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一、总绪论问题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
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
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复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三、上古神话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注:人民的幻想:神话思维。
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
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说明)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性四、《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释义:风:“风”为音乐曲调。
“国”为地区、地域。
“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
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
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
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
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
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
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
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情诗5、《诗经》艺术特点:(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欢迎阅览。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文学为其先导。
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实土壤上的新的产物,同时又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的一个发展。
恩格斯说法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意识形态领域内发生的种种新变革、新学说,“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却又往往以“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
绪论要点:现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三条途径,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一.思想革命的产生鸦片战争后,人们认识到了中国科技的落后,于是产生了科学(特别是军事科学)救国的思想;而甲午海战的失败,又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改变政治体制,先进的科学也难以救国,于是开始了政体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很快又出现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这再一次使人们认识到,不彻底扫除封建思想,即使政体改变了,也是不巩固的。
于是,他们发动了一场猛烈的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
二.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途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1.外来形式的民族化2.传统形式的现代化3.中西结合的崭新形式的创造三.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1. 发生期(1917—1920)。
文学革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
这时主要是在批判旧文学的同时开始新文学的创造。
2. 发展第一期(1921—1927)。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沉沦》、《女神》、《阿Q正传》的出版和发表,是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的标志。
特点为百花齐放。
3. 发展第二期(1928—1937)。
“四一二”事变后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新一个时期也就开始了。
特点为左右分裂,大型作品走向成熟。
4. 发展第三期(1937—1949)。
“七七事变”后,分裂局面结束,代之以统一的抗战文艺运动。
中国文学史概述
中国文学史概述中国文学史分期一中国文学史分期:1、中国古典文学史:(先秦至1840)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东汉建安年代至隋统一)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1644至1840)2、中国近、现代文学史(1840至1949)3、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至今)二、各阶段的主要文学成就和现象(一)先秦文学1、总体特点:从萌芽到初步发展阶段①、没有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②从本质上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2、主要文学形式及成就---①诗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诗歌305篇,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初步开创诗歌创作的艺术传统。
②历史散文:以记事记言为主,主要有《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等③诸子散文: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等,《庄子》的文学性最强。
④楚辞:其明显的特征是具有楚文化的独特风采,以六、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
屈原运用楚辞体创作了《九歌》、《九章》,其代表作《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宏伟壮丽的长篇抒情诗,与《诗经》并称“风骚”。
(二)秦汉文学1、总体特点: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1)出现完全以文学的感染力为目标的文学样式:赋(2)文学创作的兴盛(3)出现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4)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2、主要文学形式及成就(1)辞赋:汉赋经过了骚体赋、大赋、小赋几个发展阶段。
(2)乐府诗: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乐府本是建于西汉武帝时的官方采诗机构,其所采集的民歌即为乐府诗。
乐府诗长于叙事,五言、杂言为主,奠定了中国叙事诗的基础。
(3)文人五言诗: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与乐府诗长于叙事不同,五言诗长于抒情。
评价“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4)《史记》:代表两汉散文文学的最高成就的是《史记》。
对比阅读袁行沛《中国文学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古代文学史》
对比阅读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与马工程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从全书的编排来看,袁版和马工程的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是大致相同的,毕竟古代文学史的编写已经经历了好几代、几十年,基本的框架、基本的内容还是有的。
但显然具体的内容部分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从总绪论在我们就能看出二者之间编写角度的不同。
袁版倡导文学本位,将中国古代文学置于广阔的中国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与探讨,从文化学视角考察文学与政治、历史、哲学、宗教、等的联系,恢宏大气;马工程则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研究与探讨中华国古代文学史,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融入文学史的研究。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袁版的总绪论,能看出他做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更有中文味道;马工程版就有些理论了,干巴巴的。
看了两部书的的第一本,对比总结如下:一、从目录章节的编排来看,马工程的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比如讲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这一小节就分为“先秦:浑融辉煌的文学源头、两汉:辞赋蔚兴,传记文学的成立和诗体的整合、魏晋南北朝……”及格外浅显易懂的小标题;而袁版则采用提取总结关键词的方式,比如:他讲有中国文学的源头,标题下就有“传说时期的文学、早期文学与书面文学的产生、诗乐舞紧密结合”这几个关键语句,他利于我们把握整篇章节的内容,第一次见到教材书这样安排,在我看来比较新鲜。
二、从历史分期来看,马工程版是以朝代论文学史的传统路数,时间线很清晰,但无创新;而袁版已对这种思路有了极鲜明和有价值的突破,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也就是“三古七段说”和“朝代论”的双视角写法,充分考虑文学发展本身的主体性是该书有意识的一种追求,而又不放弃还很有生命力的传统朝代论。
这种新旧兼收是很有现代精神的。
三、从内容上来看,马工程版的内容覆盖面广,有些传统文学史不大关注的地方,给了比较多的篇幅,但这本书的知识容量相较袁版小,它每章节的体量几乎跟百度百科是一个量级的;而且语言也是很平板简单的说明体,形式较袁版更不讲究。
中国文学史研究定量分析方法论
中 国文 学史 研 究定 量 分析 方 法论
刘尊 明
( 深圳 大 学 文 学 院 , 东 深圳 广 58 6 100)
回顾起来 , 我与 同 门师兄 王兆鹏先 生合作 在词 学研 究 中尝试 做 定量 分析 , 从二 十 世纪 9 是 0年代 中 期开始 的 , 如今 已有十 多年 的时间 了。19 9 4年春夏 之际 , 们合作 撰写 了一 篇题 为《 史 的选择 ——宋 我 历
