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类文言文

合集下载

文言文游记赏析六首

文言文游记赏析六首

文言文游记赏析六首《游黄山记》原文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

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

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

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

天风撼人,不可立。

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无妨。

”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

食顷,有白练绕树。

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初蒙蒙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

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译文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

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

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

游记类文言文名篇

游记类文言文名篇

游记类文言文名篇
1.《宣州谢朓楼记》
参考内容:此文描写作者游览宣州谢朓楼,感叹古人才华横溢,自己身为士人应有所成就。

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重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2.《出师表》
参考内容:此文是诸葛亮在临终前写下的告诫和遗言,表达了对身为国家重臣的忠诚,对国家前程的忧虑和对人民的爱护。

在文中运用了诸多修辞手法,如排比、叠字等,既突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又增强了文学艺术的魅力。

3.《游泳》
参考内容:此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描写了他在长江中畅游的情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雄浑的气魄和豁达的胸怀。

文中也包含了对自然的赞美和个人成长的思考,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4.《红楼梦》
参考内容:此文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作,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在荣府中的生活和情感纠葛。

全书采用了纵横交错的故事线,塑造了一批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作者对封建家族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深层次的探索。

5.《序》
参考内容:此文是魏晋文学家王羲之所写,是一篇著名的书法论文。

全文对于书法的定义、发展以及修养都做了详尽的说明,强调了写字的内在境界和真正的创造力。

此文不仅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文化中涵盖着艺术、哲学和审美观念的经典之作。

游记范文高中文言文

游记范文高中文言文

游记范文高中文言文
【游记范文:登高望远,江山如画】
余闻天下之大观,非登山之巅不足以穷其目。

庚子年秋,余携友数人,决意攀越江陵之高山,欲观天地之大美,尝山川之真味。

初至山脚,但见群峰耸立,云雾缭绕。

吾等心怀壮志,踏石阶而上。

行至半山,忽闻水声潺潺,乃一清泉自山石上流下,溅起珠玉之水花。

友人皆欢欣鼓舞,争饮甘泉,以为此乃山川之恩赐。

攀至山顶,但见乾坤之大美,尽收眼底。

群山连绵,如龙蛇舞动;江河纵横,似玉带飘渺。

余不禁感慨:“登高望远,江山如画,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于是乎,吾等盘坐于青石之上,品茶论道。

友人言:“山川之美,在于其磅礴大气;人生之美,在于其起伏跌宕。

”吾深以为然。

此时此刻,只愿与君长坐于此,共赏天地之大美,不问世事纷扰。

乃知人生如登山,需持之以恒,方能见其真面目。

而江山如画,需用心品味,方能领略其无穷之韵味。

此次登山之旅,收获颇丰,亦让吾辈明白:与天地同呼吸,与万物共命运,人生方有意义。

高考文言文游记散文3篇

高考文言文游记散文3篇

高考文言文游记散文一满井游记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高考文言文游记散文二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三高考文言文游记散文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高中游记文言文优秀(6篇)

高中游记文言文优秀(6篇)

高中游记文言文优秀(6篇)高中游记文言文篇一看,太阳冉冉升起,红红的火球在山的背后缓缓燃烧。

还记得爷爷奶奶讲的传说,说是山背后住着一位神仙,天天掌管着太阳的一起一落。

看,那青翠欲滴的竹叶,似乎经过一夜露珠的酝酿,将叶子挺挺的舒展开来,体态像位仙女般优雅、端庄,似乎带着一点点撒娇的感觉松树为照旧傲立,好似板着脸的爸爸一样风儿慵懒地跑着,将杜鹃花姑娘的定情信物送到杜鹃哥哥那,把还在睡觉的小动物叫醒,捎来溪泉的口信,匆匆地将花儿的悄悄话掠过我耳边。

老辈的人们早早地起床,或到桥头去逛逛,或甩甩手臂,或到地里去拔一天的菜,喂喂鸡鸭,拾拾蛋河水清冷冷的,碧波荡漾,一眼望过去,真叫人舒心啊!各个大婶、大妈都弯着腰,在树荫下惬意地洗刷着衣服,议论着最近发生的新颖事儿。

这段时间,小孩子们最活泼了。

或者摸虾,在清澈的溪水,石头夹缝里,泥底下,瞪着亮晶晶的小眼,就等着虾自投罗网,不几会儿,便把水搅的混沌不请--这是男孩儿的活女孩文静,伴着奶奶去地里头寻些可口的野菜,偶尔追逐一下漂亮的蝴蝶,再绿油油的田野里撒欢,或约几个女伴去玩搬家家,或看着男孩爬树,接着从树上掉下来的青涩的野果果。

