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内容集合八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长亭送别》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格。

第一课时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

[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5、剧情简介。

(参见〈导学〉与注解①)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

《长亭送别》教学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及作者;(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3)能够解读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3)通过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离别情感,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品质;(2)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长亭送别》的诗意和情感;(2)掌握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2)意象、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和运用;(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长亭送别》的背景、作者及诗词内容;(2)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3)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

2. 学生准备:(1)预习《长亭送别》,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2)收集有关离别情感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3)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离别情感的诗词,激发学习兴趣;(2)介绍《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长亭送别》,理解诗词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2)分析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离别的哀愁。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比较《长亭送别》与其他离别诗词的异同;(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范围。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7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7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7篇)雷雷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活动:请学生简介《西厢记》的故事梗概;谈谈他们心目中的张生、红娘、莺莺。

教师引导: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其中最美的一折,《长亭送别》。

二、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浏览课文。

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向老师提问。

2、小组合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请一位同学介绍节选课文内容大意。

教师播放课件,帮助把握内容大意。

四、请几位同学朗读重点曲子:《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满庭芳》《朝天子》、《三煞》、《二煞》、《一煞》五、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在把握戏剧冲突的基础上,试着理解其主题。

第二课时一、快速浏览全文,划分段落结构,并为各部分拟一个角度一致的小标题。

(详见课件)二、这四部分都紧扣一个字来写,“别”,抒发了莺莺的离愁别恨。

那么,导致有情人天各一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科举考试。

三、学生活动:依据文本,说说在对待科举考试这件事情上,老夫人、张生、莺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老夫人:“到了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

”深入体会“辱没”、“挣揣”等词语的含义。

张生:“小生此一去,白夺一个状元回来。

”在对待这件事情上,此二人的观点是一致的:重视功名利禄。

莺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在科举这件事情上,莺莺的想法是与他们不一致的,她更重视的是爱情。

四、分析其中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包括:人物和人物的冲突;观念和观念的冲突;情感与情感的冲突。

比较起来,哪些冲突更为重要?当然是人物背后的观念与情感的冲突更为重要,而剧作家表现什么样的冲突体现了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体现作品的社会意义。

就本文的戏剧冲突分析,看体现了什么矛盾,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是什么,作品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长亭送别》教案(精选5篇)

《长亭送别》教案(精选5篇)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的编写依据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长亭送别》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亭送别》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亭送别》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

(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

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长亭送别》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长亭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被誉为“千古绝唱”。

本教案适用于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将通过本教案的教学设计,通过对《长亭送别》的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并掌握相关的语言和韵律技巧。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1. 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和基本情节;2. 研究欣赏古诗文的方法和技巧;3. 掌握几种不同的诗歌形式: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4. 掌握不同声韵的吟诵技巧;5. 理解千古绝唱《长亭送别》的主题和情感。

技能目标:这次课程的技能目标是:1. 通过阅读和解析,掌握基本的韵律和修辞方法;2. 掌握不同的吟诵技巧来展现不同的情感;3. 了解如何欣赏诗歌,发现其中的美妙之处。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发展以下情感:1. 培养对诗歌的敏感性和欣赏力;2. 通过对王之涣《长亭送别》的情感体会,进一步发掘自己的情感和生命体验。

三、教学内容(一)学习王之涣的《长亭送别》1. 王之涣及其《长亭送别》的背景中国唐代的王之涣(688-742),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以他的诗作而受到尊敬。

《长亭送别》为王之涣最有名的诗作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友谊的独特情感和离别的悲伤。

它被传颂了千年,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2. 学习诗歌的意义在学习王之涣的《长亭送别》之前,通过探索古人对诗歌的认识,在学生心中建构对诗歌的理解,并且为学习王之涣的《长亭送别》奠定基础。

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感受世界万物细腻而感人的美。

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和情感体验。

3.分析《长亭送别》① 内容《长亭送别》共有四句,每句都含有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描写了离别时的无奈和惋惜感。

