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模型教学设计
板块模型教学设计
板块模型教学设计一、板块问题的重要性理想模型法是物理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要把问题中的物理情景转化为理想模型,然后再利用适合该模型的规律求解,因此在物理学习中培养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十分重要。
板块模型是一种复合模型,是由板模型和滑块模型组合而成。
构成系统的板块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通过相互作用力做功,实现能量转化。
可以从动量、能量和牛顿运动定律等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因此,板块模型是对力学规律的综合应用能力考查的重要载体。
且有很好的延展性,高考卷中多有涉及。
天津卷在05、07、09三年以此为背景进行考查。
二、解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块和板有相对运动,参照物的选取出现错乱。
2、对物体受力情况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
块和板之间有相互作用,分析力时没能彻底隔离物体,研究对象没盯死。
3、忽视守恒条件,没有正确判断系统是否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能不能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
4、分析过程混淆。
模型一:符合动量守恒例题:质量为2kg 、长度为2.5m 的长木板B 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以4m/s 的速度向右运动,将一可视为质点的物体A 轻放在B 的右端,若A 与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A 的质量为m=1kg 。
2/10s m g 求: (1)说明此后A 、B 的运动性质 (2)分别求出A 、B 的加速度 (3)经过多少时间A 从B 上滑下(4)A 滑离B 时,A 、B 的速度分别为多大?A 、B 的位移分别为多大? (5)若木板B 足够长,最后A 、B 的共同速度(6)当木板B 为多长时,A 恰好没从B 上滑下(木板B 至少为多长,A 才不会从B 上滑下?)解题注意事项:1.判断动量是否守恒 2.抓住初末动量3.抓住临界条件(如“恰好不掉下去”、“停止滑动”“重力势能最大或弹性势能最大”这都意味着共速)解决方法:1.往往是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综合应用,尤其是遇到涉及(可能是所求也可能是已知)相对位移,应用能量守恒比较简单2.但求解一个物体对地位移应用动能定理或运动学公式求解变式:(2011年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如图所示,长12 m ,质量为100 kg 的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一质量为50 kg 的人从小车左端,以4 m/s2加速度向右匀加速跑至小车的右端(人的初速度为零).求: (1)小车的加速度大小;(2)人从开始起跑至到达小车右端所经历的时间; (3)人从开始起跑至到达小车右端对小车所做的功.1.如图所示,带有挡板的长木板置于光滑水平面上,轻弹簧放置在木板上,右端与挡板相连,左端位于木板上的B 点。
板块模型学案
板块模型学案一、板块模型的简介在物理学中,板块模型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模型,用于研究不同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板块模型通常涉及两个或多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它们在水平或倾斜的表面上运动。
板块模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简单的力学问题到复杂的工程实际都有所涉及。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的传送带运输、车辆的制动系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滑板运动等场景中,都能看到板块模型的身影。
二、板块模型的基本要素1、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质量是决定其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的重要因素。
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越大,改变其运动状态就越困难。
2、接触面的摩擦力摩擦力在板块模型中起着关键作用。
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接触面的性质、物体之间的压力以及相对运动的情况。
3、外力的作用外部施加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如,推动或拉动其中一个物体,或者施加一个倾斜的力等。
三、板块模型的常见类型1、无摩擦力的板块模型在这种情况下,物体之间的接触面非常光滑,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此时,物体的运动主要取决于外力和它们自身的惯性。
2、有摩擦力的板块模型这是更常见的情况,摩擦力的存在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和相对位置。
根据摩擦力的性质(静摩擦力或动摩擦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会有所不同。
3、多个物体的板块模型可能涉及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接触和作用,分析起来会更加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每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
四、板块模型的解题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首先要明确我们要研究的是哪个或哪些物体,将它们从系统中分离出来进行单独分析。
2、进行受力分析画出每个研究对象所受到的力,包括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外力等,并确定力的方向和大小。
3、建立运动方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物体的受力情况,建立运动方程。
如果是多个物体,还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4、求解方程通过数学方法求解所建立的方程,得到物体的加速度、速度、位移等物理量。
五、板块模型的实例分析例 1:在水平光滑的表面上,有一个质量为 M 的大木板,上面放置一个质量为 m 的小木块。
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板块模型的动力学分析》教学设计
《板块模型的动力学分析》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对板块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并分清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情况。
2.会分析板块的运动情况,并知道一起运动的条件。
3.了解与板块类似的相关模型。
过程与方法1.在板块模型的分析中,提高分析、推理及演绎的能力。
2.在类似模型的比较中,锻炼从多种角度看问题以及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际问题的探索中,质疑探讨、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培养。
