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摘要惠东渔歌是广东省惠东县沿海地区的一种民歌,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文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为研究对象,介绍惠东渔歌的基本情况及其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分析惠东渔歌所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惠东渔歌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阐述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参考文献资料以及问卷调查,总结惠东渔歌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及作用,收集居住在惠东本地的居民对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的看法和建议,从政府、社会及个体三个角度分析惠东渔歌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惠东渔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对策AbstractHuidong fisherman’ s song is a folk song in the costal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 which belongs to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has the importanc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This thesis summarizes the value of Huidong fisherman’ s song to the society through reference material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inds the matter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safeguard of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as well as putting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thods.Keywords: Huidong fisherman’ s so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Problem; methods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1研究背景 (1)1.1.2研究意义 (2)1.2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1.2.1研究方法 (2)1.2.2研究思路 (2)第二章文献综述 (3)2.1相关概念解析 (3)2.1.1物质文化遗产 (3)2.1.2非物质文化遗产 (3)2.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关文献 (3)2.2.1国家及地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法规 (3)2.2.2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政策文件 (3)2.2.3专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看法及建议 (3)第三章惠东渔歌传承与保护调查分析 (5)3.1惠东渔歌传承与保护概况 (5)3.1.1 惠东渔歌概况 (5)3.1.2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现状 (7)3.2调查过程 (7)3.3调查结果分析 (9)3.3.1政府层面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不足 (9)3.3.2社会层面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不足 (12)3.3.3个人层面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不足 (12)3.3.4惠东渔歌自身方面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不足 (13)第四章惠东渔歌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对策建议 (14)4.1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14)4.1.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4)4.1.2落实政策倾斜 (14)4.1.3加大资金投入 (14)4.1.4加强相应的宣传力度 (14)4.1.5提供相关的培训活动 (16)4.2社会层面的相关建议 (16)4.2.1协助政府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大众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16)4.2.2吸引专家学者前来调研以提高社会关注度 (16)4.3个体层面的相关建议 (17)4.3.1学习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 (17)4.3.2提高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7)4.4惠东渔歌自身的发展层面建议 (17)4.4.1加大创新力度让渔歌内容与时俱进 (17)4.4.2提高自身吸引力 (18)4.4.3宣传推广形式多样化 (19)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20)5.1结论 (20)5.2展望 (20)参考文献 (21)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惠东渔歌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惠东渔歌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作者:包惠芬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8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012-0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惠东渔歌是我县一份珍贵文化,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宋朝开始从福建沿海传入惠东的浅海渔歌。