② 体裁《长亭送别》属于古诗,在体裁上可分为绝句。

从韵脚上可以看出,《长亭送别》是七言绝句。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理解诗人写作《长亭送别》的意图3.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艺术特点4. 熟练掌握唐诗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技巧5.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水平6.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难点:理解诗人写作《长亭送别》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表达三、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书法或者绘画等艺术作品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选用唐代山水画或者长亭送别相关的图片等等。

2. 课中讲解通过讲解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品背景和文学特色。

同时,讲解诗歌的结构、节奏、韵律、修辞方法等要素,让学生全面掌握和理解这首诗。

3. 课后练习针对这首诗,可以设计以下几种练习,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加强记忆,提高欣赏和批评思维。

(1) 诗歌鉴赏练习。

教师可以出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色彩等等进行思考。

例如:通过表面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呢?怎样抒发出对离别的痛苦呢?(2) 诗歌概括练习。

让学生概括出这首诗的主旨、情感、意象等重点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例如: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写出你心目中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3) 诗歌背诵练习。

让学生背诵这首诗,提高记忆水平,也可以熟练掌握朗读技巧。

例如:背诵这首诗,并准确地朗读出来,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艺术。

(4) 诗歌联想练习。

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具体场景,提高联想能力,提高作品的亲和力。

例如:课后自行阅读这首诗,画出一幅与之相关的图片或者情境。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2. 课堂互动法3. 练习评估法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和问卷调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欣赏能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知识指要】1.字词正音:筵(yán)席余荫(yìn) 蹙(cù)愁眉经忏(chàn) 杯盘狼藉(jí) 保揣(chǎi)身体憔悴(qiáocuì) 暮霭(ǎi) 胸臆(xiōngyì) 2.字形比较:倩疏林萋迷今宵婧才凄凉云霄靓丽挣揣罗帏靖边惴栗思维菁华遮蔽维护腈纶敝衣狼藉眼睛舞弊书籍3.词语补注:① 筵席:宴饮的酒席。

② 蹙愁眉:皱着眉头。

蹙:皱、收缩。

③ 杯盘狼藉: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

藉:践踏,凌辱。

④ 金榜:古代科举殿试录取时,发榜公布的文告。

⑤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容不好看,精神不振。

⑥ 胸臆: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1.资料检索:①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13 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②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

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

2021年《长亭送别》教案三篇【模板】

2021年《长亭送别》教案三篇【模板】

2021年《长亭送别》教案三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一、课型:赏析课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2。

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

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五、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六、教学思路设计:《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

本折戏原题为《哭宴》。

因此,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宗旨。

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七、教学教程(一)古琴音乐背景(幻灯片一)(二)教师导入新课(幻灯片二)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三)相关剧情介绍(幻灯片三)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母命难违相思苦,红娘牵线订终身。

《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是任何一位优秀教师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份文学教育教学设计,可以追溯到文学课程最初的规划过程,同时也涉及到教材、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长亭送别》教案13教案教学设计,并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学教育探讨一些有益的观点。

一、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读的流畅、适当地理解《长亭送别》这篇诗歌,在闲话中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并加强孩子的情感体验。

学生情况:本课程的学生年龄范围在十到十四岁之间,是属于中学生刚刚进入文学教育阶段的学生。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因此课堂上需要有一些简单的互动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教学环境:本课程将在一个传统的课堂环境下进行,并在教室中安排了一些相关的教学用品,如幻灯片和电视。

教学内容:本课程重点介绍李白的《长亭送别》这首诗歌,针对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教学,让孩子们可以加强对李白这位大诗人的认知,并在闲话中学习诗歌。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形式、意义和历史价值。

2. 给学生提供一个更直观的文学教育习题,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歌。

3. 在教育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孩子们的创造力创造条件,并且将这种创造力扩展到其他学科和艺术领域。

