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2013)

合集下载

2013年7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详解

2013年7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详解

2013年7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详解绝密★考试结束前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显著特征的是()。

A.按生产要素分配B.各尽所能,按劳分配C.按能力大小分配D.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答案】D【解析】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②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③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④阶级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⑤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⑦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即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自己的能力工作,并按照全面发展的人的合理需要获得生活资料。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制B.个人负责制C.民主监督制D.民主集中制【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民主集中制是指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3.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下列不正确的选项是()。

A.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B.绝大多数人的民主C.人民群众完全自由D.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答案】C【解析】社会主义民主是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的辨证统一,没有人民民主就不能有效的对敌人实行专政,而对敌人的专政又是人民民主的保障;在人民内部,是民主和集中的辨证统一,人民既要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约束自己,遵守社会主义法制,因此,人民群众并不是完全自由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选题1.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答案:A解析: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2 .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 识记.联想.假说答案:B解析: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3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答案:D解析: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4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际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答案:B解析: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5.辩证唯物之一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被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答案:B解析:唯物辩证主义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说明()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B.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直接经验C.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要用实践去检验和发展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可靠知识的答案:C解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取知识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2013年4月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

2013年4月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

2013年4月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word文档,Ctrl+F可以搜索)1.除《哲学的贫困》外,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经典著作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共产党宣言》(D)《资本论》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广延性(B)持续性(C)客观实在性(D)可知性3.“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这是一种( )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A)江河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B)核泄漏事故危及人类的生存(C)毁林导致生物物种的迅速减少(D)彗星出现预示将要发生战争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6.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A)学习科学理论(B)投身社会实践(C)了解实际情况(D)制定周密计划7.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较,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缺陷,一个是缺乏辩证法的观点,另一个是( )(A)缺乏实践的观点(B)缺乏反映论的观点(C)缺乏一元论的观点(D)缺乏可知论的观点8.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 ) (A)客观性(B)能动性(C)抽象性(D)形象性9.真理具有客观性,被称为客观真理,是因为( )(A)真理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B)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C)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D)真理是大多数人承认的客观事实1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 ) (A)普遍性(B)特殊性(C)不确定性(D)绝对性1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A)影响社会结构的划分(B)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1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A)哲学(B)物理学(C)数学(D)语言学13.在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B)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C)产品的分配方式(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14.既坚持历史决定论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属于( ) (A)历史唯物论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诡辩论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15.关于社会分工的产生,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社会分工是私有制的产物(B)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产物(C)社会分工是资本主义的产物(D)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16.构成商品价格基础的是( )(A)使用价值(B)价值(C)商品供给(D)商品需求17.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是( )(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流动资本(D)流通资本18.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将工作日延长所生产出的剩余价值是( ) (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平均剩余价值19.产业资本的循环包括( )(A)生产、流通和销售阶段(B)生产、储存和销售阶段(C)购买、生产和销售阶段(D)购买、生产和储存阶段20.根据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资本家的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C)商品资本和流通资本(D)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21.资本主义生产的成本不包括( )(A)工人的工资(B)原材料的耗费(C)固定资本的折旧费(D)固定资本未折旧的部分22.商品资本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条件,除了商人有独立的投资外还必须有( )(A)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的分工(B)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之间的分工(C)商业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的分工(D)商业资本家和商业店员之间的分工23.资本主义经济中,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是( ) (A)级差地租(B)绝对地租(C)平均利润(D)利息24.自由竞争与生产集中的关系是( )(A)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B)自由竞争阻碍生产集中(C)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D)生产集中取代自由竞争2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管理和调控经济的主要机制是( ) (A)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B)国家管理企业,企业引领市场(C)国家宏观调控,企业微观规制(D)国家政策引导,市场自由竞争26.资本主义国家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是( )(A)经济手段和经济计划(B)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C)行政手段和经济计划(D)法律手段和经济计划27.在前苏联推行所谓“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领导人是( ) (A)列宁(B)斯大林(C)布哈林(D)托洛斯基28.社会主义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起始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C)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以后(D)古巴社会主义革命以后29.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制(B)首长负责制(C)集体问责制(D)民主集中制30.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剥削阶级的彻底消灭(C)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D)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二、多项选择题3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有( ) (A)李嘉图(B)黑格尔(C)费尔巴哈(D)圣西门3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B)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C)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D)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实践活动33.下列各项正确表述意识本质的有( )(A)意识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34.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形式的有( )(A)概念(B)感觉(C)知觉(D)表象35.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界定的有( )(A)劳动是人的本质(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C)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D)人的本质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6.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主观条件包括( ) (A)社会平均生产条件(B)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C)社会平均劳动强度(D)社会平均技术装备水平37.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包括( ) (A)I(v+m)=II c(B)II(v+m)=I c(C)I(c+v+m)=I c+II c(D)II(c+V+m)=I(V+m)+II(v+m)38.下列各项正确表述生产价格与价值关系的有( ) (A)生产价格的形成要以价值为基础(B)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C)生产价格与价值在数量上经常不一致(D)社会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相等39.资本主义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 ) (A)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B)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C)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D)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4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有(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C)实行按劳分配(D)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简答题4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全(2013最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全(2013最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全(2013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全(2013最新)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得到了充分体现。

