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2《概率》word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3《概率的简单性质》word教案

语文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3《概率的简单性质》word教案

一、提出问题在掷骰子试验中,可以定义许多事件如:C 1={出现1点},C 2={出现2点},C 3={出现3点},C 4={出现4点},C 5={出现5点},C 6={出现6点},D 1={出现的点数不大于1},D 2={出现的点数大于3},D 3={出现的点数小于5},E={出现的点数小于7},F={出现的点数大于6},G={出现的点数为偶数},H={出现的点数为奇数},……二 引入新课2、活动:学生思考或交流,教师提示点拨,事件与事件的关系要判断准确.3、讨论结果:(1)如果事件C 1发生,则一定发生的事件有D 1,E,D 3,H,反之,如果事件D 1,E,D 3,H 分别成立,能推出事件C 1发生的只有D 1.(2)如果事件C 2发生或C 4发生或C 6发生,就意味着事件G 发生.(3)如果事件D 2与事件H 同时发生,就意味着C 5事件发生.(4)事件D 3与事件F 不能同时发生.(5)事件G 与事件H 不能同时发生,但必有一个发生.三、总结概括:由此我们得到事件A,B 的关系和运算如下:(1)概率的取值范围是0—1之间,即0≤P(A)≤1.(2)必然事件的概率是1.如在掷骰子试验中,E={出现的点数小于7},因此P(E)=1.(3)不可能事件的概率是0,如在掷骰子试验中,F={出现的点数大于6},因此P(F)=0.(4)当事件A 与事件B 互斥时,A∪B 发生的频数等于事件A 发生的频数与事件B 发生的频数之和,互斥事件的概率等于互斥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之和,即P(A∪B)=P(A)+P(B),这就是概率的加法公式.也称互斥事件的概率的加法公式.(5)事件A 与事件B 互为对立事件,A ∩B 为不可能事件,A ∪B 为必然事件,P(A ∪B)=1.所以1=P(A)+P(B),P(B)=1-P(A),P(A)=1-P(B).如在掷骰子试验中,事件G={出现的点数为偶数}与H={出现的点数为奇数}互为对立事件,因此P(G)=1-P(H).四 典型例题: 如果从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那么取到红心(事件A )的概率是41,取到方块(事件B )的概率是41,问: (1)取到红色牌(事件C )的概率是多少?(2)取到黑色牌(事件D )的概率是多少?活动:学生先思考或交流,教师及时指导提示,事件C 是事件A 与事件B 的并,且A 与B 互斥,因此可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和公式求解,事件C 与事件D 是对立事件,因此P(D)=1-P(C).解:(1)因为C=A∪B,且A 与B 不会同时发生,所以事件A 与事件B 互斥,根据概率的加法公式得P(C)=P(A)+P(B)=21. (2)事件C 与事件D 互斥,且C∪D 为必然事件,因此事件C 与事件D 是对立事件,P(D)=1-P(C)=21. 例2、某射手进行一次射击,试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互斥事件?哪些是对立事件? 事件A :命中环数大于7环;事件B :命中环数为10环;事件C :命中环数小于6环;事件D :命中环数为6、7、8、9、10环.训练1:袋中有12个小球,分别为红球、黑球、黄球、绿球,从中任取一球,已知得到红球的概率是 1/3 ,得到黑球或黄球的概率是 5/12,得到黄球或绿球的概率也是5/12 ,试求得到 黑球、黄球、绿球的概率分别是多少?五、课堂小结:1.概率的基本性质是学习概率的基础.不可能事件一定不出现,因此其概率为0,必然事件一定发生,因此其概率为1.当事件A 与事件B 互斥时,A∪B 发生的概率等于A 发生的概率与B 发生的概率的和,从而有公式P (A∪B)=P (A )+P (B );对立事件是指事件A 与事件B 有且仅有一个发生.2.在利用概率的性质时,一定要注意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 与事件B 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其具体包括三种不同的情形:(1)事件A 发生且事件B 不发生;(2)事件A 不发生且事件B 发生(3)事件A 与事件B 同时不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件A 与事件B 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其包括两种情形:①事件A 发生B 不发生;②事件B 发生事件A 不发生,对立事件是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六、课后作业:布置作业 1,书练习2.《学生指导用书》。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学)案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学)案

