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实践活动走向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实践活动走向生活
宁夏吴忠市高闸中心学校王淑林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学生要走向生活、走近社会、进入社会大课堂,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的过程。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习惯,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学语文的好习惯。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实行开放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开掘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理解和活用教材,把生活与学习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一、理解教材、活用教材,给学生创造实践中学语文的机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有较强的整体性,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围绕每个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内容,涵盖面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了时代特点。教师在教学前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搜集资料。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一组,可围绕“美丽的春天”这个主题,指导学生查找有关春天的资料;结合《笋芽儿》安排学生搜集笋芽儿图片并了解其它植物成长的过程;结合《古诗两首》激发学生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情感,并背诵古诗。这样的实践活动,既紧扣了单元主题,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充分体现了对儿童生活、心理的了解和年龄特征的把握,既为本组教材的学习做好铺垫,也符合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的特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地理解教材,让学生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悟。《我们成功了》一课生动地描述了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激动的心情和欢庆的场面。但课文只讲了2001年7月13 日的夜晚,人们欢庆申奥成功的场面,没有讲述北京申奥的背景以及申奥成功的重大意义,二年级小学生不易体会出人们激动的心情和自豪感。另一方面,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现在的孩子正当十三四岁,会为奥运做些什么?课文也没有提出要求。而这些都是教学时不能忽略之处,甚至上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北京申奥的资料。在动手找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语言,发展了思维,扩大了视野,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中,教师注重学习过程的引导,而非形式上的简单的课堂汇报。在学文前举行“奥运知识知多少”交流会,通过学生展示、介绍搜集到的图片、资料、歌曲、故事等,增进了对奥运会、对北京申奥的了解。朗读感悟时,教师再适时播放当时的欢庆场面,师生活动相结合,使真情实感的激发水到渠成,课堂学习气氛达到高潮。学生真正感悟到申奥成功后人们的激动和自豪,学生的情感和课文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他们对学习、对生活的热情在刹那间被唤醒,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展现在眼前。
二、开掘课程资源,让语文学习走向生活
新教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方式,就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全面发展。语文学习走向生活,就是要引领学生做学习的小主人,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随时都感到身边有活生生的语文存在,能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品味、感悟语言的魅力。
语文是母语,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处处可以学语文。作为教师,要让语文走进儿童生活,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也要让语文走向社会,开掘语文学习的广阔资源;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教学中,我先与家长作了充分的沟通,再有意识引导学生注意到大街上、饭桌上、电视上等等一切有汉字的地方去认字。有了家长的支持,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提高得很快,在生活中识字的效果非常明显。很多家长都根据我的建议在家里设立了识字园地,把孩子自己认识的字整理到一块,不断激励孩子识字的积极性。还有的家长在春节前后,指导学生搜集对联、成语、歇后语,读一读,品一品,既认识了生字,又体会出寄托了什么心愿。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设立了“金话筒”节目,即每节语文课前,用三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最新见闻。对二年级孩子来说,一方面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互相模仿,体会别人是如何感受、观察生活的。这样做使语文融入生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结合课文所学内容,教师设计、组织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写字比赛、古诗文朗诵、作文展台、办手抄报、编课本剧等,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是极为有益的。我在班里开展的“古诗文朗诵”比赛活动,尽管农村学生知道的不多,但这次“热身赛”激起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有条件的购买喜爱的古诗读物,没条件的从高年级教材和借来的课外读物中摘抄,每天晨读时他们都会自觉地诵读。一个学期结束,每位学生会背40首左右,其中有些学生不仅会背,而且还会为诗配画。在学《丑小鸭》一课时,老师与学生一起把这篇童话故事编成课本剧,学生竞相扮演剧中的角色,兴趣很大,在欢乐的气氛中,不仅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他们的创造能力、想像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沟通课堂内外,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形成。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经历,分享成功的快乐。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充分利用生活环境识字,是有效的识字途径。文字作为符号在当今印刷、装璜、广告发达的世界里到处充斥,如果教师做一个有心人的话,教材到处都有,课堂处处都是。这不,一年级的老师们就别出心裁,用孩子收集来的各种小商标制成一块块展示板,贴满了教室和走廊的墙壁,一个大型的“识字超市”就这样建起来了。瞧!超市的“商品”称得上琳琅满目:雪糕专柜、酸奶专柜、巧克力专柜、奶粉系列等应有尽有。看!来“购物”的孩子更是络绎不绝。“我要买娃哈哈酸奶!”“我想吃巧克力。”“给我拿一盒彩笛卷!”“来包旺旺雪饼旺一下!”……“售货员”虽然应接不暇,可对“顾客”还是热情周到,不厌其烦。诺大的“识字超市”成了孩子购物与识字的乐园。
爱表演是孩子的天性,把游戏引入课堂,能给予儿童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表演课本剧之前,同学们先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其内涵,在此基础上把课文改编成剧本;接着学生可以自由结合,组成小剧组;然后自做导演,精心排练,一言一语、一颦一笑都在切磋。《画蛇添足》的故事,多少年来一直广为流传。如今,师生们一起将这个寓言故事搬进了课堂,把课堂变成剧场,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学生参与到剧情中,扮演各种不同角色,把故事演得惟妙惟肖。演出结束后,一位同学兴奋地说:“这样生动形象的课本剧太有意思了!扮演各种不同的人物角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心理,理解课文丰富的主题。演课本剧,真过瘾!”
四、多学科整合,为学生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实践活动的突出特点,就是巧妙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资源,加强了学科间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如画画贴贴、查查议议、读读写写等。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对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非常感兴趣。于是,就顺应学生“做小伽利略”的意愿,提出由学生自己设计试验,按照实验物体的材料、重量、高度、结果,记下数据,学写研究报告,经历伽利略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过程。学生的热情极为高涨,各种奇思妙想如泉水喷涌。从真实的研究报告中,从生动汇报交流中,从针锋相对的争议中,我知道,学生选用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在不同的高度进行有趣的实验,而且试验结论也不一样。有和伽利略相同的,也有与伽利略不同的,还有的向伽利略提出挑战的。这样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实践活动真正成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通过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实验,我深深地感悟到:语文教学那丰富的人文内涵,极强的实践性,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了一种综合性学习过程。对于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来说,那生动活泼的主题会,那富有创意的干部竟选,那丰富多彩的手抄报,那不断丰富学生成长记录袋,毫不例外,都是学生的语文实践。只要我们把语文与生活画上等号,就能让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乐趣,也能把学生引进广阔的生活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社会这个大课堂也就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走进广告语,竞聘广告人”这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正是体现了这一点。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