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劳务输出问题的探讨

合集下载

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促进就业措施

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促进就业措施

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促进就业措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成为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成为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入手,探究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以及政府应对的措施,以期提出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

一、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转移规模较大: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民工总人数已经达到了2.9亿人,其中超过一半的人从事城市非农行业。

2、转移方式多样:除了传统的劳务输出外,以及进入工厂等外来生产单位的打工,农民工也开始涌入城市的服务业和信息技术领域。

3、转移失业率高:由于劳动力素质和教育程度的限制,许多农民工到城市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由于工作压力大、融入困难等原因,返乡比例也很高,最终流向底层的低端服务业和劳力密集型行业。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并用实际行动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1、加强教育:尽可能地解决农村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同时,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为农民工提供更加优质的和适用的职业技能培训。

2、发展产业:政府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拓展就业渠道:政府可以通过引进外来投资、支持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等手段,为农民工营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建议以上三点措施可以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中,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政策扶持。

政府应该落实实质性的扶持措施、防止官僚主义产生,并且还要及时地回应群众的呼声,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

此外,加强社区服务和公共设施建设等,也是帮助农民工逐步想城市融入的关键所在。

建议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加密教育扶助,相应增加公共设施建设,进而极大地改进农民工返乡等问题,谋求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良性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年级:学校:20 年月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一个困扰我国问题,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深化改革,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供过于求的趋势,加上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再就业能力越来越低,他们已经不适应了社会的快速发展,渐渐成为日益被排斥和边缘化的特殊弱势群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必须及时解决。

关键字:农村就业能力劳动力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1.农村劳动力资源构成状况:我市劳动力从事一产比重较大,三产比重偏低,高素质人员比重偏底,低素质人员比重偏高,有待于政府组织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进行新一轮综合素质再教育。

2.劳务输出及内部转移现状:我市的劳务输出工作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培育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由最初的零星组织到现在的有组织输出,由盲目无序到有组织流动,服务和管理逐步规范。

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工业电子、建筑、建材、运输、制鞋、机械加工、保洁保绿、经警保安、餐饮服务、家政服务、服装加工等行业。

3.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点: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

6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通过亲朋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占转移总数的不到40%。

农民工就地转移具有兼业性的短期行为。

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

尤其在市内建筑业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建筑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

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

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自主经营自主创业。

尽管这部分人员数量较少,但已成为推动市城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劳动力分布面较为窄,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目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一个发展的热点,但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发展。

一、现状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现状是不容忽视的。

在当前社会经济格局下,农村中许多劳动力正在向城市转移,这使得城市和乡村的就业压力变得更大,也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近年来,国家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政策,包括“百万农民工返乡创业计划”、“新型城镇化”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二、存在的问题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也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问题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农民工只有初中文化,其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为欠缺,这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2. 就业歧视问题在求职过程中,农民工往往面临就业歧视,这使得他们的就业机会更少,而且很多企业单位对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和保险等方面的保障不充分。

3. 缺乏保障问题很多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缺乏合理的保险和福利保障,如果发生意外,就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风险。

4. 土地流转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些农民在将土地转让时,由于管理不善或者买方欺诈等问题,导致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

三、解决途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具体来讲,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农民工在求职过程中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2. 加强法律保护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遏制就业歧视和欺诈等行为。

3. 加强社会保障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力度,让农民工的工资、保险等方面的待遇更加合理。

4.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政府应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健全的土地审批、交易和监督体系,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近年来,县把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实施劳务经济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有序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发展轨道迈进,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人口数量多、劳动力素质偏低、人力资源闲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转移的速度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于4月18日——4月19日先后到我县乡,以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其家庭经济、务工情况、务工收入、思想观念以及接受培训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从中掌握了当前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对策。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在上级部门及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工作,积极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统计,自2003年到2008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2.84万人次,创收达__万元,人均劳务收入2387.1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969.4元。

2009年计划转移7.32万人次,实现劳务创收3亿元,其中向疆外转移2万人次,创收1.4亿元。

从今年1——4月的整体情况看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体稳定,金融危机对转移工作尚未带来明显影响。

截止4月底,共转移农村劳动力__人次,约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27%,实现劳务创收9517.5万元,务工人均收入达4050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357.8元。

其中向疆内、外有组织转移8050人次,创收达563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吸纳我县农民工共4663人。

收集用工信息150余条,同比增长66.7%。

目前,劳务输出在促进农民中作用日益明显、比例逐年增加,已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主要特点随着劳动力转移数量的不断增加,劳务经济创收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