也许爬山是一个很好的决策。

山上的风光美不胜收:碧绿的小草,红红的野山茶,淡白的小花,毛茸茸的狗尾巴,黝黑的泥土,栗色的青石板男孩就吓唬女孩——有蛇的,吓的女孩赶紧收回采花的手,惹的大家哈哈大笑。

一行人坚决不移地向山上攀登,累了,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男孩编个笑话逗逗大家女孩给大伙唱只歌,唱完,两朵红晕隐显在脸颊——毕竟是女孩嘛!唱完了,讲完了,也休息够了,一伙人继续上山。

到了山顶,往远处一番眺望,真有一种别致的风景!看吧看吧,沟壑纵横的山谷变成了凹凸不平的小沟,平坦无际的田野尽收眼地,弯弯曲曲的公路像条小溪,上面还有叶子一样的车和蚂蚁一样的人。

嘻嘻,真好玩。

玩够了该下山了,太阳都快下去了。

万一天黑了,野兽是要来叼小孩儿的。

一拨人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地下山了。

游记类的文言文

游记类的文言文

游记类的文言文1、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从一个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的声音,很像人们身上佩戴的配饰发出的声音。

心里感到高兴,砍一个竹子,开辟出一条小道,沿着路走下去,看到水潭,潭水格外清凉。

石头的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的高地、小岛、岩石等型装。

数目青青翠翠,遮掩着经络,互相缠绕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的鱼儿游来游去,一百多条,阳光照下来,鱼的影子映在岩石上,一动不动,忽而又游向远处,来来往往,好似与游玩的人们相互取乐。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伐竹取道、旅游看山看水,通过描写景物抒发当时的心情。

)2、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散去,云彩拢过来,山里或暗或明,山林中早晚的美景,野草开花了,散发出芬芳的香气,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水面底下去,石头露出来,四季景色不同,乐趣无穷。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欧阳修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醉翁亭记描写知州的秀美景色。

)3、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我观看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在洞庭湖。

远处是山,吞吐长江的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天气变化,气象万千。

游记文言文及翻译

游记文言文及翻译

余尝游黄山,其山之奇,其水之秀,令人叹为观止。

余乃作此记,以传后世。

【原文】黄山者,位于江南,地险而势雄。

昔人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盖言其美也。

余于甲午年秋,遂兴游兴,携友数人,徒步登临。

【翻译】黄山位于江南,地势险峻而气势雄伟。

古人有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这大概是在说它的美丽。

我在甲午年秋天,于是产生了游历的愿望,带着几位朋友,徒步登山。

【原文】行至山脚,仰望高峰,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余等兴奋不已,遂冒雨登山。

途中,忽遇一溪,水清见底,鱼跃水面,令人心旷神怡。

沿溪而上,渐入佳境,草木茂盛,鸟语花香,恍若世外桃源。

【翻译】走到山脚下,抬头仰望高峰,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我们兴奋不已,于是冒着雨登山。

途中,忽然遇到一条溪流,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面跳跃,让人心旷神怡。

沿着溪流向上走,景色越来越美,草木茂盛,鸟鸣花香,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原文】既至黄山之巅,见群峰环绕,气象万千。

天柱峰独秀,如剑插天;莲花峰状似莲花,婷婷玉立;光明顶云雾缭绕,若隐若现。

余等赞叹不已,徘徊其间,留连忘返。

【翻译】到达黄山之巅,只见群峰环绕,景象千变万化。

天柱峰独树一帜,宛如利剑直插云霄;莲花峰形状像莲花,婷婷玉立;光明顶云雾缭绕,若隐若现。

我们赞叹不已,在其中徘徊,流连忘返。

【原文】下山途中,余等漫步于山间小径,欣赏沿途风景。

忽见一瀑布从山顶倾泻而下,水花四溅,声如雷鸣。

余等驻足观看,心潮澎湃,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翻译】下山的路上,我们漫步在山间小径,欣赏沿途的风景。

忽然看到一道瀑布从山顶倾泻而下,水花四溅,声音如雷鸣。

我们停下脚步观看,心潮澎湃,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原文】游黄山一日,归来心旷神怡,仿佛脱胎换骨。

