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社会构建 读书报告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读书报告(一)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读书报告(一)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读书报告前言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分层现象也逐渐显现出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象,我们阅读了相关的书籍,以下是本次读书报告的内容。
书籍介绍书名及作者《社会分层与社会政策: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问题》作者:邵华书籍概述该书是一本全面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现象的专著,着重研究了社会分层对于社会政策的影响。
书中介绍了社会分层的概念、理论、特征以及分层的影响,同时还讨论了政府在社会分层问题上所采取的政策。
内容分析社会分层的概念与理论在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社会分层的概念与理论,指出社会分层是指不同社会群体在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平等现象。
然后,作者分别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韦伯、巴克利等人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社会分层的本质与原因。
社会分层的特征与影响在第二章中,作者从收入、教育、职业等多个角度描述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特征,例如,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巨大差距,农村居民子女进入高等教育的难度等。
此外,作者还详细分析了社会分层在政治、文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例如,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导致社会不公,难以形成真正的社会和谐等。
社会分层的政策应对在第三章中,作者讨论了政府在面对社会分层问题时所采取的政策。
例如,政府通过扩大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实施农村扶贫等措施来减少贫富差距。
此外,作者也分析了这些政策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一些农村劳动力缺乏实际技能等。
总结通过阅读本书,我们深入了解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象,了解了社会分层的特征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同时,也了解了政府在社会分层问题上所采取的政策以及存在的问题。
此外,本书也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对读后的感受与思考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问题更加了解和认识,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分层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性。
知识社会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读伯格、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

知识社会学何以可能知识社会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读伯格读伯格读伯格、、卢克曼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现实的社会构建》》①韦宏耀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摘要摘要::知识社会学作为一门传统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一直处于边缘位置,伯格和卢克曼作为社会建构论的代表人物,将日常生活现实作为研究范畴引入知识社会学,试图为知识社会学重新正名。
社会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涂尔干所说的社会事实,也是韦伯论证的理解的主观意义。
知识社会学就是要对客观的建构和主观的建构作出理论说明,以揭示在日常生活中“人是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创造的社会的产物”这一常识性道理。
关键词关键词::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日常生活现实现象学社会学代表人物彼得·伯格和托马斯·卢克曼所合著的《现实的社会构建》(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自1967年出版以来至今多次重印,颇受称引,已经成为知识社会学讨论中不大可能绕过的一本著作,被誉为社会建构论的“圣经”。
该书包含一篇绪论、三章主体内容和一章结论,以人和社会的关系为主轴来探讨社会现实的构建,是一部知识社会学论纲。
简单来讲,作者认为,现实是由社会建构的,知识社会学必须分析这种建构的过程。
“知识社会学”(Wissenssoziologie )这一术语是由马克斯.谢勒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而知识社会学直接的近代源头则是19世纪德国思想史上的三大发展: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与历史主义。
(伯格、卢克曼,2009:4-6)谢勒是个哲学家,主要侧重于哲学形而上领域的思考,他把知识主要归结为哲学世界观——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苏国勋,2002)提出了社会“相对的自然世界观”概念。
曼海姆将德国的这一思潮带入了英语世界,并在意识形态的梳理中,以“关系论”(relationism )为基础,使人们认识到:任何人类思想都不能免于其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化的影响,即任何知识终归属于某种角度的知识。
关于社会构建的读书报告

七、结语
正如在本书开头所说的:
“我们认为世界是什么,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它,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则又取决于我们是哪种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作者在本书中所亮明的社会构建论的观点与客观的历史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第一章:
罗列出当前有关社会构建的一系列对话的核心命题,阐述学者们提出这些对话的主要思路。在这些对话中,许多传统理解方式和实践方式受到了挑战。构建论强调批判过去,因为过去阻碍我们建造新的未来。
第二章:
探索形成真实的、理性的和美好的构建的途径,思考这些构建围绕语言结构、日常交流实践和权威制度展开。同时还直面这些构建可能造成的禁锢,强调了我们的构建的稳定性,也强调了批判反思的重要性和作出抵制的可能性。
第三章:
阐述了构建论提出的关于传统经验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尽管构建论提出了关于传统经验主义研究的重要问题,但是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并未被抛弃。接着列举了一些构建论对话为研究提供的令人兴奋不已的新机会,如自我民族志、协作调查、动态的社会变革和作为研究的舞台表演。
第四章:
重新回到社会构建上,列举了对“个人是独立决策者”这一传统观点的主要批判,随后则揭示了构建论者为创造另一种概念(关系非自我具有主要价值)做出的价值。
在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与以往观点中相冲突甚至是相悖的看法,但在阅读品味了作者的论述之后,又无法对其进行反驳。这里只选取了2-3点进行具体分析,加之一点自己的想法。
1.“语言的结构及使用对于创建何谓真实的和好的起着决定性作用”。作者在第二章中谈到了日常生活和以往的经验研究中所涉及到的言语,特别对隐喻和叙事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隐喻和叙事中暗含了处于特定时间的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观点,也就是说,言语的表述只有放在了特定的时间、特定社会关系中才可以具有讨论的价值。“使用隐喻可以在对象与观察者之间拉开距离”。这让我想到了在新闻写作中对场景描写的要求。准确地来说,应该不是“描写”,而是叙述,描写更多地被用于文学写作中,而评判新闻的唯一标准就是事实。如果记者要对事件所发生的地点进行报道,那么他在新闻稿中要尽可能使用客观的语句,最好的客观描述便是运用数字,因为在新闻界乃至大众界被广泛认可的一点便是,数字是最客观的,语句可能会说谎,但数字不会。记者不能写自己对场景的看法是怎么样的,除非记者在描述场景之前先对自己的外表、人格(主要是性格)、认知特点等进行了相对准确的描述。但即便是这样,人们从这个作者的新闻中也只能了解到,拥有像这个记者一样认知特点、人格等的人对案发现场的感受是什么样的,而不知道拥有别的认知特点的人的看法会是什么样的。在这个时候,记者只能依据大众所广泛认可的数字等资源进行报道。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数字的感受是不同的,因而即便是客观的数字,在不同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读书报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读书报告第一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读书报告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多维度分析》有感马恩创立唯物史观的社会和谐,使之从理想变成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运用与中国,和谐社会被划分为四大块,包括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
要做到真正的和谐,就要处理好这四者内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理论是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并且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解释了未来社会发展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来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自然以及人自身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为和谐社会理论奠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和谐是指事务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
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共同体内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我国古代思想家、西方学者及空想主义社会主义者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历史原因,他们的思想或实践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
尤其是社会空想主义者“提倡社会和谐”的主张曾经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肯定,但是,他们的和谐社会构想只是根据抽象的伦理道德和理性原则设计出来的,脱离了现实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实现的。
有的即使付诸实践,也必然以失败告终。
现实的社会构建 读书报告共46页文档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书有感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书有感“严肃活泼”可为此书的一个注脚。
作者似乎极擅长在议论中荡开一笔,惊雷一样扔个俏皮话,譬如“为了便于进入本体论确定性的城堡,他往相对主义的巨龙口中扔了一大块面包”,譬如“我该去车站了。
”“好,亲爱的,别忘了把你的枪带上。
”但在批判时,又不失尖锐,“鸣谢历史并不属于科学的美德”,“夸大社会和历史中那些理论思想的重要性,是理论工作者天生的缺点,我们很有必要来纠正这种唯智论的错误。
”回望这个时代,运转良好的意识形态批判机器,症候式阅读的 X 光般的透视,以及怀疑阐释学早已排练顺畅的步骤,似乎已成为陈词滥调;“去中心的主体”、“权力与规训”已成为滥调;熟悉陌生化已成了稀松平常的口号。
这些玩意儿,看起来似乎与其曾试图打破的确定性一样老套。
可当互构的对话被恒定的诊断代替,当批判的反思被反思的批判消解,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而本书,将日常知识作为立论起点,才让我想起(真的吗)一切反思的归依之所:生活。
人是人。
人在生活。
人生活在社会。
社会由人创造,并反过来在持续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人。