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劳动力的流向将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所指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问题,就是指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劳动大军,是促进农村富裕和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劳动力的转移是对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

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且就业也相对不稳定;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

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有些地方并未完全落实。

2.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关制度不健全。

首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就是最大的壁垒之一。

虽然近年来很多城市都在逐渐降低入城的门槛,但幅度大都有限,借此很多城市在就业、住房、教育、保障等方面设立种种障碍,实施歧视性对待,把进城的农民推向城市体制的边缘状态,尤其是大城市,壁垒仍然高耸,限制外来人口进入的行业工种越来越多;其次,针对农民工的劳动用工制度、教育制度、财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仍不完备。

劳动力跨地域流动就业,受传统观念、制度及城市原有条件的影响,难以与正常城市化过程实现对接,这使农民工一方面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他们与企业完全是一种简单的使用与被使用关系。

他们是企业的雇佣工,是不享受国民待遇的公民。

如果长期无保障地跨地域流动,农民工年老之后,谁来承担他们的养老问题,人均不足一亩的土地承担不了,他们的子女也承担不了。

3.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装备在生产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城市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摘要: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面对生产力提高、耕地减少及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就业,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

然而,城乡户籍制度、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及权益保障等多重问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文章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借此希望能够推动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健康转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就业对策一、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一)耕地的减少耕地面积的减少是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用于建设,从而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这种农田面积的减少意味着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会减少,因此部分农村劳动力可能会失去工作,形成剩余劳动力。

此外,耕地面积的减少还可能导致农民的生活来源受到威胁,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转移就业,以寻找新的生活来源。

同时,农村的非农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也在推动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领域。

然而,耕地的减少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等,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更高的收入可能性。

城市的建设、制造业的扩展以及服务业的发展,都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此外,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资源以及生活条件的优越性,也使得农村劳动力愿意流向城市。

这种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强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当前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就业问题与解决策略

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就业问题与解决策略

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就业问题与解决策略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启动,农村就业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工返乡潮、脱贫攻坚等因素都对农村就业形势造成了影响。

本文将探讨当前乡村就业问题的现状,并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一、农村就业问题的现状1. 就业机会匮乏:相对于城市,农村的就业机会有限。

传统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农村企业少,就业岗位稀缺。

很多农村居民只能依赖务农维生。

2. 劳动力流失: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失至城市从事非农工作。

这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农田荒芜,影响到农业的发展。

3. 教育水平不高:部分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居民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这使得很多农村居民难以适应现代化的生产要求,也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就业的机会。

二、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策略1. 发展农村产业: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就业。

2.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加大对农村青年的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培养农村青年从事技能型工作,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3. 推动就业与农业产业的融合: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事种植、加工、销售等工作。

通过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链的延伸,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 支持农村创业:提供创业支持政策和资金,鼓励农民在家乡创办小型企业,带动就业增长。

政府可以设立创业基金,提供低息贷款,为农村创业者提供便利。

5.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措施。

这将提高农村居民的就业安全感,鼓励他们在农村就业。

6.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本进入农村,为农村就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三、结语农村的就业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X X 大学毕业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姓名:__________2014年6月25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

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

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1999年提高1.79%。

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

[1]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

农业行业中的农村劳动力外流问题与留人机制

农业行业中的农村劳动力外流问题与留人机制

农业行业中的农村劳动力外流问题与留人机制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外流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导致农业行业面临严重人员短缺和劳动力不稳定性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业行业中的农村劳动力外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留人机制。

二、农村劳动力外流问题分析1. 引发原因(1)经济压力:由于农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年轻人无法通过传统农业获得足够的收入维持生计。

因此,他们选择进入城市寻找更高收入和发展机会。

(2)教育机会:城市教育资源优于乡村,在城市接受良好教育可以帮助青年人提升竞争力。

(3)就业机会:城市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岗位和职业培训机会,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离开农村。

2. 影响(1)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农田撂荒和农业生产流程的中断,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人才流失:年轻人的离开意味着对乡村的青年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流失,削弱了农村社区的创新和发展能力。

三、留人机制探讨1. 提高农业收入(1)政府支持:加大政府对农业行业的投资,提供补贴和奖励措施,鼓励年轻人在家乡从事现代化农业,提高收入。

(2)科技创新:引进新技术和设备改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效率和产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2. 改善社会保障(1)医疗保障: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解决长期慢性病治疗问题,减轻医疗费用负担。

