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完整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1.1正数和负数教案
1.1 正数和负数内容简介1.《正数和负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2.“正数与负数”是“有理数”一章的第一节课,引入负数是实际的需要,也是学好后续内容的需要.本节先回顾数的产生和发展,然后通过引言中温度、产量增长率、收支情况的实例,引出负数,进而给出正数与负数的描述性定义并进一步介绍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过了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的知识,即正有理数及“0”的知识,还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2.负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容易理解负数,要多采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理解由于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引入负数的必要性.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认识到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并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4.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观察、想象、归纳与概括的能力.6.通过正负数的学习,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2.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教学策略1.通过师生共同活动,创设问题情景,展示一些在实际生活中出现“负数”应用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引入“负数”.2.通过学生主动学习和研讨,让学生自己完成对负数概念的引入.3.课前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资源1.教具:电脑、PPT课件(或相应图片)、投影仪.2.学具:地图册等.13.多媒体教室.教学时数2课时.2第1课时教学内容1.1 正数和负数.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能区分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76米,体重74.5千克,今年3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请同学们看教材(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二、分析问题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负)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入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3建议教师以本章引言中的实例加以说明.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然后师生交流.也可以让学生阅读本章引言中的实例,并思考上面的问题.明确:上述问题中,表示温度、产量增长率、收支情况时,既要用到数3,1.8%,3.5 等,还要用到数-3,-2.7%,-4.5,-1.2等,它们的实际意义分别是:零下3摄氏度,减少2.7%,支出4.5元,亏空1.2元.我们知道,像3,1.8%,3.5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像-3,-2.7%,-4.5,-1.2这样在正数前加符号“-”(负)号的数叫做负数.有时,为了明确表达意义,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入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三、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入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四、实例演练深化认识教科书第3页例题.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 kg,小华体重减少1 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2 kg. 小华体重增长-1 kg,小强体重增长0 kg.(2)六个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是:美国-6.4%,德国 1.3%,法国-2.4%,英国-3.5%,意大利0.2%,中国7.5%.五、小结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1.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入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4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本课作业:教科书第5页习题1.1第1,2,4,5题.本课评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入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第2课时教学内容1.1 正数和负数.教学目标1.通过对数“0”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3.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教学难点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深化理解回顾: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这就是说: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5又不是负数的数呢?问题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 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温度是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2.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
5.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6.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要求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课型:复习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点。
学生对照知识点看书:(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为了更方便认识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纬线和经线1、地轴:地球自转轴。
2、两极: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和纬度:(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的纬线都是园;②不等周长,赤道最长,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南北半球对称的两条相等);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的划分:①最长纬线是赤道,称为零度纬线。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度数逐渐增加,至南北两极增大到最大,为90度。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用“S”表示。
②国际上把00 -300称为低纬度,300-600称为中纬度,600-900称为高纬度。
③0000S)。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需要营养、能够呼吸、能够生长和繁殖等。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3、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对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3、生物的基本特征对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病毒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2、新课学习(1)需要营养:教师通过实验或者图片展示生物需要营养的事实,让学生理解生物体不断地从外界吸收养料,用于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
(2)能够呼吸:教师通过实验或者图片展示生物能够呼吸的事实,让学生理解生物体不断地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3)能够生长和繁殖:教师通过实验或者图片展示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的事实,让学生理解生物体不断长大、繁殖下一代的过程。
(4)应激性:教师通过实验或者图片展示生物具有应激性的事实,让学生理解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
3、探索与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或者观察,探索生物的基本特征,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呼吸过程等。
4、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的基本特征对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评估1、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情况。
2、练习题: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生物基本特征的掌握情况。
3、观察报告:学生完成观察报告,展示对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例如学生参与度高、实验操作顺利等。
2、不足之处:针对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例如学生对某些生物特征的理解不够深入等。
3、改进措施:提出针对本节课的改进措施,例如加强学生对生物特征的对比理解、增加实验探索环节等。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以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引入新课:课本第一页的前言部分,这段文字描写优美,就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
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
(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地理与生产建设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
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正数和负数》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内容和内容解析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正数和负数(第一课时)内容解析:正数和负数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后上的第一堂数学课。
