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必看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文言文语法知识点一、句子成分的划分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1、主语和谓语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主谓之间用“ // ”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③邻国之民//不加少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

(宾语用“—一”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

(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

(状语用“〔丨”标出)。

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II〔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 〔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定语)宾语二、文言文种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 “末” “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 “奚” “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3、介词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研究文言文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

一、句子结构古文句子通常由主谓宾构成,但有时会省略主语或宾语。

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常为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如:夫子曰。

古文中的主谓宾还经常用“以”字结构来表示目的、手段、原因等关系。

例如: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之志。

二、动词古文动词的变化较多,主要有体、STAT和动等形式。

其中体分为主动体和被动体,主动体表示主动的动作,被动体则表示被动的动作。

动词的时态变化主要有三种:完成时、进行时和未完成时。

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进行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未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尚未完成。

古文中还常用倒装来表示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例如:吾心与汝心同也。

三、名词古文名词词义丰富多样,常用来表示人、事、物等概念。

名词分为数词和量词两类,数词用来表示数量,量词用来表示度量单位。

名词还可以通过加词缀来表示一种关系。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万里)四、代词古文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反身代词等。

它们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为一、二、三三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我/我们”、“你/你们”和“他/她/它/他们”。

指示代词有“此”、“彼”等,用来指示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文中的事物。

疑问代词有“谁”、“何”等,用来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事物。

反身代词用来指示行为的主体与受体是同一个人或物。

五、连词古文的连词用法比较丰富,主要有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和因果连词等。

这些连词可以连接句子、短语和词组,使文句更加流畅和连贯。

六、副词古文中的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增强句子的修辞和表达效果。

常见的副词有“大”、“极”、“甚”等。

七、虚词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等。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语法总结(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吾爱学习。

二、文言文的动宾结构文言文的动宾结构中,通常使用“以”、“为”、“为之”等作为介词,其形式如下:1. 以 + 动词 + 宾语:表示以某种方式进行某个动作。

例:以勤学苦练以求进步。

2. 为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或出于某个目的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力量。

3. 为之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之努力奋斗以实现梦想。

三、文言文的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常使用“而”、“且”、“亦”等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句子连接起来,并列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例:吾好学而且勤奋。

四、文言文的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状语从句通常使用“若”、“如”、“若果”等引导词引导,用于表示条件、方式、原因等。

例:若能努力学习,则必定能取得好成绩。

五、文言文的比较句文言文中的比较句常使用“若”、“如”、“胜于”等词语进行比较。

例:君子胜于小人。

六、文言文的否定句文言文中的否定句通常使用“不”、“未”、“毋”等词语进行否定。

例:吾不善辞令。

七、文言文的祈使句文言文中的祈使句常使用“以”、“愿”、“请”等词语表示请求、命令或祝愿。

例:请君暂停片刻,听闻下文。

八、文言文的修饰成分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常使用“之”、“乃”、“者”等词语,用于修饰名词或动词,使语言更加精准。

例:吾乃志于学习。

九、文言文的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描述动作,常见的动词短语有“自谓”、“相信”、“以为”等。

例:自谓天命如此。

十、文言文的句式特点文言文中常使用简练的句式,通过描写事物、抒发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同时,文言文更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反复、排比、夸张等。

例:生活若水,时光如梭,须珍惜。

总结:文言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备受推崇。

通过掌握基本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点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句子一般以主谓宾结构为基础,主语常放在句首,谓语动词一般放在句中,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

2. 蔽:文言文中常用字“蔽”代替现代汉语中的“隐”,表示隐藏、遮掩的意思。

3. 眷:文言文中常用字“眷”代替现代汉语中的“爱”,表示喜爱、眷恋的意思。

4. 奈:文言文中常用字“奈”表示对付、应付的意思。

5. 及:文言文中常用字“及”代替现代汉语中的“对照、比较”,表示与…相比较、与…比较。

6. 合:文言文中常用字“合”表示既、又的意思。

7. 使:文言文中常用字“使”表示让、使得的意思。

8. 望:文言文中的“望”表示希望、期望的意思。

9. 尽:文言文中的“尽”表示毕竟、总归的意思。

10. 若:文言文中的“若”表示如果的意思。

11. 慎:文言文中的“慎”表示谨慎、小心的意思。

二、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修辞格: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夸张、比喻、象征、对偶、排比等。

