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高二地理上册期中知识点
高二地理上册期中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它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地球资源。
高中地理上册主要涵盖了地球与地球运动、大气环境与气候、水资源与水循环、土地利用与农业资源等方面的知识点。
本文将针对高二地理上册的期中考试内容进行总结与回顾。
一、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及其运动对于我们认识自然环境非常重要。
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它同时具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地球的自转使得我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而地球的公转则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二、大气环境与气候地球的大气层环绕着地表,它是地球的外壳之一。
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它们对维持地球上的生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气层中的温室效应使地球能够保持适宜的温度,但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时间的天气状况,它受到纬度、高度、地形和地理位置的影响。
三、水资源与水循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对维持生命和支持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由液体、气体和固体状态之间的转换过程。
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融化、蒸发等。
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匀,一些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
四、土地利用与农业资源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它不仅可以提供农田用地,还可以用于城市建设、工业用地等。
然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
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它是一种利用土地和水资源进行农作物种植和养殖的生产方式。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是以科技为支撑,推动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通过学习高二地理上册的知识点,我们对地球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地球的运动、大气环境、水资源和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期中考试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和运用,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必修2地理期中复习提纲
期中考试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开始后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6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8、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二战前(旧大陆到新大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发达地区到未开发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5、人口迁移影响:①对迁出地:好: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②对迁入地:好: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6、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高中高二地理期中考知识点
高中高二地理期中考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广泛而丰富。
作为高中高二地理学科的学生,我们需要掌握许多地理知识点。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高中高二地理学科的期中考知识点。
一、地球的形态与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形态与运动对于理解自然现象和人文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地球的形态主要表现为球形,在地球的运动过程中,包括自转和公转。
1. 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这一运动造成了白天与黑夜的交替,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
2. 公转地球围绕太阳作椭圆轨道运动,公转周期为365.25天,即一年的长度。
二、地球的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外壳,了解地壳对于理解地球的构造、地震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1. 地壳的组成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分为岩石圈和板块。
(1)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包括陆地和海洋底部的岩石层。
它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地壳的厚度在不同的地方有差异。
(2)板块板块是地壳表面被分割成几个大块的区域,板块的移动和相互作用导致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
2. 地壳的变动地壳的变动表现为构造运动和地质灾害。
构造运动主要包括地壳抬升、地壳下沉、地质褶皱和断裂等现象。
三、水资源与分布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命和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
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管理对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发展有重要意义。
1. 水资源的分类与分布水资源主要分为淡水和盐水,其中淡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冰川和冻土中,约占总淡水资源的68.7%,而可利用的地表水仅占0.3%。
2. 水资源的管理由于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管理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包括节水措施、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的保护等。
四、人口与城市化人口与城市化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人口分布和城市化进程对于研究社会现象和规划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复习提纲期中考试内容
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1.1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2.2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地理高二期中考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二期中考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和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的学科,它既关注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也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高二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大家复习备考。
1. 自然地理1.1 地球的构造和内部运动:地球的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内部的运动包括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等。
1.2 地球的外部特征:地球的外部特征包括地形、地貌和水系等,其中地形可以分为高原、山地、盆地、平原等。
1.3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气压和风向等要素,而气象则研究短期的天气变化。
1.4 水资源与地下水: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的总量,地下水是地球上的一种重要的淡水资源。
1.5 生物地理:生物地理研究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演化和相互关系,包括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等内容。
2. 人文地理2.1 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区的人的总数,人口分布则是指人口在地球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
2.2 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是指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农村则指人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并以农村为居住地的地区。
2.3 工业化与产业转移:工业化是指国民经济以工业为主导而发展起来的过程,产业转移则是指产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
2.4 区域发展与城市体系:区域发展是指某一地区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城市体系则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级城市的组织与布局。
3. 地理技术与方法3.1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来获取、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工具。
3.2 地图阅读与制图:地图是一种用来反映地球表面或特定地区的平面图形,地图阅读能力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现代测量技术:现代测量技术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等,它们在地理研究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3.4 统计分析与比较法:统计分析与比较法是地理研究中常用的方法,通过数据收集和对比来揭示地理现象的规律。
高二地理上册期中知识点复习