是疍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论在海上捕鱼,回港避风,或是节庆、祭祀、婚丧等场合皆用渔歌唱之。
渔歌品种繁多,有“啊啊香调”、“啦打帝嘟帝嘟”、“呵呵香调”等20多个品种,只限于渔民们在船上演唱,有独唱和齐唱,均无伴奏;歌词淳朴、修词简练,曲式结构多为上、下句,一呼一应句式。
其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戏曲音乐和庙堂音乐韵味,对现代歌词的创作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但是,渔民们迎来了新时代之后,以前耳熟能详、人人会唱的渔歌也渐渐地被淡忘,而且大部分渔歌采用当地“学老话”歌唱,又缺乏现代流行元素,受众面太窄,惠东渔歌面临失传的危险。
“艺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如何从娃娃抓起?让惠东娃娃对渔歌感兴趣,而又乐于学习呢?这是惠东人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教育者要考虑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音乐教学注重萌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丰富他们的艺术经验、提高他们艺术表达能力,促使个性完善地发展;为孩子们提供自由参与和自我表达的空间与舞台,拓展幼儿的知识面,让他们获得艺术学习的愉悦与满足,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渔歌课堂教学活动与一个有效的渔歌活动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渔歌教学设计中设计一些更容易被惠东幼儿易于接受的音乐内容,创造令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进行有效地教学。
鉴于以上因素,我们尝试在幼儿园进行《惠东渔歌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如何通过音乐课堂开展“多种音乐表现形式”的这一有效策略进行渔歌教学活动,促进渔歌的传承和发展。
二、研究的现状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一种是教师过于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
基于惠东渔歌样本的“非遗”保护机制研究
基于惠东渔歌样本的“非遗”保护机制研究东渔歌是中国民歌中颇具特色的一类,是2006年5月广东省政府批准并公布的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之一,也于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实际走访惠东渔歌的主要分布区,笔者对其近年内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活动展开调研,旨在通过此样本研究全景式展现我国目前在“非遗”保护当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
2011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始正式实施,为我国的“非遗”保护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机制。
但该机制运行状况如何,是否仍需进一步改进?本文择取了“惠东渔歌”这个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样本开展该问题的研究,通过相关分析,希望重构我国的“非遗”保护机制,进一步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惠东渔歌的地缘文化背景惠东县地处广东省东南部,东与海丰县接壤,西靠惠州,北与紫金县相连,毗邻香港。
这里生活着以捕渔为生的渔民约两万多人,长期过着海上生活,非常枯燥,面对大海蓝天,常常以歌自乐,以歌解忧。
据广东新语(清代屈大均著)曰:“疍民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过舟也。
”惠东渔歌随渔民迁至而来,它具有独特的曲调、风格和表演形式,例如“妹仔调”“罗茵调”“啦打啲嘟啲调”等,歌曲旋律优美,有的抒情,有的委婉凄凉,具有咏叹调性,采用闽南方言演唱,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和特点,渔民生活劳动均在海上,故其艺术表演形式多为独唱、对唱和齐唱,均无伴奏,是渔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为粤地“非遗”的典型代表,惠东渔歌同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历史价值方面,惠东渔歌从传入到现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对沿海一带的渔民在生产、生活习俗、娱乐等方面都带来很大的影响,为后人研究渔歌的历史价值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惠东渔歌“嗳嗳调”的《乾隆登基十六年》,即是这方面的典型。
在文学价值方面,惠东渔歌的歌词朴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不同时代的渔歌歌词中,反映了沿海渔民的生活环境及地方文化特色。
浅析原生态惠东渔歌的歌词特点
浅析原生态惠东渔歌的歌词特点作者:林碧炼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23期摘要:惠东渔歌作为一种地方性民族歌曲,其歌词的独特性、艺术性传递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渔业气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地方语言和地方文化的精神缩影,表现了惠东人民对美的不断追求。