2. 对仗:文言文中常见的对仗有平仄对仗、音韵对仗、形式对仗等。

3. 比兴:文言文中常见的比兴手法有直喻、比喻、象征等。

4. 排比:文言文中常见的排比手法有正序排比、倒序排比、五韵排比等。

5. 迭用托物:文言文中常见的手法有迭托、托物、夹托等。

三、文言文的常见句型1. 并列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并列句有递进、转折、选择等。

2.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时间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等。

3.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主谓宾结构有普通主谓宾结构、倒装主谓宾结构。

4. 假设虚拟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假设虚拟句有“假设句+假设分句”结构。

5. 双宾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双宾结构有“把宾语放在主谓之间,再加一个间接宾语”结构。

四、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借代、拟人等。

比喻是指借用某种事物来形容另一种事物,常用于生动地描绘景物、人物等;夸张是指夸大或减小事物的形容程度,常用于增强修辞效果;借代是指用一个词语替代另一个词语,常用于简洁表达;拟人是指将抽象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形态等。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

文言文的语法要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要点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和理解经典著作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文言文的语法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中间,宾语在后。

例如:“吾爱汝”、“天地有正气”。

二、文言文的动词语态文言文的动词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进行某种动作,被动语态则表示主语受到某种动作的影响。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主动语态)、“吾之过也”(被动语态)。

三、文言文的形容词和副词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通常在名词或动词之后,能够增加句子的修饰和补充。

例如:“明而丽者”、“千里而尘不染”。

四、文言文的句末助词文言文中有很多句末助词,用于表示疑问、感叹、否定等语气。

例如:“何也?”、“愿闻其详”。

五、文言文的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句和状语从句来表达复杂的语义关系。

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通过逗号或者句号相连,共同表达一个意思。

状语从句是指在主句中嵌入一个从句,用来修饰或者说明主句的行为或者状态。

例如:“明日当复旦,吾将以觐于王”。

六、文言文的疑问句和反问句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在句首加上疑问代词“何、奈、焉”等,也可以通过语序的倒置来表示疑问的语气。

反问句则常常用于加强说话者的感情色彩。

例如:“君亦知乎?”、“我之短,曷足以名之?”七、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对偶等,用以美化文章,并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文的语法要点的详细介绍。

通过掌握这些要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本文能对你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望你能够善加利用,持续深入学习。

(完整版)文言文常见语法

(完整版)文言文常见语法

文言文常见语法一、使动用法:使宾语怎么样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其本身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使之活*古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带宾语与使动用法在形式上无区别,只在意义上有区别。

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不是指“子路见其二子”,而是指“使其二子见子路”,用作使动要读“现”的音。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江南岸绿博我以文。

——博有多义,此为形容词“广博”,故是使我广博。

3、名词的使动用法,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本纪》——使我称王二、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这一用法。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形容词的意动,以之为奇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认为国君是国君,第一个君是名词的意动,第二个仍是名词之意。

三、名词作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例: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以目示意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论语·子张》四、名词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范雎之秦,秦王庭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在庭院,表处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向西,表方位。

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用箕畚,表工具。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起义》——依法当斩,表依据。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即把动词后的宾语所代表的人,当做这个用作状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最全文言文语法知识

最全文言文语法知识

初中文言文语法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二、常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 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中的基本语法1. 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复数的形式多数以“等”、“稽”、“众”等字为后缀,如“士众”、“人等”、“年稽”。

另外,名词还有专指和泛指之分,专指可用“是、此、彼”等字加在名词前;泛指则用“一、有”等字加在名词前。

2. 代词代词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反身代词等。

人称代词分为主格和宾格,指示代词分为近指和远指,疑问代词用于疑问句,反身代词表示同一动作的施与受者为同一人。

3. 动词动词分为实义动词和虚词,实义动作表示实际的动作,虚词用于连接句子或修饰谓语动词。

动词的时态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而语态则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4. 形容词形容词作为定语修饰名词,可以表现事物的外貌、特征、品质等。

