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报告管理规定
检验报告单管理制度(5篇)

检验报告单管理制度检验报告单是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参考依据,也是病人知情权的一种体现,因此,对检验单内容、格式、报告及发放有必要做详细的规定,指导检验人员正确书写检验报告,为患者提供完整、正确、规范、及时的检验报告。
____具有职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生电子申请检验项目,必须规范填写(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临床诊断、科别、标本种类、送检日期、送检医生),对申请内容含糊不清或缺项的,本科人员应退回修改,并在标本拒收记录本上登记。
2.检验报告内容应包括检验项目中文名称、报告单位、标本类型、参考范围、异常值提示、唯一编码、标本采集和接受日期时间、报告日期时间、备注、检验者和审核者的双签名(夜班除外)。
报告单书写必须规范,严禁涂改,严禁使用热敏打印或打印不清楚的报告。
3.检验报告一经审核,就通过信息网络自动传送到门诊服务台和并区,病区的检验报告单统一由专人下午送到病房各科室,并有病房护士核实接收。
在报告单发放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病人的隐私,不得随意泄露病人检验结果,病区办公室只限于医务人员进入电脑(或病历)查看病人检验报告,门诊需凭病人的就诊卡或条码号取化验单。
门诊服务台工作人员负责检验报告单发放和咨询。
4.发放报告单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避免报告单的丢失、遗落。
报告单如有丢失,由实验室负责查找记录补发报告。
5.检验报告单应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相关规定,污染的报告单必须经消毒后再发放。
是指企业或组织建立和实施的一套管理流程和规定,用于管理和控制检验报告单的流程、内容、存储与使用,确保检验报告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保密性。
具体的检验报告单管理制度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检验报告单的编制规定:包括报告单的格式、填写要求、检验项目及标准、采样方法等内容。
2. 检验报告单的审批流程:规定报告单的审批人员及流程,确保报告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检验报告单的编号管理:规定报告单的编号方式和管理要求,方便追溯和管理检验报告。
医院检验科报告单管理制度

医院检验科报告单管理制度一、制度概述为规范医院检验科报告单管理流程,提高报告单的准确度和规范化程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检验科内的所有报告单管理工作,涉及报告单的生成、审核、打印、发放、存档等方面,旨在保证医疗服务过程中各项检查项目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全面性,提高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二、管理规定(一)报告单生成1.严格按照临床指引开展各项检查,检查结果应如实记录于报告单内。
2.对于需要标本检查的项目,应保持标本的完整性并标记清楚相关信息;对于化验类项目,保证样品在合适的温度下处理。
3.各项检查项目均应通过验收制度,不合格检查结果应及时记录,并向下一站传递该信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诊和漏诊。
(二)报告单审核1.每张报告单均需经过专业技师进行初次审核,确保检查结果准确无误。
2.报告单的审核工作应严格按照审核标准,确保审核工作的客观性、准确性、及时性等方面的要求。
3.在审核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均须及时向检测人员或者医生提出疑问并加以确认,并记录在审核记录中。
(三)报告单打印与发放1.报告单打印前,应进行最后一次检查,确认各项内容与检测结果符合,确保报告单的准确性和规范化程度,避免打印出错的影响。
2.报告单的发放应经医生上报,由医护人员进行统一发放,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信息,避免信息泄露给外界。
3.对于需要交外院、专科、患者或其它被授权的人员的报告单,在医生审核、护士签字、填写申请单、病历、患者签字及院长签署等环节均有专门规定,应认真执行。
(四)报告单存档1.报告单应按科室、日期、病种、患者信息等分类,存档时间应符合医院规定。
2.各部门应定期对长期保存的报告单进行清理,确保相关的成果得到有效的保护,做到管理真正规范。
三、附则1.已审核的报告单不得在医生不知晓的情况下作修改或涂改。
2.报告单须按照医院规定的标准格式印刷或手写书写,不得随意更改报告单格式。
3.对于任何操作漏报、miss掉等情况均需及时上报,并由相关领导人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医疗服务质量。
检验检查结果报告管理制度