【课题】6.1 数列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教学重点】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教学设计】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因此是不同的数列.例1和例3是基本题目,前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项;后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项,是通项公式的逆向应用.例2是巩固性题目,指导学生分析完成.要列出项数与该项的对应关系,不能泛泛而谈,采用对应表的方法比较直观,降低了难度,学生容易接受.【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从小到大依次取正整数时,cos,….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n a ,.()n N.其中,下角码中的数为项数,1a 表示第由小至大依次取正整数值时,以表示数列中的各项,因此,通常把第n 项【教师教学后记】【课题】6.2 等差数列(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设计】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难点是通项公式的推导.等差数列的定义中,应特别强调“等差”的特点:d a a n n =-+1(常数).例1是基础题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教材中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无限次迭代的过程,所用的归纳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因此,公式的正确性还应该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例2是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中任一项的巩固性题目,注意求公差的方法.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含有四个量:,,,,1n a n d a 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个量.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教师教学后记】【课题】6.3 等比数列(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比数列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教学设计】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难点是通项公式的推导.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在内容上相类似,要让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去理解和记忆,并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比数列的定义是推导通项公式的基础,教学中要给以足够的重视.同时要强调“等比”的特点:q a a nn =+1(常数). 例1是基础题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与等差数列一样,教材中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归纳过程实际上也是不完全归纳法,公式的正确性也应该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这一点不需要给学生讲.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含有四个量:1a ,q ,n , n a , 只有知道其中任意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个量.教材中例2、例3都是这类问题.注意:例3中通过两式相除求公比的方法是研究等比数列问题常用的方法.从例4可以看到,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则将这三个数设成是aq a qa,,比较好,因为这样设了以后,这三个数的积正好等于,3a 很容易将a 求出.【教学备品】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教师教学后记】【课题】7.1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2)掌握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能力目标: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运算技能与熟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向量的线性运算.【教学难点】已知两个向量,求这两个向量的差向量以及非零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教学设计】从“不同方向的力作用于小车,产生运动的效果不同”的实际问题引入概念.向量不同于数量,数量是只有大小的量,而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教材中用有向线段来直观的表示向量,有向线段的长度叫做向量的模,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数量可以比较大小,而向量不能比较大小,记号“a>b”没有意义,而“︱a︱>︱b︱”才是有意义的.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借助于位移来引入向量的加法运算.向量的加法有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向量的减法是在负向量的基础上,通过向量的加法来定义的.即a -b =a +(-b ),它可以通过几何作图的方法得到,即a -b 可表示为从向量b 的终点指向向量a 的终点的向量.作向量减法时,必须将两个向量平移至同一起点.实数λ乘以非零向量a ,是数乘运算,其结果记作λa ,它是一个向量,其方向与向量a 相同,其模为a 的λ倍.由此得到λ⇔=ab a b ∥.对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要特别注意“非零向量a 、b ”与“0λ≠ ”等条件.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教学 意图 时间 *揭示课题7.1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如图7-1所示,用100N ①的力,按照不同的方向拉一辆车,效果一样吗?图7-1介绍 播放 课件引导 分析了解 观看 课件 思考 自我 分析从实例出发使学生自然的走向知识点0 3AB.也可以使用小写英文字母,印刷用黑体表示,记作手写时应在字母上面加箭头,记作a.aAB的模依次记作AB.模为零的向量叫做,零向量的方向是不确定的.模为AB与MN,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两个向量的方向相同;向量CD与PQ所在的直线平行,两个AB与MN,方向相同,模相等;平HG与TK,方向相反,模相等.我们所研究的向量只有大小与方向两个要素.的模相等并且方向相同时,称向量= b.也就是说,种性质的向量叫做自由向量.AB= MN,GH= -TK.DA 相等的向量;DC 的负向量;)找出与向量AB 平行的向量要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分析.两个向量相等,它们必须是方向相同,模相等;两个向量互为负向量,它们必须是方向相反,模相等;两个平行向量的方向相同或相反.CB =DA ;BA =DC -,CD DC =-;BA //AB ,DC //AB ,CD //AB .强化练习如图,∆ABC 中,D 、E 、F 分别是三边的中点,试写EF 相等的向量;AD 共线的向量OC 相等的向量;OC 的负向量;A D E (练习题FABOC共线的向量.AC叫做AB与位BC的和AC=AB+BC.aa bAB=a, BC=b,AC叫做向量a+b ,即AB+BC=AC(7.求向量的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上述求向量的和的方三角形法则.可以看到:依照三角形法则进行向量的加法运算,运算的结果仍然是向量,叫做AD=BC,AB+AD=AB+BC=AC这说明,在平行四边形AC所表示的向量就是AB与AD的和.这种求和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不适用于共线向量,可以验证,向量的加法具有以下的性质:a)= 0;总结归纳AB表示船速,AC为水流速度,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AD是船的实际航行速度,显然22AD AB AC=+=12又512tan =∠CAD ,利用计算器求得即船的实际航行速度大小是流方向)的夹角约6723'︒.过程行为行为意图间图7-12 讲解说明思考求解反复强调62*运用知识强化练习练习7.1.21.如图,已知a,b,求a+b.2.填空(向量如图所示):(1)a+b =_____________ ,(2)b+c =_____________ ,(3)a+b+c =_____________ .3.计算:(1)AB+BC+CD;(2)OB+BC+CA.启发引导提问巡视指导思考了解动手求解可以交给学生自我发现归纳65(图1-15)bbaa (1)(2)第1题图=OA,b OB,则-=+-+=+=.OA OB OA OB OA BO BO OA BA()=-=BA(7.OA OB观察图7-13可以得到:起点相同的两个向量a、b,-b仍然是一个向量,叫做a与b的差向量,其起点是减的终点,终点是被减向量a的终点过 程行为行为 意图 间解 如图7-14(2)所示,以平面上任一点O 为起点,作OA =a ,OB =b ,连接BA ,则向量BA 为所求的差向量,即 BA = a -b .【想一想】当a 与 b 共线时,如何画出a -b .说明领会 思考 求解注意 观察 学生 是否 理解 知识 点70*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1.填空:(1)AB AD -=_______________,(2)BC BA -=______________, (3)OD OA -=______________.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AB = a ,AD = b ,试用a , b 表示向量AC 、BD 、DB .启发 引导 提问 巡视 指导思考 了解 动手 求解可以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72*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观察图7-15可以看出,向量OC 与向量a 共线,并且OC =3a .质疑思考引导启发BbOaAba(1)(2)图7-14过 程行为行为 意图 间 类似,因此,实数运算中的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变形,可直接应用于向量的运算中.但是,要注意向量的运算与数的运算的意义是不同的.仔细 分析 讲解 关键 词语理解 记忆引导 启发 学生 得出 结论78*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6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O 为两对角线交点如图7-16,AB =a ,AD =b ,试用a , b 表示向量AO 、OD .分析 因为12AO AC =,12OD BD =,所以需要首先分别求出向量AC 与BD .解 AC=a +b ,BD =b −a ,因为O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所以1122==AO AC (a +b )=12a +12b , OD =12BD =12(b −a )=−12a +12b . 例6中,12a +12b 和−12a +12b 都叫做向量a ,b 的线性组合,或者说,AO 、OD 可以用向量a ,b 线性表示.强调 含义说明思考 求解 领会注意 观察 学生 是否 理解 知识 点图7-16OA,使OA=12AB的模依次记作AB.a与向量的模相等并且方向相同时,称向量相等,记作计算:AB+BC+CD;(OB+BC+CA.活动探究读书部分:教材【教师教学后记】【课题】7.2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向量坐标的概念,了解向量加法、减法及数乘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2)了解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的坐标形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表示及运算法则.【教学难点】向量的坐标的概念.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是突破难点的关键.【教学设计】向量只有“模”与“方向”两个要素,为了研究方便,我们首先将向量的起点放置在坐标原点(一般称为位置向量).设x轴的单位向量为i,轴的单位向量为j.如果点A的坐标为(x,y),则OA x yi j,=+将有序实数对(x,y)叫做向量OA的坐标.记作OA=(x,y).例1是关于“向量坐标概念”的知识巩固性例题.要强调此时起点的位置.让学生认识到,当向量的起点为坐标原点时,其终点的坐标就是向量的坐标.例2是关于“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表示”的知识巩固性例题.要强调与公式的对应.在研究起点为坐标原点的向量的基础上,利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介绍起点在任意位置的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的坐标等于原点到终点的向量的坐标减去原点到起点的向量的坐标,由此得到公式(7.8).数值上可以简单记为:终点的坐标减去起点的坐标.例3是关于“起点在任意位置的向量的坐标表示”的巩固性例题.要强调“终点的坐标减去起点的坐标”.【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时间*揭示课题7.2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创设情境兴趣导入【观察】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的单位向量为i, y轴的单位向量为j,OA为从原点出发的向量,点A的坐标为(2,3)(图7-17).则图7-172OM=i,3ON=j.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知介绍质疑引导了解思考从实例出发使学生自然的走向知识点2OA OM ON =+=+i 可以看到,从原点出发的向量,其坐标在数值上与向量终点的i +=OM x 22,)x y (如图(x ,y )2212(()(i =-==-+AB OB OA x x x y 由此看到,对任一个平面向量, 使得(2,3)=OA )所示,起点为原点,终点为(,=OM x .)所示,起点为2(=-AB x x ,典型例题-19所示,用并写出它们的坐标.OM +MA (5,3)=a (4,3)=-b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想一想】观察图7-19,OA 与OM 的坐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例2 已知点(2,1)(3,2)-P Q ,,求PQQP ,的坐标. 解 (3,2)(2,1)(1,3),=--=PQ (2,1)(3,2)(1,3)=--=--QP .引领 讲解 说明主动 求解会15*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1. 点A 的坐标为(-2,3),写出向量OA 的坐标,并用i 与j 的线性组合表示向量OA .2. 设向量34a i j =-,写出向量a 的坐标. 3. 已知A ,B 两点的坐标,求AB BA ,的坐标. (1) (5,3),(3,1);-A B (2) (1,2),(2,1);A B (3) (4,0),(0,3)-A B . 提问 巡视 指导思考 口答及时 了解 学生 知识 掌握 得情 况20*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图7-19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观察】观察图7-20,向量(5,3)OA =,(3,0)OP =,(8,3)OM OA OP =+=.可以看到,两个向量和的坐标恰好是这两个向量对应坐标的和.质疑 引导 分析思考 参与 分析引导启发学生思考27*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新知识】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11(,)x y =a ,22(,)x y =b ,则 1122()()x y x y +=+++a b i j i j1212()()x x y y =+++i j .所以1212(,)x x y y +=++a b . (7.6)类似可以得到1212(,)x x y y -=--a b . (7.7)总结 归纳思考 归纳带领 学生 总结图7-20。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教案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教案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掌握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探索、创新的精神。

教学内容:本教学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的教学内容包括:线性不等式,一次函数与线性规划,多项式函数,指数和对数函数。

教学重点:指数与对数函数,线性规划教学难点:理解与应用线性规划模型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一个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明要用木板制作一个长方体盒子,底面积是45平方厘米,要求盒子的容积最大。

