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的学术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第一个字就是忠,我们之前讲过“为人谋而不忠乎”;第二个字是信,“与朋友相交而不信乎”;第三个字是孝;第四个字叫做恕,忠恕的恕,宽恕的恕。
这一节讲孝。
“慎终追远”,慎终就是在父母临终之时办丧事,要守丧的;追远就是祭祀先祖。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慎终追远,我们的民风就会变得淳朴。
古人说行孝有三,一生则孝,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孝顺父母;第二,慎终,父母临终之时我们要办理好丧事,并且守丧。
以前古人是守丧三年的,这三年什么事情都不做,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可能不实用了,但是这个道理是相通的。
孔夫子去世之时曾子是守丧三年,子贡守丧六年,这就是一种追思,对于老师的深厚的感情;第三就是追远,对于已故的祖先我们要懂得时常地去祭祀,现在很多地方都有祭祀的习俗,清明节、七月十五、寒衣节、春节和正月十五都会祭祀先祖,这都是慎终追远。
怀念祖先,回忆过去的事情,会让我们自己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们先讲讲追远,比如说我们现在小学的课本就在学习我们那些烈士的精神。
比如说我们学习雷锋叔叔的奉献精神;我们学习董存瑞叔叔舍身取义的精神;我们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精神;我们现在去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看看给我们留下了文化,留下了统一,留下了历史,留下了那些伟大的精神的古圣先贤;我们学习圣贤文化,去参拜孔夫子,这些都是一种追远。
追远就是感念我们的先人带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现在还可以学到圣贤文化。
如果没有一代一代的圣贤传承中国文化,我们的精神将是空虚的,我们的内心是没有光明的;如果没有我们自己家的祖先一代一代地奋斗和耕耘,也就不会有我们自己今天的衣食住行;如果没有我们的父母我们就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追思的,让我们懂得去感恩。
我们有了这种追思的心念,有了这种感恩的想法,民风自然就会变得淳朴。
因为我们内心怀的是感恩之心,是在滋养自己和培养自己的德行。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演讲稿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演讲稿尊贵的评委、亲爱的听众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发表演讲,分享一下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深刻理解和心得体会。
“慎终追远”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句话,意思是要关心前人的生命和事业,补足他们未竟的遗憾,传承他们的优良传统。
这个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前人,爱惜现在和未来。
我们要珍惜生命和青春,把每一天都当作万众瞩目的演出,让后人可以看到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
这也是我们承担着后人责任的表现。
首先,我想分享一个关于慎终追远的故事:相传,明代著名文学家罗贯中非常热爱读书,然而他生前一直未能完成自己的梦想。
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发现了父亲的遗愿,那就是写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终罗贯中的儿子身体健康,但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这项任务。
于是,他把这个遗愿传到了自己的儿子,以希望他可以完成这项任务。
最终,三代代传承下来,在罗贯中的曾孙罗嗣宗(罗小四)的努力下,罗贯中的遗愿最终得以完成并出版为《三国演义》。
这个精彩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件完整的事情需要多个人的努力和传承,而我们必须从父辈定下的目标和遗愿中认真学习与领悟,补足他们未竟的遗憾。
那么,什么是“民德归厚”?“民德归厚”是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
它强调了国家需要重视民生问题,为人民谋利益,增强社会信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我们要做一个真正有良心的人,不仅要守护自己的道德底线,还要注重与周围的人互动,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权利,积极主动地奉献社会。
回归到现实中来,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一定要明白自己身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首先,我们应该将自己的机遇与收获回馈社会,具体而言,是要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关注,有意识地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
其次,我们应该秉持正直、真诚、勤奋、可靠和谦虚的品质,做为后人树立行业和个人的典范。
面对即将到来的未来,我们应该有着坚定的信念、积极的态度和勇敢的行动。
我们要时刻记得,我们的人生中要面对的不是“梦想’’的成就,而是逐渐复杂起来需要我们主动思考和积极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论语名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导语】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个不能对⽗母尽孝的⼈,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
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
下⾯是分享的论语名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欢迎阅读参考! 【原⽂】 曾⼦⽈:“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曾⼦⽈:“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 【注释】 (1)慎终:⼈死为终。
这⾥指⽗母的去世。
旧注⽈: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
旧注⽈:追远者祭尽其敬。
【解释翻译】 曾⼦说:“谨慎地对待⽗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然会导致⽼百姓⽇趋忠厚⽼实了。
” 这句是讲孝道。
『曾⼦』是孔⽼夫⼦的学⽣,是他最年轻的学⽣。
「曾⼦」本⾝是⼀位⼤孝⼦,他在⼆⼗四孝⾥⾯是有排名的。
记载中说,他对母亲纯孝,有⼀天到⼭上砍柴,结果家⾥来了客⼈,他母亲不知道如何接待,⼼⾥就有点紧张,就很想呼唤⾃⼰的⼉⼦早点回家。
当时也没有⼿机,不能够通讯,他母亲就想了⼀个⽅法,她知道⾃⼰的⼉⼦,平⽇对⾃⼰⾮常的孝顺,念念都不忘⽗母的,所以她就咬⾃⼰的⼿指。
这⼀咬,⼗指连⼼,就很痛,结果曾⼦在⼭上就觉得⼼⾥很不舒服,好像家⾥出了什么事,于是赶紧从⼭上往家⾥跑,回到家⾥⼀看,才知道家⾥来了客⼈。
他母亲告诉他说,我不知道怎么样把你呼唤回来,只好咬⾃⼰的⼿指,让你能够得到感知。
从这⾥我们能看到,如果不是曾⼦念念都念着⾃⼰的⽗母,没有⼀时⼀刻忘记,如何能够得到这样的感应! 实在讲这种感应、这种能⼒⼈皆有之,⼈的⼼性本来就是畅通⽆阻的,通达⼗⽅法界的。