形容词的位置可以放在名词前或后,也可以独立成句。

5. 副词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

副词的位置通常放在被修饰的词之前。

6. 介词介词用于表示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动作的来源、去向等。

介词通常跟在动词之后,或放在名词之前,有一定的固定搭配。

7. 连词连词用于连接词语或句子,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等。

并列连词有“而、且、及”等。

递进连词有“且、并、又”等。

转折连词有“然而、而、虽然”等。

8. 数词数词表示数量,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基数词指明数量,序数词表示顺序。

9. 句子句子的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有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不同类型。

10.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有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夸张、对比等,这些手法在修饰文辞、增加表现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1. 语法成分的省略文言文中的主、谓、宾语经常可以省略,但根据上下文的需要,有时也要保留。

同时,名词和代词的补语也可省略。

2. 语序文言文中的语序不固定,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变化,但通常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

3. 语体文言文中有“直言体”和“比兴体”之分,“直言体”即直接陈述事实,“比兴体”则用比喻、借代、夸张等手法来描述事物。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1.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动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而且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种标志,因此一定要认真掌握。

文言词有些本身就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如“道”,作“道路”、“方法”、“道理”讲是名词,作“说”讲是动词;艺,作动词,意思是“种植”;作名词,意思是“技艺”这类词在句中无论用作名词还是动词,都是正常现象。

“名词用作动词”是指有些名词在句中临时用作动词,其意义往往既包含这个名词的意义又新增与这个名词有关的某种行为动作的含义。

例如“陈胜王”中的“王”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中的“指”“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指”是“用手指”;“目”是“用眼睛看”的意思,但是“指”本身就有“手指”和“指着”两种意思,一般不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而“目”平时只作名词用,这里就是用如动词。

还有以下的几个例子可以参阅: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通假字,负通覆。

拟人化的一种用法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其中“烛”就是名词用作动词,当“照耀”。

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衣服,拿着雪亮的钢刀,轻捷得象猿猴似的。

这里的“玄衣”“白刃”都是名词短语,在这里可以看作名词用作动词。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这里的“宾客”是名词,在这用作动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里的“先、后”都是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以……为先、以……后”。

这里的“宾客”“先、后”等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而且是意动用法。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古汉语中词的运用是非常灵活的,名词可以用作动词,那么动词也可以用作名词。

形容也可以用作动词或名词。

而且有的用作使动、有的用作意动,这就给辨别带来了困难,要辨别需要从整个句子考虑。

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一类的词配合和它们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下面看看名词用作状语的几个例子:在文言文中普遍名词可以直接作动词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表示主语做某事时的态度,或表示动作的处所或方法。

重点文言知识点总结归纳

重点文言知识点总结归纳

重点文言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句法结构1. 主谓宾结构古代文言中通常采用主谓宾结构来表达句子的主要语义,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相对固定。

例句:王宫中的宫女们常常在晨曦中打扫庭院。

2. 主谓宾补结构在古代文言中,主谓宾结构常常带有补语,通常是形容词或者副词。

例句:太阳升起了,天边泛起了一轮红日。

3. 主谓宾定状结构古代文言句子中的谓语动词通常带有定状成分,用来修饰主语或者宾语。

例句:风吹散了残云,天空清澈见底。

4. 并列结构古代文言中的并列结构很常见,通常用“与”、“、”等连接词语。

例句:山川与湖海,天地之间无有不合。

5. 偏正结构古代文言中的偏正结构也是一种常见的句法结构,通常用来修饰主语或者宾语。

例句:这位年轻人将要走过悬崖边,步入未知的领域。

6. 状中结构古代文言中的状中结构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句法结构,表示一种状态或者属性。

例句:西风吹拂,百花争艳,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二、词汇用法1. 古代词语的使用古代文言中的词语使用较为丰富,其中不少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

