下选取上课时讲到过的本构模型进行对比。
二、几种本构模型(不讨论尹嘉诚同学的弹性本构模型)1.拉德-邓肯模型(刘琪)拉德与邓肯根据对砂土的真三轴试验结果,提出的一种适用于砂类土的弹塑性模型。
该模型把土视为加工硬化材料,服从不相关联流动法则,硬化规律采用弹塑性功硬化规律,模型中规定的屈服函数由试验资料拟合得到。
拉德-邓肯模型主要是反映了剪切屈服。
后来拉德又增加了一个体积屈服面,形成了双屈服面模型。
1988年拉德又将它的双屈服面,组合成一个全封闭的光滑屈服面,又回复到单屈服面模型。
2.清华模型(丁羽)清华模型是以黄文熙教授为首的清华大学研究组提出来的。
其主要特点在于不是首先假设屈服面函数和塑性势函数,而是根据试验确定的各应力状态下的塑性应变增量的方向,然后按照相适应流动规则确定其屈服面,再从试验结果确定其硬化参数。
因而是假设最少的弹塑性模型。
3.后勤工程学院模型(殷金龙)郑颖人及其学生提出。
基于广义塑性理论,采用分量塑性势面与分量屈服面;适用于应变硬化土体的静力计算,既可用于压缩型土体,也可用于压缩剪胀型土体,但不考虑应力主轴旋转;屈服条件通过室内土工试验获得。
4.南京水科所弹塑性模型(叶进龙)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沈珠江等提出的双屈服曲面弹塑性模型适用于软粘土,并服从广义塑性力学理论。
岩土类材料弹塑性力学模型及本构方程
岩土类材料的弹塑性力学模型及本构方程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岩土类材料的特性,开展研究其在受力变形过程中的弹性及塑性变形的特点,描述简化的力学模型特征及对应的适用条件,同时在分析研究其弹塑性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探究了关于岩土类介质材料的各种本构模型,如M-C、D-P、Cam、D-C、L-D及节理材料模型等,分析对应使用条件,特点及公式,从而推广到不同的材料本构模型的研究,为弹塑性理论更好的延伸发展做一定的参考性。
关键词:岩土类材料,弹塑性力学模型,本构方程不同的固体材料,力学性质各不相同。
即便是同一种固体材料,在不同的物理环境和受力状态中,所测得的反映其力学性质的应力应变曲线也各不相同。
尽管材料力学性质复杂多变,但仍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说可将各种反映材料力学性质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分析归类并加以总结,从而提出相应的变形体力学模型。
第一章岩土类材料地质工程或采掘工程中的岩土、煤炭、土壤,结构工程中的混凝土、石料,以及工业陶瓷等,将这些材料统称为岩土材料。
岩土塑性力学与传统塑性力学的区别在于岩土类材料和金属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特性。
岩土类材料是颗粒组成的多相体,而金属材料是人工形成的晶体材料。
正是由于不同的材料特性决定了岩土类材料和金属材料的不同性质。
归纳起来,岩土材料有3点基本特性:1.摩擦特性。
2.多相特性。
3.双强度特性。
另外岩土还有其特殊的力学性质:1.岩土的压硬性,2.岩土材料的等压屈服特性与剪胀性,3.岩土材料的硬化与软化特性。
4.土体的塑性变形依赖于应力路径。
对于岩土类等固体材料往往在受力变形的过程中,产生的弹性及塑性变形具备相应的特点,物体本身的结构以及所加外力的荷载、环境和温度等因素作用,常使得固体物体在变形过程中具备如下的特点。
固体材料弹性变形具有以下特点:(1)弹性变形是可逆的。
物体在变形过程中,外力所做的功以能量(应变能)的形式贮存在物体内,当卸载时,弹性应变能将全部释放出来,物体的变形得以完全恢复; (2)无论材料是处于单向应力状态,还是复杂应力状态,在线弹性变形阶段,应力和应变成线性比例关系;(3)对材料加载或卸载,其应力应变曲线路径相同。
0000世界上最常用岩土本构模型及土本构模型剖析
式中 Ce为回弹指数;σc为前期固结
压力。这是一种单因素与双因素之
间的关系,仍可由试验直接建立。前 砂土
地下水位
总应力 中和应力 有效应力
不 粘 透 土 水
砂土 低 粘 透 土 水
砂 ( 不 土 饱 和 )
总应力 中和应力 有效应力
砂土 粘 ( 半 土 透 水 )
毛细张力力 总应力
中和应力 有效应力
或点绘于半对数坐标中,也用直线来 拟合,得:
用竖向应变表示为:
上几式中 av,Cc,e0和σ0分别为压缩系数、 压缩指数、初始孔隙比和初始应力。
式(3)是一维受力状态下的最简单的 本构模型。是一种单因素物理量与 单因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由试验 直接确定。如果考虑到土体存在塑 性变形,应变除了与当前应力有关而 外,还与受荷历史有关,则应力应变关 系为:
参数上的易确定性和计算机实现 的可能性。自Roscoe等创建剑桥 模型至今,各国学者已发展数百 个土的本构模型。
这些模型包括不考虑时间因素 的线弹性模型、非线弹性模型、 弹塑性模型和近来发展起来的 内时模型、损伤模型及结构性 模型等,常用的模型只有极少数 几个。
土的本构模型研究在理论上属于连 续介质力学本构理论的范畴,对材料 属性的假定上将微观上并不连续的 土视为宏观上的连续介质,以弹性力 学、塑性力学和新兴的力学分支为 理论基础,通过理论结合实验的方法 进行研究。
期固结压力之所以影响应变,是因为
该压力作用下已发生了不可恢复的
塑性
应变。
它实际上是历史上已发生的塑性应
变的一种度量。在弹塑性模型理论 中,把度量已发生的塑性应变大小的 参数称为硬化参数,前期固结压力也 就是硬化参数的一种形式。可以说, 应变是应力与硬化参数两种物理量 的函数。
岩土工程中的土体本构模型
岩土工程中的土体本构模型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重要分支,涉及到土壤和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工程应用。
