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苏教版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四年级数学答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课题:乘法分配律
课型;综合课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分别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运算律中最难的一种-----乘法分配律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自学62页例5
思考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问题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
1:该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3、小组讨论交流,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4、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5、仔细观察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30+4)×2587 ×12+13×12
38×32+68×3815×(20+3)
3、完成63页练一练1.2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课程背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是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的第一册,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正式的数学知识。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学习整数的概念、数的大小比较、加减运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针对这些学习目标,制定高效的课堂教案非常重要。

本文将提供一份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以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1.了解“数”的概念和特点;2.能够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3.能够基于已知数的大小关系完成加减运算;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数”的概念和特点;2.整数的大小比较;3.加减运算的基本规律;4.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1.整数的大小比较的概念和方法;2.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一:导入新知1.学生口算练习:16−6=?、12+7=?。

2.教师出示一个−10的报数卡片,让学生自己体会和负数相关的概念。

3.导入“数”的概念,以花与萝卜之间数量的比较为例子,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

教学环节二:讲解新知1.讲解整数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整数与自然数之间的关系。

2.讲解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介绍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讲解加减运算的概念和方法,重点介绍正数加减、负数加减和正负数混合加减的运算规律。

教学环节三:落实新知1.制定课堂活动,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完成下列练习:–比较:−4与−7、3与−5、8与8。

–计算:−5+2=?、4−2−3=?、−6+(−3)+1=?。

2.蒙眼识数游戏,10个学生参加,在黑板上摆放几个纸牌,让学生蒙眼后挑选纸牌上的数字并进行大小比较。

教学环节四:拓展阅读1.让学生阅读课外的相关小故事,加深对“数”的理解和应用。

2.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超市购物单的加减运算,并计算最终的总金额。

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第一章的练习题;2.完成课外阅读和超市购物单的解算。

教学反馈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整数的概念、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加减运算的规律,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免费下载】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高效课堂导学案1 15

【免费下载】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高效课堂导学案1 15

鹿马桥中心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2014 下)编号:01本周习惯养成:快乐学学快乐主讲人:审批人:科目数学主备人刘良财年级四年级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学习小主人课题大数的初步认识学习目标A类: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B类:1、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2、初步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导学过程课前预习预习:看书2—3页,初步了解书中内容。

导入创设情境,激情促思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到底有多大呢?导入,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大数的认识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下面的一段话,课件显示: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以不同形式捐款捐物送上爱心,汇成一股强大的救援洪流。

爱心汇总440000000善款急涌舟曲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上周捐赠统计(8月7日至8月13日)显示,全国共接收社会捐赠1041000000元,超越前几周表现。

针对舟曲的社会捐赠接收441000000元,其中,8月12日晚举办的“风雨同舟”-情系舟曲大型赈灾义演筹募133000000元。

某实验小学有2435人,在这次捐款活动中共捐款10000元,如果有10所这样的学校,共可捐款多少元?100所呢?合作探究1、书面评议交流:100000元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意思?2、图形语言交流:师在计数器上逐一画出1万-9万。

师:10万该怎么画呢?学生讨论:在十万位上画一个圆圈展示提升那么100万是怎么数出来的呢?应该怎么表示呢?1000万,1亿呢?达标检测一、学习计数单位(1)学生用计数器数数: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一千时,问:10个一千是多少?强调:千位上的10个一珠子怎么办?(2)一万一万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怎么表示出10个一万?(3)以此类推。

师: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由此你发现了什么?(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5.2解决问题的策略(2)-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5.2解决问题的策略(2)-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5.2解决问题的策略(2)-苏教版导学目标1.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2.理解认真思考问题的重要性;3.了解问题拆解、分类等解决问题的方法。

导学内容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前一节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解决问题时要重视思维策略的选择。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和应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认真探索问题针对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对它进行认真思考,并明确问题的所有要素。

只有明确了所有的要素才能想出可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如:问题:有十个小球,其中有一个是破的,如何用三次称重找出这个破球?要点: - 球的数量是10个; - 其中一个球是破的; - 只能用三次称重。

要仔细思考问题中隐藏的细节是重要的,因为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建立问题的模型和解决方案。

问题分类了解如何分类问题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将一个问题拆成各个子分问题,每个子问题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相互关联性。

使整个问题变得更加具体,更容易解决。

以前面的问题为例,它可以分成以下三个子问题:1.第一次称重6个球,第二次称重另外3个球,第三次比较最后的两个球,以此找出破球。

2.第一次称重4个球,第二次称重另外4个球,第三次比较前两次称重的结果,以此找出破球。

3.第一次称重3个球,第二次称重另外3个球,第三次称重最后的4个球,以此找出破球。

用这种方式拆分问题,我们可以更加精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试错法试错法是另一个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晰的头脑,研究不同的解决方案以找到最佳的结果。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来说,可能有多种答案,因此需要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