本文通过对原生态惠东渔歌歌词的类型、句式、用词、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该渔歌歌词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惠东渔歌歌词原生态惠东渔歌是广东惠东地区当地渔民织网、捕鱼、婚礼、丧葬等劳动生活时自编自唱或集体创作的地方性民歌,是民歌的一种。
其中原生态的惠东渔歌多数是经过当地渔民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的民间音乐,可以真实反映当地渔民思想和情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族群性和原创性。
而民歌是方言的音乐表达,是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化,与惠东当地民间文化息息相关的原生态惠东渔歌歌词,内容包含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传递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渔业气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笔者通过对原生态惠东渔歌歌词的类型、句式、用词、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该渔歌歌词的一些基本特点。
一、歌词类型原生态惠东渔歌种类丰富,根据传唱场合和歌词内容可以分劳动类、婚嫁类、情歌类、世情叙事类等。
(一)劳动类这类歌词主要反映渔业生活的艰辛,渔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以及其他与渔业劳动密切相关的故事。
歌颂劳动价值的歌词《手艺随身正值钱》:“摇艇总爱靠船边,鱼网织来为牵鱼,一双手艺父母教,手艺随身正值钱。
摇艇总爱靠船旁,鱼网织来为牵宗,一双手艺父母教,手艺随身正珍藏。
”歌颂渔民勇敢无畏的歌词《龙王气到摇断头》:“海水白映映,今日渔船有名声,风浪再大敢踏破,强风前后船要行。
海水白抛抛,渔船两天拖三流,满海鱼虾要拖尽,龙王气得摇断头。
”(二)婚嫁类婚嫁类歌曲是惠东渔民在举行婚礼仪式过程中所唱的歌,这类歌词通常简练、朴实,并具有浓郁的海洋渔业民俗文化色彩,常表达对新娘美好的祝愿和对新家庭最真诚的祝福。
独特的视唱练耳本土元素
独到的视唱练耳本地元素翻开文本图片集视唱练耳课程的系统化是视唱练耳教育、教研工作者长久专注的研究课题,视唱练耳教课的灵魂究竟是什么?怎样防止教课流于形式,实现视唱练耳训练的科学持续性和有效性呢?适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在课程中应选择真实有吸引力的知识和内容。
本地音乐文化最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音乐审美取向,也是学生们最简单理解和接受的音乐元素,所以,视唱练耳教课应重视对本地音乐构成风格、特点等各方面元素的提炼与训练。
惠东渔歌是中国东南沿海民歌中独具特点的民歌种类,主要流传于惠州市惠东县以平海古城为中心的沿海地区。
平海古城 600 多年的历史中镌刻着一代代蛋家渔民的生活历程,惠东渔歌正是出自这些渔民之口,代代传承,融合了当地方言及戏曲元素,保存了独到的原生态文化风采。
视唱练耳训练中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为学生从事专业音乐活动积攒能量。
我们能够从很多优异的音乐作品中找到民族音乐元素的印迹,惠东渔歌也同样成为音乐创作的艺术源泉。
今世好多音乐作品在创作上就大批地借鉴和汲取了惠东渔歌的音乐元素,混声合唱《遥远的小渔村》的创作即是运用渔歌的素材;近似的还有电影《海霞》、主题歌《渔家姑娘在海边》、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20 世纪 60 年月中央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歌剧《南海长城》的音乐。
这些深受广大民众欢迎的作品都是运用惠东渔歌《娶新娘》《织网》等素材创作的,彰显出惠东渔歌的艺术魅力。
广东在建设文化大省战略中,已于 2006 年 5 月 11 日将惠东渔歌选入广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 年6 月,惠东渔歌当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已足见惠东渔歌突出的文化价值。
将其运用于视唱练耳教课,不只能够增进学生对本地音乐的认识与兴趣,提升对本地音乐元素的认知、运用与表演能力,更将对惠东渔歌的传承起到踊跃的推进作用。
一、作为文化审美教课元素的惠东渔歌视唱练耳的实质其实不是远离审美的纯技术操作,其训练过程自己在包含着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审美底蕴的同时也浸透着深沉的音乐文化性格。
潮汕获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汕获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类别代码项目名称项目申报地区或单位传统美术Ⅶ泥塑潮州市潮安县第一批增补民俗X 茶艺潮州市第二批传统戏剧Ⅳ潮剧三市第一批传统美术Ⅶ潮汕木雕汕头市工艺美术学会第一批传统美术Ⅶ潮阳剪纸潮阳区第一批传统舞蹈Ⅲ英歌(普宁英歌、潮阳英歌)汕头市、揭阳市第一批曲艺V 潮州歌册潮州市第一批增补传统美术Ⅶ潮州花灯潮州市湘桥区第一批传统美术Ⅶ潮州木雕三市第一批传统戏剧IV 铁枝木偶戏潮州第一批传统音乐Ⅱ潮州音乐潮阳区、汕头潮乐团第一批传统美术Ⅶ嵌瓷三市第二批传统手工技艺Ⅷ枫溪瓷烧制技艺潮州市枫溪区第二批民俗X 祭祖习俗(灯杆彩凤习俗)揭东县第三批民间文学Ⅰ澄海灯谜澄海区第一批增补传统美术Ⅶ瓶内画汕头市工艺美术学会第一批增补传统舞蹈Ⅲ狮舞揭阳市第三批传统舞蹈Ⅲ蜈蚣舞澄海区第二批传统美术Ⅶ粤绣(广绣、潮绣)潮州市枫溪区第一批传统美术Ⅶ阳美翡翠玉雕揭阳市第二批民俗X 乔林烟花火龙揭阳市第二批潮汕获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汕获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潮州音乐2.英歌(普宁英歌、潮阳英歌)3.潮剧4.粤绣(广绣、潮绣)5.潮州铁枝木偶戏6.潮州木雕相关链接:汕头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广东获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梅州客家山歌2.中山咸水歌3.广东音乐4.潮州音乐5.广东汉乐6.龙舞(湛江人龙舞、汕尾滚地金龙)7.狮舞(广东醒狮)8.英歌(普宁英歌、潮阳英歌)9.潮剧10.正字戏11.粤剧(粤港澳)12.西秦戏13.白字戏14.花朝戏15.皮影戏(陆丰皮影戏)16.木偶戏(高州市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17.龙舟说唱18.佛山木版年画19.剪纸(广东剪纸)20.粤绣(广绣、潮绣)21.象牙雕刻22.潮州木雕23.灯彩(东莞千角灯)24.石湾陶塑技艺25.端砚制作技艺26.凉茶27.瑶族盘王节28.小榄菊花会29.瑶族耍歌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州工夫茶艺上榜2008年06月15日来源: 南方日报(记者/李培实习生/周豫)昨天,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