检验检查结果报告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1.1 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医院内检验检查结果报告的管理,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安全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2 本制度遵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医院内部规章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2.1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科室和相关人员。
2.2 检验检查结果包含但不限于试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项目的结果。
第二章检验检查结果报告管理流程第三条手记与发送3.1 医院各科室应如实记录患者的检验检查项目和相关信息,并依照规定的操作流程手记样本。
3.2 样本手记后,科室必需确保样本的正确标记、记录以及安全保管,防止混淆和交叉感染。
3.3 样本手记完成后,科室将样本送至相应的试验室或影像科室进行检验检查。
3.4 试验室或影像科室完成检验检查后,应及时将结果录入电子报告系统,并标明报告的紧急程度。
第四条报告审核与签发4.1 审核人员应对每份检验检查结果报告进行认真检查,核对结果的准确性和符合性。
4.2 审核人员应及时对报告进行签发,并在报告上标明审核人员的姓名和审核时间。
4.3 对于紧急情况下的报告,审核人员应优先处理,并及时与相应科室联系,确保报告的及时送达。
第五条报告传输与接收5.1 完成签发后,报告应依据患者就诊科室的要求,通过电子系统进行传输。
5.2 接收报告的科室应及时取得并核对患者的信息,并将报告与患者病历进行关联存档。
第六条报告查阅与解读6.1 接收报告的科室应依据患者诊疗需要,及时查阅报告,并将结果纳入诊疗计划。
6.2 对于异常结果,相应科室应指派医生进行解读,并及时与患者沟通,订立进一步治疗计划。
6.3 有需要的情况下,医生可向报告审核人员进行结果的二次确认和讨论,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第三章报告管理与保密第七条报告存档与保存7.1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报告存档系统,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保存报告的时间。
7.2 对于传统报告形式的报告,医院应定时整理归档,并建立索引以方便日后查阅。
检验报告管理制度

检验报告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编制、保存、传递和使用检验报告的组织或个人,包括检验机构、实验室、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涉及检验报告的相关方。
三、制度内容3.1检验报告编制3.1.1检验报告应按照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编制。
3.1.2检验报告应包括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结果、评定和结论等内容,确保表述准确、清晰。
3.1.3检验报告编制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熟悉相关标准和规范。
3.1.4检验报告编制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和标准进行,确保报告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3.2检验报告保存3.2.1检验报告应及时进行数字化保存,并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报告的可追溯性和完整性。
3.2.2检验报告的保存期限应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确定,包括但不限于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业标准和合同约定等。
3.2.3检验报告保存应分类管理,并采取措施确保保存环境的安全和稳定,防止报告损坏或丢失。
3.2.4检验报告保存期满后,应根据相关要求进行及时销毁或归档。
3.3检验报告传递3.3.1检验报告的传递应采用安全、可靠的方式,确保传递过程中不被篡改或泄露。
3.3.2检验报告的传递方式可以包括纸质、电子文件和数据传输等,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3.3.3检验报告的接收方应及时确认接收,并核对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3.4对于涉及商业秘密或敏感信息的检验报告,应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避免信息泄露。
3.4检验报告使用3.4.1检验报告应与其他相关文档一同使用,确保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4.2检验报告使用时应注意检验报告的有效期和范围,避免过期或超范围使用。
3.4.3检验报告的使用者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解读和判断,避免误解或错误使用。
3.4.4检验报告的使用者应及时提供反馈和意见,促进检验工作的改进。
四、制度执行4.1所有相关人员应严格按照本制度的要求执行,并及时更新和完善制度。
公司检验报告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公司产品质量,加强检验报告管理,提高检验工作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检验报告的编制、审核、存档及使用。
第三条本制度遵循以下原则:(一)真实、准确、完整、及时;(二)规范、严谨、科学、有效;(三)保密、安全、便于查询。
第二章检验报告的编制第四条检验报告由检验员负责编制,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检验项目及依据;(二)检验方法及步骤;(三)检验结果;(四)检验结论;(五)检验日期;(六)检验员、审核员、批准人签字。
第五条检验报告编制要求:(一)使用规范的术语、计量单位;(二)数据准确,记录清晰;(三)结论明确,与结果相符;(四)格式统一,便于查阅。
第三章检验报告的审核第六条检验报告编制完成后,由审核员进行审核。
审核内容包括:(一)检验项目、方法、步骤是否符合规范;(二)检验结果是否准确;(三)结论是否合理;(四)报告格式是否符合要求。
第七条审核员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核工作,并提出审核意见。
如审核不合格,应退回检验员重新编制。
第四章检验报告的批准第八条审核合格的检验报告,由批准人进行批准。
批准人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批准工作,并签字确认。
第五章检验报告的存档第九条检验报告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存档:(一)按照检验报告编号顺序排列;(二)按年度、月份、项目分类;(三)使用专用档案柜存放,确保安全、便于查阅。
第十条检验报告存档期限为三年,过期后经批准方可销毁。
第六章检验报告的使用第十一条检验报告作为公司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应严格按照以下要求使用:(一)用于产品质量评定、不合格品处理、质量改进;(二)作为内部交流、培训、考核的资料;(三)对外提供产品合格证明、质量证明等。
第十二条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泄露检验报告内容。
第七章附则第十三条本制度由公司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检查检验报告发放管理制度

