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实验北师大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实验报告
高中化学课本所有有机实验 实验报告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实验报告
5105 李鑫✓实验一
实验名称:甲烷的取代反应
实验目的:探究甲烷特有的化学性质
✓实验二
实验名称:乙烯的化学反应
实验目的:探究乙烯的化学性质
实验名称:苯的化学反应
实验目的:探究苯的化学性质
✓实验四
实验名称:苯的取代反应
实验目的:探究苯能否能发生取代反应
实验名称: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实验目的:探究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情况
乙醇的氧化反应
✓实验六
实验名称:乙酸的酯化反应
实验目的:探究乙酸的酯化反应
✓实验七
实验名称: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实验目的:探究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学会鉴别成分。
✓实验八
实验名称:糖类的水解反应
实验目的:探究糖类的水解反应。
有机化学性质实验
最后的有机化学性质实验一、双键性质实验*1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试验:在试管中滴入2滴液体样品,再加入2滴2%的溴四氯化碳溶液,振摇均匀,观察溴的橙色是否退去。
样品:环己烯2 高锰酸钾水溶液试验:在试管中加入2滴液体样品,再滴入1%高锰酸钾水溶液和10%碳酸钠水溶液各6滴,充分振荡,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变化。
样品:环己烯。
二、卤代烃性质实验* 1 硝酸银乙醇溶液试验:在五只试管中各加入0.5mL2%硝酸银乙醇溶液,再分别向这五支试管中滴加1滴液体样品,观察溶液在5min内的变化,记录每个样品生成沉淀的时间,如果无沉淀生成,将试管放入热水浴(70~90℃)中加热,观察现象.在有沉淀的试管中各加入2滴5%硝酸溶液,如果沉淀溶解,该样品与硝酸银的反应视为负结果.比较各样品与硝酸银的反应活性.样品:叔氯丁烷、氯化苄、仲氯丁烷、正氯丁烷* 2 碘化钠/丙酮溶液试验:在7支试管中各加入0.5mL碘化钠/丙酮溶液,再分别滴加1或2滴液体样品,振摇试管,观察有无沉淀生成,并记录生成沉淀的时间,如果没有变化,可将试管放入50~60℃水浴中温热几分钟,取出后冷却到室温,观察是否有氯化钠沉淀生成,如果加热后仍为澄清溶液,该反应视为负结果。
样品:叔氯丁烷、氯化苄、正氯丁烷、溴苯、正溴丁烷、仲溴丁烷三、醇的性质试验1.活泼氢试验:在3支干燥的试管中分别加入0.5ml液体样品,分别投入一粒绿豆大小的金属钠,观察有何现象。
如果不反应或比较缓慢可在水浴中温热(50~60℃)。
(如果温热依然不反应,视为负结果,再慢慢滴加入几滴水破坏掉金属钠后,方可倒入回收瓶中)样品:无水乙醇、正丁醇叔丁醇2.氧化反应试验:硫酸和重铬酸钾的混合溶液在常温下能氧化大多数的伯醇和仲醇,使溶液变绿色(Cr3+的颜色),而在同样条件下,叔醇不被氧化。
操作:取1% K2Cr2O7溶液1ml,加3滴浓硫酸,振摇均匀,滴入3滴样品,观察现象,若无变化再微热。
样品:乙醇,2-丙醇,叔丁醇。
实验报告:“某些有机物的主要性质”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探究
1.按照课件实验内容顺序,整理数据、图片和结论;实验视频剪辑处理后一并上传。
(1)乙醇的性质探究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溶液中出现砖红色。
乙醛与斐林试剂在加热的条件下形成砖红色沉淀。
操作层面,铜丝的“酒精灯加热-浸乙醇”反复过程因多进行几次。
1)能使指示剂显色及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乙酸,再滴葡萄糖为还原性糖,蔗糖与淀粉为非还原性糖,其在稀酸的催化且加热条件下能水解成葡萄糖。
乙酸乙酯的水解:在A、B、C三支试管里各加入6滴乙酸乙酯。
分别加入10滴蒸馏水、3mol/L硫酸溶液、6mol/L氢氧化钠溶液。
振荡均匀后水浴加热。
比较2.乙酸乙酯的制备请分两组方案讨论(改变加热方式vs改变反应物比例);(1)影响因素有哪些?加热方式、反应物比例、催化剂的加入量、反应物的总量、反应容器的受热面。
(2)如何提高反应转化率和反应速率?提高反应转化率的方法:加入催化剂、及时分离产物。
提高反应速率的方法:增大受热面积、调高酒精灯火焰、加入催化剂、加入过量反应物、及时分离产物。
(3) 如何纯化产品?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收集。
(4)作为演示实验,教材中的装置存在哪些问题?1)容易出现反应物碳化现象;2)浓硫酸危险性大;3)副反应多;4)废液污染环境;(3)改变加热方式控制变量:乙醇(3mL )、浓硫酸(1mL )、乙酸(2mL )、碎瓷片、饱和碳酸钠溶液 变量:加热方式(水浴加热、石棉网加热、套管加热)观测指标:产量(产品高度)反应时间(开始加热至无明显馏分)反应管内液体颜色反应方式套管加热 水浴加热 石棉网加热反应物比例(乙醇:乙酸)1.5:1 1:1 1:1.53.思考题请简要回答。
(1)乙醇的催化氧化一体化演示实验改进?1)将铜丝改为铜片在三角架上放置铜片,用酒精灯加热铜片,当红色铜片表面变为黑色时在上方滴加2-3滴无水乙醇。
(实验思路来自《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改进》(李周平,张乐伟))2)将铜丝改为铜粉将具支试管的导管插入小试管中,向具支试管中加入铜粉,胶头滴管中吸入无水酒精,小试管内壁均匀附着银氨溶液置于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有机化学实验 第四部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实验
第四部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实验一、目的要求1、熟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和特征反应。
2、掌握结构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3、掌握不同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二、基本原理在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的作用下,伯醇易被氧化为醛,仲醇被氧化为酮,叔醇因不含有α-H 原子故难被氧化。
多元醇则由于羟基间的相互影响,使羟基上氢原于比较活泼,因此相邻羟基多元醇可与重金属的氢氧化物反应,如在氢氧化铜的沉淀中加入甘油即可生成可溶性甘油酮的深蓝色溶液。
酚的羟基由于和苯环直接相连,羟基氧原子上未共用电子对与苯环的π电子形成p-π共轭体系,因此酚具有弱酸性。
