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自然灾害#(精选.)

合集下载

城市洪涝灾害中的人为因素识别与防治对策

城市洪涝灾害中的人为因素识别与防治对策

城市洪涝灾害中的人为因素识别与防治对策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但具有严重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其发生往往伴随着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和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城市洪涝灾害的增加。

因此,对城市洪涝灾害中的人为因素进行准确的识别,并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一、人为因素的识别1.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城市化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对住房和工业用地的需求,大量的湿地和水体被填埋,导致了城市内部的排水系统的破坏和阻塞。

此外,城市的大规模建设还导致了土地表面的不透水化,增加了城市被淹的风险。

2. 积极的土地开发人们为了谋取经济利益,经常采取积极的土地开发措施,如大面积的平整地面、加固河道、强化堤坝等。

这些措施往往破坏了自然的排水系统,导致城市的排水不畅,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和蔓延。

3. 环境破坏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也是城市洪涝灾害的重要人为因素之一。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森林砍伐和土地退化破坏了地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二、防治对策1.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城市规划部门应该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合理划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开发和保护指标。

保留湿地和水体,制定合理的建设限制,避免填埋湿地和水体,保持自然的排水系统的完整性。

2. 强化防洪措施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应该注重创新和科技应用。

加强城市内部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增加内部河道的容水能力,修筑防洪堤坝等措施,增强城市的抗洪能力。

3. 提倡生态修复为了减少环境破坏并增加城市的透水性,应积极实施生态修复措施。

恢复和保护湿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增加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和植被面积,减少城市表面的不透水面积。

4. 提高公众意识政府和媒体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城市洪涝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举办培训班、发布宣传材料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城市洪涝灾害的认知,引导公众主动参与防洪减灾工作。

5. 加强跨部门合作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信息共享。

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

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

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界不可避免的自然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这些灾害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影响。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的破坏和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常见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以期提供参考。

一、地震防治措施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给城市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带来重大威胁。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地震防治措施来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

首先,应加强地震防护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采用抗震设防标准,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稳定。

其次,应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发出地震警报,提醒居民采取安全措施。

此外,应加强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防治,预测和评估地震风险,避免建设在地震活跃区域。

二、洪水防治措施洪水是城市规划中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防止洪水对城市造成严重的水浸和损失,需要采取一系列洪水防治措施。

首先,应制定科学的防洪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的排水系统,确保排水通畅。

其次,应加强河道的治理和护岸工程,保持河道的通畅和稳定。

此外,还应加强洪水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预测和发出洪水警报,提醒居民采取紧急避险措施。

另外,也要加强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在洪水易发区域建设重要基础设施或居民聚集区。

三、台风防治措施台风是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经常给沿海城市带来巨大的风暴潮和风力。

为了减少台风对城市的破坏和居民的伤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台风防治措施。

首先,应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测体系,及时发布台风预警,提醒居民做好准备工作。

其次,应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造,采用抗风设防标准,确保建筑物能够抵御台风的袭击。

此外,也要加强沿海地区的防潮堤和防浪堤的建设,减少台风风暴潮对城市的侵袭。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除了地震外,地质灾害还包括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地质灾害给城市的居民和建筑物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城市的破坏,需要采取一系列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防护措施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防护措施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防护措施自然灾害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与防护措施来减轻其带来的影响。

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防护措施是保护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涉及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应急响应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论述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防护措施以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首先,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管理需要从规划阶段开始。

在城市规划中,要考虑到自然灾害的潜在风险,并合理规划城市的发展布局。

例如,建筑物的选址需要避开易受洪水、地震等灾害影响的区域。

此外,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变化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灾害风险。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对于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地震抗震设计、防洪工程、风险评估等都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如,在地震高发区,建筑物的结构应符合抗震设计标准,以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同时,城市的排水系统应能够有效地应对暴雨导致的洪水问题,防止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

另外,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还需要强化防灾意识和能力。

进行公众教育,提高市民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是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

市民应了解自己所处的灾害风险,学会防灾自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政府也应建立健全的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及时有效地组织救援和救灾工作。

这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市民共同参与,形成一种合力。

此外,科技创新在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防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其可能的影响范围。

通过数字化建模和仿真,可以评估不同防护措施的效果,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也可以应用于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中,提高预警和应急响应的能力。

最后,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防护措施不仅仅关乎城市的安全,也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当城市面临自然灾害时,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中断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服务,对城市的正常运转产生严重影响。

城市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规划

城市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规划

城市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规划
城市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规划是指针对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治和减灾措施的规划。

其目的是提高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城市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规划包括以下内容:
1. 灾害风险评估:对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和损失程度等信息。

2.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市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标准和技术要求,确保基础设施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起到预防和减轻灾害的作用。

包括城市排水系统、防洪设施、地下排水防渗系统等。

3. 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包括监测、预报和预警体系,能够及时向居民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高灾害应对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应急救援和抢险能力:规划应急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应急救援队伍、配备抢险设备和物资储备等,提高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5. 公众参与和教育:加强公众灾害防治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培养居民自我防灾能力,促进社会各界参与灾害防治工作。

城市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规划应该与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考虑到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风险因素,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

同时,还应考虑到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灾害风险的影响,制定灵活、可调整的规划方案。

城市灾害防护措施

城市灾害防护措施

城市灾害防护措施引言:近年来,城市发展迅猛,人口聚集,对城市灾害防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城市灾害的发生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城市灾害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下文将针对常见的城市灾害,如自然灾害、环境灾害和人为灾害,探讨相应的安全措施,以确保城市居民的安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灾害防护措施1. 地震防护措施地震防护是城市灾害防护的首要任务之一。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需要经过严格的设计和监测。

加强地震教育,培养市民的自救互救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城市规划应考虑地震安全因素,建立抗震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

2. 暴雨洪水防护措施制定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包括雨水收集和排放系统,是预防洪水的重要措施。

在城市规划中考虑水利设施的修建,确保排水系统的高效运行。

此外,加强对市民的防灾教育,提高他们对洪水威胁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也是减轻洪灾影响的关键。

3. 台风和飓风防护措施在台风和飓风多发地区,建立稳固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至关重要。

强化建筑物的风险抵御能力,采用抗风设计和适当的材料。

此外,加强对飓风的预警体系和紧急撤离计划的制定,以提高市民的自救互救能力和逃生效率。

二、环境灾害防护措施1. 空气污染防护措施加强对污染源的管控和治理,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和推广,减少对煤炭等高污染燃料的依赖。

此外,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 水污染防护措施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工作,严禁非法排污和乱倒垃圾。

加强水质监测,确保水质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

引入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加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改造力度。

同时,提倡节水意识,鼓励市民使用节水设备和采取节水措施。

3. 土壤污染防护措施加强土壤污染源的管理,禁止非法倾倒有害废物。

鼓励有机农业和无害化农药的使用,减少农业对土壤的污染。

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和土壤保护措施。

城市自然灾害应对方案

城市自然灾害应对方案

城市自然灾害应对方案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而城市则是人口和财产密集的区域,自然灾害对城市造成的影响往往更为严重。

因此,制定有效的城市自然灾害应对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防灾准备、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三个方面,提出针对城市自然灾害的综合方案。