检查检验报告发放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1 为了规范医院的检查检验报告的发放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订立本制度。
1.2 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从病人至上、安全第一、合理使用医疗资源的原则。
第二条适用范围2.1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检查检验报告的发放管理工作。
2.2 包含但不限于临床检验、影像学检查、内窥镜检查等各类检查检验报告。
第二章检查检验报告发放流程第三条检查检验报告发放环节3.1 本医院的检查检验报告发放环节涵盖以下步骤:—申请:医生或其他相关医护人员发起检查检验需求,并填写相关申请单。
—检查检验:临床技术人员依照申请单进行检查检验。
—报告编写:检验人员依据检查检验结果编写报告。
—审核:相关医生或资深专家审核报告。
—发放:将审核通过的报告打印并发放给患者或相关医生。
第四条申请环节4.1 医生或其他相关医护人员应将检查检验需求认真记录在申请单上,包含但不限于患者基本信息、检查项目、具体要求等内容。
4.2申请单需经申请人签字确认后方可交至相关科室进行检查检验。
第五条检查检验环节5.1 临床技术人员应依照医生或其他相关医护人员的申请,准确、安全、规范地进行检查检验工作。
5.2 临床技术人员在进行检查检验时,应严格遵从操作规程,确保检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六条报告编写环节6.1 检验人员应依据检查检验结果,依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编写报告。
6.2 报告应包含检查检验项目、结果、单位、参考范围等信息,并应标明医生或其他相关医护人员的姓名、科室及审核看法等。
第七条审核环节7.1 相关医生或资深专家应对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可读性。
7.2 审核人员应及时完成审核工作,并在报告上签字确认。
第八条发放环节8.1 审核通过的报告应由专人负责打印和发放。
8.2 报告应在发放前进行最终核对,确保患者信息、报告内容等准确无误。
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报告管理制度

试验室检验结果及报告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和提高试验室检验结果及报告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障医院病患的权益和安全,订立本管理制度。
本管理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试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适用于医院内全部试验室的检验结果及报告的管理。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试验室的检验结果及报告管理工作。
第三条定义1.试验室:指医院内负责医学试验室检查及诊断的部门。
2.检验结果:指试验室依据病患供应的样本进行分析、检验后所得出的数据和结果。
3.报告:指试验室对检验结果进行解读和汇总,输出给医生或病患使用的文件或信息。
4.报告授权人:指医院内负责对试验室报告进行授权和审核的专业人员。
5.报告查询人:指医院内需要查询某个病患检验结果及报告的专业人员或病患本人。
第二章检验结果管理第四条样本手记1.试验室工作人员必需依照规范的采样操作程序对各类样本进行手记,确保样原来源真实可靠。
2.在样本手记过程中,试验室工作人员必需填写准确的样本信息,包含采样时间、采样部位等,并将样本送至试验室进行检验。
3.试验室工作人员在收到样本后,必需依照相关规定及时进行样本保管和标识,防止样本混淆或损坏。
第五条检验过程1.试验室工作人员必需依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检验,并记录下每个样本的检验结果。
2.检验结果应依照规定的格式进行记录和汇总。
3.试验室工作人员在完成检验后,必需对检验结果进行初步校对和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第六条结果授权和审核1.检验结果必需由试验室负责人或经授权的专业人员进行审核。
2.审核人员必需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资质,审核过程中要严格检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3.审核人员对检验结果的审核看法必需在原始记录或电子系统中进行记录,并签字确认。
第七条检验结果报告1.试验室负责人和发放报告的人员必需将审核通过的检验结果编制成报告。
2.检验结果报告应包含患者个人信息、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单位参考范围、医生看法等内容。
检验科检查结果报告管理制度

