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社会构建 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再正名:
性质:经验性质的社会学的一部分,是一种社会学理论研究。 范畴:常识性的“知识”。 主题:现实是由社会建构的;必须分析这种建构的过程。 概念:现实(reality):存于人类意志之外的现象性质 知识(knowledge):一种真实的、拥有特定特质的现象
相关理论:
舒茨:日常生活知识——研究对象与重点 涂尔干&韦伯:社会的双重特征——知识社会学的任务 马克思的辩证法、哲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
9
第二部分 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
第一节 制度化
一、有机体和活动
动物生活在一个为其生物属性所决定的封闭的世界里,人类 与其所处环境的特点却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成为人的过程是在与环境(自然与人为)的相互作用下发生 的。
人类有机体&人类自我;人性与社会属性密不可分 人类有机体的发展会持续不断的由社会决定。 作为社会产物的自我 举例:“作为一个男人”的性别认 同
托马斯·卢克曼(Thomas Luckmann)
出生于南斯拉夫,在维也纳和美国攻读哲学和社会学,后在美国和德 国任教。 代表作:《现实的社会建构》(与伯格合著,1966)、《无形的宗教: 现代社会的宗教问题》(1967)、《生活世界的结构》(与舒茨合著, 1973)等。
1
理论背景
1、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
作者简介
彼得·伯格(Peter Berger)
奥裔美国社会学家,美国社会学理论家和宗教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 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卢克曼同为舒茨的学生。 代表作: 《漂泊的心灵》(1973)、《社会学邀请》(1963)、《现 实的社会建构》(与卢克曼合著,1966)、 《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 学理论之要素》(1967)等。
四、角色
角色类型的建构与行为的制度化必然相关。角色起源于重 要的客观化与惯习化过程。 角色代表着制度秩序: 1)角色的表现代表它自身 2)角色代表了行为的整个制度关联 社会的知识储存有普遍相关Baidu Nhomakorabea知识和仅与特定角色相关的 知识两部分组成。 知识的社会分配涉及一般相关具体角色相关。
与之对应的社会世界的基本特征: —>社会是人的产物(外化); —>社会是一种客观现实(客观化); —>人是社会的产物(内化)。
各种制度趋向于“相互关联”。
制度是整合的。通过社会共享的意义共同体,我们才能 理解制度整合的需要。
制度秩序的“逻辑”正是社会知识储存的一部分,并被 视为理当如此。知识储存界定了行为的制度化场域,并安 排其中的各种情境,是制度化行为的动力。 知识与现实: 1、在理解客观化社会世界的意义上; 2、在持续不断的产生这一现实的意义上。
制度也意味着史实性/历史因素与控制。
社会世界处在构建的过程中,这一过程中包含着扩大的 制度性秩序的根源。 制度化的客观性。制度世界是一个客观现实。
制度世界的客观性,不管它看上去对个体来说有多巨大, 都是一个由人创造、构建的客体、人类活动外在化的产 物获得客观性特点的过程就是客观化。
外化、客观化与内化是持续不断的辩证过程中的三个时刻。
6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基础
一、日常生活现实
日常生活世界 :以人们诠释的事实呈现自身,并且是生 活中的人在主观上认为具有意义和一致性的世界。
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基础:主观过程或意义的客观化,以 及透过客观化过程而建构的互为主观的常识世界。
日常生活现实的特征:
(1)在各种现实中最典型、最重要; (2)一个井然有序的现实; (3)核心是“此地此刻”; (4)互为主观的世界,常识即与他人共享的知识; (5)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现实; (6)包含其它现实,特定意义领域转移注意力; (7)具有时空结构
8
三、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知识
语言将互动推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
来源于日常生活并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分类和定型的能力使个体经验客观化 超越时间、空间和社会 涵盖不同的现实领域,建构象征表征,也使象征表征回到生活 建构了语意与意义的领域
知识的社会储存
受实用动机和适用的知识所支配 与生活世界的类型图式相关联 日常生活知识的有效性是理所当然的 呈现的日常生活知识的小部分 产生知识的社会分配
—>社会秩序先于个体的有机体发展。世界开放性为社会 秩序制止。 —>社会秩序是人类的产物。外在化过程创造。外化的必 然性基于人类的生物性。 为了理解社会秩序出现、维持与转型的原因,需从制度 化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二、制度化的起源
惯习化(habitualization)正在谈论/当前的行动在未来 正好可以按照相同的方式同样经济省力地去操作。 —>1.选择集中,活动方向性和专门化 —>2.理解活动意义,活动被预期 惯习化—>典型化(定型化)—>制度化
社会学实证的传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实证主义相对的思潮
2、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与建构
后现代主义前期强调解构 在解构的废墟上重建新的解释框架
3、传统知识社会学
名不副实
2
3
第一部分 绪论和基础概念
绪论
1、明确提出:20世纪20年代,马克斯·谢勒,德国哲学家 2、直接近代源头:19世纪德国思想史的三大发展 马克思主义 尼采哲学 历史主义 3、曼海姆、默顿、帕森斯、盖格、斯塔克等 知识社会学一直都是在理论上侧重认识论问题,在经验 上侧重思想史。
三、沉积与传统
主体间的沉积(intersubjective sedimentation):(几个 人共同享有某种体验)可被称作真正的社会沉积,只有当他 在某种符号系统中被客观化,即此种共享经验的客观化反 复出现时,才可能发生。
语言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语言将共享的体验客观化, 成为集体知识储存的基础和工具,是集体传统中客观化及 具体沉积得到传递的最重要的方法。语言中得到体验的客 观化,通过道德指导、鼓舞人心的诗篇、宗教力量等,将 其整合入更大的传统中。
7
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日常生活现实可以被理解成一个各种类型的连续统:
面对面情境中经常见到和深入互动的伙伴 具有高度匿名性的抽象事物
类型图式 互动双方就各自依据其对于日常生活实在的看法和经验, 将不了解的对方身份的复杂性尽可能减少,将对方纳入到 他认为最可能适合的类型范畴中,而不是当成一个具体的 具有个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