及时调整方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准确的答案,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

总结解决问题并不是单一的步骤,而是一种需要不断迭代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时,需要通过探索、分类、试错来实现最终目标。

了解这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帮助他们在数学学科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实际能力。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学习单上课讲义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学习单上课讲义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学习单xxxxxxxxxxxxx小学部小学部导学案一、情境引入,导入新课(5分钟)1、课件出示图片:升旗、推拉黑板、乘坐电梯;请再举出3个这样的例子:2、像这样物体从一个位置沿着()运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就是()。

二、自主探究(15分钟)大家认真自学课本第1页的例题,并完成下面的问题(5分钟)1、小船图和金鱼图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看小船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平移了()格,小船图就向()平移()格;看金鱼上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平移了()格,小船图就向()平移()格。

3、怎样确定平移的距离?4、平移之后图形的()改变,()和()不变。

5、判断物体的平移要记住两点:一是(),二是()三、实践新知:(2分钟)四、当堂检测(16分钟)1、五、课堂小结(2分钟)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认为图形怎样平移?哪里容易出错?需要注意什么?xxxxxxxxxxxxx小学部小学部导学案5、完成课本4页“练一练”2题五、当堂检测(13分钟)1、钟面上,时针从数字“5”顺时针旋转180°后到数字()A、9B、10C、112、钟面上从3:00到(),时针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5六、课堂小结(2分钟)1、今天我们学习两个方向()();旋转三要素()()()2、怎样把一个图形按要求旋转?xxxxxxxxxxxxx小学部小学部导学案班级:姓名:编号:四数下03 时间:月日一、复习导入(2分钟)1、课件出示几幅图,请把它们分类2、像长方形、正方形、蝴蝶等这样的图形,都是()图形。

二、自主探究(15分钟)(一)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认识对称轴:5页例41、大家拿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折一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有几种不同的折法?2、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如果折痕两边能(),是轴对称图形,否则就不是()。

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它是一条()线。

3、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图形。

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总第()页本课时共( 2 )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 4 )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总第()页本课时共()页第()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一、教材内容概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内容的主要难点在于多位数的竖式计算以及下一步的浅显几何知识。

因此,教学重点就在这两个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学好这两个科目,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解决多位数竖式计算的技能2.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几何知识的探索3.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三、教学过程第一节:竖式练习1.教师将竖式写在黑板上(例如9999 + 89),并请学生作出计算答案。

2.学生将答案写在纸上,互相检查。

在确保结果正确的情况下,向学生介绍竖式算法的优势和它的实际应用。

3.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同时教师要一直寻找机会来巩固学生竖式算法的运用。

第二节:走进几何1.引导学生描述周围的方形物品有哪些特点,例如在具有4个直角的物体上绘制它们的腰、边、角。

2.调整学生的讨论,并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进行简单的相关概念的学习(例如、曲线、平行线、垂直线等)。

3.练习:教师制定有关以下几种图形的问题:正方形, 长方形, 三角形,圆形,并让学生感受到基本的数学几何知识的应用。

第三节:游戏时间1.游戏1:填数字的游戏。

教师会给出几个数字,然后让学生拼出一个正确的数值。

2.游戏2:找数字的游戏。

教师朗读一个数字,然后要求学生在数字板上找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发现的东西(例如,小汽车有多少个轮胎,手机多少个按键等)。

3.游戏3:拼图游戏。

教师给每个学生一套有趣的数学拼图,尽可能让学生远离学校文字和坐在所在位置的限制。

四、作业布置1.检查家庭作业:布置学生自己制定兼容字符的冠词和广告语的作业(例如,在橙色的台球中切成长,缩小,轻松携带)。

2.课后练习:有关竖式算法和几何知识的练习题。

3.提醒学生下节课需要带上的工具,例如直尺、圆规等。

五、总结该教案旨在给学生一个互动学习的机会,并能让他们享受到数学带来的乐趣。

该教材的知识点结合了一些多功能策略,以确保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获取主要概念和做题技巧。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3.准确理解在 100 以内,数的大小与数码大小的关系。

能力目标1.发现并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运算中提高小学生的心算速度和正确率。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表达能力;2.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3.营造积极、开放、合作、创新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2.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3.数的大小与数码大小的关系的掌握。