但它的酸性比碳酸还弱,所以酚与强碱作用生成盐,其盐遇到强酸又会析出苯酚。
p-π共轭还使酚羟基与苯环结合得较为牢固,因此不易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取代,并使苯环活泼性增加,易发生亲电取代,所以酚类能使溴水褪色形成溴代酚析出,此反应很灵敏,可用作苯酚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酚很容易被氧化,大多数酚与FeCl3 有特殊的颜色反应。
醛和酮分子中含有相同的官能团(羰基)。
因此,醛和酮有很多共同的化学反应,如均可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时生成黄色、橙色或橙红色的2,4-二硝基苯腙沉淀,凡具有端甲基结构的醛、酮或醇都能发生碘仿反应等,但它们也有不同的特性,如醛容易被弱氧化剂Tollens 试剂氧化发生银镜反应而酮不能,Fehling 试剂或Benedict 试剂则只能用来鉴别脂肪醛和芳香醛。
羧酸分子中含有羧基,具有酸的通性。
不同的羧酸,酸性强弱不同,但比碳酸的酸性强,能与Na2CO3 作用放出CO2。
羟基酸(如酒石酸、水杨酸)为取代羧酸,除具有羧酸的通性(酸性、成盐、脱羧等)外,还具有羟基的性质,例如水杨酸具有酚羟基,与FeCl3 作用使溶液呈紫红色配合物。
酮酸也为取代羧酸,除具有羧酸的通性外,还具有酮的性质,如能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对应的苯腙等。
乙酰乙酸乙酯是β-酮酸酯,分子中含有活泼的亚甲基,在水中能发生酮式-烯醇式互变,两种异构体处于动态平衡中。
有机化合物检验报告
有机化合物检验报告1. 摘要本报告详细描述了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的检验结果。
通过使用适当的实验方法和仪器,我们对样品进行了各种检测和分析,以确定其化学成分和性质。
本次检验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化学性质分析、物理性质测量和杂质检测。
2. 化学性质分析2.1 反应性试验在本次检验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反应性试验,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和反应特性。
通过观察颜色变化、气体释放以及沉淀形成等现象,我们得出了样品可能含有醇、酮或酸等官能团的结论。
2.2 光谱分析通过使用红外光谱仪和质谱仪,我们对样品进行了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图显示了样品中各种官能团的振动频率,从而进一步确定了其化学成分。
质谱图则提供了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量和碎片离子信息。
3. 物理性质测量3.1 熔点测定我们使用熔点仪对样品进行了熔点测定。
通过观察样品在加热过程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我们确定了其熔点范围。
根据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初步推测样品的纯度和晶体结构。
3.2 沸点测定在本次检验中,我们还使用沸点仪对样品进行了沸点测定。
通过观察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汽化和凝聚现象,我们得出了样品的沸点范围。
这有助于进一步确定样品的纯度。
4. 杂质检测4.1 溶解性测试我们对样品进行了溶解性测试,旨在确定其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通过观察样品在水、乙醇和丙酮等常用溶剂中的溶解性,我们初步了解了样品的纯度和可能的杂质。
4.2 杂质检测我们使用色谱技术对样品进行了杂质检测。
色谱图显示了样品中各种成分的相对含量,从而帮助我们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纯度和可能存在的杂质。
5. 结论通过本次有机化合物的检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样品可能含有醇、酮或酸等官能团。
- 样品的红外光谱和质谱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官能团的存在。
- 样品的熔点范围和沸点范围有助于判断其纯度。
- 样品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与其纯度和杂质有关。
- 色谱图结果显示了样品的成分含量和可能存在的杂质。
以上是对有机化合物的检验结果的详细描述。
有机化合物的实验报告
有机化合物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合成有机化合物、纯化产物和检验结构确定产物的纯度和结构。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步骤如下: 1. 通过酸催化反应,将乙醇与甲酸酯反应生成酯类化合物。
2. 利用萃取方法,将产物纯化并分离沉淀物。
3. 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确认产物的结构。
三、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包括乙醇、甲酸酯、浓硫酸等。
2. 在反应瓶中加入适量的乙醇,然后缓慢加入甲酸酯,搅拌均匀。
3. 在反应液中滴加浓硫酸,反应时间持续30分钟。
4. 将产物转移到漏斗中,然后用硫酸洗涤产物,降低杂质含量。
5. 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酸性物质,使产物中的酸性物质转变为相应的盐。
6. 使用无水硫酸钠将产物中的水分去除,加速产物的干燥过程。
7. 将产物放入旋转蒸发器中,利用高速旋转和加热,蒸发产物中的溶剂。
8. 使用红外光谱仪对产物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确认产物的结构。
9. 使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对产物进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确定产物的纯度和结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操作和仪器测试,得到了产物的红外光谱图和核磁共振波谱图。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产物的红外光谱图显示了酯的特征吸收峰,进一步证实了合成产物为酯类化合物。
2. 产物的核磁共振波谱图显示了特定的峰位和峰面积,可以推断出产物的结构。
五、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合成有机化合物、纯化产物和检验结构,成功地得到了目标产物并确认了其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纯度和结构稳定性,可以进一步用于其他化学反应或应用中。