请问小明该如何设计木板的长宽高,才能满足要求?Step 2:概念讲解通过幻灯片或者课件,教师讲解线性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并引导学生理解线性规划和优化问题的概念。

Step 3:线性规划的基本步骤教师讲解线性规划的基本步骤,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演示。

步骤包括确定变量,列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确定可行解的范围,求解极值。

Step 4:指数和对数函数的引入教师通过实例引入指数和对数函数的概念,并讲解指数和对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

Step 5:练习与巩固教师设计一系列与线性规划和指数对数函数相关的练习题,进行课堂练习与讲解。

Step 6:拓展与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利润最大化,资源分配等实际问题。

Step 7: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例如:如果鸡巴木板不是长方形,而是正方形,如何设计木板?Step 8: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帮助巩固所学知识。

Step 9:课后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并进行评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教学资源准备:1.幻灯片或者课件2.教辅书籍《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3.练习题集教学评价:1.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互动情况。

2.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2《概率初步》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2《概率初步》word教学设计

10.2 概率初步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古典概型的两个特点,掌握古典概率计算公式.
2.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类比、归纳、猜想等推理能力.
3.通过古典概率解决游戏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以及科学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学重点】
古典概型特点,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以及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试验的基本事件个数n和随机事件包含基本事件的个数m.
【教学方法】
通过三个简单的例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并由此引出样本空间和基本事件等诸多概念,教师紧扣这三个例题讲解各个概念,并由学生总结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后面的例题巩固古典概率的求法.。

中职数学(高教版)基础模块教学设计:概率(二)

中职数学(高教版)基础模块教学设计:概率(二)

【课题】10.2 概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古典概型,互斥事件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公式()mP A n=计算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教学设计】由于本教材没有介绍排列与组合等内容,所以,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计算不要搞得太复杂,重点放在理解算法原理上.等可能事件A 的概率计算公式为()mP A n=,其中n 是基本事件总数、m 是事件A 包含的基本事件数.有些教材用这个公式来定义概率,叫做概率的古典定义.教师在讲解例3、例4时,重点应剖析清楚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mP A n=中的基本事件总数n 、事件A 包含的基本事件数m 的确定方法.为了计算一些复合事件的概率,教材介绍了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在讲此公式以前,首先用实例引入了互斥事件的概念,要向学生强调,互斥事件不能同时发生,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一定不是互斥事件.当互斥事件A ,B 中至少有一个发生(用A B 表示)时,我们可以使用概率的加法公式()()()P AB P A P B =+来计算概率.需要指出的是,在A ,B 中至少有一个发生实际上就是A 发生或者B 发生,而A ,B 不能同时发生.一定要强调概率公式()()()P AB P A P B =+只适用于互斥事件.例5是为巩固所学公式()()()P AB P A P B =+而设的例题.例6是为练习推广的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P A B C P A P B P C =++而设的例题.【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B.个基本事包含两个基本事件,由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得到)(B P A=)叫做互斥事件的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是计算概率的基本公式之一,用它可以计算出某些复合事件的概率.)公式(10.4)只适用于互斥事件.)公式(10.4)可以推广到多个两两互斥事件.例如,对于两两互斥的事件A,B)(B C P=意味着事件A 引领分析=B P)()时,一定要判断是否为互斥事件.个红色球、现从袋中任取一个球.取到红色球},B={取到的球不是绿色球B C.基本事件42)==.189+()()P B P C29=B P A)(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本次课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你是如何进行学习的?【教师教学后记】。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2《概率》word教案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2《概率》word教案

一引入新课一、概率论研究的对象1、两类现象---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先从实例来看自然界和社会上存在着两类不同的现象。

例1、水在一个大气压力下,加热到100℃就沸腾。

例2、向上抛掷一个五分硬币,往下掉。

例3、太阳从东方升起。

例4、一个大气压力下,20℃的水结冰。

例1,例2,例3是必然发生的,而例4是必然不发生的。

条件完全决定结果的现象称之为确定性现象或必然现象.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就研究必然现象的数学工具.与此同时,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人们还发现具有不同性质的另一类现象先看下面实例。

例5、用大炮轰击某一目标,可能击中,也可能击不中。

例6、在相同的条件下,抛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其结果可能是正面(我们常把有币值的一面称作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

例7、次品率为50%的产品,任取一个可能是正品,也可能是次品。

例8、次品率为1%的产品,任取一个可能是正品,也可能是正品。

例5~例8这类现象归纳起来可以看作在相同条件下一系列的试验或观察,而每次试验或观察的可能结果不止一个,在每次试验或观察之前无法预知确切结果,即呈现出不确定性(即这些现象的结果事先不能完全确定)。

条件不能完全决定结果的现象称之为不确定性现象或偶然现象,也称之为随机现象。

2、统计规律性、概率论研究的对象对于不确定性现象,人们经过长时期的观察或实践的结果表明,这些现象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寻的.例如,大量重复抛一枚硬币,得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正面朝下的次数大致都是抛掷总次数的一半.在大量地重复试验或观察中所呈现出的固有规律性,就是我们以后所说的统计规律性.而概率论正是研究这种随机(偶然)现象,寻找他们的内在的统计规律性的一门数学学科。

概率论是数理统计的基础,由于随机现象的普遍性,使得概率与数理统计具有及其广泛的应用。

另一方面,广泛的应用也促进概率论有了极大的发展。

二、随机试验对随机现象进行的试验或观察称为随机试验,简称试验,它具有下列特性(征):(1)试验可以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进行;(2)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是明确可知的,并且不止一个;(3)每次试验总是恰好出现这些可能结果中的一个,但在一次试验之前不能肯定这次试验会出现哪一个结果。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10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10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课程】10.1 计数原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教学难点】区别与运用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教学设计】分类计数原理的特点:各类办法间相互独立,各类办法中的每种办法都能独立完成这件事(一步到位).分步计数原理的特点:一步不能完成,依次完成各步才能完成这件事(一步不到位).确定适用分类计数原理还是分步计数原理的关键是判断能否一次完成.例1、例2及例3是巩固性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分类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想一想”中的问题:如果第一步选团支部书记,第二步选班长,计算出的结果与上面的结果相同吗?答案是相同.因为第一步选团支部书记是从3个人中选出1个人,共有3种⨯=种结果.结果,对第一步的每种结果,第二步选班长都有2种结果.因此共有326“试一试”中的问题:你能说出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的区别吗?答案是:确定适用分类计数原理还是分步计数原理的关键是看能否一次完成;能一次完成,适用分类计数原理;不能一次完成,适用分步计数原理.【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n k +(种)上面的计数原理叫做分类计数原理1分类计数原理有些教科书上写作加法原则.2本章中,袋子中的球除了颜色不同外,外形、重量等完全相同。

每个球都有编号,任意两个同色球都是不同的球。

如图10-1所示,第一步从3个人中选出1个人,共有3种结果,对第一步的每种结果,第二步都有2种结果.因此共有326⨯=种结果.【想一想】如果第一步选团支部书记,第二步选班长,计算出的结果与上面的结果相同吗?第一步选班长第二步选团支部书记唐华张凤张凤薛贵 薛贵唐华薛贵 唐华张凤图10-1k•(种)n分步计数原理1分布计数原理有些教科书上写作乘法原则.【教师教学后记】。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一等奖数学基础模块《概率与统计初步古典概型》教学设计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一等奖数学基础模块《概率与统计初步古典概型》教学设计