余乃感慨万分,作诗一首,以记此次游历:黄山奇峰险,水秀景亦佳。

云雾绕山巅,群峰争奇姿。

归来心已远,世间烦恼皆抛之。

【翻译】游黄山一日,归来心情舒畅,仿佛脱胎换骨。

我感慨万分,作诗一首,以记录这次游历:黄山奇峰险峻,水色秀丽景色佳。

古文游记名篇

古文游记名篇

目录1、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1)2、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3、郦道元的《三峡》 (5)4、柳宗元的“永州八记”: (6)4.1《始得西山宴游记》 (6)4.2《钴鉧潭记》 (8)4.3《钴鉧潭西小丘记》 (9)4.4《小石潭记》 (11)4.5《袁家渴记》 (12)4.6《石渠记》 (14)4.7《石涧记》 (15)4.7《小石城山记》 (16)5、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17)6、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19)7、苏轼的《石钟山记》 (20)1、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历代游记文言文翻译

历代游记文言文翻译

原文:岳麓山,在长沙之西,其地幽静,林泉深秀。

余幼时尝游于此,颇得山之趣。

今年春,余复游岳麓,景物益新,心绪亦异。

初入山,见松柏参天,古木参差,荫蔽日月,风声飒然。

沿径行,山泉清冽,石径曲折,幽鸟鸣啭。

过山腰,见飞瀑如练,挂壁垂珠,水声潺潺,疑若天籁。

登高峰,极目远眺,四野无垠,群山环绕,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下山时,遇雨,衣履沾湿。

及至山脚,见一古寺,名曰“岳麓寺”。

寺内古树参天,佛像庄严,香烟袅袅。

余入寺,礼佛祈祷,心神顿宁。

既出寺,步出山门,回首望岳麓,烟雨蒙蒙,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

余归途中,心有所感,遂作此记。

愿与同游者共赏岳麓之美,亦以抒发余之情趣。

翻译:岳麓山位于长沙城的西边,这里环境幽静,林木泉石,深邃秀丽。

我自幼便曾游览此地,颇能领略山中的趣味。

今年春天,我又一次游览岳麓,景物愈发新鲜,心情也大不相同。

一开始进入山中,便看到松柏高耸入云,古树错落有致,树荫遮蔽了日月,风声呼啸。

沿着山路行走,山泉清澈冷冽,石径蜿蜒曲折,幽深的鸟鸣声声。

穿过山腰,看到瀑布如白练一般,悬挂在山壁上,水珠垂落,水声潺潺,仿佛是天籁之音。

登上高峰,极目远眺,四周视野开阔,群山环抱,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

下山时,恰逢下雨,衣物鞋履都沾湿了。

等到山脚,见到一座古寺,名为“岳麓寺”。

寺内古树参天,佛像庄严肃穆,香烟缭绕。

我进入寺中,向佛祖祈祷,心神顿时安宁。

出寺后,走出山门,回首望去,岳麓山烟雨蒙蒙,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

我回家的路上,心中有所感触,便写下了这篇游记。

愿与一同游览的人共同欣赏岳麓山的美丽,也借此抒发我内心的情感趣味。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精选精练(有答案)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精选精练(有答案)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精选精练(有答案)游记类言精选精练游东记[明] 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

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

其子立恭,能诗。

皆意度阔略。

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

天未明东行,过洪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

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

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

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

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

延余两人坐。

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

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

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余和之。

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

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遂共酌。

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书之。

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

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

李出琵琶弹数曲。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

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

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处也。

”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

”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

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

及期余病,不果行。

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

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

手录一通,遗立恭。

游记古文名篇

游记古文名篇

游记古文名篇1、《小石城山记》唐代: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2、《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满井游记》明朝:袁宏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4、《湖心亭看雪》明代: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高考游记类文言文

高考游记类文言文

高考游记类文言文
在高考中,游记类文言文是一个常见的题型,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篇可能的游记类文言文,仅供参考:
余于某年夏末,游览于山川之间,以消暑气。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余与众友自京都出,经数百里,而至一山,名曰“云梦”。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初至山脚,但见群峰叠嶂,苍翠欲滴。

曲径通幽,鸟语花香。

众友皆喜,遂攀登而上。

行至半山腰,忽闻水声潺潺,寻声而至,乃一清泉自山石上流下,击石作响。

饮之甘甜清冽,令人心旷神怡。

余独爱静坐于石上,听泉声之悠悠,看云卷云舒。

乃知天地之大美,皆藏于山川之中。

于是取笔墨,记下此行之美景。

众友亦各有所感,或吟诗作对,或拍照留念。

至山顶,但见群山俯首,云海茫茫。

余与友人相视而笑,皆为自然之奇景所震撼。

此行虽短,然收获颇丰。

既赏美景,又增友谊,实乃人生一大乐事也。

乃归去来兮,心怀感激。

此行虽已结束,然余心犹在山川之间。

愿以此文,与君共赏。

山水游记类文言文

山水游记类文言文

山水游记类文言文
虎丘,姑苏之名丘也。

予之游虎丘,值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自山门入,道旁古木参天,枝叶交错,蔽日遮天,唯余丝丝缕缕阳光漏于其间,若碎金满地。