六、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一系列步骤,从乙醇和甲酸酯出发,通过酸催化反应,最终成功合成了目标有机化合物。
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操作,学会了使用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波谱仪进行结构分析。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纯化产物和检验结构的重要性,这对于保证化合物的质量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实验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实验1.甲烷(1)甲烷通入KMnO4酸性溶液中实验:把甲烷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试管里,观察紫色溶液是否有变化?现象与解释:溶液颜色没有变化。
说明甲烷与KMnO4酸性溶液不反应,进一步说明甲烷的性质比较稳定。
(2)甲烷的取代反应实验:取一个100mL的大量筒,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收集20mLCH4和80mLCl2,放在光亮的地方(注意:不要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等待片刻,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大约3min后,可观察到量筒壁上出现油状液滴,量筒内饱和食盐水液面上升。
说明量筒内的混合气体在光照下发生了化学反应;量筒上出现油状液滴,说明生成了新的油状物质;量筒内液面上升,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量筒内的气压在减小,即气体总体积在减小。
2.乙烯(1)乙烯的燃烧实验:点燃纯净的乙烯。
观察乙烯燃烧时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乙烯中碳的质量分数较高,燃烧时有黑烟产生。
(2)乙烯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实验:把乙烯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试管里,观察试管里溶液颜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说明乙烯能被氧化剂KMnO4氧化,它的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3)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实验:把乙烯通入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试管里,观察试管里溶液颜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溴的红棕色褪去,说明乙烯与溴发生了反应。
3.乙炔(1)点燃纯净的乙炔实验:点燃纯净的乙炔。
观察乙炔燃烧时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乙炔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
这是乙炔中碳的质量分数比乙烯还高,碳没有完全燃烧的缘故。
(2)乙炔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实验:把纯净的乙炔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试管里,观察试管里溶液颜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说明乙炔能与KMnO4酸性溶液反应。
(3)乙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实验:把纯净的乙炔通入盛有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试管里,观察试管里溶液颜色的变化。
有机物特点的实验报告
有机物特点的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有机物特点的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有机物的特点和性质;2. 掌握有机物的常见实验方法和仪器的使用。
实验原理:有机物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以及其他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有机物的特点有许多,如容易燃烧、易挥发、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等。
本实验将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法和仪器来验证有机物的这些特点。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实验器材和试剂:1. 燃烧装置:点燃棒、点火器;2. 挥发性测定装置:干燥法烧瓶、电子天平;3. 溶解性测定装置:试管、滴管、移液管;4. 实验试剂:苯、丙酮、正辛醇、水。
实验步骤:1. 燃烧性质的实验:将一块小块物质(如蜡烛、纸张等)放在燃烧器上,用点火器点燃,观察其燃烧现象,记录实验现象。
2. 挥发性测定实验:先将干燥法烧瓶质量称量,并记下质量。
然后将待测物质放入烧瓶中,重新称重烧瓶和物质的质量,并记下质量。
将烧瓶密封,放到电子天平上,连续称重3次,记录质量的变化。
重复实验3次,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3. 溶解性测定实验:取3个试管,分别加入苯、丙酮和正辛醇。
用滴管将水滴加入试管中,观察其溶解性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与讨论:1. 燃烧性质的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物在燃烧时会产生明亮的火焰,有的会有黑色烟雾和残余物质,表明有机物易燃烧且有碳元素的存在。
2. 挥发性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物的挥发性较大,称重的烧瓶和物质的质量在连续称重过程中逐渐降低,说明有机物易挥发。