代词人历 史地位 的定量分 析》 的论文 ,提 交给 当年秋 天在 湖北 襄 樊召 开 的 由《 学遗 产》 ② 文 编辑 部 、 湖北 大学 中文 系 、 阳师 专 ( 襄樊 学院 ) 襄 现 中文 系联合 主 办 的“ 十世 纪 词学 研究 走 势学 术研 讨会 ” 受 到与 二 , 会学 者 的热 情关注 和好评 。这是我 们第 一 篇 明确 标示 运用 “ 量 分析 ” 定 的方 法来 进行 词 学研 究 的学 术
的历史 地位 和词作 的影 响力 , 我们会 有新 的发现 和新 的认识 。用 定性 分 析 的方法 来描 述 词人 的历 史地
位 和词作 的影 响力 , 只能是例举 式 的 , 提供 几 个受 影 响 的案 例 和几 种 评 价性 的意见 而 已。定量 分析 方 法, 则可 以囊括一 个或若 干时期 众多 的甚至是 全部 的接受 案 例和评 价 意见 , 量数 据 统计 的结 果 , 具 大 更 有新颖性 、 客观性 、 直观性 和可信 度 。定 量分析 方法更 为有 效 的是 , 能够 从统 计 数据 中发 现 词人 历史 地 位和词作影 响力 的变化 曲线 。词 人 的历史 地位 和词作 的影 响力 , 并非 恒定不 变 的。定性分析 , 既难 以发 现其 变化 , 更难 以说 明究竟有 什么样 的变 化 。而定 量分析 , 可以根据 统计数 据的变 化来判 断词人 的历 则 史地位 和词作 的影响力 在什 么时候 发 生 变化 , 生 了怎 样 的变化 。这 方 面 , 发 我们 已经做 过 尝试 性 的探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分析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分析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而文学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发展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作品被誉为最早的诗歌总集,那就是《诗经》。
《诗经》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本文将对《诗经》的地位与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
1. 《诗经》的概述与特点1.1 《诗经》的起源与背景《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收集了从11世纪到6世纪前期的大量诗歌作品。
它最初是作为一种祭祀活动的辅助工具而产生的,被用来描述君王的政绩、祭祀活动以及个人感情。
这些诗歌以古体诗的形式呈现,采用了一种严格的韵律和格律。
通过这些诗歌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早期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社会关系以及人民的思想感情。
1.2 《诗经》的内容与特点《诗经》共分为诗三百,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是最早的篇章,雅是中期的篇章,颂则是最后产生的篇章。
风是民歌形式,雅是宫廷雅乐形式,颂是宗庙祭祀形式。
虽然《诗经》的内容形式各异,但都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伦理的关系展开。
在内容方面,《诗经》主题丰富多样,包括爱情、婚姻、亲情、友情、政治、战争等各个方面。
这些诗歌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诗经》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如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忠诚友善等。
2.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1 《诗经》作为文学的起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文学从口头传承阶段进入文字记载阶段。
通过《诗经》,人们可以了解到早期的文学形式和创作风格,为中国后来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另外,《诗经》也对后世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2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诗经》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诗经》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技巧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文学史
文学史知识点1、中国文学史分期:三古七段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2.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古时期的背景说明:上古期背景:〔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2〕中国文学的思想根底也是孕育于上古期.〔3〕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这在上古期也已经形成了.〔4〕从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来看,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学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文学的这个根本格局也是在上古期奠定的.中古期背景:〔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叶为止)为什么将魏晋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开端, 并将魏晋到明中叶这样长的时间划为一个中古期(中国文学所有的因素都在这个时期具备了,而且成熟了):(1)这时期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过程.(2)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古奥转向浅近.(3)这是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4)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在唐代臻于成熟.白话小说在宋元两代已经相当繁荣.(5)文学传媒出现了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各种新的形式.(6)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 近古期背景:(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2)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晚明诗文)重视个人性情、追求生活趣味、模仿市井俗调的倾向.(3)传统文体开展缓慢,通俗的文体显得生机勃勃.3、先秦时期的文学背景说明:(总体上先秦文学的形态, 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混沌的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1)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2)上古巫史不分,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的记录.史的职务起初也是宗教性的, 最早的史官是由巫来承当的;史官除了从事宗教活动,还从事有关赐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3) 土的兴起与活泼,对文学的开展起关键性的作用.4、中国文学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5、原始神话传说的概念:神话是以故事或者形象的方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的理解.(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表达了先民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理解;神话是原始人类综合意识的反响产品.)6、有关神话的作品:?楚辞?、?山海经?、?庄子?、?列子?、?淮南子?、?穆天子传?.7、神话的意义: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1)神话仿佛具有一副双重面具,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一个概念的结构,另一方面又展示一个感性的结构.2)对文学中叙事这一表现手法产生了影响.3)上古神话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素材.8、?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诗,其中有6篇笙诗.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它代表的是整个北方文学,属于纯文学.笙诗:有目无辞,是一部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徒诗:只有文字.9、有关?诗经?的三说:采诗说、删诗说、献诗说(1)采诗说:中央专门派采诗官到民间去采诗或者民歌.(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个说法颇有争议.(2)删诗说:司马迁认为孔子将原本三千多篇的诗删至三百篇,这个说法不对,孔子并没有对诗进行删减,而是对诗进行了整理和编集.(3)献诗说:各国的乐官在正式场合表演的诗舞,由乐官和太师来整理和编集的.(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的说法是有史可考的.)10、?诗经?按音乐类型/风格划分为:风、雅、颂三局部(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个地区的乐调;是带有各诸侯国地方色彩的乐歌,计十五国风,其中大局部都是民歌.(风的文学性最强)(2)雅:是朝廷正声,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大雅、小雅.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大雅中的怨刺诗主要是针硬朝政、情绪激愤,但挖苦有一定的节制,带有更多的规谏之意;小雅的作者,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卑微者,主要以地位卑微者为主;小雅中的怨刺诗主要是指斥政治黑暗、悲悼周王室的衰亡,忧国忧民,而且也感慨自身遭遇.〔3〕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分周、鲁、商三颂,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11、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儒学六艺:礼、乐、射、驭、书、数五经:诗、书、礼、易、春秋12、?诗经?的流传史: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是鲁诗〔出自鲁人中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三家诗先后亡佚.