高二地理上册期中知识点复习1.高二地理上册期中知识点复习篇一气候界线(1)1月0℃等温线(也是_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3)400 mm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张家口、兰州、拉萨至喜马拉雅山东部。
(4) 200mm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大致经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至冈底斯山。
2.高二地理上册期中知识点复习篇二(一)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1)太阳在白天半球的高度大于零,值出现在中午,即当地时间12点。
(2)太阳在夜晚半球的高度小于零,最小值出现在午夜,即当地时间的0点。
(3)太阳在终止线(圆)上的高度等于零。
(二)正午太阳高度:(1)太阳直射那一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
(2)同一天中午太阳高度相同的两条平行线。
这两条平行线分布在直平行线的两侧,纬差与直平行线相等。
(3)某一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纬线与直射纬线的纬差。
(三)二分二至太阳高度分布规律:(1)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2)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4)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南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3.高二地理上册期中知识点复习篇三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地理期中复习提纲
期中复习提纲:
1.距地球最近的天体、行星、恒星;八大行星的顺序。
2.宇宙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
3.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的原因。
4.我国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图,青藏高原太阳能最丰富的原因。
5.太阳大气的结构和太阳活动类型的分布。
6.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7.自转的意义、特征和北京时间的含义、时差的计算。
8.二分二至(春秋分、冬夏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情况。
9.在公转图上会区分二分二至(春秋分、冬夏至)日,二分二至(春秋分、冬
夏至)日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直射的纬线,和直射点移动方向。
10.地转偏向力的规律。
11.自传线速度、角速度的分布规律
12.地球在近日点远日点的时间和速度特点。
13.地球内外圈层及其特点。
14.大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15.大气的垂直分层,各层的气温分布及运动特点。
(看懂图)
16.大气的受热过程,吸收、散射、反射和大气逆辐射的过程和例子。
(看懂图)
17.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和根本原因。
18.综合题要会读、填春秋分和冬夏至的太阳光照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示
意图、公转示意图。
会标自转和公转方向、会画晨昏线、夜半球、太阳入射光线等
23026′S
19.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
20.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具体内容见以前发过的会考纲要。
地理高二期中考试知识点
地理高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它关注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球的构造、地质变化、自然资源、人口迁移等等。
在地理高二期中考试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地球的构造和地质变化1.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是人类居住的区域,地幔是地壳下的岩石层,地核则是地球的中心,由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可以移动。
板块运动造成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3. 地球的地质变化:地球的地质变化包括造山运动、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移动等。
这些地质变化对地球上的地貌和自然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自然资源1. 能源资源:包括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
能源资源的利用和消耗是地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2. 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铁矿石、铜矿石、铝矿石等)和非金属矿产(石灰石、石膏、盐矿等)。
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 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淡水和海水。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农业、工业和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人口迁移和城市化1.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人口迁移对地域发展、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产生着重要影响。
2.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环境改变产生重要影响。
3. 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结:地理高二期中考试的知识点涵盖了地球的构造和地质变化、自然资源以及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等多个方面。
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全面了解地球的运行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同学们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复习,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高二地理期中复习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期中复习知识点归纳高二不知不觉我们度过半个学期,即将迎来地理期中考试。
而大家也在进行地理的期中考试,1、几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秦岭-淮河一线、三大经济地带、三大自然区、三级阶梯。
2、主要山脉与其他地理界线的对应关系:山脉走向:天山、阿尔泰山、大巴山、贺兰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太行山、武夷山、南岭、昆仑山、阴山。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以下三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阿尔金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脉横断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脉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3、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影响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陆因素。
4、河流的水文特征☆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流速: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结冰期、凌汛:有无、长短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试比较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南方地区北方地区支流多支流少雨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为主汛期长汛期短水位变化小水位变化大无结冰期有结冰期含沙量小含沙量大5、气候的降水类型:全年降水多的就是年雨型,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季或者夏半年降水多的就是夏雨型,如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降水多的就是冬雨型,例如地中海气候。
终年降水少的就是少雨型,例如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6、农业的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季风区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夏季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国有经营)混合农业:珠三角地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商品率高)游牧业:四大草原(天然草场)(粗放经营)大牧场放牧业:内蒙古草原(优质天然草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热带种植园农业:海南岛、云南南部(热量充足、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乳畜业:发达城市郊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高二期中考试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期中考试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至关重要。
在高二学年,地理的学习内容更为深入和广泛,期中考试也是对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点的重要检验。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总结,本文将对高二地理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与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倾斜与季节变化、纬线和经线、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等。
2. 大气层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大气运动、气象要素与气象图、气候和气候类型等。
3. 水文地理水的分布、江河湖海与水循环、海洋潮汐和洋流、水资源与水污染,以及水旱灾害等。
4. 土地与土壤土地的利用与开发、土地资源的保护、土壤的形成与类型、土壤的肥力与保育等。