前行数百步,有小池,水极清冽,游鱼戏于其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池畔有石,或立或卧,形态各异。

立者如壮士守关,凛凛不可侵犯;卧者若巨兽伏地,憨态可掬。

又行数里,至虎丘塔下。

塔高数丈,古朴而沧桑,塔身斑驳陆离,苔藓覆之,岁月之痕尽显。

仰而视之,其势欲倾,然数百年来,风雨飘摇,仍屹立于此,真可谓奇迹也。

绕塔而行,感其历史之厚重,昔日繁华仿佛现于眼前,想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皆曾于此留连,或赋诗,或饮酒,盛景不再,唯塔独存,心中不免生起今昔之感。

登至山腰,有一亭,名曰“可中”。

坐于亭中,清风徐来,吹去一身疲惫。

望山下之景,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田野间农夫劳作,黄牛慢走,好一幅田园风光图。

远处青山隐隐,连绵不绝,与天际相接,云雾缭绕其间,恰似仙境。

日薄西山,余兴未尽,然不得不归。

虎丘之游,虽只一日,然其山水之美,古迹之韵,皆入我心,久久难忘。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龙鸣山记【明】陶安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

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

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

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

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

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

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

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

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

僧舍雄丽,榜曰“禅寂”。

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

修篁干霄,森列门内。

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

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

其北有“甘露室”。

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

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

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

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

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

渺焉四顾,心目豁然。

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

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

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

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

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

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

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

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有删改)【注】①章:大材。

②褰裳:撩起衣裳。

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

课外游记文言文翻译

课外游记文言文翻译

余少好游,尝闻黄山之名,心向往之。

遂于乙卯年秋,携友数人,登山一游。

时天高气爽,清风徐来,实为游山之佳日。

初,自歙县启程,沿溪而行,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沿途观水之清澈,听鸟之鸣叫,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及至汤口,已是午后,遂歇息于路旁茶馆,品茗谈笑,稍解旅途之劳。

既而,登黄山之南大门,沿途山势险峻,奇峰突兀,怪石嶙峋。

友人中有胆怯者,惧其险恶,欲止步不前。

余曰:“黄山之名,不虚此行。

虽险,然不历其险,何以见其奇?”众从余言,鼓勇前行。

登至半山腰,忽见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时有飞瀑从山涧倾泻而下,水花四溅,声如雷鸣。

余等驻足观看,叹为观止。

再行数里,见一巨石,上刻“迎客松”,形态各异,引人入胜。

过迎客松,登天都峰。

沿途奇松怪石,比比皆是。

其中“猴子观海”尤为奇特,形似猴头,俯瞰大海,栩栩如生。

余等攀爬至峰顶,极目远眺,群山起伏,云海茫茫,恍若置身于仙境之中。

下山时,途经西海大峡谷,沿途奇峰异石,千姿百态。

有“飞来石”、“一线天”等胜景,令人目不暇接。

行至“一线天”,只见一线之缝,人需侧身而过。

余等相互扶持,艰难前行,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下山途中,余等游览了北海景区。

此处松柏参天,古木参差,云雾缭绕,如梦如幻。

其中“西海大峡谷”景色最为壮观,山峰险峻,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游黄山,历时三日,虽疲惫不堪,然心中喜悦。

余等皆叹黄山之美,不虚此行。

临别之际,余作诗一首,以记其事:黄山胜境游,山水共长流。

奇松怪石间,仙气绕山头。

半山观云海,天都望海涛。

三日夜未眠,黄山美景留。

游记类文言文名篇有哪些

游记类文言文名篇有哪些

游记类文言文名篇有哪些一、《东篱杂记》这是一部清代文人郭翰林的游记类作品,记录了他在江南一带的旅行经历和所见所闻。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通过对一些历史传说和名胜古迹的描述,展现出江南独特的魅力。

二、《阳春白雪图志》此书由明代文人袁宏道所著,记述了他的两次山水游历。

袁宏道以质朴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示了他对山水的深情以及对诗词艺术的热爱。

同时,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元素,让读者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背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三、《醉翁亭记》这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游记类散文,以作者一次游览醉翁亭的经历为线索,通过对人物描写和景物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欧阳修以幽默诙谐的笔调,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独到见解,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