如果⼀个证得⾃性的⼈,这个宇宙当中哪⼀个星球,哪⼀个众⽣,有什么样的念头,他都能够感知得到,因为他⼼性的能⼒没有障碍。
圣⼈教我们要悟明⼼性,也就是《⼤学》⾥讲的「明明德」,那就要从尽孝开始。
因为我们凡⼈虽然没有能得到通达⼗⽅的能⼒,但是从跟⽗母感通这⾥⼊⼿⽐较容易能够成就。
跟⽗母⼀体的⼼,就能够超越时空,就能够跟⽗母⼼⼼相印,感⽽遂通。
由尽孝,对⽗母尽孝开始,将这⼀颗孝⼼扩展到对⼀切⼈、⼀切物,跟⼗⽅法界⼀切众⽣都能感通,这就是⼤圣⼤贤了。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作者:朱康有来源:《月读》2018年第04期《论语·学而》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年幼时在乡下每逢清明节随同大人“上坟”的情形:将贡品及纸钱敬在坟头,在洒酒摆食、跪拜叩头、点烧纸钱之际,口中念念有词——无非是祈告亡灵享用、护佑生者万事平安得福的话。
在返回家中的崎岖山路上,作为小孩子的我似乎早已忘记那种悲伤的场面,漫不经心地听着大人讲述祖先的事迹,心里却更关注祖先“享用”过后剩下的大部分点心。
然而,成年后,我再去“上墳”、祭拜先祖,则多了份敬重和感念之情,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时时闪过要光宗耀祖、不能为家族抹黑的念头。
儒家讲孝道,重祭礼,目的是让人们积累德行,反思和约束自己肆意的行为。
若将“终”解释为父母的逝去,将“远”解释为祖宗或祖先,则前者是我们生命的直接源头,后者是我们生命间接的(通过父母或祖父母等)、久远的源头。
在动物界,我们常能发现基于动物本能的那种舐犊之情和反哺之恩。
作为人,我们更应该具备爱护之情与感报之恩,如此则人间处处皆可显出温馨的画面。
此外,死祭莫如生养,想到“亲不在”的将来,也能够激起人们对父母及时行孝的心理。
逝者已去。
对亡者的态度,实际上体现了生者的思考。
为什么对亡者的重视或追念能达到“民德归厚”的效果呢?第一,它反映了一种报恩感恩的超越意识。
当一个人将自己与对祖宗的情感联系起来时,就会认识到,今天取得的成绩并不仅仅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更是靠祖宗的血脉相承——没有他们在生命环节的传承、延续,我们自身就没有生命,那么何谈其他呢?同样,联系到生活和工作,如果没有自然的养化、国家的培育、集体的氛围、众人的帮助,我们哪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呢?因此,我们应常怀感恩之心,这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运行。
第二,它唤起了人们的责任担当意识。
祭拜祖先是人们认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的一种重要形式。
祖宗留下的基业我们能否守得住?祖宗的业绩我们能否发扬光大?祖宗积累的德行我们能否彰显?面对列祖列宗的亡灵,我们的所作所为能否对得起他们的期望或冀盼?第三,它激发了人们对自我言行的反思意识。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意思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意思文章一咱来说说“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
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呀!啥叫“慎终追远”呢?简单说,就是慎重地对待长辈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
咱中国人特别讲究这个,家里老人走的时候,那丧葬的事儿可不能马虎,得认认真真、恭恭敬敬地办。
这不是为了摆排场,而是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再说说追念祖先。
逢年过节,咱都要给祖先上供、磕头,这不是迷信,是心里记着咱从哪儿来,不能忘本。
那为啥说这样做,民德就能归厚了呢?你想啊,一个人要是对自己去世的亲人都能这么用心,那他对活着的人能不好吗?能不懂得珍惜、感恩吗?他肯定会更有爱心、更有责任感。
而且,当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整个社会就会充满温情和敬意。
人人都知道孝顺长辈、尊重传统,那风气能不好吗?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照顾,邻里之间也更和睦,社会也就更和谐稳定啦。
所以啊,咱们可别小瞧了这“慎终追远”,它能让咱们的心变得更善良、更宽厚,让咱们的社会变得更美好!文章二今天咱们来唠唠“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先说说“慎终”。
这就是告诉咱,亲人去世的时候,得怀着一颗敬畏和悲痛的心,把后事办好。
别随随便便、敷衍了事。
比如说,葬礼上要真心诚意地表达悲伤,按照规矩来办事。
这是对亲人的爱和尊重。
“追远”呢,就是要常常想起祖先,怀念他们的功绩和品德。
逢年过节去祖坟上看看,给他们烧烧香、磕磕头,讲讲家里的新变化。
这能让咱记住自己的根,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
为啥这么做民德就归厚了?你想想,一个能把亲人的离去当大事,能记住祖先的人,他能没有良心吗?他肯定对身边的人也差不了,懂得关心、照顾别人。
而且大家都这么做,整个社会就充满了人情味。
比如说,在村里,一家有难,八方支援。
因为大家心里都有那份善良和厚道,知道互相帮衬。
孩子们也能从大人身上学到这些好品德,一代传一代。
所以啊,“慎终追远”可不是一句空话,它能实实在在地让咱们的品德变好,让咱们生活的地方更温暖、更美好!咱都得好好琢磨琢磨,把这老祖宗的话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您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文化内涵?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您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文
化内涵?
《大戴礼记》中有曾子对“知终”、“能终”的论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君子一孝一弟,可谓知终矣。
”(《大戴礼·曾子立孝第五十一》)“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养。
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
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
”(《大戴礼·曾子大孝第五十二》)曾子“慎终”一语应理解为:孝、悌等德行善举,自始至终,一而贯之;不但有始,而且还要能终。
《论语·泰伯》载有曾子的一段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既然曾子以“死而后已”为“远”,那么,行仁之道,“死而后已”,就可说成是“追远”。
显然,以曾子的行仁之道、“死而后已”之语句,来解释其“追远”一语,是再恰当不过了。
“祭尽其敬”、“其诚”,还不敢说是民德厚矣,但行仁之道,“死而后已”,完全可称得上是民德厚矣。
《礼记·礼运》曾这样界定过人:“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按《礼运》的界定,“天地之德”是人之本然意义上就具有的人性内容,也就是说,德厚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内容。
因为“上失其道”等原因,人之淳厚德性散没,但“慎终追远”的修行,又能使人之德性复归于本然意义上的淳厚。
小学议论文作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8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古往今来,多少清明时节;千载历史,几人载国千秋。