5. 生物地理物种与生物圈、生物资源与保护、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与生态环境等。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迁移与难民问题、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失调等。
2. 社会与经济地理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交通与通讯、商业与贸易、旅游与文化等。
3. 区域与区域发展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区域规划与城市化、一带一路和沿海经济带等。
4.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与治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全球气候变化与应对等。
三、地理技能与方法1. 地图阅读与制图地图符号与比例、地图阅读技巧与方向判断、比较分析图与流向图的制作与分析等。
2. 图像分析与解读地理图像与卫星遥感、空间分析与图像解读、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大数据等。
以上是高二地理知识点的大致归纳。
在备考期中考试时,建议同学们重点关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核心知识点,同时要掌握好地理技能与方法,如地图阅读与制图以及图像分析与解读等。
通过合理的复习计划和方法,同学们一定能够在地理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文章完)。
高二地理期中考试知识点
高二地理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涉及到地球各个方面的学科,它包括了地球的形态、构造、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内容。
作为高中地理的学习者,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地理知识点,以备不时之需。
下面将对高二地理期中考试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的结构和形态:地球由内向外可以分为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四个部分。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扁球体,即地球的赤道半径稍大于极半径。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
3. 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描述地球上一个点位置的方式,包括了经度和纬度两个要素。
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纬度表示南北方向。
4. 大气层和天气: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顶层四个部分。
天气是指大气状况在时间上的变化,包括气温、湿度、气压、风力等多个要素。
5. 气候和气候类型:气候是长期天气的统计结果,描述了某一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的气候特征。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型气候等。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和城市:人口是指一定区域内居住的人的数量。
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发达、社会功能复杂的地区。
2.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移动。
3. 农业和工业: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种植和养殖等方式获取食物和其他农产品的生产活动。
工业是指利用机械、设备等生产手段进行生产的经济活动。
4. 城市化和城市规划: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的增长。
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合理布局和有效管理城市的空间发展,设计城市整体结构和功能。
5. 旅游和环境保护: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观光、体验等目的而到其他地区游玩的活动。
环境保护是指为了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三、地理知识点的应用1.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集合电子地图和数据库等技术的系统,用于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地理信息。
高二地理下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下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1.高二地理下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篇一纬线、纬度⑴、纬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有三个特点:①、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②、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最后成一个点);③、自成一个圆。
⑵、纬度:①、赤道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0°—90°N),赤道以南为南纬(0°—90°S)。
赤道将地球平分南、北两个半球。
纬度数从赤道向北、向南逐渐增大。
纬度值90°。
②、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2.高二地理下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篇二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阴影的方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因为太阳的直射点每年都在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中午的日影方向不仅随空间变化,还随时间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总是朝北。
在北半球夏季至日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正午阴影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最短。
北半球冬季的至日,阳光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的中午,太阳的高度最小,影子最长。
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总是朝南。
在北半球冬季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正午阴影最短。
在北半球夏季至日上,南半球中午太阳高度最小,影子最长。
在北回归线之间,太阳一年直射两次(回归线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3.高二地理下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篇三河流承载能力的降低促进了沉积,形成堆积地貌。
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1)冲积扇平原冲积扇是河口的扇形堆积。
河水离开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分成许多交叉点,呈扇形向外流动,使河水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有利于河水分流。
随着树枝的不断堆积和变化,形成了冲积扇。
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顶部较粗,以砂和砾石为主。
随着水流对边缘的承载能力减弱,堆积物质逐渐变薄,边缘一般为砂、粉砂、壤土,分选性能较好。
地理高二期中考知识点
地理高二期中考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上空大气和水圈等自然现象的科学。
在高二学年,学生将深入学习地理的各个方面知识点,为期中考做好充分准备。
本文将介绍地理高二期中考的核心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和应对考试。
1. 自然地理1.1 大气与气候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环流和气候类型的形成机制,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的原理,气候带与降水的分布规律等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1.2 水资源与水循环地球的水资源分布、利用与保护,水循环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以及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等内容需要掌握。
1.3 陆地地貌与地质灾害地球的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地壳形成与变动的原理,地震、火山、地理环境灾害等相关知识点需重点关注。
2. 人文地理2.1 人口与城市人口增长与迁移的规律,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规律,人口与城市的关系等是人文地理的重点知识。
2.2 区域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区域发展,区域规划与决策,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等内容需要掌握。
2.3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都是人文地理中重要的考点。
3. 地理工具与技术熟悉地理学中常用的工具和技术,包括地图的制作与使用、遥感与卫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等。
4. 地理学科的交叉与拓展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如地理与历史、地理与经济、地理与政治等,需要了解各学科的交叉点和重要应用。
以上仅为地理高二期中考的核心知识点的简要介绍,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还需结合教材和老师的指导,学习相关章节的具体内容和细节。
记住要多做练习题和模拟考试,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祝愿同学们在地理期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二期中考试考点
1、我国疆域四至点
2、我国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我国的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区、省会、简称、基本特征)
4、我国人口的分布特征、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
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6、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及地域风情
7、我国的地形及地形剖面图
8、利用经纬网定距离