惠东渔歌发展现状
惠东渔歌发展现状
惠东渔歌是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的传统民歌艺术形式,和广东的粤剧、粤曲、木偶戏一起被誉为“广东四大艺术”。
惠东渔歌起源于惠东的渔村,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和表演方式而闻名。
惠东渔歌曾经是当地渔村居民在闲暇时分的娱乐方式,也是他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渠道。
这些渔村歌手们通常会组成小组,演唱各种渔村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歌曲,歌词内容涵盖了家庭生活、爱情、友谊、劳动等多个方面,使其富有感染力和表达力。
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年轻一代对渔村生活的追求的减少,惠东渔歌的发展面临一些困境。
一方面,由于传统渔村生活的逐渐消失,渔歌的主题和内容也随之减少,导致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不足。
另一方面,年轻人对现代音乐和流行文化的追求,使得更多的年轻人对惠东渔歌缺乏兴趣和了解。
为了保护和传承惠东渔歌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文化界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他们成立了渔歌艺术团体,组织演出和比赛,培养和推广优秀的渔歌演唱人才。
他们还将渔歌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新演出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另外,一些文化活动和旅游推广活动也促进了惠东渔歌的发展和传播。
当地的文化节、旅游节和音乐节等活动,为惠东渔歌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虽然惠东渔歌在现代社会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政府的支持和文化界的努力,渔歌的传统和魅力正在得以保留和传承。
这种传统文化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惠东县和广东省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
惠 东 渔 歌 简 介
惠东渔歌”是“中国渔歌”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歌 曲。它具有大海般的韵味和浓郁的南方滨海文化的特色,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化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来的多姿多 彩的民间歌曲。
“惠东渔歌”流行于惠东县的港口、稔山范港、盐州 新渔村、巽寮新渔村等地。惠东渔歌分布在广东省惠东 县沿海各地。惠东县地处广东省东南部,东与海丰县接 壤,西靠惠州,北与紫金县相连,毗邻香港。有山区、 丘陵和较长的海岸线。
南海水面印霞光 海风阵阵掀起浪
渔 家 世 代 向 海 洋
阿的哦哦 哦哦哦香 站在床头紧拉网 渔家世代向海洋 阿的哦哦 哦哦哦香 渔船对对迎夕阳 满载鱼虾喜归航 阿的哦哦 哦哦哦香 站在船头放声唱 渔歌一曲醉南湾 阿的哦哦 哦哦哦香 站在船头放声唱
渔歌一曲醉南湾
阿的哦哦 哦哦哦香
惠东渔歌在音乐创作和歌词创作上具有独特的
~谢谢观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惠 东 渔 歌 现 状
经过历代渔民的传唱,惠东渔歌内容不断丰富,旋律日臻优美。 新中国成立后,在许多著名音乐人的重视下,惠东渔歌得到了长足 的发展,并一度闻名全国。1956年,港口渔歌手苏墨水、苏带心参 加了全国民间歌曲调演,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57年前 后,国家鼓励海上的“疍民”上岸,“疍民”渐渐远离海上生活, 渔歌的传唱逐渐减少,只剩下几位在海上长大的“疍民”闲时无聊, 聚在一起打发时间。 惠东渔歌目前面临失传,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解放后,渔民上岸居住,受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一 部分渔民弃渔进城打工,或是从事非渔业生产; 二是“文革”期间,惠东渔歌受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被列为庸 俗、伤风败俗之音而被禁止传唱,致使惠东渔歌几乎面临失传;
当地人称它为“鲘船歌”或“城歌”,它属“粤东渔 歌”中的浅海渔歌类。它与广东省部分沿海市县的渔村, 如汕尾、海丰、宝安、惠阳等地渔村的渔歌同出一宗, 与以上地方的渔民风俗习惯、歌唱风格大体相同。但由 于他们长期住在不同的地区,受当地的风俗、语言、文 化、庙堂音乐、地方戏曲和民间小调的影响,使同出一 宗的渔歌在演唱风格上略有不同,各具特色。
惠东渔歌在疍家风俗中的定位与特色
惠东渔歌在疍家风俗中的定位与特色作者:张喜英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12期【摘要】惠东渔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惠东沿海一带流传的疍家渔民风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内核地位,是本质构成元素,具有较高的艺术品格和较强烈的情感晕染力。
本文论证惠东渔歌的三个艺术特色,认为伴唱是它在风俗中的基本形式,这就决定场共振是它的美学规范;第二个特色是具有相对宽松的即兴性和随意性表演,加强文化娱乐氛围;第三个特色是惠东漁歌的喉音唱法,在原生态音乐中别树一帜。
【关键词】惠东渔歌;风俗仪式;定位;特色【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026-02【本文著录格式】张喜英.惠东渔歌在疍家风俗中的定位与特色[J].北方音乐,2020,06(12):26-27.惠东渔歌之所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渔歌世代口传流传至今以外,很关键的一点,是它在当地流传的疍家风俗中举足轻重的历史定位。
