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比容名词解释生理学
生理学名词解释
1.传入侧支性抑制:是指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神经元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
2.条件反射:是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按生物学意义的不同,它可分为防御性反射,食物性反射,性反射,这类反射能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与种系生存有重要关系。
14.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5.可塑变形性: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能力的特性。
16.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的膨胀破裂的特性。
17.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下沉的速度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18.趋化性:血管内的吞噬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并朝细菌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方向游走,到达入侵细菌,异物周围的特性。
14.条件反射的清退:在条件反射建立后,如反复给予条件刺激而不再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以致完全不出现
15.语言优势半球: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所以称之为优势半球或主要半球,右侧半球为次要半球
16.中枢延搁;兴奋通过突触所发生的时间耽搁
17.后发放:刺激停止后,反射仍持续一段时间
5.渗透性溶血:红细胞在低渗的NaCl溶液中破裂而释放出的血红蛋白。
6.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
7.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的出血在几分钟内自然停止的现象。
8.出血时间:从刺破血管开始出血到自然停止的这段时间。
9.凝血时间:血液自离开血管到出现凝固的时间。
10.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溶液。
6.脊休克:当脊髓与离位中枢突然断离,在离断水平以下的部位,一切反射活动消失,进入无反射状态,称为脊休克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复习过程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
0.9%NaCI溶液
和 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其生理意义如何 ?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
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3、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速度很慢,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约为
0.1s ,称为 房- 室延搁 。
4、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正常心脏兴奋的发源地,心的节律性活动是受自律性
最高的窦房结所控制,故把 窦房结称作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
5、有效不应期:由动作电位 0 期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 3 期膜内电位为 -60mV这
段不能再次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简答题:
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机制。
答: ①特点:心室肌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 -90mV 迅速去极
到 +30mV左右,即膜两侧原有的极化状态消失并出现反极化,构成动作电位的上
升支。历时 1-2ms,此期电位变化幅度约 120mV。
②机制: 0 期的形成原理:在外来刺激作用下,心室肌细胞膜部分
Na+
通道开放引起少量 Na+内流,造成膜轻度去极化。 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 (-70mV)
时,膜上 Na+通道开放速率和数量明显增加, 出现再生性 Na+内流, 导致细胞进一
步去极化,使膜内电位急剧升高。 1 期( 快速复极初期 ) :主要由 K" 快速外流形成。 2 期(平台期):Ca2+内流和 K+外流同时存在, 缓慢持久的 Ca2+内流抵消了 K+外流,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与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第1章绪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是偶联因子。
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第3章血液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
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增加的题)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
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
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分为组织外液,血浆(最活跃),脑脊液淋巴液。
稳态: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稳定状态。
内环境的各项指标都必须经常维持在一个正常的生理范围内波动不能过高或过低。
是在多种功能系统相互配合下实现的一种动态平衡。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生殖: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是,可形成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阈值:也叫阈强度,是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和兴奋性成反比。
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也叫燃点。
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自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兴奋收缩耦联:是指肌纤维的兴奋和收缩的中介过程。
其包括三个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深处;肌质网对钙离子的释放和再摄取;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易化扩散:是药物与生物膜上的特殊载体形成可逆性的复合物,进行不耗能的顺浓度差转运。
钠钾泵: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可以主动逆浓度梯度,将NA+从胞内运往胞外,K+从胞外运往胞内。
其本身是ATP酶,可以分解ATP释放能量。
逆电化学梯度泵出三个钠离子和泵入两个钾离子。
静息电位:生物细胞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电位差。
钾通道开放,膜内:膜外=30:1~K+外流(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可兴奋性细胞(肌,神经,腺)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瞬间,可逆的跨膜电位波动。
钠通道开放,膜内:膜外=1:12~NA+内流。
(内正外负)特点:1.传道2.‘全’或‘无’特性3.脉冲4.动作电位波动不随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单纯扩散:细胞膜两侧的物质靠浓度差进行分子扩散,不需要能量。
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
生理学名词解释(1)
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2.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反向改变。
3.极化:是指细胞安静状态下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的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表示膜的极化状态减弱,这种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
4.阈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阈电位:细胞在接受刺激后,膜电位必须去极到某一临界值时,才能在膜上引发一次动作电位,这一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5.终极电位:电紧张形式使邻近肌细胞膜打到阈电位,激活电压门控性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道,引发一次动作电位,完成神经纤维和肌细胞的信息传递。
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把肌膜电兴奋与肌丝机械行连接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
6.红细胞沉淀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血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香率()简称血沉7.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它反映红细胞和血浆的比例。