9、我国四大盆地剖面图及基本特征
10、西北地区的气温与东北地区的气温差异及影响因素
11、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最冷月均温、最热月均温、年均温、年平均降水量、无霜期、年日照时数
12、四川盆地的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3、等温线图的判读
14、我国地区气候差异及原因。
高二中国地理复习提纲
自主梳理回顾:山脉名称、分布、标注定位性山脉经纬度;地形区名称(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丘陵在图上标注)、分布、特征;山脉两侧地形区(或省份);阶梯分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重要分界山脉地理意义;地质灾害;影响
自主梳理回顾:河流名称、分布、水文特征(按东北、华北、南方、西北来描述)、补给形式、水系特征、内外区分界等
自主梳理回顾:发源、注入海洋、流经地形区、流经省份、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游段分界、主要水利枢纽、主要湖泊、水文特征、河道特征、河道整治(问题、治理措施)
自主梳理回顾:气温分布及温度带划分、降水分布及干湿区划分、气候类型名称、分布、特征、成因、判读、对应自然带;东部雨带推移规律;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旱灾、涝灾)分布、危害、成因、措施;对农业影响等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复习
自主梳理回顾:三大自然区名称、界线、划分指标;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各自然区内部差异、主导因素;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划分指标、经济水平差异的区位分析;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协调(资源东调+产业西移)、原因、概况、影响。
高二上地理期中考知识点
高二上地理期中考知识点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它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在高二上地理期中考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一、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地球运动对于理解地理知识非常重要。
地球的基本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各个地理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组成。
地球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
自转导致地球的日夜交替,公转则导致季节的变化。
二、地球的气候和气象气候和气象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气候是指某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而气象则关注天气的短期变化。
了解气候和气象对于预测天气、农业生产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期中考中,我们需掌握不同气候带(如热带、温带和寒带)的特点、降水和温度的分布规律以及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三、地理信息与地图地理信息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描述和分析。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表达方式。
地图包含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要素,如河流、山脉、城市和交通网络等。
在地理期中考中,我们需掌握地图的读法、制作和使用。
地图的比例尺、方位角、图例和等高线等内容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四、人口与城市化人口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而城市化是人口分布的一种表现形式。
了解全球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对于理解地理学的人口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至关重要。
在地理期中考中,我们需掌握人口数量的统计方法、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城市化对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的深远影响。
五、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自然资源是指地球自然界给予人类的各种有用和可再生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与地理学紧密相关。
同时,地理学也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地理期中考中,我们需掌握不同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状况,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后果,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它涉及地球的形态、地球运动、气候与气象、地理信息与地图、人口与城市化以及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等多个方面。
学年高二地理第一章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学年高二地理第一章期中考试复习提纲了解区域的特点空间特征结构、地位与功能区域竞争力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了解区域发展的条件区域发展重点区域的均衡发展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方案及评价研究区域发展规划②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等。
第二步,进行区域差异的分析,比较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劣势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区域发展阶段评价第三步,搜索区域发展差异形成的原因。
三.以某区域为例,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初期阶段:是指区域阶段成长阶段:是指区域的和阶段后期阶段:随着本地区资源的耗竭,由于技术、产业结构等与区域外整个市场发展的不和谐,本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因素的集聚能力减弱,导致区域整体发展呈现状态。
人地关系面临问题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后期阶段四.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遥感:简称,主要运用于、、等方面。
2.全球定位系统:简称,主要用途为。
3.地理信息系统:简称,主要运用于、、、等。
4.3S的关系:相互独立油相互促进,遥感主要用于,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技术主要用来五.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数字地球是,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后,由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一.1空间,地理差异,指标,方法2、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二.1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资源;人口经济文化历史三.早期发育中期发展成熟衰败萎缩四 1。
RS,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2.GPS,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3.GIS,资源清查城乡规划灾害监测环境管理4.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分析。
五. 数字化的地球,数字化计算机网络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地理第一章期中考试复习提纲,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高二地理章节期中考试复习要点:第一章
高二地理章节期中考试复习要点:第一章高二地理章节期中考试复习要点:第一章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章节期中考试复习要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地理网一直陪伴您。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地理信息技术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 (RS)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3. 全球定位系统 (GPS)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4.地理信息系统(GIS)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的比较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学年期中考试地理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导学案 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1.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的2.区域特点: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3.划分指标: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划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2.功能区: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由区域的中心和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整体2.差异性:区域内部有相对一致性,但各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3.开放性:各个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导学案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一、区域差异1.成因:不同区域所处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差异2.表现: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 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二、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英国为例 1.相似性:两国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都地处中纬,气候比较湿润产生原因: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两侧,地理位置和地形等不同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可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2.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岛国的优势。