教学难点1.加法结合律的概念理解;2.意识到数轴表示数的大小。

三、教学内容及时长周次教学内容课时1 加法结合律 12 两位数加一位数分解 23 数的大小与数码大小 1合计 4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展示板或幻灯片;2.学生带上数学书、练习册和文具。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加法结合律(40分钟)1.【导入】课前布置应用题,师生共同探讨和解决并引导学生描述解题过程;2.【讲授】展示板上示范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用途、意义和具体运用方法;3.【梳理】让学生整理笔记,拉开每节课的序幕。

第二、三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分解(80分钟)1.【导入】利用练习册上相关的计算题,练习分解方法;2.【辅助】教师讲解分解规律和注意事项、思路和技巧;3.【训练】灵敏地引导学生掌握快速分解方法,并靠自己解决问题;4.【巩固】以实景问题为例子,升华思维,培养学生模拟思维概念。

第四课时:数的大小与数码大小(40分钟)1.【导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大数和小数的区分和大小的关系进行讨论和解决;2.【讲授】以数轴为展示图,讲解数码大小以及数轴的使用方法;3.【训练】利用练习册上的计算题,动手解决和掌握数轴的相关技巧。

教学结束1.回顾整个学习过程,确认知识学习情况、课堂效果并逐一向整个班级汇报;2.鉴定下节课的课前大作业。

五、教学评价1.学生知识得分的学会率;2.学生对知识点的自我检测效果;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情况;4.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主动参与度;5.教师在知识讲解和学生督促参与方面的教学水平和个人情感反馈。

高效课堂导学案(数学)模板.doc

高效课堂导学案(数学)模板.doc

教学行为提示及方法指导(2分回顾:同底数幕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知识点1探究同底数幕的除法法则阅读教材P14~P15例1,完成下面的填怎样计算1呢?220类似地,设a #0, 2302^220 X(m , 〃是正整数,且m>n,提示: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后,独立完成知识点1和知识点2的所有内容,并要求做完了的小组长督促组员迅速完成。

J —=()a n a n归纳:同底数幕相除,底数__________ ,指数 _________ . 范例:计算:(1)312^34;(2) tfL;(-打知识链接:(2) -1的偶次幕为I, -1的奇次壽为-1;(3) 积的乘方就是将积中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摹相乘;摹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做这一类题应注意:课题:1.3.1同底数暮的除法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理解同底数幕的除法法则.2.让学生会运用法则,熟练进行同底数幕的运算.3.经过知识点的专题训练,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重点】同底数幕的除法运算【难点】逆用同底数幕的除法法则学习内容及学习流程即a'n Qi"=严"(m, n是正整数) 直接写出结果:提示:每组抽一位学生(C2号或其他) 上黑板做,其余学生在座位上完成,再对子互评。

满分5分,错一个得3分,错2个得0分。

每小组以黑板上的得分为标准计分。

(1 )3 4 7a • a - a;(2) y5• y6 = y11;(3 )(° ++b)12 -=(6Z + Z?)18 ;(4 )7 2 5a = a • a ;⑸ 230 = 220 x 2^.(15分钟)(3 ) (4)a2m+i(m是正整仿当底数是负数时,注意先带着负号走,最后结果为偶数次幕时再去掉负号。

提示:指导学生根据所学自主举2道练习题练习.知识点2底数是多项式的同底数幕的除法运算阅读教材P15例2,解答下面的例题:典例:l.(a + b + l)" *(a + b + l)3;变例:已知才=32, =4,求才"的值。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001]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001]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001]教案名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授课班级:四年级授课时间:60分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数字计算中加减法的简单运算方法;2. 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加减法计算;3. 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加减法的简单运算方法;2. 实际生活中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加减法计算。

教学方法:1. 示范式教学法;2. 交互式教学法;3. 体验式教学法。

教学材料:1.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2. 电子白板、音响。

教学过程:一、 warming-up(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有关自然界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四季变换这么美丽”,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引入。

二、 lead-in(10分钟)1. 教师邀请学生一起回顾第二单元所学习的加减法知识点,出题提问:25 + 68 = ?; 58 - 34 = ?。

2. 学生自由交流,互相讨论解题方法。

三、 presentation(25分钟)1. 教师示范式教学,先讲解体验3页数加数小数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们跟着教师练习。

2. 教师交互式教学,介绍怎样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加减法计算。

3. 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分享解决实际问题时使用的计算方法并进行讨论。

四、 practice(15分钟)1. 教师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自主完成,检查加减法计算能力。