一、防灾准备1.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避免在易受灾区域进行大规模开发,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确保建筑物和交通系统的稳固性。

2. 完善预警系统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包括气象预警、地质灾害预警等,提高预警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便市民能够及时做好防范准备。

3. 推广防灾知识开展自然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市民了解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应对方法,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应急响应1. 健全城市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的城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救援力量的责任分工和协作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展开救援行动。

2. 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培训专业的救援队伍,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和器材,确保能够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救援工作。

3. 健全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完善的城市自然灾害物资储备体系,包括食品、饮用水、医疗物资等,以及支持救援和恢复重建的物资设备,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够满足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灾后重建1. 快速评估灾情灾后立即展开对灾情的评估工作,了解受灾情况和灾害影响范围,为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2. 灾后恢复重建根据灾情评估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灾后恢复重建方案,优先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加强对灾后重建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灾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风险管控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加强对自然灾害风险的管控,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减少城市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总之,城市自然灾害应对方案需要在防灾准备、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建立健全的体系和机制,以应对各类自然灾害,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灾害名词解释

城市灾害名词解释

城市灾害名词解释城市灾害是指由自然、人为因素或两者共同引发的对城市居民生活或城市社会发展造成暂时或长期不良影响的灾害。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城市灾害进行不同的分类,如: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两大类;根据发生时序,又可分为主灾和次生灾害;等等。

(一)地震灾害。

地震是城市面临的第一大地质灾害,地震活动是当今地质应力作用中对自然地貌形态和城市地貌改造与破坏最强烈的一种作用。

我国地震活动的特点是: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我国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70%位于地震裂度大于7度的地区内。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8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10年1次,7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1次,而5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14次之多。

我国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接触带及板块断裂破碎带上,从地区分布上看主要是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及其边缘的四川、云南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有资料记载以来,我国最大地震为8。

5级,山东、西藏、宁夏各发生一次。

一般情况下,地震中直接受地震波冲击而伤亡的人数在地震伤亡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

更多的灾害是由于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造成的。

这些次生灾害主要有:山体滑坡、水库溃坝、电力线路短路、煤气、供排水管道泄漏、火灾、瘟疫等。

特别是当这些灾害中的几种同时发生时,情况更加复杂。

(二)地面变形灾害。

地面变形灾害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缝,广泛分布于城镇、矿区、铁路沿线。

中国目前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市达70余个,明显成灾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达2。

73m,这些沉降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或连续相连,形成广阔地面沉降区域或沉降带,目前沉降带有6条:沈阳—营口;天津—沧州—德州—滨州—东营—潍坊;徐州—商丘—开封—郑州;上海—无锡—常州—镇江;太原—候马—运城—西安;宜兰—台北—台中—云林—嘉义—屏东。

城市化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与防范

城市化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与防范

城市化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与防范自然灾害是无法避免的现象,而城市化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城市化进程正在改变我们的城市面貌,然而,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首先,城市化加大了自然灾害风险。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原本自然的地形、生态系统和自然气候都受到了破坏。

人类为了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违建、填土和破坏土地利用规划等现象屡见不鲜。

例如,在沿海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填海造地的行为不仅引发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加剧了风暴潮和海啸的威力。

此外,城市内的不合理规划和建设也增加了自然灾害风险。

比如,过度的水泥化和土地利用不当,导致城市内雨水无法得到有效排水,从而引发城市内涝。

因此,城市化不仅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还使得防范灾害变得更加困难。

其次,城市化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还体现在人口过度集中和资源消耗方面。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形成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区。

这使得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口脆弱度增加,灾害应对的复杂性也进一步提高。

同时,城市化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如能源和水资源的大量需求,不仅加大了城市的负荷,还进一步削弱了城市灾害应对能力。

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城市的供水和能源系统可能瘫痪,从而加剧了灾害对城市社会经济的破坏。

然而,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来减轻城市化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

首要的工作是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

这需要在城市化过程中确保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尊重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其次,加强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的建设。

通过科学的评估和预警,能够及时获得灾害的信息,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另外,加强城市抗灾和恢复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这需要加强应急备灾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应对灾害的综合能力,并加强社区的参与和组织能力。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自然灾害也是必要的。

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与防范

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与防范

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与防范当下,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无论是地震、洪水、台风还是干旱,都给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首先,自然灾害给城市带来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损毁上。

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常常导致桥梁、道路、水电站等重要设施的损毁,进而导致交通和能源供应的瘫痪。

例如,日本东北地区的东北大地震后,大量桥梁受损,交通中断,给灾区的灾后重建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因此,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应加强基础设施的抵御能力,采用更坚固和灵活的设计方案,以减少灾害发生时的损失。

其次,自然灾害还常常导致城市的人口流失。

当灾害发生时,人们为了逃离危险区域,不得不撤离城市。

这不仅对城市的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还会导致人口减少、人才流失等问题。

为此,城市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警机制和疏散计划,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和人员撤离的准备工作。

同时,通过加强救援力量的建设,提高救援效率,及时营救被困人员,有效减少人员伤亡。

最后,自然灾害还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长期的影响。

洪水和干旱等灾害往往导致土壤贫瘠、生态系统破坏,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因此,城市应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到自然河道和湖泊的保留,增加绿地的覆盖面积,提高城市的自然防灾能力。

此外,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源的排放,也能够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不可小觑。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城市应增强基础设施的抵御能力,加强应急预警和疏散计划,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只有通过科学的防灾措施和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城市才能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确保居民的安全和生活质量。

城市灾害的名词解释

城市灾害的名词解释

城市灾害的名词解释城市灾害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引发的对城市生态系统、社会和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和损失的事件或情况。

它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灾害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

一、自然灾害1. 地震地震是指地球表面发生的地壳振动现象。

它是由于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及能量释放引起的,造成大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对城市造成的伤害严重。

地震破坏建筑、桥梁等基础设施,严重影响城市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

2. 暴雨洪涝暴雨洪涝是指由于降水量大、降雨强度大等原因,导致城市内涝、河流溃堤等问题,造成严重水灾,对城市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3. 台风风灾台风是指热带气旋的一种,具有风力强、带来暴雨等特点。

台风造成的风灾主要包括狂风、暴雨和洪涝等,对城市的基础设施、房屋安全以及生活设施带来破坏。

4. 旱灾旱灾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于缺乏降水或降水量极少,导致土壤干旱,严重损害农作物和水资源,对城市农业和供水系统造成巨大的影响。

二、人为灾害1. 火灾火灾是指由于人为疏忽、装修施工、电气设备故障等原因引发的大规模火灾。

火灾破坏力极大,对城市的建筑、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城市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2. 爆炸爆炸是指物体在超过临界点的压力下释放能量,产生剧烈振动和冲击波的现象。

爆炸灾害对城市的建筑物、交通设施以及人员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同时还会导致火灾、毒气泄漏等次生灾害。

3. 污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释放出的有害物质对城市环境、自然生态和人体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城市灾害对城市发展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困扰。

为了应对城市灾害,城市规划和管理应该注重防灾减灾措施的实施。

这包括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提高抗震、防洪、防火等灾害防范能力;完善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减少灾害风险;加强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灾害应对能力;加强社会救助和保险制度建设,提高灾后恢复与重建能力。

