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2课导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主要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几次重要统一事件,如秦统一六国、汉朝的统一、唐朝的盛世以及明朝的统一等。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上的统一过程,理解统一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融合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统一大业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统一过程,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设计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心理、情感等,培养同理心。
(二)问题导向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对历史上的统一有何认识?”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2.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画面,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在制定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结合了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以实用性为原则,确保案例与教材紧密相关。教学案例将侧重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通过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讨兴趣。同时,我将运用人性化的语言,避免机械性的机器语言,确保教学案例符合教学实际大业的基本概念,掌握历史上几次重要的统一事件,如秦统一六国、汉朝的统一、唐朝的盛世以及明朝的统一等。
2.能够分析统一过程中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并评价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提高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答案不全)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
2、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分析我国能收回香港、澳门的原因;分析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
认识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重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香港回归。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运用。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区别。
【学习任务】(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1、香港问题由来:(归纳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2.澳门问题由来:3.台湾问题由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探究思考一: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港澳问题是的结果,属于问题,解决港澳问题涉及中英、中葡双边关系;台湾问题是的结果,属于问题。
(二)统一之策——构想的提出1、背景: 2.过程: (1) 最初提出:(2)具备雏形: (3) 正式形成:3、基本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4、伟大意义:探究思考二:实行一国两制后的台湾与香港、澳门在享有的自治权方面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提示:①不同:台湾可以保留,而香港、澳门则不能。
②原因:台湾问题是问题, 而港澳问题是问题。
(三)统一之路——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的回归:(1)过程:(2)意义:探究思考三:(105学思之窗)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
英国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
这是英国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
结合材料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前提条件:。
关键因素:。
群众基础:。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
2.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的民族使命,为实现祖国统一贡献力量。
3.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4.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纪录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成就,以及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通过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使命感。
4.培养学生具备和平、合作、共赢的国际视野,认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5.通过对祖国统一大业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本教学案例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相结合,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他们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奠定基础。
4.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独立获取、解读历史信息,提高史实辨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归纳总结历史规律。
2.采用案例分析法,以西藏和平解放、香港、澳门回归等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围绕课程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015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年级:高一编写人:审核人:编制时间:【知识链接】港澳台问题的由来:香港: 略澳门:1512年,葡萄牙人以进贡为名来广东从事人口贩卖活动;1535年,贿赂地方官吏,取得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进行贸易的权力;1553年,借口曝晒水渍货物,强行上岸,并长期霸占澳门半岛;1840年,乘机巩固和扩大在澳门侵占的地盘;1851年,占领凼仔岛;1864年,占领路环岛;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北京条约》,之后葡萄牙一直占领澳门并把澳门作为其领土。
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等岛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立行省;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把台湾归还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归祖国;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海峡两岸再度分离。
教学反思:本课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突出重点问题“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和难点问题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认真设计了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解答的问题,适当穿插师生的互动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内容是学生们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因此,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通过展示史料、播放音乐和影视片段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综合运用启发导学法、讨论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采用问题讨论、小组合作、个体探究等活动方式相结合,以“启发——引导——讨论——探究——评价分析——总结”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进行。
课后,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部分学生能运用历史知识较为客观、科学地分析海峡两岸问题;但我也发现学生分析分析问题时缺乏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此方面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1、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2、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2009高考上海单科)“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
”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A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B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D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2009高考上海单科)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A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B .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C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D .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3、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 .海峡两岸实现“三通”C .反对国际反华势力和“台独”分子D .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4、“目前,英国驻香港总领事柏圣文(Stephen Bradley)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到,让他感受最深的是香港的不变——回归十年,繁荣不改。
”香港回归十年,繁荣不改主要得益于A .香港政治经济基础好B .有利的外部环境C .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D 、香港人的勤劳5、下面两幅图片都反映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它们的共同点是香港举行升旗仪式纪念回归5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①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都以国家统一为前提 ③都享有高度自治权,但不具有独立实体的性质④都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6、“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主要历史原因是A.一国两制制度的实行 B.台独势力C.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 D.冷战格局7、右图为1992年“汪辜会谈”的历史照片。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学习目标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日本逐步扩大侵华的步骤,掌握抗日救亡运动的表现2.通过史料实证的方式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和意义,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培养强烈的民族责任意识3.通过图文史料的探究,了解日本蓄谋侵华和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感悟侵略战争的罪恶、危害,珍爱和平学习过程►知识点一局部抗战1.日本局部侵华(1)背景①历史原因:1927年,日本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侵略中国的总方针。