2.体会到物理学和谐统一之美。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抽象思维能力也趋于完善,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探究意识,逻辑思维正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能够运用假设、推理来思考、解决问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相比于初中都有明显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和保持学生探究知识、勤于专研的精神。
本节内容是在完成必修1学习基础上,作为专题总结而设置的。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完整地学习了直线运动、相互作用和牛顿运动定律,有了相应的基础,但将这些知识综合起来的不是很多。
板块模型是常见且重要的一个模型,它综合了高中力学中很多知识点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因此本节课要在模型的训练中,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1.板块模型的力学分析2.板块模型的运动学分析教学难点:木板和物块分别运动及一起运动的过程分析导入新课板块模型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一个模型,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块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它主要是研究木板和物块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规律,要理清其中的情况,我们要对他们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学分析。
新课教学一、受力分析教师:我们先来分析板块竖直方向所受的力。
学生:物块受到重力和木板的支持力,木板受到重力、地面支持力和物块的压力。
教师:再来分析水平方向受到的力。
水平方向都可以受到拉力,最重要的是对物块和木板的接触面和木板与地面的接触面,我们需要知道三个问题:1.有没有摩擦力2.是哪种摩擦力3.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学生共同讨论三个问题。
热点 03 板块、斜面、传送带模型的教学设计
1.命题情境源自生产生活中的与力的作用下沿直线运动相关的情境,对生活生产中力和直线有关的问题平衡问题,要能从情境中抽象出物理模型,正确画受力分析图,运动过程示意图,正确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解决问题。
2.命题中既有单个物体多过程问题又有多个物体多过程问题,考查重点在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能选择合适的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命题较高的考查了运算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板块模型板块模型可以大体分为“有初速度”和“有外力”两大类。
有初速度可以是物块有初速度,也可以是木板有初速度;有外力可以是物块有外力,也可以是木板有外力。
第一大类:有速度、第二大类:有外力。
解题思路①根据相对运动,确定摩擦力②基于受力分析,列出牛顿第二定律③画出v -t图像,列运动学公式④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找外力F的临界值。
二、斜面模型正确对物体受力分析,平行于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动能定理等解决问题。
三、传送带模型Ⅰ、受力分析(1)“带动法”判断摩擦力方向:同向快带慢、反向互相阻;(2)共速要突变的三种可能性:①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零;②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③方向突变。
Ⅱ、运动分析(1)参考系的选择:物体的速度、位移、加速度均以地面为参考系;痕迹指的是物体相对传送带的位移。
(2)判断共速以后一定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作匀速运动吗?(3)判断传送带长度——临界之前是否滑出?Ⅲ、画图画出受力分析图和运动情景图,特别是画好v-t图像辅助解题,注意摩擦力突变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注意参考系的选择。
(建议用时:30分钟)1.(2023·黑龙江·校联考一模)如图甲所示,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长木板P,小滑块Q(可看做质点)放置于长木板上的最右端。
现将一个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在长木板的右端,让长木板从静止开始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力F的作用。
高中物理_《板块模型》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板块模型》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板块模型》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梳理】能够总结概括出用动力学观点解决板块问题的通用步骤;2、通过对【专项释疑】的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讨论,能够归纳总结出利用功能观点和动量的观点解决板块问题的方法;3、通过【知识应用】能够针对不同的情景准确、熟练地选取适当的公式进行计算,并利用投影展示,进一步规范原理公式的书写,强化解题规范性。
二、重点难点动量和功能的观点解决板块模型相关问题三、教学过程【回忆梳理】学习目标11、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木板B静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有一小滑块A以=2m/s的水平初速度冲上该木板.已知木板质量2kg,是小滑块质量的2倍,木v=0.5,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板与小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μ=0.1,求小滑块相对木板滑行的位移是多少?(g取10m/s2)22、请写出你所用的方法,并归纳步骤【专项释疑】学习目标2若将上题改为“地面光滑”,试求:①当A,B相对静止时,二者的速度是多少?②A,B从开始运动到最后相对静止所用的时间是多少?③计算从开始到A,B相对静止时,A,B的对地位移分别是多少?(可以利用前面的结论)④计算从开始到A,B相对静止的过程中,系统产生的热量Q是多少?(可以利用前面的结论)【知识应用】学习目标3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木板AB和滑块CD紧靠在一起静置在光滑水平面上,木板AB的上表面粗糙,滑块CD的表面是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其始端D点切线水平且与木板AB上表面相平.一可视为质点的物块P,质量也为m,从木板AB的右端以初速度v0滑上木板AB,过B点时的速度为2v,然后滑上滑块CD,最终恰好能滑到滑块CD的最高点C处.重力加速度为g,P与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求:①物块滑到B点时木板的速度v;②木板长度L的大小;③滑块CD圆弧的半径R.【课堂小结】你的收获?四、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本节课为高三复习课,所涉及到的板块模型的处理方法一共用到了动力学、功和能、动量这三大观点,综合性极强。
板-块模型教学设计表 (2)1
8分钟
深入分析结构
例题
学习
展示帮助理解
学生练习
7分钟
学生巩固
例题
展示练习巩固
展示帮助理解
注:此模板可另附纸,为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的发表奠定基础。
附表3
教学反思表
学校
南充市建华中学
课名
板块模型
教师
何勇
学科
物理
年级
高三年级
1.应用了哪种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哪些功能,效果如何?