千年之前,孔子在《论语》中写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一千古治国之道。
可千秋帝王却没有一个深思此道。
今吾不才愿论此道。
慎终,春天到来之际,静静的体会祖辈们给我们的遗训,静静体会古人的精神与智慧。
我国有五千年积淀的文化,有五千年的智慧,有五千年的精神,却为什么不是一个礼仪之邦,日本的和茶道远远超过了我们,美国的信仰远远的把我们甩在身后。
为什么他们用三千年的历史超过了我们五千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只是盲目的在过外国人的节日,只是在淹没我们自己的文化。
各种节日盲目跟风,很多节都叫不出名字,一句讽刺中国人的话:“如果中国什么节都过,可放假200多天。
”现在我们需要的不是节日,而是思想,思想是我们内心中的阳光,是我们在困难中的甘泉。
我们不需要浮华的人生,需要静静地体会我们的思想,找回属于我们的中国风。
阳春白雪曲中意,诸子百家历史中。
追远,多少先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遇断魂。
”这是大唐王朝犹胜转衰。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於莫忘归。
”这是宋朝的商业繁荣。
“风雨里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这是明朝的动荡的末期。
追远,顾名思义追寻历史,五千年的历史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人世的沧桑,我们不能只活在当下,应当居安思危。
秦始皇虽统一中国,却只有两代。
汉朝虽铸就鼎盛一时,却也造就七国之叛。
唐玄宗虽开元盛世,却亲手送出大唐的大好河山。
宋朝虽商业繁荣,却胆小如鼠。
明朝虽废丞相,却使内阁首辅成为主宰。
清朝虽康熙乾隆,最后却备受欺辱。
我们不能只知道眼前的幸福,应该了解和追溯历史,用我们独特的思维去思考它,我们不能一味的臣服于历史的操纵,应当拥有自己的想法,大胆创新。
用历史来警醒自己,用客观的真理事实来让我们分辨真正的对与错,黑与白。
带有敬意的去缅怀祖先,感悟自然的真谛,历史的真意。
在我看来,清明就是这样的一个节日,让往日我们车水马龙的生活变得平静,让我们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我们的人生。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演讲稿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演讲稿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当代人应该传承和发扬的优良品质。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慎终追远,意味着对先人的尊重和缅怀。
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贤,不忘先烈,传承先人的优良传统和品德。
只有通过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传承,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前行的方向。
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先人的智慧和贡献,珍惜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民德归厚,意味着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精神财富的积累。
然而,真正的幸福和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丰盛和高尚。
我们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努力做一个有情怀、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传播正能量,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
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精神世界的建设和提升,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品德,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诱惑,但我们不能忘记慎终追远的初心,更不能忽视民德归厚的价值。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这种美德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让这种美德成为我们心灵的寄托,让这种美德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目标。
最后,让我们一起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让这种美德成为我们生活的底色,让这种美德成为我们社会的风气,让这种美德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
谢谢大家!。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水知道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水知道中国古圣先王强调:「修身齐家,格致为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修身教学之内容,首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并总结出十二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华严实验室水结晶实验,让水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德目,呈现出绚丽庄严、光彩夺目的水结晶。
一、孝是万善之根本净空老教授诠释孝悌二字时说:「孝是孝养父母,顺其心意。
悌是奉事师长,广修礼敬。
圣贤之道,以孝亲尊师为根本。
」因此,孝悌是人伦的大根大本。
水结晶看中文字孝,呈现上下承接,表示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富含传承之意。
《说文解字》解释孝字说:「孝,善事父母者。
」段玉裁在注解中引用《礼记.祭统》说:「孝者,畜也。
」并进一步解释:「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
」因此,孝就是要顺于五伦之常道。
孝字是会意字,由「老」和「子」组成而为孝。
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
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
孝道的落实,是始于孝敬父母,进而扩展至孝敬一切众生,方达到圆满。
(看中文「孝」字,水结晶呈现多元样貌,而和谐并存,彰显孝敬之理贯彻长幼、环周天下。
)「父子有亲」是爱的原点,华严实验室在水结晶实验中,让水看关于「父母生养、教育孩子的恩德」的图片,呈现出的水结晶令人惊叹。
(一)母亲的「怀胎守护恩」:水看图片「父母的爱由十月怀胎开始」。
水结晶好像反映出父母结合为一体的亲爱,共同守护母亲胎中的婴儿。
皎洁明净的水结晶,自然流露父母对孩子慈爱的光辉。
水结晶,好似反映出母亲腹中的胞胎,四周有母亲的羊水围绕保护着,吸收母亲身体内的营养。
(二)水看图片「婴儿在母亲胎中孕育」:婴儿在母亲胎中孕育十个月吸收母亲的营养。
灿烂美丽的水结晶,内部有圆形胞胎形状好似反映出婴儿胚胎在母亲爱心的包围下孕育成长。
光莹明净的水结晶,反映出新生胎儿未受染污的灵性。
两个水结晶,相依相偎彷彿反映父亲关怀着怀胎的母亲,而母亲内部孕育着胞胎并散发出母爱的神圣光辉。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汉民族传统礼仪“祭礼”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汉民族传统礼仪“祭礼”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其时,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