例词:皇璧(帝王的玉璧)、司升(官吏的俸禄)、驭凤(比喻能够掌握机遇)。

2. 复合词的构词法古代文言中常常使用复合词来表示复杂的概念,其构词法较为灵活。

例词:深山幽谷、明月清风、寒山僧院。

3. 象声词的使用古代文言中的诗词多使用象声词来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情感。

例词:溪流潺潺、树叶沙沙、飞鸟鸣叫。

4. 文言助词的使用古代文言中的助词使用较为繁琐,且意义较为丰富。

例词:乃(表示转折关系)、将(表示行为的即将发生)。

5. 古代量词的使用古代文言中的量词使用较为丰富,不同的事物需要使用不同的量词来修饰。

例词:一片云彩、两声钟鸣、三朵花儿。

三、修辞手法1. 比喻古代文言中的比喻手法常常使用自然景物或者古代传说来表达抽象概念。

例句:春风如刀,吹尽了红颜。

2. 夸张古代文言中的夸张手法常常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句:震天动地、惊天动地。

文言文常用语法总结

文言文常用语法总结

文言文常用语法总结一、文言实词的几种活用文言文以实词为主,实词中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很大障碍之一。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现象的基本情况并学习相关内容,掌握解决它的基本方法。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可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

(一)、名词用作动词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

如:①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②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狼》)③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①“蹄”用作动词,译为“用脚踢”。

②“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

③“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

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就是登记户籍。

(二)、名词作状语1、普通名词作状语⑴表示比喻,译为“像...一样”。

如:①天下云集响应。

(《过秦论》)“云”、“响”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响应一样”。

⑵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译为“用...”。

如:①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活板》)①“木格”是名词做状语,译为“用木格”。

⑶表示处所、趋向,译为“在...”“从...”。

如:①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赤壁之战》)①“水陆”是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水面上和陆地上”。

⑷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译为“像对待...那样”“把...当作...”。

如:①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①“兄”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哥哥那样”。

2、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或趋向,译为“在...”、“向...”。

如: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①“西”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向西”。

②“外”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在外”。

文言语法知识小结

文言语法知识小结

文言语法知识小结目录:1.使动用法(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意动用法(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4.判断句1.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1)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名词+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①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被活用为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

①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②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止:使……停止(使愚公止)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④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乱:使……扰乱劳:使……劳累)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五柳先生传》)乐:使……快乐。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①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②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凄:使……凄凉寒:使……寒冷2.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以下是 9 条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1. 文言文中的实词啊,那可真是太重要啦!就像盖房子的砖头一样不可或缺呀!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习”就是实词呀。

2. 虚词嘞,别看它单个没啥大意思,组合起来威力可大喽!“之乎者也”大家都听说过吧,像“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就是个虚词哟。

3.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不是很神奇呀!比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来是名词,在这里就变成动词“驻军”啦,酷不酷?
4. 特殊句式可得搞清楚呀,什么宾语前置啦,像“何陋之有”,不就是把“有何陋”倒过来了嘛。

5. 还有主谓倒装呢,“甚矣,汝之不惠”,把“汝之不惠甚矣”这样转换啦,有点意思吧!
6. 介词结构后置也常见哟,“战于长勺”就是把“于长勺战”放到后面啦,这样的表达多特别呀。

7. 文言文的翻译可不能随随便便呀,要字字落实才行啊!就像“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就得仔细翻译出每个字的意思呢。

8. 古今异义可得注意呀,不然会闹笑话的!“走”在古代可是“跑”的意思呢,现在可不一样喽。

9. 判断句也很有特点呀,“者……也”这样的形式常见得很呢,“陈胜者,阳城人也”就是个例子呀。

我的观点就是,掌握好这些文言文语法知识点,对学习文言文真的超级重要呀!。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 识别方法:当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可能是通假字。

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其通假的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3. 一词多义。

- 以:- 之:4. 词类活用。

二、虚词。

1. 之。

- 作助词:- 作代词:2. 而。

3. 其。

- 代词:- 语气词:4. 以。

- 介词:- 连词: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四、文言文翻译技巧。

1. 留。

2. 删。

3. 换。

- 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如“虽”换成“虽然”,“吾”换成“我”等。

4. 补。

5. 调。

五、重点篇目重点内容。

-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仁”“礼”“义”等道德观念。

- 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学习方法、交友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 思想内容: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 背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 内容: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对后主的劝诫,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提出了治国的建议。

- 主题: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重点描写:对桃花源中环境、人物生活的描写,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描写内容:按季节描写了三峡的山高、水急、景色秀丽等特点。

如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浩大;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了清幽的景色。

- 主题: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在学习文言文时,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

一、文言文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一般分为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和主系表结构。