古文经学:是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蓑〕 ,毛诗较三家诗晚出,但在民间广泛的传授,并最终压倒三家诗,盛行于世, 今本?诗经?就是“毛诗〞o13、?诗经?的内容:燕飨诗:是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重视遵循礼仪,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燕飨诗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周代宗族间相亲相爱关系维系的重要社会纽带;燕飨不是单纯为了娱乐,还有政治目的,在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否认不能循礼自制、纵酒失德的宴饮.怨刺诗:出现在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乱、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硬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除燕飨诗、怨刺诗外,还有以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农事诗、祭祖颂歌和周祖史诗,?诗经?的现实精神这六个方面的内容.14、?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运用,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根本方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把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打比方,以此物比彼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 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此物表达出来.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或者开头.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根底,赋是一种根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兴〞的运用情况比拟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15、?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洁韵律的根本单位.?诗经?中的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使得?诗经?朗诵起来节奏舒卷徐缓,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在意义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重章:就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表情感的变化.叠句:在不同的诗章里叠用相同或者相近的诗句.叠言:又称“重言〞,对某个词的重叠使用,如“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中的“依依〞.双声:使用具有相同声母的两个词;叠韵:使用韵母存在相同部分的两个词.复沓:又称“复唱〞,是句与局之间更换少数词语,起到加重作者感情的作用.16、?诗经?的风雅精神:?诗经?表现出来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关心人民疾苦、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称为“风雅〞精神.17、?诗经?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作用/地位:1〕?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诗经?可以说是一部抒情诗集,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兴旺的民族特色. 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3〕“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比兴那么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赋、比、兴〞的艺术特征,开启了古代诗歌的根本表现手法.4〕?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影响.5〕?诗经?的四言句式,对后世诗人的诗歌体裁结构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18、“诗言志〞说:?尚书尧典?提出了“诗言志〞说,认为诗歌可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当人们内心有所触动,喜怒哀乐之情充盈胸怀时,就通过创作和吟唱诗歌的方式抒发情志或表达态度.19、孔子将文艺看作是一种道德实践,认为礼、乐、诗可以节制和疏导人的惰性,可以感化人和成全个人品德. 孔子还强调文学的政治道德功能,他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兴:指的是通过文学形象唤起或传达一种社会性的情感,是读者领会某种普遍的真理,最终到达感化教育的目的.观:所谓“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儒家认为诗歌一方面可以提供对现实生活, 主要是对政治实践的熟悉;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对诗人的主观态度, 即对诗人〔或诗歌产生地域的人群〕伦理修养的熟悉.群:是使人到达一种社会认同感.怨:孔安国注为“怨,为上刺也.〞诗歌可以表达诗人的怨恨之情.“兴、观、群、怨〞的文学主张显然更增强调文学的感悟功用、教育功用、、熟悉功用和批判功用.20、孟子的两大理论: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特别强调人格与文格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解读作品之前首先应了解作者本人的身世经历、性情气质及其所在的时代环境,否那么不能深透地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以意逆志说:认为读者应通过对作品本身的准确解读,推求作者在创作时的真正意图.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均对后世的文学鉴赏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时期出现了不同于先秦文学的一些新的特点:(1)创作主体的处境有了变化,战国时代游说于列国之间的士,聚集到统一帝国的皇帝或诸侯王周围, 形成假设干作家群体, 他们以歌功颂德或讽喻谪谏为己任(2)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相适应, 汉代文学以大为美, 铺张扬厉成为风气.(3)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相适应,汉代文学失去了先秦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对于中国诗歌来说,汉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主要承当者是巫观.巫现在商代具有重要的地位,远高于周代,是文学的创造者.今存甲骨卜辞、?易?卦爻辞,也是因占卜等巫术行为而作.先秦叙事散文1、散文的萌芬: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卜辞记录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多方面,真实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情况,甲骨卜辞记事简单,不成系统,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2、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3、?春秋?三传:?公羊传?-公羊高、?左氏传?一左丘明、?谷梁传?一谷梁赤.4、?春秋?根本文学知识:?春秋?在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的编定, 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表达.?春秋?编年体,是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 以时间为史, 以史事为纬.?春秋?特点:微言大义、褒贬清楚、春秋笔法〔简练、含蓄〕.?春秋?是“礼义之大宗〞〔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思想倾向.5、?左传?根本文学知识:?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左传?是?春秋?的延伸和补充,记录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间的历史事件.?左传?除了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讲述外,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借鉴.?左传?的主要内容是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标准评判人物.?左传?体例:编年史,按时间顺序来编排历史事件.?左传?确立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6、?左传?的特点:?左传?开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而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表达其道德评价.?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这种形式更加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的情节安排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左传?中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表达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不受任何限制.倒叙:叙事过程中回忆事件的起因, 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者预见事件的结果.7、?左传?叙事特点:?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表达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就在战争描写上,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表达, 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它对事件的表达也颇具戏剧性, 有些历史事件不是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和虚构的.?左传?