②现实原因: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严重影响日本。
(2)表现①九一八事变:1931 年9 月18 日夜,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②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
③建伪满洲国: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④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2.国共对日政策(1)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实行不抵抗政策。
(2)中国共产党①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抗日救亡运动(1)上海抗战:1932年1月28日,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抗日。
(2)东北地区①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②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三万余人。
③在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
(3)长城抗战:1933年,日军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4)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5)西安事变过程①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以武力逼蒋抗日②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影响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②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知识点二全国抗战的开始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 年7 月7 日,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中国全国抗战开始。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新的重大历史意义复习内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复习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复习难点:“一国两制”的内涵自主习1.新中国成立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原则,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努力。
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大业的指导方针,是实现伟大的指导思想。
3.“一国两制”的论和实践大事年表时间事件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发出海峡两岸的呼吁;邓小平访美讲话1981年叶剑英发表讲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构想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这一构想,成为国策;中、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中、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两岸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1992年“会谈”达成共识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主张年月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年月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大陆访问合作探究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材料1 “亲爱的台湾同胞:……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1979年),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
……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是违反我们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的,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上述材料摘自,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由此可见,从1979年起,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有何重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的伟大构想。
材料 2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第22课导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习目标1.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2.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自主学习(熟读教材P102~P105,填空,找出疑惑之处)1.背景:(1)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________状态。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________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________提出。
3.含义:“一国”是指________。
“两制”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________制度。
4.意义:“________________”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考点2 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1)条件: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
(2)过程:①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双方同意以________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②1984年12月,中英两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________,规定了香港回归的日期。
③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________。
(2)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2.澳门回归:________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考点3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海峡两岸政策的调整(1)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________,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________、通航、通商。
(3)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采取一些开放措施,允许________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1990年,台湾成立________,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2)1992年,两会达成“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3)2005年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________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香港: 略澳门:1512年,葡萄牙人以进贡为名来广东从事人口贩卖活动;1535年,贿赂地方官吏,取得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进行贸易的权力;1553年,借口曝晒水渍货物,强行上岸,并长期霸占澳门半岛;1840年,乘机巩固和扩大在澳门侵占的地盘;1851年,占领凼仔岛;1864年,占领路环岛;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北京条约》,之后葡萄牙一直占领澳门并把澳门作为其领土。
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等岛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立行省;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把台湾归还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归祖国;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海峡两岸再度分离。
教学反思:本课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突出重点问题“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和难点问题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认真设计了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解答的问题,适当穿插师生的互动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内容是学生们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因此,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通过展示史料、播放音乐和影视片段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综合运用启发导学法、讨论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采用问题讨论、小组合作、个体探究等活动方式相结合,以“启发——引导——讨论——探究——评价分析——总结”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进行。
课后,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部分学生能运用历史知识较为客观、科学地分析海峡两岸问题;但我也发现学生分析分析问题时缺乏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此方面能力的培养。
重要性:①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②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和繁荣;③解决台湾问题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课程标准: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2.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时空定位:一、局部抗战1、日本侵华原因:①历史原因:“大陆政策”的延续,侵华蓄谋已久。
②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面临困境。
③现实原因: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严重影响日本,日本急于转嫁矛盾;1936年,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④有利时机:国共内战,国民政府尚未做好抗战准备;国际上英美实行绥靖政策。
2、日本侵华过程:①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随后,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占据整个东北。
