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
《老子》四章原文翻译
《老子》四章原文翻译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值得我们去学习。
这是整理的《老子》四章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前来查阅。
[原文]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
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
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
湛呵⑨!似或存⑩。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解释]①冲:通盅(chong),器物虚空,比方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
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
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锉(cuo):消磨,折去。
兑(rui):通锐,锐利、锐利。
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
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
“湛”、“沉”古代读音相同。
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
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
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评析]在本章里,老子通过形容和比方,给“道”具体作以描述。
原来老子认为“道”是不可以名状的,实际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的一种写状,这里又接着描写“道”的形象。
老子说,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是无法限量的,是无穷无尽而且永远不会枯竭。
它是万事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进展变化必须依赖的力量。
在这里,老子自问:“道”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他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说它存在于天帝现相之前。
既然在天帝产生以前,那么天帝也就无疑是由“道”产生出来的。
由此,讨论者们得出结论,认为老子确实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老子四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道德经》,春秋时期⽼⼦(李⽿)的哲学作品,⼜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上册语⽂第五课《<⽼⼦>四章》课⽂原⽂ 第⼗⼀章 三⼗辐共⼀毂,当其⽆,有车之⽤。
埏埴以为器,当其⽆,有器之⽤。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有室之⽤。
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
第⼆⼗四章 企者不⽴,跨者不⾏。
⾃见者不明,⾃是者不彰,⾃伐者⽆功,⾃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余⾷赘⾏,物或恶之。
”固有道者不处。
第三⼗三章 知⼈者智,⾃知者明。
胜⼈者有⼒,⾃胜者强。
知⾜者富,强⾏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不亡者寿。
第六⼗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千⾥之⾏,始于⾜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为故⽆败,⽆执故⽆失。
民之从事,常于⼏成⽽败之。
慎终如始,则⽆败事。
是以圣⼈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之所过,以辅万物之⾃然⽽不敢为。
2.部编版⾼⼆上册语⽂第五课《<⽼⼦>四章》教案 教学⽬标 语⾔建构与运⽤:掌握⽂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法;鉴赏《庄⼦》借助寓⾔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中道家⽂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掌握⽂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法。
教学⽅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师⽣共同研读《〈⽼⼦〉四章》。
教学过程: ⼀、引疑设问明⽼⼦ 1.导⼊ ⽩岩松说:“中国⼈不做⽆⽤的事。
然⽽什么是⽆⽤的事?什么是有⽤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起学习《〈⽼⼦〉四章》,了解⽼⼦是如何论述“有”与“⽆”的。
老子四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四章原文及译文《老子》四章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译文: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在车毂中间是空的时,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只有器具中间是空的,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屋室,当中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有屋室的作用。
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发挥了作用。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第二十四章)译文:踮起脚尖,人不能久立,迈大步走的人走不远,偏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自高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自见”“自是”“自我”“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做。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译文:能了解别人的人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译文: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
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
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老子四章赏析
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老子四章赏析老子四章原文作者:老子〔先秦〕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老子四章译文及注释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
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
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老子》四章(精品课件)
文本探究
问:第十一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一个什么道理?