土体本构模型是岩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描述了土体在力学应力下的变形和破坏特性。
本文将探讨岩土工程中的土体本构模型的基本概念、应用和发展趋势。
1. 土体本构模型的基本概念土体本构模型是描述土体力学性质的数学方程,它可以预测土体在受载时的应力应变关系。
本构模型通过考虑土体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将复杂的土体行为简化为一组数学方程。
常见的土体本构模型包括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粘塑性模型等。
这些模型的选择取决于土体类型、应用场景和工程目的。
2. 土体本构模型在工程应用中的意义土体本构模型在岩土工程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工程师预测土体在给定荷载下的力学行为,从而指导工程设计和结构计算。
其次,本构模型可以用于评估不同土体材料及其组合的工程性能,为灾害防治、基础工程和地下结构的设计提供依据。
此外,本构模型还可用于优化工程方案、确定合理的土体参数、分析土体的稳定性和变形特性等。
3. 土体本构模型的发展趋势随着岩土工程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土体本构模型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扩展。
其中,主要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3.1 多尺度力学模型传统的土体本构模型通常是基于宏观尺度的实验数据和现象观察,对于细观结构的影响不够准确。
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多尺度土体力学模型的研究,通过考虑微观尺度的土体结构和介观尺度的物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土体本构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3.2 加载历史效应的考虑土体在实际工程中受到的荷载通常是动态和变化的,而传统的土体本构模型往往只考虑静态荷载。
研究者们开始研究加载历史效应对土体行为的影响,并尝试将土体本构模型与土体的加载历史联系起来,从而更准确地预测土体的行为。
3.3 细粒土本构模型的改进细粒土是岩土工程中常见的一种土体类型,其特点是颗粒细小、颗粒间结构复杂。
传统的土体本构模型在描述细粒土的力学性质时存在一定的限制。
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本构模型:目前岩土类材料常用的本构模型包括弹性模型、塑性模型和粘弹塑性模型等。
这些模型已经在岩土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无法精确描述材料的非线性行为、依赖于实验数据等。
2. 分子动力学模拟: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分子动力学模拟在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方法基于分子尺度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质进行研究,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材料本构模型。
3. 非线性本构模型:针对岩土类材料的非线性行为,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更精确的非线性本构模型。
这些模型能够考虑材料的强度、应变硬化、损伤以及温度等因素对材料行为的影响。
未来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包括:
1. 多尺度本构模型:将不同尺度的模型进行耦合,从而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例如,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与宏观本构模型相结合,以获得更准确的材料本构模型。
2. 数据驱动的本构模型: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技术,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观测数据来构建本构模型。
这种数据驱动的方法能够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和适用性。
3. 损伤模型:研究人员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岩土材料的损伤行为研究上,以提高本构模型对材料失效的预测能力。
4. 特殊环境下的本构模型:考虑材料在特殊环境下的行为,如高温、低温、高压等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总体来说,岩土类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是朝着多尺度、数据驱动和考虑材料特殊环境影响的方向发展。
这将有助于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为岩土工程领域提供更科学、可靠的模型和方法。
岩土常用土的本构模型
应力状态的描述 弹性模型 塑性模型 算例分析
4.1
应力状态的描述
本书并不试图从原理上介绍本构模型, 而是重点讨论 ABAQUS 如何应用这些模型。 因此, 读者最好掌握一些力学基本知识。为方便起见,这里简要介绍一些涉及到的名词。 4.1.1 应力张量 土体中一点的应力状态可以由应力分量来表示: 11 12 13 x σ σ ij 21 22 23 yx 31 32 33 zx 4.1.2 应力张量的分解 可将应力分量分解为偏应力 s 和平均应力 p :