三、教学活动第一步:导入教师将几张李白的相关图片张贴在教室里,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些简单的问题的形式回答。

问题一:你觉得李白这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问题二:教师给大家来读一首古诗,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李白,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内容?问题三:你能否故事给大家讲讲古代时期的故事?第二步:阅读原诗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认真地阅读这首诗歌。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强调每个词的意义,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长亭送别》的文学特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为这首诗歌提出一些问题。

《长亭送别》教学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作者生平;(2)能够分析并欣赏《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3)能够默写《长亭送别》的名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亭送别》;(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离别的不舍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作者生平;2.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3. 《长亭送别》名句的默写。

三、教学难点1. 分析《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2. 感受作者对友情、离别的不舍之情。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亭送别》的背景、作者生平、艺术特色等;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长亭送别》;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长亭送别》的名句,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之涣及其作品《长亭送别》;(2)引导学生关注《长亭送别》的主题——友情、离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长亭送别》,理解诗文内容;(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记录关键词语、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4. 课堂讲解(1)讲解《长亭送别》的背景、作者生平;(2)分析《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3)解读《长亭送别》的名句。

5. 课堂练习(1)要求学生默写《长亭送别》的名句;(2)选取几位学生进行默写展示。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亭送别》的主题、艺术特色等。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课后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长亭送别》的理解;(2)布置一道关于《长亭送别》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7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7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长亭送别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2)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1.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点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四)美育渗透点把握、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学法引导1.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莺莺的心理变化,从而准确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按情节可把全折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

通过三支曲子,写出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是长亭饯别的场面,通过八支曲子,写出崔、张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了莺莺重爱情而轻名利的反抗精神。

第三部分是临别叮嘱的场面,用六支曲子写出莺莺对张生的关心与担心,关心的是他身体,担心的是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进一步表现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

第四部分是分手后的场面,用两支曲子,写出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2.选择几支曲子,反复诵读,了解所用的修辞方法,品味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如,可把几支描写秋天景色的曲子[端正好][脱布衫][一煞]集中起来读,然后作两种比较:一是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描写秋景的诗句对比,看看所选取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二是将这三支曲子描写的景象对比,看看景物特点和表达的气氛有何不同。

《长亭送别》教学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及作者;分析并掌握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子;理解文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运用文本分析、情感体验等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友谊、别离等主题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长亭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写了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

2. 课文内容:逐句解析课文,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3. 重点词汇和句子:指出并解释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古代送别的场景,激发学生对《长亭送别》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4.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仗、比喻等。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的情感,理解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文本理解: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情感体验: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情感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五、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长亭送别》的读后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相关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送别的古诗词,扩大阅读面,提高文学素养。

3. 课堂讨论:在下一节课上,学生可以分享自己阅读的其他送别诗词,进行课堂讨论。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长亭送别》全文及其注释、翻译。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播放音乐等。

3. 教学课件:设计课件,包括课文内容、重点词汇、句子解析等。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长亭送别》的诗意和情感。

2023最新-语文《长亭送别》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语文《长亭送别》教案(优秀4篇)

语文《长亭送别》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语文《长亭送别》教案(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长亭送别》教案篇一《长亭送别》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

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长亭送别》,进一步了解元杂剧中“生、旦、丑、末”等戏剧角色和“云、科”等戏曲呤唱道白手法的作用。

2、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微妙心理。

能力目标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德育目标1、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2、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体悟莺莺别离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1、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

4、运用比较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一)方案一:有一首歌唱得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

道出了人生就是不断奋斗、追求的一生,决定了大多数人要四处漂泊,不断踏上新的征程。

新的相聚,往往意味着又一次的别离。

“人生自古伤别离”,别离情从古唱到今,无论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惆怅,还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都难掩“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

语文《长亭送别》教案3篇

语文《长亭送别》教案3篇

语文《长亭送别》教案3篇《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篇一一、导课,出示学习目标。

这一节课学习《渡荆门送别》,主要目的是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二、学习新课1、范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注意212或221的节奏。