②1932年1月28日,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
③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④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
⑤1935年,日本加紧策动所谓的“华北自治运动”。
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全国抗战的开始。
(1)背景:①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②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
③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④张学良、杨虎城受到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2)目的: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开放政治、实行民主(3)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4)结局:和平解决。
(5)和平解决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②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③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双方的让步);④国内爱国力量要求一致抗日;⑤国际势力的干涉(以苏、美、英为主三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主张和平解决)(6)意义:①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促进了中共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②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图片、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其历史素养。
4.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设计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2.详细讲解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引导学生了解为实现国家统一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3.通过案例分析、影像资料观看等环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其历史素养。
4.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白: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其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关注。
2.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提出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思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方法。
(二)讲授新知
1.按照教材内容,系统地讲授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脉络,突出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伟大成就。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其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4.反思与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运用人性化的语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历史,感受历史的魅力。同时,避免使用机械性的机器语言,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并铭记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沟通能力。
4.亮点四:反思与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本节课通过播放历史事件短视频、展示历史图片和地图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亮点二:问题导向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问题导向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性。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背景吗?”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包括解放战争时期的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后的香港、澳门回归和一国两制的实践等。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现自身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科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
5.教师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播放新中国成立时的历史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激动时刻,增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导向:教师设计了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成就和祖国统一大业,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历程和重要事件。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以及为实现祖国统一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以下技能:
1.运用史料实证能力,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成就。
2.运用历史思维,理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发展的历程。
3.运用合作交流能力,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团队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导学-探究-讨论-总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思维。具体过程如下:
1.导学:教师引入新课,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会宁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 编号:22 使用时间:2014、12、7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我的疑问: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编写人:肖国 审核人:高一历史组 审批人:【学习目标】1.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的含义及其理论创新的伟大意义2.简述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成功的解决,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对现实祖国统一大业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
难点: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港澳回归的原因和意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知识链接】《望大陆》于右任临终诗,又名《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古代历史上的台湾近代历史上的台湾现代历史上的台湾1、 (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 (地名),即今天的台湾。
2、 (朝代),我国政府开始对台湾进行有效的管辖。
3、1662年, (人名)收复台湾。
随后清政府统一台湾,设台湾府,隶属 (省名)。
1、1894—1895年,在 (战争)中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 (条约),台湾被割让给 (国家)。
(台湾与大陆第一次分离)2、1949年, (战役),蒋介石战败,率领国民党残部逃到台湾,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局面。
(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第二次分离)3、1945年, (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近代历史上台湾的一次回归) 暖风 寒流 契机上述史实给我们什么启示:4、自 _____(朝代)起,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5、“一国两制”构想不适用于下列哪一地区( )A 、深圳B 、香港C 、台湾D 、澳门 6、在海峡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今天,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仍然是( ) A 、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互利互补B 、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商、通航C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 、海协会和海基会领导人进行互访【课内探究】一、历史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1、香港问题的由来2、澳门问题的由来3、台湾问题的由来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阶段 时间 大事记酝酿萌芽明确提出确立【本课小结】一个中心: 一个伟大构想:两次成功实践:【课后作业】(1)以上五副图片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握手,你知道它们各自代表的是什会宁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编号:22 使用时间:2014、12、7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导学案: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无答案)
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1、了解“一国两制”提出过程;正确理解“一国两制”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2、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史实及能够回归的原因。
3、归纳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史实。
【预习导引】一、统一之计——“一国两制”指方向1、台湾问题由来:2、“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1)为解决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年元旦,发表《》,宣布采用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年叶剑英发表“叶九条”谈话,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内容。
(3)20世纪年代初,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一国两制”的内涵:在坚持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是前提。
4、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的意义:【探究活动——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进行总结】(1)对中国:(2)对世界:二、统一之路——紫荆芙蓉竞绽放1、香港回归:过程:(1)年,中英开始谈判,同意用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2)1984年12月,中英双方签署《》,规定了香港回归的日期。