朱子云,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
其时已是一千多年后的南宋。
无礼不成中国,无祭便无华夏。
千年风云,捍卫中国的不仅是勇士的刀剑,慎终追远的信仰坚守更奠定了华夏历尽风雨日益深厚的文明。
三大古国皆没,大唐依旧繁华,谁知道华夏生生不息的秘密?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个神秘的仪式——以礼为纸、以敬为笔,华夏的人民几千年书写着同一个问句: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题记目录: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礼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二夫祭者,自中出,生于心也——远离爱敬之诚的当代祭祀三敬天、礼地、爱人——祭礼的分类:天神祭、地祗祭、人鬼祭四祭思敬、丧思哀——华夏传统祭义五祭法、祭器、祭服、祭献、祭辞、礼乐、礼容、等差——祭礼的要素六追怀亲人的音容——家祭礼七祭祀万世之师表——释奠礼八公祭、民祭、家祭——祭礼复兴展望九家祭之礼操作方案十民间祭礼操作方案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礼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祭”,《说文》解为“祭,祀也。
以手持肉”。
段注:“统言则祭祀不别也。
从示,?手持肉。
此合三字会意也。
”其甲骨文与金文皆忠实地记录了远古这一动作景象。
“祀”,《说文》曰:“祀,祭无已也”。
段注:“析言则祭无巳曰祀。
从巳而释为无巳,此如治曰乱,徂曰存,终则有始之义也。
”《释名》:“殷曰祀。
祀,巳也。
新气升,故气巳也。
”《孝经?士章疏》:“祀者,似也。
似将见先人也。
”祭与祀中都出现了“示”字,何为“示”?《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从二。
三垂,日月星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示,神事也。
凡示之属皆从示。
”。
有解,“二,古上字。
左画为日,右为月,中为星。
画纵者取其光下垂也。
示,神事也。
故凡宗庙社神祇皆从示。
”《玉篇》“示者,语也。
以事告人曰示也。
” 上天垂下日月星的光芒,以示人间。
写在“慎终追远”的路上

写在“慎终追远”的路上作者:吴绍梅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4年第04期《论语·学而》中有言:“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对于其中的“慎终追远”一词,可能现代人鲜有知之,但从其社会价值来看,却一直导引着现代人的道德观。
其蕴含的深层道德理念,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孝亲追贤,还是强调人对文化和道德传承应当秉承的谨慎态度和强烈责任感,对于每一个社会人尤其对扮演着“传道受业解惑”者身份的教师来说更是起着规行矩步的意义。
然而每一个授业者总会在“慎终追远”这条路上遇到许多沟沟坎坎。
因现实中的种种限制、束缚和精神“威逼”,我们总会在不尽如人意的教学成果面前似九斤老太般感叹:“一代不如一代!”更有甚者会为了追求教学成果上的昙花一现而杀鸡取卵!在高中语文教学上,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
当我们摆出一副严父慈母的姿态向学生一板一眼讲授新知,却换来学生态度上的不以为意或表现上的不尽如人意时,那种失落感“怎一个愁字了得”?当一项项考核制度和一个个学生的成绩表现挂钩时,我们傻眼了,无奈了。
逼不得已,各种损招、烂招便应运而生:填鸭教学披着素质教育的外衣粉墨登场,大考小考打着高效课堂的幌子四处招摇……短期效应出现了,语文教师在一番精疲力竭的折腾后终于可以“一展笑颜”了。
中小学语文教师也该“冷静”下来了,不要仅仅为了学生一旦错字连篇就抓狂不已,不要仅仅为了学生一个文言字词的把握不当而叫嚣不停,不要仅仅为了学生一首古诗的理解不准便无奈喟叹。
教师应该顺应时代要求,摆正自己的心态。
我们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也该降低姿态,抱着教学相长的平常心去和学生相处。
我曾让学生写过一篇材料作文。
大体是围绕对一位美国作家写的《平凡的一生》一书中提出的希望女儿的一生平凡些,不要有什么太大的起伏,平平凡凡过一辈子的想法写自己的感悟。
之后,有一个学生在题为《中国式教育》的周记中写道:“中国式教育,就像学校只会教学生岳飞是好人,秦桧是坏蛋,是千古罪人。
作文慎终追远明德归厚

作文慎终追远明德归厚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In learning, work, or life, everyone is familiar with writing. Writing is the transition from internal language to external language, that is, from compressed and concise language that one can understand to an external language form that is developed, has a standardized grammar structure, and can be understood by others.So the question is, how should one write an excellent essay? Below is a sample article that the editor has compiled for everyone. Welcome to share.示例作文篇一:慎终追远,明德归厚,这四个字,听起来或许有些深奥,但其实它蕴含的道理,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离不开的。
就像我们每天吃饭睡觉一样,简单却必不可少。
"慎终追远",这是对生死的一种敬畏,对祖先的一种怀念。
就像是每年清明时节,我们去扫墓,不仅仅是祭奠先人,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历史的记忆。
这份敬畏之心,让我们明白,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延续,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为,都在影响着未来。
追终慎远 民德归厚矣的意思

追终慎远民德归厚矣的意思《追终慎远,民德归厚的那些事儿》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追终慎远,民德归厚矣”是啥意思。
你看哈,“追终慎远”呢,简单来说就是对逝去的先人要怀着敬重和缅怀之情。
这就好像我们会常常想起小时候爷爷奶奶给我们讲的故事,想起他们对我们的疼爱。
这可不是走形式哦,而是真真切切地去怀念他们。
为啥要这样做呢?这就说到“民德归厚矣”啦。
当我们重视对先人的追思,大家的心就会变得更加柔软,更加善良。
就像我们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就会更加珍惜现在,也会对身边的人更好。
比如说,我们会更加孝顺还在世的长辈,对朋友也会更加真诚。
想象一下,在一个大家庭里,每年到了特定的时候,大家都聚在一起,讲讲先人的事情,回忆那些温暖的过往。
这时候,是不是感觉整个家族都特别有凝聚力呀?而且,这种对先人的敬重还会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也知道要珍惜和感恩。
我记得小时候,每到清明节,家里人就会带我去扫墓。
那时候我还不太懂,就觉得是个很严肃的事情。
但随着慢慢长大,我开始明白,这其实是一种情感的连接。
站在先人墓前,我会想他们以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为我们现在的生活付出了多少。