今天唯物论与唯心论、科学与迷信的斗争并未停止,坚持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实践的?答: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5.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两者相互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013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

2013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D.马克思和恩格斯2.哲学上的二元论否认A.世界的统一性3.下列观点中表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是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4.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玉米、高梁、小麦之间的关系属于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6.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意识能够A.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8.“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表明D.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实事求是1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2.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教育属于C.准备性因素1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4.人的本质在于C.人的社会属性15.具体劳动A.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1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B.劳动力1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8.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D.议院或国会19.已购买而尚未使用的生产资料处于资本循环的A.购买阶段20.年剩余价值率是C.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可变资本之比21.资本主义商业企业的利润率应大体相当于B.平均利润率22.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D.股东大会23.绝对地租的形成原因是B.土地的私有权垄断24.把在法律和生产上独立的企业在流通环节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是B.辛迪加25.资本主义的国有资本和国有经济一般不参与C.普通消费品生产26.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和调控B.可以缓和资本主义内部的某些矛盾27.列宁所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立足于C.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28.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A.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2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D.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30.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为它具有31 AC A.彻底的批判精神C.鲜明的政治立场32.下列范畴属于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有32 ABCDA.内容和形式 B.必然性和偶然性 C.本质和现象 D.可能性和现实性33.规律的特点表明,规律具有33CD C.客观性D.普遍性34.今天的实践不能完全检验今天人们提出的全部认识,这说明34 BCB.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 C.实践标准具有相对性35.“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35 AB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B.前者是唯物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36.货币的基本职能有36 ABCD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37.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37 CD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D.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38.生产成本的形式38 ABCD A.表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B.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C.模糊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 D.使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的增加额39.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包括39 CD C.区域集团化D.经济全球化40.共产主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有40 ABCDA.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 B.人们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C.人们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 D.人们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非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版绪论+1-2-3章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版绪论+1-2-3章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记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靠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其次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缘由在于事物的内部冲突。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行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相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靠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相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动身,更好地相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成功。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试运用这一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是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大实践。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限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二)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建自己的历史,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所以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冲突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干脆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气;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确定力气。