3. 溶解性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苯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丙酮和正辛醇可溶于水,但也可通过其他有机溶剂来溶解。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有机物易燃烧、易挥发、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的结论。
同时,掌握了测定有机物特点的实验方法和仪器的使用。
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1. 在进行燃烧实验时,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2. 使用挥发性测定装置时需注意防止有机物挥发到空气中;3. 溶解性测定实验时,注意溶剂的选择和使用。
有机化合物的实验报告
有机化合物的实验报告有机化合物的实验报告一、引言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以及其他元素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它们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药物、染料、塑料、涂料等。
为了深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特点,本次实验旨在合成一种有机化合物,并对其进行表征和分析。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和仪器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苯甲酸、苯乙酸、乙醇、浓硫酸、冰醋酸和氯化钠等。
实验仪器包括烧杯、容量瓶、漏斗、试管和加热设备等。
2. 实验步骤(1) 将苯甲酸和苯乙酸分别称取适量,加入烧杯中。
(2) 分别加入适量的乙醇,并用漏斗搅拌均匀。
(3) 在烧杯中加入浓硫酸,搅拌均匀后放置一段时间。
(4) 将反应混合物倒入容量瓶中,加入等量的冰醋酸,轻轻摇匀。
(5) 加入氯化钠,过滤后得到产物。
(6) 用冷水洗涤产物,然后用醇洗涤,最后用醚洗涤。
(7) 将产物放在通风橱中干燥。
三、实验结果经过上述步骤,成功合成了一种有机化合物。
经过分析和表征,得到以下结果:1. 产物的物理性质产物为白色结晶状固体,无臭,熔点为X℃,沸点为Y℃。
2. 产物的化学性质(1) 碘酸钾试验:加入少量碘酸钾溶液,产生橙黄色沉淀,表明产物中含有酮基。
(2) 酸碱反应:加入少量稀盐酸,产生气泡,表明产物具有酸性。
(3) 溴试验:加入溴水,产生红棕色沉淀,表明产物中含有双键。
四、实验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一种有机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和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推断产物为苯甲酸乙酯。
这是因为产物在碘酸钾试验中产生橙黄色沉淀,表明其中含有酮基,而苯甲酸乙酯正是含有酮基的有机化合物。
此外,产物在酸碱反应中产生气泡,表明具有酸性。
这可能是由于产物中的酸性基团与酸溶液反应产生气体。
最后,产物在溴试验中产生红棕色沉淀,表明其中含有双键。
这与苯甲酸乙酯的结构相符。
然而,本次实验只是初步推断产物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分析来确认。
例如,可以使用质谱仪和红外光谱仪对产物进行进一步的表征和分析,以确定其分子结构和功能基团。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实验报告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验证醇,酚,醛,酮和糖类化合物的性质。
2.掌握用化学方法鉴别醇,酚,酚,醛,酮和糖类化合物。
实验原理:醇,酚,醛,酮和糖类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
实验内容:(一)醇,酚的性质1.醇与金属钠的反应2.醇的氧化3.醇与卢卡斯试剂的反应4.甘油与氢氧化钠的反应5.酚的弱酸性6.酚与溴水的反应7.酚与三氧化铁的显色反应(二)醛,酮的性质1.与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2.碘仿反应3.与托伦试剂的反应4.与班氏试剂的反应5.与希夫试剂的反应6.与亚硝酰铁氰化钠的反应(三)糖类化合物的性质1.与托伦试剂(银氨溶液)的反应2.与菲林试剂的反应3.与班氏试剂的反应4.淀粉与碘的反应5.蔗糖的水解反应6.淀粉的水解反应实验步骤(一)醇,酚的性质1.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取一支干燥试管,加入0.5ml乙醇再加入一粒洁净的金属钠,观察反应放出的气体和试管是否发热,冷却后加入少量蒸馏水,再加入一滴酚酞试剂,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现象。
2.醇的氧化: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正丁醇,仲丁醇和叔丁醇各5滴,然后再3支试管中加入3mol/L硫酸,0.17mol/L重铬酸钾溶液各2-3滴,震荡,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3.醇与卢卡斯试剂的反应:取试管3支,分别加入正丁醇,仲丁醇和叔丁醇的3滴,再50℃-60℃水溶液中预热片刻。
然后同时向三支试管中加入1ml卢卡斯试剂,震荡,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甘油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取试管2支,各加入4.2.5mol/L 氢氧化钠溶液0.1ml和0.3mol/L硫酸铜溶液10滴,摇匀,观察现象,然后再一支试管中加入乙醇1ml,摇匀,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甘油1ml,震荡,摇匀,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5.酚的弱酸性:取一只试管,加入苯酚少许和1ml水,震荡,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2.5mol/L氢氧化钠溶液数滴,震荡,观察现象,接着再加入3mol/L硫酸至溶液呈酸性,震荡,观察,记录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化学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有机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质研究实验日期: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 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检测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通过有机合成反应,制备目标有机化合物,并对其进行性质检测。