这样一想,我就觉得自己要更加努力,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
所以呀,追终慎远真的很重要。
它让我们不忘本,让我们的品德变得更加醇厚。
就像一棵树,只有扎根越深,才能长得越高大。
我们的品德也是一样,有了对先人的敬重和感恩,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总之呢,“追终慎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点深奥,但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让我们珍惜过去,感恩先人,然后带着这份情感好好生活。
让我们都做一个有根的人,一个善良、真诚的人吧!哈哈,就说到这儿啦,大家觉得我说得有没有道理呀?。
2023年云南省事业单位考试真题试卷-综合管理类(A类)

2023年云南省事业单位考试真题综合管理类(A类)(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说明】1.遵守考场纪律,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公正;2.请严格按照规定在试卷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编号;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方可答题;4.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请将试题、答题纸和草稿纸放在桌上,待监考人员收取并清点完毕后方可离开考场。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出自《论语•学而》,表达了古人对人生的态度和思考。
这一思想在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
A.中秋节B.端午节C.清明节D.元宵节【答案】:C2.著名的西双版纳泼水节一般是在每年的四月中旬,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随佛教传入。
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又称()节。
A.波斯B.缅甸C.老挝D.泰国【答案】:B3.2016年我国财政支出1878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6年我国GDP为744127亿元,比上年增长,那么2016年我国财政支出增长弹性是()。
A.3.961/ 12B.0.96C.0.25D.1.03【答案】:B4.认识过程中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B.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C.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D.从现象的认识到本质的认识的飞跃【答案】:B5.当货币被用来偿还赊购商品或到期债务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A.支付手段B.流通手段C.价值尺度D.贮藏手段【答案】:A6.该公文格式不正确的是()。
A.附件位置B.落款C.主送机关位置D.发文字号【答案】:D7.目前交通工具的种类越来越多,这给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工具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混合动力汽车的混合动力是指氢能和燃油B.黑匣子外表是橙色,通常安装在飞机的头部C.环球飞行的阳光动力2号飞机动力来自核电池D.磁悬浮列车在运行时只受来自空气的阻力【答案】:D8.经营者为排挤竞争对手,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是:A.不正当竞争的行为2/ 12B.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C.正当竞争的行为D.违约行为【答案】:A9.“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句诗常被后人用来描述我国四大名著中的()。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

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对中国传统文化见解曾子在《论语"学而》中说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风俗淳厚、文化底蕴厚重是先前哲人们所推崇的人类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上下五千年,未曾有任何怠慢。
自诸子百家争鸣,传统文化不断地丰富其内涵,所以今天我也想谈谈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宇宙意识以儒道佛的思想为例,其主张虽有所不同,但很多理念都是从宇宙出发。
儒家文化是关于“人”的文化,凡事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
在儒家的思想中,“天地人”是三者并列的,它把人的价值上升到宇宙的价值中,将人性得以升华。
如朱熹曾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
”“天”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天”,“天”的道理要由“人”来彰显,这就是“人”对“天”的责任。
所以,儒家的人是天地充沛,精神圆满,是内外结合的人。
那么道家呢?道家的宇宙观便更为强烈。
《道德经》开篇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以及其所推崇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把宇宙观与生命观相结合,与儒家有异曲同工之处。
佛教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心灵的感受,人生的意义和终极归宿,聚焦于人生的解脱问题——实现超越生死痛苦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
《淮南子·齐俗训》篇云:“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意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意识主要表现在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
其次,人们重视"天人合一",并把它视作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如宋明理学讲的天理之天,即是自然之天与天命之天的统合体。
人与自然之天"合一"的中心是"顺自然"。
这里"自然"一词的含义,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界的"本然"法则与状态。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道理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道理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古代中国伟大思想家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言。
这
句话表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人们应该注重自己的生活态度,不仅要关心当下,还要考虑后代子孙的福祉。
孔子弟子曾子是一位非常重视孝道的智者,他的这句名言传达了两个关键概念:慎终和追远。
首先,慎终指的是对于生命终结的慎重态度。
