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的共振线与离子的电离线
原子由第一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 第一共振线,最易发生,能量最小; 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电离能)产生电离,失去一个电子, 一次电离。
离子由第一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离子发射的谱线):
电离线,其与电离能大小无关,离子的特征共振线。 原子谱线表:I 表示原子发射的谱线; II 表示一次电离离子发射的谱线; III表示二次电离离子发射的谱线;
研制第一台用于光谱分析的分光镜,实现了光谱检验;
1930年以后,建立了光谱定量分析方法; 原子光谱 <> 原子结构 <> 原子结构理论<> 新元素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建立后,其在分析化学中的作用下降, 新光源(ICP)、新仪器的出现,作用加强。
二、原子发射光谱仪器的发展历史
19世纪50年代发现原子发射现象, 20世纪30年代得 到迅速发展. 原子发射光谱法在新元素发现方面作出很大贡献:
原子发射光谱示意图
原子的激发电位和共振电位
激发电位:原子的外层电子由低能态(基态)被激发到高能
态(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其单位为eVo, 原子的种类不同,激发电位不一样,同一元素的原子 也因不同形式能级跃迁而有不同的激发电位。 最低激发电位称为共振电位,共振电位对应的谱线叫做共振线。
在同一元素的众多谱线中共振线是该元素的最强谱线。
S为总自旋量子数,多个价电子的总自旋量 子数是单个价电子自旋量子数的矢量和,取值为:
1 3 0, , 1, , 2,......... 2 2
J为内量子数,是原子的各价电子总轨道角动量L与 总自旋角动量S相耦合得出的,取值为:
J ( L S ), ( L S 1), ( L S 2),...... L S
Na 能级图
由各种高能级跃迁到同
一低能级时发射的一系列光
谱线;
K 元素的能级图
Mg 元素的能级图
发射光谱产生的谱线波长λ与能级差ΔE有以下关系:
E E2 E1
hc

hv
对于特定的原子,其原子核外有特定的电子能级,因而具有特定 式中E2和E1分别代表高能级和低能级的能量,由于普朗克常数h 的能级差,因而其发射光谱线的波长具有特征性。因而可根据发 和光速c均为常数,在能量单位采用电子伏特时,把h= 4.1362×10-19eV,C=2.9979×10-17nm/s代入(3-1)式,则有: 射谱线波长来进行定性分析。
图3-2 能级跃迁示意图
谱线强度 gi Ei Eo / KT I N0 e Ah g0
影响谱线强度的主要因素:
(1)激发能越小,谱线强度越强;
(2)温度升高,谱线强度增大,但
易电离。
四、谱线的自吸与自蚀
self-absorption and self reversal of spectrum line 等离子体: 以气态形式存在的包含分子、离子、电子
第三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Chapter 3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AES)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利用物质中不同的原子或离子在外层电 子发生能级跃迁时产生的特征辐射来测定物质化学组成及其含 量的分析方法,可以对70多种元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1859年,基尔霍夫(Kirchhoff G R)、本生(Bunsen R W)
(二)谱线强度
由于电子处于高能级的原子是不稳定的,它很快要返回到低 能级而发射出特征光谱,但由于激发时可以激发到不同的高能 级,又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回到不同的低能级,因而可以发射出 许多条不同波长的谱线。如图3-2所示。
电子在不同能级之 发射谱线强度: Iij = Ni Aijhij 间的跃迁,只要符 h为Plank常数;Aij两个能级间的跃迁几率; ij发射谱线的 合光谱选律就可能 发生。这种跃迁发 频率。将Ni代入上式,得: 生可能性的大小称 作源自文库迁几率。