8.血浆:抗凝血经离心或沉淀后所得到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血清:血液或血浆凝固后,血凝块回缩释放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9.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的出血在几分钟内自然停止的现象.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0.期前收缩:心室肌被一次刺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因该次兴奋和收缩是在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故又称早搏或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伴有一段比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11.异长自生调节:心肌收缩力能随心肌初长度的改变而改变的现象。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生理学第一章1、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P5)《2、homeostasis:是指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P4)《3、internal environment :是内环境,生理学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生物节律: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各种变化能按一定时间规律周而复始的出现叫做节律,性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叫做生物节律。
《5、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周期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P7)《6、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百度百科)第二章1、易化扩散:又协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物质,如氨基酸、糖、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着浓度梯度或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 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2、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
(P34)《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前负荷决定了肌肉收缩前的长度。
(P41)《4、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生物体内在载体介导下消耗能量,将某些物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一种运输方式称为主动转运。
(13)《5、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使膜发生去极化的刺激,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强度是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P33)《6、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P22)《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可兴奋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部分)
名词解释1.单纯扩散: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物质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
3.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5.阈电位:阈电位:引起Na+通道突然开放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7.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刺激:刺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
11.兴奋性:兴奋性是细胞受刺激产生兴奋(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13.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等长收缩是指张力增加,长度不缩短的肌肉收缩过程;等张收缩指长度缩短,张力不增加的肌肉收缩过程。
15.后负荷:后负荷是指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
它是肌肉缩短的阻力。
17.强直收缩:连续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的复合1.红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值,称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正常值,男性约为40~50%;女性约为37~48%。
由于血细胞中绝大多数是红细胞,故血细胞比容又称红细胞比容。
3.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这一特征称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力越大,红细胞渗透脆性越小。
渗透脆性试验可反映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大小,正常红细胞在0.45~0.40%NaCl溶液中开始出现部分溶血,0.35~0.30%NaCl溶液中出现完全溶血。
5.白细胞趋化性: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称趋化性。
体内具有趋化作用的物质包括人体细胞的降解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细菌及细菌毒素等。
白细胞可按照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游走到这些物质的周围,将异物包围并通过入胞作用吞噬异物。
7.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过程9.血清:血液凝固1~2小时后血凝块回缩,析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称血清。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某些在凝血过程中被消耗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增添了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所释放的化学物质。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重点名词解释一、1、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3、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5、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正反馈;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二、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而进行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
3、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
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10、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生理学》重点——超准
《生理学》重点——超准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指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反馈调节分为两类:⑴正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同。
意义: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⑵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和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
意义:在维持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功能及内环境稳态中起重要作用。
3、阈值(阈强度):能使机体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4、血浆:指血液加抗凝剂后离心出的上清液。
5、血清:指血液凝固后所析出的淡黄色清凉透明的液体。
6、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的百分比。
7、血浆渗透压分为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
8、血浆晶体渗透压具有保持血细胞内外水的平衡,维持血细胞形态和功能的生理作用。
9、血浆胶体渗透压具有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的生理作用。
10、红细胞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11、血沉:以第一个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血沉。
12、第一心音:主要是由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以及心液冲击动脉管壁振动而产程的,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