(2)住房保障:提供良好条件的住房以及相应租赁补贴政策,吸引外出工作的农民工回乡。

3. 教育支持(1)农村教育改革:改善农村教育机构和教师待遇,提供良好的教学设备和资源。

(2)职业教育培训:加大对农村年轻人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四、留人机制实施效果评估1. 农业产量恢复增长:通过留人机制,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恢复和提升,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2. 农村社会稳定改善:留住农村劳动力可以减少社区空心化现象,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3. 资源重新分配与可持续发展:将流失的劳动力资源回归农村,使其适用于现代化与科技化发展需要,推动可持续发展。

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

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素质开发教育培训
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此获得生活来源,由于城 镇化、土地转移等变化,农村劳动力发生转移。探讨转移就 业存在的问题,总结对应策略,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统筹我国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 入水平,充分利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作用意义
2.商贸类空间规划途径 滨水带状公园内的商贸空间更多以配套设施的形式出 现,整体风格与公园内风格相呼应,同时也可以考虑借助亲 水平台,将商贸空间打造成景观的一个节点。内部更可配套 公园管理房、综合资讯处、应急处置室、园区广播等功能。周 边设置休息区,供市民短暂休憩。 公园内的滨水商贸空间在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对水陆两 域的影响,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障周边卫生条件。公园内 的滨水商贸空间特殊性应给予充分的考虑并加以利用,一 个庞大的滨水带状公园空间规划才算是完整。 三、结语 时下,人们已经意识到滨水区域的重要性。在规划改造 中,根据自身问题,对滨水空间进行清理河道、恢复生态、控 制排污、改造形式单一护岸、增加公共休憩空间、丰富滨水 文娱生活等。将滨水空间作为宜居城市的重要环节,视为打 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详细研究滨水带状公园 景观空间规划分类及规划途径,并以此为基础,对今后的滨 水空间规划提供理论性参考依据。
(三)政府政策扶持,消除后顾之忧 出台相关政策或实施细则,妥善解决农村劳动力的生 活问题,提供医疗、社会保险,为外出就业者提供就业补贴。 首先,农村人员到城镇或者市区进行工作时,劳动者所 在企业应为就业人员提供合理、标准的租房信息,或统一安 排农村劳动者租房,提供住房补贴,鼓励企业主动为转移劳 动力提供免费住宿。其次,应为农村劳动力子女安排与城市 人口子女同等的教育条件,缩小教育差距,保障受义务教育 的权利,同时安排农村劳动力子女就近上学,减轻农村转移 就业劳动者的生活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创造自身价值。最

浅析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问题

浅析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问题

浅析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问题【摘要】农村劳务经济是农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农村劳务力资源现状、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劳务力市场形势、劳务力转移问题以及劳务力培训与技能提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指出了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农村劳务经济、劳务力资源、农村劳务力转移、农村劳务力培训、技能提升、劳务力市场、发展问题、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对策建议、未来发展趋势。

1. 引言1.1 农村劳务经济的重要性农村劳务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对于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多元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加强农村劳务经济的研究和发展,对于推动农村经济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研究农村劳务力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对解决当前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劳务力资源现状的分析,揭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劳务力市场形势,讨论农村劳务力转移问题,以及探讨农村劳动力培训与技能提升,进一步深入了解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探讨未来发展趋势,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2. 正文2.1 农村劳务力资源现状分析农村劳务力资源是农村经济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

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渠道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渠道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渠道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渠道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就地就近就业。

然而,困扰这一渠道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分析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渠道面临的困难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问题分析1.就业机会有限:相较于城市,乡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城市仍然是大多数人向往的就业地点,但由于缺乏相关技能和经验,农村劳动力往往面临就业机会不足的困境。

2.薪资待遇低: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工作经验不如城市劳动力丰富,因此在就地就近就业时常常会遇到薪资待遇低的问题。

相比之下,城市劳动力在同等岗位上通常能够获得更高的报酬。

3.职业培训不足: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职业培训不足。

农村劳动力缺乏相关技能和知识,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需要接受系统的培训,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4.宣传推广不到位:政府和媒体在推广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政策上的努力还不足。

许多农村劳动力没有意识到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也不了解相关政策和支持措施。

二、解决建议1.拓宽就业渠道:为了解决就业机会有限的问题,政府可以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产业链上的相关服务产业,例如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等。

此外,还可以加大对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发展的支持力度,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加强培训和技能提升: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术和工作质量,可以通过建立职业培训中心、组织技能培训班等方式,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培训。

政府可以提供培训补贴,鼓励农村劳动力积极参与培训并提升自身技能水平。

3.加强政策宣传:政府和媒体可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告、宣传册等形式向农村劳动力传递政策信息和相关就业机会。