实验原理如下:1.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采用不同的有机合成方法,如酯化反应、水解反应、取代反应等,制备目标有机化合物。
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检测:通过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检测,如熔点、沸点、溶解度、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烯烃:丙烯、苯乙烯等- 醇:乙醇、甲醇等- 酸:乙酸、硫酸等- 银镜试剂、碘液、石蕊试纸等2. 实验仪器:- 坩埚、烧杯、试管、滴管、酒精灯、加热套、冷凝管、水浴锅、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等四、实验步骤1.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1)将丙烯与乙醇在酸性催化剂作用下进行酯化反应,制备丙烯酸乙酯。
(2)将苯乙烯与乙酸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取代反应,制备苯乙酸乙酯。
(3)将甲醇与硫酸进行水解反应,制备硫酸甲酯。
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检测:(1)观察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度等。
(2)通过银镜反应检测有机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3)利用石蕊试纸检测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
(4)使用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仪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1)丙烯酸乙酯:制备成功,产物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芳香气味。
(2)苯乙酸乙酯:制备成功,产物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芳香气味。
(3)硫酸甲酯:制备成功,产物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检测:(1)物理性质:丙烯酸乙酯、苯乙酸乙酯、硫酸甲酯均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芳香气味。
(2)银镜反应:丙烯酸乙酯、苯乙酸乙酯、硫酸甲酯均未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其不具有氧化还原性。
有机化学性质实验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一、实验目的
1.认识醇、酚、醛、酮的一般性质,并掌握其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溶解度:甲醇、乙醇、丙醇和正丁醇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烃基的增长而降低;
2、伯醇、仲醇、叔醇和卢卡斯试剂反应:叔醇立即出现沉淀,仲醇几分钟后出现沉淀,伯醇加热才能出现沉淀;
3、伯醇、仲醇和叔醇的氧化:伯醇被K2Cr2O4氧化,橙黄色变蓝绿色;仲醇被K2Cr2O4氧化,橙黄色变蓝绿色;叔醇不能直接被K2Cr2O4氧化,但也会出现橙黄色变蓝绿色(先消除,后被氧化);
4、邻二醇与新制备Cu(OH)2的反应:邻二醇与新制备Cu(OH)2作用生成深蓝色的溶液;
5、酚的显色反应:酚与FeCl3发生显色反应;
6、醛、酮与2,4-二硝基苯肼的加成:醛、酮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生成黄色沉淀;
7、碘仿反应:甲基酮、乙醛、符合(CH3CH(OH)-)结构式的醇均可发生碘仿反应;
8、银镜反应、斐林试剂:醛能够发生银镜反应;脂肪醛能够与斐林试剂作用生成砖红色Cu2O沉淀;
9、糖的氧化:所有的单糖都是还原性糖,能被土伦试剂和斐林试剂氧化;
10、显色反应:在强酸作用下,戊醛糖以上能发生显色反应。
三、实验内容
1)p130中:醇的性质(1、溶解度比较;3、与卢卡斯试剂反应;4、醇的氧化;
5、与氢氧化铜的反应);
酚的性质(2、与FeCl3的反应)
2)p133中:醛酮的性质(1、与2,4-二硝基苯肼的加成;2、碘仿反应;4、氧化反应中的银镜反应及与斐林试剂的反应)
3)p142中:糖的性质(1、还原性中与土伦试剂和班氏试剂作用;3、显色反应中的莫利许反应)。
关于有机化学性质的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
教 师
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组数
实验日期
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主要试剂及产品的物理常数
四、仪器装置图:
五、实验步骤和现象:
2
3
二掌握卤素的歧化反应三掌握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四了解氯化氢hcl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方法五了解卤素的鉴定及混合物分离方法二教学的方法及教学手段
关于有机化学性质的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六、产物:
产品产量 g ,物态,颜色,气味 ;
产率的计算
七、讨论及回答问题:
伊犁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有机化学制备实验报告
各类成分性质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各类化学成分的基本性质。
2. 掌握各类化学成分的实验操作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对各类化学成分的性质进行观察和实验,了解其物理、化学性质,为后续实验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无水乙醇- 10%氢氧化钠溶液- 10%盐酸溶液- 硫酸铜溶液- 氯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晶体- 氯化钠晶体- 碘酒- 淀粉溶液- 碘化钾晶体- 硫酸铝晶体-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晶体2. 实验仪器:- 试管- 烧杯- 胶头滴管- 酒精灯- 玻璃棒- 滴定管- pH计- 显微镜四、实验步骤1. 无水乙醇的性质实验- 取少量无水乙醇于试管中,观察其颜色、气味、沸点等物理性质。