图 4-1
定义弹性模型
若勾选【No compression】和【No tension】复选框,可认为弹性模型不能受压或受拉。 (2)在 inp 输入文件中使用线弹性模型。 这三种弹性模型的关键字行语句是类似的,即:
*Elastic,type=ISOTROPIC(ENGINEERING CONSTANTS 或 ORTHOTROPIC 或 ANISOTROPIC;)
第 4 章 岩土工程中常用的本构模型
63
模型。线弹性模型适用于任何单元。 1.各向同性弹性模型 各向同性线弹性模型的应力-应变的表达式为:
基于内变量理论的岩土材料本构关系研究
第35卷第3期2008年5月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Edition)http://www.journals.zja.edu.cn/sciV01.35No.3May2008基于内变量理论的岩土材料本构关系研究陈敬虞1’2,龚晓南1,邓亚虹1(1.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7;2.浙江嘉兴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浙江嘉兴314001)摘要:通过对基于经典弹塑性力学本构理论的岩土材料本构关系的分析,讨论了经典弹塑性力学本构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局限性.根据现代连续介质力学热力力学原理和内变量理论,给出岩土材料本构关系中屈服函数的物理意义、屈服函数和耗散函数之间的关系;给出一种新的确定岩土材料弹塑性本构关系的方法.根据这一新方法推导了增量型本构关系的弹塑性矩阵,给出了塑性应变增量的表达式,证明了弹塑性耦舍下的广义正交法则.说明了基于内变量理论的岩土材料弹塑性本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关键词:本构关系;热力力学原理;内变量;耗散函数,屈服函数;弹塑性耦舍中图分类号:03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497(2008)03—355—06CHENJing-yul”,GONGXiao-nanl,DENGYa-hon91(1.InstituteofGeotechnicalEngineering,ZhejiangUni—versity,H口行gz^o甜310027,China;2.School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JiaxingUniversity,Jiax—in93t4001,China)Researchtheconstitutiverelationofgeomaterialsbasedthetheoryofinternalvariable.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Edition),2008,35(3):355~360Abstract:Theproblemsandlimitationsinconstitutivetheoryofclassicalelastoplasticmechanicsdiscussedbyalyzingconstitutivemodelsofgeomaterialsbasedtheconstitutivetheory.Accordingtotheprincipleoftherood—continuumthermomechanicsandtheinternalvariabletheoryofthemoderncontinuummechanics,thephysicalmeaningoftheyieldfunctioninconstitutivemodelsofgeomaterialsandtherelationbetweentheyieldfunctionandthedissipationfunctionpresented,andnewmethodestablishelastoplasticconstitutiverelationofgeomateri—alsisproposed.Withthemethodtaken,theelastoplasticmatrixoftheincrementalformoftheconstitutiveequationisdeduced,theincrementequationofplasticstrainispresented,andthegeneralizednormalityruleofelastoplasticcouplingmaterialsisproved.Theproblems,whichneededtobefurtherstudied,inestablishingtheelastoplasticconstitutiverelationofgeomaterialsbytheinternalvariabletheory,arealsopresented.Keywords:constitutiverelation;theprincipleofthermomechanics;internalvariable,dissipationfunction;yieldfunction;elastoplasticcoupling20世纪50年代,随着极限分析基本定理、Druck公设和正交流动法则等的建立与发展,经典塑性力学理论的框架已基本建立.60年代剑桥学派根据饱和粘土三轴实验结果,建立了有代表性的土的弹塑性模型——剑桥模型(Cam-clay).70年代Lade和Duncan在砂土的实验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砂土应力变形分析的Lade—Duncan模型[1].岩土材料也被称为地质材料(geomaterials)、摩擦类材料(frictionalmaterials)或颗粒材料(granularmateri-als),主要包括:土、岩石和混凝土等.到20世纪80年代岩土材料的本构关系研究成为了国际岩土力学与工程界研究的热点,在此期间提出了上百种的岩土本构模型.随着这些模型的建立,丰富发展了经典的连续介质塑性理论,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有争议的、需要从理论、实验和工程实践三方面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概念和结论.如Drucker公设对于岩土材收稿日期:2007—01—18。