13、第二心音:只要是由动脉瓣关闭,大动脉中血流减速和室内压迅速下降而引起的振动,标志着舒张期的开始。
14、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达到最高值(100~120mmhg)15、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压下降到最低值(60~80mmhg)16、平均动脉压: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17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18、动脉血压的形成:心脏射血产生的动力和血流遇到的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因素。
其影响因素:博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循环血量、血管容量。
19、中心静脉压;通常把心房内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正常值:6~10cmh2o影响因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心肌收缩力、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呼吸运动、重力和体位。
20、呼吸: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O2和CO2气体交换的过程。
生理学 第三、四章 血液 血液循环 名词解释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1.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2.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将新采集的含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观察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
正常值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3.红细胞渗透脆性( rythrocyte osmotic fragility):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脆性越大,抵抗力越小;脆性越小,抵抗力越大。
4.生理性止血( hemostasis):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的现象。
5.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6.血浆pasm抗凝血超速离心后上层的淡黄色液体,即全血去除血细胞后的液体部分。
7.血清( serum):血液发生凝固以后12小时,因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激活,使血凝块回缩,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8.红细胞凝集( erythrocyte agglutination):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凝集成簇的现象。
9.凝集原(agglutinogen):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性抗原,因其可以引起红细胞凝集,故称之为凝集原。
10.凝集素 (agglutinin)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110型( (blood group):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第四章血液循环1.正常起搏点( normal pacemaker):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节律性兴奋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部位,故称为正常起搏点。
2.期前收缩( premature systole):正常心脏按窦房结的节律而兴奋,如果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内)受到人为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刺激时,则可在下一次窦房结正常冲动传来之前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生理学名词解释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
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1.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阈强度: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电位: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局部反应: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1.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环境。
以区别于整个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4.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5.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速度,即以血浆柱的高度来表示。
6.趋化性:血管内的吞噬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并朝细菌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方向游走,到达入侵细菌、异物周围,这种特性称为趋化性。
7.血浆:指血液未发生凝固的液体部分。
8.血清:指从凝血块中析出的液体部分。
9.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10.血型: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
名词解释(生理)
名词解释1、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体液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3、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4、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5、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例如:排便、排尿、分娩、凝血。
6、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例如:体温、血糖、激素。
7、前馈: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例如:体温,条件反射1、单纯扩散:是指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2、易化扩散: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3、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供能而进行的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4、兴奋性:是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5、阈值: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也称为阈强度。
6、阈电位:只有当某些刺激引起膜内正电荷增加,即负电位减小(去极化)并减小到一个临界值时,细胞膜中的钠通道才大量开放而触发动作电位,这个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7、静息电位:在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8、动作电位: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9、极化:生理学中,通常将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內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0、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如细胞内电位由-70mV变为-90mV)表示膜的极化状态增强,这种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2)
(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3.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4.阈值:是指使细胞膜到达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5.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6.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7.反响: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8.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9.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1.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响。
1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3.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4.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5.反响:由受控局部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局部的活动。