《古典概型》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授课班级:2023营销1班专业:市场营销年级:中职一年级人数:40人课型:综合课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下册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选自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十章10.2.3节的内容,教学安排是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大纲(2019)对本节知识点的认知要求是理解.古典概型是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模型,它的引入有利于理解概率的概念,有利于计算生活上的一些概率,解释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随机事件以及随机事件的概率之后续,也是后边学习其它概率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在概率论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学情分析所教的对象是市场营销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全班人40人,男生21人,女生19人.在基础能力上,他们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缺乏独立思考以及知识迁移运用等能力;在认知现状上,学生在小学已经体验过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在初中又进一步丰富了对概率的认识,知道了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会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现阶段学生已经了解了概率的意义,掌握了概率的基本性质。

有了这些知识作铺垫,学生接受起本节课的内容就会显得轻松很多.在情感特点上,他们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自信及成功的体验.但是,他们也有好奇心,喜欢尝试新事物以及联系生活.四、教学重难点和关键点重点:会用古典概型的公式,计算一些简单的随机事件A的概率.难点:1.判断一个随机试验是否为古典概型;2.利用古典概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关键点:1.重视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自主探究、类比归纳,把古典概型这一知识点的发现的全过程逐步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和初步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化为古典概型;2.在解决概率的计算上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困惑,也符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新课程理念.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感悟古典概型的两个特征,会判断一个随机试验是否古典概型;(2)会用列举法计算试验中基本事件总数、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3)会用古典概型的公式,计算一些简单随机事件A的概率;2.过程与方法: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亲自演示,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乐于亲近数学,感受数学,喜欢数学.六、教学策略由身边实例出发,让学生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逐渐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教学流程如下图:七、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精品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2《概率》ppt课件(2份)

精品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2《概率》ppt课件(2份)


这是古典概型问题.抛掷硬币一次可能出现正面向上或反面
向上两种情况,而且这两种情况的出现是等可能的. 设试验共有n个基本事件,并且每一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都相同, 事件A包含m个基本事件,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P( A)
m 1 . n 2
巩固知识
例4 解
典型例题
抛掷一颗骰子,求出现的点数是5的概率. 这是古典概型问题.抛掷一颗骰子出现的点数分别
10.2 概率 LOGO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任意抛掷一颗骰子,观察掷出的点数.事件A={点数是1 }, B={点数是2 },C={点数不超过2 } 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呢?
10.2 概率
自我反思
目标检测
从1,2,3三个数中,任取两个数,求两数都是奇数的概率.
10.2 概率
LOGO
第十章
概率与统计初步
10.2 概率
创设情境
观察下列各种现象:
兴趣导入
(1)掷一颗骰子,出现的点数是4. (2)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 (3)在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测试某个人的体温为36.8℃. (4)定点投篮球,第一次就投中篮框. (5)在标准大气压下,将水加热到100℃时,水沸腾. (6)在标准大气压下,100℃时,金属铁变为液态.
P( A)
6 1 3 1 4 2 ,P( B) ,P(C) . 18 3 18 6 18 9
所以
P( M ) P( A) P( B) P(C )
1 1 2 3 6 9

13 . 18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1.袋中有1个白色球和1个红色球.从袋中任意取出1个球,求统计初步
10.2 概率
创设情境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概率的简单性质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概率的简单性质

授课题目8.3概率的简单性质选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学》(基础模块下册)授课时长1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提示本课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互斥事件,举例说明帮助学生使用互斥事件的加法公式解决问题.教学目标能描述互斥事件的概念,梳理互斥事件的特征;初步学会如何探究互斥事件的加法公式的运算过程,能利用互斥事件的加法公式解决简单问题,逐步提高数据分析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教学重点互斥事件的概念.教学难点判断互斥事件和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的应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请各位同学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在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试验中,事件AA={正面向上}与事件BB={反面向上}有怎样的关系?(2)在射击训练中,可以定义许多事件,例如:事件AA0={没有打中},事件AA1={打中1环},事件AA2={打中2环},…;事件AA10={打中10环},事件BB={打中的环数是偶数},事件CC={打中的环数大于8环}等.类比集合之间的关系与集合的运算,这些事件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情境与问题(1)中,同一次试验事件AA={正面向上}与事件BB={反面向上}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在情境与问题(2)中,射击运动员进行一次射击训练中,事件AA9={打中9环}与事件AA10={打中10环}也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事件AA1={打中1环}与事件BB={打中的环数是偶数}也不可能同时发生.展示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观察思考讨论解答从两个实例帮助学生认识互斥事件的特征,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探索新知像这样,在一次试验中,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称为互斥事件.想一想:事件10A ={打中10环}与事件B={打中的环数是偶数}是互斥事件吗?引导总结体会师生共同归纳分析总结互斥我们还可以发现:在情境与问题(2)中,事件CC={打中的环数大于8环}.若事件CC发生,则事件AA9={打中9环}与事件AA10={打中10环}中至少有一个发生.一般地,当事件CC发生则事件AA与事件BB中至少有一个发生时,称事件CC为事件AA与事件BB的和事件,记作事件CC=AA∪BB.若事件AA和事件BB互斥,则PP(AA∪BB)=PP(AA)+PP(BB).此公式称为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温馨提示公式可以推广到多个互斥事件的情形.以事件AA、事件BB与事件CC三个事件为例,如果事件AA、事件BB与事件CC两两互斥,则PP(AA∪BB∪CC)=PP(AA)+PP(BB)+PP(CC).归纳说明理解领会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例题辨析例1在不包含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1张牌,事件AA={取到红桃牌},事件BB={取到红方块牌},求事件CC={取到红色牌}的概率.分析事件CC是事件AA与事件BB的和事件,且事件AA与事件BB互斥,因此可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求解.解PP(AA)=1352=14,PP(BB)=1352=14,所以PP(CC)=PP(AA)+PP(BB)=14+14=12.即事件CC={取到红色牌}的概率是12.例2 抛掷一颗质地均匀的骰子,求事件CC={点数为偶数或1}的概率.分析事件CC是事件AA={点数为偶数}和事件BB={点数为1}的和事件,且事件AA和事件BB互斥,因此可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求解.提问引导分析提问引导观察思考求解观察思考通过例题帮助学生熟练互斥事件的概率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解设事件AA={点数为偶数},事件BB={点数为1},则PP(AA)=36=12,PP(BB)=16.所以PP(CC)=PP(AA)+PP(BB)=12+16=23.探究与发现在某个闹市区的一个角落里,一个人身边放着一个行李包,里面放着小镜子、小梳子、圆珠笔等小物品,每个小物品的价值约1元.这个人手里托着一个竹筒,里面放着16根竹签,露在竹筒外的竹签看上去都是一样的,抽出竹签发现另一端有8根涂着红色,8根涂着白色.这个人的身后挂着一个布幅,上面写着:抽签不要钱,回回都中奖.细则是每次随意抽取8根竹签,只有抽到4根红色和4根白色,需要抽签者交出10元钱,其它任何情况都可在行李包中任选一件小物品作为奖励.很多围观的人纷纷上前抽签,问这个人最后是赚钱还是赔钱?分析提问分析求解观察思考理解巩固练习练习8.31.指出下列事件哪些是互斥事件.(1)某射手进行射击训练,事件AA={命中环数大于7环}与事件BB={命中环数小于5环};(2)在不包含大、小王的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牌,事件AA={抽出牌的花色为红桃}与事件BB={抽出牌的花色为红色};(3)抽检某种产品,事件AA={合格率高于80%}与事件BB={合格率为80%}.2.设事件AA,BB为互斥事件且PP(AA)=0.35,PP(BB)=0.4112,则PP(AA∪BB)=_________.3.抛掷一颗质地均匀的骰子,求事件CC={出现奇数点或4点}的概率.提问巡视指导思考动手求解交流通过练习及时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查漏补缺归纳总结引导总结反思交流培养学生总结学习过程能力布置作业1.书面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和学习与训练;2.查漏补缺:根据个人情况对课堂学习复习回顾;3.拓展作业:阅读教材扩展延伸内容.说明记录巩固提高,查漏补缺。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2《概率》ppt课件2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2《概率》ppt课件2