检验科检查结果报告管理制度1. 前言本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医院检验科对于检查结果报告的管理工作,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提高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包含医生、技师、护士等。
3. 职责分工3.1 检验科负责人•负责订立和修订本管理制度。
•确保检验科工作人员严格依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
•监督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审核和签发检查结果报告。
3.2 检验科工作人员•依照操作规程进行检验工作,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及时将检查结果录入电子信息系统,并进行审核和确认。
•负责与医务人员沟通、解释和说明检查结果。
•帮助负责人进行报告审核和签发工作。
4. 检验结果报告编制4.1 报告内容•报告应包含被检查者的基本信息、送检信息、检查项目、检查结果等内容。
•报告应使用标准化格式,确保结果的全都性和易读性。
4.2 报告操作•检验科工作人员应依照操作规程将检查结果录入电子信息系统。
•录入操作应准确无误,避开输入错误或漏项。
•对于结果异常或无法判读的情况,应及时与医生协商并进行说明。
4.3 报告审核•检验科负责人应对报告进行审核,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审核过程中需认真核对基本信息、检查项目和检查结果,发现错误应及时矫正。
4.4 报告签发•经过审核无误后,检验科负责人进行报告签发。
•签发后,报告即可发送给相关医务人员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5. 报告存储和查阅5.1 存储方式•检验结果报告应以电子形式存储,并备份至可靠的存储设备。
•对于特殊情况,可以打印纸质报告并存档。
5.2 存储期限•检验结果报告的存储期限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定。
•存储期限结束后,应按规定进行报告的销毁或归档。
5.3 报告查阅•完成报告签发后,相关医务人员可以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查阅。
•查阅时应遵守相关规定,确保报告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6. 质量掌控和连续改进6.1 质量掌控•检验科应建立质量掌控系统,定期进行质量掌控活动。
检验检测结果报告管理制度

检验检测结果报告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检验检测结果报告管理工作,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制度订立。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科室的检验检测结果报告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制度的执行机构为医院质量管理部。
第四条检验检测结果报告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医院规章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
第二章报告编制和审核第五条检验检测结果报告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和技术本领、经过相关培训的医务人员编制。
第六条检验检测结果报告的编制应当依据实际检验检测情况,准确记录检验检测项目、方法、结果及对应的参考范围。
第七条检验检测结果报告应当经过两名以上具有相应专业资质的医务人员独立审核,审核人员应当对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负责。
第八条审核人员应当依照规定的时间要求完成对检验检测结果报告的审核工作,并在报告上签名确认。
第九条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检验检测结果报告,审核人员应当及时通知编制人员进行修改,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报告传递和存档第十条检验检测结果报告应当采取安全可靠的方式进行传递,禁止使用电子邮件、微信、短信等不安全的通讯工具传递。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在接收到检验检测结果报告后,应当进行认真阅读,并及时进行相关操作,如下达诊疗建议、供应治疗方案等。
第十二条检验检测结果报告应当依照规定的时间要求进行归档,并应当保存充分的时间,以备医疗纠纷调查及相关法律要求。
第十三条归档的检验检测结果报告应当依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分类、编号,并确保报告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第十四条医务人员应当依照规定的时间要求对存档的检验检测结果报告进行定期审核,并及时更新、增补相关信息。
第四章报告查询和打印第十五条检验检测结果报告应当建立查询系统,允许患者及其合法代理人查询个人相关的检验检测结果报告。
第十六条查询系统应当采取安全可靠的方式进行用户身份验证,保护患者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第十七条查询系统应当供应检验检测结果的认真信息,包含检验检测项目、方法、结果及对应的参考范围。
检验报告单回报时间控制及管理制度

