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四川省梓潼中学校董明昌

教学构想

《咬文嚼字》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评论,旨在探讨“炼字”对阅读与写作的重要作用,强调“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文字感受力,通过精当而丰富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阐释观点,发表看法,让人不得不佩服美学大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见解。

作为高二学生,虽有一定量的文学作品阅读积累,但文艺评论接触少,加之内容本身抽象,中学淡化语法,文中如主词、宾词等语法概念,文艺心理学、套板反应之类专业术语,学生很陌生,理解有难度。作者对郭沫若、王若虚、韩愈等名人大家的观点又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特别是过渡句,中心句,梳理层次,提炼观点,把握文意应是首要任务。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朱老“咬文嚼字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明确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引用一些咬文嚼字的事例,激发学生思维的同时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通过合作交流,弄清材料与观点的紧密联系,并试着就朱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单元的文艺评论和随笔,虽论题不同,但都涉及诗歌鉴赏,因此借助古诗词炼字训练,可以让学生摸索到诗歌鉴赏的一些门径,既是知识的迁移运用,又是学生能力的提升训练。拓展延伸通过与马南邨《不求甚解》比较阅读,一方面进一步认识朱先生在文中不盲从,不迷信,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充分体现学者不唯上、不唯书的严谨治学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领略两位大家不同的美学追求,对学生的学习和人生都有极大的启示。

本课的教学充分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按照“信息筛选——合作交流——能力提升——拓展探究”的模式,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谈话引导、激趣质疑、讨论交流、启发点拨、讲解展示等教学方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中学得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陶冶人文情操,获得人生启示。

教材分析

《咬文嚼字》是人教课标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的第一篇文章。文艺评论和随笔,全套五册书中只有这一个单元,这也是全套教材中第二个议论文单元。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抓关键词句,概括材料,提炼观点,尝试评价,借鉴写法是单元学习要点。对于本课主旨把握,层次梳理,纵观不同教辅参考资料,说法有差异。本人反复研读原文,仔细斟酌,认为文章开篇讲述郭老改字事例,暗扣题,隐含咬文嚼字。第二段“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既承接上文,又引出本段对事例的分析评价,已经开始透过“不同句式,情感不同”来探讨咬文嚼字。第三段“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直接点题,然后通过对“咬文嚼字”这一成语习惯用法的评析,转而亮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贬词褒用,“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并且举李广射虎一事的不同记载来品析繁简不同,意味不同。第四段“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中“这种分别”指的就是“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到“便失去这意味”,“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到“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变化,再论文字与情感的密切关系。第五段段首讲“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然后举推敲佳话为证,段末又用“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来强化观点。前面五段举三方面事例其实要证明就是,什么是咬文嚼字,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归结为一句话即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第六和第七段从字的直指义和联想义角度通过正反事例论述如何正确运用词的联想义,让文章意蕴丰富,也可以说是怎样咬文嚼字。第八段是全文的总结,既表明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举例论证,叙议结合,又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业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也告诉人们咬文嚼字的最终目标,“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作者循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最终目标”思路一路写来,结构谨严,层次清晰。但不少教辅简单依据最末一段“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判定文章结构为两部分,认定作者摆出观点在文末。对于文意理解难度大一点是第二段中分析的三种不同句式表达情感差异,第六段关于苏轼诗句中茶与月的联想和第七段提到的套板反应。对于茶与月的联想需要学生的生活积累,第二段和第七段可以通过补充事例,揣摩语言来细细品味。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的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由于是农村中学,学生课外阅读量小,阅读面狭窄,对文艺评论接触少,不少人甚至是初次阅读,而本文篇幅又比较长,文中还出现了

一些不易懂的术语,学生学习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课前准备包括文体了解,作家作品,课文熟读,字词积累尤为重要。课堂教学通过生动的事例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气氛,提高参与度。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2.归纳材料,概括事例,并能提炼作者观点。

3.掌握咬文嚼字的一些方法并能用于诗词鉴赏。

过程与方法

1.抓关键词句,特别是过渡词句、中心句,理清脉络,正确把握文意。

2.通过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文中经典事例,明确材料与观点的紧密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严谨治学精神,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咬文嚼字”习惯。

2.通过比较阅读,领会两位大师的不同美学追求,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体会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具体作品咬文嚼字,体会其丰富意蕴。

课前准备

1.学生初读课文,查阅工具书,弄清字词。

2.借助资料,了解文体及作家作品。

3.教师制作ppt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