同时,可以组织就业咨询活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的政策咨询和求职指导。

4.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保障:政府可以积极推动建立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力度。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及对策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许多困难,有些问题正在阻碍农村劳动力就业,进而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200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9%,其中工业增加值为45.9%,但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41.8%。

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

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市场准人条件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等构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

三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

四是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成本。

按照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200万到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万到1500万个之间,再加上农村还有2亿多富余劳动力,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让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

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

然而,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急需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的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机会不足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依赖于城市工业和服务行业,由于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机会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问题之一。

2. 就业环境差城市与农村的差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差异,包括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这使得农民工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3. 教育技能不足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和技能素质相对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城市工作岗位上面临竞争压力,缺乏竞争力。

二、对策建议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壮大乡村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 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确保农民工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善。

3. 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竞争力,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4. 充分发挥农村产业优势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农村产业,提供更多丰富多样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5.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的覆盖,以确保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期间享有应有的权益保障。

三、总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只有通过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够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顺利进行。

农村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

农村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

农村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农村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农村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农村就业,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主要问题。

1.1 教育与技能不匹配首先,农村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缺乏现代化产业需要的技术和专业知识。

由于受制于家庭经济状况、交通条件等影响,很多农村青年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或职业培训。

这导致他们在进入劳动市场时缺乏竞争力,只能从事传统农业劳动或简单劳动工作。

1.2 就业机会不足其次,农村地区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缺乏变革创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背景下已难以为继。

同时,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吸纳就业的非农行业也面临发展困难。

这导致农村居民就业机会稀缺,很多人只能依靠务农或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1.3 “左守”问题此外,城乡发展不平衡也导致了“左守”问题的存在。

很多优秀的农村青年留在城市中心地区去从事高薪职业,而在农村地区却缺乏创造就业机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的力量。

这导致了一些农村地区人才流失和劳动力空心化的现象,加剧了农村就业问题。

二、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应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就业状况。

2.1 加强教育与技能培训首先,应加大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优质学校、引进优秀教师等措施,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给予农村学生。

同时,还应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的建设,为青年农民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2.2 实施农村产业振兴计划其次,应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实施农村产业振兴计划。

政府可以通过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社、扶持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产品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农村地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同时,还应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在乡村地区建立起一批有竞争力、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

2.3 加强城乡统筹另外,要加强城乡统筹规划,促进城乡之间均衡发展和互动。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

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2万农户的调查监测,2004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0260万人,比上年的9820万人增加了440万人,增长4.5%。

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外出就业总量出现平稳增长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1992年之后,农产品供求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加上政策环境逐步改善,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

1992—1995年,平均每年转移540万人左右。

1995—1997年,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受此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增幅下降,平均每年转移360万人左右。

1998年以后,伴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又开始大幅度增长,1998—2004年年均转移380万人,年均增长约4%。

预计今后几年,每年劳动力转移新增人数将维持在400~500万人左右,增长速度在4%~5%。

(二)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2004年,外出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比重按序排列:江西省46.0%、福建省41.5%、安徽省34.4%、重庆市31.3%、河南省30.0%、湖北省29.9%、四川省29.0%。

全部外出劳动力中,各省所占的比重按顺序是:河南13.2%,四川10.9%,安徽9.4%,江西8.4%,江苏6.6%,湖南6.4%,湖北6.3%,山东6.0%,重庆4.1%。

以上9省份合计占全部外出劳动力的71.3%。

(三)外出打工以年轻人为主2002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3.4岁,其中在乡外县内、县外省内、跨省流动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分别为36.8岁、30.6岁、28.1岁。

2004年,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0.1岁,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6.8岁,其中在省外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28.7岁,比在省内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低2.4岁。

农民工群体就业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3篇

农民工群体就业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3篇

农民工群体就业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3篇农民工群体就业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篇一: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数量增多,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加大。

解决方案:1. 加强职业培训。

提供技能培训,使农民工能够具备现代化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增加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 建立农民工就业信息中心。

提供就业信息、职位推荐、劳动法律咨询等服务,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和保障。

3. 支持农民工创业。

提供贷款、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工创业,增加就业机会。

篇二:问题:农民工就业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权益保护不足。

解决方案:1. 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规范劳动合同签订和执行,保障农民工权益,提高就业保障水平。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其医疗、养老等保障水平,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和生活质量。

3. 建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加强对用工企业的监管,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

篇三:问题: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缺乏稳定性,经常面临失业和收入不稳定的问题。

解决方案:1.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吸引更多农民工回乡就业,增加就业机会和稳定性。