人们应该对待生命的结束这一最
后的阶段,应该谨慎行事。
这不仅包括对待自己的生命终点,也包括对待他人的离世。
慎终不仅仅体现在对于死亡的惋惜与怀念,更重要的是在活着的时候,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个慎重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努力做好自己、造福他人,以提升自身的品质,为社会作出贡献。
其次,追远强调了对于祖先和前辈的敬仰,同时对未来子孙的关注和负责。
我
们应该铭记祖先的教诲和他们对于我们的影响,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我们应该秉持着他们留下的智慧。
同时,我们也要为了将来的后代,保持优良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这样,我们才能够确保民族的德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孔子所传达的这个道理是一个提醒我们要深思的重要信息。
在现代社会,快节
奏与功利主义经常阻碍我们对于终极问题的思考。
然而,只有在慎终追远的道路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并为之努力。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的生活,理解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同时,我们也应
该尊重并学习前辈智者的教诲和经验,让他们的智慧指引我们前进。
通过坚持这种慎终追远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帮助塑造一个更加和谐、进步和有意义的世界。
慎终追远厚德载物读后感

慎终追远厚德载物读后感学习了《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九时后,里面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因此特意写了此读后感。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为曾子说:“谨慎的对待父母的丧事,追念祭拜久远的祖先,百姓的道德就会归向敦厚了。
”该句也是儒家思想道德教化的重要思想之一:谨慎对待父母的丧事,追念先人,民风慢慢变得醇厚,就能少做错事。
这追念先人到现在也一直延续,最典型的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通过扫墓祭祖等活动,来表达对先人的追念之情,从上古流传至今,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观念。
每逢清明时节,一炷清香,一捧鲜花,带着绵绵的思念,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在中国大地乃至海外华人中一代又一代传承。
追忆先人的过往,缅怀先贤的遗愿,诵读先烈的遗文,感受他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慎终追远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慎终追远,蕴含着生命的启迪,生发着前进的动力。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卓然于世界之林,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代代国人无论在经营家庭,还是在服务社会,乃至于报效国家之时,都能够珍惜历史的传统,珍视前人的荣光,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民族振兴和复兴注入蓬勃的生机,真正做到了薪尽而火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家祭无望告乃翁”的忧国忧民,“自有后来人”的视死如归,“革命尚未成功”的厚望期许。
缅怀先贤,继续完成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也是后人需要肩负的历史责任。
当然,继承传统文化也要剔除封建糟粕和陈规陋习,在已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要让价值传统更为丰厚扎实,其根本要义是,记得来路,不忘初心;“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不要愧对养育自己的双亲、祖先和故土。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对家庭成员来说,就是要牢记先人美德懿行,不忘他们的操劳教诲,发扬良好的家风;对社会成员来说,就是要牢记先贤与先烈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展开全文《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什么是“慎终追远”呢?古今大师们又是如何注解的呢?孔安国是这样注解的:“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
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
”孔安国在汉武帝时曾任谏大夫,是孔子之十一代孙。
所以后人都完全遵照孔安国的注解,譬如南宋朱熹之流,现代人把曾子的这段话理解为: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远代祖先,老百姓自然归于忠厚老实了。
”但事实上,孔安国的学识很有限,孔安国的很多著述都是不正确的,不仅仅是《论语》注解,孔安国误导后人极多。
“《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
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从《汉书·艺文志》这段文字看,孔安国有作伪书之嫌。
“民德归厚”,是君主之期望,因而曾子这段话是对君主而言,只要国君做到“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
所以“慎终追远”是国君之行为,而不是民之行为。
国君是“慎终追远”之主语。
国君“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
难道如孔安国所言,国君“丧尽其哀,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就“民德归厚”吗?这显然逻辑不通,而非治国之道。
“终”是行为之结局,“慎终”是要求谨慎处理结局。
“追”是追求,“远”是长远,“追远”是追求国家长远利益。
“慎终追远”是要求国君谨慎处理民事而追求国家长远利益,如此则“民德归厚矣”。
后人总是以自私自利之欲,低估先贤之高洁,所以才会乱解“慎终追远”。
很多人的文字功底极差,也是乱解。
文字表达是有语法的,不能脱离了语法而乱解文字,否则就是随心所欲而信口雌黄。
慎络追远明德归厚矣的感悟

慎络追远明德归厚矣的感悟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一句常被引用的名言,意思是要谨慎对待死亡,追念久远的祖先,以此使得民风变得厚重。
这句话也常用于形容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族、祖先的重视,以及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这句话中的“慎络追远”指的是对祖先的追念和对历史的了解。
中国人非常重视家族的历史和传统,认为这是一种家族的荣耀,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因此,对祖先的追念和对历史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而“明德归厚矣”则是对追念祖先和了解历史的结果的评价。
