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知识讲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doc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陋室铭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
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问题归纳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 短文两篇 知识盘点
16 短文两篇一、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
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二、重点字词1.重点字案牍.(du)西蜀.(shu)鸿儒.(ru)陋.室铭.(lou ming)调.素琴(tiao)惟.吾德馨.(wei xin)甚蕃.(fán)淤.泥(yū)亵.玩(xiè)濯.清涟(zhuó)隐逸.(yì)鲜.有闻(xiān)不蔓.不枝(màn)2.词语解释(1)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灵异)○3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混乱)○4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5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6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显得清幽)(2)古今异义○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2惟吾德馨(古义:美好,品德高尚/今义:芳香)(5)特殊句式(1)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于”)(2)倒装句○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即“有何陋”)○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宾语前置句,“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分别是“爱菊”“爱莲”“爱牡丹”的倒装,“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3)判断句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三、结构层次四、主题思想《陋室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以及室中来往人物、日常生活情景的叙述,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然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第17课《短文两篇》知识清单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作家作品】一、作者作品刘禹锡唐代诗人,被人们称为“诗豪”。
我们学过他的绝句《秋词》【内容特色】二、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景,极力表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本文构思的精妙之处在于反向立意。
本文只字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把本来没有必然关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最终对“陋室”的“陋”做了彻底的否定。
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
使文章的立意不落窠臼。
爱莲说【作家作品】一、作者作品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为敦颐。
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他一生为人清廉刚正、傲岸不阿死后谥号“元公”。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内容特色】二、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本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须它坚贞不渝、出淡泥而不染的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讽刺了当时社会上追求功名富贵的庸俗之风。
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全篇仅119个字,婉转曲折,摇曳多姿,既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又讽刺了世态,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
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都是骈句。
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读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文言现象】一、一词多义远:香远益清(动词,远播、远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副词,远远地)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泥而不染(用于主谓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二、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2.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3.无案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4.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5.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6.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远播;清,显得清芬)三、古今异义1.无案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一)作品概述《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文言文。
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
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
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
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
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
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
《爱莲说》重点知识一、重要字词1.可爱者【甚】【蕃】甚:很,十分蕃:fán,多2.陶渊明【独】爱菊只3.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4.【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涟:水波妖:过分艳丽5.香远【益】清更加6.【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7.【亵玩】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8.【予】谓菊…… yú,我9.【隐逸】隐居避世10.【噫】叹词,表示感慨11.陶后【鲜】有闻 xiǎn,少12.【宜】乎众矣应当13.焉(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词(2)必有我师【焉】兼词,=于此(在其中)14.之(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2)水陆草木【之】花的(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友人惭,下车【引】之代词,代元方(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代知识二、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三、理解性背诵及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爱的很多。
2.莲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1)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译】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2)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语句是:濯清涟而不妖。
【译】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4)象征君子美好姿态气质的语句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3.高度总结莲的气质品格的语句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它)(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4.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品评(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逃避现实,更不像牡丹,以富贵媚人,从俗从众,莲花出于污浊的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君子)的语句是: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全解
《陋室铭》与《爱莲说》全解一、《陋室铭》《陋室铭》是唐朝刘禹锡的一篇著名散文。
文章通过描绘陋室的景象,表达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1.文章背景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
在和州期间,他遭受了知县的刁难,被迫三次搬家,最后住在一间非常简陋的小屋里。
然而,刘禹锡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反而写下了这篇《陋室铭》,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2.文章内容文章开头以山水起兴,引入陋室。
接着,作者描绘了陋室的景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最后,作者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类比,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简陋生活的超然态度。
3.文章主题《陋室铭》以陋室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情操的追求,体现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精神境界。
同时,文章也讽刺了那些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的人。
二、《爱莲说》《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4.文章背景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和文学家。
他一生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