而且相比而言,惠东渔歌在疍家风俗多种文化元素里有着较高的艺术品格和较强烈的情感共振效能。
所以,我们探索惠东渔歌在疍家风俗的定位和特色,正是为了强化它的情感磁场和仪式美。
一、惠东渔歌的疍家风俗定位所谓“风俗”就是群体性、地域性相沿已久的风气习俗,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间文化活动。
在民俗学理论中,一般把因自然条件不同的行为规范差异定义为“风”,把因社会族群不同的文化差异定义为“俗”,所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风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精神价值因为历史久远积淀,最终成为地域族群的集体人格构成。
所以,中国历来重视民间风俗,自古君王古训:“观风俗,知得失”。
惠东沿海一带的渔村风俗,是类型族群(疍家渔民)千年流传的文化模式和行为习惯,与我国其他民间风俗比较,既有相似、相传的一面,也有变异和不同的地方。
比如,与端午吃粽、中秋月饼、春节对联等静态风俗不同,与划龙舟、赛马、斗牛等动态传统相似,惠东疍家渔村风俗,大多是仪式性的群体动作场合,像“祭媽祖”“平海鲤鱼灯舞”“出海礼仪”、婚嫁迎娶等,其仪式性、集体性、动作性、观赏性、参与性是疍家风俗的基本特征。
浅谈渔歌文化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浅谈渔歌文化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作者:周晓玲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6年第3期广东惠东县平山第三中学(516300)周晓玲[摘要]惠东渔歌历史悠久,古代疍民们在海上捕鱼、回港避风、节庆、祭祀、婚丧等场合皆唱渔歌。
中学音乐教学须开发和利用当地音乐资源,丰富音乐课堂,从渔歌文化融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意义、渔歌文化引入在中学音乐课堂的措施两个方面探讨渔歌文化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问题。
[关键词]音乐渔歌艺术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71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音乐教育作为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音乐教育的资源宝库,中学音乐教学中要开发和利用当地音乐资源,创建校本教材,丰富音乐课堂。
一、渔歌文化融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意义1.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惠东县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惠东渔歌历史悠久,古代疍民们在海上捕鱼、回港避风、节庆、祭祀、婚丧等场合皆唱渔歌。
渔民们从婴孩时开始,就听到妈妈在织着渔网的时候唱渔歌,等待男人归来;年岁稍长,就会在劳作和休息时跟着母亲哼唱,在婚丧嫁娶、祭祀节庆的时候,听到人们在歌声中唱出更多悲伤、喜悦、祈祷、调笑、轻诉;当长成一个正当年的小伙或姑娘时,就开始和意中人唱那对歌斗歌的调子。
如今,惠东渔歌还顽强地生长在生活的角落、出现在报纸的油墨和电视的色彩里。
沿海部分地区仍保留有唱渔歌的习俗,在婚嫁、亲人团聚、生日庆宴等场合,人们还会请来渔歌手。
学校音乐教育是传承渔歌的保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渔歌引进中学音乐课堂,有利于渔歌的传承。
教师整合与创新渔歌课程资源,发扬与传播渔歌中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其了解渔歌文化,培养其热爱本土音乐的意识,激发民族情趣,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丰富音乐教学模式渔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实现了音乐教学方法和模式上的创新,将渔歌引入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体现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提升了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
浅析原生态惠东渔歌的歌词特点
f 四) 世情 叙 事 类 这 类 渔 歌 是 渔 民 在 日常 生 活 和 休 闲
娱 乐 时 所 唱 的 歌 曲 。有 总结 历史 经验 、 教
育 后 生 等 类 型 的歌 词 . 也 有 赞 美 和 感 叹生 活 的 歌 词 . 内 容 往 往 具 有 一 定 的历 史 价
、
歌 词 类 型
有教 育意 义的歌词 《 力 相 讨 海 也 歪
受韵词 的束缚少 . 歌 词 编 写较 灵 活 . 有 利 于 演 唱 者 即 兴 编 词 如 : 《 海 水 冲 开 倒 冲
业 劳 动 密 切相 关 的 故 事 歌 颂 劳 动 价值 的歌 词 《 手 艺 随身 正 值
钱》 : “ 摇 艇 总爱 靠 船 边 , 鱼 网 织来 为 牵 鱼 ,
伴娘手 , 萱 筐 圆 圆 随 身边 ( b i ) 。”
息, 具 有 重要 的历 史 、 文 化和 艺 术 价 值 笔 者 通 过 对 原 生 态 惠 东渔 歌 歌 词 的 类 型 、 句 式、 用词 、 表 现 手 法 等 方面 进 行 分 析 比 较 , 总 结 出该 渔 歌 歌 词 的 一 些基 本 特 点
给人感觉 更加婉转 、 动人 , 极 具 韵 味 。 如 《 人 无 两 世 再 少 年》 : “ 来 唱 一 条 白丝 丝 , 白 白丝 丝 , 人 无 两 世 再 少年 父母 恩 情 总 爱
可 以真 实 反 映 当地 渔 民 思 想和 情 感 . 具 有 鲜 明 的地 域 性 、 族 群 性 和 原 创 性 。而 民歌 是方言的音乐表达 . 是 一 种 重 要 的 民 间 文
化. 与 惠 东 当地 民 间文 化 息 息 相 关 的原 生 态惠东渔歌歌词 . 内容 包 含 日 常生 活 的 方 方面面 . 传 递 着 浓 郁 的地 方 特 色 和 渔 业 气
惠东渔歌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
惠东渔歌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发展,传统音乐教学模式逐渐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教师应积极引进新模式,深化和提高音乐教学价值。