岩土介质弹塑性本构关系位移反分析
第18卷第3期2004年06月 华 东 船 舶 工 业 学 院 学 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East China Shipbuilding Institute(Natural Science Edition)Vo1118No13J un.2004文章编号:1006-1088(2004)03-0021-05岩土介质弹塑性本构关系位移反分析尹蓉蓉1,朱合华2(11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03;21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摘 要:土体的本构关系采用弹塑性本构关系时比采用弹性模型更接近实际情况。
本文在岩土介质弹塑性模型的反演分析中,采用莫尔-库仑准则、德鲁克-普拉格准则,分别对这2种准则中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进行反分析,并将2种准则反演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得出莫尔-库仑准则位移反演结果优于德鲁克-普拉格准则。
关键词:反分析;莫尔-库仑准则;德鲁克-普拉格准则中图分类号:TU470.3 文献标识码:AB ack2analysis of Elastoplastic Model of SoilY IN Rong2rong,ZHU He2hua(1.School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Jiangsu212003,China;2.Dept.of G eotechnical Eng.,Tong 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Abstract:Compared with elastic model,elastoplastic model of soil conforms to practice better.In this pa2 per,Mohr2Coulomb and Drucker2Prager criterion are employed in the back analysis for elastoplastic model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This paper back2analyzes elastic module and Poisson’s ratio and makes a com2 parison of the result of the back2analysis for these two criterions.In conclusion,Mohr2Coulomb criterion is better than Drucker2Prager criterion.K ey w ords:back2analysis;Mohr2Coulomb criterion;Drucker2Prager criterion0 引 言基坑施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土质力学变化过程,随着土体的开挖,支护结构的施作,将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主要一点是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地层参数的取值对不同的地带有任意性。
0000中国最著名岩土本构模型
在经典塑性力学中,屈服面主要是 用来确定塑性应变增量的大小,即 确定塑性系数dλ;在广义塑性力学 中,三个屈服面用来确定三个塑性 应变增量分量的大小,即确定三个 塑性系数。
正是因为屈服面用来确定相应势 面上塑性应变增量的大小,因而 屈服面与塑性势面必须保持对应, 但不要求相同。
屈服条件一般由真三轴实验拟合 得到。
多数岩土工程都处于弹塑性状态,
因而岩土塑性在岩土工程的设计
中至关重要。早在1773年
Coulomb提出了土体破坏条件,其
后推广为Mohr-Coulomb条件。
地下水位
总应力
砂土
中和应力
有效应力
不 粘 透 土 水
总应力
砂土
中和应力 有效应力
低 粘 透 土 水
砂 ( 不 土 饱 和 )
砂土
毛细张力力
总应力
对于平面应变条件,沈珠江双屈服 面模型的弹塑性矩阵为:Βιβλιοθήκη 土的清华弹塑性模型及其发展
在为数众多土的弹塑性模型中, 清华弹塑性模型以其独特的建模 方法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黄 文熙先生最早提出土的弹塑性模 型的屈服面不应人为假设,应当 通过试验结果直接确定塑性势函 数,然后根据 Drucker 假说即相 适应的流动规则,选择合适的硬 化参数。
中和应力
粘 ( 半 土 透 水 )
有效应力
1857年Rankine研究了半无限体的
极限平衡,提出了滑移面概念。
1903年Kotter建立了滑移线方法。
Fellenius (1929)提出了极限平 衡法。以后Terzaghi、Sokolovskii 又将其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岩土 滑移线场方法与极限平衡法。 1975年, W. F. Chen在极限分析法 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土的极限分析 法,尤其是上限法。