检验报告单回报时间控制及管理制度
1.检验报告的及时发送:
(1)对检验报告签发时间,应当按照业界及国家相关规定,尽量以最快的速度签发,如发现违规行为,即刻进行整顿;
(2)检验报告审核完毕后,应当在48小时内将报告及时发出,如因客户原因造成的回报延迟,则应该充分说明情况;
(3)报告回报时间,若逾期发回报告,应及时向客户说明原因,并记录说明原因及采取相应措施,以示履行责任。
2.检验报告及回报时间的监督管理:
(1)报告签发主管、报告审核主管应对相关职能进行定期抽查,对不合格记录进行审查和纠正;
(2)报告发出后,客户应按照规定要求签收,主管要对签收记录进行定期审查,对未按时进行签收的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3)主管应定期召开会议,审查所有检验报告的签发、审核、发出以及签收的相关情况,并及时对不合格情况进行整改。
3.检验报告的客户反馈:
(1)客户接收到检验报告后,及时反馈报告结果,并对报告条款是否完整、规范性是否良好进行评价;
(2)报告结果不满意的。
工程检验报告管理制度内容

工程检验报告管理制度内容一、总则为规范工程检验报告的管理工作,提高检验报告的质量和准确性,保障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检验报告管理工作。
三、管理要求1. 检验报告编制(1)检验报告应由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工作经验。
(2)检验报告应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内容完整,数据真实可靠。
(3)在编制检验报告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检验报告审查(1)检验报告应由项目负责人或其授权代表进行审查。
(2)审查人员应对检验报告的内容和数据进行全面核查,确保其符合项目要求和相关规范。
(3)审查人员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审查工作,并在审查意见中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改进建议。
3. 检验报告归档(1)经审查合格的检验报告应按照规定流程进行归档,并对归档文件进行编号和登记。
(2)归档文件应按照工程类别和时间进行分类管理,确保文件的检索和利用便捷。
(3)归档文件应妥善保管,防止遗失和损坏。
4. 检验报告使用(1)检验报告应按照规定流程使用,不得擅自修改和篡改。
(2)检验报告的使用范围应明确,不得超出规定范围。
(3)检验报告用于评价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和安全状况,为项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五、责任分工1. 项目负责人:负责对检验报告进行审查,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检验报告编制人员:负责编制检验报告,确保报告的数据真实可靠。
3. 检验报告审查人员:负责对检验报告进行审查,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4. 检验报告归档人员:负责对审查合格的检验报告进行归档管理。
六、监督检查1. 检验报告管理工作应每月进行一次自查,定期进行一次外部检查,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和检验报告的质量和准确性。
2. 发现问题应及时整改和改进,防止问题的重复发生。
七、附则1.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正式施行。
2.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工程管理部门所有。
以上就是工程检验报告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希最大家认真遵守,共同维护工程质量和安全。
医学检验科检验报告管理制度

医学检验科检验报告管理制度I目的加强检验报告管理,确保检验报告正确性。
II范围适用于医学检验科。
Ill制度一、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医学检验科检验报告应规范、统一。
报告单提供中文或中英文对照的检测项目名称,项目名称符合相关规定。
每份检验报告内容至少包含下列内容。
(一)清晰明确的检验标识,适当时还包括测量方法;(二)发布报告的实验室的标识(如实验室名称,委托检验结果的标识应是委托实验室);(三)患者的唯一性标识和地点,如可能,注明报告的送达地;(四)检验申请者的姓名或其它唯一性标识和申请者的地址;(五)原始样品采集的日期和时间,当可行并与患者医疗护理有关时,还应注明实验室接收样品的时间;(六)报告发布的日期和时间,如果没有在报告中注明,也应保证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查到;(七)原始样品的来源和系统(或原始样品的类型);(八)以Sl单位或可以溯源至SI单位的单位报告的结果(如适用);(九)生物参考区间(如适用);(十)结果的解释(如需要);(十一)其它注释(例如,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原始样品的质或量;委托实验室的检验结果/解释;新方法的使用);报告中应区别出作为开发新方法的、其测量性能还没有完全确定的那部分检验,需要时,应有检出限和测量不确定度资料供查询;(十二)报告单上应注明检测的方法学或检验仪器及型号(编号),便于进行同一项目不同设备结果溯源;(十三)报告审核和授权发布人的标识;(十四)检验报告的页码和页码总数,如“第1页,共2页"。
(十五)相关时,应提供原始结果和修正后的结果;(十六)如可能,应有审核并发布报告的授权人的签名。
二、检验报告发布(一)检验报告签字人授权:由医学检验科主任对科室人员教育、职业技能、执业资格证、业务能力等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者进行授权。
通过授权签的人员允许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审核、检验报告查询、检验结果解释、咨询服务等不同的从业活动。
具体活动类型依据授权人员的职称、教育水平、执业资格、岗位要求等要素而定。
医学检验科报告单与档案管理制度