(3)年月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澳门回归:年月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3、港澳能顺利能够收回的原因:【探究活动——结合教材学思之窗进行总结】(1)根本原因:(2)(3)(4)四、统一之望——民族复兴圆梦想两岸关系发展历程:(1)1979年停止,实现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三通”。
(2)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隔绝被打破。
(3)1992年,两岸分别授权的民间组织和达成“九二共识”(主要内容:)——两岸关系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4)2005年国民党主席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5)2008年两岸实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3.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对现实中的国家统一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将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展示图片和地图、组织课堂讨论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我还将通过设计一些实际案例和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方法运用能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将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展示图片和地图、组织课堂讨论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统一事件。同时,我还将通过设计一些实际案例和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以“一、案例背景”为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历史上的统一事件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性。同时,我结合课本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各个统一事件的过程和意义,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统一大业的认识和感悟。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深度,我适当拓展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些实用的教学活动,如时间线排序、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采取以下措施:
1.展示一幅我国历史上的统一事件图片,如秦统一六国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这幅图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6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背景、过程、内涵及其成功实践。
2.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不同。
3.掌握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概况,分析影响祖国统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4.理解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对中国和世界的巨大影响。
【知识梳理】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1)1949年以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2)为早日解决____________,实现祖国统一。
2.过程(1)1979年元旦,发表《________________》,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20世纪80年代初,________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
3.内涵(1)前提: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2)内容: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____________制度。
4.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1)条件①“____________”构想的提出。
②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____________有了极大发展。
(2)过程①1982年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
②1984年12月,中英双方正式签署了关于________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意义①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②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易错提醒]“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而不是针对香港问题提出的,但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图解识记]港澳回归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打破长期隔绝状态(1)__________年元旦,两岸实现真正停火。
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________、__________。
(2)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及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课标与重难点】课程标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日本侵华史实和中国人民的抗战,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了解日军的侵华暴行,并认识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
难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缘何侵华探究一:结合材料,分析日本侵华的原因?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
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田中奏折》(1927.7.25)材料二:“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
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摘自日本三十年代的秘密文件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极度动荡不安。
为求苟安,国际联盟和英、美等国政府实行绥靖政策,大大刺激了日本的嚣张气焰。
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联盟尽管派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
——张宪文《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材料四:“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1933年4月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二、侵华暴行自主学习1:根据教材P133-136,结合时间轴梳理日军侵华的主要事件?自主学习2:根据教材P139-140内容,梳理概括日军侵华暴行?三、我们的抗争自主学习3:根据教材P135-138,结合时间轴梳理局部抗战时期我们的抗战的主要事件?第1页共2页自主学习4:根据教材P138,梳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探究四:对比两次国共合作并完成表格?探究五:阅读两段材料,谈谈你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形成的理解?材料一: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B.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 阶级斗争问题
C.要防止个人崇拜D.要警惕党内的反革命集团 3.“文革”的教训不包括( )
A.党的工作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民主集中
五、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其发生的原因是( )
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②党内出现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 的当权派③中共由于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习 惯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党内意见分歧④权力过于集中,个人 崇拜现象严重
(2)说明: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与时俱进,逐步进入建设法 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巩固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D2.B 3.D【解析】从“文革”发生的背景及“文革”中所犯的错误中分 析不难看出,如果我们的党内民主生活很正常,国家的民主法制 健全,毛泽东对形势估计正确,“文革”这场浩劫是可以避免的。 因此A、B、C都是“文革”给我们的教训。思想领域的斗争是正常 的,但不一定要通过革命的方式。因此,答案选D。 4.D5.A6.D7.A8.D9.D 10.B【解析】本题以村民告政府的案例为情境,考查对我国 的国家制度的几个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应用,注重考查分析问题与 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将所给材料简化:村民因承包地上的庄 稼被毁,将镇政府推上被告席。法院责令镇政府对村民作出合理 赔偿。其次要弄清镇政府属于行政机关,应依法行政;法院属于 司法机关,应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法院有权监督行政机关。在 此基础上,去看选项能否成立以及与题干的关系。 11.C12.D13.C14.B15.C (二)、材料题 16.答:⑴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显著,但仍存在 着有法不依,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行为。 ⑵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捍卫 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⑶有关部门依法行政,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做到了有法必 依,违法必究。 ⑷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 制保障了社会主义制的进程。 (三)、问答题 17.答案提示: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作为新时期的基本方针和根本任务,确立了“依法治国”作为 国家的基本方略。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 冤假错案,并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 度。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6年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
不断进步并日益完善。 难点: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四、知识梳理: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自主学习: 1、“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是什么?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表现在那些方面?
合作探究: 1、 我们应该从“文革”中吸取哪些教训?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自主学习: 3、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原因是什么?
