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如“相见欢”、“朱颜改”、“春风十里”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增强语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离愁别绪,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3)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相见欢》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3.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介绍诗人李煜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韵。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解释其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互相交流学习。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聆听朗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亲情、友情故事,与诗歌情感相互映照。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相见欢》的特点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相见欢》。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
3. 搜集其他李煜的诗歌,了解其创作风格,与《相见欢》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意义的解读。
2. 诗歌情感的体验和共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情感共鸣法,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相见欢》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聆听朗读,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诗歌中的情感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和修辞手法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相见欢》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诗歌的字面意义解析。
诗歌的深层含义探讨。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诗歌的表达方式解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诗歌的表达方式的把握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探讨和解读。
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解析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图片,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讨论区:提供学生交流和讨论的平台,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解析诗歌的字面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第三步: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步: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步:解读诗歌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
4.2 教学活动活动一: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活动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
活动三: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对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教材:《相见欢》文本参考书目:有关《相见欢》的背景资料和解读文章网络资源:有关《相见欢》的音频、视频材料6.2 教学材料印刷材料:诗歌文本、相关注释和解读材料电子材料: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第七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7.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介绍诗歌背景,解析字面意义,分析修辞手法第二课时:深入探讨深层含义,进行诗歌表达练习,总结评价7.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30分钟介绍背景,40分钟解析字面意义,20分钟分析修辞手法第二课时:20分钟深入探讨深层含义,20分钟进行诗歌表达练习,10分钟总结评价第八章:教学注意事项8.1 教学注意事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相见欢》的内容介绍。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解析。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阅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帮助学生掌握。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修辞手法和词语。
阅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诗歌《相见欢》的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修辞手法和词语解析的参考资料。
3.2 教学材料诗歌打印文本。
笔记本和笔。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表达。
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4.2 教学反馈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和词语。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
5.2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诗歌作品,扩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六章:教学实践活动6.1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扮演诗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6.2 活动目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七章:作业与评价7.1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相见欢》的读后感。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的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抒情句子的理解。
2. 诗歌语言特点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相见欢》,提问:“相见欢”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默读诗歌,尝试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抒情句子,提问:诗歌中的“相见欢”是如何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2)教师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 练习与巩固:(1)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诗歌的学习成果。
(2)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深入学习和鉴赏。
六、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相见欢》。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诗歌中“相见欢”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3. 收集其他表现友谊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诗人对友谊的表达方式。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李煜《相见欢》优质教案
作为⼀名优秀的教育⼯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店铺精⼼整理的李煜《相见欢》优质教案,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煜《相见欢》优质教案1 教学⽬标 1、学习通过知⼈论诗法、意象助读法、画⾯描述法、⽐较赏读法来把握词境。
2、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1、意象助读法、⽐较赏读法2、体会词作中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动、形象的⽅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印发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背诗导课。
下⾯我们来⼀次背词⽐赛,请放开声⾳读这⾸词。
(检查背诵情况:齐背1次,抽背1⼈。
) 背完词,有⼀个⼈从词⾥⾛出来,你看到的是⼀个怎样的⼈?(板书:愁) 2、读出情感。
[知⼈论世法] ①师:从词中我们读出⼀个充满愁绪的李煜,谁能讲讲历史中的李煜? 明确: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他25岁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飘摇。
