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学习《短诗五⾸》,感受《⽉夜》中独⽴坚强的形象和《风⾬吟》中不畏风⾬勇敢年轻的舵⼿形象,体会《萧红墓畔⼝占》中诗⼈的寂寞孤独的情思,感悟《断章》中“事物的相对性”和《统⼀》中“保持思想、个性的独⽴性”的哲理。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感。
3.对⽐阅读这⼏⾸诗,理解早期⽩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夜》《萧红墓畔⼝占》 ⼀、导⼊新课 ⾃1917年2⽉《新青年》刊登胡适的⼋⾸⽩话诗之后,⽩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的沈尹默的这⾸《⽉夜》便是其中之⼀。
⼀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诗的存在,中国⾸次⾯世的这⼀⼩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出现代性。
那么,这⾸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起来读⼀读吧。
⼆、教学新课 ⽬标导学⼀:《⽉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了。
新诗之“新”⾸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遂成为这⼀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之,国⼈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量地出现,例如这⾸《⽉夜》。
因此《⽉夜》不仅是新诗诞⽣的⼀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学诞⽣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诗描绘了⼀幅⽉夜图景,请⽤你⾃⼰的语⾔将这幅⽉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的冬夜中,顶天⽴地的⾼树与独⽴不倚的“我”并排站⽴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
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九年级下《诗词曲》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诗词曲作品,分别是《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黄河大合唱》和《近体诗五首》。
这些作品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曲作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背景和意义,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词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同时,他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可能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学习有所忽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和评价诗词曲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家乡、生活的热爱和思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难点: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学会欣赏和评价诗词曲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曲作品相关资料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歌曲《我爱这土地》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词曲作品。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3.课堂讲解:针对每首作品,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作品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23 诗词曲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23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五首诗词曲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十五从军征》【情境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用一句话概述本诗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一位久经征战的老兵回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
2.本诗刻画了哪些形象?明确:全诗突出地写了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画了“家”的形象,同时一并体现了“乡里人”的形象。
3.理清诗歌内容脉络。
明确: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望。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1.教师提问:本诗选取了哪个角度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明确:选取了老兵归家,目睹家园破败,人亡屋空。
从老兵的失望与孤苦这个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漫长和残酷、社会的凋敝和劳动人民的苦难。
构思上独特巧妙。
从少年到老年,一生中最好的青年、中年时光在战争中消耗了,甚至老年也是无法归家,直至八十。
漫长的从军生涯反映了战争的绵延漫长,更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通过老兵家园的破败、亲人的离散亡故、老兵的孤苦悲泣,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2.老兵感情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明确:满怀希望(喜)→希望落空(悲)→彻底绝望(泣)。
3.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对战争的痛恨、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控诉,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拓展延伸1.听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和想法。
此刻,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明确:老人家,战争太残酷,但您老能幸存下来,回到老家,真是万幸啊!今后的生活我们会帮助您的。
看法: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进步的局面。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诗词曲五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诗词,了解诗词曲的发展脉络。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3.学习《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结合资料,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2.学习《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结合资料,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结合资料,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诗、词、曲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三大体裁。
古人根据不同内容表达需要,先后创造这三类诗歌体式以满足不同时代生活和审美的实际需要。
出示“古代诗歌”思维导图,了解诗词曲的发展脉络,了解三者源同流分的关系。
过渡:《诗词曲五首》一课我们将学习这三种不同体裁的诗歌,感受不同体裁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初中学段古诗词曲的学习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明确诗词曲一脉相承的关系。
二、夯实基础1.诗文朗读(1)情境诵读播放《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①注意字词读音。
②注意断句和节奏。
(2)字词正音冢(zhǒng)累累(lěi)雉(zhì)舂(chōng)谷冷难着(zhuó)瀚(hàn)海饮(yìn)归客掣(chè)兜鍪(móu)(3)自由朗读引导:请你朗读这五篇作品,感受其内涵和情感,说说这五篇作品分别是什么诗歌类型,这五篇作品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这五篇作品分别是汉乐府、歌行、词、律诗和曲。
相同点:内容上有共同主题——战争。
《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苦寒之境的戍边生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现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23诗词曲五首【知识目标】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能力目标】1.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德育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1.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以乐府诗导入。
(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就把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3.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4.指明学生再读,评价。
(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5.齐读。
6.交流。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大意。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三、品读鉴赏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哪一句话可以知道?(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
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他在回家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学生自主品读,再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
(课件出示诗句)预设:(1)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喜)(2)想象他曾经的家是怎样的?(3)他见到的景又是怎样的?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及近)“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
教案江南”“江南好”。
“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有些词牌,正名之外另标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的。
(2)学生朗读《望江南》,根据注释理解其大意。
2深层赏析(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3)从“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出她的心理有什么变化?(4)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她等了多长时间?(5)你认为“白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6)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板书设计(二)赏析《武陵春》1整体感知(1)解题:《武陵春》:武陵春,词牌名。