车子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举 三十辐共一毂
“无”让“有”发挥作用。正
例 器皿
“有”和“无” 的相对性 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
论
证
埏埴以为器
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文本理解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我夸耀
自我夸耀
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明,形作动,显明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
名作动,建立功勋
长久。一说读zhǎng, 意思是得到敬重
老子其书
据文献记载,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这 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
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 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 ,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 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 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 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 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文本理解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为, 做,这里是妄为的意思。
指顺应自然, 不求有所作为。
老子四章课文加翻译
老子四章课文加翻译【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①。
渊兮似万物之宗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湛兮似或存④。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⑤。
〔注解〕①跳:“跳”即为“盅”之古文,训为“虚”。
《说道文·皿部》:“盅,器虚也。
”又,河上公训“跳”为“中”。
盈:八十、溢、天下。
不盈:反感、浮石、不尽。
②渊:苍凉。
《小尔雅·广诂》:“渊,浅也。
”宗:祖也。
③挟:锉(剉),锉磨。
纷:相公,结恨。
和:汪、再分。
同:混用。
尘:尘埃;此处指尘世、尘俗。
④湛:澄(浮)、没有。
《说道文》说道:“湛,没也。
”《小尔雅·广诂》又说道:“没有,并无也。
”此处指“道”隐而无形。
⑤象:似、像是。
帝:上帝、天帝(王弼注)。
〔赏析〕本章为老子“道”之续篇。
老子认定似无或存、渊深澄寂的“道”是万物之宗。
用于人事,其能挫人之锐气,解人之纠纷,和众之光明,同众之尘垢,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做为老子之“道”的续篇,本章被将近人张松例如称作就是老子对“道”的一种“写下状”(《老子前记》);张松例如还进一步表示:“在以后,(老子)还可以一续再续,反来复去续下去。
”(《老子前记》)然而,这种本体之“道”光续于“写状”,还总归是“道”之本体;翻来覆去“道”(说)本体之“道”,似乎不是老子之本意;述说(即写状)“道”之本体,是为了“道”之用,所以老子于本章一开始就讲到“道冲而用之”。
这“用之”,如徐梵澄说来是用于“人事”(《老子臆解》)。
例如将“挟其驰”用作人事,就要明白锋芒显露出总非智者所为。
原本以为战争当兵不信保与锐气抱持锋芒,但杰出军事家却又言对方也在“避其锐气”(《孙子兵法·军事》),所以常常颇为其锋芒,藏其精湛,为的是利害奇正无以寻得,以便伺机给对方可怕当头棒喝。
“道”之难受就是如此。
现实生活中,锋芒显露者常遭其剉磨,不断印证这一自然现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三国李康《运命论》)。
高中课文《老子》四章原文
高中课文《老子》四章原文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蜒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掂踞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则是非不明,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众人常常厌恶这些。
所以有道的人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
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老 子》四章 知识清单
《老子》四章知识清单《<老子>四章知识清单》《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其中的四章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人生哲理,以下是对这四章的知识梳理。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这一章中,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
“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这表明道是一种超越语言和常规认知的存在。
“名可名,非常名”,能被命名的事物,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在初始阶段是“无名”的,“无名”是天地的开端;而“有名”则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保持没有欲望的状态,来观察道的微妙;常保持有欲望的状态,来观察道的边界。
这里的“欲”并非是指欲望的放纵,而是指一种思维的倾向和关注点。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说是深远玄妙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种深远玄妙的状态,是打开一切奥妙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章中,老子阐述了事物的相对性和相互依存关系。
当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事物是美的,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的事物是善的,不善的观念也就出现了。
所以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依存,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跟随。
圣人以“无为”的方式来处事,以“不言”的方式来施行教化。
任由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加以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倚仗,功成业就而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四章原文及注释
老子四章原文及注释
《老子》第四章原文如下: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如下:
1.道:此处所讲的“道”,主要是指“虚无之道”,并非实指道
路。
此文所阐述的主要是道的体性及作用。
2.冲:古字为“盅”,有“冲荡”“向空中倾注”之意。
3.或:此处与“不”连用,意指“有时”“常常”“可能”。
4.渊:深远、深邃之意。
5.宗:祖先、宗主,引申为根源、根本。
6.挫其锐:锐,锐利、锋利。
挫其锐,意指消除锋芒毕露的锐
气。
7.解其纷:纷,纷扰、纠纷。
解其纷,意指化解纷纷扰扰的纷
争。
8.和其光:和,调和、融合。
其光,可引申为自然之光、智慧之
光。
9.同其尘:同,同一、统一。
其尘,这里可引申为自然界的尘
埃、微尘。
10.湛:此处用作动词,意为“使之湛然清明”。
11.存:此处用作动词,意为“存在”。
12.子:此处用作名词,意为“子女”。
13.象帝之先:象,象征、象征性。
帝,可引申为“天帝”“上
帝”。
先,先于天地之前。
象帝之先意指“象征着上帝的存在”。
《老子》四章 ppt课件
第四十五章译文
•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 远不会衰竭;
• 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 是不会穷尽的。
• 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 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 样;最宽裕的人,好像仍有不足。