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年苟安⽣活。
975年南唐为宋灭之后,39岁的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活。
(幻⽰) ②朗读指导,要⽤慢速、低沉、哀痛的语⽓来读词。
师:联系作者⽣平,⾛近词⼈理解词意,这叫知⼈论世法(板书)。
我们该⽤怎样的语速、语⽓、语调来读这⾸词呢? 明确:这是深重的亡国之痛,⽽⾮轻烟似的闲愁。
该⽤哀痛低沉的语⽓来读。
慢些,再慢些。
③配乐(《⼆泉映⽉》读。
(荐读1⼈,齐读1次。
) 3、个性化品读,借助经典意象来理解词意。
【意象助读法] 过渡语:国学⼤师王国维曾经说过,⼀切景语皆情语(幻⽰),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景(板书)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请选择最有能触动你的⼀个景,说出它与词⼈的“愁”如何对上号?(板书→) 明确:西楼、残⽉、梧桐、深院(板书)。
品读⽅向: (1)西楼——表达⼀种离别之愁。
(幻⽰) ①以下3个诗句均写到“西楼”,你认为西楼是⼀个怎样的地⽅?总是和⼈什么样的情联在⼀起? 第⼀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满西楼。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学生能够理解《相见欢》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1.1.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相见欢》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1.1.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1.2.3 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到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友情的渴望。
1.3.2 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亲情和友情观。
1.3.3 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学会关心他人。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相见欢》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2 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以及其含义和作用。
2.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欣赏课文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写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和相关的阅读材料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第五章:教学过程与步骤5.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标记重要的词句和段落。
5.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5.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和解析,解答学生的问题。
5.5 文学欣赏:学生通过朗读和默写等方式,感受和体验课文的文学美。
5.6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亲情和友情的理解和感悟。
《相见欢》 教学设计
《相见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者李煜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其词作中蕴含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相见欢》中词句的意境和韵味,感受其语言之美。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愁苦、孤寂之情。
(2)体会作者通过意象营造的氛围和传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领悟词中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
(2)掌握词作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诗词的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思考。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词作的语言、意境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忧伤、凄凉的氛围。
(2)提问学生:“当你们听到这样的音乐,会想到什么样的场景和心情?”(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充满忧愁的词——李煜的《相见欢》。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李煜的生平,重点强调他从帝王沦为阶下囚的经历。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李煜在亡国后的痛苦和无奈。
3、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3)点名让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词句解读(1)逐句讲解词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
(2)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无言独上西楼”中的“西楼”、“月如钩”中的“月”等,探讨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5、情感体会(1)组织学生讨论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结合作者的经历和词句进行分析。
(2)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点明词中主要表达的是李煜的亡国之痛、思乡之愁和孤寂之感。
6、艺术特色赏析(1)分析词的语言特色,如简洁、含蓄、生动等。
(2)探讨词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比喻、烘托等。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春水”、“明月”等。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共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通过写作练习,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友情的珍视和表达对友情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相见欢》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1)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2)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相见欢》的原文和译文。
2. 教师准备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的解释。
3. 教师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如诗人的介绍等。
4.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诗人。
(2)学生朗读诗歌《相见欢》。
2. 新课内容:(1)学生自主学习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3)学生共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写作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中生词和短语的理解情况。
3. 学生对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4. 学生的写作成果和互相评价的情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1
《相见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词中描绘登楼之所见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境交融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感受词中描绘登楼之所见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境交融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复习,激趣导入1、古人在心情郁闷时或有不如意时,往往喜欢登楼望远,那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登楼或登高的古诗词呢?(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登楼的词,朱敦儒的《相见欢》。
(板书课题、作者)2、介绍词有关知识。
3、介绍作者相关资料。
二、初读,读通读顺读出情感1、学生自由读词,把握字音、节奏。
2、生展示读,并读出韵味。
3、生再读,把握情感。
4、听示范朗读,加深理解。
5、生听后评价,并总结朗读的技巧。
6、男生女生配合读词。
三、再读,读出词的画面1、师做示范: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正当黄昏时分,通红的夕阳在逐渐的落下。
宽阔浩渺的江面被夕阳的金晖映照得波光粼粼。
大江的水就这样静静地向前流去。
)2、分组合作,读出画面A组: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B组: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用文字描述出诗句所带给你的画面,小组自主合作探究)3、A、B两组分别展示探究成果。
4、师小结:写哀景四、深读,品析词的语言1、字句品析2、师先做示范。
3、学生也自主品析词中字词句。