- 将无水乙醇与水混合,观察溶解度、分层现象等。
2. 氢氧化钠溶液的性质实验-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用pH计测定其pH值。
- 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溶液混合,观察中和反应现象。
3. 硫酸铜溶液的性质实验- 取少量硫酸铜溶液于试管中,观察其颜色、溶解度等物理性质。
- 将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观察沉淀反应现象。
4. 氯化钠溶液的性质实验- 取少量氯化钠溶液于试管中,用pH计测定其pH值。
- 将氯化钠溶液与碘酒混合,观察颜色变化。
5. 淀粉溶液的性质实验- 取少量淀粉溶液于试管中,用碘酒滴定,观察颜色变化。
- 将淀粉溶液与碘化钾晶体混合,观察颜色变化。
6. 硫酸铝晶体的性质实验- 取少量硫酸铝晶体于试管中,观察其颜色、溶解度等物理性质。
- 将硫酸铝晶体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观察沉淀反应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无水乙醇:无色液体,具有特殊的气味,沸点为78.4℃。
与水混合后,溶解度较好,不分层。
2. 氢氧化钠溶液:无色液体,具有腐蚀性,pH值为14。
与盐酸溶液混合后,产生中和反应,溶液变中性。
3. 硫酸铜溶液:蓝色溶液,溶解度较好。
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产生蓝色沉淀。
高中化学教案: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分类实验
高中化学教案: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分类实验一、实验目的及背景介绍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其性质和分类对于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不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并进行分类。
二、实验仪器与药品1. 实验仪器:试管架、试管夹、滴管、显微镜等。
2. 实验药品:乙醇、醋酸乙酯、甲苯、正庚烷等常见有机溶剂;溴水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三、实验步骤1. 对易挥发性液体的观察与分类(1)将5滴乙醇倒入一个干净干燥的试管中,用手指捏住试管口摇匀,然后放置几分钟。
(2)使用显微镜观察试管内是否产生水滴或水汽,若有,则说明乙醇为挥发性液体。
(3)将该试管标注为“易挥发性液体”。
2. 对溶解能力的观察与分类(1)取3个干净干燥的试管,分别加入5滴乙醇、醋酸乙酯和甲苯。
(2)加入一小粒固体物质(如食盐)并摇匀。
(3)观察每个试管中是否有固体物质溶解,若有,则说明相应的有机溶剂具有较好的溶解能力。
(4)将表现出良好溶解能力的试管标注为“良溶剂”。
3. 对非极性与极性液体的观察与分类(1)取两个干净干燥的试管,分别加入5滴正庚烷和乙醇。
(2)将两个试管倾斜,并通过观察是否产生不同程度的混合来判断其性质。
(3)若正庚烷与乙醇能够混合均匀,则说明二者互相可溶,即都是非极性液体。
(4)将正庚烷所在试管标注为“非极性液体”,乙醇所在试管标注为“极性液体”。
4. 对氢氧化钠试剂对甲苯和乙醇反应的观察(1)取一个干净干燥的试管,分别加入5滴甲苯和乙醇。
(2)分别加入数滴氢氧化钠溶液,并摇匀。
(3)观察试管内是否产生能看到的反应现象,如产生气泡等。
(4)若有反应现象出现,则说明甲苯与乙醇分别和氢氧化钠发生不同的反应。
(5)将甲苯所在试管标注为“酸性物质”,乙醇所在试管标注为“碱性物质”。
5. 总结与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以了解不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分类。
易挥发性液体的特点是易于蒸发形成水汽或水滴;良溶剂具有较好的溶解能力,即可以使固体物质充分溶解;非极性液体与极性液体根据混合程度来判断,互相可溶为非极性液体,否则为极性液体;而对于甲苯和乙醇两种物质与氢氧化钠试剂的反应表现出了不同的结果,由此可以判断它们是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实验5-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实验5-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共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实验5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杨雷1932一、实验目的使学生掌握乙醇、苯酚、乙醛、乙酸的主要性质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技术关键,初步掌握典型的有机化合物性质实验的演示教学方法。
二、实验用品仪器和装置试管、试管夹、试管架、滴管、玻璃棒、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直角夹、铁圈)、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二氧化碳发生器试剂和材料无水酒精、普通酒精、钠、铜丝(长10~15cm)、苯酚、蒸馏水、紫色石蕊溶液、氢氧化钠溶液(5%)、稀盐酸、饱和溴水、三氯化铁溶液、乙醛、硝酸银溶液(2%)、氨水(2%)、硫酸铜溶液(2%)、乙酸、酚酞溶液、镁条或锌粒、浑浊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乙醇、浓硫酸(98%)、饱和Na2CO3溶液、乙酸乙酯、稀硫酸(1:5)、浓氢氧化钠溶液(30%)、稀硝酸三、实验过程1.乙醇的性质(1)乙醇和钠的反应把2mL无水乙醇注入一干燥试管中,投入一小块擦干煤油的金属钠,观察发生的现象,检验生成的气体。
(2)乙醇的氧化反应乙醇在空气里能够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酒精灯的燃烧属于这种情况。
在试管里加5mL无水乙醇,取一根光洁的铜丝,下端绕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使铜丝表面有一薄层黑色的氧化铜生成,立即把它插入无水乙醇中,如此反复操作数次,观察铜丝的变化,小心闻试管中液体的气味。
2.苯酚的性质(1)苯酚的酸性①在试管中取少量苯酚溶液,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②取少量苯酚与与水的混合液,逐滴滴加5%的NaOH溶液,并不断振荡试管,直到溶液恰好澄清(注意NaOH千万不能过量)。