岩土本构模型研究的回顾和讨论
收稿日期:2005-06-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378069)。
作者简介:杨林德(1939-),男,江苏无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地下工程的设计理论及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7-6743(2005)04-0026-06岩土本构模型研究的回顾和讨论杨林德,张向霞(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 200092)摘要:对岩土本构模型建模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演化作了综述,并对几种经典本构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此为基础对建立岩土本构模型的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当前岩土本构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作了讨论,同时指出了建立各向异性和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的岩土本构模型的迫切性及其研究方向。
关键词:岩土;本构模型;各向异性;渗流;耦合中图分类号:T U431 文献标识码:A 岩土材料的本构理论是现代岩土力学的基础。
采用数值方法分析岩土工程问题时,关键技术就是模拟岩土介质的本构响应。
作为天然材料的岩土是由固体颗粒、水、空气组成的三相介质,具有弹性、塑性、粘性以及非线性、剪胀性、磁滞性、各向异性等性状,其应力-应变关系非常复杂[1]。
自R oscoe [2,3]等创建Cam -clay 模型至今,已出现数百个本构模型,得到工程界普遍认可的却极少,严格地说还没有。
事实上,试图建立能反映各类岩土工程问题的理想本构模型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岩土介质具有各向异性特征早已为人们熟知,但对其开展深入研究却很少。
同时,随着人类工程活动范围和规模的扩大,对岩土的渗透特性与水力耦合作用的研究显得尤为紧迫。
因此开展考虑各向异性和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的岩土本构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工程应用背景。
本文结合岩土本构模型发展的历史,讨论岩土介质的建模理论以及岩土本构模型研究的进展,通过对几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本构模型进行评述,对岩土介质的建模原则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建立考虑各向异性和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的岩土本构模型研究方法的建议。
5_1弹塑性数值方法
(1.6)
在主应力空间米赛斯屈服面为一无限延伸的圆柱面(图 1)。
图1
主应力空间的 Mises 和 Tresca 屈服面
5
(2) 屈斯加(Tresca)屈服准则
max k
其中最大剪应力 max max 1 2 , 2 3 , 3 1 / 2 。 该准则又称最大剪应力准则, 即当最 材料开始屈 大剪应力达到极限值 k 时, 服。 在主应力空间中, 屈斯加屈服面为 一无限延伸的正六边形柱面(图 1)。
则流动矢量 a d 可写为
a d C1a1 C2a 2 C3a 3
(1.28)
22
对于不同的屈服准则,可将相应的屈服函数 F 代入 (1.26) 式,可以计算得到 C1 , C 2 , C 3 值(表 1)。
表1 计算流动矢量的有关常数
屈服准则 Tresca Mises Mohr-Coulomb Drucker-Prager
1 F m sin J 2 cos sin sin c cos 0 3
0
7
(1.9)
3 1 3J 3 J 2 其中 arcsin 3 2
3 2
。
π 平面上的摩尔-库仑屈服条件如图 3 所示。 试验表明,摩尔-库仑屈服准则较为符合岩土和混凝土材 料的屈服和破坏特征。
11
1.2 硬化法则 硬化法则规定材料进入塑性变形后的后继屈服函数(又称加 载函数或加载曲面)。一般来说加载函数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F ij , 0
(1.11)
其中 是硬化参数,它依赖于变形的历史。 对于理想弹塑性材料,因无硬化效应,显然后继屈服函数 和初始屈服函数一致,即
岩土流变本构模型的可辨识研究
1 岩土流变本构模 型的可辨识性研究
岩土材料的复杂流变特性可以用弹簧( ) 日 、滑块 ()粘缸( ) 3 s、 Ⅳ 等 个基本元件组成的复合元件模型来进 行描述 , 其本构关系可用如下线性常微分方程表 :
+ l )… + l( c 6J + ml + ( + 卜 口占 l = , 6 7 +0 l 口 (
令 = , , ], 可 得 出式 ( ) 状 态 空 间描 … % 则 1的
述 为
12 岩土流 变本构模 型的可 辨识性 . 对 于流变 本构 模型 的可辨 识性 问题 , 同辨识 方 不 法有不 同形式的可辨识性条件 , 故需要根据不 同的辨
H 汁
e [o… ,m0 … ,l =b, b , , O x
(b 4)
收穑 日期 :0 7 O — 9 2 0 一 12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5407 ) (0924 作者简介 : 谢本贤(94 )男 , 16一 。 湖南冷水江人 。 博士生 , 高级工程师 , 从事采矿安全技术研究.