本文将对从小学音乐课堂开发和利用地区资源,引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惠东渔歌的意义和措施两方面进行探讨关键词:渔歌;小学音乐;教学;文化传承一、惠东渔歌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随着新课改的发展,传统音乐教学模式逐渐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教师需要积极引进新模式,深化与提高音乐教学的价值。
把作为本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引入音乐课堂,就是在拓展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区音乐元素,既丰富了音乐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有利于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的惠东渔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它曲调旋律优美,节奏自由多变,有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而且渔歌的曲调品种多样,旋律韵味独特,还能为音乐创作提供丰富而珍贵的素材。
2008年6月,惠东渔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这被惠东沿海地区的渔民们口口相传,延唱至今的惠东渔歌打开了新局面,唱了祖祖辈辈的渔歌的人们更加认识到了渔歌的价值与魅力。
近年来,惠东渔歌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热衷于渔歌文化的企业家的热情赞助下,作为本土特色品牌越唱越响,以他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魅力赢得了全国、甚至外国观众的关注。
惠东渔歌的传承已经难以像过去一样口口相传,推动渔歌的日常化传承尤为重要,将渔歌教育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是培养渔歌传承的后备兵的重要举措。
学校教育不能缺少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从娃娃抓起”,积极培养传承人,能够有力推动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艺术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以便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广东省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音锣鼓表演均以一个装饰华丽的锣鼓柜为独特标志。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是具有 鲜明地域色彩的汉族音乐,是广府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 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约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成为独立演奏的器 乐曲,流传到外地后,被称为广东音乐。在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鼎盛, 广东音乐开始在全国流行。进入40年代后,不少广东音乐名曲更成为了国 宴、迎宾音乐而被誉为“国乐”。
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11。
山歌,即民歌中之一种。据史料记载,唐代始有山歌之称,而梅州民 间流传的歌仙“刘三妹的故事"也发生在唐代神龙年间,可知客家山歌之 盛行,正是其时。客家山歌深受春秋末年成集的《诗经》中《十五国风》 的影响,后随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人的歌谣的影响。
咸水歌是家人自娱自乐的一种歌唱形式。自古以来,家人浮家泛宅, 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的冲积平原上,散居在中山、珠海、 顺德等沿海地带和河地带。主要类别包括长短句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 姑妹歌和叹家姐等;代表作品包括《对花》《海底珍珠容易》等。
2006年5月20日,中山咸水歌经国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12。
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第二个中 国文化门类。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 种艺术。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 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然而,由于琴自 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种雅好,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故而现代人对它 的了解已经十分有限。
渔歌背后的故事
渔歌背后的故事
渔歌背后的故事有:
1. 惠东渔歌:据《惠东县志》的记载,惠东沿海渔民的远祖属原“疍民”,又称“后船疍民”,是我国南方“百越族”的组成部分。
他们经历过一段艰苦的生活时期,因而只能写歌自慰,以歌自忧。
所以,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唱自己的渔歌。
每逢年节他们有聚艇在避风港内的习惯,特别是每年中秋夜晚,他们对月而歌;在婚嫁时有唱歌、斗歌的习俗;亲人分离、相聚,或是老人与世长辞等时候都是以歌代言。
新中国成立后,渔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逐渐移居陆地。
随着渔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渔歌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内容不断丰富,旋律日臻优美。
2. 惠东渔歌:据《惠州府志》记载,“疍,古自有之”。
宋代时期从福建、潮州一带通过买卖或逃亡迁入广东,分布于平海、范和、鹤咀等港湾,最早迁入时间为宋朝,后以明朝、清朝居多。
无论是哪种渔歌,它们都是渔民在海上劳作时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