4、小结:抓住诗词中的字句和意象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5、知人论世,加深对此主题的把握。
(忧国忧民的情怀)五、比较阅读,拓展积累比较学习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生领读,师生品味。
2、比较相同之处:写景抒情。
3、师小结比较阅读的好处。
4、背诵两首《相见欢》。
六、布置作业1、背诵所学的两首《相见欢》。
2、课后搜集朱敦儒的其他作品并加以背诵积累。
相见欢李煜教案
相见欢李煜教案【篇一:相见欢教学设计】《相见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词。
2、了解并能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
3、品味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4、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全词2、品味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正缓缓地向我走来,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来通过他的一首词《相见欢》,一起来走近李煜。
二、朗读造境1、拿到一首词,首先我们从何入手?(读)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先自由大声朗读。
2、既然这首词缺少一个题目,根据你的理解和体会能够为它补个题目吗?ppt:你可以自由拟题,也可以直接使用词中那些你觉得能够表达这首词的味道的词语。
(展示,例如《天净沙秋思》)示例:相见欢离愁;相见欢寂寞;相见欢独上西楼……3、下面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比较,看谁朗读得好,看看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指导朗读)三、赏读入境(一)同学们刚才都读到了一种“愁”,那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种“愁”的?①(她心中的愁绪向人倾诉了吗?)“无言”——为什么会“无言”?作为王国之君,阶下囚,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无人陪伴,无人倾诉——可见他孤独、寂寞、无人共语的落寞纠结在他心中的愁绪太多,如亡国之恨、思家之愁等等,太多涌上心头,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用“无言”来写当时复杂的心理。
身为阶下囚,他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他生活在监视中,自当处处小心,以免招致杀身之祸。
②“独”——勾勒出任务孤身登楼的身影试着想象李煜登楼时的步履和神情(步履缓慢、滞缓、呆板;神情很哀伤、很绝望)此时孤独的他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内心有数不尽的孤寂与凄婉!(有句话说:“情乐则景乐,情爱则景哀”,诗人向我们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借助了哪些景物?看到这些景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③ppt:“西楼”——为什么上西楼?为什么不是东楼而是西楼?在古诗词里有很多关于“西楼”的诗句:李清照在西楼上妖王爱人时:第一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相见欢》 教学设计
《相见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者李煜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深沉的亡国之痛和离愁别绪。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独特的意象,感受其营造的意境,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词作,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诵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2)掌握词作的艺术特色,如对比、烘托等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内涵,感受其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2)引导学生将词作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意象意境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作。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展示一幅深秋庭院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引出课题《相见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李煜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他从帝王到囚徒的巨大身份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他词作风格的影响。
2、讲述《相见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词人在亡国后的痛苦和无奈。
(三)初读词作,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作,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投入。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基调。
(四)精读词作,赏析意象意境1、提问:词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无言独上西楼”中的“西楼”,给人一种孤独、寂寞之感;“月如钩”的“月”,象征着残缺、凄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梧桐”“深院”“清秋”,共同营造出一种幽深、清冷的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情感的?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词人借助这些意象,含蓄地抒发了内心的愁苦和寂寞。
八年级语文下册《相见欢》教案、教学设计
2.注重知识点的讲解与巩固,对词牌、词的格律等难点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扫清障碍。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强化情感教育,以诗词为载体,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背诵《相见欢》,并尝试将其改编为一篇现代诗,比较古今两种文学形式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深入了解李煜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选择一首其他时期的诗词,分析其与《相见欢》在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相见欢”为题,创作一首描绘友情、亲情或其他情感的诗词。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课堂导入、朗读、解析、讨论、总结等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相见欢》。
2.方法方面:采用情境教学法、对比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诗词的韵律、意境等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相见欢》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古代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在理解词牌、词的格律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尚显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启发。针对以上情况,本节课应注重以下几点:
(2)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相见欢》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和内涵理解。
(2)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诗歌《相见欢》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2)分享各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团队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背诵和默写情况。
(2)对学生的课后练习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内容1. 诗歌《相见欢》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的解析。
3. 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4.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运用讲授法,使学生全面了解诗歌。
2. 问答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相见欢》教学设计
《相见欢》教学设计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资源6、教学评价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相见欢》这首词,掌握词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词的大意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亡国之痛和孤独寂寞之情,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12 教学重难点121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和用法。