这里的“明德”指的是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对家族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通过追念祖先和了解历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总的来说,“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这句话既强调了对祖先和历史的追念,也强调了对自己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这种价值观念对于形成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对中国传统文化见解曾子在《论语"学而》中说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风俗淳厚、文化底蕴厚重是先前哲人们所推崇的人类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上下五千年,未曾有任何怠慢。
自诸子百家争鸣,传统文化不断地丰富其内涵,所以今天我也想谈谈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宇宙意识以儒道佛的思想为例,其主张虽有所不同,但很多理念都是从宇宙出发。
儒家文化是关于“人”的文化,凡事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
在儒家的思想中,“天地人”是三者并列的,它把人的价值上升到宇宙的价值中,将人性得以升华。
如朱熹曾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
”“天”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天”,“天”的道理要由“人”来彰显,这就是“人”对“天”的责任。
所以,儒家的人是天地充沛,精神圆满,是内外结合的人。
那么道家呢?道家的宇宙观便更为强烈。
《道德经》开篇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以及其所推崇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把宇宙观与生命观相结合,与儒家有异曲同工之处。
佛教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心灵的感受,人生的意义和终极归宿,聚焦于人生的解脱问题——实现超越生死痛苦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
《淮南子·齐俗训》篇云:“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意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意识主要表现在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
其次,人们重视"天人合一",并把它视作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如宋明理学讲的天理之天,即是自然之天与天命之天的统合体。
人与自然之天"合一"的中心是"顺自然"。
这里"自然"一词的含义,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界的"本然"法则与状态。
道家思想中强调顺自然,这是人们所熟之的。
《道德经》说到:“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也正是这句话,长期以来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被看成是一种消极被动、因循等待的思想。
其实不然,我觉得老子是最有智慧的,老子其实是在恳切的呼吁人们重视一己内在生命的培蓄,他的思想是积极上进的,也是具有人文关怀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我所认为的以上两点只是其丰富内涵的一小部分,而正是这种宇宙意识和人文意识,后世一直秉承着十分严谨的态度和责任感,用以求得民德归厚。
谈中国儒学发展脉络1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2 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 秦朝,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4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5 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6 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
7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8 晚清(19世纪末):借孔子的名义,推行维新变法。
9 民国初年:打倒孔家店一、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形成阶段。
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
主要状况:春秋末期,孔子创立了儒学,继道家之后,形成一个新的以儒生为主的学派;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使其成为显学,自成一家,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主要观点:孔子:仁、礼、忠恕、中庸、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仁义、君舟民水、礼治、性本恶制天命而用之点评:总体上看,1、诸子中的一派,人数众多,影响很大;2、但是得不到大多数诸侯的支持;思想内容上看,1、与道家相比,强调“有为”;2、与法家相比,强调周代的礼乐文明,凸显文化的保守性。
二、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主要状况:(1)董仲舒顺应当时的大一统趋势,提出“春秋大一统”(2)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1)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确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4)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5)起用通晓儒学的人参政。
汉武帝兴办太学过程与意义:①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
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做官。
②作用:太学的兴办,a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使非贵族官僚家庭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入仕;b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c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主要观点: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三纲五常4. 设太学,以儒家经典教授学生点评:总体上看1、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成为君主专制政治的思想基础;2、地位上升,成为唯一的正统学派;3、通过控制国家教育与人才选拔标准,影响深远;思想内容上看1、吸收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学说,神化君权;2、吸收法家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外儒内法,维护君主大一统的政权。