当然,对建构论的批判亦不可避免。
如其向“主观-社会”一极的靠拢在消弭了“客观-自然”一极的漏洞后,终难避免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它强调知识生产的建构性,抵御了本质主义和客观主义,但也容易陷入新康德主义的极端激进思想;它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拒斥了个人主义和心理主义,但也容易落入相对主义或文化多元论;它强调对知识进行社会建构的辩证性,排除绝对主义和各种决定论,但也容易纠缠于对知识进行过度文化诠释的修辞学套路。
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看,建构方法论通过思维的某种革命性转化,通过反对真理符合论,悬搁实在或反实在,引入历史、文化传统等“非自然”因素和价值判断,规避了表征方法论可能面临的困境。
但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相对主义困境、反身性难题与反常识悖谬等自我围困的问题。
而当“社会建构”这个术语被滥用,而变得意义含混、解释疲软、形容僵硬,或被判为“陈词滥调”,或被批为“危言耸听”,其原有的“解构一切”的锐利锋芒,未免蒙上一层厚尘。
现实的社会构建 读书报告

制度也意味着史实性/历史因素与控制。
社会世界处在构建的过程中,这一过程中包含着扩大的 制度性秩序的根源。 制度化的客观性。制度世界是一个客观现实。
制度世界的客观性,不管它看上去对个体来说有多巨大, 都是一个由人创造、构建的客体、人类活动外在化的产 物获得客观性特点的过程就是客观化。
外化、客观化与内化是持续不断的辩证过程中的三个时刻。
10
第二部分 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
第一节 制度化
一、有机体和活动
动物生活在一个为其生物属性所决定的封闭的世界里,人类 与其所处环境的特点却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成为人的过程是在与环境(自然与人为)的相互作用下发生 的。
人类有机体&人类自我;人性与社会属性密不可分 人类有机体的发展会持续不断的由社会决定。 作为社会产物的自我 举例:“作为一个男人”的性别认 同
1.角色是制度的表征,是制度所客观化累积知识的传 输者,每个角色都携带着社会确定的知识。 2.制度秩序只有在其通过展现出的角色得到实现时才 是真实的,角色是制度秩序的代表,制度秩序确定了 角色的特质。
五、制度化的范围和模式
制度化的范围取决于其相关结构的普遍程度。
制度秩序的区隔化,出现分隔的意义亚共同体(局内人、 局外人)。具有相当自主程度的亚意义共同体,会拥有 反过来影响产生它的集体的能力。知识与社会基础间的 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社会产物&社会变迁因素) 制度与亚共同体有着不同变迁速度,特殊社会问题,制 度秩序的全然合法化和特殊制度与亚共同体的特定合法 化变得困难。
2016/3/11
三、维持共同体的社会组织
Why要维持共同体:所有社会建构的共同体都会发生改 变 专家:无竞争;竞争;垄断社会中所有终极现实定义 统治者:通过统一的权力结构来维持权威统治 意识形态:特定的现实定义与具体的权力利益相联系 多元社会:加速变迁的因素,鼓励怀疑主义与创新 革命:指出革命知识分子向维持现状的合法者转变的可 能性
现实的社会构建

华中农业大学
勤读力耕
开篇
《现实的社会构建》(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知识社会 学讨论中不大可能绕过的一本著作,被 誉为社会建构论的“圣经”。 现实是由社会建构的,知识社会学必须 分析这种建构的过程。 知识社会学直接的近代源头则是19世纪 德国思想史上的三大发展:马克思主义、 尼采哲学与历史主义。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华中农业大学
三、知识社会学的主观应用——作为主观现实的社会
初级社会化是个体在孩童时期经历的最早的 社会化,通常也是个体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环。 “概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 次级社会化是制度或以制度为基础的“亚世 界”的内在化,它的范围与特质由劳动分工 的复杂性及伴随而来的知识的社会分配决定。 主观现实总是有赖于特定的可信的非人结构, 即其维持所要求的具体社会基础和社会过程。 替代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华中农业大学
三、知识社会学的主观应用——作为主观现实的社会
对内化现象的微观社会学分析或社会心理学 分析,必须总是以它们结构方面的宏观社会 学理解为背景。——不成功的社会化 与自我认同(identification)有关的理论:以 心理学理论为例 这样,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个体通过社会 化建构起了主观的社会实体。
3、舒茨现象学社会学
勤读力耕 立己达识社会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读伯格、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 读伯格、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 读伯格 一
二
三
四
知识社会学的哲学阐述——日常生活中知 知识社会学的哲学阐述——日常生活中知 —— 识的基础 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理解—— ——作为客观现实 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理解 ——作为客观现实 的社会 知识社会学的主观应用—— ——作为主观现实 知识社会学的主观应用 ——作为主观现实 的社会 结语
《现实的社会构建》读后感

读《现实的社会构建》有感李玮雅200800010052 本书在绪论部分就已经提出了知识社会学的两个最基本地术语,“现实”和“知识”,并对二者进行了定义。
“现实”定义为一种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我们不能希望他们会自己消失)的现象的性质,将知识定义为一种真实的、拥有特定特质的人。
知识社会学不仅要研究各种“知识”,还要研究所有知识被现实构建为一种“现实”的各种过程。
彼得伯格认为,知识社会学应该致力于分析被当做“知识”的部分,而不是“观念”。
在社会中从事理论和观念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人,而每个人都会以各种途径参与到社会中的“知识”工作中去。
换句话说,一个社会中,只有少数人关心关于世界的理论阐释,但是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彼得伯格还对社会的双重属性进行分析,一方面社会是涂尔干所说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社会也是韦伯理解的主观意义。
可见,本书的主旨就是讲知识是怎样在一个社会中被构建成“现实”的,以及作为客观的现实和作为主观的现实时怎样被构建出来的。