多媒体技术,直观展示分析过程
注:此模板可另附纸,字数800-1000字,为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的发表奠定基础
2.在教学活动应用新媒体新技术的关键事件(起止时间(如:5'20''-10'40''),时间3-8分钟左右,每节课2-3段),引起了那些反思(如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施、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师生深层次互动,生成性的问题解决等)。
如果能直接把学生在导学案上的内容呈现在屏幕上就会节约很多时间,让学生有大量时间进行练习。
教学设计表
一、基本信息
学校
课名
板-块模型
教师姓名
学科(版本)
教科版
章节
牛顿第二定律
学时
1课时
年级
高三
二、教学目标
学会分析处理板块模型问题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解决连接体问题理解应用比较困难,需要帮助他们总结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会分析处理板块运动模型问题,根据模型特点,运用“何氏八刀”固化解题模式。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媒体作用及分析
导入
2分钟
激发兴趣
高中物理牛顿板块教案模型
高中物理牛顿板块教案模型学科:物理年级:高中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牛顿板块的定义和原理。
2. 掌握如何使用牛顿板块进行力的测量。
3. 能够使用牛顿板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牛顿板块的概念和原理。
2. 牛顿板块的使用方法。
3. 牛顿板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掌握牛顿板块的使用方法。
2. 能够正确应用牛顿板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牛顿板块。
2. 不同重量的物品。
3. 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牛顿板块在力学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牛顿板块的概念和用途。
2. 讲解:详细介绍牛顿板块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牛顿板块、如何悬挂物品、如何记录测量数据等。
3. 演示:教师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展示如何使用牛顿板块进行力的测量,并让学生观察记录。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使用牛顿板块进行力的测量,并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 讲解: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和反馈,加强讲解牛顿板块的使用方法,强调注意事项和常见错误。
6. 应用: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使用牛顿板块解决力的计算和应用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牛顿板块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实践能力。
六、板块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对学生是否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2. 学生对牛顿板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何种指导和帮助?3.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牛顿板块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使用牛顿板块进行其他实验和应用。
2. 引导学生对牛顿板块的原理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理解,扩展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范围。
八、作业布置1. 完成牛顿板块相关的练习题。
2. 设计一个实验,利用牛顿板块进行力的测量,并写出实验报告。
九、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和学习反馈,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进行分析和指导。
高中物理板块模型制作教案
高中物理板块模型制作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物理板块模型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2. 学会制作一个简单的物理板块模型
3.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
1. 物理板块模型的定义和分类
2. 制作物理板块模型的工具和材料
3. 制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现成的物理板块模型,引导学生了解物理板块模型的作用和重要性。
2. 理论讲解:讲解物理板块模型的定义、分类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其基本原理。
3. 制作准备:准备制作物理板块模型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包括卡纸、彩色笔、胶水等。
4. 制作过程:分步指导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模板,将卡纸剪裁后拼接成一个简单的物理板块
模型。
5. 创作展示: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并制作自己的物理板块模型,展示并分享
给同学。
6. 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对物理板块模型的制作有更深入的
了解。
评估方式:
1. 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和动手能力
2. 收集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物理板块模型,评选出创意较好的作品
3. 老师结合学生的制作成果和口头表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拓展延伸:
1. 鼓励学生利用其他材料和技巧,设计和制作更复杂的物理板块模型
2. 将制作好的物理板块模型用于展示和教学,提高学生对物理板块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制作物理板块模型来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物理板块模型的基本原理和作用,通过动手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物理板块模型的知识。
高中物理_专题复习:板块模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专题复习:《板块模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板块问题的主要题型及特点,强化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2)能正确运用动力学和运动学知识抓住运动状态转化时的临界条件,解决滑块在滑板上的共速问题和相对位移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滑板—滑块类问题的探究,熟练掌握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应用,同时学会根据试题中的已知量或隐含已知量能恰当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最简捷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其实高考的难点是由一个个小知识点组合而成的,只要各个击破,高考并不难。
学习重点、难点动力学和运动学知识在板块模型中的综合运用导入:建立物理模型是高中物理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在前面的复习过程中,我们遇到过哪些物理模型,比如,传送带模型、板块模型、绳杆模型,斜面模型、平抛模型、人船模型等等,其中板块模型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热点,特别是全国新课标2013年,2015年均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这一点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1、高考考情分析:板块类问题,涉及考点多,情境丰富、设问灵活、解法多样、思维量高等特点2、2019年考试说明(原文)主题内容要求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II机械能动能和动能定理IIII碰撞与动量守恒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3、易错点分析(1)不清楚物块、木板的受力情况,求不出各自的加速度;(2)画不好运动草图,找不出位移、速度、时间等物理量间的关系;(3)不清楚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的条件。