2013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2013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2013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除《哲学的贫困》外,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经典著作是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共产党宣言》D.《资本论》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广延性 B.持续性C.客观实在性D.可知性3.“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这是一种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A.江河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 B.核泄漏事故危及人类的生存C.毁林导致生物物种的迅速减少D.彗星出现预示将要发生战争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6.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A.学习科学理论 B.投身社会实践C.了解实际情况D.制定周密计划7.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较,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缺陷,一个是缺乏辩证法的观点,另一个是A.缺乏实践的观点 B.缺乏反映论的观点C.缺乏一元论的观点D.缺乏可知论的观点8.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A.客观性 B.能动性C.抽象性D.形象性9.真理具有客观性,被称为客观真理,是因为A.真理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B.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C.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D.真理是大多数人承认的客观事实1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A.普遍性 B.特殊性C.不确定性D.绝对性1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A.影响社会结构的划分 B.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1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A.哲学 B.物理学C.数学D.语言学13.在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B.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C.产品的分配方式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14.既坚持历史决定论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属于A.历史唯物论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C.诡辩论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15.关于社会分工的产生,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社会分工是私有制的产物 B.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产物C.社会分工是资本主义的产物D.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16.构成商品价格基础的是A.使用价值 B.价值C.商品供给D.商品需求17.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是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C.流动资本D.流通资本18.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将工作日延长所生产出的剩余价值是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平均剩余价值19.产业资本的循环包括A.生产、流通和销售阶段 B.生产、储存和销售阶段C.购买、生产和销售阶段D.购买、生产和储存阶段20.根据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资本家的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C.商品资本和流通资本D.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21.资本主义生产的成本不.包括A.工人的工资 B.原材料的耗费C.固定资本的折旧费D.固定资本未折旧的部分22.商品资本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条件,除了商人有独立的投资外还必须有A.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的分工B.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之间的分工C.商业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的分工D.商业资本家和商业店员之间的分工23.资本主义经济中,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是A.级差地租 B.绝对地租C.平均利润D.利息24.自由竞争与生产集中的关系是A.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B.自由竞争阻碍生产集中C.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D.生产集中取代自由竞争2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管理和调控经济的主要机制是A.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B.国家管理企业,企业引领市场C.国家宏观调控,企业微观规制D.国家政策引导,市场自由竞争26.资本主义国家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是A.经济手段和经济计划 B.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C.行政手段和经济计划D.法律手段和经济计划27.在前苏联推行所谓“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领导人是A.列宁 B.斯大林C.布哈林D.托洛斯基28.社会主义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起始于A.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C.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以后D.古巴社会主义革命以后29.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集体领导制 B.首长负责制C.集体问责制D.民主集中制30.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剥削阶级的彻底消灭C.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D.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 )C.先验论 ( )D.不可知论 (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C.科学实验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 4 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1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7.“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2013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

2013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D.马克思和恩格斯2.哲学上的二元论否认A.世界的统一性3.下列观点中表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是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4.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玉米、高梁、小麦之间的关系属于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6.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意识能够A.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8.“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表明D.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实事求是1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2.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教育属于C.准备性因素1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4.人的本质在于C.人的社会属性15.具体劳动A.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1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B.劳动力1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8.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D.议院或国会19.已购买而尚未使用的生产资料处于资本循环的A.购买阶段20.年剩余价值率是C.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可变资本之比21.资本主义商业企业的利润率应大体相当于B.平均利润率22.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D.股东大会23.绝对地租的形成原因是B.土地的私有权垄断24.把在法律和生产上独立的企业在流通环节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是B.辛迪加25.资本主义的国有资本和国有经济一般不参与C.普通消费品生产26.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和调控B.可以缓和资本主义内部的某些矛盾27.列宁所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立足于C.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28.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A.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2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D.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30.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为它具有31 AC A.彻底的批判精神C.鲜明的政治立场32.下列范畴属于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有32 ABCDA.内容和形式 B.必然性和偶然性 C.本质和现象 D.可能性和现实性33.规律的特点表明,规律具有33CD C.客观性D.普遍性34.今天的实践不能完全检验今天人们提出的全部认识,这说明34 BCB.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 C.实践标准具有相对性35.“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35 AB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B.前者是唯物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36.货币的基本职能有36 ABCD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37.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37 CD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D.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38.生产成本的形式38 ABCD A.表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B.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C.模糊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 D.使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的增加额39.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包括39 CD C.区域集团化D.经济全球化40.共产主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有40 ABCDA.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 B.人们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C.人们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 D.人们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非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页眉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二、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 C )院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4.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6.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9.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10.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说明( D )院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1.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2(附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三、辨析题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

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

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

当客观事物尚未进人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

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

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

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上述观点不等同。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