当年著书立说,在著书楼东边开辟一块池塘种莲花,名之曰“爱莲池”。
每当茶余饭后或他独坐堂前时,必爱欣赏池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此自喻高洁清雅的品格。
5.文章内容文章开头以菊花和牡丹作对比,突出了莲花的独特品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美的独特理解。
接着,作者将菊花比作隐逸者,牡丹比作富贵者,而莲花则比作君子,进一步突出了莲花的高尚品质。
最后,作者感叹:“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第17课《短文两篇》考点详解(原文 译文 考点)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考点详解一、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考点】〔之〕结构助词,译为“的”。
〔可〕动词,译为“值得”。
下文的“可远观”的“可”也是动词,意思是“可以,能够”。
〔者〕代词,指代前面说的“草木”,可以译为“的草木”,也可以采用的字结构,把“可爱者”译为“值得喜爱的”。
〔甚〕表示程度的副词,叫做程度副词,意思是“很,非常”。
〔蕃〕读作fán,意思是“多”,与“繁”是同义词,可以组词“繁多”。
有人把“蕃”理解为“同‘繁’”,这是把“蕃”看作是通假字了。
笔者认为:“蕃”与“繁”读音相同,都可解作“多”,还是应该看作同义词。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
【译文】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考点】〔陶渊明〕字元亮,后改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大诗人。
陶渊明喜爱菊花,在宅边种植菊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表达了与世无争、悠然自得心志。
后来,菊花就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的象征。
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诗写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中“陶家”的“陶”就是指陶渊明。
〔独〕副词,意思是“唯独,只”。
【原文】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考点】〔自〕介词,意思是“从,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来〕动词,表示趋向,即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可以译为:……(以)来,到现在。
这里译为“以来”。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茎。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短文两篇》知识点整理
七(下)17.短文两篇 知识点整理《陋室铭》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被称为“诗豪”,世称刘宾客。
著有《刘禹锡集》。
2.本文体裁是“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与说、表、记并称古代议论性四大文体。
二、词语归类(一)重点词语释义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成为灵异的水 3.斯是陋室。
斯:这。
4.惟吾德馨..。
德馨:品德高尚。
馨,香气。
5.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6.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7.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使……乱。
8.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
9.、何.陋之有? 何:什么。
(二)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2.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
3。
惟吾德馨.。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指(品德)高尚。
4。
苔痕上.阶绿。
上:名词作动词,长上。
5.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6。
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三)古今异义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今义:样子)2.惟吾德馨.。
(古义:德行美好;今义:芳香)3.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渊博;今义:鸿雁,书信) 4.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音乐;今义:丝绸和竹子)5.可以调.素琴。
(古义:弹奏;今义:调解)(四)虚词用法1.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2.是斯是.陋室(判断词,是)当是.时 (这个、那个)三、特殊句式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
(倒装句)四、句子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考点清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爱莲说》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 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y 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 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只喜爱莲——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第一段:作者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自己的心意。
接下来通过描写莲的种种可贵之处,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最后高度概括了莲的气质与品格。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第二段: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对比和品评,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度: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文学常识】1.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他享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黄庭坚语)的盛誉。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敦颐集》等。
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本文“借花喻人”,是一篇借物咏志、讥讽世俗的散文,选自《周敦颐集》。
最新人教版(部编)七下语文《短文两篇》必备知识点PPT课件
2 背景资料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 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 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州担任刺史,期间所住 之地极其简陋。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这篇超凡 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
2 背景资料
周敦颐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军”是宋代行 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 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荷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他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著名的《爱莲说》。
《短文两篇》 必备知识点
文体知识/文言知识/文学知识
铭
“铭”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一般用韵,内容多 含颂扬、警诫之意。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 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诫勉励自己;一类是记 述简约、开阔、优美。
说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 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 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1 作者档案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与柳宗元合称 “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其诗风明快俊爽,有《 刘梦得文集》传世。
1 作者档案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 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思想的鼻祖。他用故 乡营道濂溪把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人称他为 “濂溪先生”。
3 知识链接
如何运用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此手法一般是通过 对物品的描述,表现作者的志向和意愿。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的 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 写好这类文章,就要掌握“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 等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作者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1)蕃(
)
(2)濯(
)
(3)蔓(
)
(4)益(
)
(5)植(
)
(6)鲜(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取: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 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名之不可(
)
(2)莫能肖也(
)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 释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往来无白丁(
)
(4)无案牍之劳形(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
)
(7)宜乎众矣 (
)
(8)亭亭净植 (