产生原因:经济发展起步早晚和发展过程方面的差异,加上人口数量悬殊,自然环境差异,文化传统不同可比较的要素: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及其布局、农业人口与三、我国的区域差异 三大自然区(比较见课本) 划分依据:地形、气候名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以400毫米降水线为界,青藏高寒区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以横断山脉(3000m 等高线)为界。
导学案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a 、初期阶段(“钢都”匹兹堡的开发)特点: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人地关系:基本协调b 、成长阶段(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特点: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污染加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c、转型阶段(匹兹堡的“困惑”)特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区域优势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失业率增高,人口减少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d、再生阶段(“知识城”匹兹堡)特点:对症下药,措施区域经济复苏,又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对策:一方面,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
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导学案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地理环境决定论)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人类中心论)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人类中心论)环境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地伙伴论)2.人地关系思想演变a、地理环境决定论核心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评价:该理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的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b、人类中心论核心思想: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评价:人类中心论一味地从人类自身需求出发,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地关系越来越紧张。
c、人地伙伴论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评价: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①由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过度,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能源)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过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污染加重(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二、主要环境问题主要原因: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和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地域差异: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导学案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理解可持续发展1.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
2.内涵: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和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时间上的公平(代际公平)、空间上的公平(代内公平)2.持续性原则:核心是指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3. 共同性原则:全球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4.阶段性原则:①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②发达国家: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
导学案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走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生存和发展的压力):a、庞大的人口压力;b、资源短缺令人担忧(种类多、总量大、类型全,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c、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二、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a、面临人口问题:人口众多,人口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
人口战略: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面临资源问题: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资源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c、面临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环境战略: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d、稳定战略: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
展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的新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公众参与、绿色消费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黄土高原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①生态环境脆弱②黄土土质疏松,遇氺易分解;③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④坡度较陡,地质灾害频繁2.人为因素(主要):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和露天开矿)、②破坏植被三、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3.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四、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心是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1.基本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
2.具体措施:附:2西北的荒漠化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植被稀少、河流稀少、土质疏松、生态脆弱人为因素(主要):人口压力和人类活动不当造成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合理灌溉)危害: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退化、草场沙化,沙尘暴盛行治理措施:人口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资源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草场、水资源以及能源,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沙障工程等。
导学案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测试目标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开发条件,分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一、优越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二、主要工业部门:钢铁工业(主导)、煤炭工业(基础)、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a、生态环境恶化:主要环境问题有固体废气物污染、大量热污染、水体污染、生态破坏b、传统工业衰落:表现为从业人员减少,人口失业严重,钢铁生产向国外转移,产量下降原因:(1)煤炭开采深度加大,人工成本过高,进口原料更便宜;石油、核能的利用,使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使煤炭工业衰落(2)煤炭成本上升,钢铁工业成本提高;产钢、出口钢国家增多,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导致世界性钢铁过剩,使钢铁工业衰落(3)主导产业煤炭钢铁工业衰落,从而导致机械、电力、化工等产业的衰落即衰落原因可概括为:1、生产结构单一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冲击四、整治措施a、改造传统工业,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b、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附: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人教版)A:区位条件:1.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2.水源较为充足3.市场广阔4.位于中部,交通便利B:问题:1.交通运输条件不足2.环境污染严重C:对策:1.提高煤炭的利用技术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轻工业等3.加强三废的治理导学案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测试目标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