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 础。 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依据宪法的规定,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 制度建设,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 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 善。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庭审调查,作出判决,责令被告对原告作出合理赔偿。这一事实不能表
明( ) A.政治滥用职权会损害群众切身利益
B.司法机关必须依法行政 C.我国公民的合法权利依法受到保护 D.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受人民法院监督
1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法律建设的首要举措是( )
A.制定法律 B.完善法律法规 C.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D.学习西方民主法制精神 1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 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一治国理念提出是在( ) A.十一届三中全会B.九届全国人大 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六大 13.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其强调的是( ) A.健全的立法B.执法公正 C.用法律治理国家D.政府服务人民 14.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 A.党中央B.广大人民群众 C.国务院D.全国人大 15.现在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 ) A.领导与管理B.管理与监督 C.指导与服务D.独立自由 (二)、材料分析题 16.十年来,我国90多万个村委会都建立起以村委会选举为特征的 村民自治制度,《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已深入人心。据报道,1998年 11月,某行政村村民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本村在进行换届选举过程 中,存在着没有选民证、没有选票而且是等额选举等严重违法违纪行 为。经有关部门查证核实,随即宣布选举无效。经重新选举,村民选出 了大家拥戴的村委会。 请回答:上述材料说明了一些什么问题?
与此同时,国家还大力开展了普法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法律 意识。
及工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除人民政协外,1949年至今中国建立的新型政治民主制度还包括 ()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村民选举制度④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 D.②③④
8.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有( ) ①民主选举②民主决策③民主管理④民主监督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中全会以
设
和艰巨性
来民主法
2、 列举十一
制建设的
届三中全
逐步完善
会以来我
和基层民
国民主与
主政权的
法制建设
建设。
的主成
就,认识
实行依法
治国方略
的重要意
义。
结合民主政 治建设的曲 折发展历 程,认识建 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的 重要性
三、重点难点: 重点:(1)从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遭遇的曲折中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 重要性。 (2)从新时期党和政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认识到民主与法制建设的
制和集体领导 C.必须坚强党规党纪和社会主义法制 D.思想领域里的革命是必不可少的。
4.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是在( ) A.新中国成立后B.1954年宪法颁布后 C.文革结束后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5.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党和政府还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这些举措不包括( )
A.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C.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D.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措 施有( ) ①提出“有法可依”十六字方针②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③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制定多部法律④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普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要职能不包括( ) A.政治协商B.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D.科学执政
10.某镇政府修筑公路时,需占用一村民的承包地。在没有与该村民 达成有效补偿协议的情况下,便组织人员将其承包地上的庄稼毁掉。该
村民要求镇政府对此事予以合理解决,但未得到答复。于是,该村民向
县人民法院提出了行政诉讼,将镇政府推上了被告席。法院经过认真的
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2)意义: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
益。;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 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6、(1)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合作探究答案: 1、(1)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阶级斗争问 题,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2) 坚持和完善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 拜。(3)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4)既要“反左”,又要“反右” 2、“法制”是国家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法治”是指国家按照法律治 理国家的政治主张。社会主义“法制”是“法治”的前提。社会主义法治 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1)宪法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的根本大法,是司法机关执法的最高依据,是一切组织和个
4、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合作探究: 2、“法制”与“法治”有何区别?
(三)基层民主选举 自主学习:
5、基层民主选举的重要性和意义是什么?
6、基层民主建设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合作探究: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以后又颁布了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1999年九届 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你怎样看待修宪问题?1954年以来 我国多次修宪说明了什么?
人活动的根本准则。它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是建设高度社
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保证。不断地修改以达到更完善,对防止文革中
出现的破坏宪法的现象有积极意义,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利
益,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我们 每一个人的行动都必须在宪法所规定的范围内,合法享受属于自己 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
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导学案 一、教师寄语: 二、目标导航:
备考纲要
课标要求
考点展示
复习点拨
现代中国的政 1、 了解“文化 1、 “文革”爆
治建设:
大革命”对
发的原
1、 文化大革
民主法治
因,对民
命
的践踏,
主法制的
2、 改革开放
说明民主
破坏。
以来民主
法制建设 2、 十一届三
与法制建
的必要性
(三)、问答题 1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