维普资讯
l = ( )
+ l + 0. 6 )60 r
() 1
式中, 占为 应变 , d t 为应 力 , , 他 , 占 铂 , ( d
2= 圆= 3 =
( 0 12…, = ,,, ・ ) i ,,, n 012 ・, 为模型实常数 , 、 为模 = ・m m1 1 ,
V0. 2 No4 1 . 2
De . 2 0 c 07
岩土流变本构模型的可辨识研究
谢本 贤 ,陈沅江 ,傅衣铭
(. 1 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 湖南 长沙 408; 湖南大学 力学博士后流动站 , 1 32 0 湖南 长沙 408 ) 102
基于内变量理论的岩土材料本构关系研究
R sa c n t e c n t uie rlt n o e maeil b sd o h h o y o n en lv r be J u n lo h j n ee rh o h o si t e i f g o t as ae n t e te r f it a ai l o r a f Z e a g t v ao r r a . i
ayzn ons iutve m o l fge m at ral as d o t o tt i e t or . A c or ng t he prncpl her od l ig c tt i des o o e i s b e n he c ns iutv he y c di o t i i e oft o — en c r ontnuu he mom e h i sa he i t r 1 a i bl t e y oft mode n c ntn i m t r c an c nd t n e na v ra e h or he r o i uum e ha is。t hysc 1 m c nc he p ia m e ni he yil un to n c a ng oft ed f c i n i ons iutve m o l om a e il n h r l i n be w e n h il u ton a d tt i des ofge t ra s a d t e eato t e t e y ed f nc i n t e dispa in unci n a e pr s ntd,a w e ho t s a ih easopls i o tt i ea in ofg o at r— h s i to f to r e e e nd a ne m t d o e t bls l t a tc c ns iutver lto e m e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岩土材料本构关系作用效应电压电流温差热流应力应变1660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在实验中发现螺旋弹簧伸长量和所受拉伸力成正比,从而提出了描述材料弹性的基本定律——胡克定律。
{}⎪⎪⎪⎪⎭⎪⎪⎪⎪⎬⎫⎪⎪⎪⎪⎩⎪⎪⎪⎪⎨⎧⋅⎥⎥⎥⎥⎥⎥⎥⎥⎥⎥⎥⎥⎥⎥⎦⎤⎢⎢⎢⎢⎢⎢⎢⎢⎢⎢⎢⎢⎢⎢⎣⎡------------⋅-+-=⎪⎪⎪⎪⎭⎪⎪⎪⎪⎬⎫⎪⎪⎪⎪⎩⎪⎪⎪⎪⎨⎧=zx yz xy z y x zx yz xy z y x E νννεεε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τττσσσσ)1(221000000)1(221000000)1(221000000111000111000111)21)(1()1({}[]{}σε=D 物理方程 应力 ~ 应变弹性模量量纲同应力,也就是帕斯卡Pa 。
泊松比是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无量纲 σ1σ1弹性常数:E 弹性模量单向拉伸: σ=E ε 弹性常数:μ 泊松比 ε=-μ εττγγ纯剪切实验: τ=G γ弹性常数:G 剪切弹性模量 量纲同应力,帕斯卡Pa 。