③将第②步所得澄清溶液一分为二,一份滴加稀盐酸,另一份通入CO2气体,观察现象。
(2)苯酚跟溴水的反应向盛有少量苯酚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加过量的饱和溴水,观察实验现象。
(3)显色反应把几滴三氯化铁溶液注入苯酚的稀溶液里,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4、性质实验1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烃、卤代烃、醇、酚、醚、醛和酮的性质所在班级:专业班学号:姓名:实验时间:年月日实验成绩:实验四 烃、卤代烃、醇、酚、醚、醛和酮的性质【实验目的】1、验证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和酮的主要化学性质。
2、掌握烯、炔、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醛和酮的鉴别方法。
【实验原理】烃类中烷烃在一般情况下比较稳定,在特殊条件下可发生卤代反应。
而烯烃和炔烃由于分子中具有不饱和双键(>C=C< )和叁键(—C ≡C —),所以表现出加成,氧化等特征反应。
具有R —C ≡CH 结构的炔烃,因含有活泼氢,能与重金属,如亚铜离子,银离子形成炔基金属化合物,故能够与烯烃和具有R —C ≡C —R 结构的炔类相区别。
芳烃由于在环状共扼体系中电子密度平均化的结果,它的化学性质比烯烃、炔烃稳定,难于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却易发生取代反应,构成了苯和其它芳香烃的特征反应。
卤代烃分子中的C-X 键比较活泼,—X 可以被—OH 、—NH 2、—CN 等取代,也可与硝酸银醇溶液作用,生成不溶性的卤化银沉淀。
烃基的结构和卤素的种类是影响反应的主要因素,分子中卤素活泼性越大,反应进行越快。
各种卤代烃卤素的活泼顺序如下:R-I > R-Br > R-ClRCH=CHCH 2X ,PhCH 2X > 3°R-X > 2°R-X > 1°R-X >CH 3 -X > RCH=CHX ,Ph-X ;醇类的特征反应与羟基有关,羟基中的氢原子可被金属钠取代生成醇钠。
羟基还可被卤原子取代。
伯、仲、叔醇与卢卡斯(Lucas )试剂(无水氯化锌的浓盐酸溶液)作用时,反应速度不尽相同,生成的产物氯代烷不溶于卢卡斯试剂中,故可以根据出现混浊的快慢来鉴别伯、仲、叔醇。
立即出现混浊放置分层为叔醇,经微热几分钟后出现混浊的为仲醇,无明显变化为伯醇。
有机化学:性质实验报告模版
二、性质实验
性质实验1:醇的化学性质
试验项目
样品
实验现象
反应方程式
结论
活波氢试验
乙醇
2CH3CH2OH + 2Na
2CH3CH2ONa + H2
醇的同系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甲醇
/
乙醇
/
丁醇
/
辛醇
/
……
性质实验2:酚的化学性质
试验项目
样品
实验现象及解释
反应方程式
结论
酚的弱酸性
80%苯酚水溶液
β-萘酚பைடு நூலகம்
……
4表格中红色部分作为实例参考。
一、实验用试剂及物理性质
试剂
物理
无水乙醇
无色液体,有酒香。能与水和氯仿、乙醚等多种有机溶剂以任意比例互溶。相对密度0.789。熔点-114.1℃。沸点78.5℃。易燃。
金属钠
银白色柔软的轻金属,常温下质软如蜡;熔点97.8℃;沸点892℃;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不稳定;保存液体石蜡中。
性质实验3: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试验项目
样品
实验现象及解释
反应方程式
结论
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
甲醛
丙酮
环己酮
糠醛
……
醇的化学性质试验项目样品实验现象反应方程式结论乙醇2ch2na2ch醇的同系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甲醇性质实验2
性质实验报告模版
备注:
1查询实验所用化学试剂物理性质,写在性质实验预习报告中;
2将各表格中试验项目、样品和反应方程式三个部分完成,写在性质实验预习报告中;
3实验现象及结论部分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如实填写;
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化学性质实验报告化学性质实验报告有机实验报告糖、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鉴定一、糖的鉴定糖类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一般由碳、氢与氧三种元素所组成。
实验目的:(1)进一步了解糖的化学性质;(2)掌握鉴定糖的方法及其原理。
(一)-萘酚试验(molish)糖类化合物一个比较普遍的定性反应是molish反应。
即在浓硫酸存在下,糖与-萘酚(molish试剂)作用生成紫色环。
实验方法取3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0.5 ml 0.5%的各待测糖水溶液,滴入2滴molish试剂(-萘酚的乙醇溶液),摇匀。
把试管倾斜450,沿管壁慢慢加入约1ml浓硫酸(切勿摇动),小心竖直后仔细观察两层液面交界处的颜色变化。
硫酸在下层,试液在上层样品:葡萄糖、蔗糖及淀粉解释:糖被浓硫酸脱水生成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进一步与-萘酚缩合生成紫红色物质,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色环。
(二) fehling试验(1)实验原理fehling试剂:含有硫酸铜和酒石酸钾钠的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
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为防止铜离子和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或碱性碳酸铜沉淀,fehling试剂中需加入酒石酸钾钠,它与cu2+形成的酒石酸钾钠络合铜离子是可溶性的络离子。
(2)操作方法取4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fehling试剂i和ii 各0.5ml。
摇匀并置于水浴中微热后,分别加入5滴待测糖溶液,振荡后置于沸水浴中加热2 ~ 3min,取出冷却,观察颜色变化及有无沉淀析出。
fehling试剂 i:称取3.5 g硫酸铜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得淡蓝色的fehling试剂 i。
fehling试剂ii:将17g酒石酸钾钠溶于20ml热水中,然后加入20 ml含5 g naoh的水溶液,稀释至100 ml得无色透明的fehling试剂 ii。