• 快走可以抵御寒冷,安静能够消除烦热。清静无 为可以作为天下的准则。
《老子》四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 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 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 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译文
•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 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 的存在。
《老子》第六十四章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 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 •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 九层之台,起於累土; •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第六十四章
•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 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 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 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 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 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 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 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
•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 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 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老子》第四十五章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zhuō], • 大辩若讷,大赢若绌[chù] , •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
高二语文选修一老子四章原文
高二语文选修一老子四章原文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固有道者不处。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
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少年聪颖
入周求学
效力周室
著书出关
•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
遂骑青牛西行。
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
《道德经》。
了解老子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朴素的辩证法。
政治思想: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
毂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
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
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
于车毂的"无"。
当:在(某处,某时)。
其:代词,代车毂;代陶器;代房屋。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
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
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
《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和《易经》
《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
的三部思想巨著。共八十一章,编为上
“自伐”自矜”,是自夸自己的功劳,认为自己最能干,
好胜好强,好大喜功,一有点成绩就自鸣得意,这样的人,
到最后终究为大家所抛弃,连性命都可能被丢掉。
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
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
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琴清流楚激弦商秦曲发声悲摧藏音和咏思惟空堂心忧增慕怀惨伤仁。
芳廊东步阶西游王姿淑窈窕伯邵南周风兴自后妃荒经离所怀叹嗟智。
兰休桃林阴翳桑怀归思广河女卫郑楚樊厉节中闱淫遐旷路伤中情怀。
燕窝,双鸽,大地,道路,远志,吟叹,不能飞,晴空万里,方俊无德。
茂流泉清水激扬眷颀其人硕兴齐商双发歌我衮衣想华饰容朗镜明圣。
熙长君思悲好仇旧蕤葳桀翠荣曜流华观冶容为谁感英曜珠光纷葩虞。
阳愁叹发容摧伤乡悲情我感伤情征宫羽同声相追所多思感谁为荣唐。
春方殊离仁君荣身苦惟艰生患多殷忧缠情将如何钦苍穹誓终笃志贞。
墙禽心滨均深身加怀忧是婴藻文繁虎龙宁自感思岑形荧城荣明庭妙。
面伯改汉物日我兼思何漫漫荣曜华雕旌孜孜伤情幽未犹倾苟难闱显。
殊在者之品润乎愁苦艰是丁丽壮观饰容侧君在时岩在炎在不受乱华。
意诚惑步育浸集悴我生何冤充颜曜绣衣梦想劳形峻慎盛戒义消作重。
感故昵飘施愆殃少章时桑诗端无终始诗仁颜贞寒嵯深兴后姬源人荣。
故遗亲飘生思愆精徽盛翳风比平始璇情贤丧物岁峨虑渐孽班祸谗章。
新旧新闻:上帝讨厌赵的工作。
不要把自己的见识改得太深,以至于赢了一个汉奸。
霜废积远广,孟诗画生辉,终淡去。
水故离隔德怨因幽元倾宣鸣辞理兴义怨士容始松重远伐氏好恃凶惟。
戚君书,乔贵奇,备悼,哀日,感年衰,是旧灾,以飞字害圣人。
杰子,我是平头根,对着远方叹气,难过,担心,感觉很远。
谁有资格独自生活在赵岩?想和你在一起的人都很难分开。
当你悲伤的时候,你不可能对英国人忠诚。
清新衾阴匀寻辛凤知我者谁世异浮寄倾鄙贱何如罗萌青生成盈贞皇。
纯贞志一专所当麟沙流颓逝异浮沉华英翳曜潜阳林西昭景薄榆桑伦。
望微精感通明神龙驰若然倏逝惟时年殊白日西移光滋愚谗漫顽凶匹。
云浮谁飞,显其失而无利,则有盛有衰,有卑有退,有孝有孝。
思辉光饬桀殊文德离忠体一达心意志殊愤激何施电疑危远家和雍飘。
你要做一群分离的小妾,你就孤独,抬头看看,低头看看,你就华丽。
带着悲伤的声音,很好的区分了圣人的感受和忧虑,但在丧节上,诸神只推抱着自己的童贞,从贡江想起了自己。
《老子》四章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 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讲的是“有”和“无”的关系。 “有”和“无”同样重要, 他们共同存在,相互配合,才使事物发生作用。
2、讲的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坏处。
3、讲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
4、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讲的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 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 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 对于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 意, 从而杜绝它的的出现。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 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说明远大的事情,都是以细小的事情为开端的。 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 的毅力, 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 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 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 人民不怕死,又怎么能用死来威胁他们呢。(治者要善待人民,不能滥杀无 辜。)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 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对中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三、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产生重大 影响