城市防灾综合知识

城市防灾综合知识

城市灾害:地震、洪灾、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城市火灾和空袭、暴潮、沙尘暴和雷暴、城市水土流失、酸雨、光化学烟雾与可吸入颗粒物危害、艾滋病、城市生产事故、重大城市事故建筑灾害:地震、洪灾、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城市火灾和空袭、相应的次生灾害;如地震导致的建筑倒塌多米诺、建筑工程灾害灾害分类:①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干旱、风灾、暴雨、雨涝、龙卷风……;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洪水灾害洪涝、江河泛滥;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震灾害地震引起的直接和间接灾害;森林灾害森林火灾、虫害……..②人为灾害:生产活动型灾害噪声、核泄漏、土地退化、酸雨……;社交活动型灾害车祸、空难、海难、环境污染……;人为致灾型灾害战争、火灾……城市灾害分类:①城市自然灾害:城市气象灾害、城市海洋灾害、城市洪水灾害、城市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城市蚁害②城市人为灾害:战争、火灾、化学灾害、交通事故、传染病、生产事故、环境公害、生物灾害城市灾害特点:高频度与群发性、强连锁型与高扩张性、高损失性与难恢复性、强区域性衡量减灾是否成功的标准:①认为的灾害或可防御的灾害不再发生;即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和频率②不可完全避免的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达到最低限度..城市综合防灾的特点:多灾种、多手段、全过程..城市防灾的手段:工程防灾、规划防灾和管理防灾..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包括灾害研究、监测、灾害信息处理、灾害预报、预警、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系统..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①防灾工作②防灾机构:研究机构、指挥机构、专业防灾队伍、临时救灾防灾队伍、社会援助机构和保险机构等;③防灾工程:区域性防灾工程、城市防灾工程和单位设施防灾工程;城市防灾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生命线系统防灾减灾研究、城市地震综合减灾技术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减灾研究、城市防灾安全文化建设、城市防灾救援医学研究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类型: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应急管理部门;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体系:目标系统、监测预警系统、指挥管理系统、专业设施系统、生命线系统、支持系统、防灾空间系统、专业队伍系统、教育宣传、实施行动..广义上的公共安全分类:①从其特性和发生机理来划分;包含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免受自然灾害的安全、卫生安全等②从历史传统的角度来分;包括预防自然灾害和瘟疫、科技和信息安全、恐怖主义、恶性传染病等..③在空间、时间和对象上进行细化;还有社区安全、校园安全、个人安全等..影响防火间距的因素:热辐射、热对流、建筑物外墙门窗洞口的面积、建筑物的可燃物种类和数量、风速、相邻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内消防设施水平、灭火时间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台风灾害预警工程高影响行业与重点战略经济区气象灾害综合检测预警评估工程、雷电灾害防御工程、沙尘暴灾害防御工程、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存储区重大危险源两种..突发公共事件分为以下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城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构成: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的内容构成包括针对市域的综合防灾规划和针对中心城区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针对中心城区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包括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的现状分析、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与损失预测、城市总体防灾空间规划、城市疏散避难空间体系规划、城市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防灾规划、城市危险源布局规划等..城市用地安全与适宜性评价的内容:城市地震地质背景、场地环境、地震灾害效应、城市地质灾害影响、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防灾生活圈解决的主要问题:改善居住环境、形成阻燃带、提升防灾意识..避难场所主要包括:公园、广场、操场、停车场、空地、各类绿地和体育场馆等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和设防等级高的建筑..避难场所的分类:1避难疏散场地——分为应急疏散场地和避难安置场地2避难建筑:大型避难场所、中型避难场所、小型避难场所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安全第一、就近避难、“平灾”结合、综合防灾、步行为主、利于救援避难场所选址:避开地质活动带、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结合、与规划区人口密度相适应、改建与新建相结合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的类型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综合防灾控制引导、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包括疏散通道详细规划、避难场所详细规划、防灾公园规划设计、防灾安全街区规划、防灾社区规划等类型..疏散通道评估包括:安全性评估、有效性评估、可达性评估、效率性评估、功能性评估城市疏散通道的规划原则:1在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布局2综合设置多种类型的疏散通道3确保疏散通道的安全性4平灾结合防灾公园的基本功能包括:避难;减轻灾害影响;情报的收集及传达;支持消防、救援、医疗、救护活动;避难及支持临时避难生活;支持防疫、清扫活动;支持救灾的输运防灾公园的空间与设施配置要点:防火植栽、水资源相关设施、紧急厕所、信息相关设施、能源照明相关设施、储备仓库、管理中心防灾街区的功能:防灾安全功能、公共服务功能、避难疏散功能、生活稳定功能、市民交流功能我国防灾救灾史: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大禹治水、都江堰、郑国渠、王安石——青苗法、鼓励兴修水利、防治水患;潘季驯的治河思想、洪亮吉把人口和灾荒问题联系起来城市选址总原则是:实事求是、保证安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远近结合、立足迁建、兼顾发展;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效益..制定特定地区的防灾规划对策:1密集型街区综合防灾规划2地下空间的综合防灾规划对策3特殊人群聚集地段的综合防灾规划对策:外国人集中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福利设施集聚区、外来人流集散地段灾害:指可以造成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自然或社会事件;他们源于天体、地球、生物圈等方面以及人类自身的失误;形成超于本地区防救力量的大量伤亡和物质损毁..城市灾害的概念:就是承灾体为城市的灾害..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人口和建筑物高度聚集;在自然力和人力的作用下;极其容易成为发生灾害的地方;给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自然灾害: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给人类造成的灾难..人为灾害:也称技术灾害;是指由于人的行为失控或不恰当的改造自然行为;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导致了科技、经济和社会大系统的不协调而引起的灾害..防灾:是指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防御灾害发生和防止灾害带来更大损失与危害..防灾实际上还包括对灾害的监测、预报、防火、抗御、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减灾:简单地理解就是减少或减轻灾害的损失..减少灾害是指减少可以避免的灾害;但是对于有些灾害特别是重大自然灾害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这就要尽量减少灾害损失..抗灾:是指在自然灾害来临之时;人们为了抵御、控制、减轻、降低灾害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轻减少损失而采取的各种行为和措施;包括:抗洪、抗旱、抗冰雹、抗霜冻、抗病虫害等.. 救灾:是指运用经济技术手段;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减少灾害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尽快恢复工工业生产以及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活动..灾后重建:包括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是指在遭受毁灭性的灾害后进行的重新建设..恢复生产是指灾后进行的各种生产性活动;为减轻灾害损失;保证社会秩序稳定和人民生活正常化..城市防灾的概念: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城市综合防灾的定义:两层含义:1为应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要全面规划;制定综合政策;2要针对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各项避灾、防灾、减灾、救灾等各种情况;采取配套措施..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人类社会为了消除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生命财产的威胁;增强抗御、承受灾害的能力;灾后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而建立的灾害管理、防御、救援等组织体系与防灾工程、技术设施体系..包括灾害研究、监测、灾害信息处理、灾害预报、预警、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系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体系..城市防灾学的概念:一门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城市灾害进行评估、预报、预防以及早期警报、监测和综合性研究;并提出使城市灾害产生的影响减到最小的对策;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目的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在面临越发多样化、复杂化的灾害类型时;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城市的主要灾种和高风险地区;针对灾害发生的前期预防、中期应急、后期重建等不同阶段;制定包括政策法规型、管理型、经济金融保险型、教育型、空间型、工程技术型等全方位对策类型;对城市灾害管理体制进行整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并对单项城市防灾规划提出规划的基本目标和原则的纲领性计划..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即城市综合防灾专项规划;是在单灾种城市防灾规划的基础上编制的;是一种覆盖不同灾种、不同防灾阶段、不同防灾手段的防灾规划形式..侧重于灾中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重大防救空间设施的布局、灾害信息平台的建立、智慧系统和管理体制的整合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有关城市防灾安全的土地使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防灾工程、空间与设施进行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防火间距是一座建筑物着火后;火灾不致蔓延到相邻建筑物的空间间隔..安全疏散设计: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人们在火灾事故时的心理状态与行动特点、火灾危险性大小、容纳人数、面积大小合理布置交通疏散设施;为人员的安全疏散设计一条安全路线..疏散安全分区:为了保障人员疏散安全;理想状况是疏散路线上各个空间的防烟、防火性能逐步提高;楼梯间的安全性达到最高..为此;需要把疏散路线上的各个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间.. 允许疏散时间:建筑物发生火灾时;人员能够疏散到安全场所的时间..安全出口是指供人员安全疏散用的楼梯间、室外楼梯的出入口或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灾害区划:区域灾害划分的等级系统;主要目的为认识区域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时空分布规律;认识区域自然灾害发生的类型、强度、造成的损失等;是防灾规划的基础..