教师总结:板块模型中我们要做好两个分析一是受力分析、二是运动过程的分析,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共速问题,二是相对位移问题。
动力学和运动学的综合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典例分析】例1: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2kg初速度为6m/s的小滑块A(可视为质点),向右滑上一质量为M=4kg的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足够长的滑板B,A、B间动摩擦因数为μ=0.2求:(1) 经过多长时间滑块A和滑板B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时的速度是多少?(2)二者相对静止时的位移分别是多少?问题:除了利用牛顿定律和运动学,还有没有其他解题方法方法?教师总结:板块模型属于动力学问题,动力学问题的处理方法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1)先进行受力分析,解决动力学问题受力分析是必须的,没有受力分析根本解决不了动力学问题,由于板块模型往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构成,因此受力分析时,就要整体法、隔离法交替使用。
初中物理板块模型总结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板块模型总结教学目标:1. 掌握初中物理的六大板块:声学、光学、力学、热学、电学、能源与环保。
2. 理解每个板块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见考点。
3. 能够运用板块模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教学重点:1. 六大板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常见考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1. 板块模型的建立和运用。
2. 复杂物理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教学视频或实物演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理知识,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物理知识?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已经学习了声学、光学、力学、热学、电学、能源与环保等六大板块的物理知识。
二、新课内容(20分钟)1. 声学板块: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声速、音调、响度等概念。
2. 光学板块:介绍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色散等现象,以及相关公式。
3. 力学板块:介绍力、质量、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牛顿三定律、摩擦力、重力等现象。
4. 热学板块:介绍温度、热量、热传递等概念,以及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
5. 电学板块:介绍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公式。
6. 能源与环保板块:介绍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和利用,以及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三、板块模型总结(1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每个板块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2. 学生总结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 教师给出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板块模型进行解释。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出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解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2.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推荐一些物理趣味视频或书籍,拓展学生的物理视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理知识,总结六大板块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并进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释,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高中物理动量板块模型教案
高中物理动量板块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3. 能够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4. 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等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
三、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3. 动量守恒定律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空气轨道、小球、杠杆等。
2. 实验材料:相关实验教材。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动量的概念,引出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讲解: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
3. 演示:通过碰撞实验演示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引导学生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解题方法。
4.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澄清学生疑惑。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课后习题和实验报告。
六、教学辅助手段1. 实验演示。
2. 多媒体教学。
3. 实物模型和图表展示。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测学生对动量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效果:通过考试、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对动量板块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结合实验演示和理论讲解,加深学生对动量板块的理解。
2. 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动量板块内容。
板块教学设计