2、介绍诗歌写作背景要想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诗歌也是。

李白,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城,5岁时全家迁回蜀中,在蜀中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此后,蜀中也成为他诗歌中思念的故乡。

我们学过的《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峨眉山月歌》都是思乡的佳作。

公元726年,李白25岁时,外出游历。

在唐朝,游历是读书人普遍的行为。

一方面是为了增加阅历,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另一方面是为了广泛结交,邀取名誉,以达到仕进的目的。

《渡荆门送别》就是初次离开蜀中时写的。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对这一段游历生活有这样描述,“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我们再来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八个字。

“仗剑去国”能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情怀呢?“辞亲远游”又能让人有什么样的心情呢?“仗剑”让我们想到李白壮游时期任侠意气、指点江山的豪迈。

“辞亲”则又使远游途中多了一份对家乡的牵挂思念。

所以抒发积极豪迈的情怀和对家乡的思念,也就成了这类诗歌普遍的主题。

3、学习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门,指荆门山。

楚国,即楚地,湖北一带。

(1)指名翻译诗句。

我渡江远游,从荆门山外,去往楚地游览。

(2)提问:首联与题目什么关系?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出发地点、目的地、事件。

叙事。

4、学习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释词平野,平坦辽阔的原野。

大荒,遥远无际的荒野。

(2)指名翻译山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长江向着辽远的荒野流去。

(3)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伏的山领,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

(4)作者是怎样把应四种景物联结在一起的?找出关键字。

(5)试着赏析“随”、“入”。

《长亭送别》教学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及作者;(2)能够分析并欣赏《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3)能够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亭送别》;(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长亭送别》与其他作品的异同;(3)运用创意写作法,创作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友情、离别的不舍与哀愁;(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珍惜友情,懂得感恩和回报。

二、教学重点1. 《长亭送别》的背景及作者;2. 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3. 古代送别文化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2. 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3. 创作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亭送别》的背景、作者及诗文内容;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3. 比较分析法:分析《长亭送别》与其他作品的异同;4. 创意写作法:引导学生创作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亭送别》的背景及作者王之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长亭送别》,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4. 比较分析:选取其他送别主题的诗歌,与《长亭送别》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古代送别文化的特点;5. 创意写作:让学生运用所学,创作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相互交流、欣赏;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创意写作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诗歌鉴赏评价:通过对《长亭送别》及其他送别主题诗歌的分析和比较,评价学生对古代诗歌意象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创意写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创意写作环节的创作能力,包括诗歌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准确性和语言的美感。

《长亭送别》教案(通用10篇)

《长亭送别》教案(通用10篇)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亭送别》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长亭送别》教案篇1【学习目标】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知识链接】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玉骢 ( ) 迍迍()蹙眉()萋迷()玉醅()金钏()靥儿()谂知()青鸾()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 1 —)送别途中——(— 11 )——(—)临别叮嘱———(——19)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反映“”(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精选5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精选5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曲词语言艺术教学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品一品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剧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

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以,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

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把握1、朗读四位同学分别读1-3、4-11、12-17、18-19支曲词,教师在每次朗读前介绍剧情,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表达莺映情感的重要词语。

剧情一: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车上坐的正是相国千金崔莺莺,面对满眼的秋色,想着即将远去的夫君,她不禁悲从中来。

(学生读)剧情二:车到长亭,她有多少的话要对张生说,可有母亲和普济寺的长老在场,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视线却一直被张生所牵。

(学生读)剧情三:母亲先行离开了,莺莺终于有了可以单独和张生在一起的短暂时间,她可以一吐衷肠了。

(学生读)剧情四:十里相送终有一别,望着张生渐渐远去的身影,莺莺心中的愁苦有谁能知呢?(学生读)2、整体把握崔莺莺的内心情感我们读到的曲词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内心独白,是她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3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3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3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剧情,把握莺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着重鉴赏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和鉴赏文中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重点1、莺莺的叛逆性格。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设想重视诵读,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分析[朝天子][二煞],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把握全折的戏剧冲突和主人公的叛逆精神。

