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掌握了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电荷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了解,但对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静电现象的认识尚不深入。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进一步理解电荷的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敢于质疑、探索。
3.强调安全意识,让学生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新课内容:讲解电荷的概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等。
2.教师引导: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原理?”
3.学生思考: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静电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电荷的概念、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等。
2.教师示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的概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何使用验电器检测电荷?
3.教师引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电荷概念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
2.练习题示例:
-解释为什么摩擦头发后可以吸引小纸片?
3.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全一册 第十五章 15.1 两种电荷 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全一册 第十五章 15.1 两种电荷 教案设计
①自然界中只有种电荷:把叫做正电荷;把叫做负电荷。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为: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3、实验室里常用什么仪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的结构和原理分别是什么?
4、电荷的多少叫,单位是,该单位的符号是。
5、为什么摩擦能使物体起电呢?得电子的带电,失电子的带电。
6、课本P34的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据此你可以把物体分成哪两类?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__________,异种电荷,__________验电器是利用__________的原理做成的。




用绝缘线吊起三个小球,其中任何两个靠近时,都相互吸引,则它们的带电情况是()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B、两个带异种电,一个不带电C、一个带电,两个不带电D、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
师:摩擦后气球能吸引水流,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师:对!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问题──电荷。(板书)
学习目标:
1、说出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
2、能说出摩擦起电的实质。
3、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听课、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揭示课题。
●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行为(活动)
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3分)
出示目标
交流预习
(10分)
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图片,刚才从大屏幕上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灯、电视、电扇,还有闪电和美丽的庆云夜景以及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夜景。
师:这些都与什么有关?那么,你们想了解电的有关知识吗?好!这节我就带大家进入电的世界。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老师利用矿泉水瓶在底部扎一小孔形成水流,先让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靠近水流观察现象,然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梳子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情分析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中已经学过,所以可以直接利用摩擦起电实验来引入两种电荷。

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一种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所带电荷相同的正电荷,另一种是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的负电荷。

通过实验总结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简单介绍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

通过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了解原子及其结构,知道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的数量相等,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利用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了解电荷是可以定向移动的,不同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从而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知道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重点难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教学过程1【导入】两种电荷由视频导入2【讲授】两种电荷1、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归纳: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2)用验电器来检验。

3、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指导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4、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15.1两种电荷(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教案:15.1 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为后续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以及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气球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塑料尺吸引纸片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2. 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定义、性质、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电荷的单位;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5. 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一下什么是电荷?电荷有哪些性质?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电荷的单位是什么?请简述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2. 在讲解电荷的性质时,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在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4. 对于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练习;5. 拓展延伸:电荷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电子设备、电力系统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电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定律,它指出: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3.了解原子构造;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4.会区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知道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导体和绝缘体。

2.难点: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了解原子构造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课前准备】教师:塑料丝束、玻璃棒、橡胶棒、丝绸一块、毛皮一块、验电器一个、碎纸屑、塑料吸管、金属杆、多媒体课件。

学生:塑料梳子、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丝绸、小纸屑、碎头发等。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实验导入:教师拿气球在一个同学头发上摩擦后发现头发都被吸起来了,而且气球稍微移动时顺势吸到另一同学脸上。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互动新授】(一)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1)请同学们拿出上节要求大家准备的物品(塑料梳子、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丝绸、小纸屑、碎头发等),一起动手操作实验:a.把塑料梳子与自己头发摩擦,然后将梳子靠近小纸屑。

b.将各种文具与自己的头发或丝绸摩擦,然后分别靠近小纸屑或碎头发。

(2)学生讨论:上述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

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实验后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