惠东渔歌与
惠东渔歌与疍家历史文化摘要:一个名族的文化传承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名族的灵魂与血液。
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民族历史文化何去何从,出路在何方?我们以惠东渔歌与疍家历史文化为例,阐述其历史文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惠东渔歌疍家历史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惠东渔歌是疍家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和长期在特殊的劳动生活环境中所创造的本土文化,是音乐艺术海洋中的活化石。
她经历了形成、兴盛、濒危、发展等多个历史阶段,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惠东渔歌与疍家历史文化对社会历史以及民族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惠东渔歌的现状公元2008年6月7日,对于酷爱渔歌的惠东平海、港口、巽寮、盐洲、稔山等沿海地区的群众来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值得庆祝的日子。
这一天,惠东渔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使唱了一辈子渔歌的当地百姓,更加了解惠东渔歌的历史与文化的价值。
近年来,惠东渔歌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扶持和指导下,在当地热衷于渔歌文化的企业家的热情帮助下,惠东渔歌开始走出了家门。
他们在上海世博会、深圳文博会、第16届广州亚运会、13届省运会以及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在民歌栏目演谈和香港惠东同乡会庆典文艺交流等演出活动中大显渔歌风采。
惠东渔歌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观众的关注。
他们唱出的渔歌,不论是年近古稀的老渔民唱的原生态渔歌,还是年轻一代唱的经过改编后的渔歌,都得到了音乐界的认可和赞赏。
不仅当地的人们爱唱惠东渔歌,就连外地到惠东工作的年轻人,也都爱上惠东渔歌。
如湖南妹子张喜英,就深深地爱上惠东渔歌,她虚心地拜当地老渔歌手为师,学唱惠东渔歌。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参加了家乡的一次民歌大赛,她以惠东渔歌为参赛曲目,最终获得冠军,奖品是高级小轿车一辆。
她开着得奖的小轿车,到学校去给学生们演讲传授渔歌知识,使许多年青学生更加了解、喜爱渔歌。
其实,惠东渔歌闻名遐迩由来已久。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文化部门,尤其是音乐专家,都十分关注惠东渔歌,并在大量的作品中引用了惠东渔歌的调子,无论是照搬原生态的曲子,还是在原生态渔歌的基础上加以创作提升,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惠东渔歌《疍家组歌》的音乐特征及其演唱风格研究
惠东渔歌《疍家组歌》的音乐特征及其演唱风格研究
惠东渔歌是岭南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研究的是在“2018年广东省(汕尾)渔歌邀请赛”中荣获创新金奖,由五种原生态曲调联唱的惠东渔歌情景表演唱《疍家组歌》,该曲用五种曲调概括性地描述了在新中国前后的疍家人的生活从受压迫到过上幸福新生活的情景变化。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惠东渔歌的地域分布、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和惠东渔歌的发展方向,从《疍家组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特色等概况进行研究分析。
第二章主要围绕着惠东渔歌《疍家组歌》的曲式结构、节奏节拍、衬词运用特点和力度、速度等音乐特征上的创新进行分析。
第三章讲述的重点是惠东渔歌《疍家组歌》的演唱风格,从歌词风格和演唱特点等方面对惠东渔歌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基本要点和音乐风格的处理上进行阐述。
第四章主要阐述的是如何通过从语言咬字特征、润腔的应用和情感表达的演唱技巧对民族声乐演唱产生启发。
略述惠东渔歌在中学校园的课堂教学
略述惠东渔歌在中学校园的课堂教学在民间音乐史诗般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股激流,带着它对命运不公的痛斥;带着它对生活无奈的辛酸;带着它对幸福不放弃追求的坚韧,从粤东的海边滚滚而来,用它婉转、悠远、宽广的曲调向我们倾诉,千百年来他们情感中的叹息与祈祷平安的吟诵。
它就是——惠东渔歌。
民间音乐文化起源于人们的日常劳动生活,它反映出当地的劳作生活、风俗人情、地域特色,还是人们情感地真实写照。
惠东渔歌正是源于旧社会这么一群几乎被历史所遗望,被社会所抛弃的粤东沿海一带疍民在海上的劳动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渔民搬到岸上定居,而陪伴他们千百年的渔歌只能在渔村中重大的节日或婚丧活动中才能听到。
渔村中的年轻人随着改革浪潮也纷纷出外工作,剩余会唱渔歌的老人越来越少。
如今,惠东渔歌被逐渐重视起来,并成立了惠东渔歌业余学校。
各级政府对保护、推广地方特色文化做了很大工作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2006年5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7日,惠东渔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何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如何把本土民间的音乐资源发扬光大?这成了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中小学生就是传承与发扬民族音乐的重要载体。
国家音乐教育课程标准要以审美为中心,积极弘扬民间民族音乐。
如何让这朵民间音乐的奇葩在校园中永恒的绽放,被学生所接受、所喜欢并能传唱甚至更进一步创新,这是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并付于实践的问题。
这里我想通过以下几点来谈谈如何让中学生喜欢并传唱渔歌。