样品:葡萄糖、果糖、蔗糖及麦芽糖解释: 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
高中化学教案:实验探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高中化学教案:实验探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一、引言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和氢以及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了解和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对于理解其结构特征以及相关的反应机理非常重要。
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让高中化学学生深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与科学思维。
二、实验目标1.掌握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和检验方法;2.研究不同有机官能团对于化合物性质的影响;3.分析不同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和特点。
三、实验材料和设备1.常用分离器具:漏斗、蒸馏器、洗涤瓶等;2.各类试剂:甲醇、乙醇、丙酮等;3.实验仪器:恒温水浴、天平等。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分离提纯样品1.准备一个含有多种有机化合物的混合溶液;2.使用分离漏斗和适当的溶剂进行提取与分离;3.对分离得到的纯净化合物进行性质测试。
步骤二:研究官能团的特性1.针对不同的有机官能团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2.观察官能团对物质颜色、溶解性、沸点、还原性等性质的影响;3.通过结果分析,总结各种官能团在有机化合物中的典型特征。
步骤三:定量测定和比较1.利用已知浓度溶液,按一定比例配制一系列标准曲线;2.将样品与标准曲线进行比较和定量测定,了解不同实验条件下有机化合物反应速率和转化程度的差异。
五、预期结果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学生应该能够: 1. 学会正确使用常用分离器具和试剂,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 理解不同有机官能团对于化合物性质的影响,并掌握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 3. 熟练运用定量测定方法,准确测定和比较不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六、安全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佩戴实验服和眼部保护装置,避免接触皮肤和吸入有机溶剂的蒸气;2.注意使用火源、蒸馏器等易产生高温的设备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发生意外事故;3.按照实验室规章制度进行,保持实验环境整洁和安全。
七、总结与评估通过本次实验探究,学生应能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其相关实验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化学演示实验及
教学探究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学生姓名
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
学院
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掌握乙醇、苯酚、乙醛、乙酸的主要性质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技术关键,初步掌握典型的有机化合物性质实验的演示教学方法。
二、实验用品
1、仪器与装置
试管、试管夹、试管架、滴管、玻璃棒、烧杯、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火柴、二氧化碳发生器
2、试剂与材料
无水酒精、普通酒精、钠、铜丝、苯酚、蒸馏水、紫色石蕊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饱和溴水、三氯化铁溶液、乙醛、硝酸银溶液、氨水、硫酸铜溶液、乙酸、酚酞、锌粒、浑浊石灰水、乙醇、浓硫酸、饱和碳酸钠、乙酸乙酯、稀硫酸、浓氢氧化钠溶液、稀硝酸
三、实验内容、现象及结论分析
H5OH 2C2H5ONa + H
2
2、苯酚的性质
B、
C、(加入盐酸同下)
B、
C、
检验溶液显苯酚遇三氯化
银镜反应技术关键:
(1).试管要洁净(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
否则,只得到黑色疏松的银沉淀,没有银镜产生或产生的银镜不光亮。
(2).溶液混合后,振荡要充分(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二)。
加入最后一种溶液时,振荡要快,否则会出现黑斑或产生银镜不均匀。
(3).加入的氨水要适量(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三)。
氨水的浓度不能太大,滴加氨水的速度一定要缓慢,否则氨水容易过量。
氨水过量会降低试剂的灵敏度,且容易生成爆炸性物质。
(4).银氨溶液只能临时配制,不能久置。
如果久置会析出氮化银、亚氨基化银等爆炸性沉淀物。
这些沉淀物即使用玻璃棒摩擦也会分解而发生猛烈爆炸。
所以,实验完毕应立即将试管内的废液倾去,用稀硝酸溶解管壁上的银镜,然后用水将试管冲洗干净。
(1)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在保持在60℃~70℃之间,温度过高时会产生乙醚和亚硫酸或乙烯等杂质。
液体加热至沸腾后,应改用小火加热。
事先可在试管中加入几片碎瓷片,以防止液体暴沸。
(2)导气管不要伸到Na2CO3溶液中去,防止由于加热不均匀,造成Na2CO3溶液倒吸入加热反应物的试管中。
Na2CO3溶液的作用是:
⑴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冷凝酯蒸气,减小酯在水中的溶解度(利于分层),除出混合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溶解混合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醇。
⑵Na2CO3能跟挥发出的乙酸反应,生成没有气味的乙酸钠,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5、乙酸乙酯的水解
观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