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林栽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林栽培
一、名词解释
1.经济林(economic forest): 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2.经济林栽培学,是研究经济林栽培理论及技术的综合性科学。它要研究经济林木的生长发育规律同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研究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林栽培的制约,运用综合栽培技术,解决经济林生产上的问题,达到经济林木与环境条件及社会经济状态的统一,从而实现经济林生产的早期丰产、优质、高效和低耗。
3.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它是以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以十分数表示,完全覆盖地面为1。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含)以上的郁闭林(一般以为中度郁闭,以上为密郁闭),(不含)以下为疏林。
4.生长(growth):指植物体积和质量的增加,主要由细胞的分裂和增大实现。
5.发育(development):指经过一定时期营养生长的积累,细胞组织开始分化、专门化,完成生殖生长的准备后,进入性成熟,出现繁殖器官,开始开花结果。发育是植物构造和功能的变化过程,是性成熟的过程,是细胞机能的转化
6.生命周期(life cycle):经济林木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都要经历萌
芽、生长、结实、衰老、死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全部的生命活动。因此,称之为生命周期。也叫年龄时期。
7.有性繁殖的经济林木:是指由胚珠受精产生种子萌发而长成的个体。
8.物候期:在年生长周期中,这种与季节性气候变化相适应的经济林木器官的形态变化时期称为物候期。(物候出现的时期)
9. 物候:经济林在一年中随着季节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的现象。
10. 物候相:物候表现出的外貌特征。
11.生长期:生长期是指经济林木各部分器官表现出显著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的时期。
同一经济林木年生长周期顺序是基本不变的,各物候期出现的早晚则受气候条件影响而变化,尤以温度影响最大。
12.(2)休眠期:是指经济林木的芽、种子或其他器官生命活动微弱、生长发育表现停滞的时期。主要是种子和芽
13.顶端优势:活跃的顶端分生组织或茎尖常抑制其下部侧芽的发育,表现上部芽萌发早且生长势强,向下依次减弱的现象;
14.垂直优势(vertical dominance):由于枝条和芽的着生方位不同而出现的生长势差异。表现为直立生长的枝条生长势旺;斜生、平生枝生长势弱,下垂生长的枝条更弱;枝条弯曲部位的背上芽,枝条长势强
于背下或侧芽;
15.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一般经济林木的LAI在3-6范围内比较合适。
16.花芽分化:指叶芽的生理和组织状态向花芽的生理和组织状态转化的过程,是植物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转折点。
17.授粉:花粉从花药传到柱头上的过程,授粉方式分为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
18.受精:雄性配子(精子)与雌配子(卵子)的融合形成合子(受精卵)的过程。
19.坐果:经过授粉、受精后,花的子房膨大而发育成果实,在生产上称为坐果。通常经济树木的坐果率为10%-35%。
20.经济林的生态环境:指经济林所生存的地点周围空间一切生态因子的总和。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地貌因子、生物因子等。
21.光周期现象: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22.温度三基点
23.生物学零度
24.有效积温
25.需水量:生产1g干物质所需的水量,即经济林在整个生长期或某一发育阶段所吸收的水分总量与该时期所生产的干物质总量的比值。
26.土壤质地:指组成土壤矿质颗粒各粒级(砂粒、粉粒、黏粒)组成含量的百分比;
27.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排列的状况,如团粒状、柱状、片状、核状等;
28.土壤通气性:指土壤空气以及其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29.土壤肥力:供给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
30.土壤污染:由于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活动,使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及农用化学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进入土壤中,当其数量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时,就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甚至破坏经济林生态平衡,使经济林产量下降,品质变差或受毒物的污染,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
31.经济林的生态最适带:在经济林垂直或水平分布带中,最适宜经济林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地带。
32.异株克生:也叫化感作用,某种植物向体外排出特定生物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地抑制附近的同种或他种植物生活的现象。
33.种间关系是指生长在一起的两个以上树种通过相互作用对另一方生长发育、生存所产生的利害关系。
34.四旁地指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植树所用的土地。
35.撂荒地是指停止农业利用一定时期的土地,一般造林的条件(指整地和幼树抚育)较好,可在造林初期的行间间作农作物。
36.采伐迹地是指采伐森林后腾出来的土地。因腾出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新采伐迹地和老采伐迹地两种。
37.冠下造林地,是指老林未采伐前就利用林冠下形成的特殊森林环境进行造林。适用于幼年耐荫的经济树种造林,在幼树长到需光阶段之前要及时伐去上层林冠。
38.造林地:是一定的造林地区之内的某个具体造林地段,也称宜林地,是经济林生存的外界环境
39.在造林地上凡是与经济林木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统称为立地条件(或森林植物条件,或简称立地)。
40.栽培密度或称初植密度,是单位面积林地上栽植点或种植穴的数量,通常以每亩或每公顷栽若干株为计算单位。
41.种植点的配置是指一定密度的植株在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42. 林林混交:是在同一块林地上栽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并可根据不同树种的不同龄期及其生长特点,在林冠下种植草类和食用菌等,组成一个乔、灌、草、菌复合的立体经营结构。
43.混交方法是指不同树种的植株在林地上配置和排列的方式。
44.间和行间混交:株间混交又称行内株间混交,即一行内用不同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