板块教学设计板块教学设计板块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板块的运动》是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板块构造学说,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原因,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等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是大陆漂移假说的延伸,为地表形态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将为区域地理有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防震抗灾、自救互救知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课标解读】本部分内容的理论性较强,但要求比较简单,即“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结合实例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同时,通过对本节教材第一课时内容《沧海桑田大陆漂移假说》的学习,为本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和埋下伏笔;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参与意识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多个学生活动,化抽象为直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设计理念】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主要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运动与地表地貌的关系,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等,将为区域地理有关章节的.地理成因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而本课时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由此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学生动手拼图、合作探究、观察分析、小组讨论,辅助以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的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原因,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总结,记住板块名称和位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2、在板块运动示意图上,指图总结板块运动的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火山、地震的2分布规律。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提升板块模型教案
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板块模型教案1.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受力分析求加速度(1)若:v 1>v 2则, g a A μ= B A B m gm a μ=,A 减速,B 加速(2)若:v 1<v 2则,g a A μ= B A B m gm a μ=,A 加速,B 减速(3)若:v 1=v 2则,AB 一起匀速,整体法(4)若: v 1=v 2,问AB 相对静止吗?—AB 都减速2. 摩擦力突变问题(1)F 最多为多大AB 不发生相对运动(A 、B 一开始静止)思路1:F 一开始比较小,假设从0开始增大,F 作用在B 上,B 相对A 有先向右运动的趋势,B 给A 的摩擦力向右,A 给B 的摩擦力向左,因为F 比较小AB 之间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可在桌面上做一个演示实验),但是此时 请问:对B 受力分析F =f A→B 吗?其实不等,应该是B B B A a m f F =-→,对A 而言,应该是A A A B a m f =→,因为二者是相对静止,所以B A a a =,那么什么时候AB 会发生相对运动? 应该是max f f A B =→,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
这时我们同学会认为条件是: max f F >,为什么这个想法不对??实际上要发生相对运动,应该是F 比m ax f 大得多,怎么衡量大得多??应该满足B B a m f F =-max ,因为二者是在加速运动,要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思想。
即B B A a m g m F =-μ ,A A A a m g m =μ,而对A 而言,当满足A A A a m g m =μ时,说明A 已经达到最大加速度,此时B A a a =,而B 的加速度是可以再变的,这个就是二者即将发生相对运动的临界。
所以g m m F B A )(+>μ,发生相对运动。
思路2:AB 一开始是相对静止,说明有共同的加速度,整体法有共a m m F A B )(+=,而共a 一定有最大值,这个只能看个体中谁有最大值,当然是A ,所以max max A a a =共(2)F 最多为多大AB 不发生相对运动(A 、B 一开始静止)A A A a m f F =-maxB B B a m f =max 一开始AB 相对静止,所以B A a a =,而对B 而言是有最大加速度的,所以当max B A a a =,时AB 即将发生相对运动。
朱莹板块结构型教案
朱莹板块结构型教案一、第一章节:认识板块构造1. 教学目标:了解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掌握板块构造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板块构造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板块构造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实际案例分析:地球上的板块构造分布。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互动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第二章节:板块构造的形成与演化1. 教学目标:了解板块构造的形成过程,掌握板块构造的演化规律。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板块构造演化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2. 教学内容:板块构造的形成过程: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
板块构造的演化规律:板块的分裂、碰撞、俯冲等过程。
实际案例分析: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的地质现象。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互动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第三章节:板块构造与地质现象1. 教学目标:了解板块构造与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关系,掌握板块构造对地质现象的控制作用。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板块构造与地质现象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2. 教学内容:板块构造与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关系。
板块构造对地质现象的控制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实际案例分析:板块构造控制下的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互动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第四章节:板块构造与资源分布1. 教学目标:了解板块构造与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的关系,掌握板块构造对资源分布的控制作用。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板块构造与资源分布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2. 教学内容:板块构造与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的关系。
板块构造对资源分布的控制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实际案例分析:板块构造控制下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分布。
物理板块模型课程设计思路
物理板块模型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理板块模型的基本概念,理解板块构造理论。
2. 能够运用板块模型解释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
3. 了解板块边界的特点,能够分析不同板块边界的地质活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板块模型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资料搜集等方法获取信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以物理板块模型为主题,结合地理、地质等学科知识。
针对学生年级特点,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科学思维。
1. 掌握物理板块模型的基本理论,能够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2. 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增强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板块模型基本概念:介绍板块、板块边界、板块运动等基本概念,结合课本第二章内容,让学生理解板块构造理论。