弹性模量E 泊松比υ 拉梅参数λ 剪切模量G 体积模量K线弹性模型 {}[]{}σε=D εσ1E线弹性本构关系 非线性本构关系 常用岩土本构关系第五章 σ(Mpa)ε DE CB’B A 有明显流幅的钢筋的应力-应变曲线——《混凝土结构》无明显流幅的钢筋的应力-应变曲线——《混凝土结构》 σ(Mpa)εσP0.20.2%混凝土棱柱体受压应力-应变曲线——《混凝土结构》σ(N/mm2)0 51015202530350.001 0.002 0.003 0.004 0.005 0.006 0.007 ε比例极限A B 峰点C 拐点D 收敛点E F 0.008 0.012 0.009 0.01 0.011 临界点岩石的典型应力-应变曲线——《岩石力学》 εσR cσo εP T D U S C R P B Q O43 21A正常固结粘土或松砂的典型 应力-应变曲线—《土力学》 εv 压缩oq 1/a 11/b 极限值轴向应变εlεv 压缩 oq c/b 2 极限值 轴向应变εl 11/a 膨胀 εlm =a/(b-2c ) q m =1/4(b-c )超固结粘土或密砂的典型应力-应变曲线—《土力学》单轴试验下材料的弹塑性性态 εσ O A比例极限 b σs σp σC B 弹性极限强度极限εp•荷载移除后,材料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不产生任何永久变形 •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当材料由于应力达到某种临界值而出现应力与应变间的非线性变化关系弹性 线性 非线性 本构关系•材料由于荷载超过某个临界值(弹性极限)而产生的永久变形 •材料由弹性状态过渡到塑性状态的过程•应力不但与应变有关,还与时间、应变率等明显相关 塑性 屈服 粘性 本构关系本构模型弹性模型线弹性模型非线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粘弹塑性模型内蕴时间塑性模型损伤模型本构关系εσ ε σ 弹性模型非线弹性模型线弹性本构关系 非线性本构关系 常用岩土本构关系 第五章 εσσy εe εp 理想弹塑性模型εσσy 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地层—结构模型 9.3.1 在采用地层-结构法对隧道施工开挖过程进行计算时,应选用与围岩地层及支护结构材料的受力变形特征相适应的本构关系。
岩土材料的本构模型可选用线弹性模型、非线性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粘弹性模型、粘弹塑性模型及节理模型等。
JTG/T D70《公路隧道设计细则》非线性弹性模型Duncan-Chang非线性弹性模型•用双曲线方程拟合三轴试验得到的土体应力-应变曲线。
•所需材料参数可由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确定。
岩土材料是多相的颗粒体,是一种双强度材料,既具有粘结力,又具有摩擦力。
☐非线性、非弹性、各向异性☐拉压异性效应☐围压对强度的影响、体积屈服☐剪胀(密砂)、剪缩(松砂)钢筋抗拉和抗压强度的设计值与标准值(MPa )钢筋种类HPB235HRB335HRB400抗压强度设计值188268330抗拉强度设计值188268330混凝土的极限强度值(MPa)强度种类混凝土强度等级C15C20C25C30C40C50轴心抗压强度10.514.017.521.028.035.0轴心抗拉强度 1.3 1.6 1.9 2.1 2.6 3.0拉压异性效应拉压异性效应岩石的强度经验值(MPa)岩石名称花岗岩大理岩凝灰岩抗压强度75~200 70~140 120~250 抗拉强度 2.1~5.7 2.0~4.0 3.4~7.1《混凝土结构》 σ2 σ2 σ2 σ2 σ1 σ1 0 20 4060 80 100 120 140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应力σ(N /m m 2) 应变ε 混凝土圆柱体三向受压试验时轴向应力-应变曲线σ2=28.8N/mm2 σ2=14.1N/mm2 σ2=7.7N/mm2 σ2=3.9N/mm 2 非约束混凝土强度25.7N/mm 2围压对强度的影响不同围压下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土力学》 25 σ1~ σ3(102k P a ) 5 0 5 10 15 20 εv (%) εα(%)σ3=1400kPa 800kPa400kPa200kPa100kPa 200kPa400kPa800kPa1400kPa 5 10 15{}⎪⎪⎪⎪⎭⎪⎪⎪⎪⎬⎫⎪⎪⎪⎪⎩⎪⎪⎪⎪⎨⎧⋅⎥⎥⎥⎥⎥⎥⎥⎥⎥⎥⎥⎥⎥⎥⎦⎤⎢⎢⎢⎢⎢⎢⎢⎢⎢⎢⎢⎢⎢⎢⎣⎡------------⋅-+-=⎪⎪⎪⎪⎭⎪⎪⎪⎪⎬⎫⎪⎪⎪⎪⎩⎪⎪⎪⎪⎨⎧=zx yz xy z y x zx yz xy z y x E νννεεε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μτττσσσσ)1(221000000)1(221000000)1(221000000111000111000111)21)(1()1(根据胡克定律,剪应力不引起体积变形,体积应力不引起剪应变,即不存在“交叉影响” ,而土体的这种“交叉影响”却相当可观。