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课后习题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圣才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课后习题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圣才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区别于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在承认客体对主体决定作用的基础上,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3)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查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的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4)辩证唯物主义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人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重要意义?答:(1)“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考试试题-含答案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考试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单项选择题1.在认识活动的形成中,首要的因素是A.认识的客体B.认识的主体C.认识工具和手段D.认识工具的程序和方法(答案)B2.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A.自然的既定的关系B.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C.纯粹的功利关系D.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的关系(答案)D3.“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答案)B4.“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这种观点是A.重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重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答案)B5. 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答案)C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感性认识B.意识的能动性C.理性认识D.社会实践(答案)D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答案)C8.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观点表明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B.每个人的知识都来自直接经验C.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知识的(答案)C9.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A.获取真理性的认识 B.为实践服务C.增长知识才干 D.提高人的素质(答案)B10.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答案)A11.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这样一句话“我听过的会忘记,我看过的会记住,我做过的会真正明白”,这句话主要表达的意思是A.实践出真知B.眼见为实C.耳听为虚D.知难行易(答案)A12.1958年,我们认为麻雀吃粮食,于是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加以消灭。

2013年1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2013年1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是()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 科学社会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3、认为水、火、土、气是世界的本原的哲学是()A. 朴素唯物主义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 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5、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理论依据是()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统一的原理D.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6、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A. 形成明确的目的B. 正确认识事物的规律C. 制定周密的计划D. 具有坚强的意志7、在认识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属于()A. 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B. 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8、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指出()A. 外部世界是可以被人感知的B. 人们能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C. 实践的成功能够证明认识正确D. 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9、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是()A. 实践——认识——实践B. 认识——实践——认识C. 感觉——知觉——表象D. 概念——判断——推理1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之所以具有相对性、不确定性,主要是因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都具有()A. 自觉能动性B. 客观物质性C. 直接现实性D. 历史局限性11、社会存在是指()A. 社会物质生产资料的总和B. 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总和C. 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D.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12、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自然科学属于()A. 实体性因素B. 运筹性因素C. 渗透性因素D. 准备性因素13、下列选项中属于意识形态的是()A. 语言学B. 物理学C. 哲学D. 数学14、下列选项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的是()A. 农业社会B. 工业社会C. 信息社会D. 奴隶社会15、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A. 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B. 社会化大生产的存在和发展C.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D. 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16、价值规律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是通过()A. 价格适中同价值相等实现的B. 价格高于价值实现的C. 价格低于价值实现的D.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1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A. 劳动力成为商品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1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 政党制度B. 选举制度C. 三权分立制度D. 国家制度19、资本各形态中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是()A. 货币资本B. 生产资本C. 商品资本D. 借贷资本2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A. 生产不足的危机B. 买卖脱节的危机C.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D.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21、剩余价值与利润从数量上看()A. 前者总是大于后者B. 前者总是小于后者C. 两者总是相等D. 两者的大小无法判断22、股票价格实际上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因此股票价格()A. 同股息成正比,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B. 同股息成反比,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正比C. 同股息成正比,同银行贴现率成反比D. 同股息成反比,同银行贴现率成正比23、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A. 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B. 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C. 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权垄断D.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24、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A.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B. 自由竞争阻碍生产集中C. 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D. 生产集中根除自由竞争25、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形成()A. 产业资本B. 金融资本C. 私人垄断资本D. 国家垄断资本26、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运用()A. 计划手段B. 经济手段C. 法律手段D. 行政手段27、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著作是()A. 《反杜林论》B. 《德意志意识形成》C. 《共产党宣言》D. 《资本论》28、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提出者是()A. 马克思B. 恩格斯C. 列宁D. 毛泽东29、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A. 人民当家作主B.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 消灭剥削压迫D.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0、劳动不再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的社会是()A. 社会主义社会B. 共产主义社会C. 资本主义社会D. 信息社会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分,每小题2分,共20分)31、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A. 具有中国习俗的马克思主义B. 具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C. 具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D. 具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32、下列各项正确表述运动含义的有()A.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B.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 运动就是物体位置的移动D. 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的过程3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A.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 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C. 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 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34、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A.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C. 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D. 产品的分配方式3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A. 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B.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D. 经济基础的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一切特征36、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有()A.. 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B. 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来源C.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D. 劳动力具有价值37、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采取的职能形式有()A. 货币资本B. 生息资本C. 生产资本 D 商品资本38、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主要有()A. 土地带来的地租B. 在土地上追加投资的数量C. 银行存款的利息率D. 农业资本家的利润率39、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较为成熟的垄断组织形式有()A. 卡特尔B. 辛迪加C. 托拉斯D. 康采恩40、下列各项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有()A. 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B. 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C. 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 阶级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 简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2013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详解