中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对人物及人物性格的描写很具丰富性、个性化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使得人物性格与形象得以展现和完成.8、?国语?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录周、鲁、齐、晋、关口、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成书在战国初年.?国语?以记言为主,论事为辅.?国语?是后代国别史的滥觞.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9、?战国策?又名?国策?,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 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他们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的人生追求.?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摔阖时代特征的表达,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10、?战国策?的成就:1〕?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 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2〕?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作品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个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开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央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3〕?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 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纵恣多变.先秦说理散文1、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根本特征,但语录体不是?论语? 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 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2、?孟子?:?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著作的.3、?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特征:1〕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2〕灵活巧妙的论辩手段;3〕善用比喻和寓言;4〕气势浩然的文风,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 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假设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5〕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4、先秦说理文,最具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庄子?分内、外、杂三个局部,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外篇、杂篇出自庄子后学.?庄子?的创作方法“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 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重言:即借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所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4、?庄子?的特点:?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般的艺术效果.?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5、先秦说理散文的意义/影响/地位: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不仅在体制上,而且在说理方法上, 都对后代说理文有深远影响.其自身深厚的意蕴和生动形象的艺术特征,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为后世小说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6、屈原,名平,生于楚威王元年正月十四日,代表作品有:?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离骚?.7、“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8、?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 以及热爱宗国愿为这效力而不可得的悲哀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全诗缠绵俳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遏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的盘旋复沓的特点.有关“离骚〞二字的解释:1〕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最为可信〕2〕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 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央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离骚?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芒形象. 屈原的形象在?离骚?中十分突出, 他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鼓励了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作为一种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的形象.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中的正义一方.借用香草变质、恶草当道来表达世道的衰败.美人:美人一般被认为是圣君的象征;或象征着贤臣;或是自喻.屈原的美女形象,有时表达了君臣和谐的理想,有时又表达了不遇明君的悲伤.“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是又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是楚地文化习俗的反映.?离骚?与?诗经?相比,?离骚?具有的新特点:1〕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2〕学习和借鉴了楚歌的形式和特点,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万百.9、?九歌?共11篇,与题目所示“九〞不同.11篇目有:?少司命?、?大司命?、?山鬼?、?湘君?、?湘夫人?、?云中君?、?国疡?、?问伯?、?礼魂?、?东君?、?东皇太一?.10、?九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表演性;它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从?九歌?中能看到不少对舞乐的描述;?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与合唱;诗人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11、?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其中,?橘颂?是咏物肇端.“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九章?内容与?离骚?根本接近,主要是表达身世和遭遇.12、宋玉的代表作品有:?九辩?、?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宋玉的?九辩?展开了悲秋主题,其主要内容是抒发他因不同流合污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委曲折的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怨苦之情,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他的?高唐赋?那么被认为是山水文学的开端.13、?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难以理解的现象, 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开展的道理.问题的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部人事之兴哀,最生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线索根本清楚.14、?招魂?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15、?楚辞?对后世的影响:?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样式无论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有效地塑造更加复杂的艺术形象和抒发细腻或剧烈的感情.?楚辞?突出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为后世诗人学习和继承.?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秦汉文学1、汉代文学的根本态势:(1)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开展趋势.(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2)西汉朝廷是在秦朝灭亡之后,经历短暂的楚汉相争而建立起来的.批判秦朝的暴政,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对历史进行高屋建甑的反思,是汉初文学的重要内容. 批判的对象包括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鬼神迷信、社会的黑暗腐朽,以及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3〕汉代文学和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汉代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2、秦相吕不韦〔杂家〕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吕氏春秋?.。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梳理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梳理文学考研 2020-11-30 11:48中国古代文学史讲的是从上古一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悠久,其起源,约略同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