12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感,理解词中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13 教学方法131 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内容。
132 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词中的词句进行赏析,品味作者的语言艺术。
13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古典音乐或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图片,营造出古典文学的氛围,引出《相见欢》这首词。
142 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李煜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143 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
教师进行正音和指导。
144 精读赏析1441 引导学生理解词的上阕,描绘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所展现的画面和意境。
1442 分析下阕“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作者所表达的离愁别绪,探讨其情感的深沉和复杂。
1443 组织学生讨论词中运用的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145 总结归纳总结词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强调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成就。
146 背诵巩固要求学生背诵《相见欢》,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15 教学资源151 多媒体课件包括词的原文、注释、作者介绍、相关图片和音频视频资料等。
《相见欢》、《浣溪沙》教案(大全5篇)
《相见欢》、《浣溪沙》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相见欢》、《浣溪沙》教案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预习提示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浣溪沙》晏殊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辞海》1989年版)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八年级语文上册《相见欢》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诗歌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相见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学生在理解这种情感时,容易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哀愁。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触摸到作者的情感内核,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重难点二:诗歌艺术手法的识别与分析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其艺术效果。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这一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总结拓展: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诗词,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体验:通过学习《相见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情感。
3.创新性: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创意,如创作诗词、写作短文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4.合作性:布置小组合作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设想三:互动探究,提高鉴赏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4.设想四:实践运用,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分析其他古诗词。通过实践运用,巩固学生对《相见欢》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3.教学实施:总结过程中,教师强调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要注意关注作者背景、内容理解、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结合,以提高鉴赏能力。同时,教育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3)了解作者李煜的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体会家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相见欢》的字词认读与理解。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3)了解作者李煜的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的把握。
(2)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与技巧。
三、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煜诗词,复习其创作风格。
(2)简介李煜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相见欢》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体会家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评估学生在讨论、分享过程中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歌背诵、默写的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1)测试学生对诗歌《相见欢》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2)检查学生对作者李煜背景及其创作风格的掌握程度。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时安排为1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资源准备:1. 教师用书和课文朗读录音带。
《相见欢》教案(精选4篇)
《相见欢》教案(精选4篇)《相见欢》篇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二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李煜生平及词风衍演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
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人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二、《相见欢》的“细读”西方新批评学派在解读诗歌时采纳重视文字本身在作品中的作用的“细读”方式,他们认为,文字是组成篇什的基础,而文字表现出的形象、肌理、色调、语法乃是评说一首诗歌的重要依据。
下面,笔者就用这种“细读”的形式对两首《相见欢》的意义加诸简评。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1、“林花”:满林花树;“谢了”: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代落英;“太匆匆”: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感。
2、“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花谢匆匆之因。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无奈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珍惜时光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情感表达。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诗人李煜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4. 诗歌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人与友人相见的情景。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无奈之情。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课后朗读和背诵诗歌。
(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相见欢》李煜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三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背诵这首词。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情感。
3、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同上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相见欢》一、导语古有曹操,今有毛泽东。
他们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在文学领域均有建树。
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位国君李,他虽然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但在文学领域被称为词中之帝、天才的词人。