2. 学生自由交流,互相讨论解题方法。

五、 summary(5分钟)1. 教师总结加减法知识点,重点在于加减法的实际运用。

2.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今天的知识,归纳生活中使用加减法所需要掌握的技巧。

六、 homework(5分钟)1. 教师设计需要独立思考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回顾和巩固今天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加减法知识,解决出现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较强的学习意识,并对加减法的实际运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

第1教时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例1)班级姓名评价
第2教时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例2)班级姓名评价
第3教时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例3)班级姓名评价
第4教时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例4)班级姓名评价
第5教时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例5、6)班级姓名评价
第6教时课题:数的产生班级姓名评价
第7教时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班级姓名评价
第8教时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班级姓名评价
第9教时课题:用计算器计算班级姓名评价
第10-11课时教案
第12课时教案
第13课时课题:直线、射线和角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张艳萍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直线()条射线()条线段(
第14课时课题:角的度量班级姓名评价
第15课时课题:角的分类和画法班级姓名评价
第16-17课时教案
第18课时教案
第19课时课题:口算乘法班级姓名评价
第20课时课题:笔算乘法班级姓名评价
第21课时课题:笔算乘法的练习班级姓名评价
第22课时课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0的乘法班级姓名评价
第23课时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张艳萍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第24课时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张艳萍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第25课时课题:乘法估算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张艳萍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第26课时课题:练习课
班级姓名评价
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
学习目标:
1. 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理解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能正确理解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并进行正确计算;
3. 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并进行正确计算。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认真回忆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仔细阅读教材P35的内容;
2.自己完成预习案中的计算题,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
3.要记住的知识点: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

预习案
1.先观察以下式子的特点,再进行正确计算。

42×25+102 125-286÷13 45×15-145 ===
===
2.说一说:计算后交流,说说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要注意些什么?
3. 想一想:细心阅读教材P35的内容,思考:怎样计算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4. 我想提的问题是:
合作探究案
1.小组讨论:
认真阅读例题,找出信息,明确问题,讨论应该运用什么方法来列式?怎样进行计算?
2.小组合作探究:
(1)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也可以先算什么?
(2)列出综合式,说一说算式中的两个乘积分别表示什么?按什么顺序运算?
3. 重点探究: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针对性的练习】
教材P35的“试一试”与“想想做做”的第1题。

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我知道内容:
我学会的东西:
我还有的问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苏教版大册答案2014年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苏教版大册答案2014年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苏教版大册答案2014年一、仔细审题,填一填。

1.一个数,十位和百分位都是8,个位和十分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读作( )。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25+15)×( )=1000 ( )×4+28=100 9×( )-28=44 189-( )×5=9 3.如图,从( )面和( )面看到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

(填“前”“左”或“上”)4.四名同学100米赛跑的成绩分别是小明14.96秒,小亮15.01秒,小刚14.69秒,小乐16.01秒。

其中成绩最好的是( ),排名第三的是( )。

5.用两根6 cm长的小棒和另一个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都是整厘米数),另一根小棒最长是( )cm,最短是( )cm。

6.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60°,顶角是( )°,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

7.○、□、△分别代表三个数,并且△+△+△=○+○+○+○,○+○=□+□+□,△+□+○+○=60,则○=( ),□=( ),△=( )。

8.世界第一大洲亚洲的总面积约为44579000平方千米,把横线上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万,用亿作单位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亿。

9.把90.4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再扩大为变化后的10倍后是( ),把0.103的小数点向( )后是10.3。

10. 左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占整个图形的( )。

二、火眼金睛,判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5.51在自然数5和6之间,它约等于5。

( )2.小亮的身高是1.56 m,他过平均水深为1.2 m的小河,不会有危险。

( )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最小内角是49°,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4.101×99=100×99+99是依据乘法的分配律计算的。

()5. 左图从前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相同。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001]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001]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教案[001] 第一课认识1元、2元、5元、10元的人民币教学目标1.认识1元、2元、5元、10元的人民币;2.能够辨别、识别1元、2元、5元、10元的人民币;3.能够简单计算1元、2元、5元、10元的数量和总价值。

教学重点1.认识1元、2元、5元、10元的人民币;2.能够辨别、识别1元、2元、5元、10元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1.能够简单计算1元、2元、5元、10元的数量和总价值。

教学准备1.教学PPT;2.学生数学教材;3.1元、2元、5元、10元的人民币若干。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呈现课前预备活动:出示四种人民币的钞票,要求学生辨认并带着问题。