漫长的历史上曾经产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作家和数不清的优秀作品,出现了多姿多彩的体裁、题材、风格、流派,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和文学理论,内容极其丰富。
这是一笔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世界民族文学之林,我国古代文学以自己无比辉煌的成就和无比鲜明的独特风貌,占有重要的地位。
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5)唐代时期:诗(6)宋代时期:词(7)元代时期:曲(8)明清时期:小说一、上古战国文学神话传说(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上古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A、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始祖神话)、盘古开天(创世神话)。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建八卦、神农氏尝百草、轩辕氏制衣冠,建舟车、大禹治水(洪水神话)、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反映抗争精神)等。
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战争神话)(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等。
诗歌总集一、名称《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置五经博士”(《汉书·武帝纪》),崇《诗》为经,称《诗经》。
二、篇数《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乃所谓“笙诗”,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
《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散文一、总论:文体名,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史传经书在内,概称散文。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
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色有:1、注重实用性。
2、强烈的政治性。
3、儒家的文学功利观念贯穿散文发展始终。
4、文体繁多复杂,通常分为记叙文、论辩文、讽喻文和实用文。
二、先秦散文:1、综述:中国古代散文成型的标志是《尚书》,之后古代散文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诸子散文形成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作。
历史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的成果。
2、甲骨卜辞: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记事散文的源头。
3、铜器铭文: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
商周时期出现,西周达到全盛。
篇幅较长,内容较丰富。
4、尚书: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上古历史文献集。
大多属于记言散文。
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5、历史散文:●春秋: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
由于语言精炼,不宜理解,所以后世出现了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
相比《春秋》,叙事性和文学性更强,善于叙写战争和记述应对辞令。
●国语: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
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有《春秋外传》之称。
●战国策: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
西汉刘向整理。
文学性和艺术性很强,对后世的文、赋有重要影响。
6、诸子散文:●论语:孔子与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时期。
●孟子:孟轲及其门人所著散文集,儒家经典之一。
提倡仁政、王道、民贵君轻。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版本述评
语言文学研究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版本述评吕红光(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5)摘要:二十世$四十年代出版的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新中国成立前文学史领域内最具有系统性的文学史之一。
然而这部文学史自问世以来,几经波折,三经修改,饱经沧桑$四十年代出版之后,众多学者虽有质疑的声音,但总体盛誉颇多$g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以各种不同原因修改三次,虽然经历了多次风波,但仍有内在的生命力。
关键词: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版本述评二十世纪初,受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中国学人开始了6写文学史的征程。
据陈玉堂《中国文学史旧版书目提要》统计,从二十世纪初到四十年代,各种通史性质的中国文学史著作达八十六部之多%四十年代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出版,成为新中国成立前文学史领域内最具有系统性、成就最突出的一种。
然而这部文学史自问世以来,几经波折,三经修改,经沧桑。
陈:“:改写之,影响之大,之奇,在现代学术著作中是十分罕见的。
”一、四十年代:初版之盛誉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初版本分为上下两卷,八十万字。
成于1939年,194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下卷完成于1943年,因书局种种,1949年才出版%年代出版作品之,%在,统的纪、年纪,《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是受西影响的,以的为,具突出作作,要内代、作经代作品的大,立了国文学史的写%在文学史,刘大杰年出国学受到西文学的影响。
自言在文学理论影响最的是:1.的《术学》《国文学史》;2.的《文学史论》;3彳的《术学》《文学发达史》;4,的《十世纪文学》%:“读了这些书,非常钦佩,认为是进步的理论。
写《中国文学发展史》,就是把这些理论组织成自己的系统,明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史%”刘大杰在书中引用了在《文学史论》中对文学下的定义:“文学便是叙述记载种种在政治的事实制度之中,所延长所寄托的情感与思想的活动,尤其以未曾实现于行动的向望或痛苦的神秘的内心生活为最多。
中国文学史大纲梳理
中国文学史大纲梳理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一、文学起源与神话1.文学艺术的起源:生产劳动2.神话概念:P223.著名神话:《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4.保存神话最多最有价值的著作是《山海经》,其他文献如《诗经》、《楚辞》、《左传》、《淮南子》……二、诗经1.《诗经》有关常识: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②《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③诗经的编集:④「三家诗」与「毛诗」:⑤风雅颂的内容:⑥六义:风雅颂与赋比兴。
⑦赋比兴的含义:P472.熟读诗经中的一些名篇:3.《国风》:思想内容①②③④⑤⑥;艺术特点①②③④⑤⑥4.《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①②③三、先秦历史散文1.著作:甲骨卜辞;铭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2.《左传》思想:①②③④⑤3.《左传》的叙事特点:ABC4.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①②③(P67-68)四、先秦诸子散文1.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①②③2.看看所列书籍及作者常识3.《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①②③④4.《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①②③5.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①②③(可参看袁版P102)五、屈原与楚辞1.屈原的其他作品篇名:《九歌》、《天问》、《九章》……2.《离骚》的艺术特色:①②③④3.《离骚》与《诗经》比兴手法比较:①②4.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①②③第二编:秦汉文学一、文章西汉两司马1.贾谊的散文内容:①②③2.汉赋(司马相如)的艺术特点:①②③3.司马迁《史记》的思想内容①②③④4.司马迁《史记》人物描写的特点①②abc③5.司马迁《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①②③④二、两汉乐府民歌1.「乐府」的含义:①②2.汉乐府民歌的思想①②③④⑤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①②③④⑤4.《孔雀东南飞》人物塑造艺术①②③④5.汉乐府民歌的影响ABC6.乐府诗的传承情况:①②③④三、《古诗十九首》与「五言诗」《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①②③④⑤(1)《古诗十九首》在我国古诗词中的地位(2)再读《古诗十九首》四、文学常识①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谏逐客书》②了解《吕氏春秋》相关常识(第一册P132)③枚乘《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④名家名篇:桓宽《盐铁论》;王充《论衡》;政论散文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⑤秦刻石文是我国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碑志文有影响⑥淮南王刘安的《离骚传》最早给屈原和《离骚》以很高的评价⑦了解《淮南子》相关常识⑧《史记》常识(第一册P150)⑨了解抒情小赋三篇: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⑩了解三大赋家:司马相如、扬雄、张衡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1.文学常识①了解「三曹」、「建安七子」及「蔡琰」。