有条件可分角色表演;收集资料、下载资料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参照注释并借助于工具书掌握下列疑难字词。

1、注音:玉骢金钏揣玉醅泠谨赓谂知2、释义:举案齐眉淡烟暮霭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余荫厮守口占青鸾第一课教学要点: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及剧情梗概,表演或诵读,理清情节线索。

教学流程导入课文这节我们来学习《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作家简介王实甫,名得信,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常出入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是一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晚年弃官归隐。

王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园》等3种。

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戏剧性强,曲词以婉约俊丽著称。

剧情简介相国的小姐崔莺莺和白衣秀才张珙于普救寺相遇,一见倾心。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夺走崔莺莺。

老夫人当众宣布:有能退贼兵者以女妻之。

张珙函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

杜将军打退了贼兵,可是老夫人变了卦,让张、崔以兄妹之礼相见。

这两位青年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在婢女红娘的协助下,私下结为夫妻。

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

老夫人被迫承认莺莺和张珙的婚事。

但又提出张珙必须应举得官回来才能见她。

结果张珙中了状元,以大团结结局。

这个剧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阅读提示《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0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0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材分析《长亭送别》是著名的元代杂剧作品《西厢记》中颇为缠绵悱恻的一节。

多少年来,它那精美绝伦的唱词被人们反复咏叹;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情人离别的场面令人感喟不已;而女主角莺莺的大胆痴情更是鼓舞了无数痴男怨女大胆冲破世俗的藩篱,为爱而斗争。

教学目的1、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意境;2、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教学重点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写离别以及涉及离别场面的文学作品很多,几乎历代都有名篇传世。

比如——师生齐举:唐代王维的诗《渭城曲》,宋代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长亭送别》则被称为写离情别意的绝唱,是《西厢记》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

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朗读课文,把握剧情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思考:《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场景?请同学们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情节概括一下。

学生读完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四个场景,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三、欣赏、品评曲词(一)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最喜欢的曲词画出来。

(二)欣赏、品评曲词1、赏读曲词《端正好》。

(1)提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同桌可讨论商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教学案(教师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⑵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崔莺莺的艺术形象和典型意义教学设想: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导入新课:有人曾说:“爱情,回忆中的比现实中的更美好;爱情,舞台上的比在现实中的更感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它讲述的是相国千金小姐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

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导学引领】元杂剧: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在内的传统戏剧又称为“戏曲”,这是因为“曲”的演唱在其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从性质来说,中国戏曲实在是一种带舞蹈成分的歌剧。

元杂剧的基本特点:一.结构: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

少数剧目是多本的;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

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同时也是音乐单元),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

“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部分。

二.唱词和演唱特点: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__所以说“折”也是音乐单元;四折可以选用不同的宫调。

元代流行的宫调有九种:仙吕宫、南吕宫、正宫、中吕宫、黄钟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

这些宫调的调性即音乐情绪各有不同,四折之中宫调的变化,也是同剧情的变化相对应的。

曲调:乐音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

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

《长亭送别》用正宫,其声情“惆帐雄壮”。

正宫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么篇]、[快活三]、[朝天予]、[煞尾]等。

(据王力《汉语诗律学》)曲词:押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用韵较密。

对仗,常用对句,不计平仄,形式多样。

曲文中多衬字。

(据王力《汉语诗律学》、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等)三.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

其中又有散白和韵白之分,前者用当时的口语,后者用诗词或顺口溜的韵文。

宾白既可以穿插在各支曲子之间,也可以插在一支曲子之中(称为“带白”)。

它不仅用于叙事,还可用于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晓畅也。

”“北曲中有全宾全白。

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徐渭《南词叙录》、单宇《菊坡丛话》)四.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