问题:•这些钞票是什么面值?•它们的图案和颜色不同吗?2.讲解引导学生发现人民币的币值和图案的不同性质,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导入问题:•你们注意到这些钞票的图案和颜色有什么不同?•这些钞票的币值是多少?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教学PPT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认识1元、2元、5元、10元的人民币。

3.练习练习1:老师出示若干张人民币钞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识别钞票的币值。

练习2:老师出示若干张人民币钞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4.拓展出示不同币值之间的关系,例如2元=1元+1元、10元=2元+2元+2元+2元+2元或者10元=5元+5元、5元=1元+2元+2元。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物操作,进行辨认和计数练习。

典型案例学生可以以抢单的形式来检测自己学习的成果。

老师送出不同币值的若干张人民币钞票,学生进行辨认和计数练习,回答正确的同学可以获得相应数量的钞票。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1元、2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学会了进行简单的计算。

同时,学生还能够进行实物操作,巩固所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物操作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四年级上数学导学案-练习一-苏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导学案-练习一-苏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导学案-练习一-苏教版一、知识概述在学习四年级上数学时,我们需要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本篇文档将为大家介绍苏教版的数学导学案,侧重于练习一的部分。

在这个练习中,我们将学习:•数的含义及数的分类•数的比较大小•数的顺序排列二、知识讲解1. 数的含义及数的分类数是用来表示数量或某种属性的符号。

它的种类分为自然数、零、负数、分数和小数。

•自然数:即正整数,从1开始一直往上数,没有尽头。

•零:就是0。

•负数:数值小于零的数,如-1、-2等。

•分数:有分子和分母的有理数,如1/2、3/4等。

•小数:十进制小数,如0.1、0.3等。

2. 数的比较大小比较大小是指在两个数之间进行大小关系的判断。

•在数轴上比较大小:把两个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数轴上靠右的数较大,靠左的数较小。

•直接比较法:把两个数进行比较,先比较高位上的数值,如果相同则逐位比较,直到有一个数位上的数值不同为止。

•排序法:将一组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3. 数的顺序排列数的顺序排列是指把一组数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从小到大排列:先找出所有数中最小的一个数,排在第一位,再找出第二小的数排在第二位,如此类推。

•从大到小排列:先找出所有数中最大的一个数,排在第一位,再找出第二大的数排在第二位,如此类推。

三、练习题1.填写下列数,在数轴上标记,并比较大小。

–4,0,-3,-1,22.用直接比较法判断以下数的大小,把大小关系用表示不等于、大于或小于的符号表示出来。

–356,258–450,406–547,5470–29.8,29.2343.把下列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

–23,12,9,15,20–2.3,1.89,0.65,3.1416,0.002四、总结通过本篇文档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数的含义及分类、数的比较大小和数的顺序排列。

同时,我们也通过练习题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希望大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善于总结、勤于练习,不断巩固所学,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练习一∣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练习一∣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练习一∣苏教版一、知识点梳理1. 成倍数成倍数是指一个数乘以另外一个数的积。

例如:5 × 7 = 35中,5和7的积35是5的倍数,也是7的倍数。

2. 分解数分解数是将一个数表示为若干个数的和的形式。

例如:24可以分解为2+2+2+2+2+2+2+2+2+2+2+2、4+4+4+4+4+4和12+12等。

3. 带余除法带余除法是一种求余数的算法。

例如:9除以4的余数为1,表示为9÷4=2……1或9=4×2+1。

二、练习题1. 填空题1.24 = 3 × ____2.45 = 9 × ____3.36 = 4 × ____4.50 ÷ 9 余____5.23 ÷ 6 余____2. 选择题1.下列数中,除法算式的被减数是(C)A. 16 ÷ 4B. 12 ÷ 2C. 14 ÷ 7D. 8 ÷ 42.有5块相同的木板,将它们分成3份,最多每份有____块木板。

(B)A. 1B. 2C. 3D. 43. 计算题1.请你写出36的三种分解方式。

2.用带余除法(口算)求出49除以6的余数和商。

3.列举出2、3、4、6这四个数中,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

三、思考题1.一个正整数能同时被2和5整除,它一定能被多少个2整除?2.将48分解成若干个2、3、4的和。

3.用短除法计算360÷8。

四、总结四年级数学中,成倍数、分解数和带余除法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在练习中,需要掌握填空、选择和计算三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同时,在思考题中也要注重探究和发散思维,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014秋苏教版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三年级数学答案