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理解
对中国古代⽂学史的理解2019-09-24⽂学史⼀词的复杂性,是近年来学界每有讨论的问题。
就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来讲是指⽂学⾃⾝的纯客观的⽣成与发展的历史,⼀些学者称为⽂学史的“本体”,还有⼀些学者称为⽂学史的“原⽣态”。
在我们对⽂学史进⾏直觉性的想象时,我们意识到这种⽂学史的“本体”或“原⽣态”是存在的,并且它有⼀种纯客观的性质。
科学的⽂学史研究,把向⽂学的真实的历史逼近作为研究的⼀个终极⽬标,并且也将此作为判断某⼀⽂学史研究成果的价值⾼下的⼀个标准。
但是,“原⽣态”和“本体”事实上只存在于直觉的想象与逻辑的思辨中,实际存在于⼈们的认识与阐述中的⽂学史,最直观的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种种以“⽂学史”为题的著作,它们事实上是通过⼀种认识体系构建出来的。
⽂学史的这种性质甚⾄在它处于史料状态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这些史料即保存⾄今的⽂学作品和⼀些⽂学史的⽂献,都是经过⾃然与⼈为的选择的结果,都是经过叙述的。
另外就产⽣⽂学的历史⽂化背景来看,我们所依赖的也多是历史学家的成果。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原⽣态,早已成为历史的东西,⽆法复原。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把握住的⽂学史,⽆沦是零星的还是系统的,⽆不是进⼊我们的⾃⾝的认识领域的东西,即构建出来的东西。
⽂学史越系统、越宏观,它的构建的性质也就越突出。
中国古代⽂学史理论的叙述⾸先得提及孔⼦。
孔⼦的《春秋》是我国古代第⼀部私⼈撰写的史书,司马迁认为《春秋》是孔⼦根据鲁史旧⽂“约其辞⽂,去其烦重”整理⽽成,主要记载政治事件和⼈物活动。
《春秋》对⽂学史论的贡献⾄少有⼆。
⼀是它按年、时、⽉、⽇记载史实,后世编年史基本上沿袭此法,这对后⼈撰写编年体⽂学史、作家年谱、⽂学⼤事记等类型的⽂学史著影响久远。
⼆是《春秋》于客观记事之中“寄其微⾔⼤义”,故有“春秋”笔法之说,对后代学者撰写⽂学史影响极⼤。
有当代学者认为:“新⽂学史既然是史,⼜与现代政治有那么密切的关系,研究中就必有禁忌,因⽽要有精神准备,在史德遇到考验时,能够站稳脚跟。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导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
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爱情。
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
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著、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
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
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
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
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
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
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
中国文学史课程学习状况的自我总结7篇
中国文学史课程学习状况的自我总结7篇篇1一、背景概述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中国文学史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门课不仅让我领略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学遗产,还让我对文学发展脉络及其内在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此,我将对中国文学史课程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总结,以期更好地回顾和展望。
二、学习内容和收获1. 课程内容掌握情况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中国文学史上的各个时期、流派及代表性作家作品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从古代诗词到现代文学,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我逐渐掌握了各个时期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课堂上,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
2. 文学经典的学习与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我重点学习了各个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
通过对《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文学名著的研读,我不仅了解了作品的艺术价值,还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尤其是对一些著名诗人词人的深入研究,让我对诗歌的创作技巧和美学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
3. 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学习除了文学经典的学习,我还接触到了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相关知识。
通过对文学理论的学习,我逐渐学会了如何从理论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也让我更加明白文学创作与批评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它们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三、学习方法和策略1. 有效的时间管理为了学好中国文学史课程,我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
通过有效的时间管理,我能够在繁忙的学业中保持对中国文学史课程的关注度,确保学习效果。
2.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课堂上,我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讨论,与同学们分享学习心得。
通过讨论,我不仅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拓宽了视野,学会了从多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3. 自主阅读和拓展学习除了课堂学习,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和拓展学习。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我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学史的相关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1. 文学作品阅读难度较大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古代文学作品阅读难度较大,需要较强的文言文功底。
中国文学史概说(中国古代文学笔记)
中国文学史概说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学?把它作为通向二十一世纪的“个人护照”。
1通过诗歌参证历史或通过历史印证诗歌,寻找诗中的文化、文化中的诗其实大家回想一下,文学不仅在短短的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了过去的琼楼玉宇,逼真地复制了那在过去岁月中也许早已为人们淡忘了的生动具体的细节,而且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群,一种生活的韵味,一片奇妙的风光。
读盛唐诗人杜甫的诗,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李唐王朝天宝末年,天子昏庸、奸臣挡道、武将好大喜功,屡屡对外开边拓土的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图景,读巴尔扎克的人《人间喜剧》就会想起18世纪末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龌龊生活图景,读80年代初走上文坛的朦胧诗派诗人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同样会想起文革岁月中长大的青年一代,对苦难的承担以及试图透过黑暗寻找光明的坚定信念。
诗是需要品味体会,普希金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过去的将变为可爱。
这是1825年普希金题在一位16岁少女纪念册上的短诗,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少女早已不是当初的少女,岁月也不再浪漫如白桦林里19世纪的俄罗斯,读这首诗的人也许阅历不同,年龄变化,但无论何种境遇,我们都会感谢生活的赐予,它使我们忍让、宽容、克制并憧憬未来……2文学还能培养我们诗人的才情,哲人的思辩,历史学家的深沉。
也许有人说,哲理太枯燥,诗情太虚浮,但是,至少可使我们“澹泊明志”,修身养性。
陶渊明一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令人追慕不已。
古人尚可“买田数亩,买泉一眼”以安顿自己的心灵,现代人呢?现代人最怕丢失的是财富,而最先丧失的是精神,诗可以使我们在物欲横流,灵魂放逐的年代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一切都推向市场的时候,不要拍卖自己的良知。
尽管我们不可能诗意的栖居,但是,对诗意生存的追求,却是人性中永不泯灭的一面。
3王国维先生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上古的神话、西周的诗经、春秋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志怪、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领风骚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这些作品既给我们美的享受,又给我们提供了无穷的研讨之机。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明清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明清部分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一把钥匙,它将我们带入了中华文明的源头。