课本开宗明义指出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当我们在生产、生活、科研中遇到数的表示和数的运算的问题时,我们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无法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于是自然地要求进行数的扩充,依据互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引入了负数的概念,把数系扩充到了有理数的范围。
这是第二次对数的扩充(第一次数的扩充是分实物或做除法时不能整除而引进正分数,从而把自然数扩充到非负有理数):课本通过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的例子,把数系扩充到了有理数。
这一过程让学生了解数的扩充的背景,经历数的扩充的形成过程,学生从已有的认知出发,在一串与生产和生活戚戚相关的有关问题中,复习和巩固小学数系扩充的历程,开通了新数系又一次扩充的新理念,形成了良性的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关系,这样做既符合学生在现阶段的认知特点,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后一级阶段进行数系的继续扩充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引入负数后,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件能够很好地运用数学来进行描述,说明了引入数学符号的必要性,也为我们日后用字母代替数的代数运算开了先河,它可以使问题的阐述更简明、更深入。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认识正数和负数,理解0所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从具体例子引入负数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0所表示的意义。
情感与态度:在负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目标解析:1.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体会负数在生产和生活中运用的重要性。
2.学生经历负数引入的过程:生产和生活中的例子(具有互为相反意义的量)——数不够用——负数的引入——数学符号的表示——问题的解决等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数学符号感,了解数学符号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七年生物第一章人的由来教案
(1)理解人类进化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让学生明白进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同阶段有其特点;
(2)区分人类进化中的关键事件:如何判断哪些事件对人类进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如直立行走、大脑发展等;
(3)掌握人类生物学特征的科学依据: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人类特征的演化过程。
举例解释:
-在解释人类进化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时,可通过时间线图、化石证据等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进化过程;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主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熟悉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此外,实践活动的设计还有待优化。虽然学生们对实验操作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在操作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没有完全理解实验的原理。为了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我计划在下次课程中增加实验前的讲解环节,让学生们更清楚地了解实验目的和操作方法。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类起源和进化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影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人类进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人类进化的痕迹。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探讨人类进化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及适应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提升生命观念:使学生理解人类起源和进化过程,认识到生命演化的连续性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经线和纬线》优秀教案
1、经线和纬线我今天要说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经纬线。
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环节进行。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开始章节,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
本节课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和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为今后学习各地理要素以及区域地理的地图提供保障。
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二、说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能力目标: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认识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重难点: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及多年教学实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难点有:(1)立体图和平面图经纬线的转化,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2)东经、西经及其代号,南纬、北纬及代号的判读和区分(这也是学生的易错点。
)四、说教法: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实物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
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二:一根据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
二是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地球仪,结合多媒体课件,反复进行立体图与平面图的转化,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分解难点,层层递进,来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五、学情分析: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渗透学法:首先,初一学生,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及经纬度位置的确认难以理解。
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部分内容不仅初一学生学习困难较大,在初二地理结业考前复习时部分学生依旧困难重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等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2.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地球仪的过程。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地球仪模型3.制作地球仪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4.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的图片,提问: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是如何制作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仪。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为学习地理知识提供方便。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七上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第一节《生物的特征》单元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学科生物学学段第一学段年级初一年级教材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1.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该部分内容在课标中没有明确的要求。
(2)整体感知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特征、观察法的技能训练等三个方面。
在“引言”部分将“认识生物的特征”作为重点内容展开,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样的物体是生物,以此为依据有利于后面认识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生物,认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虽然刚刚接触生物学,但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里,他们对“什么是生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是还不能用生物学语言进行表达。
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练习用生物学语言进行表达,进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物的特征。
2.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练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在具体事例分析过程中练习用生物学语言进行表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关注身边的生物现象,激发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求知欲,使之成为学习生物学的动力。
【教学重点】举例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激发学习兴趣,引领学习方向【教学方法】对比归纳【教学资源】PPT,视频:机器人弹琴,生石花3.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课前展示图片:无意识观察图片通过活动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讲授新课观察生物与非生物考一考大家的无意识观察能力提问:刚才屏幕上出现了哪些物体?再次展示图片讲述:通过刚才的对比,说明仔细的观察周围的事物十分重要,生物的学习不仅要仔细观察,还要科学观察。