又名“武林春”“花想容”。
双调平韵。
(2)朗读《武陵春》,根据注释说说词的大意。
2深层探究(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本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4)由“也拟泛轻舟”一句你可以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哪句词句?《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5)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6)以上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3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感知词意悟感情《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新课导入二、互动探究(一)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1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2)题解(3)朗读诗文,说说此词的大意。
2深层探究(1)上阕记叙了什么内容?(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勾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用典有什么好处?请做简要赏析3板书设计(二)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2)朗读诗文,感知词意2深层探究(1)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主要写了什么生活?(3)说说下阕写了什么内容?(4)“可怜白发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板书设计第三课时体会词意析词风一、赏析《渔家傲·秋思》(一)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2朗读《渔家傲·秋思》,根据注释,说说其大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 诗词曲五首》教案
24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理解诗词曲中蕴含的情感。
2.教学难点:提高诗词曲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五首诗词曲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体裁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2.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那么,继《诗经》之后,我国的诗词文化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诗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吧。
板书课题: 24 诗词曲五首(出示课件2)二、学习诗词曲《十五从军征》(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文体知识教师:同学们,本课所选的诗歌类型多样,《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你们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预设:(出示课件5)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最大的特点: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2.写作背景教师:同学们,我们要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预设:(出示课件6)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这首诗就写了一个老兵回家后见不到亲人的痛苦经历。
(二)新课学习,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出示课件6)2.反复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诗文选段。
本篇选文以五首不同的古代诗词曲为主线,包括《木兰诗》、《江雪》、《白日依山尽》、《登鹳雀楼》和《静夜思》。
通过学习这五首经典的古代诗词曲,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诗词曲五首》的核心内容、词句和意境;•掌握五首诗词曲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创作背景;•学会运用文学常识解读古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诗词曲五首》的核心内容、词句和意境;•掌握五首诗词曲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文学常识解读古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1. 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提问或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归纳法:将五首诗词曲的共同特点和意义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法:分析每首诗词曲的词句和意象,解析其意义和表达方式;•比较法:将五首诗词曲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之处;•朗读和欣赏法: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和欣赏,感受诗歌的美。
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播放古代诗歌朗读录音引起学生的兴趣,进入课题。
2.诵读与认识(10分钟):让学生轮流诵读五首诗词曲,并请他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3.学习《木兰诗》(20分钟):–分析《木兰诗》的背景:介绍《木兰诗》是关于古代女英雄木兰的故事,分析木兰的形象和她的事迹。
–解析《木兰诗》的诗句: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解释诗句的深意。
–识记重点词句:让学生背诵并理解《木兰诗》中的关键词句。
4.小结与拓展(5分钟):通过提问总结学习的内容,并展示其他关于女英雄的诗词。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2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2
23.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
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2】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7.强化评价与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阶段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古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经验。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诗词曲五首》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古诗词的意境、语言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感悟和创作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在古诗词阅读方面,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仍需加强,教师应适时提供辅导与支持。
(2)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课堂汇报,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给予评价,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教学内容:
(1)诗词背诵:要求学生现场背诵一首《诗词曲五首》中的诗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以一首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感受诗词的韵味。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乐曲背后的古诗词吗?”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诗词曲五首》。
2.教学目标:通过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a.诗词的基本内容概述;
b.诗词的意境、情感分析;
c.诗词的修辞手法解读;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
24.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24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3. 测试: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词曲的掌握情况。测试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检查学生对诗词曲的基础知识、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4.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学生能够欣赏诗词曲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发创造美的潜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理解和鉴赏《诗词曲五首》。通过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以下重点:
a. 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学生需要了解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包括韵律、格式、修辞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鉴赏。
d. 理解诗词曲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e. 欣赏诗词曲的审美价值,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七、课堂
本节课的评价方式包括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具体评价方式如下:
1. 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词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提问,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诗词曲的文体特点、意境和情感、语言特色、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掌握情况。同时,提问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c. 分析诗词曲的语言特色:诗词曲的语言特色比较丰富,学生可能难以一一掌握,需要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d. 理解诗词曲的文化内涵:诗词曲背后的文化内涵比较深厚,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传承,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引导。