⑴ 以个人发展为中心 的倾向。或追求个人自 由,或保全个人生命;
⑵ 以内心体验为中心 的倾向。让思想超越有 形的世界。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翻译:
道可以言说,却不是普通的道;名可以称呼,也不是常见的名字。
没
有名字的时候,是天地开创的起点;有了名字,是营造万物的母亲。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翻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丽是美丽,是有害的;大家都明白善良是善良,是不
好的。
第三章: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塵,是谓“无为”。
翻译:
要把锐利的东西磨慢,复杂的纠缠解开,把辉煌的光芒与灰尘相等,
这就是所谓的“无为”。
第四章:
吾南有丹田,结约多年,中无仁义,强淫盗夺;有时得以自救而利之,有时失之于桑榆:今且为之,毋责于非分。
翻译:
我有一个丹田,契约订购了很多年,里面没有仁慈,只有强行侵占抢夺;有时候我能自救,从这里获利,有时候可能也会失去收获,被桑榆拿走:然而我仍不责怪他们,因为他们没有过错。
《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
《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翻译:道可以表达,但不是真正的道;名字可以起,但不是真正的名字。
没有名字,天地开始,有了名字,万物就有了起源。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翻译:世界上每个人都知道美丽是美丽的,恶是恶的。
每个人都知道善良是善良的,不善是不善的。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翻译:不要尊重贤明的人,这样人们就不会争斗;不要珍视稀缺的货物,这样人们就不会偷窃;不要出现可欲的东西,这样人们的心就不会混乱。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衆人皆莫之能见。
吾尝终日行,而不知其所往。
翻译:道无形而又普遍,众人都无法看到它。
我曾经一整天地行走,却不知道自己前往何处。
《老子》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杰出代表,其中四章是最重要的,它们记录了老子有关道、美、善、诚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尤其是四章中关于道的思想,被称为老子学派,也被称为道家学派,它的理论贯穿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老子在《老子》中提出的道的概念,是他的核心思想,他认为道是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基础,是人类行为的指导原则,是宇宙的本源。
他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即道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但它不是真正的道,真正的道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以引导人们正确行事,促进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
老子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作为道的补充,他认为,人们认识美和善是为了行动,以维护社会的和谐,让人们能够用自然的力量来促进和谐。
另外,老子认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些也是道的要义,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和谐。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学会遵循道,做出正确的选择,做出正确的行为,才能达到和谐。
老子的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也是有益的,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很多对我们有益的思想,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和谐。
老子四章
• 老子: 治大国若烹小鲜。 • 无为而治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 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 为无为,则无不治。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 相和,前后相随。
• 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 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 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 空虚的部分,即“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 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 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 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老子》四章
• 翻译句子,并谈谈老子想表达的道理。 • 你是否同意老子的观点?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
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车的作用正是产生 在车毂中空的地方。揉和黏土用来制作器皿,器皿的功用正 是产生在器具中空的地方。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 正是产生在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所以,“有”(车子、 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 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 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 之胜强,柔之胜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 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道德经《四章-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四章-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四章-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老子》四章高中注音版
《老子》四章高中注音版第一章:道德经第一节: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节: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节: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是一篇高中注音版的《老子》四章。
其中第一节介绍了道的含义,道是无法被言语描述或命名的,道是造物之始,万物之母。
无欲能让人看到道的奥妙,有欲则能观察到道的极限。
这两者虽然出于同一源头,却有不同的名称,称之为玄妙之门。
第二节讲述了人们对美与善的理解。
当人们明白了美的定义后,就会产生对丑的看法。
当人们明白了善的概念后,就会认为一切不善已经存在。
因此,存在与不存在相互依赖,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对,高与下相比,声音相和谐,前后相顺。
圣人处于无为之境,他们行动不需要言语的教导,万物自然而然地产生,无需勉强。
圣人没有私心才能真正理解道。