16.正反响:受控局部发出的反响信息,促进加强控制局部的活动,最后使受控局部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响。
17.负反响:受控局部发出的反响信息,调整控制局部的活动,最终使受控局部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响。
(二)细胞根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根底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7
生理学名词解释7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绪论1.【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2.【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3.【神经调节】:有神经元直接参与的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4.【体液调节】:当机体环境发生改变时,引起某些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释放激素并通过组织液或血液循环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及某些器官的功能活动5.【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或器官不依赖神经、体液调节,而自身对环境的改变也可作出一些适应性的反应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了控制部分的活动8.【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9.【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10.【刺激】:能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感受的生存环境条件的改变11.【反应】:由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及外部活动的改变12.【内环境】:细胞外液13.【稳态】: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稳定状态第一章1、【流体镶嵌模型】:细胞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2、【单纯扩散】:在生物体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的脂质性溶质分子顺浓度差跨膜转运。
3、【易化扩散】:体内有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运输,但在细胞膜中的某些特殊蛋白的协助下,也能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4、【被动转运】:顺浓度差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5、【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
6、【协同转运】:(继发性转运)在主动转运中,由于钠泵的作用形式的势能贮备也为某些非离子物质进行跨膜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7、【胞吐】:物质由细胞排除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
1.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接触、赖以生存的环境。
2.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3.负反馈:指受控部分输出的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4.兴奋:生物体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动状态,或由活动弱变为活动强。
5.继发性主动运输:间接利用ATP提供能量的主动转运。
6.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点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
7.绝对不应期:在细胞动作点位产生的最初时期内无论在接受多大的刺激,细胞都不能再产
生兴奋的这段时期。
8.阈电位:能引起动作电位发生最小强度的刺激。
9.动作电位:当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刺激后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
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点位波动。
10.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分数。
11.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这一特征。
12.白细胞的趋化性: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
13.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受损出血后数分钟内出现血流自行停止的过程。
14.纤溶:凝血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降解液化的过程。
血细胞比容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细胞比容名词解释生理学血细胞比容是生物学家和医学家使用的一项术语,它是从一份血样中提取的血细胞种类和数量的记录。
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患有何种疾病或状态,以及血液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而在这里,我们将以《血细胞比容名词解释生理学》为标题,通过综合各种资料来讲述此名词的概念,并将它们应用于生理学的各个方面。
血液是体内最重要的流体,其中含有许多有用的元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血细胞。
血细胞是血液中的细胞核子,它们有两种基本类型:白细胞和红细胞。
白细胞可以帮助人体抵抗病原体的进攻,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红细胞可以向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输送氧气,也叫血红蛋白,可以帮助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运行,也就是说它们可以帮助身体中的每一个部分良好运行。
血细胞比容是一种检测手段,用来检测血液中的细胞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探测血液中的其他元素。
血液检查一般根据血细胞比容结果分析,并作出判断。
血细胞比容结果可以诊断出各类疾病,例如骨髓炎、缺乏维生素或矿物质,以及贫血等病症。
此外,医生还可以根据血细胞比容结果来评估患者是否可以接受特定治疗措施。
除了检测白细胞和红细胞以外,血细胞比容还可以检测出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这些细胞的数量都会受到疾病的影响,也可以反映患者的健康状况。
例如,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可能表明患者患有某种感染性疾病;而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减少可能表明患者患有贫血症,或可能受到某种药物的毒性反应。
血细胞比容可以定性、定量地检测出血液中的细胞类型和数量,对病情诊断有重要作用。
血细胞比容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生理学方面,例如检测出人体内某种元素的失调,以及指导治疗方案等。
此外,血细胞比容也可以用于胎儿发育情况检查,例如检测出胎儿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是否正常,以及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性疾病等。
综上所述,血细胞比容是一种检测细胞类型和数量的有效方法,有重要意义应用于诊断病情。
它也可以应用于生理学的其他方面,例如检测出人体内元素失调和胎儿血液情况检查,以便指导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比容名词解释生理学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比表面积)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学指标,用于衡量血液中红细胞之间的相对表面积,是红细胞代谢和交换氧气的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的红细胞比容通常在0.42-0.46之间,这意味着每个红细胞与一个空气分子的相对表面积相等,处于一个平衡状态。
当红细胞比容降低时,表明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增加,或者红细胞变形过度,导致红细胞之间的相对表面积减少,从而影响了血液中氧气的交换。
常见的红细胞比容异常包括:
1. 贫血: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水平过低,导致红细胞变形过度或缺乏足够的氧气,从而引起疲劳、头晕、乏力等症状。
常见的贫血类型包括硫酸铁铵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2. 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度增加,导致红细胞变形过度或缺乏足够的氧气,从而引起疲劳、头晕、乏力等症状。
常见的红细胞增多症类型包括地中海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 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指血液中球形红细胞的数量增多,导致红细胞变形过度或缺乏足够的氧气。
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除了红细胞比容,还有许多其他的生理学指标可以评估人体健康状态,例如血氧饱和度、血细胞形态学等。
因此,定期进行生理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