- 板块分类与特点- 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地质活动2. 地壳运动与地质现象:运用板块模型解释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参照课本第三章内容。
- 地壳运动的驱动机制- 地震、火山的形成及分布3. 板块边界案例分析:分析不同板块边界的地质活动,以课本第四章案例为参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消亡边界案例分析- 转换边界案例分析- 离散边界案例分析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观察板块运动与地质现象,结合课本第五章内容。
- 实地考察:观察地形、地貌,了解地质活动- 模拟实验:模拟板块运动,观察地质现象5. 课堂讨论与总结:针对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总结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板块设计教案(共五篇)
板块设计教案(共五篇)第一篇:板块设计教案“板块式”教学思路所谓“板块式思路”,就是对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提出几个教学题或安排几个教学内容。
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有机地形成了几个知识、能力的训练板块,同时也形成了几个时间的、步骤的“板块”,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
请看《卖油翁》的“板块式思路”教学设计:1、导入。
(2分钟)①介绍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谥号文忠,北宋吉州永丰(现在江西省永丰县)人,著名文学家。
②检查预习情况。
2、第一个教学板块:朗读。
(8分钟)学生先读课文。
要求:动口、动手。
①读第1遍,要求读准字音。
②老师纠正之后,学生读第2遍。
3、第二个教学板块:译读。
(9分钟)①自读自译。
②男生读课文,女生说译文。
③女生读课文,男生说译文。
④学生向老师发问,问课文中不懂的内容。
⑤教师解决几个字词板块的积累⑥学生再读课文。
4、第三个教学板块:析读。
(16分钟)同学们用“课文中……写得好,写出了……”的句子说话,要求每个同学都从课文中有所发现。
同学们在老师的点示下进行品析,进行课堂发言。
5、第四个教学板块:背读。
(10分钟)①先演读。
②再背读。
③全班齐背。
《卖油翁》还可设计如下“板块式思路”教学:1、三块式:品析(15分钟)、积累(15分钟)、背读(10分钟)。
2、四块式:字音准(8分钟)、节奏明(12分钟)、感情真(10分钟)、韵味足(10分钟)3、五块式:以朗读为线——说词义、译文句、析内容、演情景、背全文。
4、六块式:正读、点读、译读、问读、演读、背读。
板块式教学思路有着明显的特点和深刻的教改意义:1、板块式教学能够表现出非常清晰的教学思路,特别是能够很好地解决课堂教学中“有序”的问题,不管是对于无经验的年轻教师还是对于比较成熟的教师,都有实实在在的运用价值。
2、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思考如何牵出贯串若干教学板块的线索,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老师们常规的备课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
板块模型(二)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物理年级高三年级学期春季课题板块模型(二)教科书书名:人教版物理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教学目标1.结合一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理解系统内一对内力的冲量和为0,但做功之和却不一定为0,理解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运动情况、做功情况、弄清楚能量转化、能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或能量守恒定律列方程求解问题。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理解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冲量和做功的特点,理解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教学难点:结合已知情景审题,从研究对象的选取,运动过程的复杂程度以及计算量的大小等全方面审题,得出最佳的解题方案。
教学过程知识回顾一、一对相互作用力冲量和做功的特点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叠放A、B两个物体, A与B的动摩擦因数μ,现给B初速度v0,经历时间t,A、B分别发生位移x A、x B后, A、B达到共同速度v1。
1. 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冲量对A 由动量定理得:f′t=m A v1−0对B 由动量定理得:−ft=m B v1−m B v00=(m A+m B)v1−m B v0m B v0=(m A+m B)v1相互作用的A、B系统内力外力教学设计对B 由动量定理得:IB合=IB内+IB外=m B v B2−m B v B1对A 由动量定理得:IA合=IA内+IA外=m A v A2−m A v A1IB内+IB外+IA内+IA外=m B v B2−m B v B1+m A v A2−m A v A1IB外+IA外=(m B v B2+m A v A2)−(m B v B1+m A v A1)当IB外+IA外=0时, m B v B1+m A v A1=m B v B2+m A v A2一对内力的冲量的矢量和为0,不能改变系统的总动量。
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外力的矢量和为0。
2. 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做功对A,由动能定理得:f′x A=12m A v12−0对B,由动能定理得:−fx B=12m B v12−12m B v02−f(x B−x A)=12(m A+m B)v12−12m B v02E k减=12m B v02−12(m A+m B)v12=f(x B−x A)=fx相系统的一对内力做功的代数和不一定为0,内力做功可以改变系统的总动能。
高中物理板块思维模型教案
高中物理板块思维模型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热力学基本概念,如热量、温度、热容等;
2. 掌握热力学定律,如热平衡定律、热传导定律等;
3. 能够应用热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 热力学基本概念介绍:热量、温度、热容等;
2. 热力学定律:热平衡定律、热传导定律等;
3. 热力学系统的热量变化计算;
4. 热力学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热力学的概念,激发学生对热力学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
讲解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同时,讨论热力学系统的热量变化过程,并进行相关计算练习。
第三步:实验设计
设计一个与热力学相关的实验,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
第四步:数据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第五步:总结
综合讲解内容和实验结果,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梳理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对热力学的进一步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
1. 讲义、教科书和多媒体课件;
2. 实验设备和材料;
3. 学生实验报告表。
评估方式:
1. 课堂讨论和提问;
2. 实验报告评分;
3. 小测验。
扩展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参观实验室、进行热力学实验等,加深学生对热力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版块框架设计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教学版块框架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掌握教学版块框架设计的步骤和方法;(3)熟悉各类教学版块的特点和功能。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设计教学版块框架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教学版块框架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3)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教学版块框架设计的兴趣;(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教学版块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2)教学版块框架设计的步骤和方法;(3)各类教学版块的特点和功能。