讲述:科学方法——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和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提问:老师把这些物体分成两类,你知道这两类物体有什么不同吗?树草鸟花蒲公英人房子灯篱笆座椅篱笆小结:树草鸟花蒲公英人——生物房子灯篱笆座椅篱笆——非生物提问:回答仔细观察,补充未提及物体明确科学观察的方法。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主备人:田先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用表演的形式模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观察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学生找出前人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的四个关键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别。
【教学准备】地球卫星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早上(下午)好!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我遇见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分别问了老师不同的问题。
第一个人说:“我是从湖南省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贵州省来的。
”第二个人说:“我是从美国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中国来的。
”第三个人很特别,他对老师说:“我是从火星来的,你是哪的啊?”教师:同学们,老师应该怎么回答他呢?学生:地球的。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是地球的。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地方。
那么我们对地球有多少了解呢?例如: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了解地球。
板书: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圆的……教师:指着课前在黑板上准备好的地球卫星照片挂图。
教师:这是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很明显的就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可在远古时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我们的祖先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过程。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二页,看一看图1、1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分别代表对不同时期的探索图进行讨论(1分钟),然后在各组请出一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1章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1.通过问题与学生互动:(1)我们生活的家园是什么样子的呢?(2)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承接):让我们穿越时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凭直觉对地球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臆想阶段:补充:早期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
提问:你知道中国哪些思想深受天圆地方的思想影响吗?(2)推理阶段:出示图片,请学生描述:出示月食图片,引发学生猜想。
1.参与互动,积极发言进入第一个内容的学习——探究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交流互动,找出人类自古至今认识地球形状的变化过程。
(1)阶段一: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列举“天坛”(2)猜想展示: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猜想:月食发生时的地球影子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环球证实—麦哲伦环球航行出示麦哲伦图片,进而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图。
追问: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鼓励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图讲述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艰辛。
(4)亲眼目睹:展示地球卫星图片。
(5)归纳总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过程:天圆地方—观看太阳和月亮—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图片(6)追问: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球”体?你观察海边的船航行,你发现了什么?你做过这样的动作吗?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3.提出问题:麦哲伦环球环球航行竟然用了3年的时间,地球到底有多大?我们利用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赤道)、表面积三个量来描述地球的大小:4.对比感受:(1)地球表面积约相当于个足球场(约7000平方米)的总面积(2)赤道周长约相当于个400米跑道的总长5.继续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按以下步骤制作地球仪(材料:乒乓球、铁丝、2.观察思考交流3.识图指认:4.制作与交流展示:按照要求和提示,亲自动手做一做,进一步认识地球仪上的关键信息。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以及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基础性的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地球,理解地球仪的作用,为以后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但对地球仪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他们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通过图片、模型等教学手段,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理解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
2.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模型。
2.地球图片。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的结构是怎样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
让学生了解地球仪上的各种符号、标记代表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地球仪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地球仪上的各种符号、标记,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4.巩固(5分钟)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仪的认识。
问题可以包括: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经线代表什么?地球仪是如何表示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的?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地球仪,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表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仪的作用和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思考题:请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一)纬线和纬度1.教材中将纬线和纬度的概念以简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
要求学生明白赤道、纬线及指示方向,南纬、北纬及各自表示方式,低、中、高纬度地区的范围等,并把它们落实在图上。
2.认识纬线和纬度的活动是围绕地球仪而设置,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地球仪,感知纬线的特点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二)经线和经度1.教材将经线和经度的概念以简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
要求学生明白经线及指示方向,本初子午线,东经、西经及各自表示方式等,并把它们落实到图上。
2.认识经线和经度的活动是围绕地球仪展开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地球仪,感知经线的特点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对于纬线、纬度、经线、经度等这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难度。
但是因为他们刚刚接触地球及地球仪相关知识,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因此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强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1.明白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度数等的含义。
2.知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划分,并能够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学会书写和阅读经度、纬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含义及划分,并能够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难点:学会书写和阅读经度、纬度。
五、教学方法只有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把握好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方法:本课时内容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来展开。
充分使用地图法这种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通过地球仪,传授和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技能,发展记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1。
同时考虑到本节内容的难度,故尽量采用小组合作辅助地图法学习,教师加以必要讲解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六、教具准备:教科书,教案(包括教学设计和课件两部分),地球仪(教师1个,学生每人1个),红、黄、蓝三色水彩笔学生每人准备一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2. 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能够对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方法。
难点:如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分类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如植物、动物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区别,引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2. 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展示PPT,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