e. 欣赏诗词曲的审美价值:诗词曲的审美价值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欣赏,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部编版最新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朗读诗歌, 把握诗歌大意, 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2.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 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 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3.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 理解诗句含义, 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4.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 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 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时间】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战争是无情的, 是残酷的, 战争是可怕的, 它给世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 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板书课题)二、文学常识1.乐府常识①汉武帝时, 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 叫“乐府”。
后来, 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 称为乐府诗, 简称乐府。
②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③《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④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 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体诗、近体诗《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 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 催人泣下。
三、读诗味, 感知音韵美1.读准字音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zhǒng)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dòu zhì)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chōnggēng)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yí)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案1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6、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7、背诵这首诗。
五、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张养浩
2、朗读诗歌
3、背景资料
4、诗意理解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6、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7、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古亭有怀》
1、作者辛弃疾
2、朗读诗歌
3、背景资料
4、诗意理解
5、诗句赏析
(1)理解“悠悠”
(2)为何热情歌颂孙权
6、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7、背诵这首诗。
四、学习《过零丁洋》
1、作者文天祥
2、朗读诗歌
3、背景资料
4、诗意理解
5、诗句赏析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老兵回家后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5、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6、背诵这首诗。
二、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作者岑参
2、朗读诗歌
3、背景资料
4、诗意理解
5、诗句赏析
(1)题目中哪个字表明了这首诗的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如何理解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上的作用。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6、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7、背诵这首曲。
教后记:
课题:诗词曲五首
主备人
席丽琴
教学目标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 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 学习并感悟诗词曲的意境及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点:1.会读会背会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2.领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涵泳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相关介绍:1.“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了解常识“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交流点拨】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交流点拨】“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残酷的兵役制度。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3.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交流点拨】远望:松柏冢累累.近看:狗窦兔入,梁上雉飞,中庭旅谷,井上旅葵4.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五首
【教课目的】
1.知识与技术目标:
掌握诗词朗读技巧并背诵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赏析名句,培育必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悟古典诗词的境界和神韵。
【教课重难点】
理解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悟古典诗词的境界和神韵。
【教课方法】
朗诵法、发问法、议论法。
【教课目的】
一、情形导入生成问题
在从前的学习中,我们对诗、词这两种文学体裁已经很熟习了,今日要学习的课文里面,我们将接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曲,一同来看看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知识
(1)作者简介
岑参(约 715—770),唐朝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
岑参工诗,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人。
南宋豪迈派词人、将领,
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文天祥( 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陆秀
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张养浩( 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朝有名文学家。
流传下来的有散
曲小令 160 多首,诗近 400 首,各种文近百篇。
1 / 3
(2)背景链接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抵挡的南宋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作此诗以明志节。
2.生难字词
(1)字音
零落( liáo).
雉( zhì).惊恐( huáng)
.
舂(ch ōng)
.
兜鍪(d ōu móu)
..
瀚海( hàn)
.
冢( zhǒng )
.
迟疑(chóu ch ú)
..
(2)词义
【兵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零落】冷清。
诗中指宋代抗元战事渐渐消歇。
【零丁】孤傲无依的样子。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形容漫长、长远。
【年少】年青。
词中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原指古代作战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词中指代士兵。
【坐断】占有,占据。
【敌手】能力相当的敌手。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朗诵指导。
读准字音,掌握朗诵古诗的节奏,领会诗歌的音乐美;联合说明理解词义,试试口头翻译。
三、合作研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十五参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应了什么要旨?
【沟通点拨】反应了战争带给劳感人民的难过和灾害。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分为几部分?起过渡作用的是哪句诗?
【沟通点拨】两部分:咏雪→送别。
起过渡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暗淡万里凝。
2 / 3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了什么要旨?
【沟通点拨】作者经过赞誉孙权为天下英豪,表达了他对苟且偷生的南宋代廷的激烈不满,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的首句“哪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中神州指什么?这句话有何话中有话?在构造上起什么作用?
【沟通点拨】中原;神州已非我全部;引出下文。
5.《过零丁洋》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沟通点拨】表示他丹心报国、宁当玉碎的崇敬时令。
6.《山坡羊·潼关心古》诗中最出色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请你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沟通点拨】写出诗人对过去历史的归纳与评论,顿生感触之情:一个朝代盛行了,必定大兴土木,修筑豪华的宫殿,进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害;一个朝代消亡了,在战争中遭
殃的也是人民。
7.《山坡羊·潼关心古》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沟通点拨】表现了作者伤时感事的思想感情。
步骤四深层研究局部打破
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沟通点拨】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示诗人以死明志的信心。
四、当堂操练完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长
1.讲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这五首诗词曲的要旨并理解赏析了名句,提升了我们的鉴赏能力,也激发了我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2.拓展延长
请列举一其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豪人物,并概括其事迹。
【沟通点拨】明将史可法誓死固守扬州城,以悬殊的兵力苦苦抵抗清兵的攻击,拒不投降,最后以身殉国。
【作业部署】
背诵本课五首诗词曲。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