P(A) 6 1,P(B) 3 1,P(C) 4 2.
18 3
18 6
18 9
所以
P(M ) P(A) P(B) P(C)
112 369
13. 18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1.袋中有1个白色球和1个红色球.从袋中任意取出1个球,求取到白色球的概率.
2.冰箱里放了形状相同的3罐可乐、2罐橙汁和4罐冰茶,小明从中任意取出1罐 饮用。设事件C = { 取出可乐或橙汁},试用概率的加法公式计算P(C).
P(A B) P(A) P(B)
(1)公式只适用
于互斥事件. 公式叫做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公式证明略). (2)公式可以
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是计算概率的基本公式之一,推运广用到它多可个以两计两算互出 斥事件.
某些复合事件的概率.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5 抛掷一颗骰子,观察掷出的点数.求C={点数为奇数或2}的概率.
解 设A={点数为奇数},B={点数为2},则事件A与事件B为互斥事件,并且
P(A) 3 1,P(B) 1
62
6
应用公式时,一 定要判断是否为互斥 事件.公式只适用于 互斥事件.
所以 P(C) P( A B) P( A) P(B) 1 1 2 263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显然,每次掷出骰子向上的面只有一个点数,因此 事件A和事件B不可能同时发生.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或互不相容)事件.
下面我们来分析事件C={点数为2或3}与事件A={点数为3}和事件B={点数为2}的关系.
事件C发生,就意味着事件A与事件B中至少有一个发生,这时把事件C叫做事件A与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2《概率初步》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10.2《概率初步》

10.2 概率初步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古典概型的两个特点,掌握古典概率计算公式.
2.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类比、归纳、猜想等推理能力.
3.通过古典概率解决游戏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以及科学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学重点】
古典概型特点,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以及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试验的基本事件个数n和随机事件包含基本事件的个数m.
【教学方法】
通过三个简单的例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并由此引出样本空间和基本事件等诸多概念,教师紧扣这三个例题讲解各个概念,并由学生总结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后面的例题巩固古典概率的求法.。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目录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目录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课时安排及目录课时安排第三版上册第1章集合与充要条件1.1 集合的概念1.2 集合之间的关系1.3 集合的运算1.4 充要条件复习题1现代信息技术应用1 如何在Word文档中录入数学公式阅读与欣赏康托尔与集合论第2章不等式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2 区间2.3 一元二次不等式2.4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复习题2现代信息技术应用2 利用Excel软件解一元二次方程阅读与欣赏数学家华罗庚第3章函数3.1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3.2 函数的性质3.3 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复习题3现代信息技术应用3 利用几何画板作函数图像(静态)阅读与欣赏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解析第4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4.1 实数指数幂4.2 指数函数4.3 对数4.4 对数函数复习题4现代信息技术应用4 利用几何画板作函数图像(动态)阅读与欣赏声音的计量及噪音第5章三角函数5.1. 角的概念推广5.2 弧度制5.3 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5.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5.5 诱导公式5.6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5.7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复习题5现代信息技术应用5 利用几何画板作函数图像(从轨迹角度)阅读与欣赏光周期现象及其应用附录1 预备知识附录2 教材使用的部分数学符号下册第6 章数列6.1 数列的概念6.2 等差数列6.3 等比数列复习题6现代信息技术应用6 编制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列相关计算的工作表阅读与欣赏堆垛中的数学计算第7章平面向量7.1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7.2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7.3 平面向量的内积复习题7现代信息技术应用7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绘图1阅读与欣赏牛顿第8章直线和圆的方程8.1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8.2 直线的方程8.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8.4 圆复习题8现代信息技术应用8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绘图2阅读与欣赏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儿第9 章立体几何9.1 平面的基本性质9.2 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绪言第1章集合1.1 集合及其表示1.1.1 集合的概念1.1.2 集合的表示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1.3 集合的运算1.3.1 交集1.3.2 并集1.3.3 补集趣味数学神奇的心灵魔术数学文化无限集的奥秘信息技术应用元素与集合(列表) 第2章不等式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1.1 实数的大小2.1.2 不等式的性质数学文化从弦图看基本不等式2.2 区间2.3 一元二次不等式2.4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2.5 不等式应用举例数学文化等号与不等号的来历信息技术应用四个“二次”第3章函数3.1 函数的概念3.2 函数的表示方法3.3 函数的性质3.3.1 函数的单调性3.3.2 函数的奇偶性3.3.3 几种常见的函数信息技术应用“心形”曲线与函数3.4 函数的应用趣味数学百钱买百鸡数学文化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第4章三角函数4.1 角的概念的推广4.1.1 任意角4.1.2 终边相同的角4.2 弧度制4.3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4.3.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4.3.2 单位圆与三角函数4.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4.5 诱导公式4.6 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4.6.1 正弦函数的图像4.6.2 正弦函数的性质4.7 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4.8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趣味数学地球的周长数学文化sin 的由来信息技术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域新版下册课时安排第5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5.1 实数指数幂5.1.1 有理数指数幂5.1.2 实数指数幂5.2 指数函数5.3对数5.3.1对数的概念5.3.2 积、商、幂的对数数学文化对数简史5.4 对数函数5.5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应用趣味数学神奇的对数速算信息技术应用运用指数函数比较值的大小第6章直线与圆的方程6.1 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6.2 直线的方程6.2.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6.2.2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斜截式方程6.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6.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6.3.1 两条直线平行6.3.2 两条直线相交6.3.3 点到直线的距离6.4 圆6.4.1 圆的标准方程6.4.2 圆的一般方程6.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6.6 直线与圆的方程应用举例趣味数学数形结合,相辅相成数学文化笛卡儿坐标系的产生信息技术应用用GeoGebra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7章简单几何体7.1.1 棱柱7.1.2 直观图的画法7.1.3 棱锥7.2 旋转体7.2.1 圆柱7.2.2 圆锥7.2.3 球7.3 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数学文化祖暅原理信息技术应用正方体的十一种平面展开图第8章概率与统计初步8.1 随机事件8.1.1 随机事件的概念8.1.2 频率与概率8.3 概率的简单性质8.4 抽样方法8.4.1 简单随机抽样8.4.2 系统抽样8.4.3 分层抽样8.5 统计图表8.6 样本的均值和标准差趣味数学圆周率π中各数码出现的概率相同吗?拓展延伸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数据统计分析。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第一章:数学基础概念1.1 实数1.1.1 有理数1.1.2 实数1.1.3 数的运算1.2 代数式1.2.1 代数式的概念1.2.2 代数式的运算1.2.3 代数式的简化1.3 方程与不等式1.3.1 方程的解法1.3.2 不等式的解法1.3.3 方程与不等式的应用第二章:函数与图形2.1 函数的概念2.1.1 函数的定义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2.1.3 函数的性质2.2 常见函数2.2.1 正比例函数2.2.2 反比例函数2.2.3 二次函数2.3 函数的图像2.3.1 图像的绘制方法2.3.2 图像的特点与分析2.3.3 图像的应用第三章:几何基础3.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3.1.1 点的概念3.1.2 线段的概念3.1.3 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概念3.2 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3.2.1 平行线的性质3.2.2 垂直线的性质3.2.3 圆的性质3.3 几何图形的计算与应用3.3.1 面积的计算3.3.2 周长的计算3.3.3 几何图形的应用第四章:三角函数4.1 三角函数的概念4.1.1 角度的概念4.1.2 三角函数的定义4.1.3 三角函数的性质4.2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2.1 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2.2 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2.3 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3 三角函数的应用4.3.1 三角函数在测量中的应用4.3.2 三角函数在工程中的应用4.3.3 三角函数在科学计算中的应用第五章:概率与统计5.1 概率的基本概念5.1.1 随机事件的概念5.1.2 概率的计算方法5.1.3 概率的性质5.2 统计的基本概念5.2.1 统计量的概念5.2.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5.2.3 描述统计的方法5.3 概率与统计的应用5.3.1 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3.2 统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3.3 概率与统计的综合应用第六章:初等代数6.1 代数式的运算6.1.1 整式的运算6.1.2 分式的运算6.1.3 指数与对数的运算6.2 一元二次方程6.2.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6.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6.2.3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6.3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6.3.1 不等式的性质6.3.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6.3.3 不等式组的解法与应用第七章:函数的进一步研究7.1 函数的性质7.1.1 单调性7.1.2 奇偶性7.1.3 周期性7.2 函数图像的变换7.2.1 图像的平移7.2.2 图像的伸缩7.2.3 图像的翻折7.3 函数的应用7.3.1 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7.3.2 函数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7.3.3 函数与其他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第八章:几何进阶8.1 解析几何8.1.1 坐标系的概念8.1.2 点、直线、圆的方程8.1.3 解析几何的应用8.2 空间几何8.2.1 空间点的坐标8.2.2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方程8.2.3 空间几何体的性质与计算8.3 几何图形的变换8.3.1 旋转8.3.2 翻折8.3.3 缩放第九章:微积分基础9.1 极限的概念9.1.1 极限的定义9.1.2 极限的计算9.1.3 极限的应用9.2 导数的概念与计算9.2.1 导数的定义9.2.2 基本导数公式9.2.3 导数的应用9.3 积分的基础9.3.1 积分的定义9.3.2 基本积分公式9.3.3 积分的应用第十章:数学应用与实践10.1 数学在科学中的应用10.1.1 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10.1.2 数学在化学中的应用10.1.3 数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10.2 数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10.2.1 数学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10.2.2 数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10.2.3 数学在建筑中的应用10.3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0.3.1 数学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10.3.2 数学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10.3.3 数学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第十一章:线性代数基础11.1 向量及其运算11.1.1 向量的定义11.1.2 向量的运算11.1.3 向量的应用11.2 矩阵及其运算11.2.1 矩阵的定义11.2.2 矩阵的运算11.2.3 矩阵的应用11.3 行列式及其应用11.3.1 行列式的定义11.3.2 行列式的计算11.3.3 行列式的应用第十二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2.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12.1.1 随机事件的概念12.1.2 概率的计算12.1.3 条件概率与独立性12.2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12.2.1 随机变量的概念12.2.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12.2.3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12.3 数理统计的基本方法12.3.1 描述统计方法12.3.2 推断统计方法12.3.3 统计应用案例分析第十三章:离散数学初步13.1 集合及其运算13.1.1 集合的概念13.1.2 集合的运算13.1.3 集合的应用13.2 图论基础13.2.1 图的概念13.2.2 图的运算13.2.3 图的应用13.3 逻辑与布尔代数13.3.1 逻辑的基本概念13.3.2 布尔代数的基本运算13.3.3 布尔代数的应用第十四章:数学建模与解决问题14.1 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14.1.1 数学建模的概念14.1.2 数学建模的步骤14.1.3 数学建模的方法与应用14.2 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14.2.1 问题的定义与分析14.2.2 数学模型的建立14.2.3 数学模型的求解与分析14.3 数学建模案例分析14.3.1 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14.3.2 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14.3.3 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第十五章:数学思维与创新15.1 数学思维的基本方法15.1.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5.1.2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15.1.3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15.2 数学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15.2.1 问题的定义与分析15.2.2 数学思维方法的运用15.2.3 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15.3 数学创新与数学探究15.3.1 数学创新的概念与意义15.3.2 数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5.3.3 数学创新与探究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您提供了一份中职数学基础模块的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十单元《概率与统计初步》word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十单元《概率与统计初步》word教案