4. 生物分类: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5.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
6.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除病毒外)2. 生物分类植物界动物界微生物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身边的生物,并对其进行分类。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并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分类,培养生物学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物的基本特征讲解。
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方法。
3. 生物分类的理解和应用。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
5. 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物的基本特征讲解生活需要营养:生物需要摄取食物以获取能量和物质,维持生命活动。
能进行呼吸: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能量,供给生命活动所需。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
3.通过教具和教师讲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探究一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漫长而曲折。
活动一
设计意图:
2.通过教师讲授、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并且在完成活动题时,通过与学校中熟悉事物的比较,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
环
节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新授)在古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直是猜测论证,直到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地球以外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地球的真面貌,可以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组讨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都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
活动一
1.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解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2.感受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6371km 可见地球是个两极稍窄,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2
活动二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说明地球如此庞大,要研究其全貌只能借助模型-地球仪。
2.“区域认知”中的“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第二小标题,本课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第二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能够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建立基本的地理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优课教案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是整个初中地理的开篇之作,在整个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这节课上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
本节内容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普通而特殊的行星三个板块进行介绍。
整合这一节内容,归纳起来就是学生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本节课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宇宙有个宏观的认识,理解地球是宇宙中普通而又特殊的一员。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综合思维:1.理解天体、恒星、行星、天体系统、太阳系、地月系等基础概念。
2.能用框架图说明天体系统的分层,即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通过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理解地球的普通和特殊所在。
地理实践力:1.学习完相关知识后,用简短的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宇宙的想象,增强学生对宇宙的直观认识。
2.通过图片展示法,理解基础概念以及攻克天体系统分层这一重点,并运用记忆类比法强化理解。
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宇宙观、世界观以及探索地外文明的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体、恒星、行星、天体系统、太阳系、地月系等基础概念天体系统的分层太阳系、地月系2.教学难点:理解地球的普通与特殊课前准备由于初中地理是非中考科目,尤其是乡下学校,基本上不重视地理,因此,学生中的大部分地理基础比较薄弱,甚至是零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基础概念的教学,以及在教学中牵涉到的初中知识的补充。
同时,加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化抽象知识为具体。
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宇宙这样抽象而空泛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三、教具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二、地球的模型(板书)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四、纬线和经线(板书)(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1)所有的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2)我们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经线圈呢?(3)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同学回答,老师填表格)好,这个表格填完了,那么同学们应该明确,纬线和经线是不同的,纬线是圆,经线是半圆,经线圈是由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6.什么是地轴、北极、南极?
地轴:
北极:
南极:
7.什么是经线?读图1.9(课本7页下左图),观察经线呈什么形状?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经线指示什么方向?什么是经度?经度是如何划分的?东、西经各用什么符号表示?
经线:
经线呈形状;不同的经线长度;经线指示方向。
经度的划分:经线以为起始点,以西为,以东为。东经用(符号)表示,西经用(符号)表示。
8.关于地球半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纬的地方,一定位于南半球B.属于西半球的地方,经度一定是西经度
C.本初子午线位于西半球D.度数相同的经线或纬线,一定位于同于半球
9.某点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该点是()
A.经度0°,纬度0°B.经度180°,纬度0°C.东经160°,纬度0 D.西经0°,纬度0°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四、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8.什么是纬线?读图1.6,观察纬线呈什么形状?不同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纬线指示什么方向?什么是纬度,纬度是如何划分的?南、北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纬线:
纬线呈形状;不同的纬线长度;纬线指示方向。
纬度的划分:纬度以为起始点,以北为,以南为。北纬用(符号)表示,南纬用(符号)表示。
9.读课本找出划分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各是?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三当堂诊断:
1.下列关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太阳东升西落B.站得高,看得远C.水往低处流D.日全食
6.关于地球仪上的纬线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B.地球仪上的纬线是一个半圈
C.不同度数的纬线长度不等D.沿同一条纬线方向向前走,能回到出发地点
7.本初子午线是()
A.东西半球的分界线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
C.划分南北纬的起始线D.也就是180度经线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利用经纬网定位
相关准备
地球仪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
二级备课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
前
预
A.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B.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C.太阳、月亮是球体的,所以地球也是球体的。
D.直到有了地球卫星照片,人们才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
2.我们看远方驶来的船出现的过程是( )
A.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B.先看到船身,后看到船帆
C.同时看到D.以上说法都错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圆地方B.天如斗笠,地如覆盘C.地球是不规则球体D.地球是一个圆的
4.有关地球仪的说法,错误的是()
A.按一定比例,把地球缩小后制成B.用不同的颜色、文字、符号表示地理事物
C.地球仪能真实的反映地球形状D.地球仪是地球模型
5.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自然现象是()
10.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下列关于震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B.位于东半球,高纬度
C.位于西半球,中纬度D.位于南半球,高纬度
11.右图中a点经纬度是()
A.(2°N,26°E)B.(2°N,26°W)
C.(2°S,26°W)D.(纬度2°,经度26°)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课下完成)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南北半球分界线:
东西半球分界线:
10.什么叫经纬网?
11.经纬网的作用是什么?
授
课
过
程
一小组交流、生生互动:二师生互动、归纳点拨: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