防灾分区指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灾害分布特征、行政区划、人口经济社会条件等综合因素;对城市空间中的防救灾空间和减灾设施进行科学配置;把城市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灾单元..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存储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存储区重大危险源两种..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疏散通道是指在灾害发生后;能够承担救灾与疏散避难等功能的各类通道网络;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系统、铁路系统、水路航运系统、航空运输系统等..城市避难场所是为应对地震等灾害和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避难、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应急指挥系统是指在地震、洪水等灾害发生时;依照相关程序联络消防、治安、医疗等单位;统筹指挥各级救灾力量;同时进行灾情信息收集、信息发布等工作的机构体系..应急医疗设施系统是指在灾害发生时;发挥救治伤员、并进行卫生防疫的机构设施..风险评估是对潜在灾害发生及其可能对生命、财产、生活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冲击与损害的分析评估过程..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类各级防灾空间和防救设施布局的形态与结构形式..防灾安全街区:在每个防灾分区内;设置一个容纳防灾分区内相关的防灾据点设施;将这些设施所集中于的街坊..防灾环境轴、基本安全轴:是指道路和其他防灾公共设施及岩土阻燃建筑物形成一体化的、有阻燃功能和课作为避难通道的城市空间;以提高地区的整体防灾效率..一般又不同类型的防灾空间组成..防灾生活圈是通过圈域内的生活环境改善;提升城市各街区的防灾性能和对地区灾害的应对能力..在我国;多表现为防灾分区的形式..城市总体防灾分区:是从综合防灾的角度出发;将城市规划区按照一定的依据划分成若干分区;各分区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空间结构形式紧急疏散人口:在地址活动明显加剧或主震发生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此时需要疏散的人口固定疏散人口:在震情尚不明确的时候;需要在笃定避难场所临时避难的人口短期安置人口:在地震基本结束后;需要在笃定疏散场所短期安置的因房屋损毁导致的无家可归者中长期安置人口四类:确定没有灾情后;房屋遭到严重破坏的无家可归者城市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针对具体的街区和场所等不同空间类型;通过详细分析其综合防灾方面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提高其综合防灾能力..疏散通道详细规划是指详细分析规划地段内的道路、航道、铁路等通道空间的类型、等级、有效宽度、安全性能和空间分布特征等要素;找出其灾害隐患和防灾方面的不足;通过采取适当措施;优化网络组织和通道形式;提高其整体防灾能力..防灾公园是指平时作为一般公园使用;但同时具有明确的防灾功能;灾时能开展医疗急救活动、复原与重建活动;发挥避难场所、避难道路、火势蔓延的延迟与阻断等多种防灾功能的公园..防灾公园规划设计是专门针对公园这一重要的综合性防灾空间;分析规划区内现有公园的现状用地条件、功能构成等要素;通过选择和布局防灾公园;配置适当的防灾设施;进行公园防灾性能优化设计;提出规划地段的防灾公园建设方案..防灾安全街区规划是指针对老旧见着物众多、安全隐患较大、防救灾能力偏低的密集型街区;采取综合性防灾策略;进行防灾性能优化设计;配置必要的防灾空间与设施;促进该地区防灾能力的提升..防灾社区是基于地方特性;强调以社区民众为主体;简历社区组织;通过对社区民众的动员;对灾害及其防救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凝聚社区共识与力量;并通过改善、整建居住环境;推动减灾和预防措施;降低灾害发生的机会;降低灾害的损失;并能迅速推动复原和重建的社区..防灾社区规划是以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在一系列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采取动员社区民众;学习与训练灾害防救知识;编制社区防灾应急预案等策略;提升安全性..城市灾害的特点:1、高频度与群发性:“事故”型灾害:交通事故、火灾、煤气中毒等;发生频度高;且城市规模与灾害发生次数基本呈正相关关系;突发性大灾:地震、洪灾等;群发性特点明显;范围广、次生灾害多、危害时间长;形成灾害群;多方面关联..2、强连锁性和高扩张性:灾害链:一种灾害发生常诱发出一连串的灾害现象;“多米诺骨牌”效应:地震+火灾;地震+滑坡+堰塞+洪水;火灾+建筑物倒塌+管线破坏..3、高灾损性与难恢复性:城市化;人口聚集;财富集中;资源分配不均;资源不再生;环境不可逆..4、强区域性:城市灾害是区域性灾害的组成部分;多个城市同受同一灾害影响;城市联防;城市灾害的影响突破城市范围;扩展到城市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灾后灾民安置和恢复重建的区域性城市防灾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减灾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备灾、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能力大幅提升;公民减灾意识和技能显著增强;人员伤亡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减少..城市防灾任务:1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信息管理能力建设2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3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建设4加强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建设5加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6加强巨灾综合应对能力建设7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8加强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9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我国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问题:①基本上以单位防灾为系统;在规划建设中各自为政;造成防灾设施布局不合理;重复配置;资源浪费;②忽视城市整体防灾组织指挥系统的建设及生命线系统的防护等重要环节;现有城市防灾系统难以快速、高效地防抗多样化、突发性的城市灾害;③缺乏综合利用防灾设施的观念、规划和措施;难以充分发挥城市防灾设施的效能;未能形成城市防灾设施投资、使用、维护的良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城市防灾系统在灾时的正常运作..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信息系统UDMIS要求:树立现代城市综合防灾的情报意识;确立各类城市灾害信息资源的共享观念;形成保存城市灾害历史记录的责任观念;保障城市规划、建设、决策等用户利用现有数据库的权利;解决计算机技术问题;形成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信息可靠性支撑条件;解决城市综合防灾数据库的投资经费来源问题;健全城市综合防灾数据库管理体系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信息系统UDMIS包括:1、建立城市灾害信息与评估系统2、编制城市灾害风险图谱3、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灾害防御规划的制定4、建立救灾指挥系统5、城市灾害信息管理的先导工作6、城市灾害监测城市防灾学的研究内容:灾害、城市灾害;城市防灾、城市减灾等范畴的定义或概念;城市各类灾害产生的途径、灾害信息的监测与管理;城市灾害链、灾害区划、易损性分析、灾害预测与评估研究;城市灾害特点研究;城市灾害性质及危害程度、防御标准及体系、模式、对策研究;城市灾害致灾机理及行程要素、发展规划研究;城市灾害模型研究;城市防灾工程决策与防灾规划对策、模式分析;城市防灾减灾总体构想及学科建设;城市防灾减灾工程技术;城市防灾减灾管理综合评估体系与灾情评估信息系统;城市灾害保险政策、减灾基金制度;城市灾害社会学相关内容;城市自然灾害与技术灾害的关系及其防灾机制目前城市防灾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1、针对单一灾种的研究较多;相对简单;便于把握2、项目中;对于灾害的“抗”研究较多;但是对于“防”则相对较少3、部分项目过于注重防灾的技术实现;尤其是工程技术方面4、对于灾害发生后的应急避难、人员疏散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对于灾害产生的诱因尤其是城市形态方面带来的影响较少考虑5、研究城市安全形态的几乎没有..传统的综合防灾存在问题:主要是针对城市灾害的灾种不同;建立在对城市本身的灾害分析和各防灾专项间的协调、综合应对之上;而在防灾和空间结构联系方面的研究鲜而有之..传统的城市防灾规划往往是被动地去适应城市规划所产生的空间结构形态;在城市发生灾害时也多是被动地采取防灾减灾措施..我国城市防灾所面临的问题:1、人口密度过大2、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状况差3、城市设防标准低4、居民防灾观念薄弱5、规划与实施脱节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内容:①灾前防治:建立全市性灾害防治基本对策;实施防灾演练与提升防灾意识;建立各类主要灾害数据库;建立灾害预测研究体系;建立救灾运输网络系统;建立化学灾害应变体系;建立整合式综合防灾安全预警系统..②灾中应急救援工作:成立灾害防救委员会;成立灾害应变中心;成立紧急救难队..疏散楼梯间的一般规定如下:1楼梯间应靠外墙设置;有利于楼梯间的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2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3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突出物或其他障碍物4楼梯间内不应敷设甲、乙、丙类液体的管道5公共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应敷设可燃气体管道6疏散楼梯最小宽度为1.1m..不超过六层的单元式住宅中一边设有栏杆的疏散楼梯宽度可不小于1m7楼梯首层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出口;当层数不超过四层时;可将对外出口设在距离楼梯间不超过15m处..封闭楼梯间的设计注意问题:①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②除楼梯间的门之外;楼梯间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③高层厂房仓库、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人员密集的多层丙类厂房设置封闭楼梯间时;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④其他建筑封闭楼梯间的门可采用双向弹簧门..室外疏散楼梯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①栏杆扶手的高度不应小于1.1m;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m;②倾斜角度不应大于45°;③楼梯段和平台均应采取不可燃材料制作..楼梯段和平台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④通向室外楼梯的门宜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室外开启..⑤除疏散门外;楼梯四周2m内的墙面上不应设置门窗洞口;疏散门不应正对楼梯段..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总体关系:①目标范围:在总体目标和长远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要保障城市整体空间的安全..在阶段性、区域性的具体目标上;有所不同..②对策实施范围:从对策角度看;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对策类型包括空间型对策、管理型对策、法律型对策、经济金融保险型对策、宣传教育型对策、工程技术型对策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主要是制定空间性防灾对策..③资源整合范围: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从空间层面进行整合防救灾资源;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从管理层面整合防救灾资源;包括空间资源、管理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资资源等;单项防灾规划是从工程技术层面解决防灾问题..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工作交叉点体现在防灾规划的目标、原则、基本标准、重要设施的布局、灾害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灾害监测与预警、防灾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计划、资金、救灾物资等保障措施的实施方面..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总体目标与防灾标准一致;覆盖范围不同..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工作重点是制定各类防灾空间设施的规划目标、原则、标准、用地布局、规模容量等;这也正是和其它各单项防灾规划交叉的地。