科介:“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皆谓之科”,“以科字作介宇,非科介有异也”。

(徐谓《南词叙录》)五.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基若干小类,以此把剧中人物分为若干类型,以便于带有程式化的表演。

王实甫与《西厢记》一、王实甫,大都人,元代前期杰出杂剧家。

位于关汉卿之后。

王的剧作现存的除《西厢记》外,还有《丽春堂》,写金章宗时丞相完颜乐善仕途沉浮的故事;《破窑记》,写吕蒙正始贫终富的过程与刘月娥的曲折婚姻,成就都不大。

他可以说是以一部《西厢记》“天下夺魁”。

二、《西厢记》如果以单部作品而论,《西厢记》可以说是元杂剧中影响最大的。

《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原本唐元稹传奇《会真记》。

但元稹笔下的张生实不过是一个始乱终弃面目可憎的小人,《会真记》也不过是高挂“善补过”幌子,散发着封建礼教气息的无赖仕子的自供写照。

由于题材本身具有的社会意义,自唐以后得以在民间流传,人民对于封建礼教的反叛以及对自由爱情的向往,赋予了它崭新的活力。

金人董解元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作《西厢记诸宫调》,以崔张共同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并获美满结局的故事,彻底改变了《会真记》主旨。

至元,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则进行了深一步的加工改造,直接提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更深刻地挖掘,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统治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则千锤百炼,丰满、突出了人物性格及戏剧冲突,并选择了融化古诗词的优美词句和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熔铸成自然华丽的曲词,形成了蕴藉旖旎的诗句风格。

使得《西厢记》成为我国古典戏曲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全剧共五本二十折,写书生张珙与崔相国之女崔莺莺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故事。

本篇选自第四本第三折。

《长亭送别》一折即是该剧的精华部分,突出表现了全剧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点。

写的是莺莺与张生几经周折终于成亲后,老夫人又逼张生赴京应试,莺莺在长亭送行时的离愁别恨,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严重束缚。

元代最伟大的剧作家,固然非关汉卿莫属,而王实甫的地位,却也不容忽视。

一部《西厢记》,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杰作,也被人们公认为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瑰宝!《西厢记》的崇高声誉,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作品中蕴含的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这部杂剧叙写的是书生张珙与宰相家的小姐崔莺莺恋爱的故事。

作品通过这一对主人公爱情与婚姻的波折,批判了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盛行的门第婚姻的陈腐观念,同时也抨击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的迫害与摧残,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为实现理想的幸福和个性解放所作的斗争,并且以乐观主义的精神写出了青年反封建的胜利。

这部杂剧和通常见到的描写才子佳人艳遇的戏曲,有本质的不同,也和它以前运用这个题材写出的文艺作品,在思想境界上有很大的区别。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一对离经叛道的觉醒青年的时候,就曾经以爱读《西厢记》作为体现他们思想默契的凭证。

由此可见,《西厢记》是封建社会中鼓舞青年反抗礼教与包办婚姻制度的教科书,影响深远。

其次《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也是异常突出的。

过去国外流行一种错误的说法,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不注重人物心理的刻划,缺乏深刻的感染力量。

《西厢记》的成就,却是对这类论调的有力驳斥。

在这部杂剧中,作者对封建礼教与包办婚姻制度的批判,主要通过崔莺莺的矛盾与觉醒的过程体现出来。

剧中主人公的性格,既鲜明,也揭示了时代与环境的制约。

作品正是透过人物复杂细致的心理活动的刻划,说明社会的黑暗与贵族小姐为摆脱封建桎梏的痛苦而真实的过程。

作家以卓越的才华,在宏伟的二十折中运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离合悲欢的各种场景,使见之者无不折服。

元末戏曲理论家贾仲明在《录鬼薄》所续吊词(凌波仙)中赞扬王氏“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优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确实是公允得当的评价。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的第三折,也是历来为人们啧啧称道的,精采的一折。