第三节提出了治理之道。
圣人用虚心来治理,实则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圣人降低了自己的欲望,加强了自己的心志和内心的力量。
人民变得无知无欲,聪明的人也不敢妄为。
若能做到无为而治,则一切皆能得到安排与整治。
第四节描述了道的特性。
道具有广阔无边的特点,有时候充盈满溢,有时候又如同深渊般无底。
它能解决混乱的事物,点亮黑暗的光芒,统一琐碎的尘埃,如同存在或不存在。
对于道是从何而来,无从知晓,就像天帝之前没有什么先驱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五、《老子》四章
【学习要点提示】
1.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2.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结合本文掌握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
【作品背景介绍】
1、老子其人其书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
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广泛。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
五千精妙,博大精深,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
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
《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
2、学习和研究《老子》的意义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国思想史上一座名垂千古的丰碑,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之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千多年来,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想和社会生活。
全面地把握这一光辉著作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的关键之一。
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视野和战略眼光重新反思和研究考证《道德经》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全面正确地把握它的思想内涵,对于在全球化条件下重建中华文化,显扬其本真主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先秦时期的文章,通假现象较为普遍,词不达意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解读先秦时期的文章要根据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意思来解,切不可望文生义和凭空臆断。
【相关网址链接】
《老子》(道德经)老子网老子文化论坛
老子传奇
【作家作品汇评】
1.隋·薛道衡《老子庙碑》
其辞简而要,其旨深而远。
飞龙成卦,未足比其精微;获麟绝笔,不通方其显晦。
2.陈鼓应《老子注译与评介》
常人所见只是事物的表相,看不见事物的里层。
老子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所透出的智慧是,来观照现实世界中种种事象的活动。
他认为:一、事物常在对待关系中产生,我们必须对于事物的两端都能加以彻察。
二、我们必须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意义,对于负面意义的把握,更能显现出下面的内涵。
三、所谓正面与负面,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它们经常是一种依存的关系,甚至于经常是浮面现根底的关系。
常人对于事物的执取,往往急功近利,只贪图眼前的喜好。
老子则晓喻人们,要伸展视野,观赏枝叶的繁盛,同时也应注视根底的
牢固。
有结实的根,才能长出丰盛的叶来。
由于事物的这种依存关系,所以老子认为:在“曲”里面存在着“全”的道理;在“敝”里面存在着“新”的道理。
因而在“曲”和“全”、“枉”和“直”、“窪”和“盈”的两端中,把握了其中之底层的一面,自然可以得着显相的另一面。
常人总喜欢追逐事物的显相,芸芸众生莫不汲汲于求“全”求“盈”,或急急于张扬显溢,因而引起无数纷争。
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
“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而本章开头所说的“曲”、“枉”、“窪”、“敝”,也都具有“不争”的内涵。
【思想内容概括】
关于老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
1、作为哲学范畴的“道”
《老子》一书中经常提到“道”,“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有两个基本含义:①精神性的宇宙本体;②规律性。
作为精神性的宇宙本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真,其中有信。
”道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实在存在着的。
道是空虚,却能够生育万物,“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兼具“有”和“无”两种性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没有世界万物之前,道就已经存在;通过道的作用,万物得以产生,而道继续发挥作用。
道又是规律性。
“反者道之动”。
“反”是道的总规律,包含对立转化和返本复初的含义。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老子的贡献:①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作为哲学范畴的“道”。
老子以前的人提到的“道”只与政治和人生有关。
②完全否定了宗教宇宙观。
在老子的书中找不到任何关于鬼神的话。
2、“柔弱胜刚强”的人生哲学
老子在为人处世上,主张柔弱,反对刚强。
道的作用之所以无穷无尽,正因为它的柔弱空虚。
万物因为柔弱而充满活力,因为刚强而颓败。
“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还主张“处下”、“不争”、反对“为天下先”。
“夫唯不争,故无忧”,“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但在人格修养上讲求谨严的态度,与庄子所说的胸襟宽广、舒畅自适的“真人”迥然不同。
老子甚至主张“绝学”、“弃智”,抛弃一切伦理道德。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艺术特色举要】
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老子》在艺术性方面独具特色。
首先,善用对比方法,辩证阐明事理。
其次,语言精炼而寓意深远,富有哲理性。
第三,文句骈散结合,用韵疏密相间,堪称古代的散文诗。
思考练习
一、认真研读课文,说说本文都体现了老子哪些哲学思想
相互依存、互相转化、对立统一等哲学思想。
二、古代汉语中,“之”字有以下几种用法:
1.动词。
往,到……去。
2.指示代词。
这。
3.第三人称代词。
他、她、它。
4..助词。
①相当于“的”。
②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意。
请据此判断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4(3)
2.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4(1)
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
4.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4(2)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善于自我表现,所以才更加地聪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博得了好名声。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双手合抱的参天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长大的;九层高的巍峨楼台,是从堆积土块开始的;漫漫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起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