北京市常见自然灾害

北京市常见自然灾害

北京市常见自然灾害1、干旱:北京干旱历来严重,1368~1949年发生较大的旱灾400次.60年代中期以来,经历着一个枯水期,80年代城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已降至本世纪以来的最低点。

北京地区近25年来的自然降水较平均值累计减少了325亿立方米。

农田受旱面积较50年代大面积增加,对人民生活和首都经济活动都有严重反映.2、洪涝:新中国成立前580年间,发生洪涝灾害380多次,永定河决口81次,漫溢59次,改道9次。

清代平均4年发生一次洪涝灾害.新中国成立后的前15年,北京处于丰水期,1949、1950、1952、1953、1956、1959、1963年都发生较大洪水。

近20年来,在干旱威胁情况下,仍曾发生洪涝,如1969、1972、1976年。

3、冰雹:北京50%的雷雨会发生冰雹,平均每年发生28次,最多46次,成灾率有时达到75%.4、大风:冬春多大风,延庆平均每年大风日数达36天.多发区为昌平、怀柔、石景山,并向东南部平原延伸。

夏季雷雨大风,少时有龙卷风。

5、雷击:北京许多古代建筑毁于雷击,人员也有伤亡。

6、寒潮:初冬是寒潮的高发期,恰与秋菜的收获时间重合,1948、1959、1968、1976、1979年11月上旬,寒潮暴发使大白菜遭受严重冻害,直接影响城市人民生活.寒潮也对交通运输带来不便.7、霜冻:1、4月下旬的晚霜冻最为严重,危害菜瓜幼苗.8、高温:平均每年有7天高温,平均气温大于35℃,引起人生理、病理的复杂变化,与心肺病也有密切关系。

9、阴雨:“三夏”的连阴雨,引起小麦大量发芽霉烂,1954、1977年连阴雨使小麦减产上亿斤.10、雪灾:冬末初春容易发生雪灾,大雪压垮蔬菜大棚,交通事故也有明显上升.11、大雾:每年有25次左右大雾,在交通高速运输条件下,大雾成为视程障碍的原因。

12、地震:1900年以前发生6~6。

9级4次,合计4次;1900~1976年无,总计4次;公元438年至1976年共发生地震168次,其中4级以上地震29次,4~4.9级11次,5~5。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