一、日常生活现实世界是由多种多样的现实组成的,日常生活现实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
彼得伯格将日常生活的现实理解为一种井然有序的现实。
“在我能够理解它之前,它便已经被安排妥当,并将其自身强制在我面前。
”我生活的地方在地理上都已经被制定好了,使用的工具用途名称也已经被设定,我应该怎样做,这些都被安排好了,强加在我身上。
我们一出生就开始学习自己的母语,什么东西用什么词汇来表达规定好了。
我们因该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对人对事,尊老爱幼,为人友善等等,也是在出生之前就规定好了,要求我们依规则做事。
日常生活现实由“此地”和“此刻”构成,“此地此刻”是我在日常生活现实中的注意的关键所在,也是我的意识的实在性所在。
在时空环境中,我们对日常生活有着不同程度的亲疏感。
日常生活领域是我直接触及到得领域,我可以修正它,而对其他的一些世界我可能感兴趣比较少,就极少注意到它。
日常生活现实具有时空结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须要让自己的各种计划与时间保持一致,因为时序结构具有一种强制性。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现实的社会建构》这本书探讨了知识社会学的基本原理,深入分析了现实社会是如何被建构的。
作者认为,现实社会并非自然存在,而是人类通过互动和沟通构建而成的。
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实社会的建构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在人类生活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互动是必不可少的,这种互动会逐渐稳定下来,形成特定的模式。
这些模式的形成是出于人类生活的需求,它可以节省时间、精力和成本。
这种模式的定型不仅产生了语言,还将其结晶为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自我”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形成。
这种由人类行为模式形成的制度对人类具有控制力,社会学称之为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包括角色和定位,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制度化的东西在不断进化,虽然人们难以察觉,但它却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塑造着人类的行为和身份。
在制度的正当化过程中,“知识”先于“意义”出现。
现实生活开始符号化,并形成了一个象征世界。
知识经过客体化、沉积和积累后,象征世界完成了结晶化,成为一种非物质的物质。
这意味着人类的意义不再来自于生成的世界,而是来自于存在的世界,即由社会来定义。
人的身份被物化,个人必须按照社会所分配的类型来生活,接受社会规范的约束。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完全无法摆脱社会控制。
通过了解社会制度和社会化过程,我们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寻找属于自己的角色和定位,重塑自我认同。
人与社会认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既可以创造现实,也可以创造自己。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建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公益从业人员来说,这种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我们可以运用社会学、哲学等知识,从根源上思考问题,采取行动,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改善社会环境。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
通过学习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哲学等学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文化的来源和特点,掌握社会运作的规律和结构。
现实的中介化建构读书报告(一)

现实的中介化建构读书报告(一)现实的中介化建构读书报告1. 简介在《现实的中介化建构》这本书中,作者对当代社会中介化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介化是指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媒介、工具和机制,例如互联网、社交网络、手机等,它们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介化的影响中介化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介化的涵盖范围已经非常广泛了,几乎无处不在。
我们的思想、行为、关系等方方面面全都深受中介化的影响。
3. 中介化对创作者的影响作为一名资深的创作者,我深刻地感受到中介化对我的工作带来的影响。
中介化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创作工具和方式,但同时也让我们变得更加被动,更加疲于应对各种信息的冲击。
创作者要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地适应更新的技术和思想。
4. 如何应对中介化在现实的中介化建构中,面临着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我们必须自我调整,并灵活应对。
如果我们希望从中尝到甜头,就必须学会一些技巧,例如:•利用中介化工具和方式,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提高思考及理解能力,减少中介化带来的干扰和信息过载。
•更加关注自身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避免过度沉迷中介化。
•积极探索新的工具和方式,不断地与时俱进。
5. 结论总之,中介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不能消极地对待它。
只有通过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和适当调整,才能实现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6. 个人感悟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认识到了中介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作为一个创作者,中介化给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发现更多的创意。