四、《紫微宝卷》此书由明代文人杨慎所著,记录了他从江南出发,一路向西到达西北地区的旅行经历。

《紫微宝卷》不仅记录了作者所见所闻,还参杂了一些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的介绍。

文中除了对山川、河流的描写,还记载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西北风情。

五、《子不语·沈从文先生游蓝山记》这是当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篇游记类散文,记录了他的一次蓝山之行。

沈从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蓝山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作者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引人思考。

六、《聊斋志异》此书是清代文人蒲松龄所著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有许多故事以山水游历为背景。

蒲松龄以幽默离奇的方式,描写了一些灵异的山水景观和奇遇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和文化背景。

这些故事既让人感到神秘诡异,又带有一种想象力和艺术性,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七、《红楼梦》这是清代文人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描绘了一个富贵家庭的兴衰沉浮。

从史诗般的气势到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曹雪芹以雄浑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文言文游记

文言文游记

文言文游记隅而未抵处,布衣此地居。

日出而作,夜归而息。

此间衣食安然,岁月悠悠。

四望无尘,偶尔几鸟鸣,涓涓清流激故土,池塘波波,村庄老林浓浓,一片苍凉如画。

此时,吾趋此地,由家上山下,来此游者。

青山峻峭,水潺潺谷阔。

夕阳斜斜,遍野金色。

我走着,慢慢地,随着脚下色彩斑斓的林海,穿越大山小坡,跨越密密树林。

山风入耳,又令我如坐天宝座,它不时吹来一丝丝凉爽安详,与我四处放眼,观望苍翠青山,清波浊浪,松杉老林,等起着游人兴趣。

云雾缭绕,雨雪交替,苍天静默。

这里的月亮,比我家乡的格外明亮,在这里,月亮代表着未知的远方,有时候照耀在山川,有时候轻抚着池塘,成为晚上的安慰与欢乐。

是夜,它看着我,放纵的笑容,与芭蕉的微笑,涌进心里,暗暗记录自己的游历。

(二)翌日,吾起行,经村庄,经水巷,路漫漫。

山头映日,林间飘香,空气清新,草木苍翠。

抬头,风花雪月,仰望苍穹,凝望着蓝天,沐浴着阳光,归墟边缘的真实,放开自己,欢乐心情,放尽心思,放松了精神。

当时,我把行囊放在身边,抬头仰望着天空,大步踏步,迈出一步登上了一座小山。

那时,心里闪现出山遥,古今异乡,一切和平。

别有洞天,但见草木无尽,山水空灵。

攀登着山谷,脚步渐渐细腻,一片宁静,走在古山之巅,深处远方,恢宏的山景,让人远眺,把眼前所见的美景全部定格,在心里留下一抹深刻的印记。

(三)又是一日,朝暮一色,林中鸟鸣,流水响笙,鸣蝉更起,整个世界在春风中柔和而温暖。

如此,登上高山,俯瞰整个山林,豁然开朗。

每一片树叶,每一抹青山,每一滴清泉,每一朵山花,都在更高的地方为自己唱着欢快的歌曲,拉开满天星辉。

此时,我在山面上,端立在远处,努力听着山中的声音。

细水流然处,野花落若梦,百谷鸟鸣,山泉晨涌,鸟儿歌唱,远方的人家也响起欢乐的歌声,唤醒一切,让每一次踏足此地都洋溢着真挚的喜悦。

日慢慢西沉,夕阳洒在山岗上。

待晚霞收拾着银装,安放温柔的夜色,让人心潮澎湃,想念着故乡。

(四)吾离村庄而去,把这一段旅行,留在脑海里慢慢流转。

游记文言文

游记文言文

游记文言文
昔有游子,志在四方,心怀天下,欲览尽世间奇景。

于是,携笔从简,踏上了漫漫旅途。

初至江南,见水乡之幽雅,小桥流水,人家尽枕河。

柳丝轻拂,桃花
笑春风。

游子驻足,心旷神怡,遂作诗以记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继而北上,至长城脚下,见其蜿蜒如龙,气势磅礴,不禁感慨万千。