2014秋苏教版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三年级数学答案

第 4课时
答案不唯一, 正确即可。 第 5课时
3 . 8米 4 .1 2 0个 5 .3 6人 4 4人 1 1 2人 延伸再学 4 9 5米
期末测试卷
一、 1 .B 2 .C 3 .C 4 .B 5 .A 6 .C .B 8 .A 9 .B 1 0 .A 1 1 .C 7 .B 1 2 四、 1 9 . 5 6 0米 2 0 . 1 4 4 0米 2 1 . 1 8级 . 6 0 0克 2 3 . 4 4人 2 2
以练促学 3 . 1 0 0棵 1 2 0棵 1 0 0< 1 2 0 苹果树多 .第 1 4 5页 4 延伸再学 7
× 5 0
7 × 7 3 3 9 6 6
以练促学 3 .( 1 ) 1 0 3 5支 1 0 7 2支 ( 2 ) 3 7支 4 . 4 1 6 0只 延伸再学 6 8 3
. 7 2辆 2 0 8辆 4 6 0辆 2 .( 1 ) 5 ( 2 ) 6 6元 3 .( 1 ) 5 ( 2 ) 9元 4 4 .( 1 ) 8 延伸再学 3 第 3课时 以练促学 2 .( 1 ) 1 8个 ( 2 ) 1 5个 3 . 1 0 0年 4 .( 1 ) 2 1元 ( 2 ) 6 ( 3 ) 六 延伸再学 3 9辆 第 4课时 以练促学 3 .( 1 ) 2 4本 ( 2 ) 4 4 .不能 延伸再学 7 9 9本 6 0 1本 以练促学 4 .( 1 ) 3 8 4名 ( 2 ) 5 1 2名 5 .大米: 5 7 5千克 面粉: 9 0千克 — 1— 以练促学 3 .3 2 8元 6 9 0元 5 2 8元 8 7 3元 3 6 6元 4 .( 1 ) 6 4 2名 ( 2 ) 4 2 8名 5 .不能 延伸再学 1 , 2 , 3 第 8课时 延伸再学 6个 1 2 4 1 4 2 2 1 4 2 4 1 4 1 2 4 2 1 1 2 6 3 3 7 2 第 7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ʌ 以练促学 ɔ
9 元 <1 0元 答: 经济型更便宜 . ʌ 以练促学 ɔ
第 3 课时
( ) ) 2. 1 1 0㊀2㊀ ( 2 m L㊀L㊀m L㊀m L㊀ ( 3) 6 0 0 0 ㊀2㊀1 0 0 0㊀4㊀8 0 0 0㊀5 0㊀ ( 4) <㊀<㊀>㊀=㊀ ( ) <㊀>㊀3. 1 ˑ㊀( 2) ɿ㊀( 3) ˑ㊀( 4) ˑ㊀( 5) ɿ ( ) ㊀ 6 ˑ ㊀4. 2 L =2 0 0 0 m L㊀2 0 0 0- 5 6 0=
( ) 总共有 4 1. 1 6 8 箱水果 ㊀4 辆大卡车分 3 次运
4 0 0ː4 1=9������������3 1 ʌ 自主先学 ɔ
第1 0 课时
商偏 小 , 导致余数等于除 ㊀1 9������������2 5㊀7������������2 3㊀3. ʌ 以练促学 ɔ 数 ㊀ 商偏小 , 导致余数大于除数
( ) ) 2. 1 6㊀8㊀ ( 2 1 7㊀1 0������������1 6㊀5������������6 6 ʌ 以练促学 ɔ
ʌ 延伸再学 ɔ
( 筐) ː2 0=2 1 ) ( 级) 1 8 0ː ( 1 0-1 =2 0 ( 层) 3 2 0ː2 0+1=1 7
( ������������ ( ( 辆) 人) 辆) 1 1 3 1 ㊀1 1+1=1 2 ㊀4 . 4 5 7+4 7 9= ( ( 千克 ) 天) 9 3 6 ㊀9 3 6ː5 2=1 8( ㊀5. 1) 2 3 1ː2 1= ( ) 个) 元) 1 1 ㊀( 2 1 6㊀2 7㊀3 3㊀6. 2 1 6ː6ː3=1 2( ㊀ ( 种) 7. 1 2 0ː3ː4=1 0 ʌ 延伸再学 ɔ
1. 7 0㊀6㊀4㊀8㊀7㊀6㊀3㊀7㊀2. 3������������1 3㊀1 2
( ������������3 ( 个) 元) 3 3 0ː4 9=6 6 ( 件) 6ˑ2+1=1 3 ( 元) 3 6-2 9=7
ʌ 以练促学 ɔ
第 4 课时
ʌ 以练促学 ɔ
第 8 课时
( ( ( 本) 本) 人) 6 4 0 ㊀ 6 4 0 ː 4 0 =1 6 ㊀ 4 . 4 2 6 + 4 3 7 = 8 6 3 ( ( 千米 ) 小时 ) 5. 2 7 4+2 0 6=4 8 0 ㊀4 8 0ː8 0=6 ʌ 延伸再学 ɔ ( 秒) 1 0ˑ6 0=6 0 0 ( 次) 6 0 0ː3 0=2 0 ʌ 以练促学 ɔ
ʌ 以练促学 ɔ
第 2 课时
( ) 1. 3㊀2. 3㊀3. 1 4㊀5㊀4㊀6㊀4㊀5㊀4㊀6 ( ) 2 3 0
)9 3
9 0 ㊀㊀ 3
7 0 350 350 0
)