教师引导分析得出:①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②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多媒体展示问题:(1)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种类一样吗?教师演示实验:(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电磁污染的危害,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简单电路、电流、电压等电学知识,为学习电荷概念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对电荷的微观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加深理解。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电荷相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3.通过学习电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总结反馈,巩固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难点,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7.创新评价,激发兴趣: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后调研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关爱环境的意识。
此外,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比喻来帮助他们理解较为抽象的电荷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九年级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对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较高的兴趣。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电路的基本知识,了解了电流、电压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电荷的认识处于初步阶段,对电荷的性质和规律理解尚不深刻。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已学知识出发,逐步深入探究电荷的本质和相互作用规律。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他们对物理实验充满热情,但同时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实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4.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荷的概念、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尝试解释。
4.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4.小组合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荷实验,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要求实验方案明确,操作步骤清晰,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5.撰写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保持字迹工整,绘图清晰。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解题过程合理。
3.多元教学,突破难点: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突破教学难点。
4.互动交流,促进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电荷知识的理解。
5.知识巩固,拓展延伸: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引入电荷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拓展学生视野。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二、学情பைடு நூலகம்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物理概念和实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电荷知识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然而,由于电荷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电荷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方面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电荷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正、负电荷的认识。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5.注重评价学生的过程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电荷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探索、善于质疑的精神。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静电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学会静电防护方法。
8.教学评价,关注成长: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9.跨学科融合,提高创新能力:将电荷知识与化学、生物等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10.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学习电荷知识,引导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填空题:考查学生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以及静电现象的产生和消除方法。
-计算题:培养学生运用电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2.完成一份关于电荷知识的手抄报,内容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如电荷的定义、分类、相互作用规律等。
-此项作业旨在锻炼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设计和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知道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

2.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运用相互作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了解电荷守恒定律,能运用守恒定律分析电荷的转移和积累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和性质,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吗?2.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介绍电荷的定义,即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

讲解电荷的性质,如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3.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讲解两种电荷的产生方法,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介绍鉴别两种电荷的方法,如用实验室用具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

5. 电荷守恒定律介绍电荷守恒定律,即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讲解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荷的转移和积累过程。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电荷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电荷的定义和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全册 第十五章 15.1 两种电荷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全册 第十五章 15.1 两种电荷 教案(表格式)

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

2)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3)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静电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

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导体和绝缘体
1.人们穿普通化纤面料的服装容易吸附灰尘,这是现象。

2.自然界中只存在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3.电荷的多少叫,其单位是。

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
互的原理制成的。

4.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和核外电子组成
的,带正电,带负电。

5.以下学习用品中,在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A.塑料刻度尺 B.物理课本
C.绘画橡皮 D.金属小刀片
6.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物体A,A被吸引过来,则A是()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

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5. 静电现象:例如静电吸附、静电放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掌握静电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的性质和摩擦起电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服时产生的静电、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

2. 知识讲解:(1)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的单位:库仑。

(4)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3. 实验演示:(1)丝绸摩擦玻璃棒,观察玻璃棒带电现象。

(2)毛皮摩擦橡胶棒,观察橡胶棒带电现象。

4. 随堂练习:(1)判断正误: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相关题目。

5. 知识拓展: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

六、板书设计两种电荷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5. 静电现象静电吸附静电放电七、作业设计1. 判断正负电荷的题目:(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电。

(2)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电。

2. 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2.知道电荷有两种,和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和生活中已经有了摩擦起电的概念,从生活入手,通过实验,能够轻松的进入电学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1.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2.知道电荷有两种,和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原子及其结构。

教学过程1【讲授】预习预习要求阅读课本32页至35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如果你觉得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和疑问,请记录下来,预备组内交流。

1、小实验:准备一堆小纸屑,用一把塑料梳子快速的梳头几下,然后把梳子靠近这堆小纸屑,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2、仔细观察电视机的屏幕,会发现屏幕上蒙有一层灰土,结合前面做的实验,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2【活动】感受摩擦起电一:引入新课利用生活离不开的电引入电学的学习。

动动手:利用身边的东西摩擦,靠近小纸屑或者头发,看看会发现什么现象?橡胶棒/塑料尺/塑料梳子/气球/吸管等物品经过摩擦都可吸引纸屑/纸巾/头发等学生经过实验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物体经过摩擦后变成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联系上一节课的知识让学生理解物体经过摩擦后能量的转化3【活动】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二:自制小教具感受电荷的相互作用1.利用纸巾摩擦相同吸管带上同种负电荷,感受同种电荷的相互作用力。

2.让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上正电荷,将玻璃棒靠近纸巾摩擦的吸管,向学生展示异种电荷的相互作用力总结:一起学习正电荷,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活动】自主学习三:了解原子及其结构,更好的理解摩擦起电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原子及其结构,更好的理解摩擦起电。