但是,在享受中介化便利的同时,也必须警惕它周围的种种负面影响。
因此,作为一名创作者,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适度驾驭中介化带来的各种因素,并寻找一种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方式,去实现我们自身的创造和价值。
7. 参考资料•马克·德格鲁蒂利奥:《现实的中介化建构》(Mark Deuze, “Media Life”)。
《现实的社会建构》阅读感想

《现实的社会建构》阅读感想《现实的社会建构》是曼海姆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深入探讨了社会现实的形成和本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社会现实的建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绪论部分,曼海姆强调了知识社会学的任务是研究社会在确立“现实”时所遵循的普遍法则,以及知识在成为“现实”时所经历的社会过程。
他批评了将下层结构简单等同于经济结构,将上层结构视为对下层结构的直接反映的经济决定论,并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存在误解。
曼海姆认为,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将“下层结构”理解为类活动,将“上层结构”理解为类活动创造出的世界。
此外,舍勒的观点也被提及,他认为社会所能决定的只是理念的“此在”和“本在”,而研究者可以通过知识社会学考察理念的社会-历史选择过程。
曼海姆还提出了“关系主义”来区别“相对主义”,以标定知识社会学的认识论场,并强调常识性的“知识”是知识社会学的焦点。
在第一章中,曼海姆探讨了日常生活的根基,认为时间意识是日常生活的锚点。
当主体性客观化时,人类的主体和主体性可以短暂分离。
只有将语言从人类主体的主体性整合进有效的客体符号系统后,语言才具有语言学意义。
通过打破主体状态-时间意识的链条,将语言纳入时间的“互动”系统,主体间的常识世界得以建构成。
在第二章中,曼海姆分析了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
他指出,通过物化,各种分散的类型图式被整合到单一意义的制度世界之中,这个制度获得了独立于人类活动与意义的本体论地位,反过来制约了人类活动。
曼海姆还讨论了象征世界的发展,以及不同象征世界相遇时的权洽性标准。
他认为,维护世界的概念装置包括治疗和虚,而我们所做的事情往往是因为它们是正确的,而不是因为它们有。
在第三章中,曼海姆探讨了作为主观现实的社会。
他指出,初级社会化是为了获取基础世界,次级社会化则是内化“部分世界”,获取专属的知识。
在次级社会化过程中,形式化和匿名化使得内化的知识相对缺乏主观必然性,但也带来了好处,即可以保持个体与自身的恰当距离,不被物化。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800字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800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800字《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800字!本书写于1967年,在较早的时间提出了“社会建构论”,并提出了如何运用社会学的学术研究视点从宏观的社会结构拉回至日常生活的研究。
读《现实的社会建构》读书有感

读《现实的社会建构》读书有感在阅读了彼得·伯格和托马斯·卢克曼的《现实的社会建构》后,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知识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即现实是社会建构的,这一建构过程是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对象。
通过对日常生活现实、社会互动、语言与知识等方面的分析,作者揭示了日常生活世界的建构过程以及社会秩序的形成机制。
日常生活现实是人们理解的现实,具有主观意义的规整世界。
日常知识的根基是主观过程的客体化,主体间的常识世界通过这一环节得以建构而成。
日常生活的社会互动是最重要的关于“他人”的经验来源,面对面情境中我与对方的共现、表现性交换和灵活的关系,使得我们能够获取他人的主体性。
然而,自我也会通过类型化图式理解他人,这种类型化具有原生的匿名性,且会随着社会互动的远离而增强。
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与知识是客体化的重要方式,语言的符号化能超越“此时此地”的主观意向表达,并使其得到有效的客体化。
语言为自我不断展开的经验客观化提供了现成的可行办法,具有极其灵活的扩展性,能跨越时空社会的多个维度将日常生活现实的不同部分整合为一个意义整体。
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其起源于人类活动的惯例化。
人类活动的惯例化铸成模式,使得人们的活动变得导向化和专门化,缓解了由无导向内驱力不断积累带来的紧张。
制度化的起源是不同类型的行动者之间惯例活动的交互类型化,这种交互类型化在共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建立,制度的控制特性是内在于制度的,而不是来自于制度配套的惩罚机制。
制度的历史化与客体化需要借助社会控制机制,制度的分散与整合也需要借助社会控制机制。
知识对制度化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成员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运用是制度化行为的动力,定义了行为的制度领域和其中的所有情境,也定义和建构了情境中的角色。
沉积与传统是经验的积累和传承,它使得人类的知识和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角色是拥有共同客观知识库的集体背景下的行动者类型,它代表着社会制度,使得制度的存在成为可能,使制度真实地存在于活人的经验之中。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读后感大全《现实的社会建构》是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社会建构论的扛鼎之作,更是社会学领域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这本书不仅把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范围,从少数人关心的科学和理论知识,拓展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导行动的知识,而且以清澈、迷人的笔触,揭示了作为“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社会,到底如如何构成的,又具有怎样的特性。
这本书融汇了现象学的洞察与人文主义的关怀。