2. 建立就业安置机制。

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供就业安置服务,促进农民工就业的长期稳定性。

3. 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

为农民工提供职业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增加就业稳定性。

以上是关于农民工群体就业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的三篇文章。

继续写相关内容:篇一: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数量增多,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加大。

解决方案:4. 加强职业培训。

提供技能培训,使农民工能够具备现代化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增加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政府可以与职业培训机构合作,提供免费或者补贴的培训机会。

此外,企业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培训中心,提供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课程,帮助农民工增加就业机会,并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

5. 建立农民工就业信息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劳务输出问题的探讨
加快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经济收入,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农民从农村地区向城市流动,从农业向着非农业转变,是现代工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不论是哪个国家都遵循这一规律。

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乡村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有效促进了各个产业的发展。

但在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在贫困落后地区,仍然面临着劳务输出明显不足,贫困人口经济收入水平较差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寻找新的途径加以解决。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然后论述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帮助。

标签: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存在问题对策
近年来,云南省陆良县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来抓,坚持以推动高质量的就业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始终把就业和扩大就业作为改善民生、加快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全方位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全县劳务输出不断扩大,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当地政府部门不断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企业搭建一个双方互相洽谈,双向选择的平台,使广大贫困人口增加就业机会,给企业招贤纳才提供良机,最终有效促进本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效就业,实施精准扶贫。

一、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分析
1.贫困人口输出规模小,速度慢
从总体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外界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陆良县的贫困人口劳动力输出尚未形成气候,不但输出规模较小,而且速度也不快。

由于该地区贫困人口外出务工比较分散,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在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市场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在外出务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劳动时间过长、劳动条件恶劣、刻意拖欠工资等现象时有发生,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外出务工时合法权益可能受到侵犯,导致大量农民担心上当受骗,不敢外出务工。

2.信息渠道制约
现阶段,陆良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老务输出用工信息机制还不健全,劳动力流动既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以自发性的流动为主。

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基本上是靠亲戚和乡邻关系自发组织,有的存在盲目外出务工的现象。

3.农民群众自身文化素质限制
在广大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常受教育程度较低,既缺少文化素养,又缺乏专业技能,在进入城镇务工过程中,与其他城市劳动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在陆良县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只有少数一部分人是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更少一部分人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4.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了加速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实现精准扶贫,就需要切实做好贫困人口输出服务工作,而劳务输出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劳动力资源收集、贫困人口就业培训、提供就业服务到维护合法权益都离不开政府部门提供完善的管理和服务。

从现阶段的劳务输出情况来看,贫困地区政府部门还不能够比较完全的掌握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和就业转移基本情况,包括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专业技能等。

在进行技能培训过程中,由于当地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再加上培训经费短缺,使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培训效率较低,严重影响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劳动输出过程中,对于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方面,当地管理部门也没有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

二、做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工作的对策
1.多部门有效配合,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劳务输出渠道
在现阶段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大背景下,在今后劳务输出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依然依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以增加输出量,扩大输出规模为主要输出渠道。

同时还要靠贫困地区能人带动,充分发挥劳务输出能人的带动作用,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取得一定成就的劳务输出能人为家乡服务,献计献策,帮助更多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走出家门,实现发家致富,脱离贫困。

同时还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推动,通过构建完善的劳务输出工作机构工作机制,强化劳务输出组织协调,提供劳务信息,做好完善服务。

当地政府部门要采取各种途径,各种渠道,加大与本地区企业和外地企业的沟通联系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切实做好劳务信息发布工作,从而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多举措的劳务输出新格局。

2.强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为了切实做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工作,就需要加强贫困人口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技能素质,以提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外出务工的竞争能力。

在培训过程中,要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积极申请资金,强化政府财政投入,充分利用劳动力市场需求,加强针对性,實用性技术培训,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文化素养培养,加强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禁毒知识、维权意识、劳动纪律、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全面提升本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

3.切实做好劳务输出后续保障服务工作
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劳务输出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后续的劳务保障服务工作,要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切实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应有的合法权益。

当地政府部门和其他管理部门应该在劳务输出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同乡会等组织,利用该组织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当遇到拖欠薪资,劳动条件不合理,严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发生后,应该切实发挥同乡会等组织的保护作用,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切实维护每一位劳务人员的权益。

要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外出务工顺利,获得更多经济效益,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才能有效做好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养卉,王宇雄.农村劳务输出与甘肃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2]李丹,尹恒.提高农村劳务输出水平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四川农村劳务输出现状的思考[J].农业经济. 2004(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