通过画丝绸和玻璃棒、毛皮和橡胶棒的电子转移图,更直观的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的转移。

四:练习巩固1.带正电的玻璃棒慢慢靠近悬挂着的通草球时,发现球被排斥,这说明通草球()A.一定带负电 B.一定带正电.C.一定不带电. D.可能不带电,也可能带正电.2.甲、乙、丙三个带电小球,已知甲、丙互相吸引,乙、丙互相排斥,乙球带负电,则()A.甲球带负电,丙球带负电B.甲球带负电;丙球带正电C.甲球带正电,丙球带负电D.甲球带正电,丙球带正电3.有甲、乙、丙、丁四个带电小球,已知甲和乙互相吸引,丙和丁互相吸引,甲和丙互相排斥,丙球带负电,则()A.甲带正电. B.乙带正电C.丁带正电. D.乙带负电4.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验电器,分别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如果把它们的金属球互相接触一下,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将()A.不变 B.变大一些C.变为零 D.变小一些,但不为零4.验电器的金属箔原来是张开的,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可观察到验电器的金属箔闭合后又张开了,则能说明()A.两片金属箔原来均带负电,后来带正电B.两片金属箔原来均带正电,后来带负电C.两片金属箔在玻璃棒靠近前后一直均带负电D.两片金属箔在玻璃棒靠近前后一直均带正电5.原子的中心是______,带______电,核外有绕核运动的______,带______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5.1:两种电荷-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5.1:两种电荷-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5.1 :两种电荷 -教课设计设计课题15.1 两种电荷1、知识构成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摩擦起电是学生熟习的电现象之一,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很多电现象的基础,所以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开端课,拥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构造”、“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构成。

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教材剖析2、课标要求:一是察看摩擦起电现象。

教材第一经过图片展现了熟习的生活现象“与头发摩掠过的梳子会吸引碎纸屑”“摩掠过的气球会使细水流曲折”等现象,惹起学生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课标的第二个要求是研究并认识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材编排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这个重要的实验,以促使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平时生活经验的累积中,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可是从微观构造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波及电荷的挪动,有必定的难度。

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习惯、能力:九年级的学生思想活跃,拥有激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学情剖析且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沟通,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并且学生还拥有必定的察看、实验、剖析、概括、推理能力。

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虑及理性化的思想能力 , 比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还比较短缺。

讲课时间课时 : 1 新讲课课型讲课教师珠海香洲区第九中学张一帆知识与技术教课目的过程与方法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学习验电器的使用,认识其工作原理。

1.从摩擦起电出发认识两种电荷,感觉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2.实验考证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判断带电体电荷的正负。

3.学习验电器的使用,认识其工作原理。

4.学会解说生活中相关静电的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5.1 :两种电荷 -教课设计设计感情态度价值培育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能踊跃主动地参加研究活动。

九年级物理全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第一节两种电荷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会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原子结构。

•5、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过程:一、电荷➢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明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大量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规定:•被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验电器来检验思考: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三、验电器➢作用: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想一想:从验电器X角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答: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四、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的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7C。

一片雷雨云带电的电荷,大约有几十库仑。

五、元电荷1.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1856-1940)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揭开了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

电,电子带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电荷量的粒子。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常用符号表示。

e=C 。

4.原子是由和组成。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整个原子呈,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想一想:这个氧原子带电吗?想一想:这个氧离子带电吗?电荷的移动.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15.1两种电荷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15.1两种电荷
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发现电荷守恒定律,并运用该定律解释实际问题。
(4)案例分析:
结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分析电荷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5)巩固与拓展: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
(6)总结与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介绍电荷的概念,阐述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相互摩擦后的电荷现象,引导他们总结两种电荷的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
3.讲解电荷守恒定律,强调电荷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能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
4.分析电荷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复印、静电喷涂等,使学生对电荷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电荷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通过学习电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让他们在克服困难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4.教育学生遵循科学道德,尊重实验事实,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衣服上的静电、梳子梳头发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知识的兴趣。
(2)探究电荷规律:
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相互摩擦后的电荷现象,引导他们总结两种电荷的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
(3)电荷守恒定律:
3.评价与反馈: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5.1 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知道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2.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仪、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验电器、电荷发生器等)、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教师展示毛皮摩擦橡胶棒和玻璃棒摩擦丝绸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2)引导学生探讨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如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的量子化等;(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荷的基本性质。