( 元) 5ˑ2ː1=1 0
1. 4㊀7㊀3㊀9㊀4㊀9㊀2. 2㊀5㊀2������������3㊀ ������������ ( 束) 7 7 ㊀ 3 . 4 ㊀ 4 ㊀ 8 ㊀2 ㊀5㊀2 0㊀4 . 1 8 0ː2 0=9 ( ������������1 束) 本) 本) ㊀1 8 0ː3 0=6 ㊀5. 7 8ː2 0=3( 8( ( ) ( ( 厘米 ) 个) ㊀6. 8+2 ˑ2=2 0 ㊀8 0ː2 0=4 ʌ ɔ 延伸再学 ( 个) 1 6 0ː2 0=8 ( ) 个 8-3=5
一位 数 , 5㊀ 两 位 数 , 1 1 ������������ 1 5㊀3. 5 3 7ː4 6=
两位数 , 1. 6㊀4 5㊀1 2㊀9㊀9㊀6㊀2. 1 1������������9㊀
ʌ 以练促学 ɔ
第 3 课时
( 元) 张) ㊀9������������1 4㊀3. 1 5ˑ2 0=3 0 0 ㊀3 0 0ː5 0=6( ( ) 吨) ㊀4. 1 1 2 0ː3=4 0( ㊀( 2) 1 2㊀1 6㊀2 4㊀5. 3 7 6 ʌ 延伸再学 ɔ ( ������������1 ( ( 次) 吨) 次) ː2 0=1 8 6 ㊀1 8+1=1 9 ( 个) 4 0 0ː5 0ˑ3=2 4
1. 3������������1 1㊀1 3㊀7������������2 1㊀1 2������������1 6㊀2. 1 0㊀
������������2 排) 人) 排) 8 6 3ː3 0=2 8( 3( ㊀2 8+1=2 9( ㊀
( 天) 4 9 4ː1 9=2 6 ㊀1 0月2 6日 ʌ 自主先学 ɔ
1 . 1 5 ㊀1 5 ㊀ 1 5 ㊀ 2 . 4 0 ㊀5㊀2 1������������2 0㊀1 8㊀1 7㊀
ʌ 以练促学 ɔ
第1 1 课时
4㊀2㊀2. 7������������2 8㊀7������������5 2㊀6������������4㊀8������������4㊀3. 4㊀6������������3 2㊀6������������8㊀6������������8 6㊀4. 9������������7㊀8������������ 人) 2 4㊀2������������4 8㊀3㊀5. 2 6+2 5+2 7=7 8( ㊀3 9 0ː ( 棵) 7 8=5 ʌ 延伸再学 ɔ
数, 8������������6 5㊀ 两 位 数 , 1 7������������4㊀3. 2 5 0+3 9 0=
一位数 , 1. 2������������1 2㊀ 一 位 数 , 7������������5 0㊀ 一 位
( ( 盏) 4㊀1 0㊀1 0㊀4㊀1 0㊀4. 3 8 4ː2ː4=4 8 ㊀5. 1) 只) 只) 2ˑ1 4ˑ3 0=8 4 0( ㊀( 2) 8 4 0ː2ː1 4=3 0( ㊀ ) 小文 : 元) 6. 4 8ː ( 3ˑ4 =4( ㊀ 小 方: 2 0ː ( 2ˑ5) = ( 元) 元) 2 ㊀ 小力 : 4 2ː ( 2ˑ7) =3( ㊀小方买的橡皮 ʌ 延伸再学 ɔ 最便宜 ㊀ 小文买的橡皮最贵 ( 分钟 ) 2 9-1 0=1 9
1. >㊀>㊀>㊀<㊀<㊀>㊀2. 5㊀8㊀3㊀7㊀
ʌ 以练促学 ɔ
第 6 课时
完这批水果 ㊀ 每 辆 大 卡 车 每 次 运 多 少 箱 水 果 ㊀4 6 8 箱) 参加跳绳比赛总共有1 ː4ː3=3 9( ㊀( 2) 5 6人 ㊀ 相同人数的 4 个班级每 班 分 3 组 ㊀ 每 组 多 少 人 ㊀ ( ( 元) 台) ː3ː6=1 3 ㊀4. 1 6 8ː2ː7=1 2 1 9ˑ2 4+8=4 6 4 4 6 4ː1 6=2 9 ʌ 以练促学 ɔ ( ( 人) 个) 1 5 6ː4ː3=1 3 ㊀2. 2 4 0ː8ː5=6 ㊀3. 2 3 4 ʌ 延伸再学 ɔ
1. 3 0㊀ 偏小 ㊀8㊀2 7㊀2 1 6㊀ 大 ㊀9㊀2. 8������������7 1
第 7 课时