1)AutoCAD :AutoCAD是美国Autodesk公司开发研究的一种通用计 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包。 2) CAXA电子图版:CAXA电子图板是由北京海尔软件有限公司于 1996年研制开发的二维微机系统。 3) PICAD:PICAD系统及系列软件是中科院凯思软件集团及北京凯 思博宏应用工程公司开发的具有自主版权的CAD软件。 4) 高华CAD:高华CAD由清华大学和广东科龙(容声)集团联合创 建,系列产品包括计算机辅助绘图支撑系统GHDRAFTING、机械设计及绘 图系统GHMDS、工艺设计系统GHCAPP、三维几何造型系统GHGEMS、产品 数据管理系统GHPDMS及自动数控编程系统GHCAM。 5) 清华XTMCAD:清华XTMCAD是清华大学机械CAD中心和北京清华艾 克斯特CIMS技术公司共同开发的基于Windows 95和AutoCAD R12及R13二 次开发的CAD软件。 6)开目CAD:开目CAD是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开发的具有自主版 权的基于微机1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概念
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是计算机 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中的一门重要技术。所谓CAD技术,就是利 用计算机快速的数值计算和强大的图文处理功能,来辅助工程技 术人员进行产品设计、工程绘图和数据管理的一门计算机应用技 术,如制作模型、计算、绘图等。 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相关的概念 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计算机辅助分析 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 ):计算机辅助制造
1.2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范畴
CAD的设计对象最初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机械、电子、汽车、 航天、轻工和纺织产品等;另一类是工程设计产品等,如工程建 筑。如今,CAD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延伸到诸如艺术等各行各业, 如电影、动画、广告、娱乐和多媒体仿真等都属于CAD范畴。
检验记录报告管理制度

检验记录报告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对实验室检验记录报告管理工作的规范与管理,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实验室内所有检验记录报告的管理工作,包括样品接收、检测、数据处理和报告输出等环节。
三、管理要求1. 样品接收:实验室接收样品时,必须对样品进行编号、登记并建立样品档案,确保与原始样品相关的信息不丢失。
同时,建立样品留样制度,保留样品备查。
2. 检测过程:检测人员必须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测操作,并填写检验记录。
检测记录需包括检测条件、方法和结果等信息,并需由检测人员签名确认。
3. 数据处理:检测完成后,需要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处理过程需进行记录,并留存备查。
4. 报告输出:检测数据处理完成后,需及时生成检验报告,并经过质控、复核等程序,确保报告内容准确无误。
报告需签发人签字确认后才能发送给委托方。
四、管理流程1. 样品接收流程:(1)样品接收员接收样品,填写样品接收登记表;(2)样品编号、建立样品档案;(3)样品留样。
2. 检测过程流程:(1)检测人员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测;(2)填写检验记录;(3)检测结果审核。
3. 数据处理流程:(1)数据记录;(2)数据处理;(3)数据留存。
4. 报告输出流程:(1)报告编制;(2)质控、复核;(3)签发报告。
五、管理责任1. 实验室主任负责本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验记录报告的管理工作。
2. 检验人员负责按照规定进行检验操作和记录,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3. 报告签发人负责对报告内容进行审查,确认报告的准确性,并签字确认后才能发送给委托方。
六、管理要求1. 所有参与检验记录报告管理的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本制度的规定执行,不得擅自更改检测数据和报告内容。
2. 所有检验记录报告需及时归档并妥善保存,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3. 每月定期进行一次检验记录报告管理的质量评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七、制度执行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正式执行,如有需要变更,需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方可生效。
检验报告单管理规范