惠东渔歌教学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以了解惠东渔歌的发源以及原生态渔歌的音乐特点为主;第二阶段认识惠东渔歌的曲调,并学唱其中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第三阶段欣赏并了解现代音乐与民族音乐结合的音乐作品,把有创作兴趣的同学组成小组,进行词曲的改编尝试,由同学们共同完成自己的作品,在实践中体会传统音乐之美,使同学们更深层地了解、喜欢渔歌!这里我将这三个阶段祥细地进行阐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地人称它为“鲘船歌”或“城歌”,它属“粤东渔 歌”中的浅海渔歌类。它与广东省部分沿海市县的渔村, 如汕尾、海丰、宝安、惠阳等地渔村的渔歌同出一宗, 与以上地方的渔民风俗习惯、歌唱风格大体相同。但由 于他们长期住在不同的地区,受当地的风俗、语言、文 化、庙堂音乐、地方戏曲和民间小调的影响,使同出一 宗的渔歌在演唱风格上略有不同,各具特色。
惠 东 渔 歌 价 值
价值,歌词深入浅出。通过叙事、叙人、叙物、 叙情来表达人与人的情感,语言纯朴、修词简练, 源于生活,均为渔民对自身生活的真实写照,对 现代歌词的创作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惠东渔歌因曲调品种多样,旋律韵味独特, 可为音乐创作提供丰富而珍贵的素材。很多词曲 作家曾先后前来惠东渔村采风,体验生活,创作 了大量渔歌题材的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 如:大型歌舞剧 《南海长城》 就是取材于 惠东渔村生活,音乐素材也是取于惠东渔歌。惠 东渔歌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南海水面印霞光 海风阵阵掀起浪
渔 家 世 代 向 海 洋
阿的哦哦 哦哦哦香 站在床头紧拉网 渔家世代向海洋 阿的哦哦 哦哦哦香 渔船对对迎夕阳 满载鱼虾喜归航 阿的哦哦 哦哦哦香 站在船头放声唱 渔歌一曲醉南湾 阿的哦哦 哦哦哦香 站在船头放声唱
渔歌一曲醉南湾
阿的哦哦 哦哦哦香
惠东渔歌在音乐创作和歌词创作上具有独特的
三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如音像制品、文学作品、 电视媒体等大量进入沿海各地渔民生活,渔民忽视了自己的传统渔 歌; 四是老年渔歌手相继去逝,在普查中发现老年歌手仅剩30多位; 五是现在年青人不愿学唱惠东渔歌。
惠 东 渔 歌 传 承
惠州市歌舞剧团张喜英(惠东渔歌表演传承者) 媒体:怎么学习用“学佬话”唱渔歌的? 张喜英:我是湖南人,听不懂“学佬话”,为了学好它,可花了 不少力气。为了唱好惠东渔歌,每次学歌都是本地的老师一字一 句传授,我用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字上注拼音和对口型学,但学佬 话不是每个字都注得了音的,我就只能死记硬背。除了学方言, 表演原生态渔歌,还穿着渔民的衣服,打赤脚。这样才够真实, 才有渔歌的感觉。不过,现在新创造的渔歌多是用普通话演唱, 利用一些渔歌素材进行二次创作。如果唱原生态渔歌,学佬话很 少有人能听懂,不利于渔歌的传播。 媒体:你是学民歌出生的,相对于其他民歌,惠东渔歌有什么突 出的特点? 张喜英:外地的民歌比较大气,意境比较开阔,而渔歌是渔民在 日常捕鱼劳动中所哼唱,属苦中作乐,两者既相通也有不同。我 觉得,惠东渔歌挺“叹”的。渔民生活很艰苦,终年生活在海边, 衣食住行十分不方便,他们地位低下,受鄙视,岸上的人甚至都 不愿意和他们通婚,但又无法改变现状。所以歌曲表达都比较悲 怆,借用歌声诉说自己不幸的生活。
惠 东 渔 歌 特 征
惠东渔歌有29个品种,其中主要有“哦哦香调”、“ 啦 打嘟 调”、“贤弟调”、“罗茵调”等。它与其他民歌有 很大区别,主要特征有: 1、惠东渔歌只限于渔民们在船上演唱,有独唱和齐唱, 渔民群居时以“答歌”(即对歌,或叫斗歌)为乐,均无 乐器伴奏。 2、惠东渔歌的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 韵味。 3、惠东渔歌的曲式结构多为上、下句,一呼一应句式, 再长的歌词,在曲调上的应用也能反覆至终。 4、咏叹性强,音域不宽,乐曲短小,是渔歌音乐的重要 特征。 5、大多数渔歌都有衬词和各种形式的拖腔。 6、渔歌基本上都是五声音阶,它最大特点是“征”调式 五声音阶基础上,常加上第六声(7)甚至第七声(4), 作为经过音域一拖而过的装饰性旋律音。
惠 东 渔 歌 现 状
经过历代渔民的传唱,惠东渔歌内容不断丰富,旋律日臻优美。 新中国成立后,在许多著名音乐人的重视下,惠东渔歌得到了长足 的发展,并一度闻名全国。1956年,港口渔歌手苏墨水、苏带心参 加了全国民间歌曲调演,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57年前 后,国家鼓励海上的“疍民”上岸,“疍民”渐渐远离海上生活, 渔歌的传唱逐渐减少,只剩下几位在海上长大的“疍民”闲时无聊, 聚在一起打发时间。 惠东渔歌目前面临失传,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解放后,渔民上岸居住,受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一 部分渔民弃渔进城打工,或是从事非渔业生产; 二是“文革”期间,惠东渔歌受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被列为庸 俗、伤风败俗之音而被禁止传唱,致使惠东渔歌几乎面临失传;
惠 东 渔 歌 简 介
惠东渔歌”是“中国渔歌”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歌 曲。它具有大海般的韵味和浓郁的南方滨海文化的特色,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化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来的多姿多 彩的民间歌曲。
“惠东渔歌”流行于惠东县的港口、稔山范港、盐州 新渔村、巽寮新渔村等地。惠东渔歌分布在广东省惠东 县沿海各地。惠东县地处广东省东南部,东与海丰县接 壤,西靠惠州,北与紫金县相连,毗邻香港。有山区、 丘陵和较长的海岸线。
~谢谢观赏~
惠 东 渔 歌
----广东省惠州市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惠东渔歌,已成为惠州文化的一部分,它 成为记录和歌颂惠州沿海渔民生活和坚毅品格 的载体,保护惠州渔歌等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 文艺工作刻不容缓。上世纪70年代,惠东文化 部门已开始对惠东渔歌开展普查、挖掘、收集、 整理等工作。2006年5月广东省政府批准并公 布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共78项,惠州市的“惠东渔歌”榜上有名。 2008年6月,“惠东渔歌”入选国家Fra bibliotek非物质 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