2. 教学难点:(1)如何将教学目标与教学版块框架设计相结合;(2)如何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版块;(3)如何使教学版块框架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介绍教学版块框架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 讲解教学版块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1)明确性原则;(2)层次性原则;(3)逻辑性原则;(4)针对性原则;(5)创新性原则。
3. 讲解教学版块框架设计的步骤和方法(1)分析教学目标;(2)确定教学内容;(3)设计教学活动;(4)选择教学版块;(5)调整和完善。
4. 讲解各类教学版块的特点和功能(1)导入版块;(2)主体版块;(3)巩固版块;(4)拓展版块;(5)总结版块。
5. 实例分析(1)展示优秀教学版块框架设计案例;(2)分析案例中的教学版块框架设计特点;(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版块框架设计。
6. 学生练习(1)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教学版块框架;(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3)教师点评,总结教学版块框架设计的关键点。
7. 总结与反思(1)回顾教学版块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步骤和方法;(2)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3)鼓励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教学版块框架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的掌握程度;2. 学生设计教学版块框架的能力;3.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4. 学生对教学版块框架设计的反思和改进能力。
《板块模型(一)》教学设计 -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物理年级高三年级学期春季课题 板块模型(一) 教科书书 名:人教版物理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的运动和相对运动,知道两个物体彼此的相对运动的特点;能准确判断滑动摩檫力方向; 2.物块和木板共速时,推断后续两个物体的运动规律; 3.对多个物体运动分析,找准各个物体的运动规律及位移关系。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找出木板和物块各自的运动规律以及它们的联系。
教学过程知识回顾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三、滑动摩檫力1、产生条件:(1)两个物体接触且有挤压的弹力(2)接触面粗糙 (3)两个物体有相对运动2、大小:f=μNv 1t ﹑xv 2ax=(v 1+v 2)t2v 2=v 1+at2ax=v 22−v 12x=v 1t +12at 2二、受力分析对象: 单个物体、多个物体整体法隔离法顺序: 外加力 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 摩擦力静摩擦力教学设计滑动摩擦力3、几种常见情况的弹力4、区分物体的运动与相对运动0时刻,AB 并排对齐;1s 后的位置如图同一过程中,两个物体彼此的相对速度:等大反向 5、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的步骤:①、先明确产生滑动摩擦力的两个物体对地的速度方向和大小; ②、确定研究对象相对跟它接触的物体的相对速度方向; ③、研究对象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相对速度方向相反.例题: 下暴雨时,有时会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某地有一倾角为θ=37°(sin37°=0.6)的山坡C ,上面有一质量为m 的石板B ,其上下表面与斜坡平行;B 上有一碎石堆A (含有大量泥土),A 和B 均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
假设某次暴雨中,A 浸透雨水后总质量也为m (可视为质量不变的滑块),在极短时间内,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减小为3/8,B 、C 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减小为0.5,A 、B 开始运动,此时刻为计时起点;在第2s 末,B 的上表面突然变为光滑,μ2保持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模型教学设计一、板块问题的重要性理想模型法是物理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要把问题中的物理情景转化为理想模型,然后再利用适合该模型的规律求解,因此在物理学习中培养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十分重要。
板块模型是一种复合模型,是由板模型和滑块模型组合而成。
构成系统的板块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通过相互作用力做功,实现能量转化。
可以从动量、能量和牛顿运动定律等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因此,板块模型是对力学规律的综合应用能力考查的重要载体。
且有很好的延展性,高考卷中多有涉及。
天津卷在05、07、09三年以此为背景进行考查。
二、解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块和板有相对运动,参照物的选取出现错乱。
2、对物体受力情况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
块和板之间有相互作用,分析力时没能彻底隔离物体,研究对象没盯死。
3、忽视守恒条件,没有正确判断系统是否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能不能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
4、分析过程混淆。
模型一:符合动量守恒例题:质量为2kg 、长度为2.5m 的长木板B 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以4m/s 的速度向右运动,将一可视为质点的物体A 轻放在B 的右端,若A 与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A 的质量为m=1kg 。
2/10s m g 求: (1)说明此后A 、B 的运动性质 (2)分别求出A 、B 的加速度 (3)经过多少时间A 从B 上滑下(4)A 滑离B 时,A 、B 的速度分别为多大?A 、B 的位移分别为多大? (5)若木板B 足够长,最后A 、B 的共同速度(6)当木板B 为多长时,A 恰好没从B 上滑下(木板B 至少为多长,A 才不会从B 上滑下?)解题注意事项:1.判断动量是否守恒 2.抓住初末动量3.抓住临界条件(如“恰好不掉下去”、“停止滑动”“重力势能最大或弹性势能最大”这都意味着共速)解决方法:1.往往是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综合应用,尤其是遇到涉及(可能是所求也可能是已知)相对位移,应用能量守恒比较简单2.但求解一个物体对地位移应用动能定理或运动学公式求解变式:(2011年福建省四地六校联考)如图所示,长12 m ,质量为100 kg 的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一质量为50 kg 的人从小车左端,以4 m/s2加速度向右匀加速跑至小车的右端(人的初速度为零).求: (1)小车的加速度大小;(2)人从开始起跑至到达小车右端所经历的时间; (3)人从开始起跑至到达小车右端对小车所做的功.1.如图所示,带有挡板的长木板置于光滑水平面上,轻弹簧放置在木板上,右端与挡板相连,左端位于木板上的B 点。
开始时木板静止,小铁块从木板上的A 点以速度v0=4.0m/s 正对着弹簧运动,压缩弹簧,弹簧的最大形变量xm=0.10m;之后小铁块被弹回,弹簧恢复原长;最终小铁块与木板以共同速度运动。
已知当弹簧的形变量为x时,弹簧的弹性势能E p=kx2/2,式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长木板质量M=3.0kg,小铁块质量m=1.0kg,k=600N/m,A、B两点间的距离d=0.50m。
取重力加速度g=10m/s2,不计空气阻力。
(1)求当弹簧被压缩最短时小铁块速度的大小v;(2)求小铁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3)试通过计算说明最终小铁块停在木板上的位置。