检验报告单管理规范标题:检验报告单管理规范引言概述:检验报告单是医疗机构、实验室等单位出具的关于患者体检结果、病理诊断等内容的重要文件,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规范的管理和使用检验报告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检验报告单管理的规范。
一、检验报告单的存储和保管1.1 将检验报告单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分类存放,确保易于查找和管理。
1.2 使用防水、防潮的文件袋或文件柜进行存储,避免受潮、污损。
1.3 定期清理检验报告单,及时处理过期、无效的报告单,确保档案的整洁和完整。
二、检验报告单的传递和使用2.1 在传递检验报告单时,应当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报告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2 传递检验报告单时,应当建立明确的传递流程和记录,避免遗漏或错误。
2.3 使用检验报告单时,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操作,避免信息泄露或错误使用。
三、检验报告单的归档和销毁3.1 对于已经使用过的检验报告单,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归档,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3.2 归档检验报告单时,应当建立明确的归档标识和记录,方便查找和管理。
3.3 对于过期或无效的检验报告单,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销毁,避免信息泄露或被他人利用。
四、检验报告单的保密和安全4.1 对于患者的个人隐私信息,应当严格保密,避免泄露给未授权的人员。
4.2 在使用电子化管理系统时,应当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加密,确保信息安全。
4.3 对于打印的纸质检验报告单,应当妥善保管,避免被他人获取或篡改。
五、检验报告单的质量控制5.1 对于出具检验报告单的医疗机构或实验室,应当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报告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2 定期对检验报告单的内容进行质量抽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5.3 对于检验报告单的编制人员和审核人员,应当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
结语:通过规范的检验报告单管理,可以提高医疗机构和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检验报告单管理制度范文(4篇)

检验报告单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检验报告单的管理工作,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科学、科技的发展,提高检验工作的水平和效能,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检验报告单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进行检验工作的科研机构、实验室、医疗机构等。
第三条检验报告单是检验工作的成果,是检验结果的记录和呈现。
检验报告单的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
第四条检验报告单应遵循国家和相关行业的规定和标准,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检验报告单的编制应满足委托方的需求和要求。
第二章检验报告单的编制第五条检验报告单的编制由检验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
检验报告单应由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人员编写,并且应经过审核和批准。
第六条检验报告单的编制包括以下内容:(一)委托单位的信息:包括委托单位的名称、地址、联系人等。
(二)样品信息:包括样品的名称、来源、数量、接收日期等。
(三)检验项目信息:包括检验项目的名称、编号、方法、仪器设备、标准依据等。
(四)检验方法和步骤:包括检验方法的描述和操作步骤。
(五)结果和判定:包括检验结果的数值、单位、判定标准等。
(六)分析和说明:包括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内容。
(七)结论:包括对检验结果的结论和建议。
第七条检验报告单的编制要求:(一)检验报告单应准确、清晰、易于理解。
(二)检验报告单的编制要遵循国家和相关行业的标准和规范。
(三)检验报告单应包括必要的关键信息和说明,确保其完整性和可读性。
(四)检验报告单应经过审核和批准,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检验报告单的管理第八条检验报告单的管理由检验单位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
质量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和措施,确保检验报告单的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第九条检验报告单的管理包括以下内容:(一)检验报告单的编号:每份检验报告单应唯一编号,便于追溯和管理。
(二)检验报告单的存档:检验报告单应按照一定的规定进行存档,保证其可查阅和使用。
(三)检验报告单的保密:对于涉及商业机密或保密信息的检验报告单,应加以保密和控制。
医院检验报告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规范医院检验报告管理工作,确保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二、检验报告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检验科、临床实验室及与检验报告相关的部门。
三、检验报告质量要求1. 检验报告单必须按照检验要求逐项填写清楚,使用统一的法定计量单位,数据准确,书写规范,填写后核对,不涂改,不破损,不污染。
2. 阳性与阴性结果的书写必须清晰,以免误判。
如报告定性结果时,阳性加用“+”表示,阴性加用“-”表示,未查者可用“/”表示。
3. 检验报告单必须有检验者审核签字(全名)和签发日期,急诊报告应注明标本采集(收到)及发出报告时间。
实习进修生做的检验报告单需经带教人员审签后方可发出。
法定传染病和有特殊意义的检验报告(如疑为HIV-Ab阳性的)应由本专业组负责人会签。
4. 当日完成的检验报告单按门诊与住院分好,住院验单每天下午4点钟前由专人分送各科室。
单位体检验单由体检中心(医务科)统一回收。
5. 急诊检验报告时间:临床项目30分钟出报告,生化、免疫项目2小时出报告;平诊项目一般收取标本当天下午4:00前发出报告;某些特殊项目另作安排(如:疑为HIV阳性标本、乙肝三对等)。
四、检验报告管理职责1. 检验科负责检验报告的编制、审核、签发和分发。
2. 检验人员负责检验报告的编制,确保报告单内容准确、完整。
3. 检验科主任负责检验报告的审核,对报告质量负责。
4. 住院部、门诊部等科室负责接收检验报告,并及时通知患者。
五、检验报告归档与保存1. 检验报告单由检验科按照规定归档,保存期限为5年。
2. 归档的检验报告单应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便于查阅。
3. 检验报告单的归档、保存和销毁应符合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
六、监督与考核1. 医院设立检验报告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检验报告的监督管理。
2. 检验报告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检验报告质量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3. 对检验报告质量不合格的检验人员,医院将进行严肃处理。
检验报告管理规定