三、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主要状况:主要观点: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
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
陆王心学:是中国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哲学流派。
南宋时,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陆九渊提出“心即理”;针对朱熹“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陆九渊提出更为便捷的“发明本心”的主张。
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指磨练吾心内在的良知,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这个过程即为“知行合一”。
“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点评:1)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a 逐步教义化,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b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c 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中国儒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明清之际的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主要状况:(1)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②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统治日益黑暗腐败,封建制度日趋没落。
③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④思想文化:明晚期,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理学家鼓吹的理论具有虚伪性导致知识分子逆反。
(2)思想家的共同点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王认为天下土地不能为君主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
黄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的民本思想,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4)学术上,都强调经世致用,都主张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
主要观点及点评:①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
②顾炎武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经世之学,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
③王夫之虽然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
他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概况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萌芽期)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先秦时代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原始文化“原始”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
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分为“原始物质文化”(如火的使用,陶器的发明)和“原始观念文化”(如图腾崇拜)2、夏商文化整体呈现出从神本走向人本的趋势3、西周文化周人维新,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
这种兼具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4、春秋战国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
主要背景有以下几点:(一)士阶层的崛起。
(二)战乱使文化得以传播和重组。
(三)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四)文化官员从宫廷走向民间,直接推动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
此时,百家争鸣活跃在这个时代。
儒学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正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道家学派尊崇“天道”,向往“自然”,倡导“无为”,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法家学派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罚,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墨家学派主张“尚力”,“节用”,“兼爱”,“天志”,“尚同”,典型地反映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性格。
阴阳家运用阴阳消长模式论证社会人事。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奠基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1、秦汉文化秦汉是文化大一统的时代,主要有:(一)文化统一: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是指人们的日常行为要遵从统一的道德与规范)。
(二)思想统一: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这个时代,儒学独尊与经学相继兴起,主要表现在:①儒学“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执行,使儒学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
《易》、《书》、《诗》、《礼》、《乐》、《春秋》被尊为“六经”。
②官方哲学——“经学”:尊“五经”,复“立五经博士”,推行“以经取仕”的选官制度,使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
③经学内部的学术纷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2、魏晋南北朝文化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社会大动乱、儒学神圣光圈的黯然失色使玄学应运而生。
三玄:魏晋玄学家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书的合称。
道教创制及佛教传播(一)道教的酝酿、发展与定型:酝酿于东汉,发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基本定型。
(二)道教鲜明的民族性格:思想渊源、神仙世界、教旨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显现出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