)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语文第17课 短文两篇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17课短文两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铭”与“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同时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2.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简评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点01 作者与背景【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曾任监察御史。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创作背景】《陋室铭》:本文是刘禹锡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
他在公务之余,退居陋室,吟诗作文。
本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知识精讲《爱莲说》:本文是周敦颐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
在此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他酷爱莲花,钟情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鄙视当时封建社会官场骄奢淫逸的生活。
【微点拨】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
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其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可分两类:一类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叫墓志铭;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戒勉励。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2《短文两篇》知识点整理
《陋室铭》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刘禹锡集》,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代表作《竹枝词》《乌衣巷》《秋词》;著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2.铭:本是刻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记述生平、事迹、功德或警诫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短小、精悍、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诫之意。
3.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二、整体把握1.全文分为三层①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
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③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2.文章开头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①开头四句运用了比喻、起兴、类比、以虚衬实、对偶的写法②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有“吾”之陋室,生动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突出陋室怎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①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②突出了陋室环境清幽(景色雅),交往人物的不俗(交往雅)和日常生活情趣的高雅(情趣雅)的特点③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4.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①类比,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又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文章用孔子的话结尾,有何用处(用意何在)?①引用典故,运用反问句强调了“陋室不陋”②既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照应,又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①“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②这句话写出了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是全文的主旨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陋室铭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
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问题归纳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
“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
“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
“爱莲”即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二、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主题概述《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芬)2.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四)重要虚词1.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而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是陋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2《短文两篇》知识点整理
《陋室铭》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刘禹锡集》,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代表作《竹枝词》《乌衣巷》《秋词》;著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2.铭:本是刻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记述生平、事迹、功德或警诫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短小、精悍、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诫之意。
3.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二、整体把握1.全文分为三层①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
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③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2.文章开头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①开头四句运用了比喻、起兴、类比、以虚衬实、对偶的写法②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有“吾”之陋室,生动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突出陋室怎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①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②突出了陋室环境清幽(景色雅),交往人物的不俗(交往雅)和日常生活情趣的高雅(情趣雅)的特点③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4.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①类比,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又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文章用孔子的话结尾,有何用处(用意何在)?①引用典故,运用反问句强调了“陋室不陋”②既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照应,又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①“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②这句话写出了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是全文的主旨句。
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
“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
“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
“爱莲”即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二、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主题概述《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芬)2.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四)重要虚词1.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而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是陋室。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笔记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笔记
一、文章背景与作者介绍
《陋室铭》和《爱莲说》均是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分别由刘禹锡和周敦颐创作。
《陋室铭》通过描述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志趣;《爱莲说》则以莲花的描绘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二、重点字词解析
1.陋室铭
1.馨:香气,这里比喻品德的高尚。
2.牍:古代写字的木片。
3.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2.爱莲说
1.淤泥:积存的泥沙。
2.濯:洗涤。
3.隐逸:隐居的人。
4.净植:洁净地挺立。
三、文章主旨概括
1.陋室铭
1.作者刘禹锡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展现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志趣,认
为只要品德高尚,居所并不重要。
2.爱莲说
1.周敦颐赞美莲花的高洁品质,认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表达了自己
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崇尚。
四、写作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描述某一物象来
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借物抒情:作者通过描写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