第十单元概率与统计初步教学设计课题1 频率与概率【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2.理解频率与概率的概念;3.了解频率与概率两个概念之间的异同;4.培养学生参与试验的热情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教学重点】频率与概率的概念.【教学难点】频率与概率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随机现象?2.什么叫随机试验?3.什么叫随机事件?(二)讲解新课1.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随机现象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它的发生是否就无规律可言呢?人们通过长期研究发现,观察一、两次随机现象,它的结果确实无法预料,也看不出什么规律.对同类现象做大量重复观察后,往往可归纳出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叫做统计规律性.2.两个随机试验(1(mn的值由同学算出) 历史上有很多数学家利用抛掷一枚均匀硬币的方法做试验,这是几个比较著名的试验结果.观察结论:尽管每轮试验次数各不相同,但出现正面的次数与试验次数的比值mn 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就是它总在0. 5上下波动.(mn的值由同学算出) 这是对某品种大豆进行发芽试验.观察结论:尽管每批试验的种子数不同,发芽数也有变化,但发芽率mn 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就是它总稳定在0. 9左右.3.频率一般地,我们把事件A 发生的次数与试验次数的比值mn,叫做事件A 发生的频率,记做W (A )=mn ,其中m 叫做事件A 发生的频数. 显然,0≤W (A )≤1. 4.概率在大量重复试验时,事件A 发生的频率mn 总是接近某个常数,并在其附近摆动.我们就称这个常数为事件A 的概率,记做P (A ).这就是概率的统计定义.概率刻划了事件A 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5.频率与概率的区别频率和概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随机事件的频率与试验次数有关,而概率与试验次数无关,因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客观存在的.在实际应用中,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常常用频率近似代替概率,例如产品的合格率,人口的出生率,射击的命中率等.6.例题例(1)计算表中各次击中靶心的频率;(2)这个射手射击一次,击中靶心的概率是多少?解:(1)利用W (A )=mn 计算,结果如下:0. 5,0. 45,0. 46,0. 51,0. 49,0. 494.(2)这个射手射击一次,击中靶心的概率是0. 5. 7.练习教材 练习1—3.(三)作业学生学习指导用书 10. 2 随机事件与概率(二) 【教学设计说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概率学的开篇与入门部分.教材在前一节学习了随机现象,随机事件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从学习频率与概率的概念入手,通过频率与概率的概念的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从而为概率论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基于此,本教案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在理解频率与概率的概念的基础上,了解什么是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为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教案设计了诸多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从教学目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频率与概率的概念本身,因此本教案围绕这一点设置了例题,练习及习题,层层分析与阐述这两个概念,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课题2 概率的简单性质(4)【教学目标】1.了解相互独立事件的概念; 2.了解概率的性质(4); 3.了解概率的性质(4)的应用.【教学重点】概率的性质(4).【教学难点】概率的性质(4)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前一节课学习的概率的三个性质是什么?2.什么样的两个事件是互斥事件?3.什么样的两个事件是对立事件?(二)讲解新课1.相互独立事件如果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否对另一个事件发生与否没有影响,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例如,甲,乙二人同时射击,甲是否击中目标对乙是否击中目标没有影响,同样,乙是否击中目标对甲是否击中目标也没有影响,这样,“甲击中目标”和“乙击中目标”这两个事件就是相互独立事件.两个事件是否相互独立事件,一般要根据问题本身的性质由经验来判断.2.两个事件同时发生我们把事件A与事件B同时发生,记做事件“A·B”发生.P(A·B)表示事件A与B 同时发生的概率.3.概率的性质(4)如果A,B是相互独立事件,那么P(A·B)=P(A)·P(B).4.例题例甲,乙二人各进行一次射击,如果甲击中目标的概率是0. 6,乙击中目标的概率是0. 7,求二人都击中目标的概率.分析:甲,乙二人各进行一次射击,他们当中不管谁击中与否,对另一个人击中目标与否都没有影响.因此,可以断定“甲射击一次,击中目标”与“乙射击一次,击中目标”是两个相互独立事件,可以利用性质(4)求出它们同时发生的概率.解:记“甲射击一次,击中目标”为事件A,“乙射击一次,击中目标”为事件B,则“二人都击中目标”为事件A·B,由题意可知,事件A与B相互独立,所以P(A·B)=P(A)·P(B)=0. 6×0. 7=0. 42.答:二人都击中目标的概率为0. 42.5.如果事件A与事件B相互独立,那么事件A与B,A与B,A与B也相互独立.6.练习教材练习(三)作业学生学习指导用书10. 3 概率的简单性质(二)【教学设计说明】本教案是教材中“概率的简单性质”一节的第二课时的教案.为了对比教学,教案首先安排了互斥事件及对立事件的概念的复习,以便在讲述独立事件的概念时加以区别与对照.教案中的两个例题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这两个例题的详细分析讲解,要使学生对简单性质(4)有清楚的理解与认识,并能了解这个性质的用法.考虑到对教材难度的控制,教案没有对该性质加以推广,以保证学生对性质(4)基本内容的掌握.课堂练习的安排,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与否的一个自我检测.课题3 用样本估计总体【教学目标】1.了解用样本均值对总体均值做估计的方法;2.了解用样本标准差对总体标准差做估计的方法;3.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学重点】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教学难点】用样本标准差对总体标准差做估计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样本均值,如何计算?2.什么叫样本标准差,如何计算?(二)讲解新课由于总体的庞大与复杂,对它直接进行研究,认识与掌握其数据的变化规律和数字特征,往往不便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借助于样本进行研究,并利用对样本的研究所得到的信息,作出关于总体的推断与估计.1.对总体均值的估计例如为了了解全市初三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对一次统测中的1000份试卷进行了统计,算得其均值为76分,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全市的初三学生的这次统测平均分大约为76分.2.对总体标准差的估计为了对总体标准差作估计常常利用样本标准差 S =1n -1i =1n(x i -x )2 作为总体标准差的估计值. 3.例题例 某厂生产螺母,从一天的产品中随机抽取8件,量得内径尺寸如下(单位:毫米): 15. 3,14. 9,15. 2,15. 1,14. 8,14. 6,15. 1,14. 7试估计该厂这天生产的全部螺母内径的均值及标准差.解:x =18(15. 3+14. 9+15. 2+15. 1+14. 8+14. 6+15. 1+14. 7)≈14. 96.S 2=17[(15. 3-14. 96)2+(14. 9-14. 96)2+(15. 2-14. 96)2+(15. 1-14. 96)2+(14. 8-14. 96)2+(14. 6-14. 96)2+(15. 1-14. 96)2+(14. 7-14. 96)2] ≈0. 0627.S =0.0627≈0. 2504.答:这些螺母内径的均值约为14. 96毫米,其标准差约为0. 2504. 4.用计算器计算均值及修正标准差 上例使用计算器的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MODE 21;第二步15. 3 = 14. 9 =…15. 1 = 14. 7 =; 第三步 按AC 键;第四步SHIFT 152 =到此即可求得均值; 第五步SHIFT 1 54 =到此即可求得标准差. 5.练习在一批零件中随机抽取10个,其尺寸与规定尺寸的偏差如下(单位:微米):+2 +1 -2 +3 +2 +4 -2 +5 +3 +4 试对这批零件的尺寸偏差的均值与标准差作出估计.(三)作业作业册 10. 8用样本估计总体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前一节课学习了均值与标准差的概念的基础上安排的.内容是如何利用样本的均值与标准差对总体的均值与标准差做估计.通过例题的计算及计算器的使用要注意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至于教材中的计算软件的应用,教师可根据教学条件及实际情况安排处理.。