对于矫治社会学理论的退缩,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这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22年3月出版的书,是由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神学家、被誉为继韦伯之后最重要的宗教社会学家,曾任波士顿大学文化、宗教与世界事务研究所所长的彼得伯格和获得德国社会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的托马斯卢克曼合著。
两位作者都是非常优秀的学者,故而这本书经过时间的检验仍然是理论性极强的经典作品,在这本书中,透过现象学家阿尔弗雷德舒茨的概念,两位作者让马克斯舍勒和卡尔曼海姆所经营的知识社会学传统有了巨大的转折,“知识”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被表述,显得更加贴近现实的生命情境。
而且这本书让原本具有德国风味的思想靠近了美国实用主义与以塔尔科特帕森斯为代表之主流社会学的色彩,深具反思性。
因为这本书主要在于构建一套自成体系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因此没有讲述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也没有对这个领域或者社会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各式人物和观点加以归类或者整合。
本书第一章日常知识的根基,是对日常生活现实的现象学分析,我感到似乎可以将其看作一些具有哲学性的导语,贯穿全书的关键概念在第一章都有所界定。
而概念的界定在我们论文写作中也是需要能够良好运用的。
整本书最重要的核心部分论证位于第二章,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和第三章,作为主观现实的社会。
读第二章会澄清我们对知识社会学问题的基本理解,读第三章则将其运用于个人的主观意识层面,由此搭建了一座通往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桥梁。
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名句,比如: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对象就是现实的社会建构;比如:与思想相比,常识性的知识才是知识社会学的焦点,正是这种知识构造出了所有社会赖以为系的意义之网等等。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书有感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书有感作为一本理论性较强的书籍,《现实的社会建构》对读者颇为友好,其理论逻辑清晰易懂,很容易跟上学者的思路。
本书的两位作者深受舒茨影响,其观点与舒茨一脉相承。
在探讨现实建构理论之前,作者用了较大篇幅介绍“现实”“日常生活”等概念,为后续的理论阐述奠定了论域基础,明确了方向。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时常能看到舒茨的思想。
例如,现实的多重性,以及日常生活现实作为“至尊现实”、多重现实之间的跃迁过程,还有主体间性如何通过“面对面情境”建立,并在非面对面的同时代人或前代人/后代人中实现共享等。
对于这些内容,作者的论述并未局限于背后的哲学分析。
以我对现象学社会学的浅显理解,足以使我较为顺畅地理解这些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副标题为“知识社会学论纲”,而作者之所以要先进行这些论述,是为了拓宽“知识”的边界。
他们试图将舍勒、曼海姆、默顿等人关注的认识论和思想史问题的知识社会学传统,延伸至常识性知识问题,即将知识社会学的焦点转向“日常生活知识”。
本书想要探讨的是,作为日常生活支撑的那些知识是如何产生并维持的。
社会过程在书中被理解为外化、客体化和内化三个辩证的步骤,这也是“现实的社会建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与支撑社会现实的知识之间的互动过程。
在本书的论述中,具体表现为“制度”的建立和维持过程。
所谓“外化”,大致对应制度的产生。
作者在此着力消除制度的先在性和自然性,认为制度并非先天存在或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人们在互动中通过惯例化和类型化而产生的,兼具强制性和历史性。
“客体化”发生于制度在代际间传承的过程中。
为了让下一代接受我们所创造的制度,需要借助正当化机制,强化制度的客观性和外在强制性,使其“硬化”。
在客体化制度时,人们常常借助神学、哲学和科学的内容,而在形式上则借助“治疗”和“虚无”,特别是对越轨现象的转译、吸收和纠正。
“内化”则是初级社会化(获取日常生活知识)、次级社会化(获取“角色专属知识”)乃至再社会化(面对社会现实更迭)的过程。
读《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

读《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在书中,作者指出人类活动会被惯例化,形成一种模式。
这种惯例化使得人们的活动变得导向化和专门化,同时也形成了制度化的世界。
世界的制度化与人的类型化紧密相连,人们在类型化和角色扮演中服从制度。
然而,这种制度化的世界并非是绝对的,它需要被正当化,需要在历史中得到解释和证明。
个体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制度的执行者,也是制度的创造者。
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
在初级社会化阶段,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教育水平、阶级属性、认知与情感形式都会影响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和认同。
儿童在将社会逐渐内化的过程中,会将家庭给予的世界视为真实的社会世界,并认同自己在其中的身份和位置。
家的概念由此产生,它表达了对原初环境的信赖和情感依赖。
初级社会化完成了社会为个人设计的骗局,赋予了个人偶然生命以意义。
然而,次级社会化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初级社会化所塑造的世界。
在次级社会化阶段,个体开始反思初级社会化的偶然性和局限性,并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寻求自我认同和独立。
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早年所内化的庞大现实在解体时会带来重大的生命冲击。
次级社会化的结果是家庭地位的衰落,个体开始寻求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和自我实现。
劳动分工与知识的社会分配也是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简单的劳动分工和低程度的知识分配社会中,人的身份和角色相对固定,社会化过程较为成功。