但是,由于核外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原子的核外电 子排布并不能准确表征原子的能量状态,而需用光谱项来表 征:
n
式中n为主量子数
2 s 1
LJ
L为总角量子数,外层价电子角量子数 li 的矢量和
L li
i
L的取值:对两个价电子耦合所得的总角量子数 L,取值为(l1+l2), (l1+l2-1), (l1+l2-2),。。。 。。 l1-l2 , 取值为L=0,1,2,3… …相应的符号为 S,P,D,F,…。
hc hc 由此可见,谱线的波长仅与原子中两能级之间的能量差有关。 波长则为: (3-1) E E E
2 1
hc 1240 .0 nm E E
(3-2)
如已知钠原子的基态和最低激发态之间的能级差为
2.1eV,根据(3-2)式可计算出电子在这两个能级
之间跃迁时所辐射出的光谱线波长为:
Rb Cs Ga In Tl Pr Nd Sm Ho
Tm Yb Lu He Ne Ar Kr Xe
火焰 电弧
ICP
感光板
光电倍增管
CCD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特点:
(1)可多元素同时检测 各元素同时发射各自的特征光谱; (2)分析速度快 试样不需处理,同时对几十种元素进行定量
分析(光电直读仪);
(3)选择性高 各元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光谱; (4)检出限较低 10~0.1gg-1(一般光源);ngg-1(ICP) (5)准确度较高 5%~10% (一般光源); <1% (ICP) ; (6)ICP-AES性能优越 线性范围4~6数量级,可测高、中、
E3 电能、热能、光 能等激发气态原 子、离子的核外 层电子跃迁至高 能态。
2013-10-13
E2 E1
气态激发态原子、离子的 核外层电子,迅速回到低 能态时以光辐射的形式释 放能量。原子发射光谱
h i
E0
能级跃迁示意图
第二节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定性分析基础——原子光谱与原子结构
32P1/2-32D5/2、32P1/2-32D3/2、32P3/232D5/2、32P3/2-32D3/2
实际上只观察到后三种跃迁,因这种跃迁ΔJ=2,是 禁戒的。
32P1/2 32P3/2
3 1 P1
33P2—33P1—33P0
32S1/2
31S0
不同元素的原子因能级结构不同,因此跃迁所产 生的谱线具有不同的波长特征。根据谱线特征可以进行 发射光谱定性分析。
下,样品就会辐射出这些元素的特征谱线在感光板的相应位置
上就会出现这些谱线。一般根据元素灵敏线的出现与否就可以 确定试样中是否有这些元素存在。这就是光谱定性分析的基本
原理。
光谱定量分析基本原理
在一定的条件下,元素的特征谱线的强度或在感光板上的黑 度是随着元素在样品中的含量的增大而增强。利用这一性质来
Mg:I 285.21 nm ;II 280.27 nm;
灵敏线与光谱定性分析
灵敏线
每一种元素的原子及离子被激发后,都能辐射出一组表征 该元素的特征谱线—原子线及离子线。其中有一条或数条辐射 的强度最强,最容易被检出,所以也常称作最灵敏线。
光谱定性分析基本原理
如果试样中有某些元素存在,那么只要在合适的激发条件
测定元素的含量便是光谱半定量分析及定量分析的依据。
感光板 光谱线的强度 谱线黑度 摄谱仪
光电元件
电信号
光电光谱仪
§3-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原子光谱的产生
气态原子或离子的核外层电子当获取足够的能量后,就会 从基态跃迁到各种激发态,处于各种激发态不稳定的电子(寿命 <10-8s)迅速回到低能态时,就要释放出能量,若以光辐射的形 式释放能量,既得到原子发射光谱。
低不同含量试样;
缺点:非金属元素不能检测或灵敏度低。
§3-1 概述
一、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基本原理
在正常状态下,元素处于基态,元素在受到热(火焰)
或电(电火花)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
时,发射出特征光谱(线状光谱); 热能、电能 基态元素M E 特征辐射 激发态M*
E1 hv E0 定性分析——由于待测原子的结构不同,因此发射 谱线特征不同 定量分析——由于待测原子的浓度不同,因此发射 强度不同