这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工厂厂房
中、日、美三国的地震灾害(1906-2004,7级以上)
时间 1906.4.18-19 1920.12.16 1923.9.1 1927.5.22 1932.12.26 1933.3.2 1946.12.21 1948.6.28 1976.7.28 1988.10.17 1995.1.17 1999.10.21 2004.12.26
(一)地震灾害
地震是城市面临的第一大天灾,是城 市环境使居民遭受最致命打击的城市灾 害。杀伤杀死城市居民的既是地震本身, 也是人们自己建造的建筑物,但绝大多 数的人是死于后者。
地球也有象脉搏那样的连续不断的振动,叫做脉动。脉 动都以周期相近,振幅变化不大的波动系列出现。有时地 球表面突然山崩地裂,河川倒流,房屋倒塌,电线扯断, 有时常在地面造成隆起和沉陷,这种突然快速的颤动就是 地震。
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叫地震带。世界主要有 两大地震带: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 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 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能量的 76%;
➢二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经缅甸到我国横 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 海及其附近地区,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24%。我国 处在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之间,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 分之一。
地震在历史上一直是巨大的灾难。有记录的最严重 的地震是:1556年在我国陕西省发生的关中地震,有 83万人死亡;1737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发生的地震30万 人死亡。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 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由于引起地壳震 动的原因不同,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 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城市灾害的防控措施

城市灾害的防控措施

城市灾害的防控措施城市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场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灾害频繁发生,对城市的安全和稳定造成了威胁。

为了保障城市的稳定发展,人们积极探索各种城市灾害的防控措施,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本文将从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个方面,介绍城市灾害的防控措施。

一、自然灾害的防控措施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暴风雪等,往往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

为了减少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城市应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1. 建立健全的灾害监测系统:城市应建立相应的监测系统,包括地震监测、气象监测、水文监测等,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灾害,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

2. 加强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防控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可能性,避免建设在潜在灾害点上,合理规划城市结构和道路布局,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

3. 加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城市中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要经受住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

加强建筑物的结构强度,改善抗震能力,采用适当的措施加固重要设施,如桥梁、电力供应等,以确保其在灾害中能够正常运转。

4.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城市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机制,组织人员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同时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应对突发灾害。

二、人为灾害的防控措施人为灾害,如火灾、爆炸、恶意袭击等,往往具有一定的预谋性和恶意性,对城市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防范和减少人为灾害的发生,城市应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1.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城市应加强对公共场所、交通运输、商业设施等领域的安全管理,加强安全巡逻和监控,提高人员和财产的安全保障水平。

2.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市应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完善公安、司法、社区等多部门的合作机制,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 强化网络安全防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应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系统,加强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提高网络防护能力,防范网络攻击和破坏。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措施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城市灾害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城市灾害是指在城市中发生的灾害,如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

这些灾害会造成生命、财产等方面的损失,对城市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防治城市灾害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灾害的种类、原因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城市灾害的种类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灾害,如地震、洪水、暴雨、台风等。

这些灾害天灾人祸,无法完全避免,但可以减少对城市的影响。

2.人为灾害。

人为灾害是指由人为原因引起的灾害,如火灾、交通事故、恐怖袭击等。

这些灾害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和意识改变而避免。

3.社会灾害。

社会灾害是指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灾害,如疫情、经济危机、环境污染等。

这些灾害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来防治。

二、城市灾害的原因1.自然原因。

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城市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常常因为城市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薄弱而加剧了灾害的影响。

2.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包括建筑物违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过度开发引起的城市环境恶化,不合理建筑物的存在不仅加剧了城市的环境污染,还加大了自然灾害的损失。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经济萧条、社会安全、疫情等问题。

当社会发生不确定性因素的时候,城市稳定就面临着巨大风险。

三、城市灾害的防治措施1. 完善城市规划。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确保设施齐备、城市空间科学、宜居的城市环境。

2. 加强科技支持。

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城市风险管理系统,对城市灾害进行监测、研判和预警,以尽早发现和处理风险隐患。

3. 提高居民安全意识。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做好灾害应急准备,能够在灾害发生时及时逃生或自救,以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4. 加强应急管理。

在灾害发生时,全面调动社会力量进行应急管理和救援工作。

同时,对于各种为灾区捐助物资的机构和个人要及时感谢回馈。

城市灾害应急措施

城市灾害应急措施

城市灾害应急措施自然灾害应急措施一、地震地震会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地震时大地摇动,导致建筑物倒塌。

一震前措施1、把热水器和煤气装置用螺栓固定在承重墙上。

2、用螺栓把书架、橱柜和其他高的家具固定在承重墙上。

3、悬挂的重物,如画和镜子等物品,要远离床、沙发和其他人睡觉或坐的地方。

4、牢固固定悬挂在头顶方向的灯具。

5、在柜子上安装结实的门闩。

尽量将大的、重的物品放在橱柜的下层。

6、知道家里的煤气阀怎么关闭,准备好关阀门的扳手。

二震中措施-室内1、蹲下,寻找遮挡物并抓紧它。

移动时要采用小幅度步伐,还要注意上方的坠落物。

最重要的是保护头和躯干。

如果你正坐在椅子上或桌子旁边,爬到桌子下面去。

或者就地蹲下。

2、如果你在床上,蜷起腿来躺在床上不动,同时用枕头保护头部。

3、远离窗户,以避免被碎裂的玻璃扎伤。

4、留在室内,直到摇动停止,并确定能安全出去。

如果摇动停止后你必须出去,此时应走楼梯而不是做电梯。

地震后坐电梯可能遭受余震、漏电或其他伤害。

5、要非常清楚,即便没火灾,地震的时候建筑物的火灾报警器和喷淋系统通常会关闭。

三震中措施-室外找到一个空旷的地方,蹲在地上,直到摇动结束。

最好远离建筑物、电线、大树和路灯。

四震中措施-车里1、将车停在空旷的地方。

尽量避免将车停在桥上或天桥和电线下面。

2、一直坐在车里,系好安全带,直到摇动结束。

然后小心驾驶,避开桥和堤坝,它们可能会倒塌。

3、即使汽车不能发动,也别下车。

呆在车里等待救援。

4、如果你在山区、不安全区域或悬崖附近,要警惕石头和其他杂物坠落。

地震经常导致滑坡的发生。

五震后措施1、如果你不在家,需要等待政府有关部门宣布安全了才能回家。

2、应付余震的措施。

如果感觉到余震,蹲下,遮蔽住头和躯干,不要动。

余震经常发生在地震后的几分钟、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内。

3、慢慢打开柜子。

警惕有物品从架子上掉落。

4、远离你家里和家周围的坍塌区。

5、找到并熄灭小的火源。

火灾是地震后最常见的灾难。

城市化对自然灾害频发的影响

城市化对自然灾害频发的影响

城市化对自然灾害频发的影响城市化是近年来全球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持续增加,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自然灾害频发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城市化会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之一是土地利用的改变。

城市的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尤其是在沿海和河流附近的城市,常常需要填海造地或者修筑河堤,这样一来就会改变水体的流动路径,增加洪水和海啸的风险。

此外,城市的扩张还会破坏大量的自然地貌和生态系统,削弱土壤的保持能力,也会增加滑坡、泥石流以及地质灾害的概率。

其次,城市化也会带来气候变化,从而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随着城市的工商业发展,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会引发全球气候变暖。

气温的上升会导致大气水分蒸发增多,从而加重降水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增加洪涝和暴雨的发生。

此外,气候变暖还会导致冰川融化加剧、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增加了山洪、海啸等的风险。