的内心世界。
3.对比手法:在《爱莲说》中,作者通过对比其他花卉与莲花的不同特点,
突出了莲花的高洁品质。
五、思考题
1.你认为《陋室铭》中的“陋室”真的简陋吗?为什么?
2.《爱莲说》中,作者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价值
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刘安(前179~前121),西汉文学家。
他学术修养较为深厚,后密谋叛乱,被汉王朝平定。
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
淮南国被废除。
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
《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以宣扬道家思想为主,共21卷。
“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知识积累《夸父逐日》1.夸父:古代神话人物。
2.逐.(zhú)日:追赶太阳。
3.逐走:竞跑,赛跑。
4.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5.于:到。
6.河、渭:即黄河、渭水。
7.北:名词作状语,向北方,到北方。
8.大泽:大湖。
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9.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10.为:成为。
11.邓林:地名,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即“桃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炎帝的后裔。
2.触:碰、撞。
3.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4.昔者:从前。
5.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6.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7.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8.尘埃.(āi):尘土,这里指泥沙。
考题例析1.(2015•河北中考)中国邮政于2015年1月10日发行一枚以“拜年”为主题的特种邮票。
仔细观察这枚邮票,完成下面的任务。
(1)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邮票画面的主要内容。
(2)请从内容方面对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做简要赏析。
2.(2015•四川乐山中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一位老先生为学徒留下了一段精彩的题词:“待人应守,治事应持,创业酌用,养心可奉释家之超脱,行文当如,读书当如。
”如此博采百家学问而集于一身,必能成为贤者。
①兵家之权变②儒家之忠诚③纵横家之灵活④墨家之兼爱⑤法家之严明A. ①②③④⑤B. ②⑤①③④C. ④①⑤③②D. ②③⑤①④解析:1.能够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内容要围绕“儿童拜年、春联、‘福’字”三个关键点说明。
(2)作为春联,从内容上,主要是寓意方面来赏析,答题时围绕体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来作答。
答案示例:这枚邮票画面的主体是两个可爱的卡通儿童拜年的形象。
人物两边是门墩和春联,背后是两扇打开的大门。
门内有一方照壁,照壁上贴着羊形象的年画,中间是一个“福”字。
(2)示例:这副春联表现了辞旧迎新、春回大地的情境,表达了人们对增寿添福的期盼和祝愿。
2.此题考查语言运用的能力。
答案是B。
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本题要抓住文段中“待人”“治事”“创业”“行文”“读书”这些关键词,判断与所选词语的意义关系。
课文讲解理解主旨《夸父逐日》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的是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
共工怒触不周山,造成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它曲折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
理清结构写作特色《夸父逐日》语言简练,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行文简洁,故事完整,反映远古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把握重点《夸父逐日》1.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有多种说法,现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解说,供大家参考:(1)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刻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做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
杨公骥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2)夸父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
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颇有几分浪漫色彩。
(3)夸父逐日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
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总之,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更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己美好的追求。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邓林”实有其地,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
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
此外,“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如何理解这一人物形象?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
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
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
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
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1.为什么这座山叫“不周山”?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
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
不周山因何命名,是否与“周山”对立存在,不得而知。
但是不周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
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不完整、灾难的集合体。
2.【高清课堂:神奇的想象——学习《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中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这种解释?我国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一些主要河流,大都自西向东流;从辽阔的土地上看去,日月星辰都自东南向西北移动。
我们的祖先根据自己与自然作斗争的实践,认为这也是人类开发自然的结果,这是先民对神州地域所见天象地理作出的最为大胆的合理假设。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看来当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是可笑的,但对并不知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古人而言,能对宏观现象作出如此生动形象的解释,体现了先民对揭示宇宙奥秘的强烈欲望和求索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线阅读电子课文夸父逐日《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参考译文:《夸父逐日》: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拓展阅读中国神话的内容中国神话丰富多彩,内容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①创世神话。
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
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原始古代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创世神话主要有两种:天地开辟(包括世界和万物的形成)的神话和人类起源(包括民族的由来)的神话。
天地开辟神话有 3类:第一类,以创造神为主体,创造世界。
这个创造神的形象、称谓以及开辟天地的方式各有不同。
瑶族的创造神叫密洛陀;彝族的创造神有4个:八歌、典尼、支格阿鲁和结支戛鲁。
第二类,巨人化生神话,讲述天下万物是由巨人的身体各部所化。
如汉族的盘古神话,阿昌族的神话《遮帕麻与遮米麻》,彝族神话《创造万物的巨人尼支呷金》等。
第三类,自然演变的神话,讲述的是想象中的天地自然形成的过程,既不是开辟神的创造,也不是巨人化生,完全是自然演化。
如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妹六甲》,纳西族创世神话《人祖利恩》等。
这些神话,在各少数民族的史诗和古歌中保留很多。
人类起源神话有两类:一类是解释世界上人类的诞生,讲述造人的过程,说明民族的由来;另一类是与洪水神话相联系,通过洪水后兄妹结合,说明再造人类的过程。
在民族创世神话中,人的来源有卵生、葫芦生、石头生,以及从山洞或树林上出来的种种不同说法,但较常见的是泥土造人的说法,如女娲神话。
在创世神话中,解释人类由来和说明民族起源的内容常常结合在一起,把民族起源和人类由来看作是同时发生的。
彝族史诗《梅葛》中记载的创世过程,以兄妹成亲,生下怪葫芦,出现 8种人,解释8个民族的由来。
创世神话具有世界性,它是人类原始时期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
②日月星辰神话。
解释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的神话。
日月星辰神话首先提出了日月星辰的由来问题。
中国神话对此说法各异,大致有以下5种:生育说、肢体化生说、蛋生说、铸造说、神创说。
此外,还有太阳是英雄神和天帝的说法,也有神话解释某些星座的来历。
日、月有规律的出没运转是日、月神话解释自然现象的一个方面。
中国古代神话描述日、月的生活日程也像人类一样有劳作、有休息。
月中的阴影及月的圆缺变化是此类神话解释自然现象的又一方面。
汉族神话中就有嫦娥奔月化为蟾蜍、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说法。
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解释月中阴影的神话。
关于日、月之间的关系,人们想象它们有着同于人间的夫妻、兄妹、姊妹、姑嫂等关系。
对于日、月食的现象,神话中亦有神奇的解释。
如汉族就有天狗吞食之说。
射日神话是日、月神话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它所叙述的基本内容是:天空中出现了多个太阳(或月亮),强光照射,造成了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