3. 探究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1)教师展示自然界中两种电荷的产生现象,如雷电、摩擦起电等;(2)引导学生探讨两种电荷的产生原因和鉴别方法;(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

4. 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1)教师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如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等;(2)引导学生探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如库仑定律等;(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节 两种电荷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节  两种电荷  教案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二、教材分析《两种电荷》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的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媒体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梳子、直尺。

多媒体电脑课件。

五、教学重点:电荷的概念,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和摩擦起电。

六、教学方法1、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实验法探究法2、学生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七、学习过程(一)、结合自己生活中事例和课本图,谈谈你对电的认识?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讨论叙述)(二)、设疑体验、发散答疑:1、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本章知识点,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2.小组交流完善、补缺自己的思维导图,培养团结合作能力。

3.聚焦典型题例,突破本章重难点。

4.利用分组抢答形式巩固本章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电荷的相关知识。

2.会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3.了解电流的形成原因,产生电流的条件,电流方向的规定。

4.掌握电路的三种状态,会识别短路现象。

5.会辨别区分串并联电路,连接电路。

6.学会使用电流表测电流,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三、教学难点:
1.串并联电路的识别、连线。

2.短路现象的识别,及对短路故障的判断。

3.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四、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电学的第一章《电流和电路》,那么这一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但在中考中占有30%的赋分比例,也是我们学习后面电学的基础。

因此我们利用本节课对这一章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查漏补缺。

检查一下同学们利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课件展示教学目标,并做简要解释。

学习目标
1.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本章知识点。

2.小组交流完善、补缺自己的思维导图。

3.聚焦典型题例,重点突破。

4.利用抢答形式巩固本章所学知识。

教学环节一: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本章知识点进行梳理。

确定一级主题电流和电路,二级主题分为三个分别是电荷、电流、电路。

三级主题是各相关细化知识点。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老师提示关键字,尽量让学生回答出相关知识,对整张知识点系统的进行归纳梳理。

教学环节二: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前后四人一组,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通过讨论、交流来补充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并对老师的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观察,巡视,指点学生的作品,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上台补充老师的思维导图。

教学环节三:老师对在学生活动中巡视发现的一些优秀思维导图进行展示点评。

指出不足之处。

激发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积极性。

教学环节四:聚焦难题,重点突破。

幻灯片展示典型例题。

例题一:如下图所示,闭合开关S时,灯泡L1、L2都不亮。

用一段导线的两端接触
a、b两点时,两灯都不亮;接触
b、c两点时,两灯都不亮;接触C、d两点时,
两灯都亮。

则( )
A.灯L1断路
B.灯L2断路
C.灯L2短路
D.开关S断路
通过本题让学生学会用一根导线判断断路的方法,即把导线接在电路两点之间即假设该处出现断路,其他用电器应该工作,如果不工作,则假设不成立。

例题二:小明家中装有一台电视机、一台洗衣机、两盏照明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分别为200 mA、1A、300mA和250mA。

如果电路中的电流不允许超过3A,问他家最多
还能再装300mA的照明灯多少盏?
通过本题,考查学生对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认识。

并对结果的取舍,重点解释说明,只能舍不能入,否则会超出干路能承受的电流值,造成危险。

例题三:在下图中,闭合开关后,通过灯泡L1的电流为0.5A,通过灯泡L2的电流为0.4A。

试根据图甲将图乙中的实物用铅笔画线表示导线连接起来。

通过本题考查学生连接实物电路的能力,并注意电流表的注意事项。

教学环节五:把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左右两队,进行抢答。

每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被对方同学纠正,对方得10分。

在这个活动中,利用鼓励、启发、肢体语言、眼神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教学气氛,旨在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又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总结两队得分,对同学们的表现予以肯定,并指出不足。

在以后的学习中对本章知识加强练习。

作业:课后单元过关检测题。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电”的知识,既熟悉,又陌生,既好奇,又害怕,更让人感到神秘。

刚开始学时,也会有些恐惧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与主体,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不要死记硬背,才能获得相应的多方面能力。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还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

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