再次,城市化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减少了自然灾害的缓冲能力。

许多城市都建在地震带、龙卷风路径等自然灾害高发区域,而城市的人口密集和基础设施建设都会加重灾害的影响。

此外,人类在城市化过程中常常忽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大量的水泥建筑和人工地面会导致地下水的储存和补给能力下降,从而增加了旱灾和供水危机的风险。

那么,面对城市化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首先,我们需要重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调整。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科学规划原则,合理划定城市的建设区域,避免在高风险地带建设,同时保留足够的自然保护区和绿地,以保持自然地貌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其次,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减少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通过加强污染防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能源和低碳发展,来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

此外,也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城市对水的管理和利用效率,保持水体的生态功能。

第三,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管理能力。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能力,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城市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与防控

城市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与防控

城市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与防控城市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和机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不断膨胀,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城市化也给自然灾害的发生和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城市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风险。

城市人口密度高、建筑物密集,这意味着一旦自然灾害发生,其对人类和财产的破坏程度将会更加严重。

例如,城市的高楼大厦和狭窄的街道会加剧地震和火灾的蔓延速度,使得灾害的破坏范围更广。

其次,城市化改变了自然环境,导致生态系统的破碎化。

城市的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土地开垦和建筑物建设,这使得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和破碎化。

许多城市的河流被填埋和污染,湿地和森林被开发成建筑用地,这不仅破坏了自然的水源和风险调节功能,还导致了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加剧。

此外,城市化还改变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和演变规律。

城市的扩张和土地利用变化使得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发生变化。

例如,城市的过度砍伐和土地垦殖使得土地的保水和抗淤能力下降,导致洪水风险增加;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工构筑物的兴建、过度开发和不合理规划都会导致滑坡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频发。

然而,城市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不仅仅是消极的。

城市化也为自然灾害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机遇。

城市化使得科技和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应用于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应对中。

例如,地震监测和构筑物震害评估技术的不断改进,为城市地震灾害的预警和减灾提供了更为准确和及时的手段。

另外,城市化加速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信和水利等,这为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提供了更强的保障。

为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自然灾害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控制城市的扩张,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风险。

其次,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对于地震、洪水、滑坡等自然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确保及时采取措施减轻灾害损失。

城市自然灾害都有哪些特点

城市自然灾害都有哪些特点

城市自然灾害都有哪些特点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城市自然灾害特点,希望对大家会有用!城市自然灾害特点自然灾害通常是剧烈的,其破坏力极大,持续时间有长有短。

灾难包括了很多因素,它们会引起受伤和死亡,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当程度的混乱。

一次灾难事件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者受到的威胁就越大,事件的影响也就越大。

另一个影响灾难程度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是否获得了足够的预警。

自然灾害有许多重要的特征,它们突然、有力,无法控制,引起破坏和混乱,通常很短暂,有最低点,有时可以预报。

灾害的影响灾难影响行为和精神健康的方式有多种:(1)灾难会带来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2)绝大多数的痛苦在灾后一两年内消失,人们能够自我调整;(3)由灾难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碍非常少见;(4)有些灾难的整体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因为它可能会增加社会的凝聚力;(5)灾难扰乱了组织、家庭以及个体生活。

自然灾害会引起压力、焦虑、压抑以及其它情绪和知觉问题。

影响的时间以及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尽快适应仍然是未知数。

在洪水、龙卷风、飓风以及其它自然灾害过后,受害者表现出恶念、焦虑、压抑和其它情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持续一年。

一种极度的灾难的持续效果,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即经历了创伤以后,持续的、不必要的、无法控制的无关事件的念头,强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愿望,睡眠障碍,社会退缩以及强烈警觉的焦虑障碍。

处置要点1. 预警。

灾害来临之前,加强监测,发布预警信息。

2. 汇报。

在第一时间汇总、汇报灾情。

3. 抢救。

抢救伤者,预防次生、衍生灾害;紧急救援和转移灾民,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安置。

视灾情和灾区需求,及时向灾区下拨救灾应急资金和物资(必要时派工作组),为灾民提供临时住所、应急食品、衣被等生活必需品。

5. 通畅。

保障灾区通路、通水、通电、通讯,以便更好地紧急救治伤病员,控制疫情发生和蔓延。

6. 维持稳定。

组织力量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保障人民生活环境,使社会秩序井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灾害概念:城市灾害是指由自然、人为因素或两者共同引发的对城市居民生活或城市社会发展造成暂时或长期不良影响的灾害。

城市自然灾害的特性有连锁性,密集性,扩散性,随机性,社会性.城市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空间的集中性,人口密集性,经济的多样性、聚集性、开放性和高效性,社会活动的广泛性。

由于城市人口众多,建筑密集,财富集中,是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因而城市灾害具有种类多、损失重、影响大、连发性强、灾害损失增长严重等特点。

类型及解决措施: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缝,广泛分布于城镇、矿区和铁路沿线,成为影响城市人民生活,妨碍城市建设的重要环境问题。

地面变形灾害导致码头仓库被毁,桥的净空减少,建筑物出现裂缝,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下降。

防治崩塌灾害发生的主要手段是实时监测和工程措施。

实时监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崩塌体的演变过程,及时捕捉崩塌体的特征信息,为崩塌灾害的正确分析评价、预报预测及治理工程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

防治崩塌灾害的工程措施主要有遮挡崩塌落石、支撑加固、镶补勾缝、护面加固、放坡和排水。

(一)工程性措施。

1、修建或加高加固防洪堤、防潮堤,防洪闸、防潮闸以及疏导河道、兴建排洪排涝工程,垫高建设场地,适当增加地下管网强度等,以减小因沉降区地面标高降低而引起的积洪滞涝、海水入侵等次生灾害。

2、人工回灌地下水,通过补充地下水水量来提高地下水水位。

工程性措施。

(二)非工程措施。

1、要加强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工作查明地面沉降及致灾现状,研究沉降机理,找出沉降规律,预测地面沉降速度、幅度、范围及町能的危害,为控沉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建立预警机制。

2、根据水资源条件,限制地下水开采量,防止地下水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控制地下水降落漏斗规模。

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新的地下水超采区。

3,根据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合理选择开采区,调整开采层和开采时间,避免开采地区、层位、时间过分集中。

水土流失灾害:水土流失灾害是土壤在外力(风、水等) 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由于作用缓慢,平时觉察不到,等到看出来时往往已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又称爬行性灾难。

气候、地形、土壤种类和植被覆盖都会影响水土流失的发生;但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壤,破坏植被则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土壤被侵蚀后,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加速自然灾害,淤塞河流,影响植物生长。

中国一些城市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忽视水土保持,在毫无约束的条件下,破坏地貌植被,造成过度的地表扰动,引起严重的建设开发性水土流失,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质量构成严重威胁。

主要防治措施为加强城市绿化,加强法制宣传,限制开发。

风沙尘暴灾害:风沙尘暴灾害破坏城市环境,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当前城市面临的风沙尘暴灾害主要是扬尘污染,表现为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普遍超标。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裸露地面和建筑施工。