1.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即一个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没有宾语。

例如:"吾喜读书"。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孔子教学生"。

3. 主系表结构主系表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系动词和表语。

例如:"山高水长"。

二、文言文动词文言文的动词有词义明确、用法丰富的特点。

1. 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表示动作。

例如:"起身"、"入睡"等。

2. 动词的时态文言文的动词时态相对简单,主要有三种时态: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例如:"昨夜雨疏风骤"(过去时)。

3. 动词的语气文言文的动词有五种语气:陈述语气、命令语气、祈使语气、假设语气和感叹语气。

例如:"明天有事,勿来"(命令语气)。

三、文言文的名词文言文的名词一般比较简洁明了,没有复数和冠词的概念。

1. 名词的单复数文言文的名词通常没有复数变化,可以通过词语的上下文来判断单复数的含义。

2. 名词的冠词文言文中没有冠词的概念,不需要使用"a"或"an"。

四、文言文的句法文言文的句法较为独特,有一些特殊的句法结构值得注意。

1. 倒装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倒装句来强调语气或改变语序。

例如:"出门不遇时"。

2. 并列句文言文的并列句常常使用"而"、"乃"等连词进行连接。

例如:"风雨交加而不止"。

3. 省略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省略句,省略一些主、谓、宾成分。

例如:"德行得人,言语不多"(省略了主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古文语法一些关于古文的语法知识,像什么定语后置呀,判断句呀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

文言文语法重点掌握重要语法知识准确理解句子

文言文语法重点掌握重要语法知识准确理解句子

文言文语法重点掌握重要语法知识准确理解句子文言文语法重点掌握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写作的一种表达方式,其语法体系较为独特而复杂。

掌握文言文语法的重点知识,对于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阅读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字词用法、句法结构以及修辞手法三个方面,介绍文言文语法的重点知识。

一、字词用法1. 词性转化: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之间常会发生转化。

例如,名词可以转化为动词和形容词,动词也可以转化为形容词。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需注意理解词性转化的含义,以确保句子的准确理解。

2. 多义词的辨析:文言文中存在着很多多义词,这要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正确辨析词义。

比如,“德”既可以表示品德,也可以表示功德。

在具体语境中,要根据句子的逻辑关系理解多义词的具体含义。

3. 反义词的搭配:文言文中,经常会使用反义词进行修辞。

在阅读时,我们需要留意反义词的搭配,加深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例如,“吉”与“凶”、“明”与“暗”等词语的对立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句子中的修辞手法。

二、句法结构1. 起承转合:文言文句子往往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通过连接词的使用表达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夫”、“乃”、“然则”等连接词常用于表示起承转合关系。

理解这些连接词的使用,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句子的逻辑关系。

2. 并列句和从属句: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并列句和从属句的结构。

对于并列句而言,我们需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平行关系,避免错误的理解;对于从属句而言,需理解主从分句之间的依存关系,正确理解句子的整体含义。

3. 成分的省略:文言文中,常常会省略主语、宾语或其他成分,这要求我们能够通过上下文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并恢复出完整的句意。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语境推理,填补省略的成分,以确保对句子含义的准确理解。

三、修辞手法1. 比喻与夸张:文言文中广泛使用比喻与夸张来进行修辞。

比如,“犹如”、“若”、“甚至”等表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比喻句和夸张句的具体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必看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点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文言文句型知识点(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中考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汇总之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2.作为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表示范围译为“到”、“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于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6.被。

例:受制于人。

而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醉翁亭记》)。

高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字音娴(x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未定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靡(mǐ)不毕见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皭(jiào)然滓(zǐ)既绌(chù)商于(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温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méi)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9、亡走赵,赵不内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词类活用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3、谗谄之蔽明也4、邪曲之害公也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7、蝉蜕于浊秽8、厚币委质事楚9、其后楚日以削10、时秦昭天与楚婚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13、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4、颜色憔悴5、形容枯槁6、而能与世推移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1、方正之不容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而自令见放为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7、是以见放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三)状语后置句: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梳理脉络用文中五个字概括出人物经历。

任(第1节)—疏(第2节)——绌(第4节)—迁(第10节)—沉(第11节)高三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重要语句翻译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类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

文章描写的是普通事物,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