登高远望,山川壮丽,云海翻腾,游子心潮澎湃,挥毫泼墨,绘下长
城之雄伟。

又西行至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山高路险,栈道悬空,游子不
畏艰险,攀登而上。

至山顶,见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恍若仙境。


子吟诗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再东游至泰山,泰山之巅,云雾缥缈,如梦如幻。

游子登临绝顶,俯
瞰天下,心生豪情。

于是,挥笔题壁,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句。

南下至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山青水秀,风光旖旎。

游子泛舟漓江,两岸奇峰倒影,如诗如画。

游子陶醉其中,赋诗云:“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水清鱼可数。


游历四方,游子所至之处,无不留下足迹与诗篇。

其行万里路,读万
卷书,见识广博,心胸开阔。

游记所记,不仅为山水之美,更为人生
之悟。

游子之行,实乃人生一大快事也。

历代游记选文言文翻译

历代游记选文言文翻译

《历代游记选》收录了我国历代游记中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括了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宋代苏轼的《石钟山记》、明代徐霞客的《游黄山记》等。

以下为其中几篇游记的文言文翻译:一、《小石潭记》原文:余以去年秋,始游武陵,得小石潭。

潭水清冽,深不可测。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去年秋天,我刚开始游历武陵,发现了小石潭。

潭水清澈见底,深不见底。

潭中有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托。

阳光透过水面,影子映在石头上,静静地不动;忽然又远远地游走,来来往往,似乎在与游客们共享快乐。

二、《石钟山记》原文:余游石钟山,见其下有穴若若隐若现,深不可测。

穴中水声潺潺,如鸣佩环。

余循穴而入,行数十步,忽见光明,若出于地底。

穴中石壁,若剑若刀,或立或卧,千奇百怪。

行至穴口,仰视,见天光一线,如游龙在天。

翻译:我游览石钟山,看到山脚下有一个洞穴,若隐若现,深不可测。

洞穴中水声潺潺,好像鸣佩环。

我沿着洞穴进去,走了几十步,忽然看到光明,好像从地底冒出。

洞穴中的石壁,有的像剑,有的像刀,有的站立,有的躺卧,千奇百怪。

走到洞穴口,抬头看,只见一线天光,如同游龙在天。

三、《游黄山记》原文:余游黄山,见山势险峻,云雾缭绕。

一路行来,但见奇峰异石,怪松奇花,令人目不暇接。

至光明顶,见日出东方,万道金光,照得山川如画。

余心旷神怡,恍若置身仙境。

翻译:我游览黄山,看到山势险峻,云雾缭绕。

一路上行走,只见奇峰异石,怪松奇花,让人目不暇接。

到了光明顶,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万道金光,照亮了山川,宛如一幅画卷。

我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仙境。

通过以上几篇游记的文言文翻译,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游历名山大川时的所见所感,以及他们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这些游记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山川风貌,更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古代文言文游记及翻译

古代文言文游记及翻译

癸卯春,余游西湖,适值芳菲节。

乃约二三知己,共赏西湖之美。

清晨,吾等携酒具,乘舟泛湖。

风和日丽,水波不兴,舟行如飞。

舟至苏堤,两岸桃李争妍,蝶舞蜂喧。

余与众友共赏苏堤春晓,远眺西湖,只见波光潋滟,山色空蒙。

湖光与山色相映成趣,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

遂登断桥,望之如彩虹卧波,两端各有石狮,昂首怒目,威风凛凛。

桥下碧水荡漾,鱼跃于波。

桥上行人络绎不绝,或吟诗,或赋词,或赏景,不一而足。

午后,舟至白堤,见柳絮飞舞,如梦如幻。

沿堤而行,至平湖秋月,登楼远眺,西湖全景尽收眼底。

楼前湖水清澈,游鱼可数。

时有舟子撑篙,划破湖面,留下一道道波纹。

夜幕降临,月色朦胧。

余等泊舟湖心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酒酣耳热,吟诗作赋,不知东方既白。

游罢西湖,余心旷神怡,若有所得。

归途中,回味无穷,遂作记以志之。

翻译:癸卯年春天,我游览了西湖,恰逢花开时节。

于是邀请了二三位知己,一同欣赏西湖的美丽。

清晨,我们带着酒具,乘坐小舟在湖上荡漾。

风和日丽,水波不兴,小舟行驶如飞。

小舟到达苏堤,两岸的桃花和李花争奇斗艳,蝴蝶翩翩起舞,蜜蜂嗡嗡作响。

我们一同欣赏苏堤春晓,远眺西湖,只见湖光闪烁,山色朦胧。

湖光与山色相互映衬,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

接着我们登上断桥,望去就像彩虹卧在波面上,两端各有石狮,昂首挺胸,威风凛凛。

桥下碧水荡漾,鱼儿在水中跳跃。

桥上行人络绎不绝,有的人吟诗,有的人赋词,有的人赏景,不一而足。

午后,小舟抵达白堤,只见柳絮飘飞,如梦如幻。

沿着堤岸行走,来到平湖秋月,登楼远眺,西湖的全景尽收眼底。

楼前的湖水清澈见底,游鱼清晰可见。

时有舟夫撑篙,划破湖面,留下了一道道波纹。

夜幕降临,月色朦胧。

我们在湖心亭泊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酒喝得畅快,吟诗作赋,不知东方已亮。

游览西湖后,我心旷神怡,若有所得。

归途中,回味无穷,于是写下这篇游记来记载这次经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记类文言文【篇一:游记类文言文】c.过立恭宿别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加:超过。