解:(1)当弹簧被压缩最短时,小铁块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v,根据动量守恒定律【2分】代入数据,解得:【1分】(2)由功能关系,摩擦产生的热量等于系统损失的机械能【3分】代入数据,解得:【1分】(3)小铁块停止滑动时,与木板有共同速度,由动量守恒定律判定,其共同速度仍为【1分】设小铁块在木板上向左滑行的距离为,由功能关【1分】代入数据,解得:【1分】而,所以,最终小铁块停在木板上A点。
【1分】2.如图,小车平板距地高h,小车质量为M,水平地面光滑,小车左端有一质量为M/6的小木块,它与平板间有摩擦,当小车与木块一起沿水平地面以速度V 运动时,有一颗子弹水平射入并嵌在木块中,子弹质量为M/ 18 ,速度为100V,当木块从车右端滑出时,小车的速度减为V / 2 ,求:①木块滑出车右端时的速度;②木块落地时,木块距车右端多远?V3.(16分)如图所示,水平光滑地面上停放着一辆小车,左侧靠在竖直墙壁上,小车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AB是光滑的,在最低点B与水平轨道BC相切,BC的长度是圆弧半径的10倍,整个轨道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可视为质点的物块从A 点正上方某处无初速下落,恰好落人小车圆弧轨道滑动,然后沿水平轨道滑行至轨道末端C处恰好没有滑出。
已知物块到达圆弧轨道最低点B时对轨道的压力是物块重力的9倍,小车的质量是物块的3倍,不考虑空气阻力和物块落人圆弧轨道时的能量损失。
求⑴.物块开始下落的位置距水平轨道BC 的竖直高度是圆弧半径的几倍; ⑵.物块与水平轨道BC 间的动摩擦因数μ。
3.(16分)⑴.设物块的质量为m ,其开始下落处酌位置距BC 的竖直高度为h ,到达8点时的速度为v ,小车圆弧轨道半径为R 。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21= 2mgh mv ①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29 = v mg mg mR- ②解得H = 4R ③ 即物块开始下落的位置距水平轨道BC 的竖直高度是圆弧半径的4倍。
⑵.设物块与BC 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F ,物块滑到C 点时与小车的共同速度为v ,物块在小车上由B 运动到C 的过程中小车对地面的位移大小为s 。
依题意,小车的质量为3 m ,BC 长度为10 R 。
由滑动摩擦定律,有F = μm g ④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 v = (m + 3 m ) , ⑤对物块、小车分别应用动能定理,有F (10 R + s )==12m v ′2 -12mv 2 ⑥Fs ==12(3 m )v ′2- 0 ⑦ 解得μ= 0.3 ⑧评分标准:,⑴.8分,①、②式各3分,③式2分;⑵.8分,⑤、⑥、⑧式各2分,④、⑦式各1分。
4.(16分)如图所示,质量m 1=0.3 kg 的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车长L=15 m,现有质量m 2=0.2 kg 可视为质点的物块,以水平向右的速度v 0=2 m/s 从左端滑上小车,最后在车面上某处与小车保持相对静止。
物块与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取g=10 m/s 2,求物块在车面上滑行的时间t;要使物块不从小车右端滑出,物块滑上小车左端的速度v ′0不超过多少。
模型二:不符合动量守恒例题:如图11所示,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M =4.0 kg 、长度L =2.0 m 的木板,在F=8.0 N 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以v 0=2.0 m/s 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将质量m =l.0 kg 的物块(物块可视为质点)轻放在木板最右端. (1)若物块与木板间无摩擦,求物块离开木板所需的时间;(2)若物块与木板间有摩擦,且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和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求将物块放在木板上后,经过多长时间木板停止运动.(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解题注意事项:1.判断动量是否守恒,若不守恒,应用牛顿定律解题 2.对每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运动状态分析,画运动简图 3.分别列运动学方程,找两者位移关系速度关系变式1:如图所示,有一块木板静止在光滑且足够长的水平面上,木板质量为M=4kg ,长为L=1.4m ;木板右端放着一小滑块,小滑块质量为m=1kg ,其尺寸远小于L 。
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g=10m/s 2)。
(1)现用恒力F 作用在木板M 上,为了使得m 能从M 上面滑落下来,问:F 大小的范围是什么?(2)其它条件不变,若恒力F=22.8牛顿,且始终作用在M 上,最终使得m 能从M 上面滑落下来。
问:m 在M 上面滑动的时间是多大?解析:(1)小滑块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小滑块在滑动摩擦力f 作用下向右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木板在拉力F 和滑动摩擦力f 作用下向右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使m 能从M 上面滑落下来的条件是 即(2)设m 在M 上滑动的时间为t ,当恒力F=22.8N ,木板的加速度 )小滑块在时间t 内运动位移 木板在时间t 内运动位移 因图11M Fm即2.在水平长直的轨道上,有一长度为L 的平板车在外力控制下始终保持速度v0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将一质量为m 的小滑块轻放到车面的中点,滑块与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已知滑块与车面间动摩擦因数μ=0.2,滑块质量m =1kg ,车长L =2m ,车速v0=4m/s ,取g =10m/s2,当滑块放到车面中点的同时对该滑块施加一个与车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要保证滑块不能从车的左端掉下,恒力F 大小应该满足什么条件?(1)设恒力F 取最小值为F1,滑块加速度为a1,此时滑块恰好到达车的左端,则滑块运动到车左端的时间011v t a =①由几何关系有001122v L v t t -=② 由牛顿定律有11F mg ma μ+=③由①②③式代入数据解得 16NF = 则恒力F 大小应该满足条件是6N F ≥3、一质量M =0.2kg 的长木板静止在水平面上,长木板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μ1=0.1,一质量m =0.2kg 的小滑块以v0=1.2m/s 的速度从长木板的左端滑上长木板,滑块与长木板间滑动摩擦因数μ2=0.4(如图16所示),求从小滑块滑上长木板到最后静止下来的过程中,小滑块滑动的距离为多少?(滑块始终没有滑离长木块)解:小滑块受到滑动摩擦力f 2,方向向左,f 2=μ2mg =0.8N ;长木板受到小滑块给予人滑动摩擦力f 3=0.8N ,方向向右,受地面人滑动摩擦力f1=μ12mg =0.4N.f 1方向向左,f 3>f 1,长木板向右加速,小滑块向右做减速运动,长木板的加速度为a1,小滑块加速度为a2,当小滑块与长木板的速度相等时,小滑块与长木板相对静止,此过程中小滑块在长木板上滑行的距离为L ,故有t a t a v 120=- 210a a v t +=4、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
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 边重合,如图。
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μ,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μ。
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 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 边。
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 表示重力加速度)解析:设圆盘的质量为m,桌长为l,圆盘在桌布上做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1,则f1=μ1mg=ma1,桌布抽出后,圆盘在桌面上做匀减速运动,以a2表示圆盘的加速度的大小,有f2=μ2mg=ma2.以地面为参考系,设桌布从盘下抽出所经历的时间为t1,在这段时间内桌布移动的位移为x,圆盘移动的位移为s1,有x=(1/2)at12,s1=(1/2)a1t12.由题意分析可知,当桌布比圆盘多运动了(l/2)的位移时,盘布分离,即x-s1=(l/2),联立以上各式,可以解得5.(18分)如图所示,质量m A 为4.0kg 的木板A 放在水平面C 上,木板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为0.24,木板右端放着质量m B 为1.0kg 的小物块B (视为质点),它们均处于静止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