体积应变 θ=εx + εy + εz 体积应力 σ0=(σx + σy + σz )/3 剪应力 剪应变线弹性本构关系 非线性本构关系 常用岩土本构关系 第五章 ☐非线性、非弹性、各向异性☐拉压异性效应☐围压对强度的影响、体积屈服☐剪胀(密砂)、 剪缩(松砂)岩土材料是多相的颗粒体,是一种双强度材料,既具有粘结力,又具有摩擦力。
ε σ εσ弹性模型 非线弹性模型 ε σσy理想弹塑性模型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 εσ σy主应力空间与屈服面主应力空间•以三个主应力为坐标轴,用应力为度量尺度形成的空间,坐标系中每一点代表一个应力状态屈服面•屈服条件在主应力空间中表现为一张面•屈服面将主应力空间划分成弹性部分与塑性部分空间对角线与π平面•三个主应力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为空间对角线•与空间对角线垂直的平面称为π平面σ1σ2 σ3O 空间对角线σ1=σ2=σ3π平面 弹性 塑性屈服面 主应力空间 1σ2σ3σo 屈服面与π平面的交线几种常见的屈服准则1σ2σ3σo•当最大剪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值时,材料发生屈服。
•适用于金属材料,第三强度理论Tresca 准则•当八面体剪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值时,材料发生屈服。
•适用于金属材料,第四强度理论von Mises 准则1σ2σ3σo几种常见的屈服准则几种常见的屈服准则广义von Mises准则和广义Tresca准则•混凝土和岩土材料的屈服强度与围压(静水压力)有关。
•将柱体推广成锥体,以反映静水压力影响Drucke-Prager 屈服准则•Coulomb 提出土的剪切破坏条件。
τf =c+σn tgφ•Mohr 将其表示为与最大主应力圆相切的一条直线。
Mohr-Coulomb 准则几种常见的屈服准则• Mohr-Coulomb 准则参数少,易获取。
E 、ν、c 、φ • 是所有可能屈服面的内极限面,在工程中使用偏安全 • 因此Mohr-Coulomb 准则在工程上应用较多。
几种常见的屈服准则几种常见的屈服准则Modified Mohr-Coulomb准则—HS模型•由非线性弹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组合•加载、卸载模量不同,可防止开挖卸载造成过大的回弹•可模拟剪胀,以及压缩破坏(帽子)。
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当应力状态处于屈服面上时,加荷会使屈服面膨胀、移动或改变形式,这种现象称为硬化(软化)。
•硬化材料屈服面与破坏面不同,但形状相似,从初始屈服面逐渐发展至与破坏面重合为止•Duncan-Chang 模型:剪胀的无粘性土。
多用于模拟土石坝和路堤填筑 •Mohr-Coulomb 准则:能较好地模拟岩石和土体的强度问题,多用于边坡稳定分析等。
•Drucke-Prager 准则•HS 模型:可用于模拟粘性土和砂土•修正剑桥模型:应用广泛的软 土本构模型,适用于具有剪缩而没有剪胀的正常固结土与松砂 。
非线性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 常用的本构模型简单弹塑性算例•厚壁圆筒受内压作用:p •平面应变问题•材料是不可压缩的:μ=0.5 •理想弹塑性材料,满足von Mises屈服准则a b p几何模型单元选择材料属性查看结果 边界条件平面应变单元 按对称性取1/4计算 von Mises 准则 E=2.1e7 μ=0.49 σs =2 应力结果与理论解对比,屈服区扩展约束对称轴法向位移 a=1 b=2弹性分析结果 pσθσr弹性极限压力本节结束!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