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下册数学教案

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下册数学教案

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下册数学教案教案标题:《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下册数学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教材中职基础模块下册数学的核心知识点和基本概念;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技巧和逻辑推理能力;4.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将以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下册数学教材为基础,重点涵盖以下内容:1. 函数与方程2.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3.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4. 概率与统计5. 矩阵与行列式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

第二步:知识讲解与示范(20分钟)根据教材内容,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并结合具体的例题进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第三步:合作探究与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合作解决一些应用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第四步:巩固与拓展(15分钟)通过一些拓展题目和思考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小结与反馈(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进行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情况和困惑,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

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解题能力;2. 布置一些作业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3. 定期进行个别辅导和答疑,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惑。

教学资源:1. 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下册数学教材;2. 多媒体课件,包括教学示范和实例讲解;3. 练习题和应用题集。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入新课一、概率论研究的对象1、两类现象---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先从实例来看自然界和社会上存在着两类不同的现象。

例1、水在一个大气压力下,加热到100℃就沸腾。

例2、向上抛掷一个五分硬币,往下掉。

例3、太阳从东方升起。

例4、一个大气压力下,20℃的水结冰。

例1,例2,例3是必然发生的,而例4是必然不发生的。

条件完全决定结果的现象称之为确定性现象或必然现象.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就研究必然现象的数学工具.与此同时,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人们还发现具有不同性质的另一类现象先看下面实例。

例5、用大炮轰击某一目标,可能击中,也可能击不中。

例6、在相同的条件下,抛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其结果可能是正面(我们常把有币值的一面称作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

例7、次品率为50%的产品,任取一个可能是正品,也可能是次品。

例8、次品率为1%的产品,任取一个可能是正品,也可能是正品。

例5~例8这类现象归纳起来可以看作在相同条件下一系列的试验或观察,而每次试验或观察的可能结果不止一个,在每次试验或观察之前无法预知确切结果,即呈现出不确定性(即这些现象的结果事先不能完全确定)。

条件不能完全决定结果的现象称之为不确定性现象或偶然现象,也称之为随机现象。

2、统计规律性、概率论研究的对象对于不确定性现象,人们经过长时期的观察或实践的结果表明,这些现象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寻的.例如,大量重复抛一枚硬币,得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正面朝下的次数大致都是抛掷总次数的一半.在大量地重复试验或观察中所呈现出的固有规律性,就是我们以后所说的统计规律性.而概率论正是研究这种随机(偶然)现象,寻找他们的内在的统计规律性的一门数学学科。

概率论是数理统计的基础,由于随机现象的普遍性,使得概率与数理统计具有及其广泛的应用。

另一方面,广泛的应用也促进概率论有了极大的发展。

二、随机试验对随机现象进行的试验或观察称为随机试验,简称试验,它具有下列特性(征):(1)试验可以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进行;(2)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是明确可知的,并且不止一个;(3)每次试验总是恰好出现这些可能结果中的一个,但在一次试验之前不能肯定这次试验会出现哪一个结果。

随机实验记为E.例1、E1:投掷一枚硬币,观察正反面朝上的情况。

它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就是“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投掷之前不能预言哪一个结果出现,且这个试验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所以E1是一个随机试验。

例2、E2:掷一颗骰子,观察出现的点数。

它有6种可能的结果就是“出现1点”,“出现2点”•••,“出现6点”。

但在投掷之前不能预言哪一个结果出现,且这个试验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所以E2是一个随机试验。

例3、E3:在一批灯泡中任意抽取一只,测试他的寿命。

我们知道灯泡的寿命(以小时计)t≥0,但在测试之前不能确定它的寿命有多长,这一试验也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所以E3是一个随机试验。

三、基本事件空间、随机事件对随机试验我们感兴趣的是试验结果。

随机试验E的每一个可能的结果,称之为基本事件,它是不能再分的最简单的事件。

因为随机试验的所有结果是明确的,从而所有的基本事件也是明确的,我们把随机试验E的所有基本事件所组成的集合(全体)叫做试验E的基本事件空间,通常用字母Ω表示,Ω中的点,即基本事件。