袁行霈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学者之一,他对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梳理,为我们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和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明代和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文学创作呈现出了各自独特的特点。
在明代,由于明朝的开放政策和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学创作呈现出了多样而丰富的面貌。
明代文学作品主要体现了优秀的散文创作和戏曲艺术,尤其是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作品的问世,使明代文学达到了巅峰。
同时,明代文人还注重个人感悟和抒发情感的表达,散文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体,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家和词人。
而到了清代,文学风格逐渐趋于克制和纯朴。
清代文学作品以诗词创作为主导,吸收了元代的散曲元素,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文学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推广。
清代文学追求简练、明察、自然和清新的艺术效果,形成了独特的清新文学风格。
著名的清代文学家如纪晓岚、袁枚、郑燮等都在文学创作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清代文学作品也深受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文化政策的影响,以及孔庙、科举等儒家文化的重要地位。
袁行霈作为古代文学史研究的专家,对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他详细研究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变革和发展,并将其贡献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
袁行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揭示了明清文学的特点和价值,为我们理解和欣赏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总之,袁行霈的研究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
明代和清代文学特点的梳理,以及袁行霈对明清文学的深入研究,对于推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明清文学特点和袁行霈研究的回顾,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了中国文学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本文中,将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袁行霈明清部分的研究进行介绍和分析。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如果将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我们从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头是一片浑茫的云天,不可详辨。
我们找不到一个起源的标志,也不能确定起源的年代。
那口传时代的文学,应当是十分久远的,后来的文字记载不过是对那段美丽梦幻的追忆而已。
最保守的说法,从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出现的时候起,这条长河的轮廓就已经明朗起来了,后来逐渐汇纳支流,变得越来越宽广。
这中间有高潮也有低潮,但始终没有中断过。
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
河流有上游、中游、下游,中国文学史也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
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
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一种根据,多种参照,也许最适合于描述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
文学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可以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以及王朝的更替相重合,但社会制度的变化或王朝的更替,只是导致文学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不是这变化的事实本身。
所谓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可以分解为以下九个方面:一、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二、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三、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四、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五、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六、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七、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八、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九、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点在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点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指在中国古代时期产生的文学作品,包括诗、词、曲、文言小说、辞章等文学形式。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天子委任贵族文人担任官职,这些贵族文人被要求以文章来表达对政治、礼仪和历史的理解。
这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中国进入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充满了各种战争和战略的思考。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学家开始以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哲理思想的方式创作诗歌。
贾谊的《过秦论》是战国时期最有名的文章之一,该文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统一中国后,文学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此时期间,古文运动兴起,文人们开始追求简约明晰的文风。
这种文体的代表作品是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以其严谨的史事记载和优美的文学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歌的创作和发展达到了顶峰。
前汉时期出现了“乐府诗”和“辞章”等重要的文学形式,这些文学形式的诞生对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武帝时期,文人们开始以自己的创作内容代替贵族诗歌,这标志着文学的大众化。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唐朝的文人多才多艺,涌现出了众多的才子佳人和作品。
唐代的诗歌风靡一时,成为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杜甫、李白、王维等文人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
二、时代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点是多样而又充满变化的。
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一、默写题6*5二、简答题3*10三、赏析题1*10四、论述题2*15(必须结合相关作品)1.宋代文学的特点:p5①诗文的议论成分加强(形成规模,在政论、哲理、说教中);②诗文基调深沉内敛,作品爱国主题普遍;③平淡为美、俗中见雅(柴米油盐、吃喝拉撒);④词极度繁荣。
2.唐诗于宋诗的比较:p12①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唐诗与宋诗,本是一脉相承的。
例如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俗字俚语,这种趋势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等又有人有所发展,宋诗沿其流而扬其波;在诗歌中发议论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成为宋诗的普遍风气。
宋诗正是充分吸收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
②宋诗是唐诗之外的又一美学范式。
唐诗的美学范式是丰华情韵而宋诗以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做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终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两人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③唐诗和宋诗,是五七言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唐宋诗在美学风格上,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
它们是五七言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具有深远的影响。
北宋3.宋初诗歌:p20白体、西昆体、晚唐体①白体学习白居易,白居易诗歌特点:重写实、尚通俗;②西昆体学习李商隐,李商隐诗歌的特点:题材为咏史、咏物、爱情;体裁为尤擅七律、七绝;风格为深婉清丽、凄艳浑融(辞藻华丽、对仗精工、多用典,特别像骈文);其它,朦胧多义、注重表现心灵世界;③晚唐体学习贾岛、姚合,其诗歌特点为:擅长五言律诗、苦吟、有句无篇、郊寒岛瘦(狭窄、孤独、寂寞)。