【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

【技巧点拨】判断所给文言实词的词义正确与否,首先熟练掌握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也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还可以根据学过的成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遂扫石而坐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弃甲曳兵而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乐其无已乎d.遂与李及道士别其孰能讥之乎今君与廉颇同列【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c组的两个“其”都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a项中的“而”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表示修饰关系。

b项中“焉”,第一个是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那里;第二个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d项中的“与”,第一个是介词,和;第二个是连词,和。

【方法总结】解答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试题的方法如下:①“近视镜”辨词性,前后搭配看语法。

若两句中的虚词词义相同,按题干要求,仍需进行辨析时,就要看他们之间词性的区别了。

分析词性和用法,主要是从前后搭配的词语的属性来进行分析。

这实际上与上面的辨析词义是相关联的思维过程,即词义相同辨词性,语法功能看搭配。

②“放大镜”辨关系,删换替代看变化。

这主要是针对一些虚词词义相近又同作连词而讲的。

有时候,两个句子中的虚词词义相同,且都是连词,但根据题目的要求,仍需要进行辨析时,就要对这个连词连接前后所表示的关系进行辨析,以区别不同。

需要按照“删、换、替”的顺序做三个方面的工作:一“删”,定连词;二“换”,定并列选择;三“替”,定其他关系。

③“显微镜”辨语气,前后中间看位置。

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

要分析一个虚词是副词还是助词,要从位置上来区别,一般来说,语气副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而语气助词往往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或者在句首引起某种语气,抑或用在句尾强调某种语气。

而结构助词一般用在句中,连接句子中两个部分,起到使句法清晰的作用。

在做具体题目时,要讲求辨别顺序,先看大区别,再看小区别,即先考虑几个选项中,哪一组的区别最大,侧重在词义、词性方面;哪一组的区别较小,侧重在关系、语气方面。

最后综合而判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解题探究】对文言文整体意思的把握应该做到八个字:“了其大意,不求甚解。

”本文为游记体散文,从其文体特点入手。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答案】(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

”(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

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挖孔、钻孔”也可以)、“发出”。

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

【知识拓展】杨士奇(1365—1444年)名寓,明代泰和(今属江西)人。

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同为朝中重臣,是当时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人物。

朝廷诏令、奏议多出其手,文风平正纡徐,典雅工丽,于“三杨”中最为著称。

《游东山记》名为游记,却由写人开篇,以抒情结尾。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东山一带宜人的景色,而是那些各具特色的人物情态:隐溪的持重,立恭的儒雅,千户的豪爽,道士的憨态,以及着墨不多的无名老者,无不呼之欲出,如在眼前。

作者看重蒋氏父子的交往和陶醉于东山之游,正是因为那种古朴淳厚的人际往来与宁和幽远的田野之趣。

而所有这些都以一种“极平不费力”的笔调淡淡写来,却叫人回味无穷,这正是杨士奇学欧阳修散文风格的成功之处。

“东山”在湖北武昌东面。

【参考译文】: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

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

儿子立恭会写诗。

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

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

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

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

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

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

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

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

于是前去拜访。

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

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

窗下有几套书。

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

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

”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

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

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

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

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

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

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

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

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

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

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

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

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

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

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

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

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

”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

”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

我痛哭哀悼。

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

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

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

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

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给送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二、(山东省日照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游虞山记沈德潜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