有时也称做样本点,常用ω表示。

例4、试验E2:投掷一枚硬币。

“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是E1的基本事件,所以基本事件空间Ω={正,反}。

例5、试验E2:掷一颗骰子。

令i表示“出现i点”。

(i=1,2,•••,6),是E2的基本事件,所以基本事件空间Ω={1,2,•••,8}。

例6、试验E3:测试灯泡寿命。

令t表示“测得灯泡寿命为t小时”,则0≤t<+∞是E3的基本事件,所以Ω={t|0≤t<+∞}.例7、一个盒子中有十个相同的球,但5个是白色的,另外5个是黑色的,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取一球。

令ω1={取得白球},ω2={取得黑球},则Ω={ω1,ω2}。

例8、试验E4:将一硬币抛掷两次。

则Ω={(正,正),(正,反),(反,正),(反,反)}。

其中(正,正)表示“第一次正面朝上,第二次正面朝上”,余类推。

例9、个盒子中有十个完全相同的球,分别标以号码1,2,•••,10,从中任取一球,令i={取得球的标号为i},则Ω={1,2,•••,10}。

在随机试验中,有时关心的是带有某些特征的基本事件是否发生。

如在例5中E2试验,我们可以研究A表示“出现2点”即A={出现2点}B表示“出现偶数点”C表示“出现的点数≤4”这些结果是否发生?在例9中,我们可以研究D={球的标号=6}E={球的标号是偶数}F={球的标号≤5}这些结果是否发生?其中A 是一个基本事件,而B 是由{出现2点},{出现4点}和{出现6点}这三个基本事件组成的,当且仅当这三个基本事件中有一个发生,B 发生。

所以B ,C ,E ,F 是由若干个有某些特征的基本事件所组成的,相对与基本事件,就称她们是复合事件。

无论是基本事件还是复合事件,它们在试验中发生与否,都带有随机性,所以都叫随机事件或简称事件,今后我们常用大写字母A ,B ,C 等表示事件。

我们已经知道基本事件空间Ω包含了全体基本事件,而任一随机事件不过是有某些特征的基本事件所组成,所以从集合论的观点来看,任一随机事件不过是基本事件空间Ω的一个子集而已,而且它发生,当且仅当它中的一个样本点发生。

如在例5中,随机事件A 、B 、C 都是Ω的子集,它们可以简单地表示为Ω={1,2,3,4,5,6}A={2},B={2,4,6}C={1,2,3,4}在例9中Ω={1,2,•••,10}D={6},E={2,4,5,8,10}F={1,2,3,4,5}事件D 只含一个试验结果,而在事件E 和F 中各含5个可能的试验结果。

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只包含一个试验结果的事件为基本事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本事件复合而成的事件为复合事件。

在试验E 中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叫必然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叫不可能事件,例如例5E2中“点数不大于6”是必然事件,“点数大于6”是不可能事件,因为Ω是所有基本事件所组成的,因而在任一次试验中,必然要出现Ω中的某一基本事件ω,即ω∈Ω。

也就是在试验中,Ω必然会发生,所以今后用Ω来代表必然事件,类似地,空集Φ可以看作是Ω的子集,它在任一次试验中都不会发生,所以Φ是不可能事件。

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发生与否,已经失去了今后研究的方便,我们把它们当作一种特殊的随机事件。

小结 将随机事件表示成由样本点组成的集合,就可以将事件间的关系和运算归结为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这不仅对研究事件的关系和运算是方便的,而且对研究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量指标—概率的运算也是非常有益的。

四、事件之间的关系和运算一个基本事件空间Ω中,可以有很多的随机事件。

概率论的任务之一,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规律,通过对简单事件规律的研究去掌握更复杂事件的规律。

为此,下面我们引进事件之间的一些重要关系和运算,通过研究事件间的各种关系,进而研究事件间的概率的各种关系,就有可能利用较简单事件的概率去推算较复杂的事件的概率。

在以下的叙述中,设试验E 的基本事件空间为Ω,还给了Ω中的一些事件,如A ,B ,A k (k =1,2,•••)等等。

(一)事件的包含及相等当事件A 发生时必然导致事件B 发生,则称A 包含于B 或B 包含A ,记为A B ⊂或B A ⊃。

即},{B A B A ∈∈⇔⊂ωω则若,用文(Venn )图表示为:反之,B A ⊃⇔若B 不发生,则必然A 也不会发生。

显然,对任意事件A 有:⑴A A ⊂;⑵Ω⊂⊂ΦA ;⑶若A B ⊂,B C ⊂,则A C ⊂。

比如在例5中,A={2},B={2,4,6},显然A ⊂B 。

如果将事件用集合表示,则事件B 包含事件A 即为A 是B 的子集合(B 包含集合A )。

如果有A ⊂B 且B ⊂A ,则称事件A 与事件B 相等,记作A=B 。

易知,相等的两个事件A 、B ,总是同时发生或同时不发生,亦即A=B 等价于它们是由相同的试验结果构成的。

如在例9中,若A={球的标号为偶数},B={球的标号为2、4、6、8、10},则显然有A=B ,所谓A=B ,就是A 、B 中含有相同的样本点。

显然有A =B ⇔A B ⊂且B A ⊂(二)事件的互不相容如果事件A 与事件B 不能同时发生,也就是说AB 是一个不可能事件,即AB=Ф,则称二事件A 与B 是互不相容的(或互斥的)。

A ,B 互不相容等价于它们不包含相同的试验结果。

互不相容事件A 与B 没有公共的样本点。

用文(Venn )图表示为:若用集合表示事件,则A ,B 互不相容即为A 与B 是不交的。

如果n 个事件A1,A2,…,An 中,任意两个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即AiAj=Ф(1≤i <j ≤n),则称这n 个事件A1,A2,…An 是互不相容的(或互斥的)。

在任意一个随机试验中基本事件都是互不相容的。

还容易看出,事件A 与B-A 是互不相容的。

(三)对立事件若A 是一个事件,令A =Ω-A ,称A 是A 的对立事件或逆事件。

容易知道,在一次试验中,若A 发生,则A 必不发生(反之亦然),即A 与A 中必然有一个发生,且仅有一个发生,即事件A 与A 满足条件A A =Ф,A ∪A =Ω。

A 由所有不包含在A 中的试验结果构成。

即{}/Ω∈ω∉ωω=,A A ,用文(Venn )图表示为:比如例5中,A={2,4,6},B={1,3,5},则A =B ,B =A ,所以A ,B 互为对立事件。

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也是互为对立事件。

显然有:B A B A =-(证明:B A B A AB A B A )=-(=-=-Ω)注:互逆事件与互斥事件的区别:互逆必定互斥,互斥不一定互逆;互逆只在样本空间只有两个事件时存在,互斥还可在样本空间有多个事件时存在。

例如,在抛硬币的试验中,设A={出现正面},B={出现反面},则A 与B 互斥且A 与B 互为对立事件;而在掷骰子的试验中,设A={出现1点},B={出现2点},则A 与B 互斥,但A与B 不是对立事件。

由事件关系的定义看出,它与集合的关系是一致的,因此集合的运算性质对事件的运算也都适用。

(四)事件的运算法则:1、交换律A ∪B=B ∪A ,AB=BA 。

2、结合律A ∪B ∪C=A ∪(B ∪C)=(A ∪B) ∪CABC=(AB)C=A(BC)3、分配律A(B ∪C)=AB ∪ACA ∪BC=(A ∪B)(A ∪C)例10、掷一颗骰子的试验,观察出现的点数:事件A 表示“奇数点”;B 表示“点数小于5”;C 表示“小于5的偶数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