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唐后主李煜和他的《相见欢》。
二、教师范读三、学生自由读四、学生范读,师生共评五、齐读六、内容分析1、通过反复的朗读你读出了词人的何种情感?用词中的语言表达就是“离愁”。
然而,此词的“离愁”,沉重哀伤,不是单纯的男女间的离愁别恨,而应该包含着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
这还得从李煜的人生经历说起。
2、李煜的人生经历(或本词的创作背景)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961年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
975年,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宋以他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为违命侯。
太宗即位后,进封他为陇西郡公。
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这种药,人吃后状如机弩,前仰后合,就像被拉开又放手的弓,一会直,一会弯,如此数十回,便一命呜呼。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作为降王,宋太宗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他。
但是他们却剥夺了李煜的人身自由,并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
他有时拼命饮酒,为的是暂时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经,但酒力一过,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饷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
“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他只有用笔,用颤抖的心音,填写一首又一首小调,长歌当哭。
3、在了解了作者之后齐读(语速稍慢)4、再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抒发了深切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5、词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①分析上阕所绘之景。
词人独自凭栏,抬头是残月一钩,俯首是寂寞梧桐。
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等等,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
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
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是由君主沦为囚徒的李后主呢?想当年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是“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
而如今,却被锁在深院之中,怎不生亡国之痛。
②你从“无言独上西楼”一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苦闷,孤独之感了吗?词人独上西楼的“独”字与从前形成鲜明对比。
从前上凤阁龙楼陪伴着的是“春殿嫔娥鱼贯列”。
爱妃宫娥,前呼后拥。
还有大周后,小周后的陪伴。
其乐融融。
欢声笑语自不待言。
而如今却无人共语,有一肚子的苦楚没处诉说。
凭栏远眺,“三千里地山河”均成了别人的,何时还我自由之身。
想罢不禁泪如雨下,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涌上心头。
③下阕直抒愁情妙在何处?愁本是抽象的,如何把抽象之物具体化,让读者可感。
很多诗人词人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
如写愁之深。
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6、总结:这首词作者善于用平常、朴素而又富于表现了的语言,表现深刻而又真挚的思想感情。
虽然这个亡国之君是个不称职的皇帝,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词作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读读李煜的词吧,也许你也会“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七、作业1、读李煜的《虞美人》、《望江南》、《相见欢》、《破阵子》、《浪淘沙》2、摘抄名句并背诵相见欢①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③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④【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一、解题:引导学生读注释。
二、教师指导朗诵后范读课文。
学生再自读。
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理解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1.“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明确:“无言”,“独上”,让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
由此可以想见其人处境的孤寂,心境的萧索。
2.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写景,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从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写到俯视之景、地面之景。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这些词中人眼中之景。
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的色彩.虽没写一个“愁”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见。
3.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请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寂寞”者,非梧桐深院。
乃人也:被“锁”。
非“深秋”。
亦入也。
人间秋色,无所不在。
如何能锁住!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
是词中小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
被锁于深院主之人悲愁无尽。
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以上三句是词的上阕。
指导学生自读,背诵上阕,体会景中愁情。
4.下阕与上阕相比。
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明确: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明确:以“剪不断。
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
因“丝”与”思”谐音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
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
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四、小结: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
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五、朗读、背涌全诗.体会诗作的寓之哲理。
一、李煜生平及词风衍演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
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人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两首《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1、“林花”:满林花树;“谢了”: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代落英;“太匆匆”: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感。
2、“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花谢匆匆之因。
“朝”与“晚”、“雨”与“风”的对举,极尽朝暮风雨摧残施虐的无可抗争之悲绪。
3、“胭脂泪”:承上文之“春红”,悲极艳绝,确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意蕴;“留人醉”:悲伤凄惜,人迷心醉,是“花”对赏花者的相留,还是“人”对赏花者的相留?或可作多义诠解;“几时重?”:犹言“何时可再?”,用花之凋谢与人之离别展现了一种难以挽回的痛苦惋叹。
4、“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恨”、“长东”,悲绪难平。
系悲沈恨极的哀切之辞。
四、结论李煜的两首《相见欢》,虽然表面上都是写相思离别,但他作为亡国之君,受人拘囚,又何敢明目张胆地在作品中言志而表明自已“故国之恋”、“亡国之痛”的情感呢?除非他觉着活腻了。
因而在作品中以“喻况”流露情感。
因此,我们在赏析品读时,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应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隐藏的某种心灵和情感的本质。
同时,由于两者在内容情感上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甚至连标题也一样,我们当然可将它们视为关系密切姊妹篇,因而,为了使学生对李煜“无言”一词有更为深切的感悟,应将他的“林花”一词作为补充阅读材料以给学生,通过对举并读,使学生得到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品评】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