( 天) 2㊀4. 8 6 8ː2 8=3 1 ʌ 延伸再学 ɔ
㊀6������������6 4㊀3. 5������������2 5㊀6������������3㊀4������������1 6㊀8������������
第 1 课时
5升 ɿ ㊀ 2升 ɿ
1. ③㊀①㊀3. ʌ 以练促学 ɔ
6 3 0m L<8 5 0m L㊀ 够一个星期喝 ʌ 延伸再学 ɔ 1+4=5
3. 4 5 0㊀7. 3 7 5 升 ㊀8. 1 0桶 ʌ 延伸再学 ɔ ( 升) 8ˑ2 0=1 6 0 ( 升) 1 6 0+8=1 6 8
电热水 壶 ㊀ 电 热 水 壶 ㊀ 茶 杯 ㊀2.升 ㊀L㊀ 1.
1 . 1 6 ㊀4 ㊀1 7㊀2 5㊀1 6㊀1 3㊀8㊀1 3㊀2 . 1 5������������
) 2 1 0ː ( 2+1 =7 0�����������1 1㊀ ( 2
)5 6 0
5 0 6 0 5 0 1 0
1 1
ʌ 以练促学 ɔ
第 4 课时

米) 1. 2㊀5㊀4㊀1㊀4㊀6㊀3. 4 8 0ː4 0=1 2( ㊀ ( ������������3 筐) 千 克) 筐) 4. 2 7 0ː4 0=6 0( ㊀6+1=7( ㊀ ( ) ( ) ( ) ( ) 元 元 5.1 4 2 0ː3 0=1 4 ㊀ 21 4+6=2 0 ㊀4 2 0
( ������������ 乙 毫升 ) 4 5 0 0ː5=9 0 0 ( ������������ 甲 毫升 ) 4 5 0 0-9 0 0=3 6 0 0
第二单元
ʌ 自主先学 ɔ
第 1 课时

( ) 1. 2 2 0 0m L㊀ ( 3) 4㊀5㊀ ( 4) 5 0 0 0㊀9㊀4㊀ ) ) 毫升 ㊀m 毫升 ㊀ 毫升 ㊀ 升 1 0 0 0 0㊀3㊀7㊀ ( 5 L㊀ ( 6 ( 2. 2 5 0ˑ7=1 7 5 0 m L) ㊀1 7 5 0m L<2 0 0 0m L㊀ ( 3. 4 0 0ˑ1 5=6 0 0 0 m L) ㊀6 0 0 0m L=6L ʌ 延伸再学 ɔ ( 经济型 : 元) 4 5ː5=9 ( ( 实惠型 : 毫升 ) 升) 5 0 0ˑ2=1 0 0 0 =1 所以一星期喝不完
ʌ 自主先学 ɔ
第 2 课时
5 0
( 1 4 4 0 m L) ㊀1 4 4 0ː6=2 4 0( m L) ㊀5. 4 5 0+1 5 0= ( ) ( ) 6 0 0m L ㊀6 0 0ˑ4=2 4 0 0m L ʌ 延伸再学 ɔ ( 毫升 ) 2 4 0-1 9 0=5 0 答: 小丁瓶里剩下的饮料多 , 多5 0 毫升 .
高效课堂导学案四数学上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ʌ 自主先学 ɔ 4 0 0 0m L>7 0 0m L> 1 ( L㊀3. 1) B㊀ ( 2) C㊀4. 1 2 5 2 +2 5 0=3 7 5( m L) ㊀5. 3 0ˑ3ˑ7=6 3 0( m L) ㊀ ( ) 毫升 ㊀ 升 ㊀ 升 ㊀ 毫 升 ㊀ ( 2. 1 2) 3 0L>6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