无论从表现主题或者从矛盾冲突来看,《长亭送别》都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它紧扣着对门第婚姻的批判,是封建势力与追求个性解放、坚持自由结合的青年交战的第二个回合。

在此以前,我们看到倾慕莺莺的张生,在礼教的阻隔下无缘接近同样钟情于他的莺莺,孙飞虎率领乱兵围困普救寺,指名索取莺莺的事件,恰巧造成了张生的机会;在老夫人亲口许婚的情况下,他写信请来了镇守蒲关的大将白马将军杜确,击溃乱兵,保全了崔氏一家。

然而,奸诈的老夫人耍出了赖婚手段,使那对青年的愿望落空。

这种情况,迫使青年人冲破礼教的藩篱自由结合。

事情被老夫人发现以后,又以宰相家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迫张生上京应考,以功名作为婚姻的先决条件。

毫无疑问,这对张生和莺莺是又一次沉重的打击。

事态的严重性体现在应考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金榜题名,则两人团圆有望,但不能完全排斥落第的可能性。

根据老夫人“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的冷酷声明,落第就意味着永久的分离。

这个条件虽然苛刻,但由于腐朽的封建势力在当时仍然处于强大的统治地位,张生和莺莺不能不作出某种程度的妥协,而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张生的才华上。

命运的渺茫,使一对青年人的心情异常暗淡,而老夫人则为自己新设计的阴谋而暗暗得意。

《长亭送别》所叙写的,就是张生被迫与莺莺分离、上京取应时的场景。

这一折,使全剧从欢乐的气氛再次走向低沉,但也为全剧增添了曲折,反过来又有力地烘托了结尾团圆的喜剧效果。

从这折戏中不难看到,双方在伪装的礼节背后隐伏着激烈的对立情绪,老夫人在饯行席上虚应故事的安排与对张生的冷漠,恰与莺莺为张生被迫长期分别而产生的痛苦和关切形成鲜明对照,封建势力的残酷与罪恶,也从此获得了再次的暴露。

《长亭送别》正是以其对主题与矛盾冲突的成功体现与人物心理的细致刻划,以其语言的华美精丽而成为《西厢记》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且有相对独立的完整性的。

【自学检测】1、字词正音:筵(yán)席余荫(yìn) 蹙(cù)愁眉经忏(chàn) 杯盘狼藉(jí)保揣(chǎi)身体憔悴(qiáocuì) 暮霭(ǎi) 胸臆(xiōng yì)2.字形比较:倩疏林萋迷今宵婧才凄凉云霄靓丽挣揣罗帏靖边惴栗思维菁华遮蔽维护腈纶敝衣狼藉眼睛舞弊书籍3.词语补注:①筵席:宴饮的酒席。

②蹙愁眉:皱着眉头。

蹙:皱、收缩。

③杯盘狼藉: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

藉:践踏,凌辱。

④金榜:古代科举殿试录取时,发榜公布的文告。

⑤憔悴:形容人瘦弱,面容不好看,精神不振。

⑥胸臆: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合作释疑】结构层次:《长亭送别》一折戏因系老夫人以“相国门第不招白衣女婿”为由,硬逼张生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才得与莺莺完婚之故,恩爱情人的分手才显得特别缠绵感人。

戏由三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一、赴亭惜别;二、把酒饯别;三、残照离别。

三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结构如图: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惜别目送:【一煞】【收尾】一.赴亭惜别“暮秋天气”、“离人伤感”---底色和基调;①“西风黄叶”“意痴心醉”---各自暗相思二.把酒饯别②“合欢未已”“眼底空留”---重情轻名利③“两意徘徊”“泪眼愁眉”---意恐迟迟归三.残照离别“夕阳古道”“烦恼填胸”---怎一个愁字了得《长亭送别》情节简单,但依然具有清晰的层次,按照事件发展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