上海市房屋维修和搬迁,工地很多,大量堆积在工地上的沙土堆和裸露地面土是扬尘的主要物质源。

另外,从北方飘来的风沙尘暴也会给市民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也破坏城市施。

主要防治为在城市郊区周围修筑防护林,抵御北方的风沙侵袭,同时加强城市整体的绿化。

风灾:风灾具有发生频率高、次生灾害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国际十大自然灾害统计结果表明,风灾发生次数最多,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经济损失最大。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风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以上海为例,上海地处西北太平洋西岸,世界上大多数的台风就是在这里生成的。

风灾主要对城市带来的灾害有:桥梁结构风毁、冷却塔群风毁、房屋建筑破坏、大跨屋盖破坏、高耸结构破坏及其他结构破坏等。

对风灾害的防治主要有:近地风测量,定量描述风速的大小及破坏程度;近代风荷载,用实验的方法确定建筑物本身所受到的风荷载,比如风洞;现代风工程,包括风气候、地形效应、空气动力效应、结构力学效应、设计标准等环节;风工程体系。

水灾:随着城市化的进程, 人口向城市集中,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 工业化程度相应提高, 必然地改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 如砍伐和清除森林、植被, 营造房屋、街道与下水管道, 建设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 以及整治河道, 修筑暴雨排水等, 都能对城市地区雨洪产生直接的影响, 导致蒸发、截留和下渗减少。

除了水库, 防洪坝、堤墙, 溢洪道,挡潮闸, 节制闸, 河道裁弯取直, 下水系统改造等工程设施以外, 根据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还可以结合运用以下手段增加防洪战略研究。

1.充分利用城市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有线无线通信, 遥感, 卫星等 , 建立一套为洪水预报和警报所需的洪水水情数据收集、处理和传送的自动化系统。

2. 结合城市的具体条件, 开辟滞洪区滞洪区可以分散在公园、大型平坦屋顶水塘、湖泊、枯井等处。

3. 制订河流管理法规, 明确防洪责任制。

城市防洪推进对策,”以防为主, 防重于抢”的城市防洪观念,“配套成龙, 系统优化”的城市防洪决策,“远近结合, 科学可行”的城市防洪规划。

补充材料城市自然灾害有以下几方面:地质灾害、洪涝灾害、高温干旱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壳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

地质灾害中有地震、崩滑流、地面变形、开挖工程灾害、水土流失、风沙尘暴、海平面上升等多种灾害。

地震就是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灾难,是威胁人类的一种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

全球的地震带分布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之间,也是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之一。

地震具有突发性、区域性、多重复杂性及连续性的特点,还伴随着山崩地陷、诱发火山爆发、海啸、泥石流以及导致火灾、爆炸、疾病等二次灾害,进而使工厂停产、停工等三次灾害。

措施:以抗震减灾为主要环节,加强城市抗震防灾基础研究,加强抗震立法。

崩滑流灾害即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仅次于地震灾害,危害也相当惨重。

它们常在同一区域或地区相伴发生,属于外力作用下的岩石圈灾害,崩塌、滑坡发生地区,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固体物质来源,进而形成泥石流灾害。

崩滑流会导致人员伤亡,对城市建筑、铁路、公路、航道、水库城市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也会破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裂缝。

地面塌陷主要是开车地下矿产资源和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

地面沉降主要是因为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引起地面下降,与地壳运动、建筑物荷载等也有关系。

开挖工程灾害是一些城市周围矿产资源开发和隧道等工程建设中发生的突水、突泥、冲击地压、冒顶、瓦斯爆炸等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设备和工程毁坏、资源冻结。

水土流失的威胁主要有三方面:土壤养分流失;水库受泥沙淤塞,水利设施有效作用期缩短;、湖泊和河道受泥沙淤塞,增加了发生洪水的危险。

主要原因归于自然植被的减少。

荒漠化引起的风沙尘暴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越来越频繁。

海平面上升会影响城市供水、阻碍城市防洪,并对旅游造成威胁。

我国东北、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和东部沿海低洼地带,海拔高度一般都在50米以下,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高温干旱灾害的形成与城市的气候背景、海气相互作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等多方面有关,高温干旱的发生会对农业、水利、林业、工业、电力、交通、航运以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威胁。

面对各种可能发生以及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城市要想化解灾难,必须完善相应的预防、应急、灾后处理的机制。

在物质方面,要完善各种设施,如安全通道、交通工具、医疗器具、物资储备等等,并在预报机制方面提升预报器械的精度,以便实现早预报早预防,因为很多自然灾害发生只是一瞬间,瞬间发生后造成的巨大破坏力是无法估量的,为了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提高预警精度、保障信息流通顺畅是很有必要的。

在机制方面,除了完善预警机制,还应对人群加强防灾演习、普及自救知识,强化相关工作人员面对灾害时的责任心。

城市人为灾害城市人为灾害有以下这些方面: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空气污染、传染病、交通事故(高铁、地铁)等等。

城市水体被污染,有自然的因素,由于雨水对各种矿石的溶解作用、火山爆发和干旱地区的风蚀作用所产生的大量灰尘落入水体。

但是更重要的是人为因素,随着城市工业化的逐步发展、人们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化肥和各种废弃物排入水中,造成水质恶化。

水是构成生物体的最主要成分,不健康的水质对人和其他生物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据调查,世界上80%的疾病都是由水造成的,我们熟知的人类五大疾病(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炎)均由水质不洁引起。

水污染防治,不能仅仅依靠污染后的治理,更应该注重加大对污染源头的管理力度,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观念。

城市市垃圾污染是最贴我们日常生活的污染现象,其中主要有以下五类垃圾,它们造成危害是极其严重的:(一)1。

塑料,难以分解, 破坏土质, 使植物生长减少30%;填埋后可能污染地下水;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

2.电池,钮扣电池含有有毒重金属汞,充电电池含有有害重金属镉,干电池含汞、铅和酸碱类物质等对环境有害的物质。

3剩餐,如与垃圾或快餐盒倒在一起的剩饭,使得大量滋生蚊蝇;促使垃圾中的细菌大量繁殖, 产生有毒气体和沼气, 引起垃圾爆炸。

4.油漆和颜料,含有有机溶剂的油漆可引起头痛、过敏、昏迷或致癌,而且是危险的易燃品;颜料中多含重金属,对健康不利。

5.清洁类化学药品,含有机溶剂或大自然难降解的石油化工产品;具有腐蚀性;含氯元素(如漂白剂, 地板洗剂等),人体有毒;药品含破坏臭氧层物质;杀虫剂中, 有50%含致癌物质, 有些可损伤动物肝脏。

防治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的主要措施,是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和场所。

垃圾产生后就得合理处置,不能随意地倾倒、简单地堆放,否则会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污染,虽然国家的污染治理力度有所提升,但是我国的空气污染还是很严重。

工业生产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工业生产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有各种烟尘和气体。

城市中大量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煤炭在燃烧过程中要释放大量的灰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

同时,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是当代的主要运输工具,它们烧煤或石油产生的废气也是重要的污染物。

特别是城市中的汽车,量大而集中,排放的污染物能直接侵袭人的呼吸器官。

防治城市大气污染,不仅要继续实行传统的方法,如调整能源结构,积极探寻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氢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还应加大执法力度,尤其要对街边食物商贩进行严加管理,防治烹饪烟雾弥漫街道,造成大面积空气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