2013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详解

2013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详解绝密★考试结束前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A.马克思和李嘉图B.马克思和圣西门C.马克思和费尔巴哈D.马克思和恩格斯【答案】D【解析】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哲学上的二元论否认()。

A.世界的统一性B.世界的物质性C.世界的可知性D.世界的多样性【答案】A【解析】对世界上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个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二元论和一元论的对立。

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3.下列观点中表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是()。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答案】C【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4.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玉米、高梁,小麦之间的关系属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D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B.主体性的观点C.反映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D.科学实验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C )A.先验论B.反映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不可知论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C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C.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D.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5.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C.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D.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7.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 B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D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9.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

这件事说明( C )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10.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C )A.概念、判断、推理B.抽象性、间接性C.感觉、知觉、表象D.形象性、直接性11.绝对真理是指( D )A.绝对正确的认识B.终极真理C.永恒不变的真理D.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12.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是( C )A.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B.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C.认识的辩证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矛盾运动D.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原理13.“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

”这说明( 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14.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C)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实践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D.概念—判断—推理16.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D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7.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新的词汇不断出现。

诸如:知识经济、电子邮件、多媒体、下岗再就业、神马、囧、亲等。

这些现象表明( 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促进作用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18.“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晴冬一鹤排出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B )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D.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19.从2000年起,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

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C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B.认识的任务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观世界20.日本东京大家信息基础中心和日立制作所的联合研究小组2002年12月6 日宣布,他们用由144台电脑连接而成的每秒能完成2万亿次计算的超级电脑,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12411亿位。

这表明( B )A.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最终能够达到终极真理B.实践为认识提供水平越来越高的物质技术手段,推动认识不断发展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二、多项选择题1.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区别在于(BCD )A.是否承认客观对象和人的思想是认识对象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ABC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主从关系3.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BD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4.“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BD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意识建构认识对象D.已在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6.“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句话意味着(BC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C.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D.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7.“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

”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BD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8.“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BC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9.“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CD )A.理论脱离实际B.经验论C.教条主义D.唯理论10.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前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ABC )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B.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C.人的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D.观念、主观意识应随时发生变化三.材料分析题1. 材料1: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780微米,称为可见光谱。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一般来说,700为红色,580为黄色,510为绿色,470为蓝色,400为紫色。

材料2: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

但是在我们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比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所造成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根据唯物辩证认识论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分析材料1、2。

答案:材料 1.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首先它坚持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路线,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客观之外,世界是可知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②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不仅表现在理性认识过程中,也表现在感性认识过程中。

材料1以视觉的形成说明了这一点。

人的认识过程首先是形成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首先产生的是各种感觉,获取信息量最大的视觉是人的感觉之一。

人认识事物,就要获取足够、真实的客体信息,人脑的思维活动还要对感性信息进行能动地加工、选择、组织、重构,从而形成理性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材料2.①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从人类的本能来看,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③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2.[材料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

[材料2]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材料3] “青山助人寿,碧水悦人情,好花不常在,怒放须争春。

环保事虽小,功在千秋人。

”这是在某省刚刚结束的“绿色环保你我他”环保文艺大赛中参赛的优秀作品。

(1)简要分析材料1说明的认识形成过程的初级阶段。

(2)材料分析2说明了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什么现象?(3)材料分析3体现了人的认识活动的本质是什么?答案要点:1.认识形成过程的初级阶段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材料1涉及的是感性认识的知觉表象。

2.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人的聪明才智来源于后天实践。

3.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四.论述题1. 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答:(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