4.西昆体p23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
翰林学士杨亿等18人奉命编纂《历代君臣事迹》大类书,并作诗唱酬,杨亿将他们的唱酬之作编成一集。
由于这三年的唱酬活动主要是在皇家图书馆---秘阁中进行的,所以杨亿据《山海经》、《穆天子传》中关于昆仑之西有群玉之山,是为帝王藏书之府的传说,将这本诗集题作《西昆酬唱集》。
5.西昆体致命弱点:p26①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②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6.柳永对词的贡献:p33①大力创作慢词;②大量创用词调(很多是慢词调);③成熟运用铺叙和白描等表现手法;④着意用通俗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审美情调;⑤题材广泛,深入表现社会中下层妇女、都市风情、个人情志和羁旅行役生活。
7.欧阳修散文的特点:平易纡徐(欧如澜)p418.欧阳修的文赋:p45综合了散文和赋的特点,名作《秋声赋》,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点,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强了赋的抒情意味。
9.欧阳修的四六:p45综合了骈文和散文的特点。
10.“王荆公体”p51王安石后期写景抒情的绝句,字句精工、修辞巧妙、含蓄隽永,唐诗的复归。
11.王安石前期诗歌是宋诗的代表,引议论入诗,引哲理入诗。
P5112.宋文、宋诗和宋词都在苏轼的手中达到了高峰。
P5413.苏文的特点:p56“苏如海”,观点新颖独到,文笔自然畅达,文备众体,风格多样。
例如:《赤壁赋》14.苏轼的文章类型p57①擅写议论文(史论和政论),见解新颖独特,富有启发性,例如:《平王论》、《贾谊论》等;②体现其文学成就的议论文(杂说、书札、序跋等),善于翻新出奇,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具有美文的性质,例如《日喻》;③叙事游记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结合得水乳交融。
例如《石钟山记》④最为表现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的笔记小品,例如《记承天寺夜游》,意境超然,韵味隽永。
15.苏轼的诗:清雄p59①题材广泛,关注社会、人生;②议论入诗,哲理入诗而富有美感;③风格兼收并蓄(清雄);④艺术技巧娴熟而翻新出奇。
16.苏轼的“自是一家”p63与李清照“别是一家”p103苏轼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李清照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①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在理论上提出了“词,诗之苗裔”,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其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和“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针对柳永的“风味”而提出的,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强化了词的抒情表意功能,弱化了词的音乐娱乐功能。
②李清照的“别是一家”理论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的,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
17.黄庭坚体或山谷体的特征:p75①人文意象突出;②修辞奇特,多用生僻典故;③章法、句法奇崛;④工于炼字,造语奇硬;⑤声律奇峭;⑥风格生新廉悍(峻峭精悍)18.黄庭坚诗论的“点铁成金”p79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作积极的借鉴,并用“点铁成金”的方法,推陈出新。
例如其《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之八:“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诗歌结构借鉴了杜诗《存殁绝句二首》一句写存者、一句写殁者的方式,但辞意俱新,情韵宛然,仍不失为好诗。
19.江西诗派的由来p79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黄庭坚及诗派中的二谢等11人是江西人。
20.江西诗派“一祖三宗”p80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
21.吕本中的“活法说”p81在理论上提出了“活法”之说:“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
”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不能墨守成规,要创新。
这是对黄庭坚的反动,创新,意味江西诗派内部的新变。
22.贺铸是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
P9523.周邦彦(北宋婉约词集大成者)词的特点及其贡献:p97①主题多为艳情、羁愁,常借咏物抒情;②擅写慢词,章法结构变化丰富;③常融前人诗词入词,广泛吸收婉约词前人经验,形成富艳精工的风格;④精研格律,创制新调,对规范词律有突出贡献。
南宋24.李清照“易安体”的特点:p105以寻常语度入律,语言精炼而自然,素雅而优美,流转如珠。
善用白描展现细腻的内心世界,语淡情深。
25.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p118①题材广泛,爱国主题突出;②风格雄浑、奔放而章法谨严;③语言平易晓畅;④擅长七言诗(七古、七律、七绝)26.杨万里的“诚斋体”p123特点: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27.范成大诗中价值最高的是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
P12428.范成大田园诗的特点:p125①田园风光;②农家劳动生活;创造性地把上述两个传统和为一体,全面、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个细节,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
29.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p131①完整展示了其英雄形象;②充分表现了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曲折性(纠结)。
例如:与酒杯的对话;《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③细致描绘了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
30.辛弃疾(以文为词)的艺术成就:p134①抒情意象军事化;②以文为词,以经史入词;③风格多样,刚柔相济、亦庄亦谐。
31.姜夔是继柳永、周邦彦后又一自创词调的。
P14532.吴文英-----词中李商隐p149密丽深幽,很难解。
他长达240字的自度曲《莺啼序》是词史上最长的词调。
33.南宋的四六p165骈文(偶句双行对仗、用典、词藻);四六,骈文与散文的结合(散句单行)34.“永嘉四灵”p169指南宋末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秀和翁卷。
这四人都处于叶适之门,各人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所以叶适把他们合称为“四灵”。
(创作局限于书斋之中,是一群格局较小的诗人。
)35“.江湖诗派”p171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入仕的游士流转江湖,以献诗卖文维持生计,成为江湖谒客。
杭州书商陈起为上述诗人刻印诗集,总称《江湖集》。
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这些诗人就被称为江湖诗派(十分松散的作家群体)。
辽36.元好问p179金国才子,鲜卑拓跋氏后裔,32岁中进士。
诗、文、词、曲、文学批评、史学皆有较高造诣。
诗歌成就尤为突出,为金国文人之冠。
元37.杂剧与南戏的比较p193①杂剧:体制:四折一楔子(序,也有例外)角色:末(男角)、旦(女角)、净(配角,滑稽刚猛、顽劣之人)音乐:一折只用一个宫调,全剧一般只有一人主唱(正末,末本戏或正旦,旦本戏)②南戏:体制: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做规定角色:生(男角)、旦(女角)、净(滑稽刚猛者)、末(老生。
中年以上)、丑(喜角)音乐:无宫调限制,歌唱自由38.元代文学的审美特征:自然P197所谓自然,是真实地摹写作者的所见,所想,让观众真切地看到“时代之情状”,从而体悟到流注在故事中的志趣;就是不加掩饰。
(出于“自娱”和“娱人”的需要)39.“说话四家”p201小说:《碾玉观音》(璩秀秀与崔宁的爱情故事)、《错斩崔宁》(无巧不成书的公安故事),都收入《三言二拍》讲史:《武王伐纣平话》(《封神演义》)、《大宋宣和遗事》(《水浒传》)、《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说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合生(不属于说话)40.诸宫调p206诸宫调又称“话本”,是一种没有表演的说唱文学。
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说唱的部分用多钟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41.《西厢记》故事的演变和题旨的改造p207唐•元稹《会真记》(《莺莺传》)悲剧;尤物(美而不祥之物)、善补过。
宋•赵德麟《商调碟恋花词》;“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喜剧: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爱情故事;“自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王实甫《西厢记》喜剧,五本二十折;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42.元曲四大家p239关汉卿(元杂剧的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本色派王实甫,文采派(郑光祖,文采派)白朴,文采派马致远,文采派43.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四大悲剧p212四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44.《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p231人物塑造:①张生,大胆志诚、痴情傻气;②红娘,活泼机灵、热心泼辣;③崔莺莺,热情而矜持、真挚而狡狯。
语言艺术:①文采与本色相生;②藻艳与白描兼备;③雅俗共赏社会影响:“才子佳人大团圆”模式45.白朴的《梧桐雨》、《墙头马上》p239《梧桐雨》:末本戏,根据白居易《长恨歌》改编《墙头马上》:旦本戏,根据白居易《井底引银瓶》改编,“才子佳人大团圆”46.马致远《汉宫秋》p243《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剧本以历史上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是“末本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