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

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

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篇二:游记类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艹伐〕,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土娄〕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译文】自从我成了受过刑辱的人(如同说罪人,作者被贬),居住在此州(永州),经常恐惧不安.在那间暇的时候,就缓步而行,无拘无束地游览,每天与那些同伴登上高山,入深林,沿著迂回曲折的溪涧一直走到它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古怪嶙峋的岩石,没有一个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达.到后就拨开野草,倒尽壶里的酒喝尽为止.醉了又互相靠在对方身上躺下,躺下便做梦.心里有所向往,连做梦的情趣也是一样的.醒后就起来,起来就回家.认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特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因为坐在法华西亭(法华寺西面的亭台),了望西山,才指著西山觉得它不同寻常.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著染溪,砍伐杂乱丛生的荆棘灌木,焚烧茂密芜乱的野草(茷:草叶多),一直清除到山的最高处才停止.攀援著登上山,两腿伸直岔开坐在地上(形同簸箕状,这是古人不讲礼貌或适意自得,无拘无束的一种坐姿)而玩赏,那么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它们的高高下下的形势,突露嵯峨的样子、深陷低洼的样子,有的像蚁封(蚂蚁洞口旁边的小土堆),有的像洞穴.看上去似乎只有尺寸般大小的景物,实际上已远在千百里之外,(远处的山川景物全都)聚集收缩,堆叠在眼下,没有什么能隐藏的.萦绕著青山,环绕著白水,极远的地方与天交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先登高远望)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与小土丘等同.(这是何等)辽阔广大啊,仿佛已与整个宇宙间的浩气融合为一,哪里还能找到它的尽头?悠然自得地与大自然相交游,而不知道它的尽期.拿起酒杯来倒满酒,东倒西歪,疲乏无力地进入醉境(颓然:形容喝嘴酒时东倒西歪,疲乏无力的样子),不知道太阳落山了.灰暗的暮色,从远处来到,来了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还不想回家.思虑停止了,形体消解了(形容超然忘我的一种感觉),与自然万物浑然融为一体(冥合:不知不觉中结合在一起).然后才知道我过去不曾游赏过(意谓:过去的游算不上真正的游),真正的游赏从这一次才开始.所以为这次游赏写成一篇文章(为:动词谓语,这里是写的意思)(志:记,记载下来稿.这一年,是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四年.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木丽〕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钴鉧潭记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译文: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其开始大概是冉水从南边奔流下来,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其头尾水势峻急,更加激荡,侵蚀岸崖,所以边缘广阔而中部水深,最后遇有石头停下来;水流形成的旋涡像车轮翻滚以后,慢慢流去.清澈而平静的水面有十亩.四周树木环绕,上有泉水流下.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刚一敲门就来告诉我:“官租私债越欠越多,(没办法),我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 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其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宜,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是什么让我更喜欢住在这野旷而忘掉故土,莫非是这钻鉧潭吗钴鉧潭西小丘记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上)山(下)钦〕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予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氵营〕〔氵营〕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澧镐〔雩阝〕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译文: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就又取来了一应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顿时),佳好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瀯瀯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我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唉,凭着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长安附近沣、镐、鄂、杜等地,那末爱好游乐的贵族人士竞相争购的,将逐日增价一千两,也愈来愈不能购得.现在弃置在这永州,农人渔夫相经过而看不起它,求价仅四百两,却多年卖不出去,而我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并获得了它.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我将得丘经过书写在石上,用来庆贺与小丘的遇合.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游褒禅山记〔宋〕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于是予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甲子,临川王某记.译文: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唐代高僧慧褒开始在这座山下建房居住,而死后就葬在这里.由于这个缘故,以后就把这座山称作褒禅山.现在称作慧空禅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生前居住的屋舍和死后埋葬的墓地.距离慧空禅院东面五里,有个称作华山洞的地方,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得名的.离洞百余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上,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了,唯有“花山”二字还能辨认出来.现在将“华”字读成“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错音了.华山洞下面平坦而开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到这里游览和题字留念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说的“前洞”.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个山洞很幽深,走进去感到很寒凉.询问这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也没有走到尽头,人们称它为“后洞”,我和四个同游的人举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难,而见到的景色就越奇异.有人感到疲倦而想出来,就说:“不出洞,火把就要烧完了.”于是大家就和他一起出来了.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可是看到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再往深处,进去的人就更少了.这时候,我的力气还足够继续往里面走,火把也还足够照明.出洞以后,有人就责怪那提议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跟着他一起出来,而不能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于是,我颇有感慨.古代的人在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这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事物不加以考察的.那些道路平坦而又距离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很多;道路艰险而又遥远的地方,去的人就很少.然而世界上奇特壮丽又罕见的自然风景,常常是在艰险遥远而且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因此,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不随别人停止前进,但是气力不足,也不能到达目的地.既有志向又有气力,也不随着别人后退,但是到了幽深昏暗又神迷目乱的地方,没有得到外物的辅助,也不能达到目的地.然而,气力足够到达的情况下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而在自己则应感到懊悔.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达到目的的人,可以不必后悔,难道有谁能讥笑他呢?这就是我的心得.我看到倒在地上的石碑,又感慨古书没有保存下来,使后世的人以讹传讹而不能明白名称的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