人们更容易接受社会预先定义的答案,而不顺从的人则会被社会的客观现实所囚禁。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接触到的知识都经过了社会分配,这也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它让我认识到社会现实并非是客观存在的,而是通过人类的活动和建构而形成的。
我们的认知和理解受到社会环境和制度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建构和塑造着社会现实。
这让我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理解社会现实,以及如何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保持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性。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书有感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书有感日常生活是现实的基础,也是知识的根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对世界的感知,形成了对现实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的常识和日常知识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它们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
同时,日常生活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的注意力和经验往往局限于当下的时空范围。
然而,正是这些日常知识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基础,也为我们的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提供了动力和方向。
社会是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在社会中,我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和制度。
这些社会关系和制度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的知识和认知方式。
例如,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通过学习各种学科知识,不仅获得了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也培养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社会也为我们提供了各种信息和资源,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适应现实世界。
主观是现实的重要方面,也是知识的重要创造者。
在现实中,我们的认知和理解往往受到个人经历、价值观和信仰的影响。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基于我们的个人经验和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修正我们的认知和理解,以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现实的社会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日常生活、社会和主观等多个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以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通过不断地建构和重构现实,我们才能更好地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未来。
读《现实的社会建构》读书有感

读《现实的社会建构》读书有感在阅读《现实的社会建构》的过程中,作者对知识和现实的独特定义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任何概念都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通过社会建构而形成的。
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也应该从“它本来就是这样”转变为“它是如何被建构的”,以及“它是如何传承和变化的”。
这一观点促使我从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和现实。
书中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
在人类学领域,有一本书名为《甜与权力》。
如果我们不采用彼得·伯格的视角,可能会认为人们普遍喜欢甜食,因为吃甜的会让人感到开心。
然而,通过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1650 年左右,蔗糖还没有普及,是一种非常昂贵的奢侈品,只有贵族才能享用一点。
后来,随着资本的力量推动和奴隶制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提升,甜文化逐渐被建构起来。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往往受到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的观念。
在第二章的第一节中,作者强调社会世界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中,并且具有扩张性的制度秩序扎根于这一过程中。
任何重复的行动都会逐渐惯例化,当制度被传承给下一代时,制度世界的客观性会变得更加厚实和坚固。
这种效果不仅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也对父母产生影响。
“我们就是这样做的”会逐渐转变为“事情就应该这样做”,某个世界就这样在人们的意识中牢固树立。
这让我想起了在人类学理论课上读过的玛格丽特·米格尔的著作《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
作者通过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三个原始部落的考察,发现 a 部落的人普遍懦弱,b 部落的人好斗激进,而 c 部落的人则通过社会分工展现出不同的气质。
因此,米格得出结论:每个特定的、整合一体的文化都会对发育中的孩子们产生塑造作用,为我们提供若干可供比较的模型。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的天性柔顺且具有可塑性,可以精确并带有差异地回应周围多变的文化环境刺激。
不同文化成员之间的差异,如同同一文化内个体间的差异,完全可以归因于不同的社会条件。
现实的社会构建 读书报告共46页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三、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知识