当S=1 ,J=2,1,0,故有三个光谱支项
31P1
33P2——33P1——33P0
是三重态。这三个光谱支项的能量稍有不同 。
由此可见,由于L与S相互作用,每一个光 谱项有2S+1个不同J值,即2S+1个光谱支项 。
31S0
(2S+1)是代表光谱项中光谱支项的数目, 称为光谱项的多重性。
光谱选择定则
若 LS
LS

(2S 1) (2 L 1)
个值
例如:Na原子的基态电子结构是: (1s)2(2s)2(2p)6(3s)1 32P1/2 32P3/2 价电子为(3s)1 n = 3; L = 0; S = ½ 只有一个光谱支项为: J=½
32S1/2
32S1/2
钠原子的第一激发态的光学电子是(3p)1 L=1,S=1/2,2S+1=2,J=1/2、3/2,
故有两个光谱支项,32P1/2

32P3/2
例2
镁原子
基态的电子组态是3s2, L=0,S=0, 2S+1=1, J=0
只有一个光谱支项
31s0
镁原子第一激发态的电子组态是3s13p1 由于L=1,S=0、1,2S+1=1或3,有两个光谱项:
31PJ 33PJ
当S=0 ,J=1,只有光谱支项
31P1
g i Ei E0 / KT Ni N0 e g0
玻尔兹曼分布定律说明,处于不同激发态的原子数目的多少,主要 与温度和激发能量有关。温度越高越容易把原子或离子激发到高能 gi 、g0为激发态与基态的统计权重; Ei :为激发能;k为 级,处于激发态的数目就越多;而在同一温度下,激发电位越高的 玻耳兹曼常数;T为激发温度; 元素,激发到高能态的原子或离子数越少。就是对同一种元素而言, 激发到不同的高能级所需要的能量也是不同的,能级越高所需能量 越大,原子所在的能级越高,其数目就越少。
例如 钠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是3s 相应的原子态是 32S1/2 第一激发态电子组态是3p 相应的原子态是32P1/2与32P3/2 电子在这两能级之间跃迁产生大家所熟知的钠双线:
Na588.996nm
Na589.593nm
钠原子第二激发态的电子组态是3d
相应的原子态为32D3/2与32D5/2
当电子在3p与3d之间跃迁时,有四种可能的跃迁:
原子蒸汽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与自吸的关系
谱线的自吸与自蚀
A. 自吸
I = I0e-ad
I0 为弧焰中心发射的谱线强度;
a 为吸收系数; d 为弧层厚度
B. 自蚀 在谱线上,常用r表示自吸,R 表示自蚀。在共振线上,自吸 严重时谱线变宽, 称为共振变 宽。
并不是原子内所有能级之间的跃迁都是可以发生的,
实际发生的跃迁是有限制的,服从光谱选择定则。对于
L-S耦合,这些选择定则是:
(1)在跃迁时主量子数n的改变不受限制。
(2)ΔL=±1,即跃迁只允许在S与P之间、P与S或D之间、 D与P或F之间产生,等等。 (3)ΔS=0,即单重态只能跃迁到单重态,三重态只能跃 迁到三重态等等。 (4)ΔJ=0、±1,但当J=0时,ΔJ=0的跃迁是禁戒的。
等粒子的整体电中性集合体。等离子体内温度和原子浓度的 分布不均匀,中间的温度、激发态原子浓度高,边缘反之。
自吸:中心发射的辐射被边缘的同种基态原子吸收,使
辐射强度降低的现象。 元素浓度低时,不出现自吸。随
浓度增加,自吸越严重,当达到一定
值时,谱线中心完全吸收,如同出现 两条线,这种现象称为自蚀。 谱线表,r:自吸;R:自蚀;
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每一个电子 的运动状态可以用4个量子数来描述: 1、主量子数n:决定电子的主要能量E; 取值为K、L、M、N。。。。 2、角量子数l:决定电子绕核运动的角动量 取值为s、p、d、f。。。 3、磁量子数ml:决定电子绕核运动的角动量沿磁场方向 的分量: 4、自旋量子数ms:决定自旋角动量沿磁场方向的分量 两个取向:顺磁场和反磁场方向
λ=1240.0/2.1=590.48nm
与实测值588.996和589.59nm很接近。
二、谱线强度 spectrum line intensity
(一)玻尔兹曼分布定律
原子由某一激发态 i 向低能级 j 跃迁,所发射的谱线强度 与激发态原子数成正比。 在热力学平衡时,单位体积的基态原子数N0 与激发态原 子数Ni的之间的分布遵守玻耳兹曼分布定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