检验报告管理规定一、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于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医疗领域,检验报告是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对检验报告的管理进行规范。
本文旨在介绍检验报告管理的相关规定,以确保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二、检验报告的定义与分类1.检验报告是指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的各项检验项目的结果进行记录和归档的文件。
2.检验报告分为实验室检验报告和临床检验报告两类。
–实验室检验报告主要包括化验单、血液分析报告等。
–临床检验报告主要包括影像学报告、病理学报告等。
三、检验报告管理的基本要求1.检验报告必须真实可靠,准确反映患者的检验结果。
2.检验报告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审核和签发。
3.检验报告必须在患者就诊后及时生成和归档,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四、检验报告管理的流程1.接受检验申请: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需求,向实验室或临床科室发起检验申请。
2.样本采集:医务人员按照规定的采样方法和标本容器采集患者的样本。
3.样本运送:将采集好的样本送往实验室或临床科室进行检验。
4.检验过程:实验室或临床科室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检验,并记录相关数据。
5.报告生成:检验结果经过专业审核后,生成相应的检验报告。
6.报告审核:检验报告由专业人员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报告签发:审核通过的检验报告由负责人签发,并进行归档。
8.报告传递:将签发好的检验报告传递给医生或患者,供其参考和使用。
9.报告归档:检验报告按照规定的归档方式进行分类、整理和保存。
五、检验报告管理的责任分工1.实验室或临床科室负责检验报告的生成和审核工作。
2.医务人员负责检验申请的发起和样本的采集工作。
3.负责人负责检验报告的签发和归档工作。
六、检验报告管理的监督与评估1.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检验报告管理制度,并进行定期评估。
2.外部机构可以对医疗机构的检验报告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确保其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报告管理规定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检验报告管理制度?
1.?检测结果的报告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和及时,杜绝虚假报告。
?
2.?测定时其数据要经分析,避免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结果或者其它不符
合的结果。
?
3.?定性测定的检测项目其结果以“阴性”或“阳性”报告;定量测定的,结果报告为单位按实际情况而定,因不同检测项目的单位可能不同,如结果高于测定方法线性范围上限,则应根据需要对样本稀释后再测,
结果乘上稀释倍数。
?
4.?检验报告单由实验操作人员完成实验后,将结果录入,打印出报告单
5.?每份报告均应使用科内统一的打印报告专用纸打印;报告内容至少应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及测定项目、结果、参考范围(按照国
际单位)以及标本号、标本类型、标本接收日期和检测日期、实验操作
者和审核者的签名、报告日期等。
否则视为无效或虚假报告单。
6.?如果所收到的原始样品不适于检验,或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应在报告中予以说明。
?
7.?对于实验结果有异常的,需在检验报告单提示栏标示出。
?对于检验
结果对病人的病情有警示的,应即时电话通知该病人主管医生。
并在申
请单上注明电话通知时间,以备查询?
9.如果由于仪器故障或者其它原因造成实验结果未能及时发放,应及时
通知病房医生.?
10.工作人员在完成实验,核对无误后,签名发出报告单。
?
11.检验人员凭发票发放门诊病人检验报告。
病房的报告由检验科直接送至病房。
?
12.报告发放后一般不得更改,如确实需要更改时,需由原审核者或经其授权人更改,或者科、实验室领导授权,其它人无权更改。
更改后在记录上显示出改动的日期、时间及责任人的姓名。
?
13.在检验报告发生遗失的特殊情况下,查明发生问题的环节后,决定是否重新补发报告,补发报告应注明补发原因,并在补发报告单上作补发记录。
?
14.原始标本在检验分析结果报告后至少一周才能清除。
如患者及医生对分析结果有异议,则需在检测结果发放后三天内及时提出意见,以便重新检测复核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