语言将互动推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
来源于日常生活并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分类和定型的能力使个体经验客观化 超越时间、空间和社会 涵盖不同的现实领域,建构象征表征,也使象征表征回到生活 建构了语意与意义的领域
知识的社会储存
受实用动机和适用的知识所支配 与生活世界的类型图式相关联 日常生活知识的有效性是理所当然的 呈现的日常生活知识的小部分 产生知识的社会分配
7
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日常生活现实可以被理解成一个各种类型的连续统:
面对面情境中经常见到和深入互动的伙伴 具有高度匿名性的抽象事物
类型图式 互动双方就各自依据其对于日常生活实在的看法和经验, 将不了解的对方身份的复杂性尽可能减少,将对方纳入到 他认为最可能适合的类型范畴中,而不是当成一个具体的 具有个性的人。
三、沉积与传统
主体间的沉积(intersubjective sedimentation):(几个 人共同享有某种体验)可被称作真正的社会沉积,只有当他 在某种符号系统中被客观化,即此种共享经验的客观化反 复出现时,才可能发生。
语言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语言将共享的体验客观化, 成为集体知识储存的基础和工具,是集体传统中客观化及 具体沉积得到传递的最重要的方法。语言中得到体验的客 观化,通过道德指导、鼓舞人心的诗篇、宗教力量等,将 其整合入更大的传统中。
9
第二部分 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
第一节 制度化
一、有机体和活动
动物生活在一个为其生物属性所决定的封闭的世界里,人类 与其所处环境的特点却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成为人的过程是在与环境(自然与人为)的相互作用下发生 的。
人类有机体&人类自我;人性与社会属性密不可分 人类有机体的发展会持续不断的由社会决定。 作为社会产物的自我 举例:“作为一个男人”的性别认 同
四、角色
角色类型的建构与行为的制度化必然相关。角色起源于重 要的客观化与惯习化过程。 角色代表着制度秩序: 1)角色的表现代表它自身 2)角色代表了行为的整个制度关联 社会的知识储存有普遍相关的知识和仅与特定角色相关的 知识两部分组成。 知识的社会分配涉及一般相关具体角色相关。
—>社会秩序先于个体的有机体发展。世界开放性为社会 秩序制止。 —>社会秩序是人类的产物。外在化过程创造。外化的必 然性基于人类的生物性。 为了理解社会秩序出现、维持与转型的原因,需从制度 化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二、制度化的起源
惯习化(habitualization)正在谈论/当前的行动在未来 正好可以按照相同的方式同样经济省力地去操作。 —>1.选择集中,活动方向性和专门化 —>2.理解活动意义,活动被预期 惯习化—>典型化(定型化)—>制度化
6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基础
一、日常生活现实
日常生活世界 :以人们诠释的事实呈现自身,并且是生 活中的人在主观上认为具有意义和一致性的世界。
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基础:主观过程或意义的客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 及透过客观化过程而建构的互为主观的常识世界。
日常生活现实的特征:
(1)在各种现实中最典型、最重要; (2)一个井然有序的现实; (3)核心是“此地此刻”; (4)互为主观的世界,常识即与他人共享的知识; (5)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现实; (6)包含其它现实,特定意义领域转移注意力; (7)具有时空结构
与之对应的社会世界的基本特征: —>社会是人的产物(外化); —>社会是一种客观现实(客观化); —>人是社会的产物(内化)。
各种制度趋向于“相互关联”。
制度是整合的。通过社会共享的意义共同体,我们才能 理解制度整合的需要。
制度秩序的“逻辑”正是社会知识储存的一部分,并被 视为理当如此。知识储存界定了行为的制度化场域,并安 排其中的各种情境,是制度化行为的动力。 知识与现实: 1、在理解客观化社会世界的意义上; 2、在持续不断的产生这一现实的意义上。
社会学实证的传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实证主义相对的思潮
2、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与建构
后现代主义前期强调解构 在解构的废墟上重建新的解释框架
3、传统知识社会学
名不副实
2
3
第一部分 绪论和基础概念
绪论
1、明确提出:20世纪20年代,马克斯·谢勒,德国哲学家 2、直接近代源头:19世纪德国思想史的三大发展 马克思主义 尼采哲学 历史主义 3、曼海姆、默顿、帕森斯、盖格、斯塔克等 知识社会学一直都是在理论上侧重认识论问题,在经验 上侧重思想史。
制度也意味着史实性/历史因素与控制。
社会世界处在构建的过程中,这一过程中包含着扩大的 制度性秩序的根源。 制度化的客观性。制度世界是一个客观现实。
制度世界的客观性,不管它看上去对个体来说有多巨大, 都是一个由人创造、构建的客体、人类活动外在化的产 物获得客观性特点的过程就是客观化。
外化、客观化与内化是持续不断的辩证过程中的三个时刻。
托马斯·卢克曼(Thomas Luckmann)
出生于南斯拉夫,在维也纳和美国攻读哲学和社会学,后在美国和德 国任教。 代表作:《现实的社会建构》(与伯格合著,1966)、《无形的宗教: 现代社会的宗教问题》(1967)、《生活世界的结构》(与舒茨合著, 1973)等。
1
理论背景
1、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
5
再正名:
性质:经验性质的社会学的一部分,是一种社会学理论研究。 范畴:常识性的“知识”。 主题:现实是由社会建构的;必须分析这种建构的过程。 概念:现实(reality):存于人类意志之外的现象性质 知识(knowledge):一种真实的、拥有特定特质的现象
相关理论:
舒茨:日常生活知识——研究对象与重点 涂尔干&韦伯:社会的双重特征——知识社会学的任务 马克思的辩证法、哲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
作者简介
彼得·伯格(Peter Berger)
奥裔美国社会学家,美国社会学理论家和宗教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 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卢克曼同为舒茨的学生。 代表作: 《漂泊的心灵》(1973)、《社会学邀请》(1963)、《现 实的社会建